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人阮籍为什么写什么诗嘲讽世道

晋朝人阮籍为什么写什么诗嘲讽世道,第1张

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钟会,官至司徒,是司马昭的重要谋士。此人是个投机钻营的卑鄙小人,阮籍一向深恶痛绝。他时常来阮籍家作家,以此来探听阮的虚实。阮则置酒相待,开怀痛饮,对政事不发一言,钟会只得怏怏而归。阮有一女,容貌秀丽,司马昭想纳为儿媳,几次托媒人登门求婚。于是天天沉醉于酒中,等提亲的人来,已见他烂醉如泥,不省人事了。这样一连六十多天,他都宿酒未醒。司马昭奈何不得,联姻之事,只得作罢……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博爱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对此王晓毅先生在《竹林七贤考》(《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一文中,通过检索佛教经典《大正藏》的相关译名,认为“竹林”系东晋士人附会佛教经典的观点值得商榷。韩格平先生在《竹林七贤名义考辨》(《文学遗产》,2003年第2期)一文中也认为,“竹林七贤”的命名与僧徒解经的格义是完全不同的事物,“格义”之说不足为信③卫绍生在《竹林七贤若干问题考辨》(《中州学刊》,1999年第5期)一文中认为,“竹林”应该在七贤的中心人物嵇康的寓居地山阳县。对“竹林”进行实地考证的学者大都不出以上二说,但尚存疑虑,并未真正地解决问题。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一直受人们敬重。

嵇康

 

 

 

阮籍

 

 

 

山涛

 

 

 

 

王戎

 

 

 

刘玲

 

 

 

向秀

 

 

阮咸

  竹林七贤 是指 西晋 初期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他们是当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主张老庄之学。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竹林七贤的作品

  嵇康:善古琴,作品是《广陵散》

  阮咸:制作了同名乐器——“阮咸”

  刘伶:好酒,传世作品《酒德颂》

  向秀:竹林七贤瓦解之后,写有《思旧赋》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

  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竹林,是一种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景观,走进乡间,走进山野,随意举目便能瞧见,一点不稀罕。然当士子走进这平常的竹林,竟产生了文化史的奇观,产生了政治史的奇迹,产生了心灵史的奇谈。

  奇观,奇迹,奇谈,一连串奇字,在魏晋间化出了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刘伶、王戎。

  竹林和七贤浑然一体,难分难解,人称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信老庄,尤崇庄子。他们与竹林物化真趣的景象,用庄子化蝶的故事来比喻,真不知是竹林化作了七贤,还是七贤化作了竹林?抑或竹林本就是七贤,七贤本就是竹林。

  竹林七贤是个群体,如若将他们喻为竹子的话,七人犹如七棵青翠的竹子,参差散立在岚气笼罩的竹林中。

  有人认为竹林七贤皆是些脱俗之人,其实,他们身上有很多的俗气,各自又有各自不同的俗气。其可贵之处,在于以苦苦的挣扎来蔑视俗,打破俗,跳出俗。其可悲之处,在于挣脱的失败,以及由此带来的沮丧,或“迷途知返”,重新与俗合流。

  他们的身上有同,至少都有过同,这个同是高蹈出世,是做隐士,是学神仙,是与人间的烟火保持某种距离。没这个同,不可能联袂走进竹林中;没这个同,不可能在一个相当的时间内将竹林视作为家;没这个同,也就不可能被人呼作“竹林七贤”。

  然而,正像偌大个世界中,没两棵竹子会是一模一样的,竹林七贤是七个人七个样。这七棵“竹子”,摇曳多姿,各有各的静态舞姿,各有各的青黄季节,各有各的风韵精神。

  他们身上有异,有反差很强烈的异,这个异是来自如何对待以祸患为底基的荣华富贵?如何对待以烦恼为伴俦的身家性命?如何对待寂寞为主题的漫长生涯?如何对待说空非空生前身后的名?没这个异,竹林也就太平静了;没这个异,七贤的生存状态也就太简单了;没这个异,竹林七贤也就失去了作为千古话题的意义。

  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竹林七贤合成活灵活现的众生相。

  惟有如此,竹林七贤才是呼之欲出的士人群体。

  竹林七贤的精神,使士子和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东晋王子猷每居空宅,便令人种竹,咏啸着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北宋苏东坡面对惨淡人生,洒脱地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有人不禁要问,此书既然为书,为何不写成章节的式样,一气呵成,而要弄成这一篇篇支离破碎的劳什子,是否存心在赶新潮,学时髦?

  回答是:非也。不得不如此。

  原因有二:一是史料的多寡不均。竹林七贤的史料量,其中嵇康、阮籍、山涛、王戎是正常的。然翻开《晋书》中的向秀本传,会一阵傻眼,傻眼不在传主的传奇,不是传主的名望,也不是传主的其他什么东西,而是本传太短,短得实在不成样子,若扣除一篇不太长的《思旧赋》,居然只有区区九行,不,说得精确一点,是八行半。向秀本传是这样,阮咸、刘伶两人的本传也差不离。三人的本传如此短少,那么是否能借助别的史料?可检览的结果,除了《世说新语》有零碎的记载,其他史书的相关存录更是微乎其微。既然要写竹林七贤的整体,那就不可能绕过向秀、阮咸、刘伶。可是,如此少的史料,拿来给三人做综述性传记,确实有些捉襟见肘,且与其他四人严重的不均衡。

  二是人物的时代跨度太悬殊。无论是杀身成仁的嵇康,还是抱疾而终的阮籍,都亡于曹魏王朝崩溃的前夕,是十足的魏人;而其他五人,一并进入了三家归晋的时代,山涛基本活动在晋武帝一朝,王戎身当晋末的八王之乱,向秀、阮咸、刘伶有各自的大限。由此,缺乏一根主线,贯穿始终的主线,若是硬行做来,必产生阅读的凌乱感。

  面对这样结构的史料,是棘手的,正因为棘手,为何以前全面研究竹林七贤的成果寥若晨星,也就有了答案。

  孙子曰:“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

  兵法变化之妙,存乎一心,文法当是同理。

  冥思苦想,反复变局,方得出这不是办法的办法。

  这不是办法的办法,旨在让每一篇有个鲜明的主题,有个相宜的适度,有个史料互补的机会。分之,各为一题;合之,汇成总题。

  谈起撰写中国历史的文或书,给人的感觉,似乎有很翔实的史料层垒堆积在那儿,从事史学者只要信手拈来,做些排比、翻译、诠释,就能把古人栩栩如生地传递给今人。其实不然,大不然,作者面对的是已入土的时代,一种没有任何一个活人能充当见证人的时代,它只记录在虫蠹风朽的断简残篇之中,隐藏在布满暗红水渍绿锈斑驳的文物之内,镌刻在黑幽森然角缺身裂的碑石之上。秦时明月汉时关,古人故事,陈物旧书,要予以复活,绝非一件省心的事。

  将历史化为现场,顾名思义,应该是立体的,而非平面的,更不能是点线的。想时容易做时难,这个难,难在分寸的把握上。过分渲染气氛,会向小说靠拢,活是活了,但活得不可信,活得失去了那个时代的味。过于强调忠于史料,无血无肉的枯燥呆板又会接踵而至。故而,既不可太虚构,又不可胶柱鼓瑟,一种特殊的中庸之道便成了写作的原则。

  要完整再现过去的时代是不可能的,不得已而求其次,求的是尽量靠近过去的时代,尽量发掘过去的时代。在确立主题思想后,通过史实钩稽,加以文学手笔,哲学思考,心理分析,“还原”历史场景、人物活动及风土人情,勾勒出时代、王朝、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轨迹,揭示盛衰转化的生态起伏,揭示成败相依的悲剧因素,揭示祸福相倚的永恒命题。

  史学是对人的生活的记录,文学是对人的生活的描写,哲学是对人的生活的思索,三位一体,均源于人基本的生活。把学问变成纯粹的学问,远离人的生活,这是违背了学问的初衷。

  史料是骨架,文笔是血肉,思辨是精神。司马迁的《史记》,之所以能成为文化史上硕大的丰碑,成为文史二界的经典,其中的行文方式,足以让人寻味。

  风流倜傥的清代大才子袁枚,有一方印章,上镌“钱塘苏小是乡亲”。笔者不才,然也想治一方印章,上刻“夏阳马迁是祖师”。

  备了这样的印,怯弱的胆气兴许能壮些。

  竹林七贤不仅在文学上颇负盛名,而且个个是出了名的好酒者。有关其事迹在古文献中多有记载,在传世名画和出土文物中也有反映。南京市西善桥东晋墓中,发现一幅刻砖壁画《竹林七贤图》,图上人物广袖长衫,衣领敞开,跣足袒胸坐于竹林中,嵇康抚琴,阮咸弹阮,刘伶捧杯,阮籍、山涛、王戎席地而坐,面前置酒杯,向秀似醉,颓然坐地。东晋画家史道硕所绘的《七贤图》,也是以竹林七贤为题材的。唐常粲的《七贤像》,形象地描绘了七贤各自独特的风姿。此外,上海博物馆收藏一幅唐代画家孙位的《竹林七贤图》,也称《高逸图》,此图织本设色,画面已残缺,仅剩下四个人物:上身赤裸,抱膝而坐的山涛,手持如意、赤足而坐的王戎,手握酒杯回首欲呕的刘伶和执尘尾扇、面露讥笑的阮籍,均刻画得入木三分。

  竹林七贤生活在晋王朝统治比较昏暗的年代,由于不满于当朝的统治者,常“饮酒昏酣”、“遗落世事”,颂扬老庄学说,纵酒清谈,正如杜甫所云“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悉绝”,除了借酒消愁,主要目的是隐于酒乡,遁世避祸。宋人叶梦得说:“晋人多言饮酒,至于沉醉,未必真在乎酒。盖时方艰难惟托于酒,可以疏远世故而已。陈平、曹参以来,已用此策……传至嵇、阮、刘伶之徒,遂欲全然用此,以为保身之计,……饮者未必剧饮,醉者未必真醉耳!”竹林七贤以酒来躲避政治上的迫害和人事上的纠纷,常常做出一些怪诞癫狂的举动。

  刘伶以其善饮、豪饮而闻名于世。其酒量之大,举世无双,可称为中国古代的“醉星”。“杜康造酒醉刘伶”的传说在民间流传极广。

  据记载,刘伶平日少言寡语,惟以饮酒为乐事。常纵酒狂饮,数日不止,刘伶常带着酒,并命人拿着铁锹跟在后面,嘱令说,“我如果醉死了,就地把我埋掉。”刘伶的妻子见他嗜酒如狂,苦苦劝说,刘伶对妻子说:“要我戒酒可以,但是我自己总下不了决心,只能向鬼神的力量才能戒掉,你快去置办酒肉敬鬼神吧!”妻子听了十分高兴,马上准备了酒肴,要刘伶对鬼神起誓,哪知刘伶在神前祝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说罢取过酒肉大吃狂喝,顷刻间,喝得烂醉如泥。某日,妻子酿制了一大缸酒,刘伶见了又要酒喝,妻子说:“待酒熟之后,让你喝个大醉。”酒熟了,妻子唤刘伶喝酒,刘伶兴冲冲地揭开了酒盖,酒香扑鼻,刘伶忍不住俯身就喝,妻子一把将他推进了酒缸,随即压上了盖子,气恼地对缸中的刘伶说:“这回叫你喝个够!”三天以后,刘伶妻听缸中寂然无声,急忙打开缸盖,发现缸中酒已见底,刘伶垂头坐于酒糟上,妻以为刘伶死了,急得大声呼叫,谁知刘伶慢慢地抬起头,笑着对妻子说:“你不是答应我让我喝个大醉吗?如今怎么让我闲坐在这里?”其妻啼笑皆非,知道无法让他把酒戒掉,只好任他日日长醉。

  刘伶性情旷达,不为礼教所拘束,常常喝醉了酒,把身上衣服脱光,裸体在屋里一边喝一边晃来晃去。一天,有人去访刘伶,见他如此模样,实在看不下去就讥讽他说:“你也是礼教中人,似这等行径实在有失体统。”刘伶听了,醉眼一翻说:“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裳,你怎么跑到我裤子里来了?”客人哑口无言。

  竹林七贤,莫不嗜酒。阮籍又是酒徒中巨擘之一。他为了逃避混乱政局的滋扰,便以酒避祸全身。据说,晋文帝司马昭为其子司马炎求婚于阮籍女,阮籍不敢直接回绝,只好一醉六十余天,天天酣睡,使司马昭始终找不到开口的机会而作罢。阮籍家附近有一小酒店,女店主颇有姿色,阮籍常去喝酒,醉了就躺在女店主身旁酣睡,虽有醉态却从无越轨行为。他母亲死时,他正与人下棋,棋友劝他赶紧回家,阮籍坚持下完棋,然后饮酒三斗放声大哭,口吐鲜血,几至昏厥。

  听说步兵营厨人善酿酒,储酒数百斛,阮籍竟主动找晋文帝要求补步校尉之缺,此举颇为刘伶所不喜,阮籍笑对刘伶说:“校尉府中有美酒300石,够我们享用一番了。”从此二人躲在校尉府中日日酣饮,直到把酒喝光,阮籍又毫不含糊地提出辞职。司马昭的谋士钟会,每欲加害阮籍,但阮籍天天烂醉如泥,使钟会无法罗织罪名。阮籍靠酒的掩护,躲过一场又一场灾祸。

  阮咸是阮籍的侄子,对酒的嗜好不下于叔父阮籍。“处世不交人士,惟其亲知弦歌酣宴而已。”据《世说新语》说,阮咸常与族人一起聚众饮酒,饮酒之具不用普通的杯、盏,而用大盆来盛酒,众人围坐肆意痛饮。有一天,大家正围坐喝酒忽然一群猪跑过来,挤在盆边喝酒,阮咸见了,并不哄赶,而是不在意地与猪同盆喝酒,共享快乐。

  阮咸之子阮孚也是一个酒徒。他身材矮小而秃顶。为人机敏诙谐,深得皇帝喜爱。皇帝曾将十余个酒瓶上都扣上帽子,置于室内以戏耍阮孚,意思是粗矮的酒瓶与阮孕的身材相仿。阮孕进屋见状,立刻装作诧异的样子说:“弟兄们为什么在此相对闲坐,还是趁早随我回家吧!”于是持酒而归,逗得皇帝抚掌大笑。后因将皇帝所赐的金貂换酒喝而遭弹劾。阮家父子皆可谓酒坛怪杰。

  山涛喝酒更有一绝。据说,山涛饮酒八斗而止,多一点都不喝。一次皇帝请山涛喝酒,为了证实山涛八斗之量,让人拿出八斗酒让山涛喝,趁山涛不注意时合人偷偷多加了一些酒进去,山涛喝够八斗,再也不喝了,皇帝也连连称奇

  提要:通过检索《大正藏》的相关译名、实地考察遗址并综合分析文献资料后得出结论:东汉至西音时期汉译佛经中的释迦牟尼说法处“竹林”,大多数译为“竹园”,有关“竹林七贤”系东晋士人附会佛教典故的观点值得商榷。

  自古至今生长竹子的河内山阳,处于邮至洛阳之间,魏晋之际为达官贵人的庄园别墅区,属政治敏感地区,竹林之游发生于此地引人注目。“竹林七贤”故事的传播过程中,两晋之际的琅琊王氏家族起了重要作用,最终通过孙盛之笔,在历史的记忆 中定格。

  关键词:竹林七贤 佛经 山阳

  关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贤同游竹林的记载,自东晋初期见著于史传后,一千多年间几乎没有人对其真实性提出疑问。近代学术巨子陈寅倍先生首发新论,认为“竹林七贤”系东晋士人受佛教“格义”学风影响,取释迎牟尼说法的“竹林精舍”之名,附会《论语》“作者七人”之事数而成,并非历史实录。此论石破天惊,影响了当代学术界的研究思路。一些学者沿着这条思路继续发展,对“竹林七贤”说进一步“证伪”,认为竹林七贤之甲的年龄差异和居地距离,使其不可能同时聚会于山阳,而且考证出造假者可能是东晋谢安。然而,笔者通过对“竹林之游”遗址的实地考察,并梳理了与竹林七贤有关的文献资料后感到:尽管大师与时贤的观点推动了竹林七贤研究的深化,但智者干虑,难免有失。

  其次,自东晋初期“竹林七贤”说流行后,佛经翻译才开始了由“竹园”向“竹林”的缓慢转变。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竹园”译名逐渐下降,“竹林”译名逐渐上升,“竹林园”的译名也逐渐上升,统计结果详见表3。如何解释这个变化呢如果还未找到更好的理由,那么,“竹林七贤”历史典故的广为流传,可能就是影响佛教译名变化的原因。换句话说,不是佛经的“竹林说法”典故影响了“竹林七贤”称号的产生,可能是“竹林七贤”的典故影响了佛经翻译。

  两晋之际“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的佛教格义,是以中国的名词概念和学术思想去附和解释佛经,而不是相反。况且格义的最重要规则是解释者与被解释者之间存在着可类比的共同性质。因此即使双方出现互动,士人以佛经典故比附中国历史文化现象,也应遵循格义规则,在类似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然而,中国的“竹林之游”与印度的“竹林说法”性质不同。首先,前者是几个朋友相聚,清谈饮酒的平等交流;后者则是教主向信徒布道,听众动辄千万,如竺法护译《无极宝三昧经》载“一时佛在罗阅抵竹园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持心梵天所问经》载“一时佛在王舍城迦邻竹园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六万四千,菩萨七万二千”。再者,汉晋之际的观念中,圣人不可学不可至,贤人与圣人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不可同日而语。竹林七贤属于贤人,与佛教中高僧地位相当,故孙绰作《道贤论》“以天竺七僧方竹林七贤”。佛祖则与圣人同,孙绰《喻道论》说“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盖外内名耳”,故他没有以七贤去“方”诸佛,因为两者不能类比“格义”。

  太行山以南的北方地区,自古便生长竹子,甚至作为经济作物大面积人工种植。《史记·货殖列传》:“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汉晋之际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北方的士大夫在修建风景秀丽、自给自足的庄园时,一般要种植竹子。汉末仲长统是山阳高平(今山东济宁)人,年轻时代活动足迹在北方地区, “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后参曹操军事,长期生活在邺。而他在《昌言》这样描写理想中的庄园:“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西晋潘岳的庄园则位于洛阳南郊的洛水之滨, 《晋书》卷55《潘岳传》载其《闲居赋》:“爱定我居,筑室穿池……竹木菇蔼,灵果参差”。由此可见,河内山阳嵇康的庄园中有竹林是完全可能的,而历史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证明,“竹林之游”的两处遗址——即嵇康的两个故居:山阳园宅和嵇山别墅,竹林并非虚构。

  第一,山阳园宅。《水经注》卷9《清水》:“又径七贤词东,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变贞萋。魏步兵校尉陈留阮籍,中散大夫该国嵇康,晋司徒河内山涛,司徒琅邪王戎,黄门郎河内向秀,建威参军沛国刘伶,始平太守阮咸等,同居山阳,结自得之游,时人号之为竹林七贤。向子期所谓山阳旧居也。后人立庙于其处。庙南又有一泉,东南流,注于长泉水。郭缘生《述征记》所云:‘白鹿山东南二十五里,有嵇公故居,以居时有遗竹焉。’盖谓此也。”郭缘生《述征记》关于竹林遗址的记载,又见于多种类书征引,其中《太平御览》卷64《居处部四·宅舍》所引最为详细:“山阳县城东北二十里,魏中散大夫嵇康园宅,今悉为田墟。而父老犹谓嵇公竹林地,以时有遗竹也。”郭缘生生平事迹不详,《隋书·经籍志》卷2《史部·地理类》记载:“《述征记》二卷郭缘生撰。”该志《史部·杂传类》又载:“《武昌先贤传》宋天门太守郭缘生撰。”可见,郭缘生是南朝刘宋时期人,《述征记》是记载山阳嵇康园宅遗址生长竹林的最早文献资料。《水经注》中的“七贤祠”,元末改为佛教庙宇“竹林寺”,但寺内有“七贤堂”,供奉竹林七贤。庙南“七贤泉”,后名“竹林泉”。此庙此泉见诸历代文献,如《太平寰宇记》、《明一统志》、《河南通志》、《大清一统志》、乾隆《获嘉县志》、 《辉县志》、道光《修武县志》以及今修《修武县志》等。竹林寺(七贤祠)遗址与竹林泉相邻,位于今河南辉县鲁庄与山阳村之间。如今竹林寺已荡然无存,而竹林泉却流淌不息,汇成清澈的小溪,绕竹林遗址东流,岸边有大片翠绿的竹林。访问村民得知,他们不知“竹林七贤”典故,种竹不是为了纪念先贤,而是当地重要副业。但是对我们这些竹林七贤寻踪者来说,清凉的泉水和茂密的竹林则有了特殊的意义。

  第二,嵇山别墅。魏晋士人除了经常性居住和经营的园宅,还在依山傍水处修建游乐性的别墅,史书中称为“山墅”。嵇康也不例外,他在距竹林泉庄园西北25里左右的嵇山便拥有别墅。嵇康在与郭氏兄弟互赠的诗中,透露了这一信息: “昔蒙父兄祚,少得离负荷。因疏遂成懒,寝迹北山阿”。“亮无佐世才,时俗所不量。归我北山阿,逍遥以相佯”。其中的“北山阿”,不是表达理想憧憬的文学描写,而是坐落在嵇山的别墅,竹林之游的第二个处所。当笔者沿着漫长而曲折的进山古道,到达群山环抱的山坳——天门山百家岩下的嵇山时,理解了“北山阿”一词的含义。《修武县志》还附有古代地图,与考察结果相同。以上文献中出现的白鹿山、天门山、嵇山,实际上是对同一座山几个山峰的不同称谓。该山位于太行山南部、修武县北境,山势极雄伟。百家岩是天门山南坡下一个约高170米、宽500米的巨大峭壁,峭壁下的一低矮的小山丘便是嵇山。峭壁与嵇山之间有个约宽30米、长百米的平缓地,可供百家人居住(故名“百家岩”),有清泉、山溪,风景秀丽,嵇康的山墅即建在此处,后被佛教庙宇百岩寺取代。竹林之游的古迹,集中在这一带,如刘伶醒酒台,孙登长啸台,阮氏竹林,嵇康锻灶、淬剑池等。对此处的自然与人文地理,《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道光《修武县志》等做了详细的记载。

  “竹林”的存在已得到了证明,那么,“七贤”故里之间的距离,是否能成为他们聚会“竹林”的障碍呢曹魏前期,士人多离本土,集中到首都洛阳和京畿地区居住,以至选官制度改变了传统的乡里选举,改用九品中正制。竹林七贤的实际居地与籍贯并无关系,他们多数居河内郡,少数居洛阳,相距不太远。

  汉末长期战乱造成北中国人口锐减,出现了大量的无主荒田,这种现象在主战场首都洛阳附近的河南、河内郡更为明显,故曹操迁汉都于许昌,而定魏都为邮。黄初元年迁都洛阳,当时地广人稀,官员们多在京畿地区占田建宅,连原籍冯翊的半退职官员杨沛,也在洛阳西郊“占夕阳亭部荒田二顷,起瓜牛庐,居止其中”。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对南方孙吴用兵,从皖北寿春到洛水以南被划为屯田区,故官员占田主要在洛水以北。因此位于洛阳北部的河内郡成了战略后方,地位相当于东晋的会稽。河内郡位于太行山南麓,土地肥沃,多泉水瀑布河流,遍布达官贵人的庄园水碓,其中“有公主水难三十余区”。嵇康原籍为谯郡人,其父为曹魏督军粮侍御史,本人则与长乐亭公主结婚,山阳的庄园既可能由其父所建,也可能来自其妻的陪嫁。竹林七贤之一王戎,原籍琅琊,可能也是魏初由其父王浑在山阳置下园宅,成为嵇康长期的邻居,“戎自言与康居山阳二十年”。山涛与向秀原籍分别为河内郡怀县(山阳南邻,今武陟县)的小虹桥村和尚村。即使山涛、向秀仍住在故里,与嵇康园宅相距亦不过70多里,在“自由”占田的时代,可能住地更近。向秀《思旧赋》说“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居止”不是指住行,而是指居住,上文杨沛“居止”草庐中,是其证。沛人刘伶同样不在原籍居住,史书所见其活动范围不出洛阳与河内一带。此人行踪不定, “常乘鹿车,揣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掘地以埋”’。与山阳、怀县相邻的河内获嘉县有刘伶墓,距嵇康竹林园几十里,比山涛、向秀故里更近。

  阮籍住在洛阳城外谷水转曲而东流处,该地因此得名“阮曲”。阮咸随其叔阮籍同居此地,“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虽然洛阳与山阳相距较远,约250里左右,但并不能阻碍阮氏叔侄去参加竹林游宴清谈。当时长住洛阳的达官贵人,最喜欢北上河内,到太行山南麓的青山绿水间渔猎,在山墅中饮酒清谈。应璩的《与从弟君苗、君育书》透露了有关曹魏士大夫“山阳情结”的宝贵信息。应璩是建安七子应{?}之弟,在洛阳上层交际甚广,历任散骑常侍、侍中,大将军长史等要职,嘉平四年逝世。从信的内容看,原籍汝南的应氏家族如今已在河内山阳落户,拥有土地园宅。应嫁在信中劝在山阳务农的两位从弟千万不要入仕,而要致力于扩大庄园的经营规模,“追踪丈人,畜鸡种黍。潜精坟典,立身扬名,斯为可矣……郊牧之田,宜以为意,广开土宇。”自己混迹官场,是不得已而为之。最高兴的活动,是越芒山、渡黄河,北上河内山阳,“闲者北游,喜欢无量。登芒济河,旷若发朦,风伯扫途,雨师洒道。按辔情路,周望山野。亦既至止,酌彼春酒。接武茅茨,凉过大夏;扶寸看修,味逾方丈。逍遥陂塘之上,吟咏菀柳之下。结春芳以祟佩,折若华以霸日。弋下高云之鸟,饵出深渊之鱼……何其乐哉!”最理想的生活是退出政界归隐,“吾方欲秉未耜于山阳,沉钩缗于丹水”。这不是文学意象,而是有确切地理位置的庄园。丹水出太行山东南流,经山阳境内的邓城,后与沁水汇合。

嵇康(224—263)

[编辑本段]

嵇康(223~262),字叔夜,本姓奚,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先人因避仇迁家谯国侄县(今安徽宿县西南),改姓嵇。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与王戎、刘伶、向秀、山涛、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于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这首绝唱而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阮籍(210-263)

[编辑本段]

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征、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赋〉。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 另据史料记载,魏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山涛(205—283)

[编辑本段]

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钟会作乱于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向秀(约227-272)

[编辑本段]

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注『庄子』,“ 发明奇趣,振起玄风”,《秋水》、《至乐》二篇,注释未完而卒。后郭象“ 述而广之”,别为一书。向注早佚,现存《庄子注》,可视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张“ 名教”与“自然” 统一,合儒、道为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遥”,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于“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遥” 而违反“名教”。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刘伶

[编辑本段]

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擅长喝酒和品酒。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颂〉一篇。

作品《酒德颂》

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一朝,万朝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暮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木盍ke)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

有贵介公子,缙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攮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先生于是方捧罂承槽,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枕麴借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三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蛉。

有一与刘伶有关的好玩故事,不知是否属实:刘伶的“鹿车”后跟着一小童儿,还扛着锄头,非常奇怪。路人问小童儿,小童儿答:“醉死了好埋呀!”

阮咸

[编辑本段]

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字仲容。“竹林七贤” 之一。阮籍之侄, 与籍并称为“大小阮” 。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为人旷放,不拘礼法。善弹直颈琵琶,直颈琵琶后改称阮咸,简称阮。

王戎(234—305)

[编辑本段]

字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幼颖悟,神采秀彻。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是「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进爵安丰县侯。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等职。惠帝时,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聚敛无已,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卖之,但恐别人得种,故常钻其核而后出售,因此被世人讥讽。

中国三国魏7位名士的合称,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嵇康(224—263)

  嵇康(223~262),字叔夜,本姓奚,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先人因避仇迁家谯国侄县(今安徽宿县西南),改姓嵇。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与王戎、刘伶、向秀、山涛、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于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这首绝唱而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阮籍(210-263)

  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征、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赋〉。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 另据史料记载,魏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山涛(205—283)

  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钟会作乱于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向秀(约227-272)

  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注『庄子』,“ 发明奇趣,振起玄风”,《秋水》、《至乐》二篇,注释未完而卒。后郭象“ 述而广之”,别为一书。向注早佚,现存《庄子注》,可视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张“ 名教”与“自然” 统一,合儒、道为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遥”,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于“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遥” 而违反“名教”。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刘伶

  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擅长喝酒和品酒。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颂〉一篇。

阮咸

  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字仲容。“竹林七贤” 之一。阮籍之侄, 与籍并称为“大小阮” 。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为人旷放,不拘礼法。善弹直颈琵琶,直颈琵琶后改称阮咸,简称阮。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建安七子:孔融(一说曹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编辑本段]竹林七贤

  中国魏晋时期7位名士的合称,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7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阮籍的《咏怀》诗82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 ,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等,也是可读的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山涛有集5卷,已佚。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 晋惠帝两朝,至八王乱起,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背景』

  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激烈,民不聊生。文士们不仅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性命安全,因此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竹林七贤”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

  『特点』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编辑本段]嵇康(224—263)

  嵇康(223~262),字叔夜,本姓奚,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先人因避仇迁家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临涣镇),因家居侧有嵇山,故改姓嵇。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与王戎、刘伶、向秀、山涛、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于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这首绝唱而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编辑本段]阮籍(210-263)

  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征、寄托,借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赋〉。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 另据史料记载,晋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编辑本段]山涛(205—283)

  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钟会作乱于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BEIDOO 补充-----------------------------------------------------------------

  对《与山巨源绝交书》这一节略做补充。其实,嵇康写《与山巨源绝交书》在另一个层面上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好朋友,有了这封绝交书,就不会因为自己不配合政府的态度而连累到好朋友。后来嵇康被杀害,临死前把自己的儿女托付给山涛,留言:“巨源在,汝不孤矣。”

  山涛为人磊落大度,生活节俭,做官不过多要求什么,对待朋友赤诚坦坦。后世者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牵强附会。

  [编辑本段]向秀(约227-272)

  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注『庄子』,“ 发明奇趣,振起玄风”,《秋水》、《至乐》二篇,注释未完而卒。后郭象“ 述而广之”,别为一书。向注早佚,现存《庄子注》,可视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张“ 名教”与“自然” 统一,合儒、道为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遥”,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于“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遥” 而违反“名教”。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编辑本段]刘伶

  字伯伦,沛国(今安徽淮北市)人。「竹林七贤」之一,擅长喝酒和品酒。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颂〉一篇。

  作品《酒德颂》

  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一朝,万朝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暮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

  有贵介公子,缙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攮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先生于是方捧罂承槽,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枕麴借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三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蛉。

  有一与刘伶有关的好玩故事,不知是否属实:刘伶的“鹿车”后跟着一小童儿,还扛着锄头,非常奇怪。路人问小童儿,小童儿答:“醉死了好埋呀!”

  [编辑本段]阮咸

  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字仲容。“竹林七贤” 之一。阮籍之侄, 与籍并称为“大小阮” 。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为人旷放,不拘礼法。善弹直颈琵琶,直颈琵琶后改称阮咸,简称阮。

  阮咸不仅擅长演奏,也精于作曲,唐代流行的琴曲《三峡流泉》据说就是他所作,李季兰在同名诗中有“忆昔阮公为此曲,能使仲容听不足”的诗句。1950年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持阮弹奏的阮咸画像,神情专注。

  [编辑本段]王戎(234—305)

  字浚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幼颖悟,神采秀彻。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是「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进爵安丰县侯。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等职。惠帝时,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聚敛无已,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卖之,但恐别人得种,故常钻其核而后出售,因此被世人讥讽。

  [编辑本段]详细介绍

  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时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合称。

  他们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在政治上,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更因此被杀。相反王戎、山涛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并成为其政权的心腹。在文章创作上,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他以老庄崇向自然为论点,说明自己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又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透过比兴、寄托等手法,隐晦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恶行,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由是透过七贤的文章创作,可窥略到他们各自的志向意趣。

  [编辑本段]嵇康

  嵇康(223~263),三国时曹魏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临涣镇)人。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吕、嵇。其罪证之一便是《与山巨源绝交书》。当时太学生三千人请求赦免嵇康,愿以康为师,司马昭不许。临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

  在人生哲学上,他的主张是: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个性凌厉傲岸,旷逸不羁。

  有趣的是,嵇康临刑前,对儿女最放心的安排是,叫他们投靠山涛(山巨源)。而在嵇康死后,山涛一直悉心照料并抚养着他的儿女。演绎出一段“君子和而不同”的佳话。

  [编辑本段]阮籍

  ---维倪(报告部分:阮咸)

  一、家世出生及早年志尚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今属河南)。生于建安15年。父亲阮瑀,是诗人、散文家,「建安七贤之一」。为曹操亲随吏员,当时军国书笺多由他和陈琳两人草具 。阮籍三岁的时候父亲过世,但因为曹氏父子及阮瑀友好出于长期共事的情谊,对于阮籍及其母亲深怀同情,并有所照顾。阮籍年少时以好学不倦、不慕荣华富贵、道德高尚的古代读者―颜回、闵子骞微效法的榜样,刻苦攻读。除此之外,他还习武。但是少年的阮籍也沾染上一些浮华公子的作风。当时有一批宗是戚属的豪门公子,颇以浮华相尚,如何晏、李胜,再洛阳互相连结,构煽风气。阮籍与他们年龄接近,难免受了些风气影响,可是阮籍始终未予其流。

  阮籍非常鄙视礼法之士,所谓礼法之士主要是投靠司马氏父子的一些人物,这些人多是文人,他们为虎作伥,仰承司马氏父子的意旨,鼓吹「唯法是修,唯礼是克」,以礼法、名教为工具,来巩固篡夺来的权利,同时束缚政治反对派的手脚。这种礼法是司马氏集团用以配合其血腥屠杀政策的一种政治打击异己的手段。阮籍在对付这些礼法之士,最有名的就是他的青白眼。

  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斋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据说,他的母亲去世之后,嵇康的哥哥稽喜来致哀,但因为嵇喜是在朝为官的人,也就是阮籍眼中的礼法之士,于是他也不管守丧期间应有的礼节,就给嵇喜一个大白眼;后来嵇康带著酒、夹著琴来,他便大喜,马上由白眼转为青眼。从这一段故事中,我们除了可以发现阮籍对于礼法之士的鄙视外,也可以明显看到他不为礼俗所限制,嵇康也是一样。他不会因为守丧就将自己的情绪隐藏起来,觉得不喜欢的就清楚的让人家知道,我想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特殊现象。阮籍对礼法之士的憎恶,除了表现在青白眼外,还表现在他的赋中。

  二、药与酒

  阮籍似乎是不服药的,在他的著作里很少提及此事,只在咏怀诗第70首曾写到过:「采药无旋反,神仙志不符。逼此良可惑,令我久踌躇。」 从这里看,他连对神仙的信仰有时也要动摇,不无迷惑踌躇之感,而对于服药一事更没有稽康那样深信不疑、热心实行。阮籍不服药,却颇有些「为酒事物,焉知其馀」的意思。他是酣饮、痛饮、狂饮,不拘场合,有酒必醉。阮籍嗜酒,其出发点同嵇康服药是一样的,都是希望以此为途径来超脱现实、消解矛盾。阮籍曾数次在醉酒掩护下躲过了司马氏集团像他伸来时而拉拢,时而加害的手。从性格上来说,服药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要先采药、调配处方、还有许多规矩,其步骤要求不能稍有错乱,否则便可能中毒甚至丧命之虞。非精细耐心之人,不可随便服用。阮籍性格浑朴旷放,对这种精细而又危险的高级享受是不能适应的,他宁愿去从事简单易行得多的饮酒。从政治上来说,阮籍的态度是比较软弱的,他看到曹魏皇室大势已去,司马氏执政已成为无法更改的现实;他明白服药飞升之事太渺茫,他还得在司马氏统治下打发日子,他既不愿同流合污,又缺少在政治上向司马氏集团挑战或明确地划清界线的勇气,所以对阮籍来说,醉酒是最好的摆脱政治困境的方法。

  这里有几个有关阮籍喝酒的小故事。

  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肫,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

  从这段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阮籍他违背礼法的行为。母亲过世,他不但坚持下完棋,而且还吃肉喝酒,虽然他是故意这麼做,不过我却觉得他也蛮痛苦的,要压抑心中丧母之痛,以表现出他不为礼法所约束的一面,就我来看,他大可以放声大哭,哭完以后便应感到高兴,因为阮籍很崇尚老庄,庄子在妻子死后,不但不悲伤,反而还替他妻子解脱人世间的痛苦感到高兴。所以我觉得他可以效法庄子并加以改良,这样一来,不但达到他想的境界,也不用压抑心中的痛苦。

  阮公邻家**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

  我想这在当时的社会也是很少见的。醉了就倒卧在**身旁,在以前的社会,男女授受不亲观念的束缚下,这样的情形也是不能为世人接受的。(四)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这样的事情要是发生在现代,恐怕还是很难令人接受的吧!一个不认识死者的人来吊哀,还哭的很伤心,我们一定会觉得他是疯子,不然就是来捣乱的。像阮籍这样完全不顾别人眼光,自己觉得值得的就去做,实属难得;不过这不禁让我怀疑,为什麼自己的母亲去世了要装的如此坚强,但却对一个不认识的女孩子去世感到非常难过,我觉得这除了违背礼法外,也违背了人性。

  三、文学成就

  三国后期出现正始文学,人们习惯用他来代表整个魏末的时期文学。正始文学的最重要作家就是阮籍、稽康。阮籍既是诗人,也是散文家,还是赋作者。他的诗歌成就主要是咏怀诗八十二首。就内容而言,「忧生之嗟」 和「志在刺讥」 在咏怀诗中占有很大的份量。除了这两大内容外,还有自述身世志尚、念友、隐逸神仙等方面的描写。咏怀诗在艺术方面有两个极为显著的特色及蕴藉含蓄和自然飘逸。蕴藉含蓄与文多隐蔽有直接关系,阮籍为了避免严重的现实后果,才把诗篇写的隐约其体、闪烁其词的。这种含蓄,同他在生活中「发言玄远」 「口不臧否人物」的作风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咏怀诗的含蓄,是时代现实的产物,也是阮籍本人的思想作风、处事态度的反映。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含蓄不失为一种风格,他的好处是能够避免呆板直露,增加诗的深厚度,给读者以联想和回味的馀地。在诗歌史上,咏怀诗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阮籍咏怀诗在反映重大社会现实方面是不如建安诗歌的,但它在个人抒情的深度上,在描写内心曲折的活动上,以及运用比兴的手法上,则又有超越前人的建树。它堪称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代有代表性的优秀五言诗之一。阮籍的散文,今存较完整的有十篇。其最重要的散文著作应推「大人先生传」,写法上接近于赋,以对话方式展开,虽名传,实际上并非真正意义的传记作品。总的来看,阮籍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散文家。他尤其对于五言诗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四、结论

  准备完了阮籍,我觉得在当时的大环境下,造就了很多像阮籍这样内心和现实生活矛盾的人,或许阮籍在他听到母亲过世的时候,他也很想放声大哭,但就碍于当时的环境造就出的矛盾性格,使他以吐血的方式来传达他内心的哀痛。我觉得,既然他是一个这麼勇于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的人,为什麼不乾脆放声大哭呢?不过话说回来,我也很佩服阮籍有和时代、政府、社会挑战的勇气,就连现在这样开放的社会风气,我想都不会有几个像阮籍、稽康这样的人吧!我想准备完了竹林七贤,对他们的印象不再是不穿衣服、放浪形骸而已,还有更多更深入的层面,都在这次的报告中了解。虽然我没有像他们这样挑战社会的勇气,不过我为他们每个人不同的独特性感到感动!

  [编辑本段]王戎

  ---姿伶

  一、生平

  1、生于大富之家

  王戎,字浚冲,山东省琅琊林淅人。王氏一族在林淅是有名望的大族,从他的亲族辈中,便出了王衍、王澄、王导、王敦,等人物,掌握著东西两晋政府的政坛,有「八王」之称,与同为山西名族的斐氏「八斐」并称。王室与斐氏也有亲交,王戎的女儿及嫁给斐頠为妻。王戎的祖父,是魏朝的凉州刺使、贞陵亭侯,所以他自小便生活在优渥的家庭环境中。因此在这样的影响之下,也可多少得知他长大后的个性。

  2、神童---王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雅量篇

  从此之后,王戎便被称为「神童」。另一件事发生在王戎七岁之时,据世说新语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闲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从这两篇中,对与王戎的描写当中,可以得知王戎的确可以说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尽管可能说有点夸大的效果,不过也可以得知王戎真的自小便是一个聪明的小孩子,可谓聪明过人。在晋书本传又记载说王戎的眼睛特别炯炯有神,能够视目不眩,斐楷见了,大为惊叹说:「容眼烂烂,如岩夏电」这就是说他的眼睛光彩有神。

  王浚冲、裴叔则二人,总角诣锺士季,须臾去后,客问锺曰:「向二童何如?」锺曰:「裴楷清通,王戎简要,后二十年,此二贤当为吏部尚书,冀尔时天下无滞才。」赏誉篇

  在这一篇中所记载的正是王戎和斐楷果如锺会所料,成为当时西晋政坛上的要人了,也可看出其小时候的成就是不凡的。

1 文言文《晋书列女》的答案

注释 毗(pí ) 殆(dài ):危险。

属:通“嘱”。四个辅佐大臣:司马懿、曹爽、刘放、孙资。

祜(h ù ) 译文 羊耽的妻子辛氏,字宪英,陇西人,是魏侍中辛毗的女儿。为人聪明,有才干和鉴察力。

当初,魏文 帝被立为太子的时候,抱着辛毗的脖子对他说:"辛君你知道我高兴吗?"辛毗把这件事告诉了宪英,宪英叹息道:"太子是要继承君王、宗庙和国家的人。接替君 王就不能不忧愁,主持国政就不能不忧惧,应该忧愁反而高兴,国家怎么能长久!魏国恐怕就不会兴盛吧?” 辛氏的弟弟辛敞任大将军曹爽的参军,宣帝将要诛杀曹爽,趁着曹爽跟从魏帝出城门的时候关闭了城 门,曹爽的司马鲁芝率领府兵砍断门闩去救曹爽,招呼辛敞和他一同去。

辛敞很害怕,就问宪英说:"天子在城外,太傅就半闭了城门,人们说这将会不利国家,事 情能够这样做吗?"宪英说:"有些事情恐怕我们不了解,但是根据我的估计,太傅大概是不得不这样。明皇帝临终的时候,把着太傅的手臂,嘱托后事,这些话还 在朝臣的耳边回响。

况且曹爽和太傅一起从皇帝那里接受了托付的重任,可是曹爽却大权独揽,这对王室来说就是不忠,从人道上来讲就是无理,太傅的这个举动不 过是要诛杀曹爽罢了。"辛敞说:"既然如此,那我们就不要去出城营救了?"宪英说:"怎么能不去呢!恪尽职守,这是人的大义。

大凡有人遇到灾难,尚且要去 救助;替人家执鞭服役却不为人家做事,这样做是不吉利的。况且被人家重用,就要为人家效命,这是受人重任之人应尽的职分,你只要跟着大家一起去就行了。

" 辛敞于是出城和大家一起去救曹爽了,宣帝果然诛杀了曹爽。事情平定之后,辛敞感叹说:"我如果不和姐姐商量这件事,几乎失去了道义。”

后来钟会担任了镇西将军,宪英对羊耽的侄子羊祜说:"钟士季为什么到西边去?"羊祜说:"为了灭掉蜀国。"宪英说:"钟会处事往往恣意而为,这可不是长久居于人下的作风,我怕他有别的不可告人的打算。

"等到钟会将要出发的时候,他请求让宪英的儿子羊王秀 任参军,宪英忧虑地说:"以前我为国家担忧,现在灾难到我家了。"羊王秀坚决向文帝请求不去任参军,文帝不允许。

宪英对羊王秀 说:"去吧,一定要谨慎!古代的君子,在家中就向父母尽孝道,离家后就向国家尽忠;在职位上就要想到自己所担任的工作,在道义方面就要想到自己的立身行事,不给父母留下忧患罢了,在军队里能够解救你的大概只有'仁恕'吧!"钟会到了蜀地果然反叛了,而羊王秀 终于能够完好的回还。羊祜曾经送给宪英锦被,宪英嫌锦被华丽,就反过来盖,她就是这样洞察事情,生活俭约,她泰始五年去也,享年七十九岁。

2 杯弓蛇影文言文阅读答案

杯弓蛇影是汉语中的一个成语,也是一个典故,说的是一个人到别人家作客,主人赐给一杯酒,对面的墙壁上挂着一个弓,弓的影子正好映在透明的酒杯中,好像一条蛇,客人喝下酒后因心理原因感到难受,经主人解释才明白过来现用此成语讽刺那些疑神疑鬼的人客”久病不愈的原因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心病还须心药来医,我们不能疑神疑鬼,自相惊扰,都要通过调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实的真相,求得正确解决的方法《晋书·乐广传》 原文 杯弓蛇影① 乐广字修铺,迁河南伊,尝②有亲客③,久阔④不复来,广⑤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⑥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⑦,既饮而疾⑧” 于时⑨河南⑩听事(11)壁上有角(12),漆画作蛇(13)广意(14)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15)?”答曰:“所见如初”广乃(16)告其所以(17),客豁然(18)意解(19),沈疴(20)顿愈翻译 乐广有一位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时,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厌恶它,喝了那杯酒后,就身得重病”当时,河南听事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角弓,用漆在弓上画了蛇乐广猜想杯中的蛇就是角弓的影子了他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乐广于是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客人心情突然开朗,疑团突然解开,久治不愈的老毛病顿时治好了 注释 (1)选自《晋书·乐广传》《晋书》,唐代房玄龄等著,纪传体晋代史,共一百三十卷《风俗通》一书也记有类似故事 (2)尝:曾经 (3)亲客:关系密切的朋友古人指妻弟,即今“内弟” (4)久阔:久别不见阔,阔别,离别 (5)广:即乐(yuè)广,字彦辅,河南阳淯(yù)(今河南省阳市附近)人 (6)蒙:受,承蒙承人厚意,表示感谢时常用的谦词 (7)意甚恶(wù)之:心里十分厌恶它恶,讨厌,憎恨;之,代词,指蛇 (8)既饮而疾:喝下去以后,就生起病来了疾,病,身体不舒适 (9)于时:在那个时候,当时 (10)河南:晋朝郡名,在今河南省北部黄河两岸一带乐广当时任河南尹 (11)听事:官府办理政事的厅堂,亦作“厅事” (12)角:犀牛角做的弓 (13)漆画作蛇:(在弓上)用漆在弓上画了蛇 (14)意:意料,想 (15)不(fǒu):同“否”不,多用在表示疑问的句子末尾 (16)乃:便 (17)所以:因由,原因 (18)豁(huò)然:于此形容心怀舒畅 (19)意不经直接说明而想通了某一疑难问题,放下了思想负担 (20)沈疴(chén kē):长久而严重的病疴,重病 (21)顿:顿时,马上。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

答案:1C;2D;3A;解析:(1) 放下。

(2) 虽:转折连词,虽然;假设连词,即使、纵然。A及:介词,等到。

B为:介词,表行为对象,替、为。C乃:副词,才。

(4) ①后来对康伯说:“你如果将来掌权了,应当举荐这个人。”;②每月初得到俸禄,仅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部分开周济亲族,家人绩麻纺线(通过纺织)来供给早晚饮食。

(5) 初,隐之为奉朝请,谢石请为卫将军主簿。隐之将嫁女,石知其贫素,遣女必当率薄,乃令移厨帐助其经营。

使者至,方见婢牵犬卖之,此外萧然无办。后至自番禺,其妻刘氏赍沉香一斤,隐之见之,遂投于湖亭之水。

参考译文:初,隐之不了尊奉朝请,谢石被请为卫将军主簿。隐之将要出嫁女儿,谢石知道他清贫,嫁女儿时一定很简单,于是让移厨帮助他处理大事。

派来的人来了以后,看到他家的婢女牵着狗卖,此外萧然无声没有什么备办。后来到了番禺,他的妻子刘氏拿了沉香一斤,隐之看见了,于是投于湖亭之水。

4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C “大司马”“汝南王”为官职名,中间断开,排除B;“为…所”表被动,中间不停顿,排除A;“出营”的地点为“城外”,其前停顿,排除D;译文:当时大司马、汝南王司马亮被太傅杨骏怀疑,不敢前去吊唁,在城外驻扎这时有人报告说司马亮想出兵讨伐杨骏,杨骏很害怕,让太后命令皇帝亲自写诏书,令石鉴和张劭率守陵兵讨伐司马亮故选C(2)B 诏是天子下达给臣属的文体,不指上级下达的文书故选B(3)A “所以调遣他外出做官”错,原文第一段“朝廷惮之,出为并州刺史、假节、护匈奴中郎将”,无因果关系故选A(4)①以:因为;诬罔:欺诈败坏;疾:痛恨;译文:从前武牙将军田顺因为多报俘虏人数而自杀,欺诈败坏法规,自古至今被人痛恨②废:废除;行:推行;常:制度、常规;译文:自从魏末以后,废除不再推行到石鉴时,诏令恢复宴会,于是把它作为制度答案:(1)C (2)B (3)A (4)①从前武牙将军田顺因为多报俘虏人数而自杀,欺诈败坏法规,自古至今被人痛恨②自从魏末以后,废除不再推行到石鉴时,诏令恢复宴会,于是把它作为制度参考译文: 石鉴,字林伯,是乐陵厌次人出身寒门,志趣高雅,处事公正在魏做官时,历任尚书郎、侍御史、尚书左丞、御史中丞,对时政人事多有纠正,皇帝都怕他,外调担任并州刺史、假节、护匈奴中郎将 武帝接受魏帝禅让,封石鉴为堂阳子召入任司隶校尉,改任尚书当时秦、凉被异族打败,派石鉴监督陇右各种军事事务,因虚报战功被免官后任镇南将军、豫州刺史,因讨吴时虚报杀敌人数被治罪诏书说:“从前武牙将军田顺因为多报俘虏人数而自杀,欺诈败坏法规,自古至今被人痛恨石鉴身为大臣,我很信任他过去西边战事,公然欺骗朝廷,以败报功,最后未追究其间免官不久,再次启用,希望能将功补过,但仍与部下共同欺诈作为大臣,情义何在!有关部门上奏是对的,回头想想又不忍心现在遣返回家,终身不得再用,但不要剥夺爵位和封地”很久以后,任光禄勋,再任司隶校尉,不久加特进,升任右光禄大夫、开府,领司徒前代册封三公,都要设宴会,以显示三公的重要自从魏末以后,废除不再推行到石鉴时,诏令恢复宴会,于是把它作为制度太康末年,任司空,领太子太傅 武帝去世,石鉴与中护军张劭监管陵墓当时大司马、汝南王司马亮被太傅杨骏怀疑,不敢前去吊唁,在城外驻扎这时有人报告说司马亮想出兵讨伐杨骏,杨骏很害怕,让太后命令皇帝亲自写诏书,令石鉴和张劭率守陵兵讨伐司马亮张劭是杨骏的外甥,便率兵催石鉴快发兵,石鉴认为不会这样,按兵不动,派人窥视司马亮,司马亮已从另外一条道回许昌,杨骏便停止行动,议论的人都称赞石鉴守陵完毕,封昌安县侯 元康初年,任太尉八十多岁,慷慨激昂,把自己当成少年,人们都赞美他不久去世,谥号元儿子石陋字处贱,继承封爵,担任屯骑校尉。

5 文言文阅读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

(1)B “郡”为名词,作“到”的宾语,且“到郡”为“到任”的意思,作“籍”的谓语,后面的“坏”为动词,拆毁的意思,因此,“到郡”后断句,排除A、D;“帝”为名词,作“引”的主语,其前断句,排除C句子翻译为:阮籍骑着毛驴到任,拆毁了原来的府宅屏障,以便内外相望法令清平简约,十来天便回京司马昭推荐他做大将军从事中郎(2)C 两句中“臧否”的含义不同本文中意为“褒贬人物”“评论人物的好坏”;“陟罚臧否”中意为“善恶,得失”(3)D “因此害苦了自己甚至获罪”错,原文为“皆以酣醉获免”,意思是“阮籍都因大醉而幸免”(4)①惟:只;族兄:堂兄;每:常常;以为:认为句子翻译为:只有他的堂兄阮文业常常称赞佩服他,认为他超过了自己,因此大家也都一齐称赞他的奇异才能②及:等到;吊:吊唁;赍:带;造:拜访;说:通“悦”,高兴句子翻译为:等到嵇喜前来吊唁,阮籍用白眼瞪他,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了这件事,就带着好酒和古琴来拜访他,阮籍非常高兴,就现出青眼(接待他)答案:(1)B(2)C(3)D(4)①只有他的堂兄阮文业常常称赞佩服他,认为他超过了自己,因此大家也都一齐称赞他的奇异才能②等到嵇喜前来吊唁,阮籍用白眼瞪他,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了这件事,就带着好酒和古琴来拜访他,阮籍非常高兴,就现出青眼(接待他)参考译文: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父亲阮瑀,是魏国的丞相掾,在当世知名阮籍容貌奇美俊伟,志气开阔奔放,傲然独立,任性不受羁绊,喜怒不显露在表情上他博览群书,尤其喜好《老子》《庄子》嗜酒并能够长啸,又很会弹琴当他得意时,竟会忘记自己的形体当时很多人说他痴呆,只有他的同族兄长阮文业常常赞扬佩服他,认为他超过自己,因此大家都说他奇异 阮籍本有济世之志,正当魏晋之际,天下多有变故,名士很少有能保全自己的,阮籍为此不参与世事,便经常畅快地饮酒文帝司马昭一开始想替武帝司马炎向阮籍家求婚,阮籍醉了六十天,文帝没有说话的机会才中止钟会多次问他一些时事问题,想趁机找出差错来治他的罪,阮籍都因大醉而幸免在文帝辅政时,阮籍曾随口对他说:“我平时曾经游历过东平,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司马昭很高兴,便授予他东平相的职位阮籍骑着毛驴到任,拆毁了原来的府宅屏障,以便内外相望法令清平简约,十来天便回京司马昭推荐他做大将军从事中郎 到了司马昭辞让九赐之封的时候,公卿要辅助他登帝位,让阮籍起草劝进书阮籍喝得大醉忘记了起草,公卿们临到公府时,让人来取,见阮籍正伏案醉眠使者把这事告诉他,阮籍就在案上书写让人抄下来,没什么改动言辞十分清新豪健,被当时的人所推崇阮籍虽然不拘于礼教,但是讲话言辞深远,不评论别人的好坏天性特别孝顺,母亲死时,他正和别人下围棋,对弈者要求中止,阮籍留对方一定下完这一局事后饮酒二斗,大哭一声,吐血好几升母亲下葬时,他吃了一只蒸猪腿,喝了两斗酒,然后与灵柩诀别话说罢了,又一声恸哭,于是又吐血几升阮籍形容消瘦,只剩下一副骨架,几乎丧失了性命裴楷前往凭吊,阮籍披头散发,箕踞而坐,醉眼直视,裴楷吊唁完毕就离去了阮籍又会做青白眼,见到礼俗之士,就用白眼相对嵇喜前来吊唁时,阮籍便用白眼看他,嵇喜很不高兴地退了出去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之后,便带着酒,挟着琴造访,阮籍很高兴,便现出青眼因此礼俗之士嫉恨他如仇人,但文帝司马昭总是保护他。

中国人爱喝酒,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更爱喝酒,其中诗人又占了多数。唐代大诗人李白就对酒情有独钟,只要有酒,什么“五花马”、“千金裘”都可以送到当铺换酒钱。酒,在李白这样的诗人们眼中,绝对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酒为欢伯,除忧来乐”,诗人饮酒,总是奔着个目的喝的。要么消磨时光,要么排忧解愁,要么激发灵感,历史上的“竹林七贤”在竹林之下干什么呢,就是喝酒。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诗句有很多,其中与酒相关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那么,到底哪些诗人是出了名的好酒?甚至嗜酒?又有哪些名酒经常出现在诗人的作品当中呢?

关于古酒,你需要知道这些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讲一讲关于古酒,你应该知道的几件事。

古代诗人酒量真的很大?

翻看古代诗人们的著作,若是写到喝酒往往都是豪饮,动不动就是升、斗、斛、石,好像每个爱酒的诗人大口喝酒之前都练过段誉和乔峰喝酒时使的六脉神剑似的。比如李白,他在《江夏赠韦南陵冰》一诗中写“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一发愁就喝个两千石,一石差不多等于一百公斤,二千石喝下去估计六脉神剑的指头都会废了。不仅是李白,恐怕神仙也喝不下去这么多。

其实,这样的说法只是文人的夸张而已,同类型的比如宋末元初诗人黄庚写的“一饮一千石,一醉三千秋”,他比李白谦虚,只道喝了他的一半。有人说,就算李白是吹牛,但陈后主“与其子弟日饮一石。”总归真实些,酒量想必也是很好的。其实也不完全对,如果你能喝个十瓶啤酒,穿越回古代,你也是好酒量。这主要是由于古代酿酒技术不过关,古代酿出的酒相对都比较薄,度数不高。翻看诗人作品,能饮一石以上的诗人基本都是唐朝之前的,唐朝之后大都只能以“斗”计量这和酿酒技术有着很大的关系。北宋科学家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做出了解释,大意是都说汉人喝一石酒都不会醉,他自己用酿酒法考证了下,以汉代那种酿酒技术,酿出来的酒只能有点酒味,因此喝得再多也不会喝醉。除了度数低,汉代的一升酒其实也只有如今的两百毫升左右,唐代也仅六百毫升,度数又低,往往喝的时间又长,所以说李白“逾斗不乱”根本不足为奇。

古代的美酒一斤才十块?

古代的酒贵吗?不贵。根本笔者计算,古代的美酒,换成现代的货币一斤也就十块左右,当然不贵。这并不是笔者无中生有,杜甫在《逼仄行》中说“速宜相沽一斗酒,恰有三百青铜钱。”照他的意思,在他那个时代,一斗酒差不多就是三百钱。有人要说了,李白不也写了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吗?李白与杜甫同一时代,为什么在

李白这儿,一斗又是十千钱呢?

李白的“斗十千”实际上是夸张,同样的字眼王维也用过,王维《少年行》中写“新丰美酒斗十千, 咸阳游侠多少年。”“斗十千”实为用典,这个典故便是三国诗人曹植在《名都篇》中曾描写洛阳饮宴时说的:“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斗十千”是说美酒价格昂贵,而不是说真的一斗十千。那么杜甫“一斗三百钱”的说法是不是靠谱呢?靠谱。唐书《食货志》载,“德宗建中三年,禁民酤,置市酿酒,斛收值三千。”按照唐朝的计量,一斛为十斗,一斗即为三百钱,换算下来,一斤也就十块钱。而杜甫、李白等人本就是爱酒之人,喝得一定不是普通的酒,所以说古代的好酒便宜,也是有理有据的。

中国早在周代便开始禁酒?

中国是最早发明酒的国家,同时也是最早开始禁酒的国家。早在夏代,古人便开始用刑法惩治那些因为纵酒而失职的官员。到了周代的时候,周公特意令自己的弟弟康叔在其管辖之地向全体臣民宣布禁酒令,这就是现存于《尚书》中的《酒诰》,也是中国第一部专门禁酒的法律。《酒诰》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只有祭祀才可以饮酒;第二,饮酒不要喝醉;第三,要减少酿酒,爱护粮食。最后,《酒诰》还对商朝遗老和百姓作了告诫,让他们爱护粮食不要饮酒,对于随便聚众饮酒者,一旦抓到就要杀掉。

周代的禁酒令起初确实起到了一些作用,但很快又宽松起来。尤其在周穆王之后,历代帝王都纵情酒色。到了汉初,萧何也曾颁布过法令“禁群饮”,“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到了三国时,刘备、曹操等人均实行过禁酒。三国名将吕布竟也因为禁酒令而成为阶下囚。据说吕布攻得邳城之后遭到曹操包围,为了防止下属饮酒误事,他特地颁布了“禁酒令”。吕布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侯成。他由于带头找到了战乱中丢失的马匹,为了庆祝,私自酿酒进献给吕布。谁知,吕布非但不领情,反而将侯成暴打了一顿,责备其触犯了禁酒令。侯成等人因此心怀怨念,于是趁吕布睡觉的时候将其捆绑,然后献城投降,吕布也因为禁酒令而成为了阶下囚。

古代贵族的日常用酒竟是黄酒?

黄酒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源于中国,并且只有中国才有。我们常常听到的花雕酒、状元红、女儿红等酒,其实都是黄酒。在古代贵族的日常生活中,黄酒是主要的日常用酒,这一点从《红楼梦》中可见一二。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写到了一次贾府的日常聚会,文中有这么一段“黛玉放下钓竿,走至座间,拿起那乌银梅花自斟壶来,拣了一个小小的海棠冻石蕉叶杯。丫鬟看见,知他要饮酒,忙着走上来斟。黛玉道:“你们只管吃去,让我自斟,这才有趣儿。”说着便斟了半盏,看时却是黄酒”。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又写道“那刘姥姥因喝了些酒,他脾气不与黄酒相宜,且吃了许多油腻饮食,发渴多喝了几碗茶,不免通泻起来,蹲了半日方完。”再次说明,在贾府的日常生活中,黄酒是主要用酒。

而在民间,黄酒则是交杯用酒。黄国柱《漫话交杯酒与黄酒》中列举了“ 彩陶双联杯”——交杯酒的原型,并总结说“从考古资料研究,我国大约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之前有了谷物酒,这就是最早的黄酒。如果以上双联壶、杯是原始的合卺杯,则杯中之物当为黄酒的原始类型。”这些小知识你知道了吗?

寻找酒鬼,他们已声名在外

言归正传,中国古代诗人是出了名的爱酒,杜甫诗文 1400多首 ,说到饮酒的共有300首 ; 李白诗文1050首, 说到饮酒的有170首; 白居易现存诗 3000多首,其中咏酒的诗就有900多首, 占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其他写酒的诗人更是比比就是,不过,我们首先要说到的这三位诗人可以说名声在外,名副其实。

诗酒人生陶渊明

魏晋时期比较好酒的诗人当属陶渊明,他本人喜欢喝酒,自己的作品中几乎篇篇有酒,并且还作《饮酒》诗、《止酒》诗以及《述酒》诗,阐述自己对饮酒的看法。陶渊明可以称得上是“酒鬼”,他曾在《五柳先生传》中这么自我介绍“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酒辙饮,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整个自传全文125字,讲到好酒的就有39字,占了三分之一。陶渊明一生确实贫穷,但即使是家里没东西吃,他也要喝点酒。朋友们救济他的钱,他也总是会拿去买酒。即使公家分田,他也意在全部种高粱,在妻子的再三恳请之下,才同意一半高粱一半稻米。

除了爱酒,陶渊明的饮酒风格和饮酒的意境都比较特别。《宋书·陶潜传》记载说,陶渊明酷爱喝酒,有一年重阳节没有酒了,就在家里的菊花丛中发呆,恰巧江州刺史王弘送酒过来,陶渊明二话没说,拿着酒当即对着菊花痛饮起来,直到喝醉了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但却收藏了一张没有琴弦的素琴,每当喝到高兴的时候就抚弄一番。有人前来一起喝酒,如果陶渊明先喝醉,就跟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真性情也。难怪李白要把他的这句话写到《山中与幽人对酌》一诗中,改为“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醉酒落井贺知章

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同样好酒,而且只有喝醉了才能写出好诗句。贺知章喜欢喝酒,在历史上还喝出了一件有趣的事。说有一次,贺知章又喝醉了酒,骑在马上,摇摇晃晃地往回走。由于头昏眼花,竟然跌落到路面的井中。幸亏这口井是一口枯井,积土很厚。贺知章掉下去之后竟然毫无知觉,还在枯井里睡了半天,直到后来发现后才被众人拉了上来。这就是那句“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的故事。

提到贺知章爱酒,那也不得不提贺知章为李白“金龟换酒”的故事。贺知章很早便读过李白的诗句,但是一直未曾见过李白本人。有一次,李白来到都城的消息传到了贺知章的耳朵里,他十分兴奋,迫不及待地要去目睹李白的风采。李白一身白衣出现在贺知章眼前,他不禁夸了句“好一个诗仙”便主动提出来要为李白接风洗尘。由于遇到知己,这顿饭吃了很久,直到贺知章摸了摸口袋发现自己没带钱。共同参加宴席的朋友都表示愿意替他付,但贺知章灵机一动,想到了自己的佩戴的小金龟,便打算用金龟付酒钱,李白赶忙劝阻,说这小金龟是皇家按品级给的饰品,怎可以换酒的。贺知章大笑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今天能够与你结为好友,一个金龟算得了什么,于是便用金龟顶了酒钱,这就是著名的“金龟换酒”的故事。

诗中醉圣李太白

李白爱酒可比贺知章厉害得多,对他来说,有酒才能写出好诗,他常常在街边的酒馆里喝着喝着就醉了。他酒后还特别狂傲,即便是皇上要见他也不理睬。“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对李白的评价。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文中说,当李白醉了的时候,是他最清醒的时候,当他没醉的时候,是他最糊涂的时候,因而他的好诗,多半是在醉后做的。

有一次,李白和朋友一起在长安的酒肆里喝醉酒了,恰逢唐玄宗作曲,想要李白作词写几首歌词为杨贵妃赏花助兴,于是急召李白。李白醉得一塌糊涂,被迫用冷水洒面。稍有意识后便立即执笔,挥洒自如,不一会儿便写了十几章,便是《清平调词》。唐玄宗十分赞许,看李白衣服破烂,就要赐李白衣服。李白因为酒醉无法更换,竟然伸脚使唤权倾一时的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一时无奈便为他脱靴,此后怀恨在心,导致李白的贬谪,这就是成语“力士脱靴”的典故。

对于李白来说,饮酒是他生命的全部,无论是在当官还是隐居,有钱没钱,他都要喝酒。在一封写给他妻子的书信中,李白说自己,“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曾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李白一生爱酒,最终也因酒“水中捉月而死”。

别无他求,这三位嗜酒如命

上述这三位诗人,不仅喜欢喝酒,也喜欢写酒。不过,历史上还有不少大诗人,真的是嗜酒如命,他们爱酒爱到一种境界,有些举动真让人匪夷所思。

阮籍,为好酒甘当芝麻官

比如,同样是魏晋名士的阮籍,他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而他之所以会去当步兵校尉,据说是因为步兵校尉藏了很多好酒。阮籍爱酒世人皆知,有一次,司马昭想叫阮籍去帮他儿子求婚,由于政治上与司马氏不对,阮籍真心不想去。但由于司马氏掌权,直接拒绝恐怕小命不保,于是就醉卧60天,这才让司马昭死心。唐代大诗人杜牧也喜欢喝酒,据说他饮酒大醉之后,常常一睡十几天,甚至有时“吊庆参请 , 多亦废除“。阮籍可一卧60天,也是多能喝啊!

阮籍还有个邻居是卖酒的,店里的女人姿色艳美,阮籍常常和别人去喝酒,喝着喝着就醉了,史载他醉后就直接睡在那个女人的身边。更有一次,阮籍的母亲去世了,别人和他说的时候,他正跟别人下棋,听了之后就像没听到似的,直到决出胜负,饮酒二斗,才嚎嚎大哭。爱酒爱到这个程度,也是够够的了。

刘伶,为喝酒对天发假誓

与阮籍同列为“竹林七贤”的刘伶,曾写过古体诗《北芒客舍》,人称“醉侯”,单看这称号,便知道此人与酒是分不开了。而事实也是如此,刘伶嗜酒甚至达到了舍命纵酒的地步。据说,刘伶乘车外出,不仅常常带着酒,还要让一个人带把铁锹跟在后面,并说,如果自己醉死了,就地掩埋算了。这个典故后来一直为文人所使用。

正因为刘伶在酒上面太费钱了,他妻子便将家里的酒壶和酒杯全都摔碎了。既然饮酒的器具都没了,刘伶无奈只好骗他妻子说想要戒酒,并说自己喝酒的时间比较长了,自己是没办法通过意志节制,得用向祖先起誓的方式来约束自己。他妻子一听,还蛮有道理,于是便兴高采烈地为他准备祭祀的酒肉香案。等到一切都准备妥当之后,刘伶却对先祖说自己嗜酒如命,一生离不开酒,一天不喝就觉得像生病了似的。不仅丝毫没有提到戒酒的事情,反而将香案上的酒肉一扫而光,然后继续不省人事了。这件事在《晋书·刘伶传》有记载。

除此之外,刘伶喝酒之后还常有疯狂的举动。据说,刘伶酒喝高兴了就喜欢扒了自己的衣服赤裸地躺在家里的床上,或者蹦蹦跳跳。这对于现代人来说可能没有什么,但在古代,一切都要礼数。有一次,有人突然造访,看到他没穿衣服自己在嗨,刘伶不仅没觉得羞辱,反而对来访者说,这天是我的上衣,房间是我的下裤,你这人怎么跑到我的裤裆里来了?直教人哭笑不得。

孔融,反曹操禁酒遭杀害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四岁让过梨,能诗善文的孔融,也是个酒鬼。他喜欢喝酒,家里经常是宾客满座。《后汉书·孔融传》写道“坐上客恒满,樽中饮不空。”对他来说,人生在世,有酒,有朋友,基本就算圆满了。孔融与曹操同一个时代,他们之间的过节繁多,最终导致被曹所害。曹操为了防患酒害,节约粮食,于建安十二年颁布了禁酒令。这简直就像是要了孔融的命,于是他两次写信给曹操阐明喝酒的好处,禁酒的坏处。曹操也给孔融回了封信,主张自己的禁酒决定,并且列举了古人因为喝酒而导致国破家亡的故事。孔融爱酒,又是大文豪,于是收信之后又给曹操写信,称“自古不能无酒,大汉江山靠的就是酒”,甚至列举了纣王因宠爱妲己而亡天下对标曹操所言纣王以酒亡天下的例子,并对曹操发问,如果禁酒是对的,那么是不是也要禁止天下人结婚呢?

孔融和曹操对着干,曹操便去汉献帝那儿打报告,导致孔融被弃。后来曹操担心孔融的言论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于是便决定置孔融于死地。他暗中指使他人上书弹劾孔融,说孔融"招合徒众,欲规不轨","大逆不道,宜极重诛"。于是孔融被杀害,也算是名副其实的爱酒了。

古代名酒,孰香孰醇诗中有

说了这么多诗人爱酒嗜酒的故事,那么在他们的笔下,到底有哪些名酒

经常出现?什么美酒才值得我们穿越回去尝试一番?

腊酒,恐怕是古代诗句中提到最多的名酒了。腊酒是指腊月酿制的酒,腊月酿制,开春饮用,酒的外表虽然有点浑浊,但味道醇美。陆游《游山西村》中写“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岑参在《送魏四落第还乡》写“腊酒饮未尽,春衫缝已成。”杜牧《惜春》“即此醉残花,便同尝腊酒。”好似,饮了腊酒,倒要惜春了。

明·高濂撰写的《遵生八笺》详细地记载了腊酒的酿造之法“用糯米二石,水与酵共二百斤足秤,白曲四十斤足秤,酸饭二斗,或用米二斗起酵,其味浓而辣。正腊中造煮时,大眼篮二个,轮置酒瓶在汤内,与汤齐滚取出。”《酒经》上载:“抱瓮冬醪。言冬月酿酒,令人抱瓮速成而味好”。相传,陶渊明于某年腊月来武陵觅仙探源,渔人便以桃源琼液款待。不曾想到,陶渊明饮后,灵感顿发,提笔写下了家喻户晓的《桃花源记》。

桑落酒在古代诗句中的名气也不亚于腊酒。杜甫“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刘禹锡“不知桑落酒,今岁与谁倾。”桑落本是一个时间的概念,通常是指农历九、十月份。后来逐渐成为一类酒的名称,《齐民要术》中谈到黍米造酒法时说,“十月桑落,初冻则收水,酿者为上。”意思是在桑叶凋落的时候,取井里的水酿酒,所酿出来的酒风味独特。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河东郡)民有姓刘堕者,宿擅工酿,采挹河流,酿成芳酎,悬食同枯枝之年,排于桑落之辰,故酒得其名矣。”

桑落酒很早就是权贵心中的好酒,《魏书·汝南王悦传》说,在北魏时,“清河王怿为元叉所害,悦了无仇恨之意,乃以桑落酒候伺之,尽其私佞。”到了唐代,桑落酒成为了宫廷用酒,《旧唐书·职官志》记载道:“若应进者,则供春暴、秋清、酴醾、桑落等酒。”唐代诗人郎士元《寄李袁州桑落酒》诗中说:“(桑落酒)色比琼浆犹嫩,香同甘露仍春。十千提携一斗, 远送潇湘故人。”可见桑落酒的名贵。

新丰酒是唐代长安新丰所出的一种名酒,经常出现在古代诗句中,李白、王维、王昌龄等人都在诗句中提到过。号称酒仙的李白更是酷爱新丰酒,他在《杨叛儿》中写道“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后又在《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四首》写道“南国新丰酒,东山小妓歌。对君君不乐,花月奈愁何。”王维更是写出了千古名句“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义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新丰酒并不是只在唐代出名,实际上早在南北朝时期,新丰酒便名满天下。梁元帝曾写“试酌新丰酒,遥劝阳台人”自述饮过新丰酒之后如登阳台仙境。唐代之后的宋元明清依然有不少诗词大家写到新丰酒。南宋陆游《入蜀记》说:“长安新丰出名酒。”元代宋远《意难忘》下阙道:“年易老,世无穷,春事苦匆匆。更与难,题诗药市,沽酒新丰。”新丰酒何味何色?唐代诗人储光羲的《新丰主人》说它是“满酌香含北彻花,盈尊色泛南轩竹。”意思就是酒味香到“含北砌花”,色泽如同“南轩青竹”。更有趣的是,历史上有名的杨贵妃醉酒,可能就是因为饮用了李白推荐的新丰酒而成为传奇佳话。

“他乡共酌金菊酒,万里同悲鸿雁天。今日登高樽酒里,金菊清香满手传。”腊月有腊酒,桑落有桑落酒,秋天则有菊花酒。菊花酒,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了解到菊花的药用和食用价值。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了一个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苏轼认为菊花的花、叶、根等“皆长生药也”。唐代名将郭震在《子夜四时歌六首》中便提到“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也是说明了菊花酒的延年益寿功能。

菊花酒,一般均在重阳节饮。苏辙在《次韵子瞻和渊明饮酒二十首》中提到“清秋九日近,菊酒皆可得。”重阳节饮菊花酒逐渐成了中国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酿造菊花酒,需在重阳节这一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入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方可饮用。

与菊花酒功能类似的还有一种名酒叫做菖蒲酒,这种酒是用石菖蒲煎汁或酿或浸而成。由于原料菖蒲十分名贵,因此此酒被列为历代御膳用酒。南宋诗人韩淲在《浣溪沙(徐倅生朝)》中便点出了此酒的功效“留得菖蒲酒一杯。与公今日寿筵开。”据说,在明代,每逢“端阳节”这一天,皇帝除自己饮用外,还赐给宫眷内臣一起品尝,并要穿上“五毒艾补子蟒衣”,举行隆重的饮酒仪式。欧阳修在《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写道“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乌程酒,约始于秦代,据明代翻洲人宋雷《西吴里语》裁,秦时今湖州地区有酿酒名家乌氏、程氏,“各善酿酒,合其姓为乌程县。”此酒在两晋、南北朝直至唐代均负有盛名。唐初诗人李贺《拂舞歌词》中有“蹲有乌程酒, 劝君千万寿”之句。罗隐《乌程》“一瓶犹是乌程酒,须对霜风度泫然”。羊士谔的《忆江南旧游二首》:“ 金罍几醉乌程酒,鹤舫闲吟把蟹螯。”宋秦少游诗曰:“薄茶便当乌程酒,短艇聊充下泽车。”意在没有酒就拿茶来当酒来喝,口中喝着茶,心里却是感觉尝到酒的味道,此酒便是乌程酒,可见其久负盛名。

箬下酒产于长兴县下箬乡之箬溪北岸,南朝梁代顾野王《舆地记》中说,长兴县南有一溪,两岸盛产箭箬而闻名 , 故名箬溪 , “南岸曰上箬, 北岸日下箬 ; 二箬 , 村名。村人取下箬水酿酒 , 醇美胜于云阳,俗称下箬酒。”下箬酒,又名箬下酒,三国时已闻名东吴。

诗人刘禹锡有诗句云:“ 骆驼桥畔苹风起 , 鹦鹉杯中箬下春。”可见此酒在当时颇有名气。诗人白居易比较喜欢此酒,在《湖上招客送春泛舟》“两瓶箬下新开得,一曲霓裳初教成。”以及《钱湖州以箬下酒,李苏州以五(酉殳)酒,相次》“劳将箬下忘忧物,寄与江城爱酒翁。”均有提到,并且曾在宴席上赋诗说:“萍酪箬溪酒,水鲙松江鲈 。”把箬下酒和松江鲈并称旨酒佳肴。

诗人饮酒,但求买醉。扶头酒便是古人在诗句中经常提到的,容易使人醉倒的名酒。

扶头酒,光看这名字便让人不禁大呼“厉害”。杜牧《醉题五绝》中写“醉头扶不起,三丈日还高。”贺铸《南乡子》中道“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李清照《念奴娇·萧条庭院》更是说“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饮用扶头酒的时间一般是在早晨,因此饮用扶头酒这件事又叫“早饮”、“朝饮”,白居易在《卯饮》诗中曾以“卯饮一杯眠一觉,世间何事不悠悠”的诗句抒发他饮用扶头酒的感受。他在《醉吟》诗中又写道:“耳底斋钟初过后,心头卯酒未醒时。临风朗咏从人听,看雪闲行任马迟。”他饮用扶头卯酒后,“临风朗咏”,“看雪闲行”,悠闲自得,而李清照则是借着饮用扶头酒的酒兴写成了“险韵诗”。

除了上面提到的酒之外,实际上还有很多很多的名酒,比如松醪酒、青田酒、东阳酒、红曲酒等等。诗人与酒,即使再过千年,依旧相互依存。(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4122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5
下一篇2023-07-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