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秦汉唐各个朝代,迎亲的时候需要遵守什么礼节?

周秦汉唐各个朝代,迎亲的时候需要遵守什么礼节?,第1张

《仪礼·士婚礼》记载,一场合乎礼法的婚姻,是由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项仪式为核心仪节的婚礼仪式组成的。尽管自秦汉时起,历代大致传承“婚姻六礼”模式,但在此基础上,又因时代、民族、地域等因素影响,而增益减损,出现了却扇、乘鞍、奠鹰、障车、撒帐等多姿多彩的婚姻仪式礼俗。下面,我们就“穿越”回古代,一起去欣赏一场宏大多彩的结婚典礼吧。

一、周代的“亲迎”礼

《仪礼·士昏礼》记载:周代新婿“亲迎”时,穿着爵弁,纁裳。随从们都穿着玄端服,乘坐涂成黑色的“墨车”,前去女家迎亲。

新妇乘坐的车,若新婿为士,则车辆由婿家提供;若新妇的父亲、兄长等尊长的身份是大夫以上阶层者,新妇所乘车,由新妇家自己提供。

新妇乘坐的车辆,装饰和新婿车一样,只是较新婿乘车,增加了遮掩四周的“裧”。

出发前,父亲要向儿子(新婿)敬酒,并嘱咐他遵循礼仪。新婿唯唯诺诺地答应了。

新妇穿上婚服,由50岁以上,侍候、教导自己的保姆,及女侍们陪侍。

新婿到新妇家后,翁、婿行礼作揖,进入宗庙。新婿将带来的雁放下,行稽首礼,然后走出宗庙。新婿离开时,新妇在后面跟从。

新妇从房间里出来,准备跟新婿离开前,她的父亲、母亲,及父亲的妾们,都要告诫新妇一些话:到夫家后,要听从公、婆、丈夫的吩咐,勤于做家务。

新妇到达后,新婿与新妇到新房里。在室内预先铺好席子,媵、御等女仆,将预先准备好的各种饮食,摆放在新婿、新妇面前的几上,新婿、新妇行“合卺”之礼。就是新婿、新妇分别用一把用一个葫芦劈成两半制成的瓢,盛酒饮用,寓意结为夫妻。

饮食毕,新婿、新妇在女仆们的侍候下,宽衣解带就寝。“亲迎”仪节基本结束。

二、秦汉时期的“亲迎”礼

汉代人结婚,婚礼仪式在传承周代礼仪的基础上,又有很多延续后世的创新之处。

汉代,婚日,新妇携带嫁妆,去男方家中成婚。男家、女家分别派人迎亲、送亲。

汉代人结婚时,新婿、新妇都要盛装打扮。双方家中(主要是男方家里),要打扫清洁,内外盛饰,装点门楣。有些地方,婚房是在户外设的“青庐”。《孔雀东南飞》:“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举行婚礼时,婚家的亲朋好友都会受邀前来。权贵娶妻,攀缘富贵者纷纷前来祝贺,已成为一种时尚。

男家要设酒宴,款待前来庆贺观礼的宾朋。一般富户,婚宴上除酒、肉、菜蔬和果品外,更不乏日常饮食中比较罕见的鳖、鲤、麂、鹌鹑等珍味

汉代婚礼,已有歌舞表演,以助娱兴。平民阶层的婚礼乐舞,往往比较简单,无非弹筝、鼓缶而已。中产阶层,鸣竽调瑟,来自郑地(今河南一带)的舞女,翩翩起舞;来自赵地(今河北一带)的讴者(歌者),演唱歌曲。权贵豪贾的婚礼,乐舞规模更为隆重:“钟鼓五乐,歌儿数曹。

或许是欢快的乐舞看腻了,听腻了,东汉人琢磨着,婚礼上演奏的乐舞,应该搞点创新。于是,东汉京师洛阳一带的权富们,“引领时代潮流”,率先将婚礼上演奏的喜庆乐舞,改为以往办丧事时演奏的丧乐《魁儡》,以及人们抬棺材时,为配合而相互唱和得挽歌。有识之士预感不吉。果然,不久京师毁于兵燹,权富们死亡枕藉。

汉代新婚夫妇仍沿承“合卺”礼仪。与周代不同的是,汉代人行“合卺”,不再使用葫芦瓢,而是使用酒杯;用酒漱口,并不真饮。

后世令很多新郎、新妇不堪“忍受”的“闹洞房”礼俗,开始于汉代。不过,有的“婚闹”最终将喜事变成了丧事。西汉时,汝南一个名叫张妙的人参加朋友杜士的婚礼。酒醉后,来宾们戏谑新郎。张妙将杜士捆起来,捶了二十下,又用绳子绑着杜士的脚趾,悬挂起来。结果,杜士竟然不堪折磨而死了。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亲迎”礼

魏晋南北朝迎亲礼俗在承继汉代谑婿、合卺等礼俗基础上,又有一些新的礼俗形式,如催粧、却扇、新妇乘鞍等出现。

催粧,应是“催妆”,是指新婿带人去女方家迎亲时,新妇子以化妆等事为由,迟迟不肯离家。男方的随从们这时候就要“催粧”了:“迎新妇,夫家百余人挟车俱呼曰:‘新妇子,催出来。’其声不绝,登车乃止。”

新妇乘鞍。这是北方盛行的一项婚俗。新妇到新郎家,入门后,要先在马鞍子上坐一会,谓之“乘鞍”。有人说,“鞍”即“安”的谐音,取平安之意。也有人认为,这是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风俗遗留。游牧民族最初以马背为家,进入中原后,虽居住房屋中,但对民族传统,仍眷恋不舍。故采取这种形式,予以传承。

马鞍

却扇。这一婚俗盛行于南朝。新妇出嫁时,双手张扇,遮掩其面。与丈夫单独见面时,才拿掉扇子。《世说新语》记载:东晋大臣温峤丧妻后,假意为表妹寻觅到一如意郎君夫婿,实则自娶。成婚日,表妹取下扇子,看到新郎官是温峤后,拍手大笑说:“我早就怀疑,所谓如意郎君,就是你这个老东西,果然如此。”

四、隋唐时期的“亲迎”礼

隋唐时期,依然承继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若干“亲迎”礼俗,如设青庐、催妆、新妇乘鞍、去扇、合卺、闹洞房等,但也受时代、民族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创新。这些创新,一是对前述传承以往的若干婚俗,予以名称或形式上的变化;一是新创造出来若干新的婚俗,如念诗、障车、撒帐、奠雁(鹰)、结发等。

青庐,唐朝人又称作“铺设帐仪”、“入帐”、“登虚帐”。唐德宗时,有人建议,将青庐改设在堂室中。为图吉利,改名为“百子帐”

唐朝时,敦煌人举行婚礼,几乎每一项婚仪,如撒帐、去扇、合发等,新婿、新妇或其亲友,都要念一首婚俗诗。如新郎骑马到女方家迎亲时,女方亲友要念一首《请下马诗》:“窈窕出兰阁,步步发阳台,刺史千金重,终须下马来。”

直到唐朝时,“合卺”才真正演变成新婿、新妇真喝酒,还要一饮而尽。这时,瓢已改为酒杯,称为“合欢杯”,新婚夫妇要共饮“合欢酒”

障车,是唐朝“亲迎”时出现的一种新婚俗。最初,只有一些百姓聚合起来,拦阻新妇的婚车,索取些酒食后,就予放行。后来,一些权富也掺和进来。他们“广奏音乐,多集徒侣,遮拥道路,留滞淹时,邀致财物,动逾万计”。从以往单纯索取酒食,演变为勒索巨额钱物,甚者调戏、抢夺貌美新妇。统治者虽多次下诏“禁断”此陋俗,但收效甚微。有的迎亲者,不堪骚扰勒索,让新妇中途偷偷地弃车乘马,偷偷地到男家去成婚

转毡。指新妇至男家,入门时,要在男家事先铺设好的毡席上行走,脚不得踏地:“新妇至门,步履不着地,以毡展转承之而行。”

奠雁(鹰)。唐代新妇“坐鞍”后,新妇带来的女侍者将雁掷入堂中,然后“遮女出堂”。此雁不能杀死,以后待男家放生使用。敦煌地区流行的“奠鹰”婚俗,或源于内地“奠雁”婚俗。其风俗是:新妇坐鞍后,拿一只用红绸裹着的鹰,交给新郎去放生,寓有祝福新郎“鹏程万里”之意。

撒帐。唐朝时,新婚夫妇进入婚房,互相对拜后,分左右在婚床上坐下。他们一边向观礼的亲朋撒掷金钱、彩果,一边念“撒帐儿”愿文:“今夜吉辰,某氏女和某氏儿结亲。伏愿成婚以后,千秋万岁,保守吉昌”。所撒金钱、彩果,寓有财源茂盛、早生贵子、五谷丰登之意。

合发。又叫“结发”、“合鬓”,唐代出现的一种新型婚俗。将新婚夫妇的头发“合而结之”的礼俗。高适《秋胡行》诗曰:“一朝结发从君子,将妾迢迢东鲁陲。”后来,人们用“结发”指元配夫妻。

唐代,新妇要在明亮的蜡烛前端坐三天,由亲友们观看、闹房,谓之“观华烛”。

笼冠

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笼冠的形象与北朝

中出土的图象略同,然而时间却比其他资料要早,可见笼冠并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区流行以后,才逐渐传到北方,成为北朝时期的主要冠式之一本图为大袖宽衫展示图及

妇女服饰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 数

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

肥大,裙为多

,裙长曳地,

宽松,从而打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此图为穿汉化衣裙的贵妇

的皇帝便服 图中所绘

形象,无论从发式或服装来看,都是东晋时期流行的装束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图中帝王头戴

,外着白穿宽袖狐皮大衣(形如

),毛在外手执如意,也是南朝时所喜尚的习俗(

服饰 戴巾子穿宽衫的

(孙位高逸图局部)高逸图是我国古代

中的杰出作品,它虽然出自唐代画家孙位之手,但具有浓郁的魏晋

画面绘四个

列坐于

之上,或戴小冠,或裹巾子,通穿宽博衫子每人身旁各立一侍者,也穿宽袖衣衫从画面的构图和人物的安排来看,都与南京

南朝墓出土的

砖印壁画相同,人物的服装和形态以及生活器具等都是典型的

形制

北朝官吏便服 左图为戴

披小袖衫子的官吏(北朝

)中图为戴

穿裤褶袒右臂的男子右图为戴

穿

的官吏(河北

出土

) 魏晋帽类有几种样式:一种

,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

长耳;一种突骑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带,盖索发之遗象也 魏晋时期一般男子服饰主要为大袖衫胯褶及两裆等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图中官吏外穿的服装,形似披风,两边虽装有袖子,但无实际用途从形象资料来看,

仍流行这样的装束,男女都可以穿着

的妇女妆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发式,与前代有所不同魏晋流行的蔽髻,是一种

蔽髻铭曾作过专门叙述,其髻上镶有金饰,各有严格制度,

妇不得使用普通妇女除将本身头发挽成各种样式外,也有戴

的不过这种

比较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时称缓鬓倾髻另有不

女模仿西域少 数 民族习俗,将

挽成单环或

式,高耸发顶还有梳丫髻或

者在南朝时,由于受

的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谓之

,先在宫中流行,后在民间普及此图为梳

的妇女(

局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杂裾垂髾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

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在衣服的

部位,加一些饰物,通常以

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另外,由于从围裳中伸出来的

比较长,走起路来,如

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

,而将尖角的

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本图为穿杂裾垂髾服的妇女(

局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杂裾垂髾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

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比较典型的,是在服装上饰以纤髾所谓纤,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

部位的饰物通常以

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所谓髾,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

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

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

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本图为杂裾垂髾女服展示图(根据传世

及壁画复原绘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的衫裙 魏晋时期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

,衣袖宽大,并在

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

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当时妇女的下裳,除

裙外,还有其它裙式本图为宽袖

女衫长裙穿戴展示图及穿

子衫花纹长裙的妇女(北朝

魏晋南北朝妇女的衫裙 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多穿履靴等,有皮履丝履麻履锦履等凡娶妇之家先下丝鞋为礼鞋子的形式有风头履聚云履五朵履;宋有

;梁有分梢履立风履笏头履五色云霞履;陈有

飞头履;西晋又有鸠头履有的以形式定名,有的以色饰定名其中各种履不一定都是妇女所穿,如风头立风五色云霞

飞头等属妇女所穿;

,男女都有之,因为南北朝时

无异样 还有加以锈纹的履,例如

织女怨有足蹑

之履;梁时

有锦履并花纹另外

在当时也为妇女穿着本图为织纹锦履(新疆民风出土实物)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衫裙 图为穿大袖衫

条纹裙的贵妇侍从(敦煌

)及大袖衫间色裙穿戴展示图(根据

壁画复原绘制)在

的两侧及

的下方,往往有一行行排列整齐的男女,小的仅有数寸,高的竟达几尺他们中间有权势显赫的官吏,也有普通的平民百姓这些人物,都为修造洞窟出过资金,他们把自己的形象画在壁上,表示该窟的菩萨

都由他们供养,所以被称为窟主,也被称为

很多

的身旁都附有题记,写明年代

排行及姓氏等等本图所绘的服饰,在当时带有普遍性,河南洛阳等地出土的

妇女,也穿这类服装其特点是:对襟

,衣袖宽大,

缀有一块不同颜色的贴袖下着条纹间色裙当时妇女的下裳,除穿间色裙外,还有其他裙饰晋人

记太子之妃服装,有

丹碧纱纹双裙丹纱杯文罗裙等

可见女裙的制作已很精致,质料颜色也各不相同

南北朝时期的百姓服饰--魏晋时期冠帽很有特色汉代的巾帻依然流行,但与汉代略有不同的是帻后加高,体积逐渐缩小至顶,时称

或叫小冠 小冠上下兼用,南

行魏晋时期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

,衣袖宽大,并在袖口

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戴小冠穿宽袖襦裙的乐人

南北朝时期裤褶 裤褶是北方游 牧民族的

,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这种服装的面料,常用较粗厚的毛布来制作穿裤和短上襦,合称襦裤,但封建贵族必须在襦裤外加穿袍裳,只有骑马者厮徒等从事劳动的人为了行动方便,才直接把裤露在外面封建贵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裤外出的到了晋代这种习惯才有所改变南北朝的裤有大口裤和小口裤,以大口裤为时髦,穿大口裤行动不便,故用

将裤管缚住,有又称缚裤本图为裤褶展示图

南北朝时期裤褶--裤褶是北方游 牧民族的

,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南北朝的裤有大口裤和小口裤,以大口裤为时髦,穿大口裤行动不便,故用

将裤管缚住,有又称缚裤魏晋时期冠帽很有特色汉代的巾帻依然流行,但与汉代略有不同的是帻后加高,体积逐渐缩小至顶,时称

或叫小冠 小冠上下兼用,南

行如在这种冠帻上加以笼巾,即成笼冠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饰,男女皆用因以黑漆

制成,又称

戴笼冠及小冠穿裤褶的北朝侍从

南北朝时期裤褶 裤褶是北方游 牧民族的

,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这种服装的面料,常用较粗厚的毛布来制作穿裤和短上襦,合称襦裤,但封建贵族必须在襦裤外加穿袍裳,只有骑马者厮徒等从事劳动的人为了行动方便,才直接把裤露在外面封建贵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裤外出的到了晋代这种习惯才有所改变南北朝的裤有大口裤和小口裤,以大口裤为时髦,穿大口裤行动不便,故用

将裤管缚住,有又称缚裤此图为穿裤褶的男子

魏晋南北朝杂裾垂髾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

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比较典型的,是在服装上饰以纤髾所谓纤,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通常以

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所谓髾,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

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

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杂裾垂髾服展示图

南北朝时期

魏晋北朝时期的铠甲主要有

两裆铠和

一词的来源,据说与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

,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左面

是戴

穿明光铠的武将;右面是明光铠穿戴展示图

魏晋南北朝两裆铠 魏晋北朝时期的铠甲主要有

两裆铠和明光铠 裲裆,有两种含意,一种是指服饰制度中的裲裆衫;一种是指武士穿的两裆铠两者的外形大体相同,区别主要在质料上裲裆衫的材料,通常用

,中间纳有

,取其保暖而裲裆铠的材料则大多采用坚硬的金属和皮革铠甲的甲片,有长条形和

形两种,比较常见的则是在胸背部分采用小型的

片,以便于俯仰活动为了防止金属甲片磨损肌肤,武士在穿着两裆铠时,里面还常衬有一件厚实的裲裆衫图为两裆铠穿戴展示图(根据出土砖刻陶俑壁画复原绘制)

魏晋南北朝两裆铠 魏晋北朝时期的铠甲主要有

两裆铠和明光铠 裲裆,有两种含意,一种是指服饰制度中的裲裆衫;一种是指武士穿的两裆铠两者的外形大体相同,区别主要在质料上裲裆衫的材料,通常用

,中间纳有

,取其保暖而裲裆铠的材料则大多采用坚硬的金属和皮革铠甲的甲片,有长条形和

形两种,比较常见的则是在胸背部分采用小型的

片,以便于俯仰活动为了防止金属甲片磨损肌肤,武士在穿着两裆铠时,里面还常衬有一件厚实的裲裆衫图为戴

穿两裆铠的武士(北魏加

俑,传世实物,原件现在

南北朝武士复原

中前排为两裆铠,长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编缀而成,有的用整块大甲片,甲身分前后两片,肩部及两侧用带系束图中后排两人所穿铠甲为明光铠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

,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

1春秋时期属于周代,按照社会习俗,结婚时新娘不坐花轿。根据《礼记·士昏礼》,周代结婚仪式隆重而繁杂,多在晚上迎亲。迎娶前,父亲向儿子新郎敬酒,新娘穿礼服,乘墨车,从车随往,使者持炬火居前照道,女家父母在宗庙设酒席,并在门外迎接。新郎捧雁揖让升堂,行扣拜礼,下堂驾新妇坐的车。新妇随出,父母训诫毕,施衿结悦,新郎援引新娘上车,驾车让轮子转了三圈后,就交与车夫驾驭,新郎先行,在家门口等候。新妇到后,新郎作揖,然后共同进食,饮合卺([jǐn])酒成婚。

2周代以后,历代结婚的具体仪式则因地区而异。迎娶一般用车,马或轿,南方有用船者。北朝亲迎中有催妆之俗,有夫家百余人挟车,俱呼“新妇催出来”,其声不绝,登车乃止,并结青庐行交拜礼之载。唐代迎新妇,要以粟三升填臼,用席一张盖井,果三斤塞窗,箭三支置户上。新娘上车,新郎骑马绕车三匝。新妇入门,舅姑以下皆从便门出,再从正门入,新妇入门,先拜猪栏,灶头,再夫妇并拜或共同结镜钮。宋代其仪式更加繁复,有挂帐,催妆,起担子,撒谷豆,踏席,跨鞍,牵红,坐富贵,撒帐,饮交杯酒等俗,大都含驱恶祛邪,祈求吉祥之意。见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嫁娶》。明清沿袭此俗。至民国时虽有亲迎之礼,但大多具名帖,媒妁代迎,也有以小叔代迎者。新娘冠帔登轿,或由尊长,或有兄弟抱上轿,母亲姐妹及亲姻哭而送之,有亲兄弟伴送至婿家者,亦有男女双方以亲友迎送至中途者。

3轿子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轿子的原始雏形产生千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初期。《尚书·益稷》中有一句话:“予乘四载,随山刊木。”这是大禹自述其治水经过时讲的。后人解释,这四载是:“水行乘舟,陆行乘车,泥行乘橇,山行乘欙 。”(《史记·夏本纪》) 这个 “欙”(雷),就是最原始的轿子。它倒底是什么样子,有的古文献说:“山行即桥”(《史记·河渠书》),这是由于欙是过山之用,负在一前一后两个人肩上,远望过去“状如桥中空离地也”(《癸已类稿·轿释名》),所以,在上古时,轿、桥二字相通。而它的具体形状目前还无从可考。

1978年,在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陪葬坑中,出土了三乘木质肩舆,有屋顶式和伞顶式两种制式。其中一件经复原后还可以看出原来面貌:它是由底座、边框、立柱、栏杆、顶盖轿杆和抬杠几部分组成。底座呈长方形,顶盖如同四面起坡的房顶形式,轿身原应围以帷幔 ; 轿前开有小门,供乘者出入; 轿杆捆绑在底部边框上,和以后轿杆固定于轿身中部的制式不同。这是目前己发现存世最早的轿子的实物。从它比较完备的结构来看当时制造轿子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在它之前,必然还应有一段发展完善的过程。由此可以推断,轿子起源于夏朝初期的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但从人力使用、通行速度和费用开支角度来说,轿子赶不上马车方便,费用更高,舒适性和场面也赶不上马车。所以,轿子发明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根本不是社会主流交通工具。

“轿子”这种交通工具在生活中出现并正式在典籍中留下记载,已经是晚唐五代的事。在此以前,无论官民结婚,用马拉车辇迎娶新娘,才是社会主流。与此同时,唐宋两朝政府都颁布过禁止士庶乘坐檐子或轿子的禁令,而只许皇帝和经他特许的高官老臣使用。从《东京梦华录》、《五杂俎》等宋明人士所写的著作可以看出,大约自北宋中期起,开始有“花檐子”迎娶新妇的风气流行于汴京,到宋廷迁都江南后,花轿迎亲才蔚为社会性的时髦,其后一直传承下来。

直到今天,婚姻依旧是我国最受关注的一件事情,认为婚姻是人生大事,所以一直以来都非常值得关注,但是在古代来说,有很多门第婚姻的存在,这里让如今的人们非常不理解门第婚姻是怎样形成的。其实不仅仅是古代,在如今依旧有很多人都非常注重门当户对这样的话语,当然在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的存在,认为只有相互能够帮助的家庭才适合结为婚姻。

相匹配的门户

在古代的婚姻当中,非常讲究门当户对,这也正是相同经济能力,相同事例的家庭联姻会对彼此的家庭都带来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也正是门第婚姻的存在。其实门第婚姻本身有着一定的劣势,但是在劣势的同时也会给彼此的家庭带来一定的优势。对等的家庭之间有较少的隔阂,所以会有很少的冲突,这也正是为何对于古代来说门当户对的门第婚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相互帮助才形成的门第婚姻

在古代非常讲究权势和地位,对于彼此能够帮助的两个家庭来说,无疑会将两个家庭捆绑的更为密切,当然,婚姻也是其中之一的做法。毕竟两个家庭之间能够互相帮助,让彼此形成更加有权势的家庭,是当时每一个人都要做到的事情。所以也正是因为这种观念的存在,才逐渐形成了门第婚姻这样的说法。但是如今依旧有类似于门第婚姻的形式存在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其实无论是哪种婚姻形式,都是为了能够让彼此的家庭受到最大的益处,当然也是为了能够让两个新人之间能够互相帮助,毕竟门当户对之间的教育方式以及生活环境都有十分大的相似,这对于彼此新人之间也会减少沟通的摩擦。

历史沧澜来回答,婚礼习俗传统的主要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而来源,汉族主要是在历史的演进中逐渐发展的。

一、婚礼的历史沿革

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

夏商时: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于堂"。

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已初步奠定汉族传统婚礼的基础。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汉代: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

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皇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

元朝时,婚礼会加多议婚一礼。

明朝:洪武元年时,定以朱子家礼为标准制定婚礼。

清朝:据通礼记载,汉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礼,但都拼入了成妇成婿之礼,而古代的六礼亦只余下"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与"请迎"五礼。其他士、庶人结婚都比较简单,而民间的婚礼一般都会依朱子家法进行。

二、婚礼的礼俗

礼俗:三书六礼、安床、嫁妆、上头、撑红伞、换庚帖、过文定、哭嫁、盖头、迎亲、拜堂、出门、过门、三朝回门、催妆、送妆、闹房。

其中,哭嫁值得注意,据《礼记》记载:"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在古时,因为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女儿出嫁后,就很难有机会可以见到家人。

而且,古代女子出嫁后,就属于夫家的人,没有自己的人身自由了。不是能随便回娘家探望家人的,回娘家需要得到夫家的批准。此外也有说法认为哭嫁是源自古时妇女不能拥有自由的婚姻,所以她们会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古时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总结:古时候婚礼的复杂程度远胜于今天,和我国文化的发展也是息息相关,古人重礼,尤其是儒家文化,核心就是“仁”和“礼”。所以,婚礼的很多习俗,折射的是我们的文化特色和民族心理。

在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有这样一个惹人争议的桥段:盛家六女盛明兰嫁给了顾廷烨,顾廷烨穿的是一身绯红色长袍婚礼服,而盛明兰穿的婚礼服却是青绿色的,并不是传统女子所穿的大红色,这引起了追剧爱好者广泛的讨论。

其实电视剧中的礼服颜色是正确的,不是导演不用心,而是宋代的婚礼服就是"红配绿",在中国古代,婚礼服的颜色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变化,有着各种各样的颜色,而人们喜闻乐见的大红色,是明清时期才流行的。如果你对此仍然感到疑惑,那么就跟我一起走进古人的世界,看看他们的婚嫁礼服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知否》剧照

周代:玄纁之色,以天地为色

敬仰天地,以玄纁为婚礼服色

熟悉历史的人应该都发现过这样一个现象:越是离我们久远的人,就越崇拜天地,每当国家遇到大事都要祭天拜地,最有名的"泰山封禅",就是远古人民表达对天地敬意的一种方式。因为对天地无限尊崇,所以他们自然而然的把这种尊崇延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周代婚礼服的色彩,就恰如其分的体现了这一点。

周制婚礼

周人认为天为玄色,就是尊贵的黑色,地为纁色,就是浅红色,所以《仪礼士婚礼》中记载:周代婚礼服是"玄纁之色"、"天地之色",即为上身纯黑色,下身浅红色,黑色为主,红色为辅,这种颜色表达的是对天地的最高敬意。男女结婚的时候,男子头戴爵弁、身穿玄端礼服,体现男人的顶天立地,女子身穿玄色纯衣纁袡礼服,体现女人的端庄大气。

黑红相间,彰显婚礼的庄重

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影响的还原了周代男女婚礼的场景:以战国为背景的《麦田》中,璐邑城主剧葱大人和佳人骊结婚的时候,穿的就是纯黑的礼服,只有一点红色的点缀。

《芈月传》中楚国公主芈姝出嫁时,婚礼服整体以黑色为主,红色为衬托,将王后的母仪天下完美的展现了出来。但是有一点和电视剧不同,那就是周人的礼服虽然雍容华贵,神圣不可侵犯,但是他们的婚礼并不热闹,《诗经郊特牲》中记载:男女结婚是不敲锣打鼓,不讲究排场的,一切都很低调,一般就是两个人同喝一杯酒,婚礼就算完成了。

玄纁色礼服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人们今天常说的"黑色百搭",以黑色为基础的玄纁色婚礼服,可以很好的衬托红色,而且"黑色显白",可以有效的遮盖肤色问题,让人看起来神采奕奕。黑色也可以掩饰人们年龄上的尴尬,怎么穿都显得年轻大气,"低调奢华有内涵"。

周制婚礼

魏晋南北朝:纯白无瑕,仙气飘飘

玄纁之色从周代开始就一直是婚礼的流行色,流传了将近一千多年,到了魏晋南北朝,人们认为这种颜色太古老又太深沉,是时候应该换一种颜色了。但是魏晋的人似乎有着"穿越者"的眼光,他们把婚礼服设计成了纯白色,和今天的婚纱差不多。

魏晋古书《东宫旧事》中写到:"太子纳妃,白纱、白绢衫。"两个要结婚的人穿着洁白的婚礼服,仿佛是两位仙人,如果脚底下有一朵云,他们就真的可以修仙了。

白色在今天的人看来没有什么,但是在极为重视婚丧嫁娶的古代可是大忌讳,自古以来都是白丧红娶,魏晋之人结婚时穿着自身白嫁衣,是在诅咒自己么?

魏晋风范

事实并非如此,古代也是有时代划分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司马氏专权,杀害了很多铁骨铮铮的士大夫,人们看到世风日下,兴起了一种玄学之风,其指导思想为老子的"清静无为",追求纯真自然和返璞归真,而白色恰好可以用来体现他们心中的纯净无暇,于是白色婚礼服就应运而生了。

隋唐宋:红配绿,百年流行色

繁荣的文化,开放的婚礼服色

隋唐一改魏晋流行的纯白色,采用了大胆的红绿配色,这种婚礼服配色一直延续到了宋代。结婚时男子穿绯红色长袍,新娘穿青绿色衣袍,也就是《知否》中盛明兰结婚时所穿的绿嫁衣。男人之所以穿绯红长袍,是因为隋唐诞生了科举制,科举中榜的男子一般都要穿上红袍子骑马游行,享受众人的崇拜,结婚时穿红袍子也是为了彰显男人的地位,女子穿青绿色,是因为绿色象征着春意盎然,春回大地之时正是结婚的好日子。

喜庆大红

隋唐宋服饰的艳丽与当时的文化发达有关,隋朝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八年,但是它的统治者隋炀帝并不是像史书上说的那样,是一个昏暴凶恶的人,他治理下的隋朝富庶安康,也是万国来朝,外国人都赞叹中国人精美的珠宝华服,是他们从来都未曾见过的华丽。唐宋的文化就更加发达了,那些奇装异服的百姓,都是当时社会文化高度发展的缩影。

那个时候的女子尤其开放,她们平时就喜欢穿藕粉色、石榴红、草绿色这些鲜艳的颜色,男子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穿的一直都是绯红色,平时都穿的这么珠光宝气,婚礼的时候就更加雍容华贵了。《新唐书车服志》中记载:唐代举行婚礼时,男子身穿红色纱袍,女子身穿衣花钿礼服,颜色为青绿色,鞋子、袜子、腰带也都是青绿色的,头戴金银琉璃花钗,看起来美若天仙。

唐朝婚礼

变幻莫测的青色

红绿配色一直是隋唐宋的婚礼服的"主流色",其中的红色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只有浅红和深红两种颜色,但是青绿色这种色彩却是变化多端的,它经历了由绿色到蓝色、再到青绿色的转变。"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前者是男子衣领的颜色,在先秦时期青色就是绿色,是人物的象征。后来人们又认为青色代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所以应当在"万物青青"的时候举办婚礼,只是当时染色的技术有限,制作不出来人们想要的青绿色。

青色一直没有出现在婚礼服中,主要是因为它最初的颜色是复杂多变的,青色经常和其他的颜色融合在一起,比如青**,成语"青黄不接"就是这两种颜色的组合,而且以前也没有"青"这个词,我们今天所说的"青色",在隋唐以前就是绿色。青色与蓝色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青色是从蓝色中分离出来的。

宋朝民间

古人为了冶炼青铜,需要用到蓝铜矿和孔雀石,一个为蓝色,一个为绿色,两者的原料比例如果控制不当,就会出现介于蓝色和绿色之间的颜色,人们觉得这种颜色神秘莫测,于是就把它叫做"青色",最初的青色很不稳定,大多数都是深蓝色的,有时候也可能是深绿色。

隋唐时代衣服染色技术发展,青绿色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青云直上、平步青云"这些以青色为色彩的褒义词,也让大家觉得青色是贵重的颜色,于是大家都穿青衣,在婚礼中穿青衣颜色未免淡薄,于是华美艳丽的青绿色婚礼服才正式诞生。青绿色婚礼服经过了这么久的发展,在婚礼中当然是"氪金大佬"一样的存在,比男子的红袍子更加惊艳,也能衬托出女子的美丽婀娜与仪态万方。

《清平乐》大婚剧照

明代:鲜艳明丽的大红色婚礼服

从皇家专用红色,到"全民皆红"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霸道总裁",他认为自己出身贫寒,能坐拥天下完全是靠自己努力得来的,所以洪武朝废除了延续千年的丞相制度,皇帝一个人处理所有政务,虽然辛苦了一些,但是从此可以政由己出,将国家权力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服饰制度作为区分平民和统治者的工具,当然也要进行垄断,朱元璋明确规定:平民百姓从此不可以穿**,士人娶妻可以穿九品礼服,但是颜色不能过于鲜艳,民间女子结婚只能穿紫色、绿色、桃红色婚礼服,不许穿大红色,并且不允许镶嵌金绣,以免混乱尊卑秩序。

明初只有皇家成员结婚时才能用大红色,外穿红罗长裙、大红色袖衣,里面穿红褙子,头戴红盖头,脚踏红绣鞋,一身红色,喜气洋洋。当时的老百姓看到皇室成员结婚如此气派,那种鲜艳的红色好像一团篝火,散发着火热的气息,比起隋唐时的青绿色婚礼服,显得更具有高级感。奈何皇帝不准百姓穿大红色婚礼服,他们也只能垂涎三尺。

明代婚礼

明朝后期对婚礼服的约束从有到无,皇帝根本就没有心情去管平民结婚所穿衣服的颜色,于是大红色婚礼服开始光明正大的在民间流行,不仅在婚礼中可以穿,平常生活中也能穿红衣,红色渐渐成为了整个社会的流行色。明代婚礼服比起隋唐宋,来了一个"大反转",从之前的"红男绿女"变成了"红女绿男",男子结婚时穿青绿色状元服,女子披红盖头,身着红罗裙、红褙子、红裤子、红绣鞋。

自明代开始的"中国红"

中国古代女子从很久以前就喜欢红色,唐代的女子喜欢穿大红色的襦裙和色彩鲜艳的石榴裙,一度引领了时尚潮流,红色本身就具有美化身材和引人眼球的作用,没有哪个女子会抵御得住红裙的诱惑,而让她们穿上一身的正红色,风风光光的嫁为人妻,那更是她们梦寐以求的事,所以这种单纯的对色彩的喜欢,在明代逐渐转化为对红色的一种无法割舍的感情,这种浓烈的喜欢同样影响着和他们一起步入婚姻殿堂的男子,为了适应妻子的喜好,到了清代,男子的婚礼服也成了大红色。

一直到今天,红色结婚礼服都是中式婚礼中的主题,和大红色礼服一起诞生的,还有红鞭炮、红灯笼、红对联、红苹果,红色自从明代成为婚礼服的主色之后,就成了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颜色,并且逐渐变成了中国人认同感最高的颜色,那一抹带有"中国红"的大红色,就是红色所带有的喜庆意义转化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中国红无可替代

结语

从周代的玄纁色,到魏晋南北朝的纯白色、唐代的绯红色和变化莫测的青绿色、明代的大红色,每个朝代的婚礼服都独具特色,有着与众不同的美感,反映的是不同时代的宗教、文化、政治的发展,也是历代先民不同审美情趣的最好见证,无论是威严庄重的玄纁色,还是纯洁无瑕的纯白色,或是鲜艳如火的大红色,都是每对甜蜜夫妻生命中最重要的颜色,这种颜色无与伦比,穿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在中国人的传统婚俗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同姓不婚。

据《魏书·高祖纪》载:“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绝同姓之娶。”

北魏太和八年(公元四八四年),下诏禁止同姓通婚

古代违反这一规定者,轻则受到舆论谴责,重则受到法律惩处。唐律规定:同姓为婚者徒二年,同姓又同宗者以奸罪论。明、清律规定:凡同姓为婚者各杖六十,离异。但上古的姓和后世不同。上古时代,同姓必同宗,后世则同姓不一定有血统关系。所以明、清之后逐渐消亡。

中国从西周时代起,就确立了这一婚姻制度,“系之以姓,……虽百世昏姻不通者,周道然也”。(《礼记·大传》)出于伦理和生理两方面的考虑,如“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晋语四》);“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认为同姓通婚将影响宗族的繁衍和后代的素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0688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8
下一篇2023-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