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长什么样子

唢呐长什么样子,第1张

关于唢呐长什么样子介绍如下

唢呐的外形呈圆锥形,由管身、吹口、簧片等部分组成。它的管身为竹子或木头制成,长约30-50厘米,直径约15-2厘米。吹口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簧片则位于管身内部。

一、起源

唢呐最早起源于中国西北地区的民间音乐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中国的许多地方,唢呐都是重要的民间乐器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如婚礼、葬礼、节日庆典等。

唢呐,中国传统双簧木管乐器。早在公元3世纪,唢呐随丝绸之路的开辟,从东欧、西亚一带传入我国,是世界双簧管乐器家族中的一员,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使唢呐拥有其独特的气质与音色,已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管乐器。

唢呐的音色雄壮,管身多由花梨木、檀木制成,呈圆锥形,顶端装有芦苇制成的双簧片通过铜质或银质的芯子与木管身连接,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碗,加键唢呐还有半音键和高音键,拓展了音域增加了乐器表现力。

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在南方是“八音”乐器中的一种,在河南,山东称作喇叭,传统唢呐有百鸟朝凤、豫西二八板等经典曲目。

二、音色

唢呐的音色高亢、豪放,能够表达出强烈的情感和气氛。它的音域非常宽广,能够演奏出从低沉到高亢的各种音调。此外,唢呐还可以模仿人声、动物叫声等声音,具有很高的表现力。

三、演奏技巧

唢呐的演奏技巧非常丰富,包括单簧管、双簧管、三簧管等多种技巧。这些技巧能够使演奏者在演奏时表现出更加细腻的情感和技巧。此外,唢呐还可以与其他乐器合奏,如与二胡、琵琶、笛子等组合演奏,形成独特的音乐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唢呐是一种传统的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的外形独特,音色高亢豪放,演奏技巧丰富多样。如果你对唢呐感兴趣,不妨学习一下它的演奏技巧,感受一下它带来的美妙体验。

河南洛阳的本地戏就是豫剧,适合结婚的豫剧:《洛阳桥》、《凌云志》、《女贞花》和《柳绿云》,用的最多的是《春秋配》,讲述了一对才子佳人历经磨难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

《春秋配》讲述了一对才子佳人历经磨难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少女姜秋莲生母早逝,父亲出外经商,经常受后母虐待。一日,姜秋莲随乳母深山捡柴,路遇公子李春华,李同情姜的遭遇赠银相助,姜难中受助对李产生爱慕之情。后母唆使外甥侯上官深夜奸杀姜秋莲不成反而误杀乳母,于是嫁祸于李春华,诬陷李杀死乳母拐走秋莲将其告至公堂。县官受贿枉法将李春华屈打收监。姜秋莲连夜逃离家庭寻父鸣冤,巧遇李春华挚友、占山为王的张彦行带领弟兄下山营救李春华。最终张彦行假扮朝廷大员赶至公堂,惩处后母、侯上官及县官一干恶人,救出蒙冤的李春华,并当场让李、姜二人拜堂成婚。

《春秋配》是一出唱功戏,尤以“捡柴”一场最为经典,这也是陈素真大师花费心血精益求精之作。那段“羞答答出门来将头低下”的正宗祥符调慢板唱腔,一咏三叹,九曲回肠,唱得人如痴如醉,具有回味无穷的魅力,这正是当年汴京城“户户‘羞答答’”的原因所在。这场戏的表演也很见功力,姜秋莲受后母辱骂毒打之后的委屈、幽怨、痛楚,作为一个闺中少女抛头露面野外捡柴的羞涩、难堪,对素昧平生而解囊相助的公子李春华的感激,由感激而产生的朦胧的爱慕之情,以及因爱慕而急于了解对方更多情况却又没有勇气直接询问只能让乳母代为传话,这一系列复杂的感情通过精心设计的唱腔和动作表现出来,一个无辜受难、矜持娇羞而又情窦初开的古典少女形象站立于舞台之上,引发人无限的怜爱与同情。

为您找到以下内容:

天津大学北洋合唱团

天津大学北洋合唱团是中国水平最高的大学合唱团之一,团员由天津大学非音乐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生组成。中国合唱协会指挥委员会副主任任宝平教授担任常任指挥。30余年来,合唱团演绎了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浪漫和近现代等不同时期的作品千余首,其中多数作品为中国首唱。

一、天津市音乐工作团

天津市音乐工作团前身是1938年4月在河北省平山县成立的“平山县铁血剧社 ”。19

43年4月剧社更名为“晋察冀群众剧社”,1948年5月改称“华北群众剧社”。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后,华北群众剧社作为天津市军管会文艺处的“第一宣传队”随军入城。

1950年6月,以群众剧社的音乐工作人员王莘、曹火星、刘沛、徐明、顾品祥、张学明、肖云翔、韩孟震 、陈继续等为骨干,招收一些青年学生,成立了天津市音乐工作团。王莘任团长,曹火星任副团长,鲍昌任指导员。音工团演出的歌曲多是解放区流传和进城后创作的音乐作品,如曹火星创作的《没有***就没有新中国》,王莘创作的《歌唱祖国》和《红五月联唱》,云翔创作的《祖国之歌》、《运输工人歌》,孟震创作的《钢铁工人歌》等。当时 ,音工团面向社会招收音乐人才 ,很快就组织起近百人的音乐队伍,并涌现出一批骨干力量如李平、林青、王巍、阎家鸣、楼乾利、王子申、牛万里等。该团只存在一年多,但创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二、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歌舞团

1951年9月,以天津群众剧社和天津音乐工作团为基础建立的天津人民艺术剧院,设有歌舞剧团,王莘任团长 。1953年,歌舞剧团改为歌舞团。1956年,歌舞团从“人艺”分出改为独立建制,王莘任团长,曹火星、鲍昌为副团长。当时,该团由刘管乐、阎海登、殷二文、郭文章组成的民乐组,创作整理出一批具有华北地区特色的乐曲《小太平》、《柳叶青》、《放驴》、《荫中鸟》和《红花遍地开》等曲目,在全国影响很大。1956年8月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周,演出“农业合作化”大联唱和民歌《夸女婿》、《对花》、《王三姐赶集》等,受到好评 ,并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的接见。在此期间,该团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赴朝进行慰问演出,王莘创作的《防空哨之歌》、《英雄的阵地马良山》、《只因为立功喜报到了家》等歌曲,颇受指战员欢迎。该团还去内蒙边防为战士进行慰问演出;去康藏高原为藏族同胞演出。还曾走出国门到埃及、叙利亚、阿富汗等国家演出。演出的歌舞节目主要有《茉莉花》、《锔缸》和吹打乐《大得胜》等。

三、天津人民歌舞剧院乐团

1959年,天津歌舞团扩建为天津人民歌舞剧院,设有乐团。乐团是由原天津歌舞团管弦乐队扩大组建的。建团后,即排演民族的和西洋的管弦乐曲,陈贻鑫担任指挥,1964年乐团建制撤销,将管弦乐队分配到歌舞团和歌剧团。

“文化大革命”期间,歌舞剧院改称“东方红歌舞团”,排演了钢琴伴唱《红灯记》、交响乐《沙家浜》。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的天津歌舞剧院,设有歌舞团、歌剧团。歌舞团创作排演的大型舞剧《孔雀恋歌》,参加天津市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获创作和表演奖。此剧先后去北京、济南、上海、杭州、郑州、长沙、桂林等地演出200余场。1984年为庆祝引滦工程胜利竣工,创作演出了《引滦大歌舞》。  歌剧团恢复后 ,排演了天津作家航鹰创作的新歌剧《喜事的烦恼》。此后 ,陆续排演了歌剧《 泪血樱花 》、《银杏树下的爱情》、《广厦抒情曲》、《三个女儿的婚事》、《芳草心》和音舞诗画《唐宋风韵》等。还排演了在全国较有影响的由韩伟、王泉编剧,云翔、孟震、辰午作曲,于淑珍、关牧村主演的歌剧《宦娘》。  该院多次出国演出。1966年、1977年两次赴日本,1982年赴英国北爱尔兰、塞浦路斯,1984年赴澳大利亚的访问演出,均有民族器乐合奏、独奏、女声独唱等。图4-5 天津歌舞剧院演出大型音舞诗画《唐宋风韵》    

1985年6月,该院建制撤销,分别建立歌舞团、歌剧团、交响乐团、轻音乐团。

四、天津歌舞团

天津歌舞团于1985年6月成立,有演职员180人,孙振东任团长。该团建立后多次参加重要演出活动 。例如:1986年6月参加“第四届华北音乐舞蹈节” ,演出该团创作的《津门花会》、《老山情》等一台音乐舞蹈节目 ,受到好评。1988年1月,该团演员张金路、金三鹏 、黄霞、齐连升 、王玉、刘俊红等赴云南老山前线进行慰问演出 ,演出节目有《老山情》、《青春的火焰》、《红烛》、《追鱼》、《鸽子》、《小小水兵》、《恰恰舞》、《伦巴舞》等,受到部队官兵热烈欢迎。同年8月,该团关牧村、于淑珍、杨德富、刘颖、王惠林、高克勤 、李淑明、米守国、戴凤春、金三鹏、刘俊红等一行38人赴新疆演出,演出节目以声乐和芭蕾舞为主,受到当地党政军民热烈欢迎。

五、天津交响乐团

天津交响乐团建于1985年6月,有演职员120人,首任团长韩孟震;第二任团长兼首席指挥王钧时。乐队为“三管”编制的大型交响乐队。乐团成立初期,一批老艺术家如作曲家韩孟震、王连锁,词作家倪维德,演奏家森林、李桐洲、楼乾利、李柏云、管文宁,歌唱家赵英明等发挥着骨干作用 。他们曾创作演出了交响声乐套曲《腾飞吧祖国》和《现代天津最风流》。后培养出一批中青年艺术家 ,如作曲家李刚,演奏家董金池、吴经齐、杨德龙、曹国良、赵燕春、王猛、王韫、夏冠苓,歌唱家张铜龙、李华典等。建团以来,先后举办6届“世界名曲欣赏晚会”、5届“海河之春”音乐会、“春之声”交响晚会,以及“中国经典作品音乐会”、“中国京剧交响音乐会”、“中外**经典歌曲音乐会”等。还多次举办世界著名音乐大师的作品专题音乐会,曲目有贝多芬第1至第9交响曲,柴科夫斯基第1、4、5、6交响曲。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比才第1交响曲等。

六、天津轻音乐团

1983年,在天津文艺体制改革期间。天津歌舞剧院张建国、李青、赵学恂等人组建试点承包的“轻音乐小分队”,由33人组成。张建国、赵学恂、黄健为领导小组成员,青年歌唱演员李青领衔演出。自1983年5月23日在延安剧场举行首场演出后,至1984年5月的一年当中,先后赴东北三省、华北各省和江苏、浙江、上海、广东、深圳等地演出300余场。所到之处均受到热烈欢迎,取得良好的效益和丰富的经验。1984年6月,在“小分队”基础上组建天津轻音乐团。轻音乐团实行“全民所有,集体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新体制。编制40人,张建国任团长,何文茂 、赵学恂、李青先后任副团长 ,市文化局党委先后委派冯素贞、苗维成任政治指导员,庞跃江任党支部书记。新体制打破剧团吃国家“大锅饭”,演员吃剧团“大锅饭”的旧体制。乐团每个成员除完成本职工作外,都兼职一些事务性工作。演员的工资,按贡献、作用和工作量的大小实行合理分配。为适应演出市场的变化,该团自1992年起兴办第三产业,开设音乐家酒楼和音乐家歌舞厅。1995年底该团并入天津歌舞剧院。

七、天津广播电视艺术团

设有声乐、管弦乐 、民族器乐三个音乐门类的天津广播电视艺术团 ,于1979年11月1日建立,隶属天津市广播局。全团演职人员共有120余人,音乐部分70余人,崔岩、李志男、万卯辰先后任团长。

建团后,创作、编配、录制电视音乐和各类音乐作品数百件。其中大型声乐组曲《海河之滨》、声乐套曲《节日欢歌》、电视音乐《渤海明珠》都曾获奖。歌曲《祖国啊!我亲爱的妈妈》、《叫我怎能不热爱祖国》、《津城美》和《我们的笑声》等50件作品获得多种奖项。

1984年该团试行“阶段性承包演出”机制,先后到20几个省、市、自治区,深入到工矿、企业、农村、部队、机关、学校及革命老区,累计演出2000余场,接待观众400万人次,取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好成绩。

该团的作曲家万卯辰、杨长庚、孙履端等均为国家一级作曲。歌唱家、歌唱演员王晓清、张蝶、姜仁霞、姜德贤 、张永新、马德民、马忠平、王合等40余人次在全国和地方各种比赛中获奖。演奏家韩宴庭曾代表国家参加了第22届匈牙利国际小号比赛。

1987年,该团以一台新作《津城之歌》音乐会,代表天津市赴承德参加第五届华北音乐舞蹈节——“离宫之夏”,受到好评。

1988年7月27日,《中国文化报》在头版头条发表题为《崛起的秘诀何在》一文,对该团的改革发展作了长篇报道。

 八、天津歌舞剧院

1989年6月,天津歌舞团与天津歌剧团合并,恢复天津歌舞剧院。孙振东任院长,陈致和、李崇望、周永才、王堃为副院长。至1995年,剧院先后排练演出了音舞诗画《唐宋风韵》、乐舞《妈祖》等大中型歌舞节目;该院民族乐队创作演出《红花遍地开》、《十面埋伏》等一批音乐作品;管弦乐团创作演出了交响音乐史诗《东方慧光》。

1992年2月,该院赴昆明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 ,演出了《唐宋风韵》;1994年赴福建莆田参加“94妈祖文化旅游节”,演出了《妈祖》,均受到好评 。《东方慧光》在天津、北京、深圳 、香港等地演出引起轰动。其间举办的“俄罗斯风情晚会”、“中国歌剧经典晚会”、“于淑珍、关牧村回报音乐会”等多种形式的音乐会,均受到观众的欢迎。    

拓展内容:

群众业余音乐表演团体

                                   

一、天津教师合唱团

天津教师合唱团成立于天津解放初期,有成员百余人 ,长期坚持演唱活动,常任指挥王刚。“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81年4月恢复活动后,曾聘中央乐团指挥家秋里、上海音乐学院指挥马革顺、美国合唱指挥家蒙巴克斯特等来团讲学指导。1985年该团参加天津市职工文艺会演获演唱一等奖;1986年5月参加北京第二届合唱节演出的《教师啊,多么自豪》、《教师的快乐》、《大海啊,故乡》获演唱三等奖 ;1991年与天津乐团、河西区教师合唱团在音乐厅演出《黄河大合唱》,受到好评。

二、新歌合唱团

新歌合唱团成立于50年代初期 ,成员有教师、工人 、干部 、学生共百余人 ,指挥杨今豪(河北师范学院音乐系任教)。曾排练《瑶族舞曲》、《半个月亮爬上来》等合唱歌曲,多次参加天津市组织的音乐会演出。该团于1958年改组为“海河合唱团”,隶属天津市音乐家协会。指挥杨今豪、赵今彦、尚永昌。该团经常深入基层为群众演出,演出的曲目主要有《青春之舞》、《金色云朵过夜啦》等。1983年举行音乐会,演唱王莘 、杨今豪创作的合唱歌曲《红岩颂》等受到欢迎 。1991年10月应邀赴京参加“颂歌献给党”为主题的第三届合唱节,演出《祖国颂》、《前进在社会主义大道上》获演唱二等奖、指挥奖和伴奏奖。多年来,该团向一些省市的专业音乐团体输送歌手和学员百余名。

三、苏联音乐合唱团

苏联音乐合唱团建于50年代初,隶属中苏友好协会天津分会,成员来自市区基层单位,共有100多人 。曾排演过《红莓果》、《春天来到了战场》等合唱歌曲,对中苏音乐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历任指挥有李洪宾、郭任远、李华德、张金瑞、尚永昌等。著名歌唱家李光羲、王凯平、王传涓等都曾参加该团的活动。后因中苏关系变冷等原因曾改名“东风合唱团”,“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90年底,原苏联音乐合唱团联谊会成员30多人恢复该团,由老团员李雨声负责。1991年易名为“友谊合唱团”,吸收了一批新团员,并坚持活动。曾以排练中外合唱名曲如《伏尔加船夫曲》、《春天来到战场》、《太阳落山》、《共青团员》等参加天津的音乐会演出。

四、天津市职工业余歌舞团

天津市职工业余歌舞团成立于50年代初期,隶属天津市第一工人文化宫,设有合唱队、管弦乐队。管弦乐队由中央音乐学院派人担任指挥,曾排演《费加罗婚礼序曲》、《陕北组曲》等。合唱队曾排演天津市职工音乐创作组创作的歌曲,多次参加市职工文艺会演和音乐会演出。

五、天津市人民委员会机关青年合唱团

天津市人民委员会机关青年合唱团成立于50年代初,有团员70人。曾由天津音乐工作团徐明任音乐指导,后由团市委干部蔡振源任团长兼指挥。经常参加市内的音乐会,演出的曲目有《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淮海战役组歌》等。“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活动。

六、天津市少年业余广播艺术团

天津市少年业余广播艺术团成立于1951年秋,隶属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少年部,设有少年广播合唱团。成员是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在校学生,坚持活动多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活动。合唱团除担任电台的少儿歌曲录音广播外,还参加市内组织的大型音乐会演出。辅导老师有董淑敏、尹启平、刘宝运、吴晋博等。

该团参加1979年全国大城市儿童音乐表演大赛演唱《献给张志新阿姨》、《摘星星》两首歌曲同获一等奖。1982年参加华北音乐节——“海河之秋”音乐会和“全国少年儿童合唱比赛”均受到表彰。该团的小歌手有些已成为专业音乐工作者和著名歌手。

 七、天津市少年宫合唱团

天津市少年宫合唱团成立于50年代,隶属天津市少年宫,成员来自全市小学和初中的学生共200多人 。曾由儿童歌曲作家苏勇担任指挥。该团排练了《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儿童合唱歌曲,多次参加天津市的大型音乐会演出,受到好评。当年该团的小歌手关牧村、刘玉婉等已成长为全国著名的歌唱家。

八、天津青年业余歌舞团

天津青年业余歌舞团成立于1953年10月,隶属天津青年宫 ,设有两个合唱队和两个乐队(民族乐队和西洋管弦乐队)。全团共有400多人,成员来自学校、工厂、机关的歌舞爱好者。黎信昌(今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教授)、戴学忱(今中央民族乐团歌唱家)、石维正(今天津音乐学院院长、教授)等都曾是该团的成员。首任指挥李华德(曾任天津青年宫副主任,1956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著名指挥家 )。该团演唱的歌曲有合唱《歌唱祖国》、《祖国颂 》、《祖国到处是春天》,小合唱《游击队之歌》、《二月里来》,独唱《瞧情郎》、《五哥放羊》等。1955年,由文化部、全国总工会、团中央、高教部和教育部联合主办的“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会”,天津市派出的学生代表队基本是该团的成员。其中女声小合唱《只因为立功喜报到了家》获优秀奖(会后灌制成唱片在全国发行),戴学忱的女声独唱、王凯平的男声独唱和应诗珍的钢琴独奏,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

九、天津业余广播乐团

天津业余广播乐团于1955年成立,隶属天津人民广播电台 。该团设有两个合唱队和一个民族管弦乐队,共有团员200多人。除担任电台的歌曲、乐曲录音广播任务外,还经常参加天津市组织的音乐会,并下厂下乡演出。

十、天津群众业余歌舞团

天津群众业余歌舞团成立于1956年7月,隶属天津市群众艺术馆。该团设有合唱队(112人)、乐队(52人),成员来自市区基层单位的文艺骨干。合唱队曾由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黄飞立任艺术指导,郑小瑛、高伟任指挥。曾排演《英雄们战胜大渡河》等歌曲,参加天津市的音乐会演出,颇受好评。

                                   

十一、天津业余民族乐团

天津业余民族乐团成立于1963年6月16日,隶属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全团招收工厂 、街道业余音乐骨干共有70余人,指挥王致远。曾排演合奏《翻身的日子》、《光明行》、《江南好》、《秦腔牌子曲》(联奏),演出受到好评,对民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活动。

十二、天津群艺民族乐团

天津群艺民族乐团1978年初成立,隶属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团长兼指挥陈嘉瑞,副团长(二胡演奏家)除仁。该团前身是“天津中国音乐研究会”,1952年并入天津电台后改称“天津业余广播民族乐团”,后从电台分出改称“阳春业余民族乐团”。该团成员为教师、学生、干部、科技人员和产业工人,共50人。建团后,挖掘整理出一批著名古琴曲、琴歌、传统乐曲,以及濒于绝响的“天津十番乐”、“天津大乐”、“天津法鼓 ”、“天津丝竹乐”、“天津梵音 ”、“道乐”等独具地方特色的乐曲;创作出《 土地还家 》、《大家喜欢》、《把青春献给祖国》、《青春行》、《屈原问渡》、《渔轮归来》( 广东音乐 )、《明珠回归》、《收获的季节》(巴乌独奏)、《夜思》、《江河随想曲》、《万民欢》、《天涯芳草情》、《津沽桃花堤》、《怀古》(古琴、二胡、埙三重奏)等数十首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该团经常参加天津市大型音乐会的演出 ,演奏的乐曲多由电台播出。他们创作并受到群众喜爱的乐曲 ,已编印成《民族器乐曲集》公开发行。

80年代中期 ,在通俗音乐 、电声乐器的冲击下,该团坚守阵地,先后举办民族古典音乐、古琴音乐、广东音乐、传统民间音乐等专场音乐会,并深入到学校、部队、工厂、街道、农村演出。1987年在广州举办的“首届全国广东音乐邀请赛”,该团演出《渔轮归来》等曲目,获创作奖和演出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峡之声”节目对台湾演播民乐专场。同年,还与日本神户市举行城市广播节目的对口交流。

1992年,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海内外江南丝竹演奏会”,该团演奏的《青春行》获创作奖和演奏奖。同年,在河南泌阳市举办的“朱载育杯唢呐比赛”,该团演奏的《胜利秧歌》获独奏三等奖和伴奏奖。11月,文化部举办的“全国音乐舞蹈大赛”,该团的巴乌独奏《收获的季节》获创作、演出三等奖,民乐合奏《青春行》获演奏优秀奖。

                                   

 十三、天津青年业余艺术团

天津青年业余艺术团于1979年组建,成员为来自工厂、学校和社区街道的青年。该团设有声乐队、民乐队、轻音乐队,共有百余人。

该团以“走正路、出作品、出人才”为宗旨,积极创作,刻苦排练,推出许多优秀作品。在“天津市群众文艺新创作展览演出”中,该团的民乐小合奏《春光照海河》,轻音乐《白云》、《大雁》获二等奖。1979—1984年期间由该团走上专业艺术团体的歌手先后有王跃、杨小弟、郭玉清等。

十四、天津群艺口琴会

天津群艺口琴会成立于1980年初,隶属天津市群众艺术馆,成员多是工程技术人员、教师、职工,共40余人。该会在口琴家杨世珩的指挥和辅导下,水平不断提高,曾参加国际“全日本口琴联盟”、国际盒带录音比赛和国际、国内口琴比赛,多次获奖。该会经常为天津市群众演奏和在天津电台、电视台演播。演出的中外名曲《蓝色的多瑙河》、《杜鹃圆舞曲》、《春风》、《珍珠贝》、《荷丽楠蒂》、《星星索》、《红河谷》、《喜洋洋》等,都受到听众的欢迎。

十五、天津大学北洋艺术团

天津大学北洋艺术团建于1985年4月,设交响乐团、军乐团、民乐团、合唱团,以及音乐爱好者协会等社团,共有成员400余人。交响乐团建团后,排演了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序曲、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等。民乐团建立后,先后排演了《津沽桃花开》、《春江花月夜》、《喜洋洋》等。

80年代末,由辅导老师任宝平、韩修成组织创作组,先后创作了交响乐《北洋颂》,交响乐套曲《校园组歌》,交响合唱《一代学骄》,合唱套曲《青春的脚步》、《献给母校的歌》,合唱《祖国,生机勃发的地方》、《北洋颂》、《张太雷颂》等作品,多次在校内外演出。

1991年春,民乐团以《翠湖春晓》、《彩云追月》等曲目参加了天津市大学生器乐比赛并获奖。1991年以来,合唱团每年都举办音乐会。1993年天津大学承办由国家教委、团中央等9单位主办的“中国首届大学生吹奏乐比赛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夏令营”,军乐团获得三等奖和特别表演奖。1995年曾先后在天津音乐厅、北京音乐厅公演。

该团在1988—1996年期间每两年一届的天津市大学生艺术节的比赛中,均获器乐组一等奖及合唱组一等奖。

十六、天津小天使电子乐团

天津小天使电子乐团成立于1986年10月,由天津音乐学院附中和河西区三义庄文化站共同组建。该团与天津教科院培训中心和京师学校合作,采用世界先进的科学教学体系,对孩子们进行智力开发。几年来,培养出一批小乐手。该团多次参加天津及全国组织的演出,均受到好评。曲目主要有:《卖报歌》、《采茶扑蝶》、《太阳出来喜洋洋》、《溜冰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沂蒙山变奏曲》等。

1991年10月26日,该团在音乐厅举行建团5周年音乐会,小乐手们演奏了自己创作的乐曲,受到各界好评 。该团团长朱经白,艺术指导是日本音乐家左藤明雄。

十七、爱乐合唱团

爱乐合唱团于1988年9月成立 ,成员均为已退休的声乐工作者 ,共有70多人 。原天津歌舞剧院一级指挥赵宝山任指挥。该团以弘扬严肃音乐、介绍中外名曲为宗旨,以服务基层和活跃天津的音乐生活为活动方向,坚持正规的排练和演出。建团以来,到工厂、机关、学校、部队、油田 ,以及SOS儿童村等演出已有百余场 。他们常演的歌曲有百余首 ,代表性曲目有:《歌唱祖国》、《没有***就没有新中国》、《太阳最红 ,毛主席最亲》、《光辉的党旗》、《春天的故事》、《走向新时代》、《祖国 ,慈祥的母亲》、《飞来的花瓣》、《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牧歌》、毛主席诗词歌曲《沁园春·雪》等;外国歌曲有《伏尔加船夫曲》、《蓝色的多瑙河》、《喀秋莎》等。

该团积极参加天津市的各种节庆演出和比赛演出,均取得好成绩。1992年夏,在天津市第二届合唱节演唱《回声》、《晨钟》、《蓝色的多瑙河》等歌曲 ,获“组织”、“表演”、“指挥”、“伴奏”,“创作”5个单项奖。1994年夏,由著名指挥家严良堃指挥,与天津交响乐团合作 ,演出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中央芭蕾舞团两度来津演出经典剧目《红色娘子军》;该团担纲剧中的合唱等 ,均受到好评。近年来,该团吸收了来自学校、工厂、机关年轻的声乐爱好者,增强了活力。至1995年,该团拥有60多人,经常参加活动的有40多人。团长赵宝山,副团长王一林。

十八、天津少女合唱团

天津少女合唱团成立于80年代末期,隶属天津青年宫。成员80余人均为来自和平区中学的女学生。声乐指导兼指挥王萍。该团常参加市内的音乐会,演唱的歌曲有《花非花》、《踏雪寻梅》、《燕子》、《铁蹄下的歌女》等。

十九、天津盐场女子管乐队

天津盐场女子管乐队于1990年8月成立 ,有45名女职工参加 ,平均年龄30岁左右 。在天津歌舞剧院王春生 、尚永昌辅导下 ,排练了《国歌》、《团结·友谊》、《咱们工人有力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欢迎曲》、《迎宾曲》、《多瑙河之波》、《双鹰旗下》等乐曲。经常参加厂、区、市的重大庆典演出活动,都获得成功,受到好评。

二十、宁河县南涧花吹乐班

宁河县南涧花吹乐班成立于1949年。其前身是早年成立的民间吹歌会。解放后,乐手们以欢庆解放的喜悦心情在吹奏中添加花样、技巧,并形成一些程式加以坚持,遂有了“花吹班”的称谓。

该班的主要创始人是酷爱民族音乐的吹歌乐手蓝作勇。他与同乡青年乐手李纪珍、薄连顺共同研究、摸索出花吹技巧的系列表现形式。其中主要有 :在吹奏时吸烟 :两个嘴角各一支烟 ,两个鼻孔各3支烟,吹奏时每支烟都要冒烟;顶水碗:头顶一只,两肩各一只、两支胳膊肘儿上各一只 ,碗内盛满清水 ,吹奏时水不能洒出来 ;用2尺长的胶管连接唢呐的吹口抡起来吹;在乐器杆上安支架顶转盘等。吹奏的乐曲有《喜相逢》、《跑驴》、《柳青娘》、《王婆骂鸡》等。“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吹旧曲目,改吹“样板戏”。该班平时从事民俗、节庆的演奏。20世纪70年代中期,多次参加宁河县和天津市举办的节庆等演出活动。伴随该班名声的传扬,他们不仅跑遍了天津市的4郊5县,还曾应邀赴河北省和东北一些地区表演。1989年参加天津市首届田野文化艺术节,蓝作勇、李纪珍、薄连顺3人获天津市文化局 、天津市音乐家协会授予的“民间乐师”称号。90年代以来,该班培养出的年轻乐手努力传承着花吹技巧;使用的乐器在传统的唢呐、管子以及打击乐器鼓、钹、锣、梆子、木鱼、撞钟等的基础上,增加了电子琴、架子鼓等电声乐器,增强了乐曲的演奏效果。

至1995年,该花吹乐班共有乐手30多人,负责人薄连顺。

参见于天津文化信息网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我国中原地区。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我国普遍应用。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o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较详细的记载见于明王圻编《三才图会》(1607年刊): 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传说明代宗室朱载在唢呐八音孔的基础上研制出眼管子,为我国民族管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据说他曾在九峰寺创建金鼓会,每逢农历九月二十三,各地的唢呐班都要在这里聚会。 明末清初时有同乐会、贾家班,清至民国时有麻金班、毛旦班、银河班等唢呐演奏组织,在当地影响很大。沁阳一带有大花轿,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结婚,闺姑女、门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轿的俗语,正反映了这些唢呐班的影响。依照地域和技艺风格,沁阳境内的唢呐整体上可分为四大家两大派。以沁河为界,分为沁北派和沁南派;沁北派以张家、贺家、马家为代表,沁南派以贾家为代表。其繁盛之况,即此可见一斑。在四大家的影响下,沁阳境内的唢呐班社和艺人队伍规模不断增大,数量十分可观。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沁阳的唢呐班已发展到三十多家,从事唢呐演奏的人员达四百多人,呈现出乡乡有唢呐、村村有乐声的状况。据不完全统计,沁阳唢呐演奏的曲目达三百多首。在现当代民俗、艺术生活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民间艺术家创作了一些新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曲目,如《故乡颂》、《九峰情话》、《沁阳春》。1997年12月,沁阳市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荣誉称号,后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情(太康县) (2007-05-05 21:06:34)

标签:道情 分类:魅力河南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情(太康县)

太康道情历史悠久,是源于春秋远古时代的民间戏曲艺术,分布在太康及其周边地区。剧目丰富,据普查统计有三十多个曲牌、曲调,包括三大类五大品种。三大类是:唱腔、表演、音乐,五大品种是:声腔派系、表演程式、音乐体系、曲牌子曲调、打击乐。太康道情这些类系的形成,既有沿袭下来的民间艺术,也有姐妹艺术穿插,最后形成太康道情的独自特色。原有古装传统戏160多个,现代戏60多个,这些剧目在长时期的流传中,有很多已失传。太康道情戏自形成之日起,经历了数次的沉浮于1957年才得以正名。

“少锄二亩地,也不能耽误看太康道情戏。”在豫东和皖北等地区,太康道情曾经以独具特色的魅力征服了千万观众,太康县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全国惟一的一个道情专业剧团———太康县道情剧团,赢得“天下第一团”的美誉。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地方小戏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道”不尽的过去事

阳春三月,慕名来到道情之乡——太康县。在当地人的引领下,进入黉(hong)学街北一条无名小胡同,前行十多米后停了下来。当地人指着挂牌为太康县黉学研究所院内的一幢三层小楼说:“这里就是道情剧团。”

木字招牌字体斑驳,木牌上的漆已经脱落。三层楼里,一楼是仓库,里面堆满道具和乐器;二楼是排练厅,仅有一张桌子和十来把木椅;三楼是演员的住室,眼下的情景已经说明了现今剧团的生存状况。

春季是演出旺季,剧团去漯河演出,家里关门落锁,听说来访道情戏,当地人还是热情地把曾经名噪一时道情戏演员朱锡梅请了来,14岁就进入县戏剧培训班学艺并登台演唱小生的她,因为嗓音饱满纯正,吐字清晰流畅,表演气质端庄,受到省内外观众一致赞赏,她主演过《王金豆借粮》、《张廷秀私访》、《李天宝吊孝》、《跪洞房》和《前进路上》等道情戏的代表剧目,多次到郑州、豫东、安徽等地演出,并灌制了唱片。

《王金豆借粮》剧照

朱锡梅拿出她的定妆照,回忆起当年演出时的盛况,脸上浮现别样神采:“我们在安徽界首公演时,连演十几场座无虚席,买不到戏票的群众,要求将演出实况用大喇叭传播出去,深更半夜大街上仍有上百人围坐在广播下面听,演员在街上行走,行人指点相告。我们吃饭、照相、洗澡、理发,群众毕恭毕敬,拒不收钱。剧团离开界首时,卖包子的小贩,担着包子撵到演员乘坐的汽车前,硬往演员手里塞包子。”

“当年我在郑州大石桥露天大舞台演出的时候,和常香玉、申凤梅这些大师唱‘对台戏’,这些不同剧种的主演谁也不敢休息,十场八场都不换人,要不观众不答应啊,当时大家都夸道情好听,著名现代豫剧《朝阳沟》里拴宝唱的‘那个前腿弓,那个后腿蹬,脚不要慌来手不要猛……’其实就是移植我们道情的唱腔。”

太康道情班在鼎盛期有大大小小60多个。在豫东和皖北等地的乡村,随意拉个30岁以上的人,他或许就能大胆地哼段道情戏。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一部道情戏《前进路上》,就曾唱遍大河上下,国内亿万观众因此知道了“太康还有这么好的道情戏”。上世纪80年代之后,《王金豆借粮》、《富裕之后》等名戏更是让无数人津津乐道。参加国家、省市级比赛总是载誉而归。如今的道情剧团每年的麦收前南征北战,演出400多场,而绝大部分演出是在农村,演出曲目大多是他们自编自演的题材,豫、皖、鲁农村的群众又给道情剧团送了个名字:“庄稼农户的剧团”。

扯不断的戏曲“情”

从太康返回郑州途中拐道道情剧团正在演出的漯河。太康县道情剧团团长张天印说起道情戏就打开了话匣:“春天是整个演出的旺季,秋收以后和冬天也都会到各地演出,今年腊月二十八就开始到各地表演,合同一直签到了农历四月十五。演出的地方很多,安徽临泉,河南项城、漯河、舞阳、禹州、许昌、开封、郑州,以及黄河北边的几个地方。我们每年都要排新戏,今年就排了《出宫恨》、《五世同堂》等。全团出来表演的共有60个人,最大的54岁,最小的14岁。全年能表演400多场,在河南省剧团当中首屈一指,总收入在30万~40万元之间。”

可是,和其他稀有剧种一样,道情发展并不景气。道情剧团面临着演出市场逐渐萎缩、经济困难的问题,生存时刻受到威胁。

“演员每年外出演出的时间,多集中在过完年的三四个月,而此后的夏收秋种,许多农民出身的演员还必须回到家中种田,两头挂念,其间没有工资,这种窘境迫使许多艺人离开戏曲舞台,下海经商。”经了解,一批道情新秀如吕清丽、李艳玲、刘粉霞、张小花、丁彩艳眼看着就要茁壮成长起来,可是受市场经济影响,有的去郑州唱戏剧茶座,有的外出打工。

“观众听戏就是看‘角’,现在演员太随意,啥剧都唱,想怎么唱就怎么唱,如果让老演员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培养新生力量,再加上政府对少数剧种给予相关扶持,太康道情肯定有观众。”已经66岁的朱锡梅仍然没有放弃她的道情情结。

一段光荣的家史

坐在简陋的房间里,太康道情剧团团长张天印依然兴趣盎然,随后,他缓缓讲述着道情的历史渊源和故事,就仿佛是在讲述自己的家事。

道情历史悠久,源于我国的道教,时奉老子为教祖,以《五千文》、《道德经》和《太平调极论》为主要道教论典,至东汉末年制定乐章(道曲音乐)诵诫新法,用诗、词、曲、歌等文学形式编写道教题材,诵唱道义、情理,合而为一,曰“道情”。

道情原为诗赞体,宋代后吸收词、曲牌,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又称道歌。用渔鼓、简板伴奏,与鼓子词类似。之后,道情中的诗赞体一支主要流行于南方,为曲白相间的说唱道情;曲牌体的一支流行于北方,并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发展为戏曲道情,以“耍孩儿”、“皂罗袍”、“清江引”为主要唱腔,采用了秦腔及梆子的锣鼓、唱腔,逐步形成了各地的道情戏。内容有升仙道化戏、修贤劝善戏、民间生活小戏、历史故事和传奇公案戏4类。

自民国初年,道情从曲艺演唱形式走上舞台,人们称之为“道情班”。解放前夕,戏班离散,销声匿迹,建国后复得挖掘振兴。道情擅长演唱儿女家庭故事,情节曲折,以唱制胜,具有浓厚的地方乡音民俗色彩。

其表演特技堪称一绝,早期道情演唱时,穿插加入一些“绕口令”,如“百家姓与三字经混唱”等。而演员在扮演鬼怪角色时,要佩戴外形像鸡蛋的铜铃假眼,眼珠会滚动,惊奇可怕,这也是其他剧种所少有的特技。

太康道情班在鼎盛期有大大小小60多个。当时道情戏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流传着不少谚语,如“宁叫面发酸,也不能耽误看太康的道情班”,“任凭少锄二亩地,也不能耽误看太康的道情戏”,太康也因此被誉为“道情之乡”。

一段骄傲的经历

在豫东和皖北等地的乡村,随意拉个30岁以上的人,他或许就能大胆地哼段道情戏,道情的普及面之广令人赞叹。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一部道情戏《前进路上》,就曾唱遍大河上下,国内亿万观众因此知道了“太康还有这么好的道情戏”。上世纪80年代之后,《王金豆借粮》、《富裕之后》等名戏更是让无数人津津乐道。

之前,曾听人说,太康道情剧团在当地有“金奖专业户”的美称。张天印抱来的一大摞荣誉证书和奖杯证实了此言不虚,原来太康道情屡次参加国家、省市级比赛,总是载誉而归。

1992年,《王金豆借粮》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荣获八大奖项,剧团正式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2000年,道情剧团被评为河南省文化先进集体;2001年,《富裕之后》荣获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大赛金奖,随后又拿得全国人口文化奖;2003年,在河南省第八届小戏、小品(曲艺)大赛中,太康道情剧团凭借一部《恋歌》摘得桂冠……与此同时,道情剧团还多次应邀进京献演,受到党和国家***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评价,深受首都百姓的青睐。

被誉为“天下第一团”称号的太康道情属全国稀有剧种。太康道情被国务院定为首批非质物文化遗产。

郑州日报大型系列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原行

http//wwwzynewscom 2006-03-23 11:10:22 中原新闻网-郑州日报

视力保护色: █ █ █ █ █ █ █ █

本报讯 为提高广大读者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本报从3月上旬开始,派出主力记者深入全省各地现场采访。从今天开始,这组饱含着记者热情和心血的报道,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原行”系列报道的形式在本版连续推出。

非物质文化

遗产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

下来的、和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不以物质形态展现的文化的统称,其中包括传统戏剧、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以及手工艺和手工技术,此外还有传统节日、民俗等重要精神文化遗产。

我省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抢救和保护工作也居全国领先水平。2003年,我省成立了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领导小组;次年,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在全省正式启动。今年1月中旬,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501项,我省上报的57项中,有20项荣列推荐名录。

记者采访了解到,根据《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我省已确定了第一批46个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保护名录和首批24个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并选出57个项目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同时加大民族文化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力度,在国内率先举办了“河南文化遗产日”。

据了解,我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总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4年至2008年,为先行试点和抢救濒危阶段;第二阶段从2009年至2013年,为全面展开和重点保护阶段;第三阶段从2014年至2020年,为补充完善和健全机制阶段。

据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委员会负责人介绍,当前他们正在进行5个方面的工作:在全省各地调查发现民间文学、美术、表演艺术方面的优秀代表人物,100名入选者将被授予“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并从中选出10名重要传承人由国家对其进行必要的扶持和保护;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编辑工作,对民间口承文学进行抢救保护;开展河南十大民俗经典评选命名及编撰出版工作;对我省1949年以前创办的“老字号”进行全面普查,并予以记录;对我省民居民间建筑进行普查,对其中的经典予以合理开发利用。

河南省申报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单

(带“▲”的为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民间文学/口头文学:5个

1花木兰传说(商丘虞城县)▲2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驻马店汝南县)3帝舜传说及文化空间(濮阳县)4“白蛇闹许仙”传说(鹤壁淇滨区)

5董永与七仙女传说(焦作武陟县)▲民间美术:2个

1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开封县)▲

2王桥农民画(驻马店市汝南县)民间音乐:9个

1板头曲(南阳)▲2中州筝派(省艺术研究院)3筹(许昌)4司马懿得胜鼓(焦作温县)5超化吹歌(郑州新密市)6唢呐(焦作沁阳市)▲7铜器舞(平顶山市郏县)8大铜器(驻马店西平县、遂平县)

9武陟盘鼓(焦作武陟县)民间舞蹈:1个

1官会响锣(周口项城市)戏曲:14个

1豫剧(省艺术研究院)▲2曲剧(省艺术研究院)▲3越调(周口)▲

4大弦戏(省艺术研究院、安阳滑县、濮阳县)▲

5罗卷戏(省艺术研究院、驻马店汝南县、开封通许县)

6目连戏(濮阳南乐县)▲7道情(周口太康县)▲8宛梆(南阳内乡县)▲

9四平调(省艺术研究院、商丘市、濮阳县)

10大平调(省艺术研究院、濮阳县、安阳滑县)▲

11道情皮影(三门峡灵宝市)12罗山皮影(信阳罗山县)13杠天神(驻马店新蔡县)

14怀梆(焦作沁阳市)▲曲艺:5个

1河洛大鼓(洛阳)2河南坠子(省艺术研究院)▲3王屋琴书(济源)4灶书(信阳固始县)

5丝弦道(驻马店平舆县)民间手工技艺:5个

1杜康酒酿造工艺(洛阳)2钧瓷(许昌禹州市)3玉雕工艺(南阳镇平县)4泥咕咕(鹤壁)▲

5棠溪宝剑制作工艺(驻马店西平县)生产商贸习俗:1个

1确山打铁花(驻马店)岁时节令:1个

1九九重阳节(驻马店上蔡县)民间知识:5个

1少林功夫(郑州少林寺)▲2太极拳(焦作温县)▲3八卦文化(省社会科学院)4洛阳正骨(洛阳)

5针灸铜人(省中医药管理局、开封)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9个

1马街书会(平顶山)▲2太昊陵人祖庙会(周口淮阳县)▲3老子生日庙会(周口鹿邑县)4浚县正月古庙会(鹤壁浚县)

5盘古庙会(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南阳桐柏县、驻马店泌阳县)

6百泉庙会(辉县市)7大营社火(三门峡陕县)8民间社火(鹤壁浚县)9地坑院(三门峡)

提起唢呐用来结婚配乐合适吗,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南昌乡下结婚吹的唢呐是什么曲子,另外,还有人想问结婚喜兴时唢呐班吹奏的音乐?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黄子华 哗众取宠) 假结婚时候放的那个唢呐加锣鼓的音乐叫什么名字,好像中国传统结婚都演奏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南昌乡下结婚吹的唢呐是什么曲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唢呐用来结婚配乐合适吗

1、唢呐用来结婚配乐合适吗:南昌乡下结婚吹的唢呐是什么曲子

应该是龙凤呈祥

每个地方的曲子都有区别的

百鸟朝凤

2、唢呐用来结婚配乐合适吗:结婚喜兴时唢呐班吹奏的音乐?

比如说是婚礼曲,抬花轿调,全家福等等很多的,还有一些欢快喜庆的歌曲,很多的,在就能的到或到九酷都行

3、(黄子华 哗众取宠) 假结婚时候放的那个唢呐加锣鼓的音乐叫什么名字,好像中国传统结婚都演奏的!

好难找,帮你不到

4、唢呐用来结婚配乐合适吗:家在农村,这结婚到底是用婚庆还是用唢呐

实际上也有性价比高的婚庆价格和唢呐也差不多看个人需求或婚礼策划师反正也不要钱

5、有谁知道《》里逼紫霞结婚,那时候放的很喜庆的唢呐吹出来的音乐叫什么名字啊?

你也很喜欢这个么。

我也是诶,

我都看了几十次了,。好看诶,。!

6、谁知道有这样一首歌好像是结婚的时侯放的 好像是用唢呐吹出来的

抬花轿,百鸟朝凤,娶媳妇,迎新娘,入洞房,花烛,你说的可能是百鸟朝凤http://zhangmenshitingcom/data/music//%E7%99%BE%E9%B8%9F%E6%9C%9D%E5%87%A4xcode=&mid=0,

7、朋友要结婚了。农村的放上放着大。适合放什么歌呢? 跪求!!越多越好!!! 是新歌。

我觉得偶尔放些轻音乐也挺好的,可以在吃放的时候放

还可以放一些关于父母的歌,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感恩父母

(黄子华 哗众取宠) 假结婚时候放的那个唢呐加锣鼓的音乐叫什么名字,好像中国传统结婚都演奏的!

8、唢呐中有哪些是喜庆的可在结婚时用不是婚礼现场是婚礼前吹的唢呐

百鸟朝凤

9、结婚喜庆唢呐曲,伴奏。有的传给我我下,越多越好。一定要够喜庆,双唢呐的曲。定金,满意在给

现在上班,不好弄,晚上找找看

10、唢呐用来结婚配乐合适吗:古代成亲的时候路上迎亲时以唢呐为主吹奏的曲子有哪些?

作品中“古代迎亲”的唢呐曲有《抬花轿》、《百鸟朝凤》、《迎亲路上》、《迎送调》、《金蛇狂舞》。

1、《抬花轿》一种传统音乐,根据抬花轿的动作、行走、运动状态而编配的音乐,广泛流行于中国,是中国传统的古典音乐之一,表现形式以唢呐演奏为主。由于历史悠久,音乐的作者已经无法考证。

2、《百鸟朝凤》是一首流行于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的乐曲。其前身是《百鸟音》,这是一首充分展示唢呐艺术魅力的乐曲。以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3、《迎亲路上》是一首由乐团谱曲,乐团编曲,乐团演奏的纯音乐歌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少数器乐曲集CD》中,由恒大音乐公司发行于-10-01。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

4、《迎送调》是一首由佚名谱曲,佚名编曲,网络歌手演奏的纯音乐歌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迎送调》中,发行于-05-06。该张专辑包含了1首歌曲。

5、《金蛇狂舞》是聂耳于年根据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的一首管弦乐曲。乐曲的旋律昂扬,热情洋溢,锣鼓铿锵有力,渲染了节日的欢腾。

年开闭幕式上就是使用的该曲作为背景音乐来烘托这一全世界的节日的欢腾和浓郁的。

以上就是与南昌乡下结婚吹的唢呐是什么曲子相关内容,是关于南昌乡下结婚吹的唢呐是什么曲子的分享。看完唢呐用来结婚配乐合适吗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迎亲当天,男方要备两顶彩轿到女方家接新娘,并且要有唢呐伴奏,场面十分热闹,称之为“小登科”,而且女方上轿时被抬进去,这是“不沾娘家土”,这些都是濮阳农村地方的一些结婚风俗,迄今为止,有些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动,但是大部分还是被沿袭下来了。也是颇具地方特色的一种文化。

濮阳结婚风俗也略微有些繁琐,旧时有说媒的环节,并且讲究门当户对,举行婚礼。这时男方还要给女方彩礼,具体金额双方可以协商。迎亲时,男方要抬着两顶彩轿,两坛好酒,两架喜盒,并且数十面彩旗前去迎亲,在迎亲队伍前,还要燃放鞭炮,一路上还有唢呐伴奏,场面十分热闹红火,这是“小登科”。待到新娘家之后,等待新娘拜别父母,同新郎一起回程,新娘双脚不可以沾地,这叫“不沾娘家土”,避免带走娘家财运。

喜轿到了新郎家之后要用谷秆裹着鞭炮燎轿一周,轿子才可以落地,这是为了祛除不好的东西,新娘在下轿之后,头门要放置一马鞍,新娘要过马鞍,寓意好女不嫁二夫的含义。新人拜过天地之后,还会有改口的环节,双方父母也要给新人准备一个大红包,此后两家人就真正变成了一家人了,这些细节的习俗,虽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却是家人对于新人的祝福,希望他们能够拥有美满幸福的婚后生活。

我国地大物博,各处民风民俗也是别具特色,濮阳结婚风俗也是一个村落一个样,无论细节之处有什么差别,这些婚俗背后的寓意都是美好的,承载着亲人对于新人的无限祝福,无论婚宴筹备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大家都可以坐下来耐心的进行协商,没有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毕竟都是为了能让新人有个难忘的婚礼。

1、 花木兰传说(虞城县) 2、 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汝南县) 3、 盘古神话(泌阳县、桐柏县) 4、 白蛇闹许仙传说 (鹤壁市淇滨区) 5、 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武陟县、汝南县、西平县、遂平县) 6、 柳毅的传说 (卫辉市) 7、 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辉县市) 8、 邵原创世神话群 (济源市邵原镇) 9、 汉族叙事长诗《郭丁香》 (固始县) 10、 愚公移山传说 (济源市) 11、 赵氏孤儿传说 (温县) 12、 大禹神话传说 (禹州市) 13、 王莽撵刘秀传说 (西平县、遂平县) 14、 灵宝黄帝传说 (灵宝市) 民间美术(9项) 1、 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市) 2、 黄河澄泥砚 (郑州市惠济区、孟州市、陕县) 3、 汴京灯笼张 (开封市) 4、 柘城李秀山泥塑 (柘城县) 5、 农民画 (舞阳县、汝南县) 6、 虢州石砚 (灵宝市) 7、 秦氏绢艺 (滑县) 8、 方城石猴 (方城县) 9、 民间剪纸 (陕县、灵宝市、卢氏县、辉县市、鲁山县) 民间音乐 (13项) 1、 板头曲(南阳市) 2、 中州筝派 (河南省艺术研究院) 3、 筹音乐 (许昌市) 4、 司马懿得胜鼓(温县) 5、 超化吹歌 (新密市) 6、 唢呐 (沁阳市) 7、 大铜器 (西平县、遂平县、郏县) 8、 河南盘鼓 武陟县、开封县) 9、 官会响锣 (项城市) 10、 轧琴 (舞钢市) 11、 信阳民歌 (信阳市) 12、 郑王词曲 (沁阳市) 13、 西坪民歌 (西峡县) 民间舞蹈(13项) 1、火龙舞 (孟州市) 2、苏家作龙凤灯 (博爱县) 3、高抬火轿 (沁阳市) 4、齐天圣鼓 (灵宝市) 5、回民秧歌 (项城市) 6、大仵民间舞蹈 (柘城县) 7、跑帷子 (汤阴县) 8、花挑舞 (固始县) 9、艾庄铜器舞 (许昌县) 10、豫西狮舞(洛阳市大里王狮舞、巩义市小相狮舞) 11、麒麟舞 (兰考县、睢县) 12、火绫子(商城杈伞舞) (商城县) 13、双人旱船舞 (临颖县) 民间戏剧及曲艺(28项) 1、 豫剧(河南省艺术研究院) 2、 曲剧(河南省艺术研究院) 3、 越调(周口市) 4、 大弦戏(滑县、濮阳县) 5、 罗卷戏 (汝南县、滑县、内黄县、通许县、范县、邓州市) 6、 目连戏(南乐县) 7、 道情(太康县) 8、 宛梆(内乡县) 9、 四平调(商丘市、濮阳县) 10、 大平调(濮阳县、滑县、延津县) 11、 皮影戏 (灵宝市、罗山县) 12、 杠天神 (新蔡县) 13、 怀梆 (沁阳市) 14、 河洛大鼓(洛阳市) 15、 河南坠子(河南省艺术研究院) 16、 王屋琴书 (济源市) 17、 灶书 (固始县) 18、 丝弦道 (平舆县) 19、 锣鼓书 (三门峡市) 20、 清丰县柳子戏 (清丰县) 21、 河阳花鼓戏 (孟州市) 22、 二股弦 (武陟县) 23、 光山花鼓戏 (光山县) 24、 南阳曲艺 (南阳市) 25、 扁担戏 (新蔡县) 26、 扬高戏 (三门峡市) 27、 二夹弦 (开封市、睢县、滑县、延津县) 28、 落腔 (内黄县、辉县市、长垣县、淇县) 体育竞技及杂技(2项) 1、东北庄杂技 (濮阳市) 2、心意六合拳 (漯河市、淮阳县) 手工技艺(13项) 1、 杜康酿酒工艺(伊川县、汝阳县) 2、 钧瓷烧制技艺 (禹州市) 3、 镇平玉雕工艺 (镇平县) 4、 泥咕咕 (浚县) 5、 棠溪宝剑铸造工艺 (西平县) 6、 汝瓷烧制技艺 (宝丰县、汝州市) 7、 唐三彩 (洛阳市) 8、 汴绣工艺 (开封市) 9、 太平车制作技艺 (平舆县) 10、 五里源松花蛋制作技艺 (修武县) 11、 武陟油茶制作技艺 (武陟县) 12、 东岸桃核雕花工艺 (上蔡县) 13、 宝丰酒酿造工艺(宝丰县) 民俗节庆(6项) 1、“重阳节”民俗 (上蔡县) 2、大营社火 (陕县) 3、浚县民间社火 (浚县) 4、打铁花 (确山县) 5、地坑院民俗 (陕县) 6、东西常骂社火 (灵宝市) 文化空间(10项) 1、 马街书会 (宝丰县) 2、 伏羲太昊陵祭典(淮阳县) 3、 浚县正月古庙会(浚县) 4、 老子生日祭典 (鹿邑县) 5、 帝舜传说 (濮阳县) 6、 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新郑市) 7、 洛阳关林朝圣大典 (洛阳市) 8、 嫘祖祭典 (西平县) 9、 火神祭祀 (商丘市睢阳区) 10、 中岳古庙会 (郑州市) 民间知识(8项) 1、 少林功夫(少林寺) 2、 太极拳(温县) 3、 八卦符号文化(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4、 洛阳牡丹栽培技艺 (洛阳市) 5、 洛阳水席 (洛阳市) 6、 开封又一新糖醋软熘鲤鱼焙面 (开封市) 7、 开封马豫兴桶子鸡 (开封市) 8、 开封第一楼小笼灌汤包子 (开封市) 中医中药(5项) 1、洛阳正骨 (洛阳市) 2、百泉药会(辉县市) 3、针灸铜人 (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 4、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 (焦作市) 5、禹州中医中药炮制技艺 (禹州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9304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8
下一篇2023-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