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而立之年”是多少岁啊?

古代的“而立之年”是多少岁啊?,第1张

古时候十岁被称为幼学,二十岁被称为弱冠,三十岁被称为而立之年

古人详细的年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10岁以下幼儿--黄口;

幼年泛称--总角、孩提;

童年泛称--垂髫、始龀;

10岁--幼学;

15岁左右--束发;

20岁--弱冠;

30岁--而立之年;

40岁--不惑之年;

5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岁至90岁间--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之年。

扩展资料: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比如垂髫是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一个结,形成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参考资料:

--年龄称谓

1不惑指四十岁

2垂髫指童年

3花甲指六十岁

4弱冠指二十岁的男性

5而立指三十岁的男性

6古稀指七十岁

7半百指五十岁

相关背景:

垂髫: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男孩长到二十岁,女孩长到十五岁,就要举行“冠礼”和“笄礼”。冠笄之前,要先用“筮法”来决定日期和加冠加笄的来宾,叫“筮日”和“筮宾”。

扩展资料

《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能成为知者,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年龄

在《论语》 这本书中,句句是孔子教导弟子的精辟言论,在书中孔子也对自己的一生进行总结,其中便有“三十而立”一词,为众人广泛采用。

现如今,倘若有人问到你年岁几何,而你正好30岁,直接说数字会显得俗气,于是便文绉绉的借鉴孔老先生的总结,“三十而立”表达自己的年岁。以而立一词表达,不仅可以化解年岁不再的惋惜,还可彰显自己儒雅的文化气质。久而久之,这个代替用法已为广大受众所采纳。

那么也有人会产生质疑,特别是哪些喜好研究经典之人,便会疑问“而立”一词从何解释。

在古代,对于年岁的表达自是数不胜数,不仅如此,对男女年岁也是作了区分。比如及笄之年,指的是15岁,但特指女子。“笄”指的是簪子,“及笄”则是指带簪子的年龄。又如“弱冠”,这里指的是男子20岁,“冠”指帽子,“弱冠”便是戴帽子。那么由此看来,各个年龄的表达都有特定的含义,那么大家对“而立”的解释究竟是什么呢?

孔子在《论语》中有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人们对此有两种错误的解读。一种是在当下的立场进行解,认为三十岁是成家立业之意。而另一种则是站在孔子立场上,认为孔子要立下志向弘扬学术,“而立”便是确立志向之意。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他们的理解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千万不能去揣测别人的用意,倘若你以为“而立”就是成家立业,那么这仅仅只是对你而言,你不能说孔子也是和你一个意思,反之同理。

在古代,男子结婚都很早,孔子便是19岁结婚,20岁也有了孩子。那么“而立”显然就不符合孔子的成家立业之说。

再说立志,据孟子介绍,孔子三十之时做的事是很普通的,例如管理仓库、喂牲口、赶马车等,做得都是些谋生的工作。也就是说,当时孔子社会地位还不高。三十多岁后的孔子来到齐国,打算改行换业,但遇到滑铁卢了,齐景公以自己年事已高婉拒孔子的盛情来意。

这是有心之人便会说,既然孔子都有这一打算了,这不就是“立志”之意吗?如果这样的话,也是不可取的。真正体现孔子志向的是阳货事件。虽然孔子有想入朝为官的意念,但在阳货请他时,他却以“道不同不相为谋”而拒绝了,最后阳货果然出事了,逃亡他国后,孔子才以51岁高龄出山的。

在《论语》中,孔子对“而立”的解释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由此可知,孔子对“立”于“礼”的解释得很清楚的。孔子教导其子孔鲤曰:“不学礼,无以立”,到这儿大家便得知晓,孔子将“立”于“礼”是连在一起谈的,抛开“礼”而谈立志显然是断章取义之举。

最后,在这里对“而立”的正确解读只是基于孔子的本意。而实际上,大家也可以继续按照自己所理解的意思进行取舍,就如同那句话,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而立之年是30岁,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代表人的三十岁,古代人通常不会用具体的数字表示自己的年龄,而是用而立、不惑、花甲子、古来稀以及耄耋之年表示自己的年龄。

而立之年是30岁

而立之年是指30岁,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代表人的三十岁,出自于孔子的《论语·为政篇》中“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孔子是从十五年的时候开始励志学习,三十岁的时候能自立于世,四十岁的时候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懂得了什么是天命,60岁时能正确对待不同的意见,70岁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

古代不会用具体的数字表达自己的年龄,而是用于年龄相关的事物代表,例如二十弱冠、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

指女子满了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及笄之年指的是女子年满十五周岁。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出自《礼记·内则》,及笄中的“笄”字指的就是女子的发簪,及笄也可以理解为插发簪。

古代将及笄视为女子成年的一个分水岭,女子十五岁就可以成年嫁人了,被称为及笄之年。而男子需要等到二十岁才算成年,男子成年则被称为弱冠之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6464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1
下一篇2023-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