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母吵架了,应该怎样沟通?

和父母吵架了,应该怎样沟通?,第1张

不管我们做错什么事,都需要和父母道歉,请求他们的原谅,必须和父母好好沟通才行。家长们要不横竖看你不顺眼,要不全程冷漠无交流。家里的气氛眼看着从刚回家时的其乐融融逐渐冷却,只能和网友们分享一些“爹不疼娘不爱”的人间真实。

相信有不少人因此苦恼——与家人闹不愉快,彼此生气又伤心,还被这疫情困在家里,不得不朝夕相对相看两厌……

这是为什么啊

吵架和冲突往往就是熟悉、亲密的人之间的一种人际沟通模式。亲人间没有生疏感,也自然而然的少有克制。

父母与孩子是一种 不对等的长期亲密关系,尤其在孩子长大后,父母与子女的经历、学识和生活环境差异逐渐增大, 代沟、定位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便成为了冲突的核心。

例如父母总嫌弃你成天抱着手机不务正业,倘若你这时回嘴,冲突就会发生。但这其实是信息不对称的表现——父母并不知晓你用手机学习甚或工作。

不妨如此这般仔细思考一下,父母与你发生冲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你的父母是否较为 讲理,但是你们之间 缺乏沟通与理解?倘若是,这种沟通方法或许可以帮你。

非 暴 力 沟 通

1

观察式叙述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在非暴力沟通模式中,要求我们 仔细观察生活中 真正影响我们行为和情绪的事物或事件,并且 具体客观地表达他们。

举个例子——当想要表达父母影响自己的时候,观察式叙述会这样说: “我在学习,您走来走去有些影响我,能等一会儿再来吗?” 而不是发泄式的 “你这样好烦!”

2

表达感受而非想法

形容词的运用十分重要,它可能需要你具有一定的词汇量,不过我相信这对你并不算难事。 精准地使用形容词来表述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草率的好或者不好这类判断句,这样更易于他人理解你当下的体会。

与父母沟通时尽量避免用“我觉得”来表达感受。“我觉得”往往用来表达主观想法,却并不会使人理解、共情你的情感。

举个例子—— “我觉得我和你们无法沟通。” 可以这样说: “我和你们这样沟通很难过。”在这句之后还可以 加上一些解决问题的诉求: “我们能尝试换一种沟通方式吗?”或者 “让我们好好谈谈可以吗?”

3

表 达愿望 而非抱怨

情绪是相互的,倘若一味批评与抱怨,往往也会得到父母的负面回馈。不再指责他人,承认我们的感受来源于自身, 从对方角度体会事情相关的感觉和需求,并 直接表达我们的愿望与期待。

举个例子——当我们在疫情期间关心父母时,这样说: “您还是戴着口罩吧,我真的不放心您出现什么意外。” 而不是这样:“你这么大个人了不知道出门戴口罩别添乱了!”

4

请求而非命令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命令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更加不会以积极的方式应答。因此就需要我们 提出具体、明确的请求而非要求,尽量避免使用抽象语言。

举个例子—— “还有半个小时视频就结束了,能给我点时间看完它吗?”而不是 “我现在没空!”

沟通方式贵在应用,不妨试着与父母多交流,总会有相互理解的那一天!

不过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也难免有无法讲理的父母令人苦恼。他们将孩子看做自己的附庸品,依仗养育之恩不尊重孩子的精神和人格。面对这种父母, 调整心态,不听信他们的恶言恶语,不主动交流沟通,争取精神独立和经济独立是最好的应对措施。

调整情绪,看这里

转移注意力——看书、学习……把注意力从给 予压力的点移开,去关注给心情积极回馈的事情。

认知重评——排除对一些事物先入为主的偏见。例如“父母根本不可理喻”这一观点,换个视角或许是“父母与我存在代沟”。这样想,多了一分理解,少一分愤怒

反应调整——找对发泄情绪的途径。或许是与朋友连麦唱一唱歌、或许是看一部刺激的影片或者玩一部刺激的游戏。找到适合自己的途径,在需要时发泄愤怒或压力,而不是与父母爆发冲突。

与家人和谐相处需要爱,也需要耐心和技巧,不知道以上的内容有没有帮到疫情期间与家人沟通困难的你呢?

最后祝愿每一个家庭都温馨和睦。春天到了,万物生长,不如带好口罩做好防护,偶尔与家人一同晒晒太阳,享受春光。父母是我们今生最大的恩人,不管怎样,我们都必须有耐心,不能和父母急,需要慢慢解释父母不懂得道理。

首先,我们要改变以往压抑愤怒的做法,开始允许自己愤怒。在生活中,我们每当察觉自己因为父母而愤怒的时候,通常会觉得自己错了,总觉得自己不应该对父母生气。

于是我们选择压抑愤怒的情绪,假装一切都好,但是愤怒依旧在那里,没有释放掉。正如作者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一书中所说,“压抑的愤怒好像一颗定时炸弹,没有人知道它何时会爆炸。”

因此,我们需要改变对愤怒情绪的认知。其实,愤怒只是一种情绪而已,和喜悦、悲伤等其他情绪一样,只是我们的一种感受。感受没有对错,只是我们对于事情的反应。而且愤怒这种情绪的出现,是在提醒我们,令我们感到愤怒的事情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我们允许自己愤怒过后,还要把愤怒表达出来。当你知道自己愤怒时,通常会有一些害怕,害怕自己如果把愤怒表达出来,会伤害到其他的人。不用担心,那是因为你不知道怎么表达愤怒这种情绪。要表达愤怒,有许多好的方式,这种方式既有效,又不会伤害别人。

比如,在你十分生气的时候,你可以选择把自己隔离起来,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上房门,用力捶打枕头或者抱枕,把怒火发泄出来。你还可以对着让你生气的人的照片大吼大叫。这些方式都可以让你发泄怒火,也不会伤害到别人。

还有一种好的方式,那就是运动。把愤怒的情绪转化成运动,让自己释放掉这种情绪。比如当你觉得愤怒时,可以走出家门,快步奔跑,或者可以选择骑自行车,还可以选择打篮球或者网球等等。这些运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释放愤怒,还可以产生多巴胺,让我们觉得放松和愉悦。

最后,表达完愤怒之后,开始解决让你愤怒的问题。表达愤怒并不是事情的完结。在表达愤怒之后,我们会平静下来,接下来就是开始解决让自己愤怒的事情。

我们知道,因为和父母争执而导致的愤怒,是在提醒我们和父母之间有问题需要解决。所以在表达愤怒之后,要去解决让我们烦恼的问题。比如,小时候我们不独立,父母会管着我们。但是长大了之后,他们还在干涉我们的生活。为此发生的争执,为此生的气,就是在提醒我们,我们现在长大了,不想再被那么管着了。

因此,接下来我们就要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一是认识到父母的管束是一种建议,我们可以不用像小时候那样,一味地顺从他们;二是不奢望改变父母干涉我们的习惯,而是让自己独立起来,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负责,不再像以前那样事事寻求父母的意见,也让他们看到我们的成长。甚至是在合适的时机,和父母探讨这件事情,坦诚地告诉他们我们的感受,让他们知道我们的想法。

以上提到的《原生家庭》书中这些应对愤怒的方法,都是为了让我们可以掌控愤怒,而不是被愤怒所影响。既然我们不想再重复以前的日子,那就勇敢地去面对愤怒。只有直面愤怒,才能去表达愤怒,也才能解决愤怒背后的问题。

我们还需要明白一点,因为和父母的问题而导致的愤怒的情绪,虽然看上去很难应对,但是也不要觉得恐惧,我们可以试着去面对。只要开始改变,事情就会慢慢变得容易。最终,我们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学会应对愤怒,学会应对父母。唯有此,我们才能掌控愤怒这种情绪,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来,也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态度一:子女始终不闻不问徐先生的父母争争吵吵经历了三十多年,父母的感情并没有因为争吵而出现大的变化,有些小摩擦、小矛盾,他都觉得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要没有原则性的、大是大非的问题,都不会去管他们吵架的事情。当父母吵架时,他要么出去,要么就干自己的事,只当没发生。而且现在生活压力很大,回家希望能够开开心心地和父母一起吃顿饭,如果参与父母的争吵,容易影响自己的心情,所以干脆不管。专家点评:父母之间的争吵,子女不能完全不管,有些时候父母吵架也是引起子女重视的一种暗号,所以遇到父母吵架时一定要分析他们争吵的原因。当然,大多数情况下父母之间的拌嘴是不需要干预的,因为共同生活了一辈子,尤其年老了产生摩擦难以避免。而且有的老人挑起事端的时候纯粹是为了调剂生活,就好像我们平时生活里的问候和打招呼一样,你一言我一语,并没有横眉立目,反而有几分玩笑在里面,包含了关怀与温情。另外,父母争吵只要不涉及原则性问题,可以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争吵出现冲突,子女还是应该加以干涉,防止争吵升级为冷战甚至暴力。案例中徐先生对于父母争吵一律不管的行为也是不可取的,子女可以用一种较为幽默诙谐的方式来协调,说一句玩笑话,淡化一方的缺点或者过失,活跃气氛,转移话题,让气氛重新变得和睦起来,防止父母长期吵架出现新的问题,尤其是中老年人可能因为情绪激动而出现危险事件。态度二:一旦吵架强行拉开父母吵架大多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事,不阻止他们会越吵越来劲儿。父母年纪大了,吵架不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可能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伤害感情。因此韩先生不希望看到父母吵架,每次看到他们为了一点小事争执,他总是极力相劝,要是觉得他们动真格了,韩先生就强行把父母分开,以缓和一下情绪,否则争吵升级,可就不是闹着玩的,说不定要冷战好久呢。专家点评:这种方式并不可取,作为子女参与父母的吵架,首先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把握好分寸。晚辈干涉父母的事情,本身就有些不便,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对待问题的看法也不同,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年龄差距,必然存在代沟,这样不加协商地强行拉开正在吵架的父母,容易把自己置于裁判的位置,当裁判的裁决不能让双方信服时,换来的可能是父母双方将对对方的不理解埋在心理,下次争吵时更容易翻出旧账。另外,强行拉开正在吵架的父母,从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父母吵架升级,但这也相当于强行剥夺了他们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的机会,有些事情在争吵中反而能够说清楚、讲明白,强行拉开后可能话还没说清楚又出现了新的误会,使得矛盾越积越深。父母吵架的时候,子女最好的办法是做完家务活,然后再来轻松地问一句,“你们吵完了没有啊?我活都干完了”,“吵完了就吃饭吧”,“吵完了咱们出去走走”之类的话,轻松地缓和气氛,转移争吵的情绪,也给父母留了面子,可以说这是处理得比较好的一种方式。态度三:子女偏向一方熊女士因在北京工作,平时回老家的时间也不太多,回家如果是遇到父母吵架,她一般都是偏向母亲。她的理由是,父亲的主要精力都花在工作上,很少操持家里的事情,不知道其中的麻烦,如果是因为家里琐碎的事情争吵,很显然父亲是没有道理的。另外,母亲相对于父亲而言,在发生争执时,无论从气势还是声音上都处于弱势,女儿很自然的就会向着弱势的一方。而且从情感的角度出发,父亲在女儿心中都处于威严的位置,女儿自然与母亲更亲近些,所以当父母发生争执时肯定偏向母亲。而郝先生则认为,父母因为家庭琐碎事情吵架,大多是因为母亲太啰唆,一点小事总要唠叨半天,父亲难免会怒言相对。而且很多次吵架时父亲的观点自己也很认同,所以偏向父亲让母亲妥协。专家点评:首先,当父母争吵时偏向一方并非明智之举,有时还可能激化矛盾。因为父母吵架时,如果子女在场,一种情况是为了家庭和睦不再争吵,另一种情况是碍于面子力争胜出。如果是后者,子女参加进来且偏向一方,另一方会觉得很失望,甚至因此更加恼怒。从案例中看,女儿更偏向母亲,儿子更偏向父亲,这其中也不免带有感情色彩,这与子女各自对事物的看法有很大的关系。女性天生同情弱者,自然站在母亲一边,但如果是理在父亲,女儿的这种偏袒,会让父亲感到委屈,长期下去,会导致父女关系的疏远。而儿子因为很多看法和对事情的理解与父亲相似,偏向父亲在所难免。但儿子偏向父亲给母亲的伤害会更大些,因为当父母争执时,母亲更希望儿子站在自己这边,因为儿子成人以后是一种力量的象征,这种力量甚至高于父亲,且大多数母亲会更心疼儿子,看到儿子偏向父亲,母亲从情感上难以接受。子女最好的办法不是积极干预父母的争执,而是始终保持一种中立的立场来协调,做到不偏不倚,讲出自己的观点,让他们冷静下来,停止争吵。态度四:当时不管事后协调自黄**懂事以来,她就觉得父母经常吵架,典型的“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以前没有办法,现在大了觉得他们吵架很影响感情,但又不知道如何制止他们吵架,只好等他们吵完后再去跟他们讲道理,尽管效果不是非常明显,但也没有出现大的矛盾激化。之所以她选择事后劝说,是因为父母吵架时,一旦她介入,父母就会吵得更凶,有时连他们争吵的原因都不知道,劝架行为很难奏效。专家点评:这是子女对待父母吵架时一种比较普遍的态度和行为,特别是随着现在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父母吵架时子女偏向任何一方都会导致另一方的孤立,当时很难插手,为了劝和父母只好事后找他们协调。相对其他办法,这也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可取的办法。因为这样既不会导致父母碍于面子一争胜负,也不会因子女的参与节外生枝。但要把握好一个原则,就是一定不让他们出现超出常理的谩骂和暴力行为,所以父母吵架时并非绝对旁观。这种事后协调的方法也有一些好处,比如遇到父母因争吵后出现“冷战”几天不说话的局面,子女可以在父母之间互传歉意,遇到父母不能相互理解时,子女可以帮忙分析,尽量劝说父母,达到让父母尽早和解的目的。专家提示1绝大多数老人在生活中与老伴小摩擦比较多,属于正常现象,儿女不必过于担心。因为老人行动不方便、记性差、沟通能力也相对低一些,更主要的是,大多数老人的生活并不充实,很多时间都和老伴在一起,摩擦自然会多些。2 一般情况下,儿女最好不要当时就直接参与父母的吵架。只要是不涉及原则上的问题,小摩擦很快就会被感情化解,儿女的参与反而会让老人的小摩擦升温。另外,有的老人会碍于面子开始较真儿,甚至大动干戈。有时候,事后和父母讲道理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做法。3儿女更不应当做的是,站在父母其中一者的立场“帮忙”,这样另一个老人就会觉得儿女不向着自己,感觉自己被孤立了,会产生寂寞感和嫉妒感。

和家人吵架后,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来劝解:

1 单独找他们聊天:单独找他们聊天,可以问一下他们,他们是为什么而吵架,然后做一些思想工作,再用一些比较缓和的方法劝一下他们,让他们和好如初。

2 多回去看望父母:其实很多父母老了之后,情绪就不是很稳定,所以他们可能会经常吵架。那作为子女的我们平时的话一定要多一点回去看自己的父母,父母一个人在家很寂寞的,如果平时多回去的话,父母就会开心一点,这样子他们吵架的次数就会减少。

3 不要当面说他们的缺点:父母是比较要面子,所以我们不要当面说他们的缺点,如果当面说他们的缺点的话,他们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这样子吵架的次数就会增加,那最后受伤害的还是所以作为子女的我们,我们一定要在父母面前多说一下他们的优点,哄一下他们开心。

4 给他们生活增加一点乐趣。

总之,家人之间的矛盾和争吵是常有的事情,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和解决。采取积极的态度,通过良好的沟通方式来处理问题,可以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促进家庭和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8290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2
下一篇2023-10-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