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女子婚后随夫姓,为什么中国却没有?

外国女子婚后随夫姓,为什么中国却没有?,第1张

在现今的夫妻关系中,姓氏问题在不同的国家存在着不同的情况,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五种情况:妻随夫姓、妻冠夫姓、夫妻异姓、夫妻同姓、自由选择,其中,妻冠夫姓与妻随夫姓虽然看似一样,实则是非常不同的,妻随夫姓是在结婚之后将妻子的姓氏改成丈夫的,妻冠夫姓是在婚后在妻子的姓氏之前将丈夫的姓氏加上去。那么在国外,婚后都随夫姓,为什么中国却没有?因为自古以来,我国都是妻冠夫姓的传统。

1、妻冠夫姓

在我国周代的时候,贵族的女子出嫁之后其实还是称其本来的姓氏的,那个时候我国古人还认为,同姓之间不可通婚,而女子称本来姓氏则代表着夫妻不同姓。而平民女子或者奴仆一类的女子是不配拥有姓名的,所以在官府登记或者对外称呼都是某某氏,前面是夫姓,后面是本姓,这成了古时候女子的一个代号。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姓氏是一个宗族的传承,女子都是沿用了父亲的姓氏,如果改夫姓则代表背叛了自己的宗族和血缘,而且女方的姓氏代表着女方家族的势力与男方家族的利益结合,所以其实自古以来中国的平等观念就已经很强了。现今社会中,这一现象虽然有所减弱,但是也是一直作为传统而流传。

2 妻随夫姓

在国外的女子结婚之后一般是随夫姓,尤其欧美国家与我们的观念不同。他们更重视的是自己的小家,而非大家族。欧美的民众并没有中国民众的宗族意识那么强烈,在他们的观念里,女子是应当从属于男子的,并且,他们更为重视婚后所形成的个人的小家庭,夫妻同姓意味着组成了新的家庭,离开了原生家庭,这样更易于家庭的管理。

是的,不仅仅是口头上,连户口都改

另外日本皇室无姓氏,所以嫁入皇室的女子也必须将姓氏注销

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前,日本只有华族、贵族、豪族有姓,而平年则有名无姓。明治初年,为了编造户籍,课税征役,劳动人年才开始有了姓。于是,地名、田名、身世、家系、职业、住所、屋号、工具,乃至动植物名称都成了选作姓氏的依据。如田中、三木、佐佐木等是以地名为姓的;山上、松冈是以住所为姓的。1898年制定户籍法之后,每户才固定了姓,不得任意更改;分家时仍用原姓,并以子从父姓,妻随夫姓,世代相传为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虽然日本法律规定:女子结婚可以不随夫姓,但实际上仍然是妻随夫姓者为多。例如,著名的日本乒乓球选手松崎君代,结婚后就改姓名为栗本君代了。今天的日本,某些特殊业或技艺者的姓名可以代代袭用。如,歌舞伎的市川团十郎、尾上菊五郎等,多年都是世袭的,既可以传子,也可以传弟子、养子及同行。用法是在原姓名之前加"第几代",如"十一代目市川团十郎"、"五代目尾上菊五郎"等等。

妇随夫姓,这就是因为社会从母系社会变成了父系社会,这两种形式都是跟劳动生产有关心的 在原始社会里出现过母系社会,当时的人民虽然也是聚居,但是靠的是打猎与采集生存,这样依靠地方资源的生活方式,所以人口是流动的,而在流动中会提高死亡与失踪率,而且混居,所以当时的很多的孩子生下后父亲有的失踪或者死亡所以以母亲为直系。 后来人类学会了种植与畜牧,群居的人民就慢慢的不以流动的形式存在了,渐渐的形成部落,稳定了,这样降低了死亡率。后来社会就发现了在种植跟畜牧经济下,人们发现了男性在先天体力上占有优势,慢慢的社会的主要生产力都是男性了。这样孩子跟着父亲比跟着母亲比较不会饿死,渐渐的父系社会就形成了。而女性在先天体力跟生理因素不能过多的从事重体力劳动,多数女性就选择在家里做一些轻体力生产,比如织网,做陶罐,做原始饰品,等等。因为做这些事解决不了生存的,就只能靠男性养活着。这样慢慢的男尊女卑就形成。 再后来部落发展成封建社会,而封建社会更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更一部深化了男尊女卑的思想。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学者,提出了种种理论更是进一步深化男尊女卑,比如孔子等等学者都提过。在封建社会里,很多女子是没有名字的,包括我们伟人毛主席的母亲也没有名字。并且女子出嫁后有的一辈子也没有再回过娘家了,并且多数女子嫁后会被夫家重新取一个名字,有名字的女子也会多被改名。改为夫姓。 这就是你问的为什么会有妇随夫姓,不仅我国古代,西方也是这样,在女子结婚后姓名的前面加上夫姓。中国南方地区目前还是部分这样。香港闽南也都传承了这个习俗,只不过平时并不会以夫姓,但是在去世后墓碑跟排位上都会在本姓氏前加上夫姓。 都是纯手工打的字,手酸死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0419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7
下一篇2023-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