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产生的背景:我对道教的认识之四

道教产生的背景:我对道教的认识之四,第1张

关于道教为什么在东汉末年这个时期产生呢?它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首先,当时社会矛盾的激化,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都需要宗教的支撑。在东汉王朝,朝廷就分为宦官和外戚两大政治集团。他们之间的勾心斗角,使得朝政黑暗腐朽,社会动荡不安,百姓苦不堪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有苦难的地方就有宗教。列宁曾指出:恐惧创造了神。这就是一切宗教产生的最根本的根源。又说:野蛮人由于没有力量同大自然搏斗,而产生对上帝、魔鬼、奇迹等的信仰。百姓走投无路,寄希望于一种宗教来解脱或安慰自己。统治者也企图借助宗教来麻痹人民,削弱人民的反抗情绪。于是乎,宗教就成了当时社会的普遍需要,道教即应运而生。

其次,继商周尚鬼神的遗风,汉代有神论的泛滥,以及统治思想的宗教化,为道教形成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有神论与无神论并存。汉高祖一统后,为巩固其统制,大力加强思想控制。先期以道家的“无为而治”为主流。到了武帝刘彻喜欢儒学,并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家思想便成了社会的统治思想。但董仲舒并非完全照搬孔老夫子的儒家思想,而是用阴阳五行说进行的改造,推出了一套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神学体系。按他的说法,天是一切的主宰。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都是上天的旨意。所以,董仲舒还吸收巫师、方士的做法,施行巫术,才有了刘彻晚年的“巫盅之案”。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已经演变成了宗教化意志。两汉之交的王莽用图谶篡汉,刘秀用图谶称帝,谶纬神学从此泛滥流行,朝野上下笼罩在鬼神崇拜的神秘气氛中。在这种大背景下,将道家思想与神学合流变成了道教。

第三,封建帝王对神仙方术的追求,对道教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家所熟知的秦始皇多次派人东海求长生不老药;汉武帝求仙炼制长生不死药,以方士为代表的大批求仙修道形成一种社会风气,这就促使道教丹鼎派的形成。

第四,佛教的传入和兴盛也促进了道教的产生。佛教从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到东汉末年已得到快速发展。佛教是外来文化,由印度僧人来华传播并很快占稳脚根。另外佛教是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最华贵、逻辑体系最缜密、哲学韵味最深厚的一门宗教(注:王东岳语)。它的传入给中国的神仙道徒和方士以有益的启示,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民族情感,促使他们要建立一个体现中国自己文化主旨的宗教,以此来对抗外来的佛教,这也是道教产生的一个背景。

道教的正式诞生学界认为是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和太平道的形成。这其中五斗米道信奉的经典是《老子》,太平道信奉的经典是《太平经》。

一、贵生论

《让王》:“天下至重也……尊生者”

《在宥》:“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

以此进化出“养生论”

《在宥》:“至道至精,窈窈冥冥,形乃长生”

但与现代“物养”不同,重在“心养”

二、苦生乐死

不把死看成十分恐怖的事,如果死来临了就乐意接受,但不是“悦死恶生”,还是重生,因为道家是人生哲学~~~平静态度面对生死才对。“。世之所谓贤士……不念本养寿命者也”

三、生死必然

结果必然,生中有死、死中有生

(材料太长太杂,恕不打出来咯……)

四、生死自然

生,源与自然,死,归于自然。

《知北游》:“身非汝有,是天地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委顺也”、“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无法改变的

《天运》:“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

所以不用被它束缚住情感

《秋水》:“生而不悦,死而不祸”

死和生就是一回事

五、生死气化

生死皆源于气,一“气”所为。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知北游》:“通天下一气”

《至乐》:“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

《大宗师》“假于异物,托于同体”

六、生死齐同

生死是一样的

《山木》“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大宗师》“死生存亡之一体”

《庚桑楚》:“有无死生之一守”

七、不死不生(终极状态!!)

死而不亡

《老子》“不知其所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

《大宗师》“古之真人,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

真正超越生死之困,达到死而不亡,不死不生的境界,永恒境界。

道家思想的核心精髓就两个字:“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道家所提倡的做人学问,是指让人实事求是,光明磊落,机敏大度,能伸能屈,把握尺度,掌控分寸,专注突破,学会选择,懂得放弃,敢于决断,顾全大局,能谋善断,运筹帷幄。

中华传统文化“道”“儒”“释”各有特点,但三家之间有着彼此互补的作用,所以一直有“道治身,儒治世,佛治心”的说法。

扩展资料:

道教认为,道经是三清天尊——三洞教主为拯救宇宙众生,使用自然妙气书写的先哲圣典。道经藏于“七宝玄台”,神仙通过乩仙降笔等方式将经书传授给高道名士,再由他们传播布道于世间民众。道教经典卷帙浩繁,包罗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法术、斋醮科仪、传道弘道与风水推算等各方面内容。

参考资料:

-道教

和合术是针对夫妻、情侣之间感情圆满,婚姻和合的。中国人在古代崇拜月老,和合二仙,道教修道高人根据修为,与天神沟通,为人祈福,形成了和合术,已从晋代流传到现在。

而做和合当然是为了挽回感情,延续姻缘!你的感情是遇到什么问题?

但现在网络也有很多虚假骗子道长,提醒你要多加谨慎小心,谨防受骗!

本人自成年以来,略有涉略道佛两家的思想!得出一个不是很成熟的结论:做事要有道家风范,不争,不关自己的事不用过多去理会,不关他人的事也不要去牵扯他人;而做人得有佛家的慈悲,随缘随意,不为难他人也不为难自己,对众生有敬畏之心,对父母有感恩之心!我不知道这种思想是否正确,也希望得到各位道友的指点……能够更深入了解这两大家的思想!

有道是,一枝花开并蒂莲,三教原本是一家。

儒,释,道,三家侧重点不同,但又有共同的基础,就是这个所谓的「道」。这个东西,同出而异名,不同的人不同的叫法,但是是一个东西。

所谓的「道」,可以理解为客观规律。然后,儒释道,围绕这个规律,进行不同的应用。

道家,道法自然,讲的是怎么去认识、接触、学习、利用这个规律。在抖音上有个账号,叫「职场老思」,经常讲的是一些应用道德经的故事,挺有意思。认识周围的规律,包括自然界,包括人心,等等等等,并且利用这个规律,搞一些事情。

佛家,相由心生,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讲的是怎么去看待所谓的「道」,怎么去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调整自己的心境,达到一个「大自在」的状态。

儒家……才疏学浅,暂时不太会总结……

大概也就这样吧。

这种人畜无害的结论,谁也不能说不正确。但你不涉猎佛道思想,你看童话,情感书,你也很可能得出这种结论。你得出这个结论,和你「涉猎佛道思想」没有什么必然关系。很可能是你在「涉猎佛道思想」之前,已经先有的结论。

你脱离佛道思想,单说这个结论,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一旦和佛道思想结合起来,那就是一个典型的 媚俗 结论,这是一个把佛道思想媚俗化的过程。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一书里描写过一个典型的媚俗现象:

这个参议员带她乘着一辆宽敞的汽车兜风,四个男孩子挤坐在车后座上。参议员把车一停,孩子们马上跳下车,踏过大草坪,朝体育场跑去,因为那儿有一个人工溜冰场。参议员仍然手握方向盘,以一种做梦似的神态看着正在奔跑的四个小小的身影;他转头对萨比娜说:「看看他们!」他手一挥,画了一个圈,圈进了体育场、草坪和孩子们,一边说:「我说这就是幸福。」

「孩子在草地上跑」,这个场景和「幸福」没什么因果关系。但是他却一下就联想到「幸福」,还附带着各种抒情,这就是媚俗。 从「阳光、草地、奔跑的孩子」得出「幸福、美满、成长」,这种程式化的连接,就是典型的媚俗文化。

一说到佛家道家,就联想到随缘、平心静气、好好做人、对别人好、努力。这也是媚俗。得出这种结论需要看佛教吗?你是从哪里了解佛道的?其实大众心里类的图书全是这么写的,朋友圈里这些东西也不少,在看佛教之前,这些东西就已经弥散在社会里了,你只是把已经嵌入在头脑里的概念投射到佛教中罢了。

佛家讲诸法空性,道家讲清净无为,殊途同归,都在讲如何找到世界的本源,万物是如何产生发展变化的,如果只是想了解,它不是知识,不能了解,只能自己亲自去体悟,如果想知道世界的真相,万物的起源,只有无知无欲,混混默默,脑袋放空,行事无为,空和无为是了解真相的途径和方法,真相只能自己去了解

道,与理、法、术。

自然规律,与定律,理论,技术的关系。

都是……自然者,与自然而然者。

道士为求道,尊理,立法,作术。

科学家为求真,尊定律,立理论,作技术,也是道士。

只可惜,一些迷信,只求长生,甚至只是混口饭吃的道教人士,混淆、污浊了道士的概念。

所以用道士这个词,会不贴切,最好还是用『求道者』,来描述物理学家。

时代会变得,兄弟们,总有一天,科学家这个词,也会变得污浊而包含部分贬义,有阴有阳,有褒有贬,被人尊敬,也被人唾弃。物理学家现在暂时还只是新生事物,不过几百年历史,但总有一天,也会腐朽而不顺应时代了。

只要在理法术的范围,就总有一天会变得,顺应时代或被淘汰。

届时,或许会有全新的,尊理,立法,作术的职业,以全新时代的全新方式,继续求道。

这本身,就是道。

一切都会变,唯道不改,这就是……道之易理。

道之中,名为易的这个道理啊。

西方的神,因为有了具体形象和定义,被强行从未知状态,描述成已知,所以会很不容易顺应时代,太死板,才最终被物理学击败,打倒。

可我们信仰的道,是从不会被打倒的,压根没有被打倒的概念,它是什么我们都不知道。它还是未知的。

所以科学,永不可能击败道,他们甚至被包容了,他们也是求道者。

败的不是道,是道家,是道教,是我们,只有人会失败,道永存。

有变化就有兴衰,就有生死,就有存在与不存在。只有人,只有物,只有非道的一切,才会因为不断地变化,而衰亡或崛起,这叫自然而然。

道本身是不改的,无形无质,不知其名,未知而独立,所以无敌,不灭,永存。

老子看出了道的『无为而无所不为』。

道自己不动,动的是万物。宇宙所有的粒子所有的一切都在变化,这叫『为』,但是自然规律没有变,它甚至无形无质,这叫『无』。

所以道好像什么都没做,却又什么都做了。

无为而无所不为,这句话的本质就是万变不离其宗。

翻译通俗点,便是掌握住自然,则自然而然。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是掌握住根本。

顺应自然,处于自然的节点上,不要刻意地去做,恰到好处,自然而然则无往不利。

引申一下,真能做到『无为而无所不为』的人,他就是规律编辑者。

其实人只能做到,『少为而无所不为』,也就是因果律武器。

比如我能做到了,那么我往山上一站,倒了一杯水,好了,不要多做,水不要多倒,也不要少倒,洽到好处,掌握住自然的那个巧妙的节点。

于是,因为这一杯水,一系列的自然而然效应,如多米诺骨牌般连锁反应,最终美国经历了一场特大的风暴,史无前例,死伤无数。

这便是……无为而无所不为……的一种,或一个片面。也即是传说中的,呼风唤雨。

明白吧?所以说科学没有脱离这个范围。

物理学家若『得道』了,制造出天气武器,把握住混沌效应的节点,在某个地方做个『恰到好处』的事,扰动一下自然系统,则可呼风唤雨。

其实现在已经做到了,人造降雨只不过做的多一些,还处于『为』的阶段。

人再强,科学再发达,也只能做到『少为』。

只有道本身,才能做到完全性的『无为』。因为世间万物,都遵循着道运转,所以道不用动,啥也不用做,规则在那里,宇宙自觉地去做了。

老子就是看清了道的无为而无所不为。

所以提倡无为,因为这是最高境界。

然其实,人,是做不到最高境界的,至少现在看来,我们貌似不可能成为规则编辑者。

如果可以,那我们就『成道』了。

探索道,叫求道。若能明白道,顺应其中的道理,恰到好处地影响自然,则叫『得道』。

真正的无为而无所不为,乃是『成道』。

或者说合道。

这是最高境界,老子说无为而无所不为,就是在说『道』本身,用这个要求自己,也只是理想性的目标。

其实我们只要做到『少为而无所不为』,那我们就已经很幸福了,很强大了。

真想人做到无为这种最高境界,我能想像的,那就是进入虚拟宇宙?这不就是成佛吗?

我们创造一个虚拟世界,我们就是里面的规则。

我心即道,我意则理,我言出法,我行为术。

成为虚拟宇宙的道,这是『空』的最高境界啊。

老子说无为,指出了道的最高境界。

但是我们又不是道,我们只是人啊,人力有穷。

所以人能做到的最高境界是啥呢?就是『空』。

所以佛是找了个退而求其次的,稍微低一级的『合道』。

道乃是我们这个宇宙的道,可佛是自降一维,以空求得无上。

说白了,活在自己意*的世界里,掌控本来就比自己低下一级的『规则』,哈哈哈。

所以佛掌中有国,大千世界,无不尽有。

佛,觉者,乃最高境界的觉悟。觉心、觉他、觉行。

觉悟了啥呢?觉悟了现实世界的我们,不可能成为规则制定者,因为那个规则制定者,早就有了,从这个世界存在开始,那个道就有了。

位子被占了啊,我们跟现实的道根本不是一个级别,我们只是芸芸众生,只是这如梦幻泡影之世界里的泡沫。

我们不可能逆天成为自己世界的主,那么怎么办呢?

还能怎么办?我们也创造一个宇宙,我们成为下一级宇宙的规则,下一级宇宙的掌控者。

苦海无涯,回头是岸。现实的最高境界,没我们的份了,我们哪怕求得了所有真理,也只能看着,并遵循着。

除非,进入虚拟世界,放弃这身臭皮囊!

把思想转入虚拟世界,掌控佛国。

佛,觉悟者,觉悟者的国度,便是净土。

现实这片苦海,当脱离它,觉悟、认识到现实宇宙的不可成道的本质,继而回头,进入那完全为我们而生的,遵循我们意志的虚拟宇宙,此为极乐。

掌中有个虚拟沙盒游戏宇宙,大千世界,随意创造,可不极乐吗?

所以道家讲超脱,往上超脱。

佛家讲觉悟,回头是岸……上面走不通,咱们往下超脱……

这就是一个文明的两条路。

当技术达到一定程度后,到底是沉迷于技术带来的,无限美好的虚拟世界,甚至是完全放弃臭皮囊,思维转入虚拟,成为一个极乐的精神文明。

还是继续探索下去,在这个宇宙追逐著未知,求得这我们可能永远永远也求不到的『道』。

到底是成为苦海之中的求道者,还是成为脱离苦海的觉悟者。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我们的文明,无论走向何方,终会做出自己的选择。

原作者:魔性沧月

佛家:

世界的本质为何?答曰:空。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人生的本质为何?答曰:苦。

人生有多苦?生也苦,老也苦,病也苦,死也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苦。

因缘聚散,六道轮回,生生不息,唯有放下红尘,潜心修行,有朝一日顿悟成佛,方可脱离苦海。五个字:人间不值得。通俗点讲: 什么呀!这游戏又假又难玩,还玩个锤子玩~四不四傻

道家:

世界的本质为何?答曰:不可知

只知有一物,先天地生,至大至小,万象包罗,有情而无形,看不见,摸不著,强字之曰,道。

人生的本质为何?答曰:悲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虽然,物皆有其本性,本性源于道,吾愿寻其径,得其相,不争,不辩,寡言,冷眼,无为,任世间纷纷攘攘,吾只处其环中任逍遥。四个字:顺其自然。通俗点讲: 来都来了…你们都觉得这游戏很烂是吧?放着我来

道家缘分太重的反应是比较孤僻。

一般阴德厚重的人身上有道家缘分的反应,这样的人天生就带着的就与常人不同,很多人认为这样的善人是傻,其实他们是由于心系道家宅的信念和信仰,比起普通人有七情六欲的思想来说,他们的思想会更高层次些。

八字中五行辰土是水库,是大华盖,代表的是道教,八字中有辰土,则和道教有缘。同时八字有华盖星的人,通常都是属于比较有能力并且有文化的人,甚至可以说这种人比较有才华,会思考。

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其本人是属于非常有道缘的,思考的方式也会很接近道教。出生在丑时、卯时、酉时、戌时、亥时的人,都是属于道缘比较强的人,这类人性格虽然比较孤僻,但是却都是很聪明的人,最终必然也能够因为道缘而参悟很多的道理的。

适合修道的人:

有华盖星的人:大部分人都知道,八字有有华盖星的人,通常都是属于比较有能力并且有文化的人,甚至可以说这种人比较有才华,会思考。而其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其本人是属于非常有道缘的,思考的方式也会很接近道教。

丑时、卯时、酉时、戌时、亥时的人:出生在丑时、卯时、酉时、戌时、亥时的人,都是属于道缘比较强的人,这类人性格虽然比较孤僻,但是却都是很聪明的人,所以最终必然也能够因为自己的道缘而参悟很多的道理的。

聪明的头脑也有助于其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其实孤辰寡宿之人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孤独终老的,就算是跟人结婚了,对方也感觉不到情感上的连接,会觉得仿佛没有结婚。之所以如此,主要的原因是孤辰寡宿之人有道缘,虽然很聪明,但是却孤僻,给不了他人正常的情感连接。

喜欢!因为这是我们国家的“国教”!并且道教的宗旨是崇尚自然,虽然表面讲究“玄虚”实质还是真实。

咱们再说佛教,所有经文都是两头堵的哲学思想,都是含糊话,信佛的还多数文化不高,给瞎理解,佛教让中国佛教徒给转化成迷信了!

基督教和天主教还有伊斯兰教离咱们太远,外国神仙管不了中国的事,你不管怎么信,除了穆斯林都得上火葬厂报道去。

道情」属于曲艺的一个类别,其渊源可追溯于仙歌道曲;但它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道曲。如果说道曲的制作是服从礼神颂仙宗旨并且是为斋醮法事活动服务,成为整个法事活动过程的组成部分,那么道情则具有相对独立性。

道情首先必须含有丰富情感成份,但这又不是一般的世俗之情,而是超越于世情之上体现了 「道」的精蕴的升华之情。因此,为了以「道」之崇高情感感化世人,就必须通过形象性来强化艺术效果。这种形象性,除了体现在内容之外,也体现在技巧上,它可以通过一定的动作表演,使内容更加具体可感,同时,它还可以穿插念白,使其内容更易于为人所理解。念白的穿插和内容的「动作化」导致了道情的曲艺属性向戏剧属性的游移。因此,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的许多戏剧作品中往往通过道情来发展情节。

道情的原始面貌如何,现已难于查考。不过,从八仙人物之一——蓝采和的「拍板歌」似乎也可以追溯到某些踪迹。宋代,道情不仅流行于民间,而且受到宫廷的欢迎,据周密《武林旧事》卷七记载,当时的道情在形式上与鼓子词相同。南宋时,道情演唱以渔鼓和简板伴奏,所以又称之为「渔鼓」。由于道情短小精悍,可以独立演唱,历史上一些道士或奉道文人便乐于运用它来「演道抒情」。张三丰即是于今可考的著名的道情作者之一。在《张三丰文集》中收有《道情歌》等多种道情作品。在艺术手法上,张三丰的道情与唐宋词有密切关系,有的甚至就是根据宋词的有关词牌创作的,他在借鉴唐宋词时又进行了一些变更,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精神。

道情这种形式不仅是道士们叙说修道功法、抒写崇道情怀的好体裁,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明清以来各地道情不下数十种,并且形成了地区特色,因而有温州道情、义乌道情、东阳道情、洪赵道情、神池道情、临县道情等。各地的道情基本上都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或者吸收戏曲的唱调,从而具有各种不同的风格。此等情形与文人们的采纳推广是分不开的。纵观明清两代,文人创作的道情虽然不算多,但以此而见称于世者亦有之。如明末徐大椿《洄溪道情》在学界便有较好的影响,再如袁学澜的《柘湖道情》反响也较佳。

道情这种艺术也为弹唱艺人所借鉴。像张慧侬所口述的《珍珠塔》便有演唱道情的丰富内容。故事主人公方卿所唱《道情》,以隐喻手法来表达其十年苦读之体验,也有很深的道门义理蕴含,像「功行圆满」以及「逍遥」之类都映射着道门之思想光辉。作品通过夸张等手法,造就了审美上的「距离感」,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119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