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前,她舍弃了中国安逸舒适的日子,和爱人来到了非洲。24年里,她过着怎样的生活?
“如果你的女儿要嫁给黑人,你会同意吗?”
这曾是知乎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网友们的评论五花八门,但是绝大多数的态度只有一个:坚决反对!
倒也不是因为歧视,而是因为文化差异太大。
在国人的印象里,黑人家庭单亲率太高,男性对家庭责任感比较低。
据统计,美国黑人家庭的单亲率高达60%以上。
“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
谁愿意自己的女儿选择这么艰难的人生模式?
然而,在24年前,有一位中国女子却执意违拗父母,做出了一个令人目瞪口呆的决定:
为了爱情,远嫁非洲!
她,就是王丽红。
▲ 王丽红和丈夫苏玛
很多人都认为她疯了。
她是清华大学的才女,怎么就愿意跑到非洲那么穷的地方?
万一黑人老公抛弃了她,异国他乡,该是怎样的绝望。
整整24年过去了,她过得怎么样?
结局,值得国人深思。
1
“好端端的一个才女,怎么就非得嫁给黑人呢?”
这应该是很多人内心深处的疑问。
在那个年代,没有人会理解王丽红的选择。
用现实的眼光来看,王丽红当时完全可以嫁个更“优质”的老公。
她是个典型的“北京大妞”,出身于工人家庭。
▲ 小时候的王丽红
她的父母工作稳定,收入旱涝保收,十分宠爱她。
北京户口,更是她生来就具有的幸运。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是有的人就出生在罗马。”
那个年代,出生在北京,就像是出生在罗马一样,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上个世纪80年代,小孩的户口是随母亲的。
如果外地的青年才俊能娶到一个北京姑娘,生下的孩子就具有北京户口。
因此,北京姑娘在婚姻市场上“奇货可居”。
哪怕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女孩,也能找到一个相貌堂堂的大学生夫婿。
更何况,王丽红家境优渥,学历更是碾压众人。
她自幼聪明伶俐,读书成绩十分拔尖。
高中毕业后,她一举考上了清华大学。
中国第一学府的金字招牌,已经足以证明她的优秀。
然而,她并不满足。
本科毕业后,她没有离开清华园,而是攻读了研究生。
大好的前程在向她招手。
等她毕业,无论是进入政府、国企还是高校,都必定会大有所为。
可是,她人生中最大的意外出现了。
她遇见了苏玛。
2
苏玛就是故事的男主角,一个来自乌干达的黑人留学生。
他幽默风趣,性格十分开朗。
在一次偶然的邂逅之后,苏玛和王丽红成为了好友。
两人渐渐无话不谈,经常一起在清华园里散步。
两颗年轻炽热的心,也越贴越近。
苏玛身上完全没有某些黑人有的吹牛、滥情的习惯。
他很诚实。
不但没有编造什么非洲王子富二代之类的谎言,还坦诚告诉王丽红,自己来自一个落后贫穷的村庄,是农民的儿子。
这更让王丽红坚信,苏玛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然而,他们的爱情却并没有得到祝福。
因为苏玛是个黑人。
那个年代,在大家的刻板印象里,黑人意味着贫穷、落后。
即使是在清华园里,这种偏见也依然根深蒂固。
风言风语,迅速传遍了校园。
王丽红曾伤感地回忆道:
“当时,他们认为我是一个随便的女孩,和一个黑人男孩约会,但我知道他很诚实,并且有一颗善良的心,愿意去帮助别人。”
最大的阻力,来自她的父母。
在王丽红的眼里,苏玛可能是自己生命中“最美丽的意外”。
但是对于她的父母而言,这简直是一件糟糕透顶的事情。
女儿嫁了个非洲黑人,自己的颜面往哪搁?
更令他们担忧的是,非洲那么穷困,黑人又大多不负责任,女儿的后半辈子可怎么办?
必须棒打鸳鸯!
在父亲的坚持下,王丽红被送到了日本留学。
可是,两个年轻人沉浸在热恋中,怎么可能这么轻易被拆散?
所爱隔山海,山海亦可平。
苏玛毫不犹豫,追随王丽红去了日本。
在大洋彼岸的岛国,两人互诉衷情,感情反而比以前更深了。
中国有句谚语,叫“女大不中留”。
如果一个女子认定了一个男子,那么任凭父母怎么反对也是没有用的。
事已至此,无可奈何。
王丽红的父母只能咬着牙认下了这门亲事。
苏玛眷恋祖国,毕业之后就要回乌干达。
王丽红果断决定追随丈夫。
1996年,王丽红跟随苏玛移居乌干达。
刚到乌干达,现实就给她泼了一盆冷水。
3
乌干达的习俗和中国大不相同。
在那里,一个男子是可以娶很多个老婆的。
苏玛的父亲有着庞大的“后宫团”,等于说王丽红有一二十个“婆婆”。
苏玛的兄弟姐妹,有40多个。
当地的生活也十分“粗放”,饮食很不合胃口。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是亲自目睹这种现状之后,王丽红还是觉得脑子都快炸了。
周围的亲朋邻居都听不懂中文,大多只会说乌干达语,沟通也是个难题。
不过,幸好苏玛是个靠谱的男人。
他坚持一夫一妻制,除了王丽红之外,并没有其他的妻子。
在苏玛的耐心教授下,王丽红渐渐能熟练掌握乌干达语。
适应了周围的一切之后,王丽红开始积极融入。
她有了一个新的使命,那就是教当地的孩子们学中文。
为此,她买下了一座学校,命名为鲁扬子中学。
设计课程、招生宣传、教授知识……
对于精通汉语、英语、乌干达语的学霸王丽红来说,这简直是易如反掌。
她的美丽和耐心,更是一个加分项。
在她开办的汉语学校里,黑人孩子可以领略到汉字的美妙之处,还能得到春风一样的循循善诱。
这个来自中国的女老师,给孩子们留下了最美好的印象。
他们长大之后,听别人提到“中国”,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王丽红的身影。
随着教学事业的蒸蒸日上,王丽红的雄心也日益燃烧!
她有了个更大胆的想法:
把汉语传播到乌干达各地。
这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明显不够的。
仅仅依靠一所学校,也完不成这么宏伟的计划。
4
她把培训对象瞄准了教师群体。
她决定培训乌干达各地的教师,然后让他们回去教给自己的学生。
这种模式,能让学会汉语的乌干达孩子呈指数增长。
▲ 王丽红和苏玛
经过精心宣传之后,王丽红的汉语学校很快迎来了几十名教师。
在这里,他们不仅能学习汉语,还可以学习中国文化。
汉语被有些人称为“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很多老外都望而却步。
然而王丽红的课程设计却十分精巧。
▲ 王丽红的学生们
她手把手教出来的这些学生,能迅速学会听说写。
从一窍不通,到娴熟使用汉语,只需要9个月。
播撒下的种子,终究会生根发芽。
在王丽红的努力下,乌干达的很多地方都开始响起“中国话”。
那些语音,可能有些稚拙,但却认真诚恳。
在以往,乌干达的平民对中国的了解并不多。
即使是知识分子,也只是隐约知道中国是一个东方的大国。
但是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他们会说汉语,接触到中国老师,甚至对儒家的思想也略知一二。
遥远的中国,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这,就是王丽红远嫁之后,创造出的独特价值。
在24年后的今天,当一个中国女性决定嫁给黑人,所面临的压力依然巨大。
那些担忧,当然有合理性。
由于文化差异,跨国婚姻的不稳定性确实相对较高。
▲ 王丽红和苏玛
出于关怀,我们会劝告那些女孩子:
再想一想,不要冲动。婚姻是女性的第二次投胎。
但是,我们也要记住,她们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
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我们可以把所有的利害关系都讲清楚,所有的危险都提前指出来。
但是,最终的决定权,还在她们自己的手中。
我们,要始终保持尊重。
现在的这位清华女学霸已经成为当地的红人,靠着自己流利的中文,教会了更多的学生,让更多学生拥有了机会去学习。
清华女学霸不顾阻拦嫁给非洲酋长儿子王丽红出生于北京一个工人家庭,父母收入稳定,生活相当优渥,而天资聪颖的她,高中毕业后不负众望,顺利考上清华大学,之后又攻读研究所,期间遇到非洲留学生苏玛,两人非常投缘进而交往,苏玛为人诚实,交往期间坦承地告诉王丽红,他出生于一个落后村落的农家,面对苏玛的诚实,让王丽红更加信任对方。
在那个年代,没有人理解王丽红的做法,因为在当时“现实”的眼光来看,王丽红彻底可以选择嫁给一个更“优质”的男性,而不是远嫁异国他乡。
最终王丽红的父母在无奈之下同意两人结婚大学毕业之后,王丽红不顾反对跟着苏玛前往了乌干达,因为有爱这个北京姑娘却坚持了下来,在非洲一呆就是24年,英国广播公司对这位中国姑娘王丽红进行了报道,而中央电视台也对这个北京姑娘进行了相关的采访,可以说王丽红在非洲成了名人,而她的名气甚至传回了祖国。
王丽红在丈夫教导下,渐渐学会乌干达语言,而她也创了一所中学,主要教导汉语,让非洲学童能够学习中文,甚至还培养出教师群,培训乌干达各地教师,再让他们回去教自己的学生。
因为王丽红自己是清华的高材生,所以精通中文,汉语以及当地的乌干达语,有自己的一套教学系统,在她的教学下很多学生慢慢掌握了汉语这门神奇的语言。也对中国产生了非常深厚的兴趣。
后来王丽红觉得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可以教的孩子也有限,于是她把目光投入了乌干达的老师们,她教老师汉语,让老师学会之后回去教学生。从那以后,乌干达地区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教授中文,对遥远的中国,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敬畏。
如今的王丽红现在王丽红在当地成了一个名人,大家都亲切地叫她王校长。王丽红在非洲创办了汉语学校,并且在乌干达推广自己中国的语言。
现在两个人已经一起在非洲生活二十多年了,两人也从稚嫩的学生变成了老夫老妻,两个人的感情到现在也是很好的。
虽然说王丽红为了爱情远嫁异国,也收获了幸福,但是就是在24年后的今天,一个中国女性想要远嫁异国,也是要面临不小的压力。特别是对养育自己多年的父母来说,更是担忧女儿在他国的情况。
相比于普通婚姻,跨国婚姻面临着更多挑战,生活中,我们看到的那些幸福的异国夫妻,都是经历过漫长的磨合期,仅仅靠幻想和新鲜感维持跨国婚姻远远不够。所以有想要准备谈跨国恋情的情侣最好还是要考虑好有没有走到最后的决心。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遇到最大的困难:美国方面的阻挠和扣押他、要放弃自己在美国多年来的成就和地位、第三国内战乱刚刚平定,各方面都很贫乏、落后,科研没有任何条件和基础,一切要从头再来。
一、人物经历
1、出国以前
钱学森于1911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市。1923年9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
1929年考入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机械工程学院铁道工程系,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6月考取清华大学第七届庚款留美学生。
2、赴美留学
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冯·卡门(Theodore von Kármán)的学生,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重视的学生。
他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学森”公式,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193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43年,任加州理工学院助理教授。1945年,任加州理工学院副教授。1947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1947年,在上海与蒋英结婚。1949年,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1953年,钱学森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54年,《工程控制论》英文版出版,该书俄文版、德文版、中文版分别于1956年、1957年、1958年出版。195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
3、遭到拘留
1949年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便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此时的美国,以麦卡锡为首对***人实行全面追查,并在全美国掀起了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政府的狂热。钱学森因被怀疑为***人和拒绝揭发朋友,被美国军事部门突然吊销了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钱学森非常气愤,以此作为要求回国的理由。
1950年,钱学森上港口准备回国时,被美国官员拦住,并将其关进监狱,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Dan A Kimball)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 个师的兵力。从此,钱学森在受到了美国政府迫害,同时也失去了宝贵的自由,他一个月内瘦了三十斤左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学院送去的15万美金巨额保释金后才释放了他。后来,海关又没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书籍和笔记本。美国检察官再次审查了他的所有材料后,才证明了他是无辜的。
4、艰难归国
5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很快传到中国,中国科技界的朋友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中国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在违背本人意愿的情况下监禁了钱学森。
195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报纸上看到陈叔通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身份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决定给这位父亲的好朋友写信求救。正当周恩来总理为此非常着急的时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收到了一封从大洋彼岸辗转寄来的信。他拆开一看,署名“钱学森”,原来是请求祖国政府帮助他回国。
1954年4月,美英中苏法五国在日内瓦召开讨论和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联想到中国有一批留学生和科学家被扣留在美国,于是就指示说,美国人既然请英国外交官与我们疏通关系,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开辟新的接触渠道。
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1954年6月5日开始与美国代表、副国务卿约翰逊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初步商谈。美方向中方提交了一份美国在华侨民和被中国拘禁的一些美国军事人员名单,要求中国给他们以回国的机会。为了表示中国的诚意,周恩来指示王炳南在1954年6月15日举行的中美第三次会谈中,大度地作出让步,同时也要求美国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
然而,中方的正当要求被美方无理拒绝。1954年7月21日,日内瓦会议闭幕。为不使沟通渠道中断,周恩来指示王炳南与美方商定自1954年7月22日起,在日内瓦进行领事级会谈。为了进一步表示中国对中美会谈的诚意,中国释放了4个扣押的美国飞行员。
中国作出的让步,最终是为了争取钱学森等留美科学家尽快回国,可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美国代表约翰逊还是以中国拿不出钱学森要回国的真实理由,一点不松口。
1955年,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包括了不惜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飞行员作为交换,1955年8月4日,钱学森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回国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了,这一天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1955年10月1日清晨,钱学森一家终于回到了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回到自己的故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