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地区的结婚风俗是怎么样的

闽南地区的结婚风俗是怎么样的,第1张

  在闽南古老的婚俗是极为复杂的,那些不怕麻烦的婆婆媳妇们却乐此不彼。一个新媳妇要进门先要初看,三日之后双方家里没什么事发生,而且又都满意的话才有下一步,徜若在这三天其间哪一方家有打破东西什么的,或者小孩磕碰着,或其它什么不吉详的事发生,那么就是再满意也只能作罢。再则就是合生辰八字,一般双方年龄相差三、六、九也是不成的,这点倒是许多地方有这风俗了。接下来是择日子对看,选个良辰吉日,男方父母带上四色糖果饼干,备好红包或手饰什么的,去女方家,如若满意则留在女方家吃个便饭,女方家若是满意便会在饭前让姑娘出来倒杯茶给客人喝,若是不满意姑娘是不会出来的,这样男家也不必留下来吃饭了。吃完饭男方会留下一个红包或手饰说是给姑娘的见面礼,只是个礼,双方都不会计较多寡的。这婚姻便算成了一半了。

  在闽南比结婚更重要的是订婚,不管你有没有办结婚证,只要你订了婚这婚事便算是成了一大半,在农村大家便认可了你是个有家室的人了,双方交往来来去去的有什么事通知一声和娶了进门的媳妇是一样的。说起这订婚也是极麻烦的。这订婚前双方要讲好得多少聘礼,包括:聘金、姑娘的服装费、手饰、糖果饼干、烟、女方家请客的酒菜钱、等等,当然现在多半是折合了钱来的。到了那天男方家一大清早的就要叫上二、三十几个亲戚,女人挑着三生香烛去祭祀祖先,然后分头再十里八乡去每个寺庙进香这一忙大约要从一大清早忙到过午了。男人一般在准新郎和他父母的带领下挑着三生鱼肉、四色糖果饼干和水果带着部分聘金(余下聘金的零头留着要娶进门才付)来到女方家。女方家照列也是叫上十来个亲戚,先给男家的每个客人上点心分个红包,然后挑上男方送来的东西照列去十里八乡的进香。而女方家等客人吃过点心了就让姑娘出来上茶,这茶上了,做准婆婆的自然要把给准媳妇的全套手饰给媳妇戴上(这手饰必须是成双成对的)未来的岳母自然也把给准女婿的戒指给他戴上,然后等进香的亲戚回来热热闹闹的吃上一顿饭,这婚算是定成了。

  接下来择了日子到了谈婚论嫁了,在闽南许多地方有姑娘的人家都愁,这陪嫁常让许多人家砸锅卖铁嫁女儿。一般来说男方送多少聘金女方要翻倍的给嫁妆(比如说:男方送了五万聘金,女方家至少要陪嫁十万,当然,有钱的人家多点,上百万的陪嫁也是有的,没钱的人家少点但一般也不会少于聘金的一倍)最是不济的也就将那聘金原封不动的奉还,多少再陪上一点儿,所以在闽南特别的重男轻女大约也是和这有关的。

  这婚前自然要准备各种各样的必备品,我说的必备品不是家具什么的而是其它一些东西。临近喜日了姑娘家要提前备一些习俗的东西:五谷种(意在姑娘嫁过去回五瓜丰登)、桌头红(放在新娘房用的花什么的,意在吉祥)、孝布(有红绳系好的够姑娘将来给做一套孝服的白布,意在公婆长命百岁)七桶(包括脸盆,水桶和将来孩子的澡盆等共七个,意在有备无患和完整)、铅(铅在闽财和“缘”是同音的,意在姑娘家过去后与人结善缘,姑娘出嫁那天要穿的衣服从内到外全部都要用红线缝上不铅片)两个箱子(这箱子是装衣服和嫁妆的,结婚那天由伴娘等帮着拎过去然后放在厅堂要当众打开查点嫁妆的箱底自然也要押钱的这一来谁家的媳妇有多少嫁妆大家都清楚了,当然现在有的嫁妆是存折、房子什么的那说用红纸写明了入了相框带来)当然还有一些零星的东西,我在这儿只说一些普遍的习俗,现在有许多人可能删减了些了。

  到了结婚前三天或一天还有个担盘的习俗(分三日盘和一日盘,这个随双方的意思了)这担盘照列是四色糖果饼干和鱼肉什么的,现在许多人是直接折合了钱给女方,由女方自己去买,剩了些人力,到了那天男方只是意思性的挑了些过来,当然这多少嘛在沿海有些地方是多的惊人。一担为百斤,少则三十六担,多则七十二担。到了担盘那天女方要叫上十几个亲戚两人一组的到村里家家户户去分糖果饼干。在沿海的那些地方分这些是用装汤的盆子分的一家一盆,所以用得上这几十担的糖果饼干了,有些人多的村子还不够,也就只好由女家自个儿掏钱买了。在我这儿一般是没有那么多的,也就是每家每户各四个糖果四个饼干。照列这天双方还是要叫上许多亲戚帮忙去十里八乡的庙里去进香的,所以这个麻烦和累人就别说了。

  终于到了喜日子了请客,这是那儿都有的就不必说了。那天新郎来迎娶打扮的漂漂亮亮的新娘,而新娘则由弟弟或哥哥还有叔婶等陪去,沿海有些地方新婚是要戴着黄斗笠的,斗笠的只沿缝了黑纱,遮了面。(忘了说了,许多地方新娘在出嫁前要请一位老人来绞脸,叫作开脸)到了男家,临进门前新郎的至亲都要先回避,新娘直接就进了新房直到请过茶才出来见人的。这请茶也是有讲究的,茶叶是新娘带来的,里面放了铅粉,前面已经说过了是为了结缘,还放了冬瓜糖红枣什么的,那叫甜。先给公婆上茶,照列有请专门在做这事的老人来,念些好听的吉利话,上茶时许多地方新人是要给父母下跪的,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上完茶新娘要送给公婆见面礼一般是金手饰,当然也有送衣服的,而公婆同样也要给新媳妇封个红包当见面礼。然后是新媳妇给新郎叔伯姨婶,姐姐哥哥上茶,每上完一次茶都得交换见面礼,这见面礼一般为手饰衣服,有钱人家族又大的,这新娘要备的见面礼常常要花上万元,穷人家只花三五百元的也有。这茶也请完了,到了这儿吃过婚宴算是结束了?呵,还没呢。

  结婚的第二天,天还没亮,新娘的弟弟就来接新娘回家了,这早的凌晨三四点就来,晚的五六点也来了。而新郎大约要临午饭了才去新娘家。这天就由新娘家请新郎和新娘家的亲戚了,这叫回门客,照列要闹到晚饭过了,天黑了新郎才带着新娘回家,而新娘家要准备两根连头带尾的甘蔗和两只带路鸡(一公一母)给新人带回家。快到时会有人先通知新郎的家人,他们同样要先回避了新娘,等新娘进了门才可以出来相见(这叫避亲,闽南相遇叫作“堵”而吵架也叫作“堵”这回避也就是为了以后回避口角)这新娘回门呢,在新婚一个月内要回门三次,当然余下的两次没有象第一次那么复杂了,只是都要等天黑才能回到新郎家,而新郎的家人也每次都要回避的。到此,这门亲事才算是圆满地完成了。

你这里面讲的大多是物质的东西。

你们在一起的故事几乎没有,所以我相信你只是到了适婚年龄才选择一个基本合得来的人结婚的。

南安我是不清楚,但至少我们晋江市很好客的,这是家庭修养的问题,并不是区域的问题,如果对方父母素质低,有这样的亲家,相信以后你的日子也有得烦恼了。

你女朋友工作不问题,事业心还没定位,估计年纪也不大。如果连家务什么的都懒得做,你能不能想象一下如果你们有了孩子,她会怎么照顾孩子,怎么教育孩子。

如果我是你,生活是现实的,现在物价高,别让结婚增加自己的负担。找个经济条件差不多的会是最理想的。

没有查到泉州洛江地区婚嫁风俗的资料,估计是洛江地区太小,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风俗习惯。下面介绍一些泉州的婚嫁习俗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起闽南泉州的婚嫁,不仅礼节繁多,而且每种习俗都富有地方色彩。当男女情投意合,不管对象是自由恋爱的也好,媒人介绍的也好,如果想结婚,无不例外的都要先来个“定婚”手续。所谓的“定婚”就是小伙子由其长辈或族亲长辈择个吉日,带上金银手饰、礼(聘)金、喜糖、香烟等礼品到女方家“压定”,或称订盟,宣告婚事已定。闽南人是很注重这个的,因为它是结婚前的必经手续,被看作是未有法律程序前的事实婚姻,在很大程度上等价于结婚。年轻女子在定婚后就视对方为未来的终生伴侣,对外亦不必再羞答答地玫瑰静悄悄地开,扭扭捏捏,不敢向外人道了。更有甚者,让男方住到自已家中或自己住到男方家中也就天经地义,不必担心他人有什么闲言碎语,流言蜚语了。 定婚的金银首饰起早就该准备好了,一般是“从头到脚”都要有,什么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金手链、金脚链,上下珠光宝器,金光闪闪的。数量多少根据不同的家庭经济情况而有所不同,一般人家量力而为。礼(聘)金是不可没有的。按照以前的说法,这聘金是男家给女家的“养钱”(养育姑娘的钱)。女家先出个价,男家则视自家的经济情况来还价,再由媒人从中说和。早些年日子苦,女方父母会把聘金留一部分贴补家用。如今这样做就显得太过寒酸了。通常是聘金全部作为嫁妆费用,还得再加一些,以免显得小气,姑娘嫁过去面子上也好看些。依现在一般情形,这礼金通常在五千元到一万元之间,最少的依据是够上买一部摩托车或彩电、冰箱、洗衣机之类来做嫁妆,最多就没封顶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礼(聘)金较少,有的地方还把这聘金以最大的面额一张张镶在玻璃框里,让人看得见,更多的是一种炫耀。现在不同了,谁也不愿那么麻烦,或者说不愿“冒富”,简单的只要带上一张活期存折就行了。此外,喜糖也是定婚必不可少的,它是给女方用来分发亲戚朋友,遍告亲友家中的闺女已许了人家,即将出阁了。喜糖的数量多少,就要看女家的需要了,一般三两百斤就够了。 准备好这些东西后,男方可择吉日邀媒人前往女方家定婚了。男方到了女家,分宾主落座之后,姑娘端来茶水招待男方家人,然后由媒人对男家来的客人和女方的父母做了介绍。应该说媒人在整个订婚的过程中起的是主持的作用,其地位不得而知。一些男女自由恋爱而喜结良缘的,也会赶紧拉一个做媒人,这样觉得自然些。当然媒人倒不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媒人男女双方不拘礼节的不会计较,反而觉得亲切些。 介绍完了, 姑娘过来收回茶杯。仪式的高潮是戴定婚戒指,姑娘由家中的长辈妇女陪同,在祭祀祖宗的正厅,脸向外坐在凳子上,两只脚搁在小凳子上,媒人上前说几句吉祥话语,诸如:“坐得正,才会得人疼”“坐得歪,以后才会乖” 等。接着由小伙子拉上姑娘的手,小心翼翼地为心中的伊人戴上订婚戒指,从此缘定三生,白头偕老。其他聘礼交给姑娘家人即可。同时媒人还应告诉姑娘的父母,男方已择某月某日吉时将来迎娶姑娘,婚前的7天、5天或3天,将送给女家“轿前盘”,需要什么物品,需要多少也在这个时候定好。 女家收下的礼物要供奉祖先,意思可这般理解:敬告祖先,你的子孙某某已经完成与某某订婚的礼仪了。完成了仪式。有的女家还置办酒席来招待男家的客人,并由女家的伯叔长辈陪席,席间彼此谈笑风生,融洽了气氛,增进了了解。这样以后,订婚的仪式就算结束了。 婚期前的“轿前盘”俗称“花包”,除了猪肉、鸡、羊之外,就是“花包”了。一般“花包”每个重一斤左右。像一个直径六寸的圆盘,一寸多高,用上等的精白面粉做皮,白糖、花生、肥肉、冬瓜糖等做馅。面皮的正中,要盖上圆的双喜字。花包的多与少,依女方的需要,一般要100个,多则200个,分成若干盛(农村中的一种盛具),装成若干担,每盘上面要还要放上一个大红的双喜字。除此之外,还要准备一担 “礼担”,连同“轿前盘”一起送往女方家。“礼担”装有猪蹄、猪肉、面线、鸡蛋、鸡、酒等,专门来孝敬女方父母养育之恩。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闽南泉州婚嫁中的“定婚”风俗也逐渐趋于简单、淡化,如“轿前盘”、“礼担”除了在偏僻的农村还有外,城镇几乎没有了,但“定婚”的仪式仍然存在,只是礼节不再那么繁琐而已。结婚的前一天,男方是要上女方家的,按照习俗叫做“认亲”。这一天,女方家族的所有“自己人”(“自己人”比亲戚还要亲的)都会来女方家里“认识”这个女婿。而这一天,当男方上门的时候,如果女方比较有礼数,会宴请女婿的,这个宴就叫“女婿桌”。男方一般会带他的叔叔(亲的)和媒人,当然,还有一两个比较好的伙伴。这一天是女婿最“大”,而女方的舅舅最“小”(一般这一天女方的舅舅也会来,但是到了开宴,女方的舅舅会自己找个“小位”的旮旯坐,而不会上“大位”)而这一天,该称呼的都要称呼,比如不能再叫GF的老爸叫叔叔了,而是要老老实实叫爸爸了,如果女方的奶奶还健在的话,女婿是要乖乖叫她奶奶,然后给奶奶红包的(而且这个红包分量不是一百两百,最少也要上千),反正就是你那个明天变成你老婆的人要称呼的长辈你都要老老实实的照样称呼,这可是“亲友团”,不老实的话,他们可以让你娶不到老婆的,所以,各位,不管你是臭小子还是少爷,老实点吧。宴会开始,一般女方家里会派代表招待女婿(女方的最高代表为她的叔叔),席间,女方的叔叔会带他下去敬烟、敬酒,介绍各位亲戚给他认识宴请结束后,女方的弟弟会在门口,洗好毛巾,请男方的叔叔,和他未来的大舅子洗脸(先别乐,明天有你受的。这个时候,最大的是男方的叔叔)然后女方家代表(一般是她叔叔)、男方代表(他的叔叔)还有媒人,会坐在那里泡茶聊天,“协商”一下明天礼节上的不同该怎么处理。也有没有设置“女婿桌”的,但是程序更繁琐,首先男方要挑几个人,担上好几担的喜糖啊,喜饼啊什么的到女方家,这些人叫“担盘”,这些人上门之后,女方家要马上准备点心,一般是一碗红枣煮糖水鸡蛋(假如你是“担盘”的,主人家煮了鸡蛋,你不想吃也得意思意思的吃掉两个鸡蛋中的一个,或者把其中一个戳破,意思说你已经有动筷子了,当然,也别吃得连汤都不剩,那样很掉份的)这一天算完了,辛苦吧,但是告诉你,这只是前戏,好戏还没开幕呢第二天 经过昨天的繁琐,总算可以正式去娶老婆了。 一大早(一般是九点或者十点)迎亲的队伍来到女方家了。这要看你“功夫”有没有做足,没做足的话,先老实的在外面候着吧(一般男方会约几个玩得好的伙伴去放鞭炮)然后女方的代表(她叔叔会让你们进去) 出门了。一般女方出门会红纱盖头,牵着新娘跨过火炉(很小的火炉),闽南的风俗是新娘不能晒到太阳的,所以媒人会在她出门的那一刹那给新娘子撑伞。然后上轿(现在都是用小轿车了),新娘和家人说我走了,女方家人会哭的,然后家人会把事先准备好的米和茶叶混合物放在新娘的衣服上,新娘要用衣服兜着的,当轿车刚起步,新娘要“静悄悄”的从车窗扔下一把扇子,新娘子的弟弟会“静悄悄”的把扇子捡回来,放在家里大厅的桌子上,这叫“拾姓”(因为扇在闽南语的发音和“姓”是同音) 一般在新郎和新娘坐的那辆车前面还会有另一辆车,这辆车坐的是新娘的弟弟或者小外甥(一般都是给比女方年纪小的小孩子),象征性的挑着一担灯笼,叫做“挑灯”(这个“职位”也很关键的,到了男方家,新郎是要给红包的,这个红包仅次于小舅子的那包,起码也要两千)新车后面跟的车辆是“挑担”的,这些人说白了,就是帮新娘搬嫁妆的(现在都象征性的用空箱子代替了,真正冰箱啥的,都已经放到新郎家中了,对了,忘了说了,最大的嫁妆现在一般都是用银行的存款单,装裱在镜框中,在“挑灯”人的手里)于是,迎亲车队浩浩荡荡出发了,算下来,起码也有四五辆车(一般都是新郎新娘坐的那辆车最好了,我是见过大户人家,用的是加长型的,当然,普通人家最少也要奥迪A6吧)这是整个婚礼中等级比较高的车之一(还有另外几辆车比较好,一辆是女方家长坐的,一辆是小舅子坐的,小舅子的“威力”在未来的外甥婚礼中,那是举足轻重的) 新娘走了,剩下的也该出发了,新娘的弟弟(也就是小舅子)会和他老爸老妈分坐两辆车出发,女方的家长直接去酒店(当然,要看安排,如果没在酒店宴请的话,女方的家长是不用出门的)但是小舅子一定要去 于是,小舅子披金戴银(知道前面的伏笔了吧)如果这名小舅子还没结婚(一般是没有啦,闽南人讲究一个先来后到的,如果哥哥姐姐还没结婚,你小子着什么急呀),会在右手的大拇指戴一个黄灿灿的金戒指(而且一般都是好大一个哦)所以在婚宴上,如果看到一个右手拇指戴一个金戒指的人,那人可以肯定是新郎的小舅子无疑了,而且这个人在这个婚礼上是第四号重要人物。 来到新郎家(小舅子有时候和“挑担”的人一起来的),新郎要给小舅子红包,而且这个红包是整个婚礼中最大的一包(最少也要三千多,这个红包,有点“卖”姐姐的意思。。。。),然后新郎家的代表要给“挑担”的人每人一个红包(不多。一包也就二三十块,多的话也就四五十),然后请这些“挑担”的人吃点心,先糖水鸡蛋(礼节同上),然后是香菇瘦肉面线糊(泉州的面线糊,有名的好吃啊。。。。。),最后主人一般会邀请上桌吃饭(一般都会客气的拒绝,因为中午12点是开宴的时候,现在不是,还是留着肚子吃中午的大餐吧)

所谓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就算是在一个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风俗习惯也是有所差异的。闽南婚俗在传承过程中既延续了传统文化,也不断受时代影响而加入许多新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南婚俗,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闽南结婚风俗所包含的内容。

一、初识阶段——相亲。

虽说现如今提倡自由恋爱,男女青年皆较为开放,但大多人仍选择走“相亲”之路,这时媒人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一般相亲分两个阶段:第一、先四处托媒人“探听”看谁家有女(男)到婚龄了,一旦“目标”出现,托人方就先去偷看下,这一步骤称之为“初瞥”,就是“稍微看一下”的意思。也有的把“初瞥”的地点选在媒人家。第二、如果“初瞥”觉得还好的话,就叫媒人安排男女双方正式地见面,地点一般选在女方家,届时男女双方皆会“派出大队人马参加”,共同参考,俗称:“对看”。当然啦,也有的则跳过“初瞥”这一阶段而直奔“相亲”主题。 

 

二、发展阶段——探家风。

如果“相亲”成功了,那么接下来女方就要到男方家里“探家风”了。到了那一天,由女方的父母、叔伯、嫂婶组成的的“亲友团”就在媒人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开往男方家,其意就是看看男方的住址及家庭基本情况。回到家后相互听取意见,有的不放心的还托朋友或是亲戚询问其背景以及年轻人的情况。

 

三、确定阶段——谈聘金和衫裤钱、系红包。

如果“探家风”后女方觉得不错的话,媒人就要再次发挥重要作用——谈聘金和衫裤钱。这时事情已经是差不多了,这一阶段比较好说,只要女方要求不是十分过分,一般男方是会接受的,当然也有个别讨价还价的(怎么有点像是在做买卖)。聘金一般在3888元左右,衫裤钱则一般在10000元左右,意取吉祥,当然这其中有包括给女孩子买金器的钱。聘金和衫裤钱谈拢了,接下来男方就要选一天到女方家系红包,就是先拿一部分钱给女方父母,土话就叫“系三带”。女孩子则要从中拿出一小部分给自家的父母、兄弟姐妹买一身新

  

四、送小定(订婚)

送小定完成就代表这桩亲事已经确立下来了,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如果没有充分理由却退婚的话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可见这一程序的重要性。 “‘放小定’较简单,男方择卜吉日,当事人与亲人和媒人一起到女方家送上若干聘金为‘定金’。早些时候定金为82元(方言‘二’与‘字’谐音,‘八二’即‘八字’,象征好的生辰八字),后随着物 价上涨增至820元,8200元。” 在闽南地区送小定时,男家会带戒指,糕点,糖果等礼品(不同地方礼品的种类数量不尽相同)到女方家给女方戴戒指,当然之后女家也会回礼。之后双方将礼品分赠给亲亲朋好友来宣告婚事。

 

五、放大定

放大定也被称为“纳采”、“完聘”。它意味着婚期已经不远了。放大定的彩礼包括婚书、牲醴、首饰、衣裙、礼饼、贡糖、聘金和全猪(“女方可收下猪肉,猪腿不能收,要退还给男方,这是循俗行事, 俗话说‘肉给人吃,骨不给人啃。’”[4] )等。在晋江,泉州一些地方会以花包代替礼饼。花包是一种以冬瓜条、花生、白糖、肥肉为馅的大包子。但是现在很多都折成钱或饼票送过去。

 

五、婚礼阶段——担盘,上头,举行结婚典礼。

喜宴结束后,等好友都散后,新娘还要在新郎的陪同下给双亲和直系亲属敬“乌糖茶”。敬茶应按长幼顺序逐一进行,新娘在敬茶时还需准备给公公和婆婆的礼物,并第一次叫声爸和妈,其它的也需在新郎指引下一一称呼。到了晚上夫妻同房前,两人还要同喝“合欢茶”,要以红枣、花生、桂圆、龙眼等泡入茶中,是取“早生贵子跳龙门”之意。有的地方晚上还安排“闹洞房”、“认亲同”等节目,大家都会玩得很尽兴。

 

六、结束阶段——回娘家,请女婿,请亲家。

婚礼结束后第二天,新娘子就要第一次回娘家,(也叫“头桌客”)女方父母要张罗着请女婿,到时参加的人是:新郎和伴郎、新娘和一个未婚女孩(有的地方是未婚男孩)、女方的亲戚。男方那天还要带足那天用的烟和钱,因为那一天请客的烟和钱要由男方出。宴席结束后新郎要和伴郎先回家,而新娘则要等到即将天黑后跟挑甘蔗的小女孩(取“甘蔗”寓为甜密和节节高)回婆家,取义为“入门乌,生搭补”(入门天黑可以生男孩),新娘回到婆家时新郎的家属仍需回避(不能看)。

结婚后第三天,新娘的兄弟或其他亲人会到男家探房,请新娘回娘家作客,新郎和新娘会在当天带着礼物去女家,并在当晚回来,这象征“暗摸摸,生查埔” 婚后,女家还要“请女婿”。新郎会和几位亲友一同前往女家而不与新娘一起去。“请女婿度,礼仪甚多,宾主座位和斟洒均严格有序,鸡、鳗两菜上席,女婿应即离席,故民间有‘见鸡飞,见鳗趖’之 说。青阳一带尤其忌上‘乌贼’,否则即会触发事端。”[9] 但是如今很多地方请女婿都提到婚前与轿前盘同时举行。 唐以后陆续有许多中原人因为各种原因迁移到闽地,他们与当地原住民共处﹑融合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闽文化。所以闽南婚俗既深受中原礼俗影响又具有其独特之处。

 

七、闽南婚俗的特点

(一)念四句

“念四句”是闽南婚礼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些以闽南歌谣,谚语为主的吉祥话伴随整个婚礼过程,“念四句”概括了婚礼的一些情景和细节并通过谐音等方式来表示对婚礼的祝福,使得婚礼氛围更为喜庆热闹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

1人未到,缘先到。 在新娘到男家之前,媒人要先到男家向新郎的家人“撒铅钱”。铅钱是一种用铅粉铸成的小圆形薄片,“铅”与“缘”谐音,象征着结缘。媒人在撒铅钱时还要念些“人未到,缘先到”,“铅钱撒门口,夫妻吃到老,铅钱撒高高,生子中状元,铅钱撒落地,米粟无埭夏(放不下)”等吉祥语。这些都蕴含着新娘日后与新郎和谐相处,阖家平安,兴旺发达的祝愿。

2新扇换旧扇,上轿十八变 女儿出嫁前,娘家要准备两把扇,一把事先给女儿带上轿。女儿上轿后,母亲把另一把扇伸入轿窗,让女儿将所带的扇扔出来让新娘的弟弟或其他男孩捡回来,这就是“新扇换旧扇,上轿十八变”。因为 4 “扇”与“性”谐音,所以放心扇意为“放心性”是希望女儿放下性子改变不好的习惯。

 

3过火熏,年年春(剩),明年好抱埔孙(男孩) 新娘到婆家后新娘要跨过烧着的“风炉”。送嫁娘这时要念“ 过火熏,年年春(剩),明年好抱埔孙(男孩)”人们认为火可以烧去新娘沿路招惹的晦气,祛灾驱邪,还带着红红火火之意据说这一习俗还有一个传说故事“据传宋末昺帝南下流亡之时,曾在南安官桥席里山驻跸。当地有一青年叫曾如水,为人诚实厚道,帮忙宋营送柴草,宋帝昺送给他一个取暖的小火炉。曾如水将这只“烘炉”收藏家中, 结婚时在炉中点燃木炭,让新娘跨过,据说婚后生活红火。”

4除了这些婚礼上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念四句”,像女儿拜别父母时的“吉日良时来娶亲,拜别父母养育恩,今日过门从孝顺,双竹透尾发万金”;新娘盖头纱时“纱巾掀过来,添丁大发财,纱巾遮头前,子孙代代出人前”;新娘上轿时“新娘坐乎正,入门才会得人疼”;新娘花轿启程时“佳偶良缘天注定,目屎流落心著惊,轿内坐椅要端正,阿母吩咐著爱听,向望入门翁姑疼,勤俭富裕有名声,期待翁婿有官名,水泼落地轿起行”;新娘出轿时“今日轿门两边开,金银财宝一直来,新郎新娘入房内,生子生孙做秀才”;新娘跨过门槛时“户碇跨乎过,新娘吃甲百二岁”; 新娘进入厅堂时“新娘带入门,金银财宝满满床,新娘带入厅,新郎好名声”;闹洞房时“新娘真古意,闹久会生气,大家赶紧走,新人著欢喜”等等。

 

(二)闽南婚礼中的茶文化

当男方到女家相亲时女方父母会叫女儿端茶给客人喝,双方就趁这机会来观察对方以考虑这桩婚事。定亲时,待嫁女会出来奉甜茶,男方客人喝完甜茶会送“压茶瓶”。在闽南有些地方会以鸡蛋茶或桂圆干茶等来替代合卺酒。并且在闽南闹洞房也叫“食新娘茶”。结婚第二天(有的地方时第三天),新娘要和新郎一起拜天公和家神然后给公婆和亲族尊长敬茶,这就是“拜茶”。如果有亲友长辈在他乡不能来参加婚礼,那么新郎家就会用红纸包一点茶叶寄去给远方的亲人以告知喜讯。

可见茶在闽南婚礼上担任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闽南茶是坚定不移,纯洁,多子多福的象征。在郎英的《七修类稿》和陈跃文的《天中记》有记载:“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旧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明代许次纾在其《茶 流考本》中也有‘茶不移本,植必生子’的表述。” 茶树只能用种子种植不能移植,人们认为这可以表示对婚姻坚定不移,长长久久的祝愿。而且因为茶树多籽这又可以表示多子多孙。所以茶就成了闽南婚礼的必备品之一。

 

(三)奢华的彩礼

送彩礼、嫁妆也就是所说的送大定(纳征)。“在城市和部分较发达的农村地区,明确的‘彩礼’已大致 消失” 金钱成了彩礼的主要部分。女方出嫁陪嫁妆是一种风俗,在闽南这种风俗被流传下来并且产生了攀比的现象。其中最为典型的要数晋江、石狮地区。在闽南的晋江、石狮等地“嫁妆的价值一般是 聘金的数倍,少则十几万,多则上百万,甚至上千万。” 聘金和嫁妆的多寡是由家庭收入水平直接决定的,但是有的人家为了不失面子,就算借钱也要拿出相当的聘金或嫁妆。 高额的嫁妆、聘金给新人和社会都带来不小的危害。

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父母亲常常是倾其一生的积蓄用于子女的婚姻,甚至是通过借债的方式,致使家庭负债累累。这种婚俗助长了通过婚姻谋求财富的想法,金钱成了择偶的首要条件,其次才是感情。而且许多人都想通过婚姻来取得财富,可以少奋斗几年,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奋斗力。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婚俗造成的悲剧不少。陈埭有一人家娶媳妇订婚时借了几十万的高利贷用来当聘金,结果结婚时女方没按婚俗如数返还聘金当嫁妆。男方母亲知道后昏倒在婚礼上。

 

石狮有一新娘在结婚当晚一气之下返回娘家,就是因为男方母亲在新婚当晚质问新娘嫁妆为何这么少。为什么出现这种嫁妆,聘金攀比现象呢 首先良好的经济基础是前提,改革开放后晋江、石狮的经济发展迅速,许多家庭经济能力都不错。再次如果有丰厚的嫁妆或聘金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是一件很体面的事。还有就是对于儿女的补偿心态,在闽南有许多出国经商或打工的,收入可能很高,但他们长期不在儿女身边,就会想要用金钱的方式来补偿儿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的,许多古老的婚俗仪式已经逐渐被新时代所淘汰和替换,“所谓男女择吉日同时裁衣、安床、合帐、把盏、放心扇、喝合房酒、吃合房丸以及换房、送点心、包嘴饼、合桌、住月、双人还等等,也只是少数上了年纪的家长为了讨个吉利而偶尔为之,绝大部分青年男女已不在乎, 婚礼过程中不少礼仪已被省略不用。” 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这些变化。对于一些不利于社会发展阻碍社会进步的陋俗应该废除、禁止,像巨额的彩礼,它对于家庭婚姻都会造成很多伤害。对于那些符合社会要求有利于保存传统文化的习俗要好好保护。

 

像“念四句”、“拜茶”这种独特的风俗习惯需要我们好好的保护和传承下去。 现代的婚礼即传承了传统文化又被赋予新的文化元素,随着与世界的更多交流,许多国外的婚礼习俗也被融入闽南婚俗中,像婚纱、婚宴等。现在很多结婚礼服都是婚纱式的,闽南结婚忌穿白色的衣服,人们就将婚纱改为红色并与旗袍融合,设计出独特的婚纱款式。照婚纱照也成了结婚的必需要做的一件事。 闽南婚俗是闽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闽南文化也通过闽南婚俗呈现出来。我们在了解这些闽南婚俗的同时实际上也在了解闽南地区的文化。闽南文化十分显著的特色文化就是它的海洋文化,闽南人敢拼爱拼,从古时候开始就与海外交流频繁,现在随着闽南地区的发展,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也更多,闽南婚俗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走向多样化。

  古人重婚礼,所以新郎必须亲自至女家礼迎新娘,这在古六礼中称“亲迎”。至清代前期,泉州的婚姻礼俗中,除个别宦族外,婚礼皆不亲迎,至期,办好彩轿,遣媒送至女家。古籍对婚姻本义是这样解释的:昏时行礼,故谓之“婚”;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因此古时亲迎必在黄昏之后,乃至深夜,连一切迎送人员都得穿黑色礼服,这显然是远古时代夜间抢亲习俗的遗存。旧时泉州迎娶都在白天,但新娘须头蒙乌巾,并要有一对轿前灯,这当是沿古礼黑夜亲迎之遗迹。新娘出嫁是大喜事,反而要“哭嫁”,以示悲伤,且全国南北皆然。新娘“哭嫁”可能是思相离而悲,或是随俗。但民俗学者却认为,此乃原始社会掠夺婚姻的遗俗。

  花轿抵达男家,一时鼓乐、鞭炮齐鸣,喜气洋洋。接下去就出现了一个精彩的镜头:新郎至轿前,下马威似的朝轿门轻踢一脚,轿内新娘马上应战,还踢轿门一脚,这是在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向观众们宣称:日后男不惧内,女不示弱。在此观众会心欢笑之际,我们似乎也闻到了八千年前那场父权制代替母权制的激烈革命的火药味。容不得我们多遐想,男家一位平辈男青年或下辈男孩已走到花轿前,揖请新娘出轿,再由男家福命大的女长辈手牵新娘出轿,送嫁娘忙举起贴有红双喜字样的米筛为新娘遮面,然后在三通喜乐声中,新娘慢步跨过火炉,踏上瓦片,进入洞房。

  据说遮米筛和踏瓦片是为辟邪,但安溪人却有独到的解释,称此举寓有明亡之后,其孤臣遗老尚望:“反清复明”,教示新婚夫妇“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的隐意。至于跨火炉,人们认为可以利用火神的威灵,将新娘在其家里和沿途所招惹的邪气烧尽。

  新娘到夫家后,又有拜天地、挑乌巾、喝交杯酒、宴请宾客等节目,其中闹洞房为是日婚礼的压台戏。俗谓洞房不闹不喜,不闹不吉利,而且在新婚七天内可以连续闹,有“七日内不分大小”之说。闹洞房的内容大多是要新婚夫妇,当众做出种种亲呢举动,诙谐有趣。但不少地方也因太出格而演成陋俗。

  在晋江、石狮侨乡,有一种叫做“公鸡娶妇”的婚俗,这是已定好婚期的海外青年华侨,因种种原因,近期无法回家乡按时完婚,经男女双方家长协商同意,如期举行婚礼,新郎则以一只大公鸡代替。这只大公鸡在七日内是放在新婚洞房的床底下,七日后才移到室外鸡窝,需精心饲养,至其“寿终正寝”。“公鸡娶妇”显然有不近人情之嫌,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泉州的公园、小巷、别墅区成了新人们婚纱照的拍摄胜地。穿着大红旗袍、撑红伞的新娘子不多见了,而拖着华丽婚纱和新郎在街边、海边拍照的新娘见怪不怪。随着与世界的一步步接轨,一向以保守婚俗著名的泉州人开始从传统的条条框框走出来,礼仪程序逐渐简化。然而,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积淀,使得有些“古礼旧家风”仍存在现代泉州人的婚姻习俗中。 说起泉州的婚嫁习俗,不仅礼节繁多,而且每种习俗都富有地方色彩,千奇百怪,令人叹为观止。在举行正式婚礼之前,“行大礼”等准备工作就得花费许多心思,包括“戴手镯”、“送花”、“请鞋样”、“轿前盘”等步骤,这些婚前习俗,很大程度上等价于结婚,在“花包”的礼节上就能看出泉州人对“行大礼”的重视程度:一般“花包”每个重一斤左右,用上等的精白面粉做皮,白糖、花生、肥肉、冬瓜糖等做馅,面皮的正中,要盖上圆的双喜字。除此之外,还要准备一担 “礼担”,连同“轿前盘”一起送往女方家感谢女方父母养育之恩。随着时代的前进,旧婚俗中一些奇异的习俗,逐渐消失于城市人的视线里,在闽南的一些乡村婚礼中,则还在沿用。  ●婚庆中的一些习俗  “滚床”盼子  在南安、晋江等地都有“滚床”的习俗,婚礼前一天,新郎家要叫一个属龙的“少年家”到新房的婚床上“滚床”,小男孩吃过红枣和花生后,在新郎的床上睡一夜。这是从关东流传到闽南的风俗,据说当时关东大地人烟稀少,生产力低下,为了从事繁重的农业、渔猎生产,每家都希望男丁兴旺。有一赵姓人家连续生了6个姑娘,把赵姓夫妻愁坏了,有天中午,赵氏劳累后睡着做一梦,梦中一白发老者告诉她,欲得子,可借一儿童在炕上滚三滚,赵氏醒来,对丈夫说了梦中情形,丈夫大喜,即上兄弟家抱来一对双胞胎儿童,扔到炕上滚了三滚。过了10个月后,赵氏产下一对双胞胎儿子。用男孩滚床能生小子一事从此在关东盛行,并传入闽南。传说虽说带有重男轻女的嫌疑,却平添着结婚的喜庆气氛。  “盐米” 撑红伞  婚礼当天,新娘从娘家迎出去的时候,媒婆会拿着“盐米”从新娘家出来后边走边撒,据说这是为了祭祀路神,与我国传统婚姻礼俗中“撒谷豆”之习相近。“撒谷豆”出现在西汉,两宋时北方盛行,其传统的说法是为了“禳三煞”,亦即驱鬼避邪,只是“撒谷豆”多为北方遗俗。出门后新娘就要撑开红伞 “犹抱琵琶半遮面”,怕与人“相冲”。 因为闽南人以红为尊、为大、为喜、为吉,所以喜好用红伞。  跨火炉 熄明火  新娘到达新郎家门口时,要跨过一个火炉,人们认为这样可以利用火神的威灵,将新娘在其家里和沿途所招惹的邪气烧尽,并让男方兴旺,表达着泉州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新郎家的厨房不能烧火,一切明火都要熄灭,灶洞里面要放上一碗水,而且新郎家的人这时要回避,不能见到新娘。据说见到了就会“无缘无分”。 接着媒婆还会让新郎新娘面对面、背对背贴着。面对面贴着,寓意心心相印,背对背贴着,寓意“金银满背”。 头次客 双人返  婚礼第二天,新娘一早就要回娘家,俗称“头次客”,“双人返”或“新娘做客”,父母家人要设宴款待女儿女婿。这天早上,娘家会叫人过来(一般是新娘的弟弟)来把新娘接回家,这里有个小忌讳,新娘要回娘家的时候,要静静地走,不能告诉家人,新郎也要同往。接近傍晚的时候,新郎家就会派新郎的弟弟到新娘家接新人回来。  ●婚庆中要准备的一些物品  扇子针线盒  准备扇子两把、针线盒一个(里面的针得拿掉)、龙凤剪、尺、镜子、梳子、灯(灯和镜子得事先自己偷偷带到男方家里藏起,婚后取出),这些东西都要贴上喜字和红纸。婚礼当日上车后,把扇子扔出车外,女方父亲拾起藏衣服里带回家收好。  五谷春牛图  婚礼当天新娘的内衣裤上得缝着小圆铝片,包里还得带些五谷和春牛图、小圆片(圆片到男方家泡茶时放在茶里,据说这样可以让新娘和男方家里人有缘)。  带尾的甘蔗  第二天新娘家要送给新婚夫妇两根用红绳绑住的带尾甘蔗,把它竖在新房门后。寓意新婚夫妻相亲相爱“有头有尾”,夫妻甜蜜美满幸福。  近一个世纪闽南婚庆演变史  ●专家说史  近一个世纪闽南婚庆演变史  据民俗专家黄炳元介绍,民国时期,闽南陆续出现了文明结婚,无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青年经人介绍或自己相识,经过一段时间交往、恋爱,经双方家长同意而结婚,新式婚礼的形式趋于简单,去掉了坐花轿、拜天地、闹洞房等习俗。有的新娘出嫁就坐汽车,陪同的亲人则坐人力车,新娘不一定要穿红衣服,可身穿白色礼服,这在传统习俗中是非常忌讳的,总之,整个婚礼趋势从传统的封闭式开始走向开放。20世纪四五十年代,处在新中国建设时期,闽南婚事从简成为风尚,结婚时请支腰鼓队庆祝就已经不错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所有东西凭票购买,很多人为办一场婚礼,要从亲朋好友那里借粮票、布票、烟票、糖票;上世纪80年代,市区一般人家出的聘金要2万元,冰箱、电视机、洗衣机和录音机成为新人们结婚时显摆的东西。20世纪90年代开始,婚事形式开始丰富多彩,婚纱照、花车、礼服、酒宴,逐渐成为婚礼上必不可少的元素。  进入到21世纪,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传统的风俗已渐渐消失,而此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却渴望起了那种怀旧的感觉,他们认为怀旧是一种文化的追忆,同时也是一种时尚的体现。  泉州古婚娶习俗程序  ●古婚礼六大程序  据《泉州旧风俗资料汇编》记载:“婚姻大事,古有六礼”,这婚姻六大程序分别为:  纳采:由男家具备礼物,遣人(一般用媒妁)前至女家,纳其采择之礼,意在征求女家允许其婚娶之期。 问名:以男家主婚人名义,具书至女家问女之名,女家复书具女之出生年月以告。  纳吉:意谓归卜于庙得吉兆。使复于女家,表示婚姻之事已定。  纳徽:后改称“纳币”,俗称“过定”。择吉具书,备送礼物、章服等于女家。女家受物复书,回送礼物,如“纳采”之仪。  请期:择吉具书,备礼物告女家,女家受礼复书,其仪如“纳币”。  迎亲:婿(新郎)服礼服,率仪仗从妇舆(花轿)至女家,奠雁毕,乘马先返于门,妇至,降舆;婿引导入室,行交拜合卺礼(此礼泉俗鲜用,一般俱用采舆迎妇)。  ●嫁娶当日的仪礼  踢轿门:花轿抵达男家,一时鼓乐、鞭炮齐鸣,喜气洋洋。  送嫁娘忙备小火炉,放置在新人进入洞房必经之处。炉上置生猪肉一片、芦刺,撒食盐、白米、铅粒于热炭上。  送嫁娘一手捧米筛,一手握铅米,引新郎倒步至轿前,背向轿门,使劲倒踢一脚,轿内新娘亦须使力还踢轿门一脚。这是在用特殊语言向众宣称:日后乾纲振作,男不惧内;坤道树立,女不示弱。这一来一往,以脚还脚,当然各有幕后人为之指导,似乎闻到了八千年前那场父权制代替母权制的激烈革命的火药味。  请出轿: 男家于迎娶前,必先选请一男孩,大多为亲属中的平辈或下辈,最好生肖属龙;如无属龙的,其他亦可,但寅年出生属虎的不行。  新郎踢过轿门,送嫁娘即引男孩至花轿前三五步,作一长揖,请新娘出轿。礼毕退。  牵新人::男家主妇,于择吉迎娶有期,预请亲属中福命大的女长辈如婶母、朋眷,届期莅男家。俟“请出轿”后,奏三通鼓吹喜乐,由送嫁娘引福命妇至轿前,启轿门,手牵新娘出轿。送嫁娘一手捧米筛,一手握铅米,将米筛为新娘遮面,边念四句,边撒铅米,同牵新娘的福命妇拥新娘慢步跨过火炉,踏上瓦片,进入洞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9290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8
下一篇2023-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