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淮安历史文化名人前二十名
淮安自古有“一方水土养八方人”之说,淮河、大运河、古黄河、苏北灌溉总渠在这里交汇。从战国末年的楚韩遗民,汉初中原南下,武帝闽越徙淮;到东汉董卓之祸、洛阳人大举迁淮;西晋永嘉之乱,北方士族纷纷南下避淮泗;再到明洪武年间,朱元璋迁苏松杭嘉湖诸府十四万多户来淮。淮安渐渐成为中国南北汇聚的典型城市,江淮文化的杰出代表。两千多年来,淮安大地以最大的热情和爱意,拥抱、呵护与哺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八方汇来的儿女们,也创造了无数惊人业绩,为母亲增光添彩,给古老的大地带来青春活力,使淮安上空更加群星璀璨。
下面,我们从淮安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挑选出二十位最能代表淮安的历史人物,一一呈现给大家,看我淮安熠熠生辉的人文历史。
第一名:开国总理——周恩来
第二名:初汉三杰——韩信
第三名:西游才子——吴承恩
第四名:汉赋大家——枚乘
第五名:民族英雄——关天培
第六名:晚清全才——刘鹗
第七名:抗金巾帼——梁红玉
第八名:倚楼诗人——赵嘏
第九名:苏门学士——张耒
第十名:经学大师——阎若璩
第十一:建安七子——陈琳
第十二:瘦马画家——龚开
第十三:爱国志士——李公朴
第十四:扬州八怪——边寿民
第十五:清代名医——吴鞠通
第十六:甲骨四唐——罗振玉
第十七:大历才子——吉中孚
第十八:古文大家——鲁一同
第十九:历算学家——卫朴
第二十:京剧宗师——王瑶卿
第一名:开国总理——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小名大鸾。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主要缔造者和***之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享誉世界的外交家。
周恩来祖父周攀龙曾为山阳县令。大约在清咸丰年间迁居清江浦。父亲周贻能,娶清河县令万青选之女十二姑为妻。周恩来早年读家塾,先后赴日本、欧洲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历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举国同哀。周恩来最能代表淮安人南北汇聚、外方内圆的性格特点,既有北方人豪爽果断、又不失南方柔韧细腻的江淮气质。
淮安的水土自古出丞相,除了周恩来以外,历史上知名的还有东吴丞相步骘(?-247)、魏大司马陈骞(211-292)、明礼部尚书蔡昂(1481-1541) 、清代大学士汪廷珍(1757-1827)等。
今淮安驸马巷有周恩来故居、桃花垠畔有周恩来纪念馆、仿西花厅、周恩来遗物陈列馆;市区古运河北岸陈家花园为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又称万公馆。浙江绍兴有周恩来祖居、周恩来纪念馆,扬州宝应有周恩来少年读书处,天津有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辽宁铁岭有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日本有京都周恩来纪念碑,另在南京、延安、上海、重庆等地均有周公纪念馆。
第二名:初汉三杰——韩信
韩信(—前196年):字重言,淮阴人。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
韩信在秦末大起义中原在项羽手下效力,因未得重用,于是离去投靠刘邦。在楚汉争战期间,他率部队纵横沙场,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灭楚,为刘邦成就帝业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齐王、楚王,后降封淮阴侯。明散文家茅坤称他为“兵仙”,南宋哲学家、文学家陈亮说“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国外专家亦有称他为“冷兵器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的。由于他功高震主,终以谋反罪名被诛。两汉时期,淮地居民以楚韩等国遗民、中原人为主,韩信个性善于谋兵、谋国、谋天下,不善谋己,最能代表淮安早期受楚文化的影响。
著名诗人李白、崔国辅、刘长卿、温庭筠、苏轼、梅尧臣、杨万里等,在路过淮阴时都曾留下凭吊的诗文。一饭千金、胯下之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十面埋伏、韩信点兵等成语皆与韩信有关。今淮安城有兴文街有胯下桥遗址、向东三华里有瓢母墓,镇淮楼东侧有韩侯祠、韩信钓鱼台等,钓鱼台有联云:“清淮有幸,流传千古占鳌钩;岁月无情,消逝几多渔利客”。
第三名:西游才子——吴承恩
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的作者,明代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
《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他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历时7年。《西游记》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世界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从19世纪开始,它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多种文字流行于世。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迁苏松杭嘉湖诸府十四万多户来淮,这是淮安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促进了吴楚文化的交融。吴承恩继承两淮文脉,最终以小说这种新式文学体裁达到了浪漫主义在封建时代末期的一次伟大高峰。有趣的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在元末张士诚兵败后,为避祸从江南举家迁徙到淮安,完成了《水浒传》的最后章节。施耐庵去世后遗体安葬在淮安,后迁移到家乡兴化白驹场施家桥。
今淮安城河下古镇打铜巷有吴承恩故居,六小龄童先生兴建的“猴王世家艺术馆”藏有美猴王的大量艺术收藏品:脸谱、道具、音像和中外名人字画等。
第四名:汉赋大家——枚乘
枚乘(?~前140):字叔,淮阴人。西汉辞赋大家,汉赋的开创者之一。
早年游学广陵,曾做过吴王刘濞、梁王刘武的文学侍从。枚乘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篇”。今仅存三篇。《七发》是标志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全文两千余字,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去看望,通过反复问答,为其指出病源及治疗方法,说明声色犬马之乐不如圣贤之言有益。《七发》是从楚辞到汉赋的承前启后之作,后代作者群起模仿,在赋中形成“七”的专体。
枚乘幼子枚皋,字少孺。自幼受父熏陶,爱好文学,善于辞赋。17岁上书梁王,被召为郎。汉武帝每行幸、巡守、游历,必诏枚皋侍从,如有所感,即令其作赋。枚皋在长期奉制的过程中,练就了一腔急才,速度快得惊人,远远超过了司马相如,当时就有“枚速马迟”之称。他才思敏捷,一挥而就,人以“马上文”称赞他。汉代文学繁盛于楚地,枚氏父子是淮安在汉代最有名的文学家。
今淮安肖湖畔有枚乘故里、河下古镇莲花街有古枚亭、枚公河、枚里街,与韩侯钓台东西对峙。皆为纪念枚氏父子。
第五名:民族英雄——关天培
关天培(1781-1841):字仲因,号滋圃,淮安府山阳县人。晚清爱国名将、民族英雄。
道光十四年任为广东水师提督,即致力于加强广东沿海的防务。支持林则徐实行禁烟。其后,他倾力于虎门要塞威远、靖远炮台的改建,设法加添了火力强大的“洋炮”200多门以抗击外国侵略势力的挑衅。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关亲临镇远炮台指挥,负伤十余处尚亲自开炮还击敌军。至傍晚时英军攻入炮台,关天培持刀奋战被砍伤左臂,后被枪弹击中,口中仍然大呼杀敌。他在靖远炮台率孤军英勇奋战,致创痕遍体而战死。他的英烈事迹被广为传颂,誉之为深具民族气节的一代名将。
淮安是一座充满英雄气质的古城,另一位抗日英雄左宝贵,在淮安河下古镇,左宝贵与河下回民陶氏女结婚成家,定居河下罗家桥。左宝贵捐躯平壤后,尸骨无存,清军将士只觅得他的一领血衣和一只朝靴,从平壤护送回他的第二故土淮,葬于河下镇罗家桥西圩河东岸。清光绪二十一年,淮安人在墓地南侧建造“左忠壮公祠”。“抗倭状元”沈坤(1507-1560),字伯生,亦是楚州人。
今淮安城东街有关忠节公祠,城东乡南窑九村有关天培墓,左忠壮公祠,古清真寺等。
第六名:晚清全才——刘鹗
刘鹗(1857—1909):名鹗,字铁云,署名“鸿都百炼生”。祖籍江苏丹徒,生于六合,寄籍山阳。清末四大谴责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晚清著名小说家、实业家、金石家。
刘鹗早年在扬州从师太谷学派李广昕,在淮安开烟草店,未赢利而关闭,后去扬州挂牌行医,也是门可罗雀。后往河南投身于治河,有功。上书请筑铁路,主张并参与外国资本在国中开矿。1909年死于新疆,遗体运回淮安,次年安葬于淮安东南曹围。刘鹗一生思想活跃,才华横溢。小说《老残游记》是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他的治黄工作、开采山西煤矿、赈济北京灾民、发现甲骨文他在史地、河工、算学、医药、音乐、农商方面均有著作传世。有天算著作《勾股天元草》、《孤三角术》,治河著作《历代黄河变迁图考》等,金石著作《铁云藏龟》、《铁云藏陶》、《铁云泥封》等,诗歌创作《铁云诗存》。
明清两代由于运河漕运,淮安达到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高峰。明清两代小说《牡丹亭》、《桃花扇》、《》、《三言二拍》、《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都有以淮安作为背景的故事,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元杂剧大家关汉卿踏访淮安后创作的伟大悲剧《感天动地窦娥冤》。
今淮安勺湖边地藏寺巷有刘鹗故居,藏有刘鹗弹的古琴一架、金丝楠木围棋桌子一张、刘鹗穿的皮袄一件;城南有窦娥巷、淮安府衙等。
第七名:抗金巾帼——梁红玉
梁红玉(1102—1135):山阳北辰坊人(一说原籍安徽池州)。南宋著名抗金女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代巾帼英豪。
北宋后期,金兵南犯,江淮兵乱,梁红玉随家人南迁,流落到京口为营妓。后结识韩世忠。梁红玉感其恩义,以身相许。韩赎其为妾。绍兴五年随夫出镇楚州,与金军、伪齐镇淮军战与山阳等地。农历八月二十六遇伏遭到金军围攻,力尽伤重落马而死。终年三十三岁。金人感其忠勇,将其遗体示众后送回,朝廷闻讯大加吊唁。1151年,韩世忠病逝。夫妇合葬于苏州灵岩山下。
今淮安北辰坊火神庙内有梁红玉祠,苏州灵岩山有“宋韩蕲王墓”,镇江金山妙高台为梁红玉抗金鏖战击鼓地。淮扬名菜炒蒲儿菜即与梁红玉有关。
第八名:倚楼诗人——赵嘏
赵嘏(810-856):字承祜,山阳人,唐五代著名诗人。有《渭南集》。
赵嘏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赵渭南嘏才笔欲横,故五字即窘,而七字能拓。蘸毫浓,揭响满,为稳于牧之,厚于用晦。善七律,风格流丽新颖,情景交织,笔法清圆熟练,多奇普句。
名篇《长安秋望》“云物凄清拂曙流, 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杜牧尝爱其“长笛一声人倚楼”句,吟咏不已,世称赵嘏为“赵倚楼”。成语“抛砖引玉”说的就是赵嘏和常建两个诗人到苏州游灵岩寺的故事。
第九名:苏门学士——张耒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祖籍亳州谯县,后迁居楚州。宋代著名诗人,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
张耒从小就受着正统的封建诗礼的熏陶,加之受业于“山阳学官”,少年时即表现出对文辞的灵感,“十有三岁而好为文”(《投知己书》),十七岁作《函关赋》,传诵人口。他在《思淮亭记》中称“予淮南人也,自幼至壮,习于淮而乐之。”熙宁四年(1071),苏轼出任杭州通判前,来陈州与其弟话别,张耒得以谒见苏轼,颇受青睐,自此便成为苏氏兄弟的门下客。他的一生,经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个朝代。这是北宋由盛转衰的时代,张耒在仕途上也屡遭挫折。张耒的诗,在风格上,受北宋早期诗人欧阳修、梅尧臣、王安石和苏轼、黄庭坚等人影响,在取材和内容上,则是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张籍。文学史家们称他的诗“语尽意亦尽,象一篇有韵的散文”,称之为北宋后期的一位有成就的优秀诗人。因其曾担任过起居舍人,所以人又称其张右史;因其仪观甚伟,魁梧逾常,所以人复称其“肥仙”。
第十名:经学大师——阎若璩
阎若璩(1638-1704):字百诗,号潜丘。山西太原人,侨居江苏淮安府山阳县。清初著名学者,汉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著作《尚书古文疏证》、《古文尚书》等。。
明代中叶,朝廷盐政实行“开中政策”,阎若璩的六世祖阎居訚于正德初年迁来淮安,经营盐业,遂为淮人。18世纪初,清朝的统治已趋稳定,经济逐渐恢复,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渐渐缓和,思想界、学术界也处在从清初务实经世而反对空谈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作风,转为重视汉学及考据学。阎若璩是清代汉学研究的先导,在清初的学术史上,阎若璩上承顾炎武、黄宗羲,下启惠栋、戴震。作为清代汉学的直接先驱,阎若璩在清代学术史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清代另一名经学大师丁晏(1794~1875)字俭卿,号柘堂,晚年号石亭居士。亦淮安人。
阎若璩逝世后,淮安人对他十分崇敬与怀念,在新城文昌宫内为他建了“阎先生祠”,供人凭吊祭祀。光绪重修的“阎征君祠”在河下竹巷状元里阎若璩故里。
第十一:建安七子——陈琳
陈琳(?-217):字孔璋,广陵射阳人(注1)。汉魏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曾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死,依附袁绍,掌管书记。袁绍败,归依曹操,任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又为门下督。陈琳诗、文、赋皆能。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拟作乐府诗作品之一。他的散文风格比较雄放,文气贯注,笔力强劲。辞赋代表作有《武军赋》,颇为壮伟,当时亦称名篇。
今扬州宝应县有陈琳为主体的“建安七子”雕塑群像,九里千墩汉墓群西端的双女冈有陈琳墓。盐城大纵湖有陈琳墓、“七子岛”等。
第十二:瘦马画家——龚开
龚开(1222~1304?):字圣予,号翠岩。淮阴人。南宋末著名画家、诗人。
龚开出生之时,正当南宋政权怯懦至极,公然对金称臣之际。淮阴濒临淮河,正处宋金对峙分界线边。龚开年岁稍长,亲眼目睹中原易主后的惨景,曾热血沸腾,先至广陵投奔赵葵、李庭芝幕下为僚属,为抗金大业出谋献策,后出任两淮制置司监,掌管茶盐酒税、场务征输及冶铸之事,为复兴宋室身体力行。南宋彻底灭亡以后,龚开便蛰居深隐,潜心画艺,兼靠卖画为生,寄迹于苏、杭一带。龚开擅画人物山水,也善画马,用笔雄健厚重,喜作墨鬼,尤以善画钟馗著名。
传世作品主要有: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中山出游图》卷、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骏骨图》卷。诗文亦能自成一家。《瘦马图》表现了宋亡后的落寞心情。
第十三:爱国志士——李公朴
李公朴(1902-1946):原名永祥、号晋祥。原籍武进,生于淮安。(一说原藉扬州,生于武进,见注2)。近代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和民主主义者,“七君子”之一,著名的和社会活动家、教育家、新闻出版家。
家境贫寒,父母早丧,依靠三兄公愚抚养。小时候读私垫,学习勤奋,得到好评。十三岁时,随三兄公愚离开淮安到镇江京广洋货店当学徒,后就读于镇江润州中学。“九一八”事变后,致力抗日救国运动和群众文化教育工作。1936 年参加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被推为负责人之一,同沈钧儒、邹韬奋等一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抗战开始后获释。1945年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积极参加爱国民主斗争。终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他为追求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奋斗了一生,并最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今淮安东长街朱雀桥有李公朴故居,沈氏遂园,常州武进有李公朴故居,主要为李公朴先生结婚用房,李公朴纪念馆等。
第十四:扬州八怪——边寿民
边寿民(1684-1752):原名维祺,字寿民,又号苇间居士,山阳人。人称“淮上一高士”。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
初业儒,然未能考中举人,穷困潦倒。自幼喜爱绘画,成年后技艺大进,即以卖画度日。奔走于淮扬间,寿民与时人陆立(竹民)、周振采(白民)并称“淮上三民”。与扬州画派画家交往甚密,吸收各家之长,师法前人,自立门户。工诗词,擅书法,时称“边雁”。 造屋城内东北水泊芦苇中,名苇间书屋,日观芦雁飞翔,久得造化神机,创用泼墨法绘画芦雁。寥寥数笔,就能勾画出芦雁的千姿百态,对花鸟画艺术有所创新发展。 清雍正7年,他的《瓶梅图》震惊画坛,一时“名流过淮,咸造访之”。乾隆15年创作的《芦雁图》,幅面宽大,是其一生中最杰出的画作。扬州市扬州八怪纪念馆有其塑像。
第十五:清代名医——吴鞠通
吴鞠通(1758-1836):名塘,字配珩,江苏淮安人。,清代著名医学家。著《温病条辨》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青年时攻科举习儒,19岁时父亲病故,于是弃儒学医。后被选副贡入京,参与《四库全书》医书部分的抄写检校工作。总结伤寒与温病治疗理论,考察叶桂治温实践,历经10年,“进与病谋,退与心谋”,提出以明理为要,创三焦理论,奠定了温病学说。乾隆五十八年(1793)京都大疫流行,不少病人因治疗不当而死亡,吴鞠通利用叶天士之法奋力抢救,抢救了数十病人,名声大振。吴氏的《温病条辨》与汉代的《黄帝内经》、《伤寒论》和《神农本草经》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可见该书在中医理论发挥上的重大意义。《温病条辨》完成了开拓中医学又一个重要领域的伟大工程。
今淮安河下镇有吴鞠通中医博物馆、吴鞠通中医研究院等。
第十六:甲骨四唐——罗振玉
罗振玉(1866~1940):字叔蕴,一字叔言,号雪堂,又号贞松老人。祖籍浙江省上虞县,客籍江苏省淮安县。甲骨学的奠基者之一。
曾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农学社,1897年创办《农学报》,次年创办东文学社。1901年在上海创办《教育世界》杂志。1904年创办江苏师范学堂。在甲骨文研究者中,罗振玉占有重要地位,为“甲骨四堂”之一。著有《五十日梦痕录》、《铁云藏龟之余》等。他率先正确地判定了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之地望。他首创了对卜辞进行分类研究的方法。与王国维一起,确证了甲骨文中的合书的现象。
第十七:大历才子——吉中孚
吉中孚(约740-798):楚州人,久居鄱阳,唐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善诗文,与卢纶、钱起等齐名。初为道士,中岁还俗人仕,至长安,谒宰相。有人荐于天子,日与王侯高会,名动京师。未几,进士及第,授万年尉,除校书郎。又登宏辞科,为翰林学士。他的诗空灵而大气,《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卢纶称之“侍郎文章宗,杰出淮楚灵”。其妻张夫人亦工诗,《全唐诗》收载诗5首,断句3则,其《拜新月》 极清新可喜,富生活情趣。
第十八:古文大家——鲁一同
鲁一同(1804-1863):字兰岑,又字通甫。别号铁梅道人,江苏山阳人,清著名文学家、桐城派古文大师、画家。
六岁通古音韵,能诗善对,十七岁入山阳县学,十八岁乡试中副榜第二名。鲁一同是清中叶以后的大古文家,他所作古文内容“于国家田赋、兵戎诸大政,河道变迁、地形险要,以及中外大事”无不涉猎。鲁一同的诗歌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反映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鸦片战争。鲁还以书画有名于世,擅花鸟,尤以画鸡见长,世称“鲁鸡”。
第十九:历算学家——卫朴
卫朴(约1023-约1078):楚州人,北宋著名天文历法学家、数学家。
卫朴,幼年因眼疾失明,成年后以卜算为业,“居北辰镇(淮安北门外夹城)神祠中”。他能“口诵乘除俱不差,其精妙不尽述”。卫朴于熙宁八年(1075年)修成《奉元历》。《奉元历》亦称《十二气历》,将二十四节气安排在每月上旬末,下旬初,与现今的阳历相似。这种历法比英国的类似历法早800年。新历有利于安排农业生产,有力地推动了中原、江浙一带的经济发展。以后,卫朴以"卜吉凶"的"方家"云游四方,直至老死。其著作有《七曜细行》1卷、《新历正经》3卷、《义略》2卷、《立成》15卷、《随经备草》5卷。
另一位清代数学家骆腾凤(1770-1841年)字鸣冈,号春池,楚州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生于河下一穷儒生家庭。著《开方释例》,探讨了宋元时期的数学方法“天元术”的起源,是数学史上较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第二十:京剧宗师——王瑶卿
王瑶卿(1880-1954):原名瑞臻,字稚庭,别号菊痴,晚号瑶青,祖居江苏清江浦。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一代宗师,在梨园界被尊奉为“通天教主”。
京剧乾旦名家,父亲王绚云,晚清时著名昆曲演员,和二弟王凤卿都是自幼投身于京剧艺术事业。王瑶卿9岁开始学艺,早年与谭鑫培常合演《南天门》、《汾河湾》、《武家坡》对联璧合,与谭鑫培被称为“诸葛亮与周瑜”。中年后以授徒为事,“四大名旦”均受业于门下。绘事虽属余事,然亦清雅绝俗。主要传人有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赵桐珊、于连泉等。另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周信芳(1895-1975)名士楚,字信芳,艺名麒麟童,祖籍浙江慈溪,清江浦人。麒派京剧艺术的创始人。
今淮安火星庙街王瑶卿故居已被拆迁,北京大马神庙28号是王瑶卿故居所在地,淮安清浦区闸口有周信芳故居,上海市东平路有周信芳艺术研究会,静安区长乐路有周信芳故居,宁波慈城镇有全恩堂等。
注1:明《天启淮安府志》载:“魏吴,广陵郡治淮阴,屑徐州,晋统淮阴、淮浦、射阳、盐渎,治淮阴”。《后汉书•志二十一》载:“广陵郡十一城”,“射阳故属临淮”。《资治通鉴》卷六三:“广陵太守陈登治射阳。射阳县前汉属临淮郡,后汉属广陵郡,今楚州山阳县。”关于陈琳籍贯广陵射阳在今淮安并无争议,但是关于陈琳墓葬何方,至今说法不一:一说在淮安射阳村,一说在扬州宝应九里一千墩,一说在徐州(邳州),一说在盐城大纵湖,没有定论。具体请参考《一代奇才魂归何处》。
注2:1972年《辞海》根据张曼筠、沈钧儒、王造时等人的回忆文章,记载:“原籍江苏扬州,生于镇江。”其他有关文章,对于李公朴原籍和出生地避而不谈。近年于东村李氏故居发现一帧照片,揭开了李氏出生地之谜。根据1986年7月16日《淮安报》发表了常州党史办公室肖吾、吴之光同志合写的一篇题为《李公朴出生淮安府》的考证文章,《常州文史资料》第六辑(1986年8月出版)和《武进文史资料》第七辑(1986年12月出版)又先后发表了吴之光同志撰写的《公朴先生籍贯、家世、生地考》和《李公朴出生地考》两篇文章继而得出:公朴父亲李增培,青年时代外出谋生,先在镇江沈姓京广洋货店为佣,继至扬州又展转至运河重镇淮安府山阳县,李增培来淮安后始与其母程氏结婚,长嫂田氏系淮安府人,侄女适淮安府王纫秋,三嫂是淮城钱寿昌女,胞姐适淮安樊仲沅,这一切足以证实李氏“居淮卅余年”所发生的姻亲关系。综合上述:李公朴原籍武进,出生于淮安并度过了他的童年,后随父母迁居镇江,较为可信。具体请参考《李公朴先生家世初考》。
古今淮安历史文化名人前二十名
淮安自古有“一方水土养八方人”之说,淮河、大运河、古黄河、苏北灌溉总渠在这里交汇。从战国末年的楚韩遗民,汉初中原南下,武帝闽越徙淮;到东汉董卓之祸、洛阳人大举迁淮;西晋永嘉之乱,北方士族纷纷南下避淮泗;再到明洪武年间,朱元璋迁苏松杭嘉湖诸府十四万多户来淮。淮安渐渐成为中国南北汇聚的典型城市,江淮文化的杰出代表。两千多年来,淮安大地以最大的热情和爱意,拥抱、呵护与哺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八方汇来的儿女们,也创造了无数惊人业绩,为母亲增光添彩,给古老的大地带来青春活力,使淮安上空更加群星璀璨。
下面,我们从淮安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挑选出二十位最能代表淮安的历史人物,一一呈现给大家,看我淮安熠熠生辉的人文历史。
第一名:开国总理——周恩来
第二名:初汉三杰——韩信
第三名:西游才子——吴承恩
第四名:汉赋大家——枚乘
第五名:民族英雄——关天培
第六名:晚清全才——刘鹗
第七名:抗金巾帼——梁红玉
第八名:倚楼诗人——赵嘏
第九名:苏门学士——张耒
第十名:经学大师——阎若璩
第十一:建安七子——陈琳
第十二:瘦马画家——龚开
第十三:爱国志士——李公朴
第十四:扬州八怪——边寿民
第十五:清代名医——吴鞠通
第十六:甲骨四唐——罗振玉
第十七:大历才子——吉中孚
第十八:古文大家——鲁一同
第十九:历算学家——卫朴
第二十:京剧宗师——王瑶卿
第一名:开国总理——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小名大鸾。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主要缔造者和***之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享誉世界的外交家。
周恩来祖父周攀龙曾为山阳县令。大约在清咸丰年间迁居清江浦。父亲周贻能,娶清河县令万青选之女十二姑为妻。周恩来早年读家塾,先后赴日本、欧洲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历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举国同哀。周恩来最能代表淮安人南北汇聚、外方内圆的性格特点,既有北方人豪爽果断、又不失南方柔韧细腻的江淮气质。
淮安的水土自古出丞相,除了周恩来以外,历史上知名的还有东吴丞相步骘(?-247)、魏大司马陈骞(211-292)、明礼部尚书蔡昂(1481-1541) 、清代大学士汪廷珍(1757-1827)等。
今淮安驸马巷有周恩来故居、桃花垠畔有周恩来纪念馆、仿西花厅、周恩来遗物陈列馆;市区古运河北岸陈家花园为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又称万公馆。浙江绍兴有周恩来祖居、周恩来纪念馆,扬州宝应有周恩来少年读书处,天津有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辽宁铁岭有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日本有京都周恩来纪念碑,另在南京、延安、上海、重庆等地均有周公纪念馆。
第二名:初汉三杰——韩信
韩信(—前196年):字重言,淮阴人。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
韩信在秦末大起义中原在项羽手下效力,因未得重用,于是离去投靠刘邦。在楚汉争战期间,他率部队纵横沙场,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灭楚,为刘邦成就帝业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齐王、楚王,后降封淮阴侯。明散文家茅坤称他为“兵仙”,南宋哲学家、文学家陈亮说“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国外专家亦有称他为“冷兵器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的。由于他功高震主,终以谋反罪名被诛。两汉时期,淮地居民以楚韩等国遗民、中原人为主,韩信个性善于谋兵、谋国、谋天下,不善谋己,最能代表淮安早期受楚文化的影响。
著名诗人李白、崔国辅、刘长卿、温庭筠、苏轼、梅尧臣、杨万里等,在路过淮阴时都曾留下凭吊的诗文。一饭千金、胯下之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十面埋伏、韩信点兵等成语皆与韩信有关。今淮安城有兴文街有胯下桥遗址、向东三华里有瓢母墓,镇淮楼东侧有韩侯祠、韩信钓鱼台等,钓鱼台有联云:“清淮有幸,流传千古占鳌钩;岁月无情,消逝几多渔利客”。
第三名:西游才子——吴承恩
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的作者,明代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
《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他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历时7年。《西游记》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世界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从19世纪开始,它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多种文字流行于世。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迁苏松杭嘉湖诸府十四万多户来淮,这是淮安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促进了吴楚文化的交融。吴承恩继承两淮文脉,最终以小说这种新式文学体裁达到了浪漫主义在封建时代末期的一次伟大高峰。有趣的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在元末张士诚兵败后,为避祸从江南举家迁徙到淮安,完成了《水浒传》的最后章节。施耐庵去世后遗体安葬在淮安,后迁移到家乡兴化白驹场施家桥。
今淮安城河下古镇打铜巷有吴承恩故居,六小龄童先生兴建的“猴王世家艺术馆”藏有美猴王的大量艺术收藏品:脸谱、道具、音像和中外名人字画等。
第四名:汉赋大家——枚乘
枚乘(?~前140):字叔,淮阴人。西汉辞赋大家,汉赋的开创者之一。
早年游学广陵,曾做过吴王刘濞、梁王刘武的文学侍从。枚乘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篇”。今仅存三篇。《七发》是标志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全文两千余字,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去看望,通过反复问答,为其指出病源及治疗方法,说明声色犬马之乐不如圣贤之言有益。《七发》是从楚辞到汉赋的承前启后之作,后代作者群起模仿,在赋中形成“七”的专体。
枚乘幼子枚皋,字少孺。自幼受父熏陶,爱好文学,善于辞赋。17岁上书梁王,被召为郎。汉武帝每行幸、巡守、游历,必诏枚皋侍从,如有所感,即令其作赋。枚皋在长期奉制的过程中,练就了一腔急才,速度快得惊人,远远超过了司马相如,当时就有“枚速马迟”之称。他才思敏捷,一挥而就,人以“马上文”称赞他。汉代文学繁盛于楚地,枚氏父子是淮安在汉代最有名的文学家。
今淮安肖湖畔有枚乘故里、河下古镇莲花街有古枚亭、枚公河、枚里街,与韩侯钓台东西对峙。皆为纪念枚氏父子。
第五名:民族英雄——关天培
关天培(1781-1841):字仲因,号滋圃,淮安府山阳县人。晚清爱国名将、民族英雄。
道光十四年任为广东水师提督,即致力于加强广东沿海的防务。支持林则徐实行禁烟。其后,他倾力于虎门要塞威远、靖远炮台的改建,设法加添了火力强大的“洋炮”200多门以抗击外国侵略势力的挑衅。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关亲临镇远炮台指挥,负伤十余处尚亲自开炮还击敌军。至傍晚时英军攻入炮台,关天培持刀奋战被砍伤左臂,后被枪弹击中,口中仍然大呼杀敌。他在靖远炮台率孤军英勇奋战,致创痕遍体而战死。他的英烈事迹被广为传颂,誉之为深具民族气节的一代名将。
淮安是一座充满英雄气质的古城,另一位抗日英雄左宝贵,在淮安河下古镇,左宝贵与河下回民陶氏女结婚成家,定居河下罗家桥。左宝贵捐躯平壤后,尸骨无存,清军将士只觅得他的一领血衣和一只朝靴,从平壤护送回他的第二故土淮,葬于河下镇罗家桥西圩河东岸。清光绪二十一年,淮安人在墓地南侧建造“左忠壮公祠”。“抗倭状元”沈坤(1507-1560),字伯生,亦是楚州人。
今淮安城东街有关忠节公祠,城东乡南窑九村有关天培墓,左忠壮公祠,古清真寺等。
第六名:晚清全才——刘鹗
刘鹗(1857—1909):名鹗,字铁云,署名“鸿都百炼生”。祖籍江苏丹徒,生于六合,寄籍山阳。清末四大谴责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晚清著名小说家、实业家、金石家。
刘鹗早年在扬州从师太谷学派李广昕,在淮安开烟草店,未赢利而关闭,后去扬州挂牌行医,也是门可罗雀。后往河南投身于治河,有功。上书请筑铁路,主张并参与外国资本在国中开矿。1909年死于新疆,遗体运回淮安,次年安葬于淮安东南曹围。刘鹗一生思想活跃,才华横溢。小说《老残游记》是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他的治黄工作、开采山西煤矿、赈济北京灾民、发现甲骨文他在史地、河工、算学、医药、音乐、农商方面均有著作传世。有天算著作《勾股天元草》、《孤三角术》,治河著作《历代黄河变迁图考》等,金石著作《铁云藏龟》、《铁云藏陶》、《铁云泥封》等,诗歌创作《铁云诗存》。
明清两代由于运河漕运,淮安达到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高峰。明清两代小说《牡丹亭》、《桃花扇》、《》、《三言二拍》、《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都有以淮安作为背景的故事,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元杂剧大家关汉卿踏访淮安后创作的伟大悲剧《感天动地窦娥冤》。
今淮安勺湖边地藏寺巷有刘鹗故居,藏有刘鹗弹的古琴一架、金丝楠木围棋桌子一张、刘鹗穿的皮袄一件;城南有窦娥巷、淮安府衙等。
第七名:抗金巾帼——梁红玉
梁红玉(1102—1135):山阳北辰坊人(一说原籍安徽池州)。南宋著名抗金女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代巾帼英豪。
北宋后期,金兵南犯,江淮兵乱,梁红玉随家人南迁,流落到京口为营妓。后结识韩世忠。梁红玉感其恩义,以身相许。韩赎其为妾。绍兴五年随夫出镇楚州,与金军、伪齐镇淮军战与山阳等地。农历八月二十六遇伏遭到金军围攻,力尽伤重落马而死。终年三十三岁。金人感其忠勇,将其遗体示众后送回,朝廷闻讯大加吊唁。1151年,韩世忠病逝。夫妇合葬于苏州灵岩山下。
今淮安北辰坊火神庙内有梁红玉祠,苏州灵岩山有“宋韩蕲王墓”,镇江金山妙高台为梁红玉抗金鏖战击鼓地。淮扬名菜炒蒲儿菜即与梁红玉有关。
第八名:倚楼诗人——赵嘏
赵嘏(810-856):字承祜,山阳人,唐五代著名诗人。有《渭南集》。
赵嘏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赵渭南嘏才笔欲横,故五字即窘,而七字能拓。蘸毫浓,揭响满,为稳于牧之,厚于用晦。善七律,风格流丽新颖,情景交织,笔法清圆熟练,多奇普句。
名篇《长安秋望》“云物凄清拂曙流, 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杜牧尝爱其“长笛一声人倚楼”句,吟咏不已,世称赵嘏为“赵倚楼”。成语“抛砖引玉”说的就是赵嘏和常建两个诗人到苏州游灵岩寺的故事。
第九名:苏门学士——张耒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祖籍亳州谯县,后迁居楚州。宋代著名诗人,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
张耒从小就受着正统的封建诗礼的熏陶,加之受业于“山阳学官”,少年时即表现出对文辞的灵感,“十有三岁而好为文”(《投知己书》),十七岁作《函关赋》,传诵人口。他在《思淮亭记》中称“予淮南人也,自幼至壮,习于淮而乐之。”熙宁四年(1071),苏轼出任杭州通判前,来陈州与其弟话别,张耒得以谒见苏轼,颇受青睐,自此便成为苏氏兄弟的门下客。他的一生,经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个朝代。这是北宋由盛转衰的时代,张耒在仕途上也屡遭挫折。张耒的诗,在风格上,受北宋早期诗人欧阳修、梅尧臣、王安石和苏轼、黄庭坚等人影响,在取材和内容上,则是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张籍。文学史家们称他的诗“语尽意亦尽,象一篇有韵的散文”,称之为北宋后期的一位有成就的优秀诗人。因其曾担任过起居舍人,所以人又称其张右史;因其仪观甚伟,魁梧逾常,所以人复称其“肥仙”。
第十名:经学大师——阎若璩
阎若璩(1638-1704):字百诗,号潜丘。山西太原人,侨居江苏淮安府山阳县。清初著名学者,汉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著作《尚书古文疏证》、《古文尚书》等。。
明代中叶,朝廷盐政实行“开中政策”,阎若璩的六世祖阎居訚于正德初年迁来淮安,经营盐业,遂为淮人。18世纪初,清朝的统治已趋稳定,经济逐渐恢复,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渐渐缓和,思想界、学术界也处在从清初务实经世而反对空谈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作风,转为重视汉学及考据学。阎若璩是清代汉学研究的先导,在清初的学术史上,阎若璩上承顾炎武、黄宗羲,下启惠栋、戴震。作为清代汉学的直接先驱,阎若璩在清代学术史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清代另一名经学大师丁晏(1794~1875)字俭卿,号柘堂,晚年号石亭居士。亦淮安人。
阎若璩逝世后,淮安人对他十分崇敬与怀念,在新城文昌宫内为他建了“阎先生祠”,供人凭吊祭祀。光绪重修的“阎征君祠”在河下竹巷状元里阎若璩故里。
第十一:建安七子——陈琳
陈琳(?-217):字孔璋,广陵射阳人(注1)。汉魏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曾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死,依附袁绍,掌管书记。袁绍败,归依曹操,任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又为门下督。陈琳诗、文、赋皆能。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拟作乐府诗作品之一。他的散文风格比较雄放,文气贯注,笔力强劲。辞赋代表作有《武军赋》,颇为壮伟,当时亦称名篇。
今扬州宝应县有陈琳为主体的“建安七子”雕塑群像,九里千墩汉墓群西端的双女冈有陈琳墓。盐城大纵湖有陈琳墓、“七子岛”等。
第十二:瘦马画家——龚开
龚开(1222~1304?):字圣予,号翠岩。淮阴人。南宋末著名画家、诗人。
龚开出生之时,正当南宋政权怯懦至极,公然对金称臣之际。淮阴濒临淮河,正处宋金对峙分界线边。龚开年岁稍长,亲眼目睹中原易主后的惨景,曾热血沸腾,先至广陵投奔赵葵、李庭芝幕下为僚属,为抗金大业出谋献策,后出任两淮制置司监,掌管茶盐酒税、场务征输及冶铸之事,为复兴宋室身体力行。南宋彻底灭亡以后,龚开便蛰居深隐,潜心画艺,兼靠卖画为生,寄迹于苏、杭一带。龚开擅画人物山水,也善画马,用笔雄健厚重,喜作墨鬼,尤以善画钟馗著名。
传世作品主要有: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中山出游图》卷、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骏骨图》卷。诗文亦能自成一家。《瘦马图》表现了宋亡后的落寞心情。
第十三:爱国志士——李公朴
李公朴(1902-1946):原名永祥、号晋祥。原籍武进,生于淮安。(一说原藉扬州,生于武进,见注2)。近代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和民主主义者,“七君子”之一,著名的和社会活动家、教育家、新闻出版家。
家境贫寒,父母早丧,依靠三兄公愚抚养。小时候读私垫,学习勤奋,得到好评。十三岁时,随三兄公愚离开淮安到镇江京广洋货店当学徒,后就读于镇江润州中学。“九一八”事变后,致力抗日救国运动和群众文化教育工作。1936 年参加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被推为负责人之一,同沈钧儒、邹韬奋等一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抗战开始后获释。1945年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积极参加爱国民主斗争。终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他为追求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奋斗了一生,并最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今淮安东长街朱雀桥有李公朴故居,沈氏遂园,常州武进有李公朴故居,主要为李公朴先生结婚用房,李公朴纪念馆等。
第十四:扬州八怪——边寿民
边寿民(1684-1752):原名维祺,字寿民,又号苇间居士,山阳人。人称“淮上一高士”。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
初业儒,然未能考中举人,穷困潦倒。自幼喜爱绘画,成年后技艺大进,即以卖画度日。奔走于淮扬间,寿民与时人陆立(竹民)、周振采(白民)并称“淮上三民”。与扬州画派画家交往甚密,吸收各家之长,师法前人,自立门户。工诗词,擅书法,时称“边雁”。 造屋城内东北水泊芦苇中,名苇间书屋,日观芦雁飞翔,久得造化神机,创用泼墨法绘画芦雁。寥寥数笔,就能勾画出芦雁的千姿百态,对花鸟画艺术有所创新发展。 清雍正7年,他的《瓶梅图》震惊画坛,一时“名流过淮,咸造访之”。乾隆15年创作的《芦雁图》,幅面宽大,是其一生中最杰出的画作。扬州市扬州八怪纪念馆有其塑像。
第十五:清代名医——吴鞠通
吴鞠通(1758-1836):名塘,字配珩,江苏淮安人。,清代著名医学家。著《温病条辨》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青年时攻科举习儒,19岁时父亲病故,于是弃儒学医。后被选副贡入京,参与《四库全书》医书部分的抄写检校工作。总结伤寒与温病治疗理论,考察叶桂治温实践,历经10年,“进与病谋,退与心谋”,提出以明理为要,创三焦理论,奠定了温病学说。乾隆五十八年(1793)京都大疫流行,不少病人因治疗不当而死亡,吴鞠通利用叶天士之法奋力抢救,抢救了数十病人,名声大振。吴氏的《温病条辨》与汉代的《黄帝内经》、《伤寒论》和《神农本草经》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可见该书在中医理论发挥上的重大意义。《温病条辨》完成了开拓中医学又一个重要领域的伟大工程。
今淮安河下镇有吴鞠通中医博物馆、吴鞠通中医研究院等。
第十六:甲骨四唐——罗振玉
罗振玉(1866~1940):字叔蕴,一字叔言,号雪堂,又号贞松老人。祖籍浙江省上虞县,客籍江苏省淮安县。甲骨学的奠基者之一。
曾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农学社,1897年创办《农学报》,次年创办东文学社。1901年在上海创办《教育世界》杂志。1904年创办江苏师范学堂。在甲骨文研究者中,罗振玉占有重要地位,为“甲骨四堂”之一。著有《五十日梦痕录》、《铁云藏龟之余》等。他率先正确地判定了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之地望。他首创了对卜辞进行分类研究的方法。与王国维一起,确证了甲骨文中的合书的现象。
第十七:大历才子——吉中孚
吉中孚(约740-798):楚州人,久居鄱阳,唐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善诗文,与卢纶、钱起等齐名。初为道士,中岁还俗人仕,至长安,谒宰相。有人荐于天子,日与王侯高会,名动京师。未几,进士及第,授万年尉,除校书郎。又登宏辞科,为翰林学士。他的诗空灵而大气,《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卢纶称之“侍郎文章宗,杰出淮楚灵”。其妻张夫人亦工诗,《全唐诗》收载诗5首,断句3则,其《拜新月》 极清新可喜,富生活情趣。
第十八:古文大家——鲁一同
鲁一同(1804-1863):字兰岑,又字通甫。别号铁梅道人,江苏山阳人,清著名文学家、桐城派古文大师、画家。
六岁通古音韵,能诗善对,十七岁入山阳县学,十八岁乡试中副榜第二名。鲁一同是清中叶以后的大古文家,他所作古文内容“于国家田赋、兵戎诸大政,河道变迁、地形险要,以及中外大事”无不涉猎。鲁一同的诗歌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反映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鸦片战争。鲁还以书画有名于世,擅花鸟,尤以画鸡见长,世称“鲁鸡”。
第十九:历算学家——卫朴
卫朴(约1023-约1078):楚州人,北宋著名天文历法学家、数学家。
卫朴,幼年因眼疾失明,成年后以卜算为业,“居北辰镇(淮安北门外夹城)神祠中”。他能“口诵乘除俱不差,其精妙不尽述”。卫朴于熙宁八年(1075年)修成《奉元历》。《奉元历》亦称《十二气历》,将二十四节气安排在每月上旬末,下旬初,与现今的阳历相似。这种历法比英国的类似历法早800年。新历有利于安排农业生产,有力地推动了中原、江浙一带的经济发展。以后,卫朴以"卜吉凶"的"方家"云游四方,直至老死。其著作有《七曜细行》1卷、《新历正经》3卷、《义略》2卷、《立成》15卷、《随经备草》5卷。
另一位清代数学家骆腾凤(1770-1841年)字鸣冈,号春池,楚州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生于河下一穷儒生家庭。著《开方释例》,探讨了宋元时期的数学方法“天元术”的起源,是数学史上较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第二十:京剧宗师——王瑶卿
王瑶卿(1880-1954):原名瑞臻,字稚庭,别号菊痴,晚号瑶青,祖居江苏清江浦。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一代宗师,在梨园界被尊奉为“通天教主”。
京剧乾旦名家,父亲王绚云,晚清时著名昆曲演员,和二弟王凤卿都是自幼投身于京剧艺术事业。王瑶卿9岁开始学艺,早年与谭鑫培常合演《南天门》、《汾河湾》、《武家坡》对联璧合,与谭鑫培被称为“诸葛亮与周瑜”。中年后以授徒为事,“四大名旦”均受业于门下。绘事虽属余事,然亦清雅绝俗。主要传人有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赵桐珊、于连泉等。另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周信芳(1895-1975)名士楚,字信芳,艺名麒麟童,祖籍浙江慈溪,清江浦人。麒派京剧艺术的创始人。
今淮安火星庙街王瑶卿故居已被拆迁,北京大马神庙28号是王瑶卿故居所在地,淮安清浦区闸口有周信芳故居,上海市东平路有周信芳艺术研究会,静安区长乐路有周信芳故居,宁波慈城镇有全恩堂等。
注1:明《天启淮安府志》载:“魏吴,广陵郡治淮阴,屑徐州,晋统淮阴、淮浦、射阳、盐渎,治淮阴”。《后汉书•志二十一》载:“广陵郡十一城”,“射阳故属临淮”。《资治通鉴》卷六三:“广陵太守陈登治射阳。射阳县前汉属临淮郡,后汉属广陵郡,今楚州山阳县。”关于陈琳籍贯广陵射阳在今淮安并无争议,但是关于陈琳墓葬何方,至今说法不一:一说在淮安射阳村,一说在扬州宝应九里一千墩,一说在徐州(邳州),一说在盐城大纵湖,没有定论。具体请参考《一代奇才魂归何处》。
注2:1972年《辞海》根据张曼筠、沈钧儒、王造时等人的回忆文章,记载:“原籍江苏扬州,生于镇江。”其他有关文章,对于李公朴原籍和出生地避而不谈。近年于东村李氏故居发现一帧照片,揭开了李氏出生地之谜。根据1986年7月16日《淮安报》发表了常州党史办公室肖吾、吴之光同志合写的一篇题为《李公朴出生淮安府》的考证文章,《常州文史资料》第六辑(1986年8月出版)和《武进文史资料》第七辑(1986年12月出版)又先后发表了吴之光同志撰写的《公朴先生籍贯、家世、生地考》和《李公朴出生地考》两篇文章继而得出:公朴父亲李增培,青年时代外出谋生,先在镇江沈姓京广洋货店为佣,继至扬州又展转至运河重镇淮安府山阳县,李增培来淮安后始与其母程氏结婚,长嫂田氏系淮安府人,侄女适淮安府王纫秋,三嫂是淮城钱寿昌女,胞姐适淮安樊仲沅,这一切足以证实李氏“居淮卅余年”所发生的姻亲关系。综合上述:李公朴原籍武进,出生于淮安并度过了他的童年,后随父母迁居镇江,较为可信。具体请参考《李公朴先生家世初考》。
导游:有了这样的恩典,韩德让自然忠心耿耿,尽力帮助这对母子。后来他老了,也去了朝鲜,为大辽的山山水水拼死一战。没想到,他在回家的路上病得很重,当时的皇帝和皇后亲自开药安慰他。死后葬在萧炎炎的甘陵旁。这样,他就可以永远和他爱的女人在一起了。
萧炎炎,字长,字小。唐朝驻辽北使、辽北宰相萧之女。公元969年,耶律贤即位为景宗,立萧炎炎为贵妃,立他为皇后。公元982年,死了,他的长子陆立徐为圣人。他的生母萧皇后被尊称为“天后”。由于教皇只有12岁,萧太后根据景宗的遗诏掌管国家事务。2009年,萧太后因病去世,享年57岁。
出身高贵的女王
在民间对杨家将的解读中有一个著名的萧太后。原型是萧俨,一位在辽代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的贤明皇后。
这位美女来自不同的背景。她家是辽朝最显赫的家族。在九帝统治的209年间,萧的后代产生了5位皇后,17位北方宰相和21匹驸马。所以这家人有“叔叔的账”的美誉。萧炎炎的父亲是北府兵的宰相,母亲是燕国的长公主。据史书记载,萧的《全书通史》是一位不一般的天生导师,加上这种政治世家背景,不难理解萧炎炎日后能成为皇后,“以女为师,以国事为重,以国家大事为决”。夸她“早慧”,记录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件,说有一次小的女儿在家扫地,其他女儿都敷衍了事,马马虎虎,只是作秀,而小燕燕却很认真,一尘不染。小司文高兴地说:“这个女人一定会结婚的!”
扫萧炎炎的“一屋”不成问题,扫“天下”也不成问题。
当他长大后,他娶了景宗做王后。由于廖体弱多病,继位多年,不能正常执政,萧炎炎才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记载“大刑大征服,范韩大臣聚议和,皇后当道,报上只知皇帝”,可见她的实力和魅力。后来皇帝干脆给史学士馆写了一封信,说以后记录皇后时要用“我”,而且“言为定式”,等于承认了萧炎艳“小妾面对朝鲜”的事实,以敕令的形式确认了萧炎艳作为皇帝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从历史记载和后人的评价来看,廖并不是一个无能无为的皇帝。父亲去世后,他继位,励精图治,渴望有一番大事业。可惜他没有“实力”,因为他从小身体虚弱,经不起繁重的国事。幸运的是,他有一个能干的王后。
萧炎颜在短短十几年的婚姻生活中为廖生了四子三女,可见她还是深爱着她的。萧炎炎是宫中皇后,其子徐龙是辽国皇太子,自然出类拔萃。982年廖乾衡去世后,不到30岁的萧炎炎又一次被推上了政治的前台,原因是他年纪太小,无法继承他。他总是以慈禧太后的身份拍军事照。这就是辽代历史上著名的“天后摄政”时期。
杰出的太后
肖燕燕是个很能干的女人。她最大的特长就是知人善用。她很幸运,手下有一群忠诚善良的仆人。
起初景帝死了,神也没那么多疑。国王的王室中有200多人掌权。
你看看,里外都吓人。萧炎炎,无奈,哭曰:“母弱,家强,边防不靖。我能怎么办?”卢烨、谢榛、韩德让等二将立即说了一句肺腑之言:“请相信部长等。何必担心!”不要觉得小燕燕真的很弱很无助。她只擅长用女性的温柔力量来唤起牧师的骄傲。史书对此早有评论,说她“有谋机,善制群臣,得其所有之力”,令她颇有印象。
萧太后之所以是萧太后,不仅是要善用女性的优势,更要有“女不让男”的气魄。这对勇敢无畏的游牧政权尤为重要。季节性的游牧生活加上单一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入侵和掠夺的基础,是无法生存的。史书上说:“辽以鞍马为家,后妃一向善射禁军,军中狩猎,无所不用其极。”因此,游牧民族也有妇女反抗军队的传统,尤其是聪明勇敢的萧太后。记载她“爱车,意为人民武装,赏罚分明,信明朝,军民用命”。可见她有着出众的军事指挥能力和非凡的胆识。
萧太后最大的特点是他不缺士兵。史书上说:“每次入国,都要受A的监督,要有计划。”也就是说,她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从国家利益大局出发,这充分显示了她作为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和灵活技巧。最好的体现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单源联盟”。
宋真宗景德元年,萧太后率部南下,避开实际进攻,绕过宋军控制的城市,一路向前推进。11月,清军和同里军到达黄河之滨重镇洛州,直接威胁到宋朝都城开封。北宋一度震动朝野。当时的北宋在经济、文化、军事上都远胜于辽,但在军事上却十分被动。我们不能怪宋将领的无能,但我们只能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毛因为太怕唐朝割据的麻烦,制定了“重文抑武”的国策,矫枉过正,使王朝始终“肾虚”,无力回天,积弱不堪,造成亡国的悲剧。当时的北宋四周都是狼一样的邻居,爱好和平只能是一厢情愿。
当萧太后在城门口挥舞狼牙棒的时候,宋朝已经陷入了混乱。胆小的文官主张迁都到南方的嵊州或益州。丞相寇准生性刚烈,所以他抵制并说服宋真宗使用他的私人远征。皇帝亲临战场前线鼓舞了宋军的士气,他与萧太后的士兵打了几个回合。每一轮都有赢有输,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辽军在宋朝占领了一些地方,但伤亡惨重。许被射中,形势急转直下,极为不利。
此时,萧炎炎表现出了政治家的灵活态度。她派出使者表达“停战议和”的愿望,同时派兵进攻宋朝其他城市,增加自己的筹码。此外,她还想利用宋廷怕战的弱点,逼迫宋归还当年下半年从辽手中夺取的灌南十郡。没想到宋兵请皇帝来主战,打了几场仗都打得不错。同时,宋真宗坚持“寸土不让”,要钱要物都好商量。于是,双方几经谈判,达成了“每年损失十万两银元,二十万匹绢马”的撤军协议,互相宣誓,结为兄弟,结束了长达二十五年的辽宋战争。
寻求真理
忠诚而狂热的朝臣
萧炎炎,一个孤儿寡母,能将野心勃勃,血气方刚的廖控制在自己纤细的手腕下。这除了与她“贤明之道,顺乎佳音”的政策有关之外,还与韩德让这位忠厚爱民的将军有关。这个爱会是真正的“爱人”,会被当成她的爱人。
他是辽国大臣韩德让的儿子。史书上说他“厚智,有明治之风,喜建功。”他渴望有所贡献,这和他尴尬的背景有关。他的祖父韩之谷和父亲韩匡思虽然都是辽朝的重量级人物,但都是“宫中人”,也就是辽朝皇帝的奴隶。为了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他只能忠诚地为国家服务。
据《辽史》年的记载,唐玄宗生病时,“私召十余人至户部”,未等萧炎炎来信。在萧炎艳的配合下,换掉了不靠谱的大臣,诸王纷纷退位,让太子顺利继位,从而帮助萧炎艳登上了皇太后的宝座。当时,韩德让密诏的“亲属”指的是他领导的皇家卫队。如此可靠忠诚的人,自然让萧炎炎欣赏他,欣赏他的政治能力。他曾开心地吹嘘,“做一个好学者,才是真正的牧师。”当她以“承天太后”的名义来到宫廷时,她命令韩德让“永远注意自己的事情”。就这样,承天太后基本掌控了朝廷,那些跋扈的大臣不敢再兴风作浪了。韩德让成为朝鲜最有权力的部长。
根据民间传说,萧太后嫁给了韩德让。宋代的韩德让和萧炎炎都说韩德让“有幸为君”,意思是他和承天皇后的关系非同一般。《尚书》在鲁镇,有一种说法是萧炎炎年轻时嫁给了韩德让。入宫成为辽国皇后后,萧俨也嫁给了李,却在彼此心中埋下了一桩未了的事业。可能契丹人风俗简单,或者辽国思想开放。当然,这也可能是小燕燕的暗中协助。韩德让的职业生涯一直一帆风顺。他一到景宗,就已经“入东宫为官,补枢密院公务,调京皇城,节度使彰德”,后来成了孤儿大臣。到了萧炎炎摄政的时候,两人的关系就可以融合了。韩德让的“总理苏伟”就像一对恩爱夫妻。他坐同一辆车出去睡觉。苏辙的《辽史》说宋朝使者曹礼去谈判时,“我在军中看见陆牧,和范姜韩德让坐在一辆骆驼车上,在车下用它喂食,商量事情”。还记载,为了占领鹊巢,萧炎炎派人杀了德朗的妻子,放入朱德朗的帐下。
没有这样的记录,但是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据说在萧太后观看的时候,有一场皇家马球比赛。韩德让意外地被一个名叫霍利斯的贵族的马撞了。不管是不是故意的,都是游戏,最多是犯规。但是萧太后非常生气,下令将胡立的房间斩首,由此可见韩德让在萧太后心中的地位。
后来,萧太后写信给,要他“出宫后去张衡的御所”,封他为陆叶龙云,陆爷阿保机的直系后裔,并要廖圣宗“尊重大家,赐他几张铁券。他不会朝拜,这样他就可以“作百官,当皇帝。"
有了这样的恩典,韩德让生来就忠诚,并尽力帮助这对母子。后来他老了,也去了朝鲜,为大辽的山山水水拼死一战。没想到,他在回家的路上病得很重,当时的皇帝和皇后亲自开药安慰他。死后葬在萧炎炎的甘陵旁。这样,他就可以永远和他爱的女人在一起了。
本文摘自《续子同治鉴》作者:段湛江出版社:南方日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