看了您的描述,能看到您和父母经常吵架,也看得出来您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清楚的定位的,对自己的叛逆也是有一定的觉察的。觉察即是改变的开始。可能您的内心是不想伤害父母的,然而内心却有一个您自己都无法控制的内在小孩,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是这样的,无法容忍自己做不了某件事情,就会把一切原因归咎到父母身上,把情绪发泄给自己的家人。当您觉察自己的行为时,其实也在成长也在尝试改变了。
为什么我们会把自己的愤怒情绪表达给家人,因为家人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我们在潜意识里也能明白,无论我们怎样对待家人,家人都会包容我们,不会计较我们,而且也会认为家人会爱我们,也会满足我们所有的需求和需要。但其实我们也要学会真诚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可能我们不能站在家长的角度来体会叛逆的孩子对我们的伤害,但是如果我们长大了,我们共同站在那个立场,也能明白孩子的一切对我们的伤害真的是具有很大的伤害性的,就像你的行为。
从我们坚持想要学习的东西也要学会从一而终,如果因为教学质量不好而选择放弃,那么我们对待这件事情也并不是那么热爱,所谓热爱并不容易放弃,三心二意的选择也并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先看看自己是否有改变的可能,如果真的无法改变也可以再进行选择一下其他的一些专业等等。对于内在的小孩,叛逆的自己,我想您能够如此叛逆,也是因为父母真正的是爱您的,对您的一切都是包容的。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父母,从父母的角度看到他们的一切,行为其实都是善意的,也是想要对自己好的,都是对于自己的关心,当我们有叛逆的时候,一定要克制自己,冷静自己,觉察自己的负面情绪,在情绪即将伤害他人时,停下来看看自己,或者是去外面大喊一声,发泄一下负面情绪,而不是对着我们最亲爱的父母,学会理解父母,不要任性,或许我们能够更好的看见自己,也能够让我们成长的更快,更能理解父母。
青少年的亲子冲突研究
亲子冲突是众多中国台湾家庭的困扰。为人父母,你曾经觉得「都是为了孩子好」,最后却不欢而散吗?身为青少年,又是否会因为害怕「不孝」的压力,与爸妈争执时选择消极逃避,从未好好诉说自己的想法?「研之有物」专访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叶光辉研究员,他长期投入华人亲子冲突历程、孝道研究,指出冲突其实具有正面意义,若能将危机视为转机,不但可以缓解负面情绪,也是开启双方对话的第一步。
亲子关系好不好,爸妈、孩子想得不一样!「你和父母能像朋友一样互动吗?」叶光辉曾在大学课堂这么问,举手的学生寥寥可数。
三十几年前,叶光辉担任「张老师中心」督导时便观察到,亲子冲突是许多中国台湾家庭的共同困扰。他从研究中也发现,父母、小孩对于亲子关系的认知,经常天差地远:爸妈认为自己和孩子亲密无间,事实上,子女那头却有说不完的抱怨。
当中突显的,正是华人传统价值观产生的矛盾。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中国台湾老人家则爱说「囡仔人有耳无喙」(小孩子有耳无嘴),传统文化讲求以和为贵,回嘴是「没大没小」,隐忍才「不伤和气」。孩子即便有不同的自我期待,在家庭孝道压力下也可能压抑自我,不敢正面沟通,累积无尽埋怨。而爸妈想着「我是为你好」,日日忙进忙出,最后却被指责为直升机父母、虎爸虎妈,自然也是满腹委屈。
叶光辉提到,华人文化重视家庭、偏向集体主义,「孝道」与「和谐」是当中两大关键元素,但若缺乏对等沟通,往往也会埋下亲子冲突的种子。
亲子冲突是中国台湾家庭最常见的困扰。部分原因是,在强调和谐、孝道的文化传统下,青少年和父母难以建立对等的沟通模式,宁可选择避开问题、减少争执。iStock 怨恨感是青少年的大敌与父母、孩子吵架让人心烦意乱,但亲子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远比你想得更严重!
2013 年叶光辉团队研究发现,亲子冲突带来的负面情绪,会造成青少年各项问题行为,而且不同类型的负面情绪会导致不同的问题行为。常见的负面情绪有:
负面情绪是关键的机制,让亲子冲突衍生出后续的负面伤害,反过来又因为问题行为制造新的冲突,陷入恶性循环。其中,怨恨感带来的影响最大。研之有物(资料来源│叶光辉) 冲突都是负面的吗?危机也能是转机!找到青少年不同问题行为的根源,下一步,就有机会寻求解决之道,听起来是亲子研究的一大里程碑。但叶光辉却停下脚步,「过往的研究思路,都是去找出冲突的伤害、怎么避开冲突,但日常生活里家人间发生冲突其实很正常。」
他重新思考核心问题:冲突只会导致问题行为吗?冲突难道都只是负面的吗?
「冲突之所以会有不良影响,是因为当我们停留在负面情绪里,陷入不断『反刍』而造成恶性循环,也就没有多余的心理能量『处理冲突』。」叶光辉点出关键原因。
换言之,冲突未必是破坏关系、造成亲子压力的凶手。负面情绪才是关键催化剂!假若没有负面情绪「火上浇油」,冲突未必会带来大伤害。
于是,叶光辉将问题意识从「如何避免冲突」转向「如何面对及处理冲突」,进一步探讨在冲突发生后,如何降低负面情绪的爆发。他花了两年重新建立理论系统,找出了如何让冲突事件不导向负面伤害的两大关键。
正面看待冲突:吵架虽然讨厌但有用!首先是:个人如何看待冲突。
叶光辉解释,吵架争执有时不一定涉及是非,只是彼此价值观不同、意见不一,没有绝对的对或错。然而,在以和为贵的文化标准下,冲突便成了「关系破坏者」,当我们总是从负面角度看待冲突,就容易将其视为压力来源。一有意见不合就感觉自己被打压、被否定,萌生负面情绪。
因此,叶光辉提出「功能性冲突评估」的概念,也就是个人是否能看见冲突事件的功能、正面意义。
简单来说,如果个人能正向的看待冲突,把冲突当成对话的机会,也就更容易缓解负面情绪。
这个认知扭转了冲突的意义。在功能性评估下,危机也能是转机,「吵架」其实是一个相互了解的机会。
适当表达:忍耐、沉淀反思后再沟通但是,光有正向心态也不能解决冲突。毕竟,再怎么乐观积极地看待争执,争执当下难免心烦意乱、愤怒难过。
因此第二个关键是:情绪产生后,个人如何排解负面情绪,之后又如何面对问题。也就是一个人的「情绪调控策略」。
叶光辉带领的研究团队提出了兼具历程性与华人情绪观的「适当表达策略」,是青少年处理亲子冲突的好对策。
什么是适当表达策略?具体来说,包含「策略性抑制」、「品味-自我省思」、「情绪表达」三个阶段。
冲突爆发之际,爸妈与孩子都会感到愤怒或难过,在情绪高涨下,双方很难达成共识。情急下脱口而出的话,往往是伤人伤己的双面刃,这时最好先「策略性的」忍住情绪、暂时离开,彼此各退一步,也让自己冷静下来。
「策略性抑制」和逃避压抑最大的不同,就是要进入下一阶段。情绪慢慢冷静后,尝试抽离自身角度,不要一直陷入「为什么妈妈总爱拿我跟别人比?」「为什么爸爸都不相信我?」试着用第三人、观察者的角度跳开反思:为什么我会有这些情绪反应?(一听到某个关键字就跳脚?特别讨厌和谁比较……?)这些是不是和过去的互动经验有关?透过体察情绪、自我省思厘清情绪的根源,有助于理解自己与爸妈的感受。
最后,不要放弃沟通!选择适当时机,例如双方心情好或闲暇放松时,主动向父母表达感受,谈谈自己为什么生气、了解爸妈的情绪,重新开启对话。
「适当表达策略」包含三个阶段,透过冲突降温、自我反刍、正向沟通,转化调节对立关系。 研之有物(资料来源│叶光辉)叶光辉分析,过往西方的情绪调控研究多半强调单一策略的优劣,例如,比起强忍情绪,转移注意比较能缓解负面情绪等。
但适当表达策略是「 体」,也就是采用多重策略、循序渐进,呈现情绪调控的「历程」。更重要的是,前一策略可以帮助实践下一个策略!表达需要反思、反思需要独处,情绪调控并不是独立运作。
这个思维转向,也正是情绪研究跳脱西方传统心理学的洞见。
适当表达策略融入儒道等东方哲学重视的「提升修养」,把情绪化为自我成长的养分,就像自我打怪、晋级升等。透过每次冲突后的反思、沉淀,内化为个人的涵养。iStock 数据调查:采用哪种策略,亲子关系最佳?有了理论作基础,叶光辉也进一步从实证研究确认,不同的表达策略,真的会影响青少年的亲子关系和个人幸福感吗?
叶光辉与台大心理系博士生何文泽等人的研究团队,以中国台湾北部两所学校高一生为受试对象,共 761 名样本进行实征分析。研究依照情绪调控策略量表,区分出三种青少年面对冲突的反应策略:压抑、重新评估、适当表达。
「压抑」偏向忍耐隐藏,好比用掩藏感受来控制情绪、生气或伤心时不显露出来。「重新评估」则像是转移焦点,想一些好的事情让心情好转,或是改变想法(爸妈也是为我好、不参加营队也没什么关系)让自己不再那么生气、难过。「适当表达」策略,是经过情绪、思考转换的历程,再进行持续沟通,包括选择适当时机表达感受、主动让父母了解我的情绪。
结果如何?
在亲子关系上,采取「适当表达」策略的青少年和父母关系最好,其次为「重新评估」,最差则是「压抑」。在个人的身心适应度,「适当表达」、「重新评估」差异不大,「压抑」型的青少年自我感觉最差。
总结来看,适当表达型的青少年,个人身心状态、亲子关系都比较好。
NONONO,若谷你说跟父母吵架就是不孝,那么父母打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就是虐待了,那天底下哪个孩子没被父母打过,那所有人不都是有罪的了孩子你把孝曲解了,我想你跟父母吵架是因为观点的不同吧,这很正常,毕竟你们相差几十岁,有代沟,经历不同,所以观点就不同,在生活中难免会有分歧,吵架是小事,但不要记恨他们,他们那么做肯定有他们的道理,他们的出发点我敢说一定是好的,而且多半是为了你好,就是有时候方法不对,这时候你不同意他们的观点就要说出来跟他们去交流,但是不要吵架,吵架解决不了问题,要心平气和的坐下来慢慢说,记得多换位思考,从他们的角度去想想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做,然后慢慢把事说开了就好。孝不孝就看你吵完架之后的表现了,意见不同归意见不同,生活可还是要继续的,不能因为意见不同而跟父母赌气,不讲话,其实我觉得你在生活中应该是个孝顺的人,起码你有这颗心,记得多听爸爸妈妈的话,毕竟他们走过的路比你吃过的盐还多。大人的话就多听听多去想想。放心我觉得你做的挺好,你在生活中算是个孝顺的人,吵架不代表不孝顺。
是不孝的一种表现。百孝善为先首先要善待老人我认为,只有精神物质两方面都让老人满足,做儿女的才是真正尽到了孝心。因此,在生活中,子女要尽量顺从老人,与老人交心,使老人精神得到抚慰。在物质上也要尽量满足老人的需求,让老人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保障老人们都希望子女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带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老年人在子女的孝心需求方面,其精神层面的需求更胜于物质的需求,所谓精神需求就是希望子女多与自己沟通、交流,使自己的生活充满亲情。此外,老年人还需要子女的尊重和善待。在生活中,老年人都希望子女能充分尊重自己的生活选择。所以说,做子女的要处处尊重老人,甚至是老人的一些缺点,子女也要多宽容和谅解。
因为你很少和父母超级,从小到大受到教育是和父母吵架属于忤逆不孝,所以你会觉得内心很自闭。理性告诉你,和父母吵架、发火是不对的事情。
但是因为你和父母之间有矛盾,所以你又会觉得吵完架很舒服,你把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公开说出来,发泄了内心的愤怒,所以你会觉得很舒服。
楼主能反省自我,很难得,也是值得肯定和赞许的。说几句吧
《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白话文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没有后继人是三个不孝中的最不孝!
父母子女间难免有观点分歧和误会的时候,争执甚至偶尔的吵架也是很难避免的。你既不是故意的,也没有骂人和过分的话,更没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因此,你并不能算是不孝。
即使拿古人衡量孝的三条标准加以对照,你也够不上“不孝”二字。但不管是什么理由,作为晚辈的,你要尽量避免和父母发生冲突,更不要吵架。凡事讲究冷静克制。谁都有做得不够好地地方,关键是要勇于反省自己,改正不足、完善自我。真诚坦率的沟通,才是消除误会、平息矛盾、化解危机和隔阂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去和父母交换下意见吧,父母会理解的。你们一家子亲情浓浓、和谐温馨该有多好呢!
楼主幸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