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绥德白事程序详解

陕北绥德白事程序详解,第1张

我有这样不祥程序:1指明路:亡者短气后,一碗水一把明火,顺着亡者埋葬去指路 2打狗饼:用饼干串两串绑在亡者两手腕上3洗身:用酒对温水给亡者洗身体4陈寒:将金银纸铺身钱五个五色线五个核桃铺于棺材底部,给亡者铺金褥子 盖银被子,口里噙钱,手里拿手巾金银元宝,袜子穿两双,把亡者上下左右充实,剪短打狗饼的线,(棺材里不带铁和纽扣,假牙不能戴,可以放在棺材里)盖棺材盖。5请平师测日子6事前准备:糕人均四两,肉吃一顿碗饭人均九两,调料(盐,花椒面,花椒粒,辣椒面,辣椒角,大茴香,姜面,鸡精,味精),葱,生姜,蒜,老抽王,鸡蛋,蜂蜜,定粉,菜,粉条,面,豆腐,烟140人得100条,酒10箱,瓜子花生糖看桌搭配,墨汁,毛笔,五色纸,麻纸,孝牌牌,小白花,纸火,童男女,天鹅,石碑,石雕饭桌,1墓窑里放的:酒壶,酒杯1对,水果4样,糕点4样,点灯碗(拿一点清油),祭食罐,五谷仓(用红布缝连在一起的5个仓),烟一盒,酒一瓶,茶杯(纸里包一点茶叶),梳子,牙膏和牙刷毛巾(双份),墓桌,瓦1块,香木桩8个,2祥事人:厨房3人(菜肉汤都有厨房负责),端盘子2人,保管1人,差买1人,看客2人,站灵2人,洗碗2人,迎客1 人,收礼2人,总管1人,面锅有坟工负责。3接娘家:乐队放炮去接4送孝:给平师--腰孝,娘家,总管用盘端着去送孝1酒菜:2酬谢祥事人:平师---烟1条,酒一瓶,方肉1方。总管---平师---烟1条,酒一瓶,方肉1方。厨师----平师---烟1条,酒一瓶,方肉1方。坟工---老献食1个。乐队----厨师----平师---烟1条,酒一瓶。3迎祭:4洒路灯:乐队,炮声宣天,火把照亮去埋葬的路上两旁洒路灯,去时拿一罐捞饭

这是陕北的民谣。

完整的应该是: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想吃糠果走横山。”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四十里铺的羊肉面。”

“米脂婆姨绥德汉,不用打问不用看。小伙子跑马一溜风,讨上米脂婆姨乐死人。石狮子守门钻不进猫,绥德汉一个比一个好。”

陕北人对头一句的注释:貂蝉是米脂的,吕布是绥德的。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怎样算长得好呢?形容人长得好是“棱棱鼻子老花眼,浑身上下没拨弹”,意思是高鼻梁双皮大眼,从头到脚挑不出毛病。笔者下乡时,乡亲们补充说,北京中央警卫团和仪仗部队都从咱绥德拔兵哩!给陕北人挣足面子。

如果头一句算人文,后一句就是物产了。“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怪哩!只有清涧溪河边的青石板可一层层揭开,正好给新窑上窑檐。陕北话“炭”指煤。1935年底,瓦窑堡召开***的重要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做了报告,瓦窑堡因此名垂史册。1939年,为了纪念与刘志丹齐名的革命烈士谢子长,县名由瓦窑堡改名子长,足见革命对此地影响甚深。子长煤好,据说用报纸就能引燃。

貂婵,陕西米脂人。米脂的婆娘绥德汉,是陕西的一大骄傲。米脂出美女,据说和当地居民的白部鲜卑血统有关。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开创了北魏、后燕等朝代。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焘,道武帝拓跋圭,雄才大略,威镇一时。据说,大同云岗石窟中的佛像就是仿照拓跋焘面容所刻。怎么看,这些大佛的特征也和我们黄种人不一样。白部鲜卑有白人的基因,额宽,鼻隆,眼大,皮肤白净。这些特征放在女性身上,不刚好符合一般民众的审美标准吗?鲜卑人当了皇帝,逐渐汉化,鲜卑族很快被融化到了汉族当中。也许是由于陕北交通不便,人员流动性较差,保留了一些特殊的基因,使得米脂的婆娘能够成为四大美人之一。不过,在四大美人当中,貂蝉留下的记录最少。在史书上没有记载,既不知道出生何处,也不知道安葬何地。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也真是的,既然已经成功地塑造了貂蝉这样一个人物,干啥不再写几个字交代一下她的结局?

由于习俗不同,各个地区都会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祖祖辈辈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老百姓,更是以自己独特的生活风情演绎着他们民俗文化。

   我们且来看看这陕北人民的婚嫁习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嫁,在旧时特别讲究门当户对,多由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而定。婚嫁仪式城乡大同小异,略有区别。

   儿女婚事,一般先由父母托媒提亲,经双方家长调查(诸如年龄、品行、门风等)同意后,即择日定亲。定亲一般由男方送女方家4色水礼(烟、酒、肉、糕点之类)、首饰、布料、粮食、衣物和彩礼,女方也给未婚夫馈赠鞋、帽或衣服等作为双方定婚之礼。

  双方同意定婚后,便是择日迎亲结婚,结婚为新婚夫妇一生最为隆重的仪式。

   结婚迎亲由迎人婆姨1—2人,男子数人组成(去时为单数,回来时与新娘合为双数),同时携带“离母糕”、“大馍馍”以及新娘上轿衣服、首饰品并抬花轿(没有花轿则骑毛驴)。还有锁呐鼓乐队,大吹大擂,去新娘家迎亲。届时新娘家备以丰盛酒席和佳肴款待迎亲宾朋。然后,女方家也同样约请本族和亲戚中妇女3至5人,男子7、8人组成送亲队伍,并携带陪送嫁妆前往送人。

   新娘坐轿或骑毛驴,均应面戴红纱巾,也叫“盖头”,一路上鼓乐高奏,路人争睹,热闹异常。 在新娘迎回进入洞房之前,婆媳之间互赠见面礼,生活特别富裕者互赠手镯、戒指、耳环等,一般平民则赠内衣、兜肚、针簪等。新娘、新郎进入洞房后,在旧时还有“踩四角”、“揩脸”、“上头(结发)”、“吃儿女扁食(意为多儿多女)”等风俗。而后设宴招待送人亲戚和前来祝贺婚礼的所有宾朋。

   入夜,则是闹洞房,由同辈年轻男女与新郎、新娘逗趣取乐,闹房内容,花样翻新,丰富多彩,兼大欢喜。闹房结束,新郎、新娘共进晚餐。最后是“送儿女馍馍”。旧时由婆母身着山羊皮袄,一手持擀面杖,一手以升子端馍头7个。用擀杖戳破洞房窗户纸,将馍投入洞房,并念念有词曰:“手里端个升子,来年抱个孙子,拦门敲一棍,孙子一大群”。以此祈求五男二女,后继兴旺。然后夫妻“收四角(床铺四角置放的红枣、核桃、银针、红线)”,同榻就寝。

   次日晨起,新娘梳洗打扮,谓之“开脸”。早餐后,新郎新娘出洞房举行礼拜。先拜祖先,次拜高堂,夫妻相拜,再拜媒人及所有亲朋来宾之长者,谓之“见大小”。凡受礼者均馈赠礼钱,置于盘中,由新郎端至洞房门口,新娘从盘中抓一把钱,谓之“抓拜礼”,所抓之钱属新娘之私房钱。礼拜后,开午宴,新郎新娘逐席斟酒礼拜,谓之“拜席口”。饭后亲戚宾客分别各自返回,至此,迎亲结束。

    次日,新娘陪同新郎回娘家,谓之“回门”。新郎回门期间,新娘家户内近亲分别宴请女婿客(新郎),新郎首次回门,宴请就餐均坐上席,不分老少长幼都应予新女婿敬酒(但下次再去岳父家则无此俗)。新郎新娘返回时,新娘父母同行而去,叫作“看回门”。双方父母,互称亲家,同桌而坐,频频举杯,促膝谈心,甚是融洽。至此婚礼仪式全部告毕。

        绥德地处陕西北部,榆林地区东南部,位于陕北两条母亲河无定河、大理河的交汇之地,隔黄河与山西吕梁相望,素有“天下名州”、“秦汉名邦”、“西北旱码头”之美誉。站在绥德县城大理河石桥上,一抬头就可以看见“天下名州”这四个碾盘大的隶字。它从清代道光年起就立在横崖断壁上,已经立了约一个半世纪。

      山环水匝古绥州,一片晴光碧树秋。绥德城池蜿蜒于疏属山、嵯峨山、雕阴山等山峁之间。史志记载,绥德“山势由南而北,水流则由北而南”,因此整座城“山绕孤城水绕山,洞门开傍两溪湾”。绥德县历史文化悠久,“绥民以德”更是本县的精神灵魂,一辈辈、一代代一直传承着“以绥为系,以德为先”的优良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又是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极为丰富。

        历史上秦太子扶苏、大将蒙恬,汉代名将李广曾率部驻守,著名的昭君出塞、文姬归汉、汉武巡边都从这里经过,是抗金名将韩世忠的故乡。1924年在绥德师范建立陕北地区最早党团组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抗日军政大学、警备区和359旅司令部先后驻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绥德战斗生活,众多革命前辈先后在绥任职工作。民国时期和上世纪50年代前,曾是行政专员公署所在地,在陕北政治、经济、军事、交通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是革命老区、秧歌之乡、唢呐之乡、剪纸之乡和石雕之乡。

        绥德钟灵毓秀,人文荟萃,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出土的文物绚丽多彩,有举世罕见的商周青铜器,国家珍奇瑰宝东汉画像石,造型别致的陶、骨、铜器,形象逼真的石雕造型,还有极具特色的黄土高原景观,郝家桥,革命历史博物馆,双水村更是远近闻名。一句名言“米脂婆姨绥德汉”、一首民歌《三十里铺》、一部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一部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更是闻名中外。

        陕北民歌的不朽之作《三十里铺》,是诞生于绥德民间的爱情歌曲,在陕北的沟沟峁峁间传唱,成为陕北民歌最经典的曲目之一。陕北广袤贫瘠,历来战火纷争不断,造就了陕北人极强的生存意识和生死相随的牺牲精神,民歌往往出奇大胆,动人心弦。以信天游为主要代表的陕北民歌,不受格律束缚,随时随地即兴而唱,曲风高亢嘹亮,自由奔放。凄然悲壮、无限拖长的高音如沙漠一般辽阔,大起大落、沉郁顿挫的旋律如陕北高原的万千褶皱。千百年的流传中,山、沟、草、沙、骡子、脚夫等黄土高原常见的人、物、事,是陕北民歌的经典符号,其中绥德民歌颇具代表性。拦羊嗓子回牛声,野调哼出天籁音。绥德民歌多是群众在耕地、赶路、放牧等各种生活场景里触景生情,即兴编唱的;歌词创作多用赋比兴、排比、夸张等手法直抒胸臆,还常用大量古老而又原汁原味的陕北方言叠字、重词如毛眼眼、俊脸脸、白牙牙、巧手手、蓝格英英、红格艳艳、白格生生、绿格争争等,与曲调结合后,更显动听、俏丽、情浓意切。陕北民歌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或许正是《诗经》的延续。

      绥德县素有“石雕之乡”的美称,石狮随处可见,巳成为当地一种符号。在绥德有千狮桥,天下第一石牌楼,天下永乐大道石版画,天下第一狮等石雕。绥德石雕艺术是绥德汉情感的一种宣泄,同时也是绥德男人的一种艺术。它凝结着绥德男人的直率、淳朴、顽强拼搏的精神,从古至今,绥德的石雕工匠们大胆随意的想法以及自然娴熟的雕刻艺术,雕刻出了绥德男人的五彩斑斓的情感世界。“石魂广场”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石雕建筑,也是陕北黄土文化的门户。在陕西绥德县城石魂广场内,有一对巨型石雕狮,两座石狮高达195米,直径11米,看上去气势磅礴。这对石雕狮是近年来陕北最大石雕作品,仅狮子口就能容纳十多个人。石狮子高大威猛,被称为“天下第一石狮”。绥德石狮,以当地石头为建造材料,形成了气势恢宏的石狮阵容,体现了陕北绥德县独特的地域性和唯一性,以唐宋石狮风格为主。

      绥德古城悠远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使其声誉远播,摩崖石刻的题词者兼涉古今,既有古代帝王将相、官员,也有革命领袖、党政军高级领导以及作家、书法家、艺术家和各界名人。绥德“秦时明月汉时关”摩崖石刻景观以普通的石壁,加以巧妙利用后却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提升了绥德的文化品位,还可以作为文化景观供人欣赏。

米脂婆姨绥德汉,是猛男美女的代称。

在陕北和陕北周边以及鄂尔多斯等地,有一句流传甚广的民谣:“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

这句民谣,告诉人们陕北有四大宝贝,即:美女、美男子、石板和煤炭。

先来说说“米脂的婆姨”。陕北榆林市有个县叫米脂县,盛产美女和小米。米脂的女子皮肤细腻、娇嫩、白里透红,人们说那是因为长期食用米脂小米的缘故。而米脂之所以被称为米脂县,也是因“地有流金河水,沃土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久负盛名的米脂小米,营养非常丰富,熬制的米粥,上面就像漂浮了一层米油,十分香甜,让人食之难忘。

米脂的小米,养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女,最著名的美女要数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据《米脂县志》记载:三国时的天下美人貂蝉是米脂人。

再来说说“绥德的汉”。绥德也是榆林市下辖的一个县,“ 绥德的汉”为什么和“米脂的婆姨”齐名呢你到绥德去看一看就知道了。绥德自古为“天下名州”,地处陕北腹地,是大理河和无定河交汇之处,也是太(原)银(川)公路和西(安)包 (头)公路交汇之处,为陕北交通枢纽,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名州出名人,名州的人聪明、勤劳、俭朴、坚韧不拔。名州的汉子更是出名。高大、彪悍、英俊的绥德汉,颇有北方阳刚之气。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就是绥德人。还有中共陕西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李子洲,也是绥德人,他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沟的炭。”这句赞美陕北人杰地灵的民谣,开口赞颂的就是“米脂婆姨”。

  在被沉重的山体挤压的陕北沟岔里,出奇的是这个地方,偏僻而不荒落,贫困而不低俗。《米脂县志》云:“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故以名城”米脂的小米金灿灿、喷喷香,吃了使人健美、漂亮。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和三国时有着羞花闭月之貌的貂蝉,就是米脂人。

  沿着七转八弯的沟岔和山路,有貂蝉出生地艾好湾“貂蝉洞。

  由于米脂婆姨远近有名,历来外嫁的多,因而米脂素有“丈人县”(岳丈县)之称。

  来到米脂和榆林,听听男人和后生也们夸米脂婆姨的酒歌,那可是一种享受:“陕北的山来愉林的水,米脂的婆姨实在美”、“毛格闪闪的眼睛粉格丹丹的脸,米脂婆姨赛天仙”……均为白编自唱、“现蒸现卖”。

  米脂婆姨,不仅外貌美,品德心灵更美。

  米脂是陕北有名的“文化县”,早在1920年,从北师大毕业的米脂女学生高佩兰就在米脂创办了陕北第一所女子学饺,培养了一代有觉悟、有知识的优秀妇女。不少米脂女学生像《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一样。投身革命。在米脂女学生中也流传“脚不缠,发不盘,剪个短帽盖搞宣传:当上女兵翻大山,跟上队伍上延安。”据统计,后来当上省部级和厅局级干部的米脂婆姨,少说也有近百人,而县团级以上的如今也有580多人。

  在米脂李自成行宫,举办了一个《米脂妇女革命史迹展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展览中看到,1944年入党的米脂婆姨汪润生,一生中收养了不同姓氏的18个孤儿,把他们抚养人,帮他们成家产业,而自己的亲儿子却在家务农,被人们称为“伟大的母亲”;米脂婆姨杨钝,白手起家,创办起榆林地区唯一的聋哑学校,把爱和智慧洒向50多名聋哑儿童;全国优秀教师、省劳动模范白玉生和全国教育劳动模范、特级教师杜如谨,献身教育事业,用自已的心血浇灌着祖国的花朵,在米脂的教育史上写下新的篇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0822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8
下一篇2023-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