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喜饼的历史发展

乳山喜饼的历史发展,第1张

“抬新娘,送新娘,俯首弄眉理红妆。揭开喜盒相大礼,首饰果饼一箩筐。”这首民谣,反映的是传统婚庆的场景。随着时代的变迁,旧时婚俗多已消失,但结婚时制作并分发“果饼”的习俗却沿袭至今。 据考证,在乳山周边地区,同为结婚时分发给亲朋好友的“喜饼”。

  乳山人待客讲究的是“上车饺子,下车面”,也就是说客人来了第一顿的主食大多是面条(打卤面),客人走时的送行宴的主食一般应该是饺子。不过面条不一定是一人一碗,一般管够。

  在乳山新媳妇上门讲究很多,尤其是女方的亲属第一次上门时,很隆重的。(如果定亲了,男方家里要给女方“压腰钱”,一般1001元或10001元,意为千里挑一、万里挑一。)

  从你讲的情况看,你未来婆婆虽然按照礼道来,但只拌了个辣椒,显得有点儿不是很重视。我觉得可能是以下几点原因:

  1、没有到吃饭的点儿,先吃点面条垫垫;

  2、秋天地里活多,没工夫做太多的菜肴(如果他们家是农村的话);

  3、你男朋友领回的“女朋友”太多,你未来的婆婆习以为常了(这样说有点儿小人之心,罪过);

  4、你未来婆婆家里不是很宽裕;

  5、你与你男朋友的关系还没有确定,不宜过分招待。

  6、你未来的婆婆不喜欢你这个未来的儿媳。

  下面的资料摘自《乳山市志》,虽然有些习俗现在已经不讲了,但从中你能看出乳山人是很重视婚嫁的,供你参考:

  乳山婚嫁习俗

  婚俗从来都是有政治、经济背景的。过去是轿子抬、单车带,现在是坐彩车、取镜头,将来是“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所以说,社会越发达,婚俗演变得越快。建国前男女婚事,全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男女双方婚前不得相见,素有“嫁鸡随鸡,嫁犬随犬”之说。女子出嫁,须从一而终,丈夫夭折也不能改嫁;男子可以纳妾,并且在妻子夭折后可以续娶。婚姻形式颇为陆离,有指腹婚、童养婚、童婚、换婚、表亲婚、抢婚等。凡此婚俗,毁掉了不少美满姻缘。建国后随着政府的提倡,《婚姻法》的颁布实施,婚龄青年才逐步有了恋爱的自由。50年代中期,军人实行军衔后至60年代“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女子择偶标准曾为“一军官,二政干,三工人,四教员,不行再嫁庄稼汉”。“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是与军人配偶最为光荣。70年代后,男女择偶观念开始复杂化,容貌、文化、职业、经济条件等因素,都成为择偶的标准。不论是自由恋爱的,还是媒人说合的,乳山青年婚前都要履行议婚、相亲、订婚、盼家、择好日、下彩礼、搬箱等程序。

  议婚:家族会议研究讨论亲事的可否,这关如果是省略了,家族中的长辈会说待婚之家目中无人。

  相亲:是媒人撮合的,媒人出面,约定个合适的时间、地点,男女双方见见面;是恋爱的,也得找个“媒人”,也得过这一关,目的是让双方的亲友参加看一看,帮助参谋参谋、把把关。同往的亲友,俗称“代眼的”。

  订婚:如果男女当事人及亲友团没有反对意见了,由媒人代表男方向女方表达求婚之意,女方如果同意,婚事就这样定下来了。订婚后就不能反悔,悔婚在当地是件很受舆论谴责的事。

  盼家:也叫攀家、看家或“看地场”。未来的媳妇由媒人陪同,第一次正式拜会公婆。这天婆家对未来媳妇及媒人的款待极为隆重,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筵席也是倾其所有,尽量丰盛。未来的媳妇参加女宴,女宴一般不喝酒;男宴则极尽劝酒之能事,力争气氛热闹。媳妇回去时,婆婆要赠送衣料等物品,叫“留念想”。

  择好日:又叫挑吉日。找会择日子的人按照准新郎、准新娘的生辰八字选择结婚的日子。人们相信结婚的日子好,婚后的日子就能过得好,所以相当重视吉日的选择。没有合适的好日,宁肯推迟婚期也不草草行事。遇到急于结婚而又没有合适好日子的,可以在春节那天结婚,叫“赖司日”,因为那天普天同庆,大地回春,就会赖上好运气。择好日是男方的工作,但得派员前去征求女方的意见。如果女方不同意,就得另行选择,直到女方同意为止。

  下彩礼:又叫“递红”或送聘礼。结婚日子定下来以后,准新郎由媒人陪同到女方家下聘礼。聘礼有现金、衣服、被面等。数量随时代经济情况不断变化。

  搬箱:结婚的前三天,男方的兄弟到女方家把嫁妆搬回来。或用小车推、或用拖拉机、轿车拉,都要极为小心。箱子、被褥、喜饼、大镜子、茶具等东西要确保完整,损坏了不吉利。搬回来的嫁妆,直接送入新房摆放。

  婚前诸事妥当以后,婚礼即开始了。婚礼包括“嫁娶”“开箱”“瞻久”三部曲。

  嫁娶:头天傍晚,新郎前去迎亲。离家这一刻,叫“走轿”。新郎要在太阳落山以后进新娘家。女方家的亲朋好友齐来庆贺,女方家设喜宴招待女婿及亲朋,也有当晚由家人陪新郎吃点饭,第二日清晨举办亲友参加的喜宴。女婿就这一次在女方家坐首桌的首席,以后则同儿子一样,有客时只能做服务生。

  第二天早饭后,新娘和新郎交换信物,一般是新手绢,纯洁锦绣、涓涓流长之意。信物交换后就得马上启程。新娘的母亲不出来送女儿,这时要坐在炕上为女儿祈福。新娘的伯伯、叔叔或者哥哥陪同新郎、新娘同往,叫“送客的”。送客的人要选儿女双全、身体健康、运佳势达的人,这样才能给一对新人送去好运。如果这村这天有多家嫁女,以早出发者为好,有占先为吉的说法。新娘离开闺房这一刻,叫“上轿”。新娘“上轿”后只能看前方,不得回头看。寓意婚姻长久,不走回头路。新郎如果在路上遇到熟人,只能点头致意,不得说话。话谐音“化”,引申“失”,有言多必有失之意。这时男方家喜联盈门、喜字满街、鞭炮高挂,亲朋们站在大门口恭候,做好了迎接新娘的准备。

  新娘一行一到,按事前分工,有接新娘的姑婶姨嫂,个别村有“姨不送、姑不迎”之说,即女方的姨不参加送外甥女上轿,男方的姑不参加迎侄媳妇下轿。接新娘的,把新娘送入新房;接“送客的”,把客人引入客厅。同时鞭炮齐鸣,营造喜庆气氛。

  婚宴正午时分开始。新娘入女宴;新郎不入席,端菜沏茶。席位的排次极为讲究。送客的是首桌首席,如果送客的来人多,也得分散到各桌上坐一席。再就是朋亲为大,家人的朋友要尽量安排个好席位。旁系亲属依次是舅舅、姑夫、姨夫。直系的不论是爷、爹、伯、叔,都是服务群体,即使入席也没有席位。席间的规矩很多,要注意餐具不得破碎,桌上的调味品,蒜要改叫“义和菜”,醋要改叫“忌讳”。宴席的高潮是盘鱼上来时,陪客人员要千方百计让客人多喝。醉谐音“最”,最好的意思。来宾往往是“鱼在桌上,我在桌下”,没有吃到鱼就醉在桌子底下的意思。吃饭时,坐席的人要米饭、面条两样都吃。不准只吃一样,叫“汤饭两全,儿女双全”。预祝新郎新娘将来儿郎、闺女齐全。

  宴后,娘家送客的人要到新房看一看,便于回去汇报情况。这叫“赴小宴”,小宴是个摆设,是个过程,象征性地摆一桌酒菜食品就行了。赴小宴时,送客的人要代表新娘的父母向公公婆婆说些客气话。如“闺女拙,不会做家务,以后请当公爹的、当婆妈的多多指教”等。新郎家要准备好点心赠给送客的人,以表谢意。如果是忘记了,那是件很失礼的事。送客的人走了,婚宴就算正式结束了。

  晚上有闹洞房的习俗,村人想尽各种办法捉弄新娘和新郎。受兄长如父的观念影响,平辈中“大伯子”不与弟媳诙谐言笑,不去闹洞房;“小叔子”则“叔嫂无忌”,是闹洞房的主力军。这种陋习后来被逐步淘汰。

  开箱:结婚的第三天,新娘的父亲、哥哥、弟弟到男方家。把婚前“搬箱”搬来的箱子、盒子打开。这时,男方家才能把女方带来的喜饼分给亲朋邻里。这天的宴请规模要小于结婚当天,一般是男方门里的人和婚宴时因事未能参加者。也有简化开箱这道程序的,开箱的人在婚礼当天即随新娘新郎前来,叫“跟腚红”或者“当日红”。

  瞻久:因为是喜事的第四天,所以也叫“瞻四喜”。新郎和新娘要同去新娘家,探望新娘的父母及亲属。用意一是新郎登门感谢岳父岳母,感谢他们把辛苦养大的好姑娘嫁给了本人;二是新郎新娘要表表态,表明永久坚持这段婚姻的决心。这也只是个形式,没有几对新人能真正按规矩把话说出口的。

  另外,20世纪初,没有婚姻登记这一说,找一个会写字的人,把双方的生辰八字写在一张红纸上,贴到新房里的柜门内就行了。这就是“法律文书”,无印章、无签字,却重于泰山,双方就得永远在一起。上世纪中后期,也是形式大于法律。举行了婚礼,即使没有登记,民间也视为“合法”夫妻;如果只是登了记,而没有举行婚礼就想住在一起,那是万万不行的。没有婚礼这种形式进行社会公示的婚姻,乡里乡亲不承认其“合法性”。那时先结婚后登记的人很多,即便是登了记,也没有注重收存结婚证的。多数人把结婚证贴在洞房的墙上,当装饰画用了。所以乳山现在四五十岁的人,手中多没有结婚证,因当时在墙上“立此存照”了。

乳山人好客,这是不争的事实。“乳山人用木头鱼招待客人”的典故,却众说纷纭,有人说有这事,而有人说没有此说法。

乳山海岸线长达185公里,海产品资源丰富。现在交通条件便捷,境内鱼贩,就在海岸边上,等着鲜鱼上岸,因此,一天之内,境内人家若想吃条鲜鱼,也是很容易的了。然而乳山大地上却广泛流传着木头鱼上桌招待客人的事,这也让我产生了好奇。

鱼是吉祥物,鱼与余同音,寓意吉庆有余、连年有余之意。在乳山,无鱼不成宴席,就是说旦凡是桌宴席,主人都会上条带鳞的鱼,用酷似鱼形的、长椭圆的大盘子盛放,有了这条盘鱼,就有了对宾客的尊敬和祝福。

那么,“乳山人好客,用木头鱼招待客人”的事到底有没有呢?今年60岁的尹师傅,是乳山口镇前尹家村人,他说,他的父亲早年赴宴席时,不仅看见过木头鱼,而且还就着喝过酒。

据尹师傅讲,乳山境内,能看见或吃过木头鱼的人,大都是解放前出生的人,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有些可能会经历过,新中国成立后,乳山境内的后人们,只听说过木头鱼,却再也没有见过。

乳山盛产鱼,为什么会用木鱼招待客人?据老人讲,鱼有淡季和旺季,而红白事却不分淡旺季。办白事的人家,一般不用讲究鱼的淡咸,你就上条咸鱼或河鱼,也没有人挑剔。办过年、结婚、生子等喜事就异常的隆重,必须是带鳞的海鱼,然而,办喜事的人家,在鱼的旺季,是不用请木头鱼上桌的,若是赶在鱼的淡季办喜事,早年间,又没有冰箱存鱼,那自然就无鱼敬客了。当时,乳山有句俗话:“能应许人一头猪,不能应许人一条鱼”,说的就是当年没冰箱的情景。想吃肉,圈里有现成的,想吃鱼,那可是在鱼的淡季办不到的事。没有海鱼,咸鱼、河鱼又不能上席敬客,办席怎么办,老祖宗就创造条件刻条木头鱼。穷人家里是请不起匠人刻这条活灵活现的盘鱼的,所以刻木头鱼的主人,一定是有钱的人家。

木头鱼一般是用结实的梨木或枣木刻的,因为梨木和枣木不易腐烂,不易碎裂,结实耐用。刻的这条木头鱼有两种,一种是实心的,一种是空心的。实心的木头鱼上桌前,蘸上鸡蛋面糊炸熟上桌,空心的木头鱼是把鱼刻成上下两层,里面可以盛放熟菜的。

木头鱼从刻好那天起,就在整个的村庄周转开来。刻木头鱼的主人用过之后,张家过红事时就来借用,借回家后,把木头鱼放在锅里,和水煮一煮,刷一刷,收拾干净。如果借的是条实心木头鱼,待木头鱼上桌前,主妇要用鸡蛋和葱花姜丝等调味品,用油炸熟,制成汤料,浇在木头鱼上,这是一种做法。另一种做法是,将木头鱼用鸡蛋、面粉、葱花、姜丝和成的面糊包裹,放在油锅里炸,上桌时,人们只吃木头鱼外面的面皮。如果借的是空心木头鱼,主妇做鱼时,会用萝卜、土豆、猪肉等材料烹调成菜,放在木头鱼的夹层里上桌。

张家用完木头鱼以后,也不用归还主人,自己在家刷洗一番收起来,等李家人过喜事时,打听到木头鱼在谁家,直接到张家去取就可以了,这样依次类推,这条木头鱼,往往能游遍整个村庄,被办喜庆事的人家请上桌敬客。

这是一段真实的往事,经历的人大多已经作古,六七十岁以下的老人,也都是从父辈的口述中得知木头鱼招待客人的事。

乳山大喜饼为威海非物质文化遗产。

乳山大喜饼是独有风味的面食,名闻中外。“抬新娘,送新娘,俯首弄眉理红妆。揭开喜盒相大礼,首饰果饼(喜饼)一箩筐。”这首民谣,反映的是传统婚庆的场景。随着时代的变迁,旧时婚俗多已消失,但结婚时制作并分发喜饼的习俗却沿袭至今。

饼谐音并,合并之意。喜饼因女方烙制多,故又称媳妇饼。喜饼原来形制很小,大小如那象棋子。邻县的喜饼,至今保持着那式样,而唯独乳山喜饼发展成为超大号。这种大喜饼,具有浓厚的乳山地域风情。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乳山人淳朴豪爽,真诚善良,热情好客,待人之道以不给人亏吃为荣。从前小麦播种面积小,麦子面粉很金贵。谁家子女结婚,喜饼烙得大、烙得多,会受到人们的普遍赞扬。喜主们为了展扬和传名,赛着伴儿地把喜饼加大。所以,出现了一家烙的比一家大的情况。当然,有些人的攀比好胜心理,也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无序加大一个阶段后,人们开始回归理性。饼太大需要掰开吃,婚姻是和合之事,掰开来不吉,馈亲赠友携带也不方便。在清末民初,大喜饼定型,并传承至今。

乳山青年人结婚,烙喜饼是件大事,饼烙得好,会提高婚礼的美誉度。婚礼前几天,姑姨邻朋齐动手,帮助制作喜饼。欢欢笑笑、热热闹闹,这本身就是一道喜庆的风景。喜饼呈规则圆形,直径14至16厘米,厚4厘米。乳山601个行政村,60岁以上的家庭主妇多会烙制乳山大喜饼。但正宗乳山喜饼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500克面能烙4个喜饼,原料配比及锅烙火候是关键。制作正宗的乳山大喜饼是个费时出力气的活儿。以烙制100个多喜饼为例,第一步是发“酵(方言音:叫)子”:鸡蛋5千克、白糖325千克、花生油2千克,混合搅匀,加酵母进行发酵,至酵子冒泡时,俗说“开了”,即发酵好了。第二步是和面:将125千克小麦面粉加入酵子调面,面干加温水,要揉匀,揉好的面团放入盆里再发酵,发至面团上起气泡即可。第三步是擀饼:按约200克湿面的重量捏饼坯,把饼坯揉一遍,揉软后用小擀面杖擀饼,要擀得圆圆的,厚度一致。把擀好的生饼盖好,进行再次发酵,酵至饼形圆胖、饼面细嫩方可下锅。第四步是烧锅:在铁锅上涂上少许花生油,文火烧热。或者在大铁锅底铺上一层干净砂粒,在砂粒上面安放薄薄的圆形金属锅贴,猛火加热到锅贴发热后再文火烧锅。第五步是烙制:在锅里薄薄地涂一层花生油,加热至油不冒黑烟为度。放入生饼后,一直用文火维持。要频繁进行翻转,使之受热均匀,以既能把饼加热烙熟,又不烙焦饼皮为度。乳山喜饼的特点是,有脆、甜、香的共同风味,还有软、润、滑等家庭特色。“粳米白面,各人手段”。因在制作过程中,在发酵时间、佐料添加、火候把握等环节上,往往各家各有一套,所以会出现口感回味不同。

喜饼因用途不同而名称也不同,有压箱饼,由女方放在嫁妆衣箱里,其中要有8个囤底饼,直径30厘米以上。囤是盛放粮食的器具,囤底饼寓意家富粮丰,幸福美满。囤底饼要切成扇形小块,分给前来参加婚礼的至亲好友。有洞房饼(也叫体己饼,新郎新娘吃的)、跑街饼(赠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在小麦种植少、产量低的年代,喜饼烙得多的人家,很受人们羡慕和称道。

随着时代的变化,乳山大喜饼的用途越来越广。逢年过节、过生日、生小孩、走亲戚、子女升学、到外地上班,都要烙喜饼,分发给亲友,并留一些自家享用,以示喜庆。

乳山大喜饼于2011年被列为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暂无,欢迎提供。)

乳山喜饼,是独有风味的面食,名闻山东。“抬新娘,送新娘,俯首弄眉理红妆。揭开喜盒相大礼,首饰果饼一箩筐。”这首民谣,反映的是传统婚庆的场景。随着时代的变迁,旧时婚俗多已消失,但结婚时制作并分发“果饼”的习俗却沿袭至今。果饼,在乳山又叫喜饼。

乳山喜饼,呈规则的圆形,直径14~16厘米,厚度4厘米左右,用小麦粉、鸡蛋、花生油和白糖精制而成,不加一滴水,不加任何添加剂,以口感酥软、香甜,外观大方、体面,且经济、营养,保存时间长而远近闻名。据考证,在乳山周边地区,同为结婚时分发给亲朋好友的“喜饼”,西面的海阳是用面粉做成炸果,状如凤凰、金鱼等,虽栩栩如生,但冷却后易变得干硬;北面的牟平则是把面粉做成很小的“抓果”,此类面食自是不能当饭吃,只可作零食;东面的文登、荣成等地,也有“喜饼”,但文登喜饼要比乳山喜饼小很多,荣成“喜饼”的个头更是小得像桃酥,并且很油腻,不松软。全国其他地方,也没有与乳山喜饼类似的。

乳山喜饼好吃,其做法也很讲究。常做喜饼的人都会有经验:十斤面粉,二斤半白糖,一斤六两纯正花生油,四斤鸡蛋,可烙制40余个喜饼。乳山喜饼的制作过程大致如下:

首先把适量酵母泡在少许温水中,化开,成糊状。水的温度,以感觉不烫舌尖为宜。然后把鸡蛋打到盆里,与花生油、白糖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当然,鸡蛋多一点更好。但油和糖多了却不好,会使做出的饼不酥软。混合在一起的材料用筷子用力不断搅动至均匀,然后加入溶好的酵母水和少量面粉,打成“面酵”,等待发酵。这个过程一定不能加水。当面酵表面“冒泡”时,表明面酵已“开”,此时把面粉添加进去,并揉揣成均匀的一大块面团,再次发酵。此次发酵时间不长,面团外观上胀大、面里充满气泡就算发酵成功了。

其次把发酵好的面团稍加揉揣,分成许多等重的小块,再揉,直至表面平整,有筋道,然后用特制的小擀杖擀成饼,要留有一定厚度。擀好的饼还需最后一次发酵。观察饼的表面开始变薄就可以了,有人形容此时饼的表面像小孩的脸皮一样细腻,薄如蝉翼。烙饼要用平底锅,锅表面要涂上花生油,以文火为宜,烙时要轻拿轻放,以免手指戳碎了饼面,并要勤翻动,避免烙糊。当饼的侧面开始发黄时,可用手指肚轻轻按压一下再立即松开,若压下去的地方接着弹回来,那么,金黄悦目、香甜可口的喜饼就算烙制成功了。

乳山的风俗习惯里,喜饼最早是用于婚嫁喜事中,而且多为女方家准备,因此也常被称作“媳妇饼”。现在,男、女双方都会制作几百甚至上千个喜饼,在办喜事期间分给亲朋好友、邻居街坊品尝。还有一种大的喜饼,直径常在30厘米以上,叫做“囤底”,一般是被切成扇形小块,分给前来参加婚礼的至亲好友。“囤”是盛放粮食的器具,用它来命名喜饼,一是表明其大,二是代表圆满,三是寓意家有“余粮”,人有“余福”,日子过得好。正因有如此意义,所以主人在制作“囤底”时就更费尽了心思,材料用得更多、更好;参加婚礼的人,也都盼着能分得一块“囤底”。一次婚礼,一般要制作8个大“囤底”。

随着时代的变化,喜饼的用途越来越广。逢年过节,过生日,生小孩,走亲戚,甚至是子女升学、到外地上班,都往往会烙喜饼,分发给亲友,并留一些自家享用。20世纪80年代之后,乳山喜饼的制作逐渐走向商品化、市场化,并涌现出孔氏喜饼等著名品牌。现在,城里人办喜事,多是到商家订做喜饼,既省时省力,又能保证质量。即使不办喜事,不少乳山人也喜欢购买喜饼作日常食品。另外,现在威海、烟台、东营、济南等地,都有制作销售“乳山喜饼”的,虽然其口味称不上完全正宗,但也顾客盈门,购者络绎不绝。

乳山地处胶东半岛,有着悠久的渔业文化。所以鱼在很早以前是乳山人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所以对鱼的感情也很深。因为我就是地地道道的乳山人,我略微知道,就好比结婚之类的宴席,鱼一般都是宴席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就开始上桌了,这时候负责陪酒的(主陪和副陪),就得张罗大家喝酒,敬亲朋好友。一般这时候都是亲朋好友先喝,这就有了谁先喝酒谁就先吃鱼的风俗。逐渐演变至今,就充分显示了乳山人热情好客的历史渊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2090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31
下一篇2023-10-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