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成婚的年龄一般都在12岁到14岁,但是也存在个例。因为古代的女子身份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并且有一句话叫做女大当婚,所以说古代的女子一般都是听从父母的命令,在适当的时间就会嫁人,而且纵观历史,各个朝代都有礼法规定女子的成婚年龄。
按照我们现在科学的说法,人的发育成熟期一般在18岁左右,但是在古代的时候,基本上12岁到14岁之间女子初潮来临时就已经代表可以嫁为人妇了。在很多的历史资料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唐朝一直到清朝,女子的实际成婚的年龄往往比他们所规定的要早一些。比如说唐朝规定女子13岁以上即可成婚,但实际上因为要听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特别是达官贵族家的女子,因为其中夹杂着很多利益关系,所以说他们一般很早就已经定下婚事。
在历史上其实也有很多的事迹表明古代女子成婚的年龄是非常的低的,比如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听说过的,陈后主的妃子张丽华。在她十岁的时候就已经进宫了,并且深得陈后主的喜爱,有史料记载, 她17岁的时候就已经生了四个孩子,这就可以证明她成婚的年纪大概就在十岁左右,放到现在来说还是一个小孩子。
除此之外,历史上有的朝代的法律还对女子成婚的最大年纪做了限制,有些超过年龄而没有婚配的女子就会由朝廷的专门的部门进行强行婚配,这个年龄一般是20岁为上。其实从这里也不难能够看出古代女子的身份地位是多么的低,而且也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所以说我们应该感谢现在的生活,虽然有父母催婚,但是已经幸福很多了。
古代不管男女结婚都是非常的早,甚至有些十三、四岁就已经结婚了,一般百姓家庭似乎希望能把女儿早点嫁出去,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也都和当时的规定有关,如果国家规定你多少岁必须结婚,不然就增税那你也是没办法,就只能提早嫁人。所以古人的平均结婚年龄也是不大,但也并不说所有人都能结婚,古代也是会有很多单身旺的。
中国古代的早婚现象十分严重,男子在十几岁的时候就结婚了,而女子必须在十三四岁之前就要结婚,甚至有的地方都流行不到十岁的小孩子拜天地,这种现象在晋朝最为明显。
晋朝的贵族都以结婚早而感到自豪的。晋康帝的皇后褚蒜子在13岁的时候便嫁给了他。十三岁,放在今天也才上初中而已。很多古书也都记载了当时早婚的情况,如《孔雀东南飞》中就有一句“十七为君妇”,这就说明了当时古人的结婚年龄普遍不会超过17岁。而且《河东之水歌》中也有一句“十五嫁作卢家妇”,说明古代女子结婚的年龄差不多也就是在十四五岁。
在古代某些朝代,为了能够促进早婚早育,甚至出台了一些强制政策来保证,比如在汉朝孝惠帝的时候就曾经规定:女子到了法定年龄还没有结婚的,一律罚款,这里的法定年龄指的是15岁之前,而且如果周围的人都是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出嫁,而你超过法定年龄还没结婚,一般是要遭人非议的,甚至越往后越难找到对象。
在不同的朝代对于女子的结婚年龄也还有着不同的规定的。在唐代女子是十五岁,男子是二十岁,超过这个年龄是要交罚款的。宋朝更早了,在宋仁宗时期,规定男子在15岁的时候就要结婚,女子则是十三岁。而到了朱元璋的时候,则规定男子必须年满16岁,同时女子也要在14岁之前快点出嫁。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古代帝皇们为了增加全国人口,增强国力。所以一旦女子有了生育能力,那就马上选择结婚,来为国家的人口做贡献。还有一个因素是因为古人重男轻女,认为男孩才是传宗接代的。
我们都知道早婚早育对于女性的身体伤害非常大,所以现在很多的女性都选择了晚婚晚育,但是古代的女子却没有选择权,因为那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男子占据主导地位,女性只能算是社会的附属品,没有一点社会地位。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同姓不婚
古人认为:男女同姓,其生不繁 古人认为结婚的一大作用,就是传宗接代,开枝散叶,繁衍人口。而同姓结婚,不利不同姓氏间传播。而现代法律规定的“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不得通婚,则是从遗传学的角度考虑。综合历史所观:西方大家族多有家族遗传病,而中国则少之又少,不得不说有这一婚俗的功劳。
3结婚年龄
古代是结婚年龄是男20,即“弱冠之年”,又称“行冠礼”。古代男子满20岁,则由家族长辈、德高望重者戴上一布帽,称为“冠”。表示男子已长大成年,于公共场所将被以成年人对待。家族集会等可与成年人一起出席,亦是言明可承担责任,可以成家了。
女子的成婚年龄则较男子早些,是15岁,即“及笄”(有一说16岁)。女子满15岁,就要将辫子解开,梳上发髻,插上簪子,称“及笄”
唐朝那时候国度相对较为开放,对于女子男子的结婚年龄,亦无要求。女人十五六岁结婚的有,十七八岁的有,二十来岁的亦有。若取个中值,我想结婚的平均年龄大概在十九到二十岁之间。
男子的结婚年龄一般较晚,因为他们要考取功名利录等,大约也在二十岁到二十三岁之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