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先民从中亚撒马尔罕一带迁来的历史,被许多历史学家的考证所证实。撒拉族祖先到循化定居后,与当地的藏族、回族和汉族融合,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那么,撒拉族的起源和传说有哪些呢?一来 撒拉族文化 中看看。
相传七百多年以前,在中亚撒马尔罕地区有一个小部落,为首的头人是兄弟俩,名叫尕勒莽和阿和莽,在部落中威望很高,因长期受到当地统治者的迫害,于是他们率领同族的18人,牵了一峰白骆驼,驮着一本《古兰经》和故乡的水土一路向东,寻找新的乐土。他们沿途越天山,过嘉峪关,绕河西走廊,渡黄河,来到今循化境内。这时,天色已黑,又走失了白骆驼。
第二天,他们在街子东面的沙子坡下发现一眼清泉,走失的骆驼卧在水中,已化为白石雕像。于是,他们试了试当地的水土,发现这里的水土与故乡的完全一样,就在此地定居下来。历经艰辛的骆驼安详地静卧在泉水中,与他们日夜相伴。后来,人们便将这眼清泉命名为“骆驼泉”。
撒拉族自称“撒拉尔”,史称“撒拉族”、“撒喇”、“撒拉回”。原本与中亚的土库曼族,土耳其,鞑靼族和阿塞拜疆族是同一民族,元代迁入青海的撒马尔罕人与周围蒙、回、汉、藏等民族长期相处,相互融合,发展而成撒拉族。有语言,有文字。不过由于没重视自己的文字,所以文字没得到普及。
通用汉语文,信仰伊斯兰教。从事农业、兼营畜牧,注重园艺。喜狩猎,善编织、勤劳节俭、朴素、谦谨、待人诚恳,热情好客,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在历史上曾掀起苏四十三反清斗争等多次反压迫、反剥削斗争。县内的撒拉族是在清乾隆、同治、光绪年间反清斗争失败后,因逃难和婚姻关系从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街子、崖曼、西沟、白庄、清水、孟达、草滩坝、塔撒坡等地迁入的。
元代后期,世居中亚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中部)撒鲁尔部落的尕勒莽、阿合莽兄弟二人不堪忍受部落贵族的毁谤、排挤、倾轧,率领族人长途跋涉,辗转迁徙到青海循化定居下来。今循化街子地区保留着为尕勒莽和阿合莽建造的“拱北”、“拱北”附近一泓泉水称“骆驼泉”,是撒拉族祖先远途千徙而来的纪念。元时,撒拉族先民的首领已被中央王朝封为“世袭达鲁花赤”,“世袭百户”和“副千户”,成为本民族的统治者。明朝沿袭之,清朝时“尔最”(世袭总掌教)制和“哈尔”(长老、头人)、土司等构成撒拉族内部新的统治者。
明朝时,撒拉族为河州“招茶中马十九族之一”。每年纳马易茶。明初制定“金牌信符”制度,撒拉族领有金牌一面,每年纳马大约360匹。嘉嘉时领获金牌两面,纳马倍之。清雍正时终止。民国时期、征兵和兵款是撒拉族人民最沉重的负担,频繁的征兵,要款和徭役,逼得许多人倾家荡产,流落他乡。随着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日益尖锐,在历史上撒拉族人民进行了多次反抗斗争。共和国成立后,撒拉族人民获得新生。
1、撒拉族的族源,根据民间传说,有多种说法,一说是从土耳其来的,一说是从哈密来的,一说是从撒马尔罕来的。学术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撒拉族源自中亚撒马尔罕。
2、撒拉族先民从中亚撒马尔罕一带迁来的历史,近年来被一些历史学家证实。其祖圣尕勒莽、阿哈莽的坟墓与《古兰经》手抄本仍在街子清真大寺内保存。一本土耳其文著作《回族源流考》中记载:“原住在撒拉克(今土库曼境内)的尕勒莽和阿哈莽兄弟二人,带领本族一百七十户,离开此地东行至西宁附近定居下来。”从民族习俗来看,过去撒拉人结婚时往往表演“骆驼舞”或“骆驼戏”,其内容就是追述先民从中亚撒马尔罕迁来的经过。
3、在撒拉族的主要成分究竟是以中亚哪个民族为主的问题上,学术界仍存在分歧,主要观点有:一是以“撒马尔罕人”为主说,认为“早在元代,经新疆迁入循化一带的中亚撒马尔罕人与周围的藏、回、汉、蒙古族等民族长期相处,互相影响,逐渐发展而形成。”二是以“撒鲁克人”为主说,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认为“据民间传说,约在元代(13世纪)居住在今撒马尔罕的西突厥乌古斯部落撒鲁克人的一支。”
三是以“撒鲁尔人”为主说,认为撒拉族形成过程中“不只是撒罗尔部唯一源泉组成新的民族而是逐渐融合了中亚各族以及周围民族。这个过程中撒鲁尔人占主导地位,并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了统一体。”芈一之认为“撒拉族的先民是乌古斯部的撒鲁尔人”。米娜瓦尔认为“撒拉族的先民属撒鲁尔人尕勒莽部”。四是土库曼斯坦的马雷州说,认为撒拉族先民更有可能来自于土库曼斯坦的马雷州,而撒马尔罕则仅仅是其东迁时的必经之地。
4、撒拉族祖先到循化定居后,与周围藏、回、汉、蒙古等族长期杂居。融合、繁衍,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撒拉族。
撒拉族作为循化独有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由于受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本民族的经济状况和与周围兄弟民族的交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 解放前,撒拉族通行早婚,年龄在十三、四岁就结婚,而且婚姻由父母包办。解放后,逐渐改变早婚习俗,男女实行自由恋爱,婚制为一夫一妻。婚事从始到末,一般分4个步骤:
说亲:当男家看准某家姑娘时,就请媒人向女家表达求婚之意。媒人去时,一般带一包茯茶,两包冰糖。女方家在征求女儿本人和舅舅、叔伯兄弟、姑嫂等亲戚诸人的同意后,最终由父母决定。
订茶:获得女家同意后,男方择定佳期,一般为“主麻日”为佳,由媒人征得女方家同意后,男方便遣使媒人向女方送“订婚茶”。一般送银耳坠一对,茯茶若干包, 一两套衣服,一两套化妆品。女方也回送一套衣服,算正式定亲。
行聘:送聘礼的日子,由男女双方商定吉日。聘礼的多寡视当时社会时尚和男方的经济状况而定。送礼当天,男方家“孔木散”的所有男人与男方亲戚的男人们,由媒人带队前往女方家送聘礼,聘礼主要由若干套衣服,若干包茯茶,若干钱及化妆品,首饰等组成。到女方家后,女方家进行盛请款待,吃毕,由媒人同男方家长代表将所带彩礼一一交清,女方同时给女婿回送衣料1件,新帽一顶,绣花袜子一双,腰带一条。沿至80年代彩礼种类繁多,又送自行车、手表、金耳环、金戒指等,富户送彩礼总价值约在2万元左右。
结婚:婚礼一般在冬时农闲季节举行。婚期一到,新郎由一近亲已婚男青年陪伴,在男方亲友的簇拥下,前往女家。先由女方一位长辈给新郎戴上新帽,系上绣花腰带,紧接着,男方亲属给新郎披红挂彩,以示祝贺。然后,新郎进堂屋坐在阿訇对面,阿訇念证婚经“尼卡亥气新娘在闺房由其姑姑或亲人梳发辫,上下各梳3下,挽成发髻戴上帽子和盖头,要放声哭,以示惜别和吉利。“尼卡亥”完毕后,新郎在伴郎引导下向女方长辈们道“赛俩目”。阿訇把放在炕桌上的红枣、核桃和一种叫“古古麻麻”的油面食品撒向院中,由在场者争抢,到此婚礼仪式结束。当天或第二天新娘出嫁梳妆时要哭唱“撒赫斯”,由亲属搀扶,流泪退出大门,同时将手里的麦子撒在地上,绕马三周,在哭诉中被舅舅和兄弟们扶上娶亲马,在伴娘和亲友们的护送下前往男家。在途中,送亲队伍受到本村或别村相好妇女的礼遇,让送亲人饮食她们所准备的油搅团和熬茶,并表示谢意。到男方家门口新娘家长辈一人把新娘从马背上抱到新房炕上,由新郎的嫂子或婶娘用新筷子揭开新娘头上的面纱,撒拉族叫“巴西阿西”,同时说唱一段新娘生根、开花、结果、和睦相处的祝词。并端来一盆净水向新娘索要喜钱,新娘把硬币丢进水中,表示清白如水,扎根结果,撒拉语叫“盖吉尔乔依”。之后,女方为新娘展示嫁妆,并向男方近亲,阿舅赠送礼品,男方也向女方亲属分送羊背子,衣料和现金,撒拉语叫“打发拉”,以表谢意。早期结婚时,还有女方一位长辈或邀请的艺人说祝婚词,嘱托亲家对新娘多加爱护,祝愿新郎、新娘白头偕老。还表演“吾对委奥依纳”的骆驼舞,述先民迁徙之事迹。婚后第三天,新郎新娘回娘家,他们将受到女方的盛情款待。汉族男子如果找个撒拉族女子结婚的话,一方面可以尊重撒拉族女子结婚的习俗,另一方面也可以按照汉族结婚的习俗办,毕竟是男子娶妻,女子应该随男方的习俗
撒拉族是一个宗教民族。伊斯兰教对他们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习俗产生了各种影响。这种信仰广泛反映在撒拉族民间故事中。比如神话故事《阿达木,额日陶热海丹》,胡大把阿达姆从泥土里捏出来。并从亚当的眼睛肋骨下取出一根肋骨,使她。后来被“伊贝勒斯”引诱,吃了禁果,被送到人间。再比如《阿古拉杰》,女孩阿古拉杰爱上邻村一个贫穷的小伙子,签订了结婚协议。在他们即将结婚的时候,阿古拉杰的父亲反对他们结婚,把阿古拉杰关了起来,并派他的哥哥去杀了戈吉尔O,结果戈吉尔O被杀了。贾拉吉离家出走,看到鬼的尸体,哭着说:‘鬼啊,尖牙是骗人的梦,阿赫蒂萨里才是永远的幸福天堂。’在这里,“Togna”和“Agert”是撒拉族对世界和坟墓的称呼,反映了伊斯兰教对撒拉族语言的影响。《安娜云鸿吉》年,安娜云鸿吉嫁给了“暴发户”。她伤心欲绝,几次想跳井自杀,但她认为这是叛教,所以活了下来。之后她逃回娘家,娘家不收留她,认为‘嫁出去的姑娘都是多余的水’。最后,她喊道:“像牛马一样的疲劳剥夺了我练习的时间。”这些都反映了伊斯兰教对撒拉族生活的影响。
此外,许多作品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历代统治阶级的残暴、专断、贪婪、虚伪和愚蠢。同时,他们也赞扬了劳动人民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的机智、勇敢和自我牺牲精神。
神话中的“蟒蛇壳”描述的是一个代表邪恶势力的九头怪兽。当它要吃掉村子里所有的人时,它遇到了一个聪明的老人。老人不仅巧妙地用自己的智慧避免了被吃掉的灾难,还让怪物失去了九个脑袋。
类似的故事还有《小虫、吐里古、道县》、《马涛咸热》等。这些动物寓言生动地反映了下层撒拉族的智慧和勇气。
民间故事也反映了撒拉族的历史和各种社会习俗。比如《两个朝鲜》就讲述了两个朝鲜人带领穷人抗击“哈尔”,与苏43一起带领撒拉族人反清的故事。《叔叔的一天》讲的是一个穷人家的侄子GalaO的故事。在得知父亲是被53岁的叔父、朝廷官员、财主逼死后,他为父亲的悲惨家史报了仇。
《阿登奇根马斯姆》年,马苏姆以其无与伦比的勇气、毅力、超人的力量和武功,杀死了乔装打扮的九头怪兽“巨蟒,赫尔”,融入世界,杀死了无数生灵。在鹰的帮助下,马斯穆从深洞飞回地球,与爱人安娜重逢。这些传说和故事反映了撒拉族社会早期的血族组织和血族复仇习俗。
除此之外,《安娜云鸿记》、《罗先布的魔法》、《日根的妻子集》等故事都提到了一句谚语“天上无云,地下无雨,人间无媒妁,无姻缘。”这些谚语反映了撒拉族男女结婚时邀请媒人的婚姻习俗。
上述故事、传说、神话等口头文学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保留了相当多的中亚民族的文化风格。同时,它们也反映了流淌在撒拉族信仰和习俗中的阿尔泰-突厥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汉藏文化的血脉。
“Yangu”在萨拉语中是“新娘”的意思。她们的聪明、善良、单纯,才是她们美丽魅力的真正内涵。他们手工制作的撒拉族小吃令人垂涎三尺。炒面、凉粉、包子、油条、炒麦、土豆泥、盖碗茶、手抓肉,早就世界闻名了。
循化是中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但也是一个多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走在循化的街道上,可以看到深绿色和黑色的撒拉族“岩骨”,也可以看到红色的长袍和身体的“水”。其中不乏衣着时尚的俊男美女。
莎拉的“岩骨”是循化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继承了中东女性白皙的皮肤、丰满美丽的身材和清澈明亮的眼睛。在老街上,如果你路过他们,都会忍不住回头看他们一眼,而他们,盖着墨绿色的被子,害羞地低下了头。
刺绣是少女成为“美少女”的必修课之一。农忙时,他们以绣花枕头、绣花袜底、绣花鞋帽、绣花围裙、绣花荷包、绣花肚兜为消遣。一男一女结婚那天,新娘会把自己绣的东西送给新郎作为纪念。近年来,撒拉族民间艺人在大城市开办刺绣厂。旅游市场上刺绣产品供不应求。
莎拉的《颜鼓》会弹一种叫吹口的乐器,但吹口不需要弹——。是“阎鼓”在洞房里和爱人说话的一种方式。
撒拉族男子通常穿白衬衫、黑背心、皮带、裤子、露蒂鞋或布鞋,戴黑色或白色圆顶帽。大多数皮带是红色和绿色的,而大多数裤子是黑色和蓝色的。冬天,男人穿光滑的羊皮大衣或羊毛棕色衬衫,富人则在外面挂布或羊毛。或者是女式夹克配黑色马甲,裤子配绣花布鞋。我喜欢戴金银戒指、玉、铜或银手镯、银耳环等首饰。年轻女性穿绿色外套,中年女性穿黑色,老年女性穿白色。
撒拉族根据他们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不同的经济生活方式,甚至不同的气候特点,创造出独特的民族服饰。最早的服饰是中亚游牧民族的风格。男人一般戴一顶卷起来的小羊皮帽子,穿着半截腰的皮靴,腰间系一个红色织布的“纳帕夹”。
女人穿的衣服和男人一样,除了红色和绿色的丝巾。后来,男人一般穿大夹克或长衫长裤,腰间系布带,有钱人则戴丝绸腰带,戴黑色或白色六齿帽,穿平底布鞋。老人们在朝拜时穿着长袍,头上戴着“穆斯林头巾”。
年轻人喜欢穿白色双排扣运动夹克,腰间系红布腰带或绣花腰带,搭配适合身材的黑色短背心。黑白的对比让它们清新、干净、优雅。结婚的时候,裤腰用红蓝缎缝制,绣上各种花卉图案,腰间绣上绣花腰带,脚上穿绣花袜子和布鞋。
中年妇女穿着更长的衣服,裤子在地上,脚上绣着“姨妈鞋”。年轻女性喜欢穿有大翻领的颜色鲜艳的衣服。搭配绿色双排扣外套或长或短的马甲,显得苗条帅气,喜欢佩戴金银耳环、戒指、手镯等首饰。
明末清初,妇女外出劳动时,用青布裹头,逢年过节穿宽大的绣花斗篷。后来,他戴上“帽子”,像风口袋一样背在背上。“帽子”很精致,它的颜色随着年龄而变化。一般来说,年轻女孩和新婚妇女是绿色的,象征着活力和繁荣。中年或已婚子女穿黑色,象征成熟、稳重、稳重。老人多为白色,象征着洁白、无瑕、自然的质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