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诗中的“黑肤夫人”是谁?

莎士比亚诗中的“黑肤夫人”是谁?,第1张

十四行诗是莎士比亚留给人类的重要文学遗产,其数量众多,篇幅仅次于莎氏的代表作《哈姆莱特》。他的作品虽然很多,但生平资料却极为有限,因为在当时剧作家是不为人们所重视的,这就为人们研究莎氏的生平、死因、作品等问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以十四行诗为例,最初出版是否出于莎氏本人的意愿?卷首献辞中的MrWH到底是谁?诗中的年轻朋友、情敌诗人和黑肤夫人是否实有其人,他们是谁?

是英国女王?

在莎氏的诗中,黑肤夫人最引人注目、最富浪漫色彩。她年轻,擅长音乐,黑头发、黑眼睛,甚至是黑皮肤,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在爱情上她却不够忠实,轻浮放荡,既欺骗了自己的丈夫,又背叛了情人,暗中投入诗人的朋友、那个英俊青年的怀抱。

在诗人的笔下,她简直成了真正的倾国倾城的绝代美人。对这样一位充满诱惑力的美人,自然引起后世研究家们的极大兴趣,并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找这个真人。

18世纪的莎氏全集编者马龙开始寻找诗人的这个情人,他认为这个“黑肤夫人”就是当时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并提出了许多论据。莎氏在不少作品中无保留地歌唱了自己的时代,并在伊丽莎白女王身上寄托了作者对贤明君主的理想。

马龙的同时代人卡尔迈认为:“很明显,所有十四行诗都是写给伊丽莎白女王的。”从莎士比亚劝他的可爱的女王朋友结婚生子,伊丽莎白此时已超过60岁,从各种事实都没有使诗人感到为难来看,诗人和女王的私人关系是很好的,因此女王很可能就是“黑肤夫人”的原型。是混血后裔?

19世纪名学者约丹根据十四行诗第130首中“我的情人当她走路时,是脚踏实地”这句话推断“她一定是扁平足”;根据她的音乐才能和擅长卖弄风情,以及其他线索,约丹得出这样的结论:黑夫人来自西印度殖民地、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的欧洲人后裔,带有非洲混血,可能是黑人和白人的混血儿,或是白人与混血儿生的。这种说法一直延续到1933年。

同年,莎学家哈里森又提出一个实有其人的女人,那就是住在伦敦的黑人露茜,一个伺候朝臣贵族和富家的妓女。1964年,昆奈尔也附和此说,认为黑夫人不是宫廷中的贵妇……而是一个出名的宫妓,诨名叫“黑人露茜”,她的黑色面貌受到人们赞美。另一方面,莎士比亚告诉我们,在欺骗他和勾引他的朋友之外,她也不忠实于她的枕边盟誓。因此,我们或者可以指出她是某个富商的妻子。

比较可信的一种说法是“黑肤夫人”就是玛丽菲顿。她于1595年17岁时,成为伊丽莎白女王的一个宫女,1600年成了贵族赫尔伯特的情人,并给他生了一个孩子,但不久即夭折。为此事,赫尔伯特被送进舰队街监狱、菲顿被开除出宫。菲顿后来的命运也很不好,先是给莱夫逊爵士生了两个私生子,后来又嫁给了泼尔摩尔船长。但是这一论断也受到人们的怀疑,因为十四行诗中的黑肤夫人是一个有夫之妇,而菲顿被撵出宫门后很久才正式与人结婚。更为致命的一点是,后来发现菲顿的画像是个金发碧眼白皮肤的美人,虽然她的教堂纪念碑说她是个黑种妇女。

新的进展

到了1973年1月29日,情况又有了新的进展: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莎学家饶斯在牛津波斯莱茵图书馆研究西蒙弗芒的资料时,发现“黑肤夫人”极有可能是艾米丽娅·雷尼尔。

弗芒生于1552年,死于1611年,是个医生、占星家和好色之徒。艾米丽娅是巴萨诺和玛格莱特·约翰逊的女儿,父亲死时才6岁,1587年17岁时成了孤儿,只有l00镑遗产。为了挽回厄运,她成了韩斯顿勋爵一世的情人。

在发现自己怀孕后,为掩饰,她找了宫廷乐师威廉·雷尼尔做丈夫。艾米丽娅曾于1593年找弗芒算命,告诉他,丈夫对她不好,挥霍了她的许多钱财,弄得她现在很穷。弗芒描绘她是“褐色、年轻”,故意卖弄风情,后来她派女佣人来接他幽会。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跟她们去了,在她那儿过了一整夜。”但有人提出了两点疑议:第一,艾米丽娅实际上是嫁给了奥尔方苏·雷尼尔,而不是威廉·雷尼尔;第二,莎士比亚辞典的编者、莎学专家韦尔斯指出饶斯说的“褐色、年轻”也不对,据仔细研究,发现这个字不是brown(褐色),而是brave(鲜艳华丽),这就是说艾米丽娅“年轻漂亮”,而不是说她为“黑肤色”。因而饶斯向人们提供的仍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夫人。

也有少数批评家根据莎氏特别钟情于“黑肤夫人”的事实,证明这位令人销魂的女子不是别人,就是莎士比亚自己的妻子安娜·哈莎薇,称她为“可怜的安娜”,或“斯特拉特福的美人”。

总之,不管这位“黑肤夫人”是实有其人,还是幻想中的人物,这个美人之谜恐怕永远也无法解开了,诚如本世纪初莎学专家道顿所说:“我们永远不会发现这个女人的名字。”

有益而美好的和平,

你被人们爱戴和颂扬,

你给帝王和国家以欢乐,

你是乡村的幸福,城市的保障。

有了你,到处鲜花盛开,

田野里麦浪金黄。

船只满载着财宝,

由你保护出海远航。

你伸出慷慨的手

把财富搬运到大海的每个地方。

…………

造物主创作的奇迹,

自古以来令人惊喜。

他决定继续做善事,

以便今天也传扬名字。

主给俄国派来了伟大,

做出一番前所未闻的事迹。

他高昂起头,历尽艰辛,

取得一个接一个的胜利,

使被野蛮人蹂躏的俄国

一步登天,巍然屹立。

在血腥的战场上连战神玛耳斯

见到彼得手握宝剑也心怵,

海神涅普土诺斯看到俄国国旗

也胆战心惊,连连叫苦。

涅瓦河突然被铁壁加固,

举上重楼迭起,千家万户,

不免惶惑地自言自语:

“我这是不是犯了糊涂?

是不是一下子迷失了方向,

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

于是各种神奇的科学

越过高山,大海和江河,

把手伸向俄罗斯,

对伟大的君主说:

我们愿意竭尽全力

把纯粹智慧的新成果

交给俄罗斯人民。

君主邀请它们前来作客,

于是俄罗斯已经期望

看到它们的辛勤劳作。

但是唉!命运多么残酷!

一个本应该是不朽的人

为我国人民造福的人

使我们的心悲痛万分,

他被妒忌的命运夺走了,

万民恸哭,多么伤心!

连帕耳那索斯山巅听到哭声

也发出痛苦的 ,

缪斯们个个泣不成声,

送伟大的灵魂入天门。

(王士燮译)

赏析

1741年彼得大帝的女儿伊丽莎白登基,宣称要继承父业,这使主张改革的罗蒙诺索夫为之振奋,1747年诗人怀着理智的 写了这首颂诗《1747年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女皇登基日颂》。诗中洋溢着诗人的爱国 ,他讴歌和平、科学和英雄的业绩,实际上是对祖国和彼得大帝的歌颂。诗人把彼得大帝奉为楷模,置于至高无上的英明君主之列,希望伊丽莎白女皇继承父业,开发资源,发展科学,培养人才,使俄国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罗蒙诺索夫在这首颂诗中体现了古典主义的理性精神。诗人在创作上通常把具体的、个别的特点加以抽象化,使之变为合乎理性的现实,并要求这种合乎理性的现实高于生活的现实。在诗中,诗人像赞美上帝一样赞美俄罗斯民族得之不易的和平。和平给国家带来了欢乐和财富,它是俄罗斯民族强盛和人民幸福的前提。造物主不仅带来和平,还带来伟大的英雄,让俄罗斯从异族的蹂躏中巍然屹立。诗人歌颂的对象——英明伟大的君主彼得大帝的形象也在诗行的流淌中逐渐高大起来。

罗蒙诺索夫塑造的彼得大帝形象也体现了古典主义崇高理性的原则。诗人笔下的彼得大帝是英雄主义精神的最高体现者,这一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真实,表现了彼得大帝作为开明君主的精神气质: 英勇善战、爱护子民、崇尚知识、兴办科学事业、不知疲倦的工作。当颂诗前几节用激越高昂的旋律奏响到了最 时,诗的末节却又在突然间变换成一曲悲伤的哀歌: 世人所崇敬的不朽的英雄离开了俄罗斯人民,连缪斯女神们也为之哭泣,为这个伟大的灵魂送行。诗人用生与死的对照来衬托彼得大帝的伟大。这种逆转的手法、对比的艺术,正是诗人的高超之处。1760年,诗人在未完成的叙事长诗《彼得大帝》中再一次塑造了彼得一世的形象,赞颂彼得一世总是“身在汗水中,在灰尘中,在硝烟中,在火焰中”。

罗蒙诺索夫为俄国的古典主义文学开辟了一种新的诗歌风格。康杰米尔用“真实”的标准来写讽刺诗,认为真实比美更重要,只有不加掩饰的抒 实才有力量。他的这种揭露丑恶现实的讽刺倾向为一批19世纪的作家所继承,成为俄国古典文学的一种传统。罗蒙诺索夫则开辟了古典主义文学的另一种崇高与优美的传统,他认为文学的任务不在于揭露丑恶,而在于颂扬真善美,歌颂英雄业绩。罗蒙诺索夫说,写诗是崇高的创作活动,诗人是人民的教师,民族意识的体现者。他通过“敏捷的联想力”,用崇高的诗句表现崇高的思想。罗蒙诺索夫诗文的优美雅致正好补充了康杰米尔讽刺诗的艺术性的缺乏。两位诗人,一个追求“真实”,一个追求“崇高”,从不同的角度为俄国文学提出艺术标准,从而奠定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两大传统。

(张娜)

1、简介

《双语译林bai:勃朗宁夫人十四行诗》直译为《葡萄牙du人十四行诗集》,zhi因为勃朗宁夫人写dao过关于一对葡萄牙爱人的抒情诗,勃朗宁很爱这诗,常把妻子叫做“我的小葡萄牙人”的缘故。是勃朗宁夫人与勃朗宁相爱之后到之结婚之前写下的。

表达了勃朗宁夫人拥有爱情之后的欢喜、激动、担心等种种情绪,爱的纯粹与热烈曾经感染了无数读者。勃朗宁读过之后,欣喜地称之为莎士比亚以来最美的十四行诗。

2、作者简介

伊丽莎白·芭蕾特·布朗宁,又称勃朗宁夫人或白朗宁夫人,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受人尊敬的诗人之一。生于1806年3月6日。15岁时,不幸骑马跌损了脊椎。从此,下肢瘫痪达24年。

在她39岁那年,结识了小她6岁的诗人罗伯特·勃朗宁,她那充满着哀怨的生命从此打开了新的一章。她的作品涉及广泛的议题和思想,对艾米丽·狄金森,艾伦·坡等人都有影响。

扩展资料

1、人物介绍

伊丽莎白·芭蕾特·莫尔顿-巴雷特,1806年3月6日出生于英格兰的达勒姆。她的父亲爱德华·莫尔顿-巴雷特,在牙买加的甘蔗种植园取得了相当可观的财富,于1809年他买下了“希望之果”—在莫尔文丘陵附近500英亩的地产。伊丽莎白享受过拥有特权的童年。

在领地的四周,她围骑着小马访问附近的其他人家,并经常同她的11个兄弟姐妹排演家庭式的舞台剧。尽管她身体比较虚弱,但在1821年前她并没有什么健康上的问题,可是当时的库克医生却开药方用鸦片来医治她的一种神经系统的失调。

她的母亲在她22岁时就去世了,评论家们认为她母亲的死对她在今后在写作《奥罗拉·利》时的失误,留下了迹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6625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1
下一篇2023-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