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巴将欧亚大陆比作“世界岛”,岛的心脏就是中亚。中亚是连接欧亚的大陆桥,民族宗教关系复杂,不仅是俄罗斯南面屏障,其稳定也是中国西部开发和新疆发展的需要。
取得冷战胜利的美国自然不会忘记心脏的重要。1997年克林顿政府开始拟定明确的中亚战略,挤压俄罗斯,逐步夺取该地区的安全和能源主导权。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解决边界问题为契机,中亚五国和俄罗斯、中国共同发起创建上海合作组织,如今已经从单纯解决边界问题,发展为以反恐和经贸合作为核心的国际组织,成为中亚和平、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力量。中亚进入群雄并存的局面,已有10余载。
中亚的重要不仅因为地缘,更因其能源丰足。根据美国能源署估计,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储量可达130亿吨,天然气6万亿立方米,土库曼斯坦的石油储量为63亿吨,天然气为155亿立方米。塔吉克斯坦的水、煤储量占世界第八位,目前仅开发了12%。另外,中亚各国紧邻的里海也被公认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三大油气田之一,成为争夺焦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的能源机构和跨国公司相继对里海地区油气资源的潜力进行了评估。目前里海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约为170亿-330亿桶,天然气储量约89万亿立方米,份额占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8%和43%。
日本的到来,投石起浪。日本本土能源奇缺,石油100%依赖进口,其中87%来自中东。然而近期中东地区变数增多,原油需求大国都加紧寻求能源多元化。日本称里海为“第二中东”,中亚在日本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8月29日的日本《读卖新闻》毫不客气地称,此举要在中俄两国之间培养亲日国家,牵制中俄。
川口顺子表示,日本将向中亚国家提供包括财政支援在内的帮助,以促进中亚内陆国家早日实现“获得出海口的愿望”。为此,日本政府建议中亚各国加快建设地区性的铁路交通网,并将铺设一条通过阿富汗的铁路。日本此举意图昭然,欲后来居上、插手中亚油气出口管道。
群雄逐鹿
中亚地区共有5条线路:北线田吉兹—诺沃罗西斯输油管,途经俄罗斯,符合俄罗斯利益;西线阿克套-巴库-杰伊汉输油管,美国政府竭力支持的项目;西北线哈萨克斯坦的田吉兹-乌津-伊朗哈尔克岛管线,伊朗极力争取;南线由阿富汗到巴基斯坦,这条管线由土库曼斯坦经阿富汗到巴基斯坦和印度;东线是由土库曼斯坦到中国东部的天然气管道,由中石化提出,符合中方利益。
1999年11月,西线铺设协议签署。“西方压倒一切的地缘战略目标在于:抵消俄罗斯在中亚的影响力,也尽量减少中国和伊朗在中亚的影响”。同时美国竭力推崇一条新的西线,从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经过格鲁吉亚到土耳其黑海港口苏普库,然后直接通往欧美,彻底绕开俄罗斯。
俄罗斯竭力阻止这一方案的实施,加强与欧盟的能源合作,欲与欧盟建立20-25年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同时不忘巩固北线,2002年3月,一条从哈萨克斯坦田吉兹油田至新罗西斯克的管道铺设完成,成为中亚地区第一条重要的出口管道,输送能力每年2800万吨,俄罗斯可望在该管道40年的运营时间里获得200多亿美元的过境费和税费。
随后,西线在欧盟经过长达8年的争论之后,2003年英国石油公司BP及其合作伙伴决定投资29亿美元,铺设连接里海和土耳其港口的输油管道,美国表示大力支持。而中国公司在其后的项目竞标中则遭受排挤、空手而归。
西北线虽然也符合经济效益,但美国政府视伊朗为邪恶轴心,极力反对。而东线因为成本高施工难度大,处于论证中,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天然气流量才能吸引石油公司投资。若东线成功,在开辟中国市场的同时,还可将日本和韩国的市场与中亚连接。中国的“西气东输计划”也为合理利用中亚能源创造了机遇。
但是2002年5月底,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达成了建设阿富汗管道的协定,从土库曼斯坦经过阿富汗到达巴基斯坦,年输气量为300亿立方米。该管道分流了东线运输量,东线管道的可行性进一步被降低。
美日布局
美国自然乐意看到自己的盟友日本占上风。事实上,作为日本的庇护国,美国早已替日本打好了前站。
西方大举进入里海,威胁着俄罗斯在该地区的长远经济利益。2003年美国提出新中亚战略,将中亚纳入自己利益范围。而历经了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驻军中亚、北约东扩、进驻巴基斯坦后,俄罗斯的西面和南面裸露在美国势力面前。
2002年3月,阿塞拜疆与美国签署防务合作协议,涉及海上安全援助、空中交通管制项目,此举大大提高了阿在里海的安全防卫能力。阿美接近,实现多元化,这是中亚国家孜孜以求的。
但在中亚地区,美国既要遏制俄罗斯,同时也在防止中国和伊朗发挥作用,这使得东线管道增加了新的不确定因素。2003年8月,中国与俄罗斯及三个中亚国家举行联合演习,对抗国际恐怖行动,维护能源安全。
就在今年6月17日上海合作组织的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峰会举行前的6月1日,美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5个中亚国家签定了“贸易与投资框架”协定。根据该协定,美国-中亚贸易委员会将成立。此前,白宫更把巴基斯坦拉拢为自己的非北约盟国。此举令南亚格局失衡。
9•11之后美国驻军中亚,如今又进入南亚,加上在日本和韩国驻军,中国几乎处于美国阵线的三面包围中。
在美国主导的阿富汗战争中,日本在中亚和南亚的存在感增强。作为阿富汗的主要援助国,同时作为2002年阿富汗复兴会议的主办国,日本扩大了在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影响力,如今又进一步深入中亚。
有日本学者认为,日本在中亚地区存在自身战略利益,尤其是能源利益,日本如果想在亚洲占有重要政治地位,就必须发挥更大的政治作用。川口顺子还打算今后在举行常设性的中亚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级别会议,在能源和保障安全等方面建立部长级对话。
俄罗斯的顾虑。
第一,利益在先,中亚国家会反对其获利的阻挡着。今非昔比,俄罗斯毕竟不是昔日的苏联,虽依旧控制着中亚五国,但力度相对有限。而很显然,新丝绸之路有利于中亚长远发展的战略横,一旦俄罗斯阻扰,中亚五国还有不去反抗的理由?再看俄罗斯再欧洲势力范围几乎丧尽,中亚已成为了他最后的后院,一旦阻止,所引发的政治后果的严重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二,中国与中亚的关系,俄罗斯想阻止也难。
传统上,由于中亚远离中、欧、伊斯兰等各大地缘势力的本部核心区,加上身居内陆,地理环境相对封闭,这个边缘板块便成为了各方势力的竞赛场,缺乏稳定的归属。
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俄罗斯逐渐征服北亚。但因地理环境差,北亚的开发程度依然有限,不过至少在乌尔山以东,形成了俄罗斯在北亚最大的核心地缘板块:乌拉尔工业区。以乌拉尔工业区为支撑,再辅之以近现代发达的交通工具,俄罗斯得以向中亚投射地缘影响力。
此时的俄罗斯凭借与中亚大面积接壤的先天条件,加上自身整体实力强大,乌拉尔工业区又与中亚毗邻的优势,俄罗斯掌控了俄罗斯。
不过,因乌拉尔工业区质量并非很高,规模也不是太大;再加上俄与中亚在地缘关系上的紧密只是相对其他主要文明体系而言,二者存在很大的不同。这就致使俄罗斯的这种优势只是相对的。
而迈向21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规模日益扩大,坐稳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之位,而俄罗斯却江河日下,经济萎缩严重。
这种此消彼长,致使两国对中亚的地缘影响力也在发生变化。
从地缘关系上看,俄罗斯与中亚的地缘关系优于中国,但中国有超出了俄罗斯的更强大的综合国力。
再说,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开山辟路也十分方便,交通条件一改善,中国与中亚之间的关系也就更加的亲密。这样一来,俄罗斯的地缘优势又大打折扣。
最关键的是,中亚的地缘价值在中俄眼里有所不同:
对俄罗斯而言,中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地缘政治层面,亚欧大陆十字路口的特殊地理位置,使俄罗斯可以以此为基,对东亚、西亚、南亚三大板块施加影响。
而对中国而言,中亚除了在地缘政治上的重要意义外,还有极高的地缘经济价值。通过横穿中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这样一来,拉近了中欧、中东的陆上联系,而其中的蕴藏的巨大经济价值,极大程度降低了地缘影响力拓展、维持过程中所需支付的政治经济成本。这恰好是是俄罗斯的短板。
中亚五国分别为哈萨克、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塔吉克、土库曼。它们的主体民族为突厥语民族,历史上突厥帝国的“遗存”,745年,中国唐朝与回鹘攻灭后突厥汗国,以突厥语民族为主体的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消失。
突厥语民族下的各个部落,靠近今中国的归顺中国、回鹘,今天所说的中亚五国所代表的部落,则依附于阿拉伯帝国以及此后承接其版图的波斯帝国,直到19世纪初的伊俄战争爆发。
从蒙古帝国“尸骸”上崛起的俄罗斯帝国,凭借熟练的火器运用、彪悍的蒙古裔骑兵,南下打的波斯帝国割地赔款,中亚五国落入俄罗斯帝国手里,1917年俄罗斯帝国十月革命之后,苏联又以其继承者的身份,承接了中亚五国,并将其作为自己主要加盟国之一。
同时随着苏联的国力进一步提升,中亚五国成为了全球最顶级国家的一分子。这是它们在国家舞台上最“高光”的时刻。
“红色巨人”轰然倒塌
1991年对于一度强大到可以跟头号资本主义国家美国,面对面直接对抗的苏联来说,是一个“日落”的年份。它曾经的辉煌一瞬间土崩瓦解,不但失去跟美国肩并肩的地位、自身领土还惨遭解体、甚至“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名字也消失了。
1991年在经济停滞向前发展的情况下,苏联各个加盟国开始怀疑苏联体制是阻碍自己发展的重要原因,以原料供应为主的中亚五个加盟国,更是有苏联中央在“剥削”自己的声音发出,他们认为自己原料放在国际市场可以卖更好的价格。于是各个加盟国纷纷表态,要更多的自治权利,而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也认同“放权”这一观点,并开始了苏联的自我体制改革,而这引起了苏联内部强势派的不满。
强势派发现,再改革下去苏联将从一个集权制的国家实体,变成松散的类邦联制实体,苏联中央丧失对地方上的控制权,成为名存实亡的花架子。于是在1991年8月19日,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元帅、苏联情报机构克格勃的主席克留奇科夫,组建了“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软禁了戈尔巴乔夫的同时,出兵莫斯科。
叶利钦广场演讲
然而让“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们这一举动,彻底将苏联埋葬了。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强硬地拒绝了“委员会”拉他入伙的建议,在莫斯科举办起了广场演讲,声讨“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的行为是“政变”。
正是因为叶利钦这一国家级领导的发声,“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的合法性开始受到了苏联老百姓的质疑,与此同时叶利钦团队,还印刷大量传单在莫斯科传播,强调“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的行为是违背苏联宪法,苏联军方和情报机关克格勃作为保卫苏联的力量不应同流合污。
戈尔巴乔夫
而更要了“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命的是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其在被解除软禁之后,立马痛斥“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是“政变”,并着手抓捕相关人员,将“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彻底打成了“非法”组织。
然而让戈尔巴乔夫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刚从“政变”中逃脱,那个他以为忠心于他,并“救”了他的叶利钦,立马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并行了“夺权”之实。1991年8月23日,苏联人民代议员大会上,叶利钦要求苏联***在俄罗斯停止活动,一切资产归俄罗斯政府,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当然不干,立马痛斥这行为。
8月23日对峙的戈尔巴乔夫、叶利钦
但戈尔巴乔夫没能料到的是,平时很听话的叶利钦,露出虎狼之表情,公然走上他还在说话的讲台,指着他说“跟我一起签字”,这一下才让戈尔巴乔夫明白,自己是“刚出狼穴,又入虎口”。
在此之后“失去”执政党的苏联开始崩溃,1991年12月21日,在苏联体制阻碍经济发展的共识下,除了波罗的海3国和格鲁吉亚,其余的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宣布尊重各国独立,同时结束苏联的存在。
12月25日晚,克里姆林宫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被西方称为“红色巨人”的苏联,自此永远地倒下了。中亚的哈萨克、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塔吉克、土库曼五国也正式以独立主权国家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它们往后的路,布满了荆棘。
独立后的寒冷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残酷的,脱离苏联这个抱团国家实体,哈萨克、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塔吉克、土库曼组成的五个中亚五国,在经济上并不好过,依旧过着“穷”的日子,甚至因为没有苏联中央财政的支持,经济还差点崩溃了。
在1998年,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三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自己独立年份1991年的692%、661%、36%。从数据上看自苏联独立之后,中亚五国的经济可谓“受伤”惨重。
现任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
而接着说的这个数据,则证明这个伤害,不但伤的“惨”且极其的深,恢复起来费时极了。1991年哈萨克、乌兹别克、土库曼、吉尔吉斯、塔吉克五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4842亿美元、3467亿美元、8296亿美元、9250万索姆、755亿美元。
到了独立10余年之后的2003年,哈萨克、乌兹别克、土库曼、吉尔吉斯、塔吉克的国内生产总值,也仅仅分别为2425亿美元、966亿美元、1581亿美元、191亿美元、1554亿美元。
面对如上数据,可以直言不讳地说,独立之后的中亚五国更“穷”了,独立并未给它带来所向往的繁荣富贵,有点只是大风大浪过后的残垣断壁。
至于为什么中亚五国,会遭受如此待遇?这是诸多客观因素综合造成,而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说,有三个历史遗留原因不可忽视。
为什么中亚五国“更穷”了
1、计划经济体制让中亚五国的工业化不完整,苏联采取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社会各个阶级在生产、消费的过程中,工厂该生产多少,消费者该消费多少,统统由政府主导安排。
而为了让生产效率最大化,苏联这边往往采取流水线生产的模式,即不同的城市、加盟国都扮演不同的分工,他们只做一个成品的一个生产环节,各司其责互不干预。
根据苏联制定的“劳动分工”政策,中亚五国的分配任务如下,哈萨克被指定重点发展粮食和有色金属初级生产;乌兹别克被指定为重点发展有色金属、石油开采、天然气开采、棉花种植;土库曼被指定为重点发展石油开采、天然气开采、养羊业;吉尔吉斯被指定为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治炼、电机工业;塔吉克被指定为重点发展电力、化学与机器制造业。
这样的生产模式,在苏联是个统一协调的国家机器时确实高效,也是其能够跟美国争锋的资本。但当苏联崩溃过后,这个生产模式留给各个独立后的前苏联加盟国是致命的。中亚五国作为苏联当时主要的矿物原材料供给加盟国,国内除了粗加工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的进一步精加工的工业,不完全统计,五国独立之时,40%-70%的工业产品,需要从苏联其他地方调入。
缺乏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中亚五国独立后经济发展的第一个拦路虎,同时因为大量日常工业用品需要进口,在没有苏联中央的补贴后,中亚五国很长一段时间都入不敷出,越来越“穷”。
2:工业化不但不完整,且从前文中所提到的苏联制定的“劳动分工”政策中中亚五国的分配任务,可知中亚五国,还有着苏联的通病,即主要工业力量都是重工业,不管是有色金属开采加工、石油天然气开采加工统统都是,这样的工业比例可以让中亚五国产出强力的工业制造品,但金属是不能吃的,轻工业、农业是老百姓的民生之本。
不完全统计,中亚五国在独立之时,除了地广人稀的哈萨克粮食基本自给自足,其他的都存在缺乏粮食的情况,其中乌兹别克每年有300万吨粮食缺口,土库曼则是几乎所有粮食靠进口。
而缺乏粮食的必然结果,就是中亚五国不得不大量购入粮食,极大的消耗二者的外汇,加之本身没有工业成品产出,只能赚取出卖资源的低收入,以及工业成品也需进口,中亚一直在入不敷出中前进,很长一段时间里越来越“穷”成为常态。
综上2点可知,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说,中亚五国之所以经济很难腾飞,本质上是因为曾经的苏联体制造成他们自身产业失衡,无法形成完整且健康的自给自足的产业体系。至于为什么很长一段时间里越来越糟糕,是因为其离开苏联后,失去苏联内部调节机制补贴造成的,苏联虽然廉价拿走了中亚五国的资源,但也廉价给到了中亚需要的工业制品和粮食,在没有建立独立自给自足产业体系之前,失去苏联的补贴维持是致命的。
小袁的公众号“二战那点事”正式上线,个人收集的迈登斯二战中国影集(3000多张老照片)分享给大家,关注公号即可领取。
参考资料:
中亚五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夏冠中 田春雨《中国经贸》
苏联八一九事件(政变)——江淳
中亚五国指的是哪五国如下:
中亚五国系指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东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南与伊朗、阿富汗接壤,北与俄罗斯联邦相接,西边与俄罗斯联邦、阿塞拜疆隔里海相望。五国总面积近400万平方公里。
从地缘位置看,中亚地处亚欧大陆的结合部,位于俄罗斯、中国、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大国或地区性大国中间的地理位置,是贯通亚欧大陆的交通枢纽,历来是东进西出和南下北上的必经之地,古代的丝绸之路途经此地。冷战结束后,中亚作为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其地缘政治意义更加凸显出来。
在能源资源上,中亚及里海地区石油储量一般估计为1500-2000亿桶,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18-25%,探明天然气储量达79万亿立方米,被誉为第二个中东。哈萨克斯坦锌、钨储量居世界第一位,铀矿储量居世界第二位;
土库曼斯坦素有中亚科威特的美誉,已探明天然气储量为6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四位;乌兹别克斯坦黄金储量占世界第4位。中亚还盛产谷物、棉花等经济作物。
这些国家在地理上靠近,彼此相邻,并共享许多历史、文化和地缘政治的联系。
狭义上的中亚国家包括五国,即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但广义上的说法也包括阿富汗斯坦。关于“中亚”这一地理概念在学者中认识并不统一。此地区的居民多为突厥语民族,所以中亚也有中亚学者称其为突厥斯坦。
土库曼斯坦(土库曼语:Түркменистан)是一个中亚国家,位于伊朗以北,东南面和阿富汗接壤、东北面与乌兹别克斯坦为邻、西北面是哈萨克斯坦,西邻里海,是一个内陆国家。因地处地中海地震带上,所以时常受地震威胁。
公元15世纪土库曼民族基本形成。19世纪60年代部分领土并入俄罗斯帝国。1924年成立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 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1991年10月27日独立。1995年12月12日被联合国承认为永久中立国。由于俄罗斯在当地影响力减弱,国家也开始大力加强本国伊斯兰文化。
吉尔吉斯共和国(吉尔吉斯语:Кыргыз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 Kyrgyz Respublikasy),通称吉尔吉斯斯坦 ,是一个位于中亚的内陆国家。北边与哈萨克斯坦相接,西边则为乌兹别克斯坦,西南为塔吉克斯坦,东边紧邻中国。比什凯克是吉尔吉斯斯坦的首都和最大城市。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语:Oʻzbekiston Respublikasi,英语:The Republic of Uzbekistan),简称乌兹别克斯坦,是一个位于中亚的内陆国家,是世上两个双重内陆国之一(另一个为列支敦士登)。乌兹别克斯坦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古国,历史上与中国通过“丝绸之路”有着悠久的联系。
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塔吉克语:ҶумҳурииТоҷикистон,英语:The Republic of Tajikistan),简称塔吉克斯坦,位于阿富汗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之间,是中亚五国中唯一主体民族非突厥族系的国家,也是中亚五国中国土面积最小的国家。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哈萨克语:Қазақстан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简称哈萨克斯坦。是一个位于中亚的内陆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国名来自其主体民族哈萨克族。与俄罗斯、中华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接壤,并与伊朗、阿塞拜疆隔里海相望,国土面积排名世界第九位。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普什图语: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فغانستان),简称阿富汗,是一个位于亚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坐落在亚洲的心脏地区。阿富汗的位置有不同的定义,有时候会被认为处在中亚或者南亚,甚至被归类于中东地区(西亚)。阿富汗与大部分比邻的国家有着宗教上、语言上、地理上相当程度的关联。阿富汗的北部和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接壤,东部与中国以及部分巴基斯坦控制查谟-克什米尔地区(有争议)接壤,南部与巴基斯坦接壤,西部与伊朗接壤。
扩展资料
中亚的界定
中亚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于1843年提出,其所包含的范围存在多种界定。
关于“中亚”这一地理概念在学者中认识并不统一。范围最狭窄的界定来自苏联官方的定义,即仅指其下属的五个加盟共和国哈萨克、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塔吉克、土库曼。
然而在俄罗斯文化中,关于中亚有两个概念:一个是Средняя Азия(英语可译成Middle Asia),是较为狭窄的概念,是指历史上曾经为俄罗斯所统治的位于亚洲中部的非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另一个是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英语可译成Central Asia),范围较为广泛,即指亚洲中部地区而不论这些地区是否曾受俄罗斯统治。
在苏联解体后,已经独立的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在塔什干举行会议,宣布中亚地区应当包括哈萨克斯坦在内。从此之后,中亚五国成了中亚最为普遍接受的界定。
而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苏联解体之前不久根据气候和风俗作出的定义,中亚的概念要广泛许多。其应当包括蒙古,中国西藏、新疆和内蒙古西部,伊朗东北部的古利斯坦省、北霍拉桑省、霍拉桑省,阿富汗斯坦、巴基斯坦的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和旁遮普省,巴控克什米尔(包括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和自由克什米尔),印度的旁遮普邦,印度控制的拉达克,印控克什米尔,俄罗斯中东部南方有泰加林分布的区域,以及从前苏联独立的五个斯坦国家。
另一个变通的界定方法是根据种族划分,即突厥人、东伊朗人居住的地区。这些区域包括中国的新疆省、西伯利亚南部生活着突厥民族的区域、从前苏联独立的五个斯坦国家以及阿富汗突厥斯坦。此外还包括阿富汗斯坦、巴基斯坦北部和克什米尔山谷,以及中国西藏和印控拉达克。在这一概念下,上述地区的绝大部分居民都属于当地原住民。
有一些地方宣称在地理上位于亚洲的中心位置,例如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首府克孜勒,以及中国新疆省省会乌鲁木齐以北320公里的一个小村庄。
参考资料:
俄罗斯之所以没有用武力统一各加盟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自身实力不足2、群众基础不再 3、国际环境不允
苏联作为俄罗斯历史上一个极其难忘的时期,是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可怀念而不可重温的特殊时代。
1991年12月25日,在西方国家沉浸在圣诞节的欢声笑语中时,遥远的苏联送来了一份超级大礼,那就是苏联的解体和共产主义阵营的灰飞烟灭。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共产主义国家,苏联的崩溃意味着冷战的终结,世界从此进入新的篇章。而对于苏联的主体俄罗斯,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因为在苏联解体后,昔日的苏联加盟国但凡有条件,都成为西方国家的小跟班,唯独半死不活的俄罗斯依然作为西方国家的眼中钉,受到了西方国家狂风骤雨般的落井下石。
而因苏联解体失去了超过5000万人口,5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以及几乎所有优良出海口后,俄罗斯彻底沦为二线强国,距离昔日的超级大国之位渐行渐远。
理论上说,正因为苏联解体导致俄罗斯几乎失去了所有的资源,俄罗斯才长期半死不活,所以如果俄罗斯肯用武力统一各加盟国,那么一定可以重现苏联时代超级大国的荣光。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俄罗斯之所以没有用武力统一各加盟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自身实力不足
没有实力,所有宏伟蓝图都是纸上谈兵,可今天的俄罗斯连纸都快供不上了。
苏联解体给俄罗斯的冲击,除了让俄罗斯失去了大量人口和土地,更让俄罗斯彻底失去了强大而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使俄罗斯彻底失去了东山再起的可能。
苏联解体后,对西方援助满怀期待的叶利钦,等来的却是对苏联国有资产的白菜价收购,再加上自勃列日涅夫时期崛起的特权阶层此时也趁机大捞特捞,苏联几十年来的积累被瞬间毁于一旦,并诞生了尾大不掉的寡头集团。
而自1996年叶利钦和寡头达成政治交易后,寡头成为俄罗斯政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地鸡毛的基础、畸形的体制以及无能的***,是俄罗斯始终未能恢复元气的重要原因,即便19991年普京上台执政,在叶利钦造成的既有格局下,普京纵有回天之力也难以让俄罗斯回到那个令人骄傲的苏联时期。
虽然失去工业体系的俄罗斯可以依靠出卖资源混吃等死,但俄罗斯却始终没有掌握国际能源定价权,这使得俄罗斯不可避免地要受制于人。鉴于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势不两立的关系,俄罗斯想要通过买资源发家致富的愿望基本没谱。而没钱,也就没有实力。
所以没有实力,才是阻碍俄罗斯出手的根本原因。
虽然苏联为俄罗斯留下了大量核武器,且白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曾经的拥核国也陆续弃核,俄罗斯吊打其他加盟国易如反掌。但,核武器作为“杀敌1000,自损1200”的武器,从来都是威慑性而不是进攻性武器,这就使得俄罗斯的所谓统一之路,核武器根本就没有作用。
2、群众基础不再
从苏联组成的历程来看,虽然也有苏俄暴力引导的因素,但“一起干革命”的群众基础仍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今天,这种所谓的群众基础早已没有了市场。而之所以没有市场,是因为苏联对非俄罗斯加盟国而言是真正的噩梦而不是曾经的辉煌。
虽然列宁主张各加盟国平等加入苏联并保留退出的权利。但斯大林改变了这一切,一方面,他极力提升俄罗斯的地位,使其他加盟国成为俄罗斯的“州”或者“省”,受到巨大压迫。而且斯大林的权威,也使得自由进退苏联的加盟国彻底失去了退出苏联的可能。
而当斯大林去世,斯大林模式根深蒂固并开始成为苏联更进一步的天花板后,各加盟国的表现更加离心离德。因为俄罗斯始终在利用发达地区如波罗的海三国补贴落后地区如中亚五国,这使得除了落后的中亚五国,其余加盟国早已对垂垂老矣的苏联怨声载道、深恶痛绝。
所以,对于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俄罗斯想要恢复苏联,简直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而更讽刺的是,当年作为苏联主体的俄罗斯,也是瓦解苏联的急先锋。为了得到西方国家认可,更为了巩固自身权力,叶利钦极力推动苏联瓦解,俄罗斯独立。
所以当所有加盟国终于摆脱苏联重获新生时,想让他们再回去受苦受累,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没有其他加盟国的箪食壶浆,俄罗斯注定孤掌难鸣。
3、国际环境不允
苏联尚在时,内部的分分合合如同小两口吵架,都是自家人自家事。但当苏联不复存在,独联体成为新的国际组织时,俄罗斯就不能以过去颐指气使的心态高高在上了。
说白了,此时的俄罗斯恢复苏联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小目标,而是一个复杂的国际问题。而国际社会,是绝不可能支持俄罗斯恢复苏联的。毕竟受了太多苏联的气,西方国家如果对俄罗斯“统一”无动于衷,那就是真正的有病。
叶利钦在倡导建立独联体时,曾有过重新联合的设想,但好不容易脱离苦海的各加盟国纷纷表示去年买了个表,这让叶利钦非常尴尬。
而此时的西方国家,也趁俄罗斯青黄不接的脆弱时刻,开始大力在俄罗斯周边煽风点火。
作为最痛恨苏联的国家,波罗的海三国在苏联解体前夜就远走高飞了,并在第一时间成为西方世界的一员。
而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在西方国际的忽悠下纷纷开始了动摇,甘心沦为美国棋子,这让他们和俄罗斯的关系更加恶化。
而即便作为俄罗斯后院的中亚五国,在俄罗斯一蹶不振的状况下,也开始被西方国家所拉拢,这让俄罗斯几乎没有了发挥的空间,唯一的希望就是卢卡申科领导的白罗斯。
但白罗斯太小了,小到西方国家都不屑拉拢,这给了俄罗斯和白罗斯合并对接的可能。
但卢卡申科不傻,俄罗斯也知道即便俄白合并,对于恢复昔日的苏联也依然任重而道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