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国和李秀梅两个人已经结婚46年时间了,现在两个人都已经退休了,现在每个月的退休金有一万多,对于两位老人来说已经足够他们生活了。
陈建国和李秀梅有两个孩子,女儿陈晓霞是一名高中老师,儿子陈斌是一名律师,两个孩子都非常有出息,这也是陈建国最值得骄傲的地方,陈建国和李秀梅两个人是在插队的时候认识的,陈建国比李秀梅大一岁,两个人是初恋,回想起当年插队的往事,陈建国心里难免有些伤心,因为和他一起插队的很多知青都留在了农村,陈建国也是为数不多回城的知青,相比其他知青,陈建国要幸运很多。
1968年,陈建国高中毕业之后,因为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当时国家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陈建国就在这个时候下乡来到了陕北米脂县一个名叫刘家沟的偏僻小山村。
和陈建国一起插队的知青总共有三十二人 陈建国是第一批北京来陕北插队的知青,这次来插队的都是男知青,刘家沟是在一个山沟沟里面,四面环山,进出村里的路只有一条,因为交通不便,村里一直没有通上电,陈建国来陕北插队第一年,刚好赶上县里要为刘家沟拉电线,队里的男女老少加上知青都参加了劳动,因为对刘家沟村民来说,没有什么比通上电更重要的事情了。
在拉电线之前,首先就要修好进出村里的路,队长刘爱民把全队人分成了三组,年纪大的和妇女负责后勤保障,专门给大家生活做饭,有体力的年轻人负责开凿通路,插队知青被分成了一组,专门负责拉土,陈建国是知青小队队长,负责组织大家干活。
因为当时没有先进工具,知青每天早上六点就要起床干活,老乡是五点就已经开始干活了,一天要干十多个小时的活,即便是这样,修路的工作进展依然很慢,知青忙了一年时候,才向前推进了不到10公里,还有一半的活没有干完,因为陕北冬天的天气很冷,这一年下了好几场大雪,进出村里的路都被大雪堵了,队长刘爱民只好组织知青铲雪通路,总之来陕北第一年,根本就没休息几天,都是在干活。
陈建国来陕北第二年,刘家沟又来了一批插队知青,这次人数很少,只有五人,两名女知青,三名男知青,看到有女知青来,男知青都显得非常激动,大家都抢着给女知青拿行李,陈建国抢在了其他知青前面,帮李秀梅拿起了行李,这是陈建国和李秀梅第一次见面,李秀梅对陈建国第一印象很好,刘秀梅穿了一双红皮鞋,穿着一身连衣裙,扎着马尾辫,走在人群中显得格外耀眼,其他男知青也是看得目瞪口呆,陈建国护在李秀梅身边,其他知青见状对陈建国露出了鄙视的目光。
在安排住宿的时候,给两个女生单独安排了一间屋子,其他知青都是住窑洞,女知青也是跟着老乡负责后勤工作,1969年通往村里的路,终于修好了,这一年过大年,队长专门给大家伙宰了一头猪,这也是知青来陕北第一次吃到肉。
自从陈建国和李秀梅认识之后,陈建国没事的时候,总是跑去女生宿舍找李秀梅,每次都是各种各样的理由,甚至有一次陈建国故意把自己的衣服搞破,让李秀梅给自己缝,好在李秀梅也不是一个小心眼的人,就这样两个人的关系也亲近了很多。
1971年,刘家沟终于通上电,老乡之前一直都是点煤油灯,很多知青都激动地哭了,这是他们和老乡努力三年的成果,这三年他们吃了太多的哭,陈建国心里也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他有些想家了,来陕北以后,自己也只给家里写过两封信。
自从修好路,通上电之后,老乡的生活也改善了很多,陈建国和李秀梅就商量着给队里建一所学校,这个想法得到了队长李爱国和老乡的支持,因为原来队里是有一所小学的,只是因为刘家沟太偏僻了,条件又不好,所以一直没有老师来刘家沟任教,后来学校也没有再办了。
在队长刘爱民的帮助下,老乡都自发参与,盖学校所用的木头都是老乡从自己家里拿来的,学校盖好之后,老乡又拿来了自家的板凳和桌子,就这样学校很快就建好了,学校建好之后,陈建国和李秀梅便成了刘家沟小学第一任老师,而且还有其他两名知青也自发愿意当老师。
因为上学的孩子年龄参差不齐,年龄大的单独由陈建国来教,年龄小的都是按照班级来负责教学,课本都是陈建国他们自己写的,后来县里知道了刘家沟的事情之后,非常重视,给陈建国他们添置了一些印刷设备,陈建国和秀梅还受到了表扬,被评选为“优秀知青”,也因为这件事情陈建国和李秀梅提前结束了插队生活,返回了城里。
1974年陈建国和李秀梅通过招工招干提前回到了城里,陈建国进了一家钢铁厂当了工人,李秀梅也进了一家纺织厂当了工人,两个人回城之后,一直保持着联系,到了1977年,李秀梅和陈建国同时考上了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陈建国进了外贸部,李秀梅则选择当了一名老师,因为当老师一直是李秀梅的愿望。
毕业第二年陈建国和李秀梅两个人就结婚了,这么多年过去了,陈建国和李秀梅一直都非常恩爱,在2012年的时候,两个人还专门去了一趟陕北,回到了他们曾经插队的地方,陈建国说陕北是自己的第二故乡,如果没有插队的经历,他也不会认识李秀梅,对陕北,陈建国心里有着不一样的感情。
杜仲。在《米脂婆姨》中,乐兰遭遇了人称二爷的女匪首秦乐青的抢劫,被随行脚夫杜仲挺身相救,二爷也因杜仲是条汉子而喜欢上了他,杜仲也接受了二爷的感情。《米脂婆姨》是一部展示陕北米脂姑娘深明大义、勇敢顽强的电视连续剧,由著名导演郭少雄执导。
米脂的婆娘绥德的汉,是陕西的一大骄傲。
貂婵,陕西米脂人。米脂出美女,据说和当地居民的白部鲜卑血统有关。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开创了北魏、后燕等朝代。也许是由于陕北交通不便,人员流动性较差,保留了一些特殊的基因,使得米脂的婆娘能够成为四大美人之一。
三国时期的一代豪杰吕布就是绥德人,伴随人们记忆的还有他与米脂姑娘貂禅英雄爱美女的动人爱情故事。绥德县城高高耸立的宋代名将韩世忠的雕像,似乎在注视着家乡今天的发展。做农机生意的雷锡忠走南闯北,他告诉记者,只要提起自己是绥德人,外地的很多客户立刻就会说起米脂婆姨绥德汉的俗语。他正在琢磨着如何利用"绥德汉"这一历史人文品牌的商业价值。
白部鲜卑有白人的基因,额宽,鼻隆,眼大,皮肤白净。这些特征放在女性身上,不刚好符合一般民众的审美标准吗?鲜卑人当了皇帝,逐渐汉化,鲜卑族很快被融化到了汉族当中。
不过,在四大美人当中,貂蝉留下的记录最少。在史书上没有记载,既不知道出生何处,也不知道安葬何地。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沟的炭。”这句赞美陕北人杰地灵的民谣,开口赞颂的就是“米脂婆姨”。
在被沉重的山体挤压的陕北沟岔里,出奇的是这个地方,偏僻而不荒落,贫困而不低俗。《米脂县志》云:“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故以名城”米脂的小米金灿灿、喷喷香,吃了使人健美、漂亮。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和三国时有着羞花闭月之貌的貂蝉,就是米脂人。
沿着七转八弯的沟岔和山路,有貂蝉出生地艾好湾“貂蝉洞。
由于米脂婆姨远近有名,历来外嫁的多,因而米脂素有“丈人县”(岳丈县)之称。
来到米脂和榆林,听听男人和后生也们夸米脂婆姨的酒歌,那可是一种享受:“陕北的山来愉林的水,米脂的婆姨实在美”、“毛格闪闪的眼睛粉格丹丹的脸,米脂婆姨赛天仙”……均为白编自唱、“现蒸现卖”。
米脂婆姨,不仅外貌美,品德心灵更美。
米脂是陕北有名的“文化县”,早在1920年,从北师大毕业的米脂女学生高佩兰就在米脂创办了陕北第一所女子学饺,培养了一代有觉悟、有知识的优秀妇女。不少米脂女学生像《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一样。投身革命。在米脂女学生中也流传“脚不缠,发不盘,剪个短帽盖搞宣传:当上女兵翻大山,跟上队伍上延安。”据统计,后来当上省部级和厅局级干部的米脂婆姨,少说也有近百人,而县团级以上的如今也有580多人。
在米脂李自成行宫,举办了一个《米脂妇女革命史迹展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展览中看到,1944年入党的米脂婆姨汪润生,一生中收养了不同姓氏的18个孤儿,把他们抚养人,帮他们成家产业,而自己的亲儿子却在家务农,被人们称为“伟大的母亲”;米脂婆姨杨钝,白手起家,创办起榆林地区唯一的聋哑学校,把爱和智慧洒向50多名聋哑儿童;全国优秀教师、省劳动模范白玉生和全国教育劳动模范、特级教师杜如谨,献身教育事业,用自已的心血浇灌着祖国的花朵,在米脂的教育史上写下新的篇章。
米脂女人漂亮是因为米脂出产的小米养人。
米脂因“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水好土肥,出产的小米很养人,女人喝了这种小米汤后,个个肤如凝脂,起到了养颜美容的效果。所以,米脂便有了出产美女的好名声,正如陕西当地人所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米脂县位于榆林市南部,有8镇1街206村,总人口约223万,其中农业人口约168万人。米脂是陕北地区唯一荣获“中国千年古县”称号的县,古称“银州”,因“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素有“美人县”之美誉,米脂唢呐是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绿色生态小米、苹果非常出名,境内岩盐占全国总储量的17%,是榆林市盐化工基地。
米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榆林小曲
陕西省榆林市传统曲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陕北榆林地区的曲艺唱曲形式。唱腔音乐十分丰富,唱腔体裁为曲牌体,或单曲反复,或联曲串唱。传统的节目有短有长,《日落黄昏》、《妓女告状》、《放风筝》等。
2、米脂剪纸
作为陕北剪纸的源头和根基,米脂剪纸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朴重厚、生动典雅,具备中国北方剪纸粗狂豪放、写意大气,保持了浓厚的黄土气息。秉承了汉化像石的基本艺术特质,浑厚圆润、洗练夸张,剪纸的主要题材多以生肖、人物、花鸟、动物、婚礼、巫术、劳动场面为主,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在历史的岁月里形成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
米脂婆姨绥德汉,是猛男美女的代称。
在陕北和陕北周边以及鄂尔多斯等地,有一句流传甚广的民谣:“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
这句民谣,告诉人们陕北有四大宝贝,即:美女、美男子、石板和煤炭。
先来说说“米脂的婆姨”。陕北榆林市有个县叫米脂县,盛产美女和小米。米脂的女子皮肤细腻、娇嫩、白里透红,人们说那是因为长期食用米脂小米的缘故。而米脂之所以被称为米脂县,也是因“地有流金河水,沃土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久负盛名的米脂小米,营养非常丰富,熬制的米粥,上面就像漂浮了一层米油,十分香甜,让人食之难忘。
米脂的小米,养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女,最著名的美女要数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据《米脂县志》记载:三国时的天下美人貂蝉是米脂人。
再来说说“绥德的汉”。绥德也是榆林市下辖的一个县,“ 绥德的汉”为什么和“米脂的婆姨”齐名呢你到绥德去看一看就知道了。绥德自古为“天下名州”,地处陕北腹地,是大理河和无定河交汇之处,也是太(原)银(川)公路和西(安)包 (头)公路交汇之处,为陕北交通枢纽,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名州出名人,名州的人聪明、勤劳、俭朴、坚韧不拔。名州的汉子更是出名。高大、彪悍、英俊的绥德汉,颇有北方阳刚之气。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就是绥德人。还有中共陕西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李子洲,也是绥德人,他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承接前篇:靖边,听千回百转信天游,于七彩波浪谷让思绪飞,陕北行4)
对陕北榆林的认识,过去仅限于对众多文艺作品的阅读。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世世代代的苦寒生活……辗转叹惋的陕北民歌……就是我对榆林的初浅印象。此番路过,算是多了一些直观认识。再不了解陕北的人,但可能也听说过“米脂婆姨绥德汉,清涧石板神府炭”的民谣。如果头一句属于人文描述,后一句就是物产特色了。据说貂蝉是米脂的,吕布是绥德的,这儿的女人美男人帅那就是自然而然的啰。这首赞美陕北人杰地灵的民谣传播力很强,陕北人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2020年8月的这一天,我们从靖边进入了绥德,不一会又进入了米脂县。从绥德到米脂路程共约40公里,两城之间有一个名叫四十里铺的小镇,距米脂城40里,离绥德城也40里,所以叫四十里铺。当然依序也就有了十里铺、二十里铺、三十里铺。
这里是,位于米脂县桥河岔乡刘家峁村局部俯瞰图,黄土高坡似乎已成良田美景。因为这里有个姜氏庄园,所以刘家峁村也远近闻名。米脂县地处黄土高原腹部,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升高无人机,一览众山小。我惊喜眼前所见的壮阔。
刘家峁位于无定河东岸,据说因为刘姓最先居住于此而得名。无定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也是榆林境内最大的河流。可是因为路行太过于匆匆,在此我没有见着河流的踪迹。
查阅资料,才发现王维于此还有一首《榆林郡歌》诗:“山头松柏林,山下泉声伤客心。千里万里春草色, 黄河东流流不息。”这不仅是对榆林环境的表现,也应该是诗人王维当时的心境写照。
山头处最显眼的是一排排风力发电机,在蓝天白云之下、千沟万壑之上,大风车随风转动,那不仅仅是美景,更是传递着一种无限的能量。这应该是千千万万风电人,将能源转型的杰作,那也是黄土高原人心中的太阳。
黄土高原因生态脆弱、土壤侵蚀剧烈而闻名于世,对于黄土高坡的百姓来说,水才是最贵重之物。长期以来,陕北人不懈实施坡面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断为治理高原水土流失而奋斗努力,再加之最近几年风调雨顺一些,高原上的绿植也眼见多起来了,流入黄河的沙子也因此大量减少。有专家还说人类活动的影响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黄土高原于广袤、雄浑中虽然也透着苍凉,然而峁梁起伏、沟壑纵横的绿植,又给大地以重生,给人类以希望。退耕还林还草,确实意义重大,然而耕地面积缩小,又形成了新的困局。
耳边似乎飘来当地人粗放率真的歌声:“陕北的山来榆林的水,米脂的婆姨实在美”、“毛格闪闪的眼睛粉格丹丹的脸,米脂婆姨赛天仙”……歌声婉转在这里的坡坡坎坎、沟沟弯弯之中。
记得有人在相关书中这样写过:“榆林人的性格如同陕北黄土高原特产的小米一样,晶莹明亮,质粘味香,储存数年,米质不变。焖成干饭,香甜松软,越嚼越香,回味无穷;煮成稀饭,色正味爽,粘糯爽口,清香四溢。”我想,总有那么一日,我会再来于此,体验这黄土高原小米与人的特殊味道。
当年,榆林因为贴近北边的毛乌素沙漠,人们太过穷困。现在不同了,榆林已不再是古老、荒蛮和贫困的代名词,地下丰富的天然气、煤矿资源正被不断开采利用,能源、化工产业正在兴起,榆林人将更加现代、文明和富裕。
我们把视线放低,看看眼前。车,疾驰着,老窑洞、新窑洞,也一扫而过。不知为什么,很少见到三三俩俩的人群,就连白发苍苍、垂暮的老人和光屁股娃娃都很少见到。
曾经有幸读过这样一篇为陕北深切呼号的文章——《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陕北》,其中写到:“改革开放30年,陕北向着小康一路狂奔,有不少人已经跑到了财富的终点,却蓦然发现自己的精神是寂寞的。"这篇文章就是出生于榆林市榆阳区瓦窑沟上巷、西影导演何志铭,两年前所写。这是一个陕北人对陕北过去与今天最情真、最深重的思考。
这位见证西部**从崛起到走向辉煌的导演,继续这样写到:“陕北文化的缺失与忽略,似乎表现在了不重视人才,更缺少人才生长的环境。所以大学生走了,美女走了,连大款对生养他的土地都嗤之以鼻,去了西安、上海、北京,甚至远到山东海滨城市青岛买房定居。”现实如果真是这样的,那真是令人叹息了。
车行很快,姜氏庄园就在了眼前。
这就是传说中的米脂乔家大院 。
我们于此,浮光掠影、初浅领略,这黄土高原上庄园的蓬勃大气。
人很少,我们的到来才似乎打破了山村的宁静。
这是一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私宅,其宅主为陕北大财主姜耀祖,庄园建于山腰,很是森严。
通道陡峭,且严于防患,院内处处联通。
庄园布局依当地常规,分为:院前、下院、中院、上院四层,每层都有独特的设计及特色,同时兼具美观和实用性。
院院通达,却又相对独立。
充分利用了山势地形,严御外侵。前可守,后可退。
主体建筑特色:即陕西地区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院落。合院式的影壁元素,也被加在了这所庄园之中。粗犷中不乏精致,从细节处就可以看出建筑的考究,美观而实用。
守园的主人家今天家遇白事,我们就不便深入,走马观花匆匆出宅。
姜氏庄园庄主姜耀祖何许人也?据说也是一位靠卖砂锅起家的商人,当年如何富甲一方,从这座耗资巨大的庄园就可见一斑。
时过境迁,人们淡忘了万恶的地主阶级对当地百姓的种种豪横欺压,留存的是这座幸存庄园的建筑之美学价值。呵呵。
我们继续前行,下午我们进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地方,一个与姜耀祖们似乎完全对立的地方:神泉堡革命纪念馆。它位于佳县县城西几公里处的佳芦镇神泉村。
中国 历史 不会忘记,中国***初建时的纲领:1 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 社会 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2 .直至阶级斗争结束为止,即直到 社会 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3 .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4 、联合第三国际。 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消灭私有制。
中国***人经过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悄然崛起,再经历抗日战争时期的浴血奋战,终于进入了“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即全国解放战争时期。
面对国民党“动员戡乱”,党中央转战陕北,拉开了新一阶段战略进攻的序幕。
这就是佳县第一座革命纪念馆——神泉堡革命纪念馆。
据载:在神泉堡居住的57天期间,毛泽东主席起草了著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第一次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修改审定并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在这里,中共中央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训令》,重新修订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题外话插播:中共中央机关于神泉堡所住的这座大院,当时院主名叫高继荣,为当地一开明财主。当然你可以不知道高继荣,尽管他让出住宅为革命做出过贡献。可是,高继荣的儿子或许你有所耳闻,那就是曾在1983-1988年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高景德。高景德或许你也可能不知道,但高继荣的重孙子你可能就知道了,那就是名噪一时的文化名人高晓松。这样的 历史 渊源,真的很有些意思。
墙头的山花还绚烂着,令人眼前一亮。
这座院子,仍然是陕北典型的窑洞院落。
这里,就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战斗过生活过的地方。
这就是当时联接全国的、指挥全军的通讯设施,我们常在**电视里面见着。同行一朋友曾经是部队的通讯兵,他内行的为我们讲解这套设备的通话原理,以解除我们的好奇之心。
当年的通讯班室内陈设。
许多重要文件,就是于此发往全国各地,有力地指导了全党全军的各项工作。
会议室
进得上一层院子,左起:陆定一旧居、(左二没写)、周恩来旧居、毛泽东旧居、任弼时旧居。
这就是中国革命最高***生活与工作的地方。
纪念馆以下面四个重要内容部分,具体展现了党中央转战陕北的 历史 过程。
扭转乾坤:
运筹帷幄:
鱼水情深:
走向胜利:
这是上院与下院之间的过渡带。
据说党中央机关在神泉居住期间,毛泽东主席还先后到佳县城及附近的几个村镇视察和居住过。离开时,途经乌龙铺住一晚后,前往了米脂县的杨家沟。
从李自成农民起义,到现代史上的陕北革命……陕北,在中国 历史 的大舞台上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方向与命运。 历史 曾经给了陕北以重要的机遇,如今新的能源革命或许又是一次新的 历史 机遇。
谢谢朋友们坚持阅读于此。敬请继续关注,后文待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