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京剧的男旦很受欢迎而伪娘让人厌恶?

为什么京剧的男旦很受欢迎而伪娘让人厌恶?,第1张

解放前的京剧男旦地位很低。 在清朝,他们属于贱民。 他们的地位不如常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他们被称为优伶或戏子。

1解放后,人人平等,职业不分高低,国家重视文化艺术,戏曲演员的地位不再被别人看不起,不再被人称为低人一等。  ,而唱京剧也是为民。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和接受歌剧演员。 一些歌剧演员被称为艺术家,受到人们的尊重。 例如,梅兰芳先生不仅在中国享有盛名,而且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 国内外著名艺术家。 唱戏的演员伪装成女人,在京剧中扮演女性角色,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和男人一样,结婚生子。 演戏只是一份工作。 卸妆后,她们在各方面都和男人没有区别。

2伪娘起源于日本和韩国。 通过人造妆容和服装,他们让男人变得女性化,让周围的人误以为他们是女人。 她们不是为了工作,而是刻意打扮成生活中的女性。 同化,男女同化,装扮可爱。 伪娘文化是相当可怕的。 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大多数男人都喜欢伪娘,喜欢伪娘可爱的外表和温柔的性格,这个国家就没有反抗精神,成为强者的附庸。  ,韩国和日本本质上是美国的附庸,所以像伪娘这样的怪胎就诞生了。 长此以往,就会出现一种不分男女的审美观念。 人们认为,男孩长大后是美丽的女孩。 久而久之,她们会觉得伪娘才是最美的男人。 反观伪娘们,表面光鲜,内心虚荣,就像一个绣花抱枕,一袋草,却又爱叽叽喳喳,摆出一副哼唧的样子,难免大部分人会被 厌恶和厌恶。

我们要坚决抵制假名文化,决不能让假名文化在我国生根发芽。 我们要坚持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维护民族文化特色,抵御别国文化侵略。 其他国家的文化附庸。

  关于男旦:

  但明朝和清朝还有一点区别。明朝乃至清初,富贵人家家里 养的戏班子较多,主人家根据爱好可以选择养男班还是女班。比 如李渔家里、阮大铖家里、大观园里就是女班,杜少(慎?)卿 家里就养过男班。(这里引用的有的是文学作品中人物,但也能 说明问题。)清朝以后,府里头养的班子少了,许多戏班子开始 社会化,开始走江湖,艺人也职业化了。这时候女班明显就不好 生存,由清一色妇女组成的戏班,远涉江湖不容易,同时成年的 妇女都要嫁人,嫁了人就不好再唱戏,所以女班肯定要衰落。到 了京剧的繁荣时期,几乎全是男班了,所以男旦也就成了风气。

  即使是到了民国,有许多坤角开始走红,但戏饭仍然不好吃。女演员红了,愿意不愿意都要被人娶回家里。梅夫人福芝芳以前就是坤角,嫁到梅家以后,也不唱戏了就是一例。孟小冬要不和梅兰芳离婚,她以后的拜余,也不可能。后嫁杜府以后,杜老板 也没有允许她再登台。其他的女演员遭遇各不相同,但都十分地 难。只有到了解放后,这个问题才彻底解决,女演员不但可以和 男演员同台,而且结婚后也可以光明正大地以唱戏为职业。

  那么长一段时期,男旦在旦角领域占统治地位,他们取得的 成就肯定也是不凡的,这就不用说了。现在很多人听戏时能够接 受老一辈的男旦,在现实生活中却厌恶这种以男做女的人物。这 和男旦历史上一些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有关。

  清朝时候,皇帝不许在京的官员嫖娼,却允许他们听戏。一 些王公贵族大官之类的还则罢了,看戏就是看戏,自己没什么饥 渴可言。而很多下层下吏,类似书办之流,上任不带家眷,客中难免寂寞,看戏时就有些不三不四的想法。艺人爱财,也难免迎合,形成一时风气,在社会各阶层漫延。在北京就有了许多江青同志津津乐道的"相公堂子","相公(古代的民间对同性恋的不俚俗之称)"主要就是学旦的幼伶。 这段历史直到民国才算结束。人一提起男旦,就会想起这个,你说能不厌恶吗?但男旦的"相公"历史,也是受压迫受毒害的象征,这些被卖去学艺的苦孩子们有什么错?

关于胡文阁先生为什么不结婚的说法很少,我在这里所讲的也只是皮毛和个人揣测。

胡文阁师从于梅葆玖先生,听说无论梅葆玖先生走到哪里都带着胡文阁,胡文阁也是梅葆玖先生唯一收的一个男弟子,很多人认为梅先生是在把他当成梅派掌门人来栽培。

两人之间的互动多了很多无聊的人就开始揣测,觉得胡文阁反串的女子如此娇媚而他后来的男旦又那么惊才绝艳,丽质天成,会不会他是一个以色侍人的人?

我觉得这种人完全就是风流野史看多了,眼见的人都是自己心想的那类人。男旦是一种极其高雅的艺术而非红楼卖唱的戏子。而之所以会有男的这种角色的产生也是因为体力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哪行哪业哪碗饭都不是容易吃的,在台上唱戏的那一身行头舞水袖的功力也不是谁都有的,更何况唱腔的婉转动听这是老天赏饭吃。

随意揣测,把自己的想法告知于他人,无异于诬陷。这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行为。胡先生在这一艺术领域已经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我想他不仅于止步于此,不然你看他一年比一年更清丽的唱腔,就应该知道他一直在进步。

或许家庭是一个重负也未尝可知,会成为他追求艺术道路上的牵绊,真正的艺术从来都是要人投入全部的生命力去完成的,古往今来为艺术献身的人多如过江之鲫,胡先生便是这样一个人也未可知。

因为以前的戏子都是给男人服务的。

舞台上给顾客老爷们表演。

底下就给顾客老爷们服务了。

因为古代女男授受不亲。

有钱的男人大多数只能找戏子。兔子。小官。男宠。

电视剧里的青楼的女子。都是假的。都是男子。

宋代以前女人虽然地位高。但是也不会有出去卖的案例。男人卖是合法的。

女人和男人可以包~养~男~宠。

宋代以后,女人地位下降。要裹脚,要三从四德。不能外出。

宋代,明代是女人最命苦的时代。

元朝,清朝因为蒙古女人,满语女人地位比汉族女人高点。所以元朝,清朝时期,女人稍微好过点。

秦代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还是母系社会。女人地位不可能低。

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女人地位又往上长。几乎达到性别平等。

女人可以随便外出。可以随便三夫四婿五郎六宠。

很多随母姓。随姥姥姓的。

古人把母父的母亲都叫姥姥。把母父的父亲都叫姥爷。

宋代以后,女人开始缠足。男人开始禁止当兵。并出门必须戴大红花。

宋代男子出门必须戴花出门。

宋代有句名言。好男不当兵。好女不嫁当兵男。

辽代的女子地位依然高。

无论女男都上阵杀敌。

辽代多次征服北宋后。达到了和平。

但是辽代被金代灭了。

金又灭了北宋。

宋的地位下降。

政治中心往南迁。

又建立了南宋。

南宋的女人地位又下降。

把母亲的母父视为没有血缘的外人。

称之外姥,外爷。

后因跟百越族,马来族长期交流。

抛弃了华夏传统美德称谓:姥姥姥爷。

而叫婆婆公公。

外姥叫外婆。

外爷叫外公。

真是华夏族,跟女性的奇耻大辱。

直到今日。北方跟南方大部分地区都保留了姥姥姥爷的称谓。

而南方某些落后的地区却把姥姥姥爷故意抹杀。继续性别歧视叫外婆外公。

姥姥姥爷奶奶奶爷不光是性别平等的普通话。也是官话。也是国语。

外婆外公是性别歧视的方言。

<p>梅兰芳(18941022-196188),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北京人,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p><p>梅兰芳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p><p>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脚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p><p>早年经历</p><p><img src="58005970098" />梅兰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10月22日,梅兰芳出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一座京剧世家的旧居。</p><p>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梅兰芳在北京百顺胡同附近一家私塾读书。</p><p>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正式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学的第一出戏是《战蒲关》,后又学习了《二进宫》《三娘教子》等共约三十余出戏。也常跟着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戏。</p><p>光绪三十年(1904年)8月17日,北京“广和楼”戏馆第一次登台,工花旦,在《长生殿·鹊桥密誓》里演织女。</p><p>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梅兰芳家从百顺胡同移居卢草园,正式搭班“喜连成”演出。之后喜连成班主叶春善收梅兰芳为徒。</p><p>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8月14日,母亲杨长玉病逝后全家移居鞭子巷头条。</p><p>清宣统二年(1910年),梅兰芳与王明华结婚。开始养鸽子的业余爱好。</p><p>演绎生涯</p><p>梅兰芳(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p><p>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第一次与谭鑫培同台演出,演出剧目《桑园寄子》。</p><p>民国二年(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10月31日,接受上海许少卿邀请首次赴上海演出(是梅兰芳第一次离开北京),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等戏,11月16日第一次贴演扎靠戏《穆柯寨》也是他第一次唱大轴戏,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开始研究新腔并学习昆曲。全家移居北京鞭子巷三条。</p><p>民国三年(1914年)1月,在庆丰堂与王蕙芳同拜陈德霖为师[1]。又先后从师乔蕙兰、李寿山、陈嘉梁学习昆曲。又从路三宝、王瑶卿学戏。7月至10月,在“翊文社”最初尝试创编了时装新戏《孽海波澜》。梅兰芳对化装、头饰方面进行了改革。同年,再次来沪,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一个多月。</p><p>民国四年(1915年)4月10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宦海潮》。4月16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邓霞姑》,10月31日,在北京吉祥园首演创编古装新戏《嫦娥奔月》。第一次在京剧舞台上使用追光,梅兰芳则把灯光的作用向前推进了一步,梅兰芳开始学习绘画,绘画老师画家王萝白。此后,又结识了画家陈师曾、金拱北、姚茫父、陈半丁、齐白石等。同时并与收藏家朱翼庵订交,广泛观赏书画和古器物。</p><p>民国五年(1916年)1月14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的新戏《黛玉葬花》,4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吉祥上演创编时装新戏《一缕麻》。同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p><p>民国六年(1917年),梅兰芳创编了神话歌舞剧《天女散花》。</p><p>民国七年(1918年),梅兰芳移居上海,演出《游园惊梦》。同年创编演出了《麻姑献寿》、《红线盗盒》。</p><p>民国八年(1919年),余叔岩在正乙祠为母亲祝寿办堂会,梅兰芳反串吕布在此登台献艺。 4月至5月,应日本帝国剧场邀请,携同“喜群社”访问日本进行演出。先后在东京、大阪、神户等地演出,12月应近代实业家张謇邀请,第一次到江苏南通演出。</p><p>民国九年(1920年),第一次拍摄无声**《春香闹学》。</p><p>民国十年(1921年),年初,与杨小楼合作组织“崇林社”剧团。年末,与福芝芳结婚。</p><p>民国十一年(1922年)2月15日,在北京第一舞台首演创编新戏《霸王别姬》, 10月15日至11月22日应香港太平戏院邀请,率"承华社"剧团140余人赴港演出。</p><p>民国十二年(1923年),首创在京剧伴奏乐器中增加上二胡,使京剧音乐更加丰富,11月在北京开明戏院上演创编新戏《洛神》,11月在北京真光剧场上演创编新戏《廉锦枫》。</p><p>民国十三年(1924年)5月,在北京寓所接待印度著名学者、诗人、作家泰戈尔。演出结束后,泰戈尔用孟加拉文题诗一首,又亲自译成英文送给梅兰芳。后来经北京大学精通孟加拉文的吴晓铃、石真教授将原诗译成了汉文白话诗。10月9日至11月22日,梅兰芳应日本帝国剧场社长邀请,第二次访问日本。先后在东京、大阪、京都等地演出。</p><p>民国十四年(1925年),创编新戏头本、二本《太真外传》。</p><p>民国十五年(1926年),创编新戏三本、四本《太真外传》,在北京东城无量大人胡同梅宅接待来访问的瑞典王储夫妇。</p><p>民国十六年(1927年),被评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创编新戏《俊袭人》,经当时的银行家冯耿光证婚,梅兰芳迎娶了孟小冬。</p><p>民国十七年(1928年)4月6日,在北京中和戏院首演创编新戏《凤还巢》,夏季,在北京编演了新戏全本《宇宙锋》,第二次赴香港演出。</p><p>民国十九年(1930年)1月18日至7月,率“承华社”剧团部分演员经日本横滨、加拿大维多利亚赴美国演出。先后在西雅图、芝加哥、华盛顿、纽约、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檀香山等地演出72天,美国波摩拿学院、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分别授予梅兰芳文学荣誉博士学位。</p><p>民国二十年(1931年)5月,与余叔岩、齐如山、张伯驹等人创办“国剧学会”,第三次率团赴香港演出,同年与孟小冬解除婚姻关系[3]。</p><p>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梅兰芳从北京迁居上海。</p><p>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创编新戏《抗金兵》。</p><p>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月21日至4月21日,率剧团赴苏联演出访问。在苏联先后与戏剧大师斯坦尼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会面,四月至八月赴波兰、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等国进行戏剧考察。后经埃及、印度回国。</p><p>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月26日,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创编新戏《生死恨》。</p><p>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年初,携家眷和剧团演职员再次赴香港演出。全家留居香港。</p><p>民国三十年(1941年),蓄须明志,息影舞台。</p><p>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年夏,由香港返回上海。从此,杜门谢客。</p><p>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重新登台,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与俞振飞合作演出了昆曲《断桥》《游园惊梦》等剧目。</p><p>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6月至11月,在上海联华三厂拍摄彩色片《生死恨》。</p><p>文艺工作</p><p>1949年,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7月,出席中华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9月30日当选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0月1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活动。</p><p>1951年4月,任命梅兰芳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7月,全家从上海迁回北京,定居护国寺街1号。(现梅兰芳纪念馆)</p><p>1952年12月,出席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与苏联著名舞蹈大师乌兰诺娃在北京会面。</p><p>1953年10月,梅兰芳当选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p><p>1954年9月,梅兰芳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p><p>1955年1月,任命梅兰芳为中国京剧院院长,4月,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为梅兰芳周信芳举办了舞台生活50年纪念活动,2月—8月拍摄《梅兰芳舞台艺术》戏曲片,12月制作完成。</p><p>1956年5月26日至7月16日,应日本朝日新闻社等团体邀请,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心和帮助下,组建了阵容最强大的访日京剧代表团,梅兰芳任团长。这也是梅兰芳第三次访问日本。先后在东京、九州、大阪、京都、名古屋等地演出。</p><p>1957年4月15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任命梅兰芳为梅剧团团长。6月7日,国际舞蹈协会主席海尔格来到北京授予梅兰芳荣誉奖章。7月9日,梅兰芳担任中国戏曲学院院长[5]。</p><p>折叠晚年生活</p><p>1959年5月25日,在北京人民剧场上演创编新戏《穆桂英挂帅》,加入中国***。</p><p>1960年1月21日,《游园惊梦》彩色**片拍摄完成,4月15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任命梅兰芳为梅剧团团长[6]。</p><p>1961年5月31日,在中国科学院为科学家们演出《穆桂英挂帅》,这是梅兰芳在舞台生涯中的最后一次演出,7月9日,任命梅兰芳为中国戏曲学院院长,8月8日凌晨5时,梅兰芳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7]。</p><p>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p><p>折叠创立梅派</p><p>梅派形成初期</p><p>京剧形成初期,以梅巧玲为代表的一代老前辈艺术家开启了京剧男旦艺术的篇章。梅巧玲开创的梅派艺术,对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提高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成为了梅派男旦的重要奠基人。到第二代梅派传人梅巧玲之子梅竹芬承父衣钵,良好地继承了梅巧玲的唱法,他对梅派艺术的传承功不可没。</p><p>梅派的创立</p><p>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巧玲之孙梅兰芳继承并发展了梅派艺术,当时的男旦艺术在京剧史上出现了“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让整个京剧发展步入了巅峰时期,这是京剧走向兴盛的重要标志。</p><p>梅兰芳旦行立派也是从“梅派”开始的,而京剧行当中梅兰芳最擅演的是“旦”,故梅兰芳是中国旦角创艺立派的第一人。</p><p>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名。京剧《窦娥冤》中的女主角窦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青衣的表演庄重娴静,秀雅柔婉,以唱功为主,一般说来,青衣的唱腔旋律优美,细腻婉转。</p><p>梅兰芳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马旦行当为一炉,创造出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世称“梅派”,影响很大。</p><p>梅派的创新</p><p>梅兰芳所创新的京剧梅派艺术,不仅是中国京剧与整个中国戏曲艺术的高峰,而且还位列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梅派艺术的发展,自是得益于时代的机遇,当时北京精英荟萃,戏楼茶馆云集,在梅兰芳缀玉轩聚集的 “梅党”也各显其长,盛举共襄,进而成就了当时梅兰芳的梅派艺术。</p><p>艺术戏剧融合</p><p>中国戏剧在服装、道具、化装、表演上综合起来可以说是活动的水墨画,梅兰芳深知应该从绘画中吸取对戏剧有帮助的养料。于是他研习作画并向一些绘画名家求教,其中包括齐白石,而齐白石又非常喜爱梅兰芳的戏剧。齐白石对梅兰芳而言是亦师亦友。梅兰芳将艺术和生活,和兴趣走到了一起,让中国传统书画走进戏剧,扩展了艺术领域,同时将原有的艺术壁垒打破,开创出新的出路,并将这种新式事物传到了国外。</p><p>梅派传承</p><p>梅兰芳的一生,体现了不断革新、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他将诸多艺术领域的创作思想融于了京剧艺术舞台表演之中,使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臻于完美的境界,成为旦行中影响深远的流派。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最能体现梅派艺术代表剧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等。</p><p>所以在梅派艺术的传承上,梅兰芳之子梅葆玖,深得其父教诲和指导,作为梅派艺术的****,京剧界举足轻重的男旦演员,梅葆玖在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工作中,深切感受到男旦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为之积极努力着。</p><p>而在梅派艺术的优秀传人中,胡文阁被认定为梅派后背青年京剧男旦演员中的佼佼者。他师承梅葆玖等艺术家,拜梅葆玖为师。跟随梅葆玖学习的过程中,他良好地继承了梅派艺术,展现了男旦艺术的魅力,为梅派艺术、男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p><p>折叠戏曲理论</p><p><img src="58005934760" /></p><p>梅兰芳《贵妃醉酒》剧照</p><p>梅兰芳一生主要从事京、昆表演,创作了一批时装戏和古装戏,加工整理了一批传统戏,如《牢狱鸳鸯》、《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嫦娥奔月》等。他对中国戏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之于戏曲理论的贡献仅是其中一面。</p><p>梅兰芳提出了“中国戏剧之三要点”。第一点,西方戏剧与中国戏剧的隔阂是可以打破的。第二点,中国戏剧的一切动作和音乐等,完全是姿势化。所谓姿势化,就是一切的动作和音乐等都有固定的方式。例如动作有动作的方式,音乐有音乐的方式,这种种方式,可作为艺术上的字母,将各种不同的字母拼凑一起,就可成为一出戏。但是中国戏的演员们,都不被这种字母所束缚,他依旧可以发挥他在艺术上的天才与创造,《贵妃醉酒》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第三点,中国(戏)未来之趋势必须现代化,并不一定是戏剧、本体的现代化,是要使剧中的心情和伦理成为现代化,如背景与灯光也可使其成为姿势化,使其有固定的方式来表现剧中各个情绪,这是中国戏剧今后可试验的途径。</p><p>这三点很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可以为中国的京剧传承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梅兰芳先生的理性阐述,根植于中华民族文艺理论的沃土之中,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是一份难得的戏曲理论遗产,不仅对梅兰芳京剧表演理论体系的总结至关重要,而且丰富了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值得深入总结研究。</p><p>书画艺术</p><p><img src="58005949974" />梅兰芳书画作品</p><p>梅兰芳的画清丽秀雅、神形兼备,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在抗战时期蓄须铭志,曾以卖画为生计。 梅兰芳先生的书法虽没有他的画出名,但是其书法功底深厚、清静隽秀。以行楷书为主,小楷尤精。小楷风格来源于《乐毅论》《黄庭经》《十三行》等二王小楷,并伴有唐人写经笔意。</p><p>折叠艺术影响</p><p>梅兰芳,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1岁登台。工青衣,兼演刀马旦。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他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练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曲目,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深受国内广大观众的喜爱,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p><p>历史评价</p><p>国内评价</p><p><img src="58005934729" /></p><p>余少群版梅兰芳梅兰芳之青衫亦为都中第一流人物,色艺之佳,早已名满都下二难兼并,必有特异之技艺以动人,观听者有梨园癖者自必联翩往观,第一台又将座物隙地矣。《申报》</p><p>他是个勤勉好学的演员,从青年时代起就认真钻研古典文 学、国画、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俗学、音韵学和服饰学等多方面的祖国传统文化,并把这些知识融合到他的艺术中去,从而创造了大量优秀剧目,形成了具有独 特风格、大家风范的艺术流派--梅派。(中国评论家、戏剧家梅绍武)</p><p>忽然听到梅兰芳同志病逝的消息。我们都黯然久之,热泪欲坠!我们之中,有的是梅大师的朋友,有的只看过他的表演,伤心却是一致辞的。谁都知道这是全国戏曲界的一个重大损失!(中国作家老舍)</p><p>梅兰芳先生是世人景仰的京剧艺术大师,他创造的独树一帜“梅派”艺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艺术遗产,他为中国戏剧艺术做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载戏剧史册。梅先生属于世界、属于中国,更属于他的家乡泰州。(泰州市委书记蓝绍敏)[10]</p><p>他之为人不但谦和,且极讲信用而仁慈,又自爱而讲气节。(戏曲理论家齐如山)[11]</p><p>梅兰芳是“真正的演员,美的创造者”。(中国戏剧艺术家欧阳予倩)</p><p>国外评价</p><p>“梅兰芳是所见过的最杰出的演员之一,纽约还从来没有见识过这样的演出。”纽约《世界报》</p><p>“梅兰芳的哑剧表演和服装展示的演出真是精美优雅,可爱绝伦,美妙得就像中国古老的花瓶或是刺绣的帷幔。这是一次接触,与一种在数世纪中不可思议地圆熟起来的文化的接触。”美国《时代》</p><p>“几乎是一种超乎自然的发现,通过许多世纪,中国人建立了一种身体表情的技巧。”无论理解与误解,梅兰芳让美国人第一次见识了中国的京剧艺术。美国《太阳报》</p><p>“梅兰芳的戏剧艺术并非完全没有现实主义的成分,它并不具有立体派绘画、抽象的阿拉伯装饰或几何舞蹈设计所具有的那种涵义。跟它确切相似的是中国绘画和雕刻。遗留在我们记忆里的是对他们的抽象画和装饰性的印象,但是我们往往对那种精确性感到惊讶,自然界,一片叶子,一束花朵,一只鸟,一只手,一件斗篷,都被观察得极为精确细致,同时我们也对它们那具有特征的细节所呈现的使人眼花缭乱的色彩缤纷标志感到惊奇。这种精确的标志绝妙地镶嵌在整个艺术之中,这种艺术臻于完美而理想”。他从中国艺术的写意性美学原则出发,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西方人对中国戏曲的某种误读。(美国诗人、小说家、评论家斯达克·扬StarkYoung)</p><p>梅兰芳的到来,改变了长久以来西方对中国艺术所持的“异国情调”的说法,中国戏剧“有这样的悠久的历史”,非但没有走向僵化,在这些五光十色的固定形式之中,却跳动着生命盎然的脉搏。(苏联剧作家特烈杰亚柯夫)</p><p>梅兰芳的舞台动作——手的艺术表现力,他说:“我没有在舞台上看见过任何一个女演员,能像梅兰芳那样传神地表现出女性的特点。”此外,他还深深折服于梅兰芳“表演节奏的巨大力量”,相比之下,他感到苏联戏剧的“很多缺陷”。他认为梅兰芳在苏联的演出对苏联戏剧产生持续的“特殊影响”。(苏联戏剧导演梅耶荷德)</p>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8729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6
下一篇2023-1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