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的分类大全
乐器是人类很早就拥有的精神财产,并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丰富。从考古发掘和壁画、崖画中,都可以看到狩猎围捕、信号传递、祭天祷神、战斗助威或庆典舞蹈等都和发音工具或节奏音响紧紧相连。那么乐器的种类有哪些呢下面和我一起看看吧!
一、民族乐器
民族乐器分为四类:体鸣乐器、膜鸣乐器、气鸣乐、还有弦鸣乐器。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仅从己出土的文物可证实:远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多种多样的乐器。如新石器时代文化遗
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河南舞阳县的贾湖骨笛(最早的笛子距今8000年左右),仰韶文化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埙,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石磬、木腔蟒皮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公元前433年入葬)出土的编钟、编磬、悬鼓、建鼓、枹鼓、排箫、笙、箎、瑟等等。
民族打击乐器
鼓、手鼓、梆子、锣、云锣、钹、铙、木鱼、碰铃、响板、响筒、板鼓、铃鼓、钟 、方响、编钟、编磬、锸
民族吹奏乐器
葫芦笙、葫芦萧、葫芦丝、巴乌、笛子、箫
葫芦笙、是彝、拉祜、佤、傈僳、哈尼、黎、纳西、怒、普米、苗等族单簧气鸣乐器。彝语 称布若、昂。拉祜语称若、若果筚。佤语称拜、拜桂、恩拜因 、唔变。傈僳语称玛纽、阿普筚。哈尼语称拉结、报扎。纳西语称妞篾、贝批又。流行于云 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保山地区、临沧地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丽江地区,四川省凉山 彝族自治州,贵州省毕节地区、安顺地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地区等地。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傣语称“筚郎叨”(“筚”为傣语吹管乐器的泛称。“郎”为直吹之意,“叨”即葫芦),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11类型,常用的调为降B、C、D等调。葫芦丝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巴乌,簧管乐器,也叫“把乌”,流行于云南彝、苗、哈尼等民族中。哈尼族称“各比”,彝族称“比鲁”或“乌勒”,侗族称“拜”,常用于独奏或为舞蹈和说唱伴奏。巴乌的品种较多,在哈尼族,有单管、双管之分,由于竹管长短、粗细的不同,还有高音、中音和低音巴乌之分。
笛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即中国竹笛,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笛子常在中国民间音乐、戏曲、中国民族乐团、西洋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运用,是中国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大部分笛子是竹制的,但也有石笛和玉笛。不过,制作笛子的最好原料仍是竹子,因为这种材料的笛子声音效果最好。
箫又名洞箫,单管、竖吹,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吹奏乐器。它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有六孔箫和八孔箫之分,以“按音孔”数量区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两种类别。六孔箫的按音孔为前五后一,八孔箫则为前七后一。八孔箫为现代改进的产物。
体鸣乐器
(1)敲击体鸣乐器:叮咚、木棍琴、韵板、基诺竹筒、竹筒琴、锣、铛铛、单打、铓锣、铜鼓、三角铁、木鱼、广东版、木琴、铝板琴,等等。
(2)互击体鸣乐器:棒棒、铜镜、竹梆、竹杠、钹、布哉、乳钹、头钹、二钹、小钹、铙、大铙、钗、司涅、镲、小镲、碰盅、碰铃、腰铃、阔朔克、板凳、它石、它石、骨板子,等等。
(3)落击体鸣乐器:乐杵、竹捣筒、竹筒、瑶族竹筒、阿嘎、,等等。
(4)摇击体鸣乐器:连厢棍、萨巴依、热巴铃、盘铃、金刚铃、瑶铃、萨满铃、晃铃、串铃、
铜铃、八宝铜铃、师刀,等等。
(5)综合奏体鸣乐器:竹簧、蹈到、铁簧、锡伯族铁簧,等等。
膜鸣乐器
(1)棰击膜鸣乐器:大鼓、排鼓、壮族的种劳、瑶族大鼓、水族大鼓、塞吐、略斗、光拢、赠疆、瑶族猴鼓、苗族猴鼓、腰鼓、板鼓、猪嘴鼓、姜鼓、战鼓、扁鼓、八音鼓、书鼓、火者、如咚、小鼓、太平鼓、日木、环鼓、抬鼓、达玛、纳格拉、达玛如、建鼓、神鼓、那额、达布尔、竹鼓,等等。
(2)拍击膜鸣乐器:夏尔巴鼓、八角鼓、铃鼓、达卜、黄泥鼓、长鼓、光亚、光吞,等等。
(3)混合击膜鸣乐器:手鼓(俗称蛇皮鼓)、圆鼓、边鼓、双面鼓、杖鼓、蜂鼓、汪都 ,等等。
气鸣乐器
(1)唇振气鸣乐器:牛角、铜角、刚洞、海螺、鹿笛、长号、筒钦、铓筒、布巴、小号、次中音号、圆号等等。
(2)嗓振气鸣乐器:斯布斯额、合欢箫,等等。
(3)边棱气鸣乐器:胡笳、壮笛、乃依、横笛、竖笛、排萧、短箫、筒箫、鼻箫、鹰笛、
骨笛、吐任、直通箫、布利亚、巴葛丢冬、列都、笛朽篥、库洛、双管鼻笛、扎令、阿乌、笛老挪、泥哇呜、狍哨、口笛、埙,等等。
(4)吹口气鸣乐器:箫、夜箫、侗笛、塞箫、奖、瓦格洛、雄林、苏奈依、嘟噜、低音嘟噜、太平箫、嘎嗦、五月箫、筚箫、筚笋、勒绒、姊妹箫、双管侗笛、波晓呼、决篥杰,等等。
(5)单簧气鸣乐器:巴乌、筚、筚相、苗笛、芒筒、竹叶笛、马布、筚鲁、寸笛、咚咚亏、笔管、大嘀珑、筚多喝、波芦、筚建、利列、利罗、笛列、筚尔、筚朗布浪、芒笛、美都、其篥、双管巴乌、双管筚朗叨、筚总、决列、双管竹叶笛、双管马布、菲察克、筚达、木叶,等等。
(6)双簧气鸣乐器:巴拉曼、波伯、细筚篥、小闷笛、苏尔奈、长唢呐、嘉令、波列、苗族唢呐、白族唢呐、彝族唢呐、拜、勒尤·勒浪、洞巴、阔诗乃依、双筚篥、长积、双管闷笛、咪咪、双勒浪,等等。
(7)自由簧气鸣乐器:芦笙、葫芦笙、排笙、高音笙、中音笙、低音笙等。
弦鸣乐器
(1)打击弦鸣乐器:扬琴、竹筒琴、竹琴、锵,等等。
(2)弹拨弦鸣乐器:古筝、柳琴、阮(大阮、中阮、小阮)、古琴、蝶筝、玄琴、伽倻琴、雅托噶、五弦琴、独弦琴、五弦琵琶、纳西琵琶、火不思、忽雷、考姆兹、苏古笃、扎木年、弹布尔、赛依吐尔、碧约牛腿琴、独它尔、喀什热瓦普、多朗热瓦普、热瓦普、巴朗孜库木、库木日依、阿肯冬不拉、乐队冬不拉、月琴、贵州咸宁彝族布依族月琴、彝族四弦、苗族四弦、侗族大琵琶、侗族中琵琶、侗族小琵琶、其布厄、大三弦、龙头三弦、彝族小三弦、拉祜族小三弦、傈僳三弦、赛玎、壮族三弦、垤施三弦、彝族大三弦、彝族中三弦、苗族三弦、天琴、竖箜篌、凤首箜篌、双排弦箜篌、雁柱箜篌、转调箜篌、卡龙、弓琴、达比亚、傣玎、托甫秀尔、东布尔、菲特克呐、三线琴,等等。
(3)弓拉弦鸣乐器:二胡、曲胡、中胡、老胡、高胡、京胡、板胡、马头琴、琤尼、牙筝、塔吉克艾捷克、胡琴、萨它尔、胡西它尔、椰胡、葫芦胡、土胡、根卡、多朗艾捷克、艾捷克、高音艾捷克、低音艾捷克、独弦胡琴、适争、玎黑、奚琴、改革奚琴·四弦奚琴、必汪、铁琴、藏京胡、马骨胡、竹筒胡、纳西胡琴、二黄、朗多依、西玎、多洛、扎尼、彝族三胡、四胡、蒙古族四胡、四弦胡、彝族四胡、布依四胡、马头琴、克亚克、呃吱、牛腿琴、库布孜、朝尔,等等。
补充
补充:无疑,最精美的铜器当数青铜礼乐器。青铜乐器主要是钟一一大型的编钟、单独使用的铸钟,以及铎、铙等与钟同一族属的器物。在古代,礼和乐是很难分开的。无论祭祀、还是宴饮,自
然是在华贵的青铜礼器中盛满美酒佳肴,但还要有相应盛大的音乐伴奏。所以,从根本上说,乐是从属于礼的。除了用于祭祀、宴飨、婚嫁、葬丧之外,有些铜乐器还用于征伐与作战指挥,如“鸣金击鼓”,指的就是用军乐指挥军队的撤退与前进。
—— 青铜乐器主要有铙、钲、钟、铎、铃、钩、镦于、鼓等
二、西洋乐器
西洋乐器主要是指18世纪以来,欧洲国家已经定型的管弦乐器和弹弦乐器、键盘乐器,并且被重视与承认,列入名单的。
弦乐器
弦乐器是乐器家族内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古典音乐乃至现代轻音乐中,几乎所有的抒情旋律都由弦乐声部来演奏。可见,柔美、动听是所有弦乐器的共同特征。弦乐器的音色统一, 有多层次的表现力:合奏时澎湃激昂,独奏时温柔婉约;又因为丰富多变的弓法(颤、碎、拨、跳,等) 而具有灵动的色彩。弦乐器的发音方式是依靠机械力量使张紧的弦线振动发音,故发音音量受到 一定限制。弦乐器通常用不同的弦演奏不同的音,有时则须运用手指按弦来改变弦长,从而达到改变 音高的目的。弦乐器从其发音方式上来说,主要分为弓拉弦鸣乐器(如提琴类)和弹拨弦鸣乐器 (如吉他)。
(1)弓拉弦鸣乐器:小提琴(Violin)、中提琴(Viola)、大提琴(Cello)、倍低音提琴(Double Bass)。
(2)弹拨弦鸣乐器:竖琴(Harp)、吉他(Guitar)、电吉他(Electric Guitar)、贝司(Bass)。
木管乐器
木管乐器起源很早,从民间的牧笛、芦笛等演变而来。木管乐器是乐器家族中音色最为丰富的一族, 常用被来表现大自然和乡村生活的情景。在交响乐队中,不论是作为伴奏还是用于独奏,都有其特殊的 韵味,是交响乐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木管乐器大多通过空气振动来产生乐音,根据发声方式, 大致可分为唇鸣类(如长笛等)和簧鸣类(如单簧管等)。木管乐器的材料并不限于木质,同样有 选用金属、象牙或是动物骨头等材质的。它们的音色各异、特色鲜明。从优美亮丽到深沉阴郁,应有尽有。 正因如此,在乐队中,木管乐器常善于塑造各种惟妙惟肖的音乐形象,大大丰富了管弦乐的效果。
(1) 边棱音类:长笛(Flute)、短笛(Piccolo);
(2)簧鸣类:单簧管(Clarinet)、双簧管(Oboe)、英国管(English Horn)、大管(Bassoon)、 萨克斯管(Saxoph)。
铜管乐器
铜管乐器的前身大多是军号和狩猎时用的号角。在早期的交响乐中使用铜管的数量不大。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交响乐队中只用两只圆号,有时增加一只小号到十九世纪上半叶,铜管乐器 才在交响乐队中被广泛使用。铜管乐器的发音方式与木管乐器不同,它们不是通过缩短管内的空气柱 来改变音高,而是依靠演奏者唇部的气压变化与乐器本身接通“附加管”的方法来改变音高。 所有铜管乐器都装有形状相似的圆柱形号嘴,管身都呈长圆锥形状。铜管乐器的音色特点是雄壮、 辉煌、热烈,虽然音质各具特色,但宏大、宽广的音量为铜管乐器组的共同特点,这是其它类别的乐器 所望尘莫及的。
(1)铜管乐器 : 小号(Trumpet)、短号(Cornet)、长号(Trombone)、圆号(French Horn)、 大号(Tuba)。
键盘乐器
在键盘乐器家族中,所有的乐器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键盘。但是它们的发声方式却有着 微妙的不同,如钢琴是属于击弦打击乐器类,而管风琴则属于簧鸣乐器类,而电子合成器,
则利用了现代的电声科技等等。键盘乐器相对于其他乐器家族而言,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那就是 其宽广的音域和可以同时发出多个乐音的能力。正因如此,键盘乐器即使是作为独奏乐器, 也具有丰富的和声效果和管弦乐的色彩。所以,从古至今,键盘乐器倍受作曲家们和音乐爱好者们的 关注和喜爱。其中,钢琴被誉为乐器之王。
(1)键盘乐器:钢琴(Piano)、管风琴(Organ)、手风琴(Piano Accordion)、 电子琴(Electronic Keyboard)。
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可能是乐器家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族了。其家族成员众多,特色各异,虽然它们的音色 单纯,有些声音甚至不是乐音,但对于渲染乐曲气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常打击乐器通过对
乐器的敲击、摩擦、摇晃来发出声音。可不要认为打击乐器仅能起加强乐曲力度、提示音乐节奏的作用, 事实上,有相当多的打击乐器能作为旋律乐器使用呢!现代管弦乐队里增加了很多非洲、亚洲音乐里的 音色奇异的打击乐器,几乎无法完全罗列。
(1)有调打击乐器:定音鼓(Timpani)、木琴(Xylophone)、钢片琴(Celesta)、管钟(Tubuar Bwlls)等;
(2)无调打击乐器:架子鼓(Drum kit)小鼓(Snare Drum)、大鼓(Bass Drum)、三角铁(Triangle)、铃鼓(Tambourine)、 响板(Castanets)、砂槌(Maracas)、钹(Cymbals)、锣(Gong)。
打击乐器虎纹大磬。西洋乐器主要是指18世纪以来,欧洲国家已经定型的管弦乐器和弹弦乐器、键盘乐器。常用的西洋乐器有: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弦乐器、键盘乐器、打击乐器等。木管乐器起源很早,是乐器家族中音色最为丰富的一族, 常被用来表现大自然和乡村生活的情景;铜管乐器的音色特点是雄壮、 辉煌、热烈;弦乐器的共同特征是柔美、动听;键盘乐器的特点是其宽广的音域和可以同时发出多个乐音的能力;打击乐器主要用于渲染乐曲气氛。
乐种分类
传统乐种
一、打击乐合奏
指纯由打击乐器组合的合奏音乐,在民间节日或风俗性活动中常见。打击乐合奏充分发挥了中国打击乐器的特色,以各种乐器的不同音色、音响的多样化组合,丰富又复杂多变的节奏、节拍,以及力度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气氛和情绪。或热烈红火,或轻巧活泼,或庄严雄壮。
二、吹管乐合奏
指由吹管乐为主兼有少量打击乐器的合奏音乐,普遍流行于民间婚丧喜庆活动中。
三、丝弦乐合奏
指由几件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合奏的音乐,又称弦索乐。丝弦乐合奏以优美、抒情、质朴、文雅见长,适于室内演奏,风格细腻。乐曲多数为短小的抒情乐曲,也有部分较长的套曲。
四、丝竹乐合奏
指由弦乐器和竹管乐器合奏的音乐,主要盛行于南方。在丝竹乐中一般不用唢呐和管,也不用大锣、大鼓之类音响强烈的打击乐,具有乐队规模较小,音乐情趣轻快活泼,演奏风格精致细腻,音乐性格优美、柔和、雅致的特点。主要乐种有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云南丽江的白沙细乐等。
1、江南丝竹: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其乐队编制一般为7-8人,少则2-5人,以笛(或箫)和二胡为主奏乐器,其他常用乐器有小三弦、琵琶、扬琴、笙、鼓板、木鱼、碰铃等。乐器组合灵活多变,演奏时每种乐器只有一件,演奏者可根据该乐器性能作即兴发挥,在同一曲调基础上奏出不同曲调。各乐器在配合中,常采取“你进我出,我进你出;你繁我简,我繁你简;你高我低,我高你低;你正我反,我正你反;你长我短,我长你短;你停我拖,我停你拖;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花音八法)的方法。
2、广东音乐:原意泛指广东的民歌、说唱、戏曲和民间器乐等,后仅指流行在广东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也称广东小曲。广东音乐的乐器组合随时代变化而异,早期是“五架头”:二弦、提琴(筒身竹制,前端嵌以薄木板,后端竹节凿有金钱孔)、竹笛、三弦、月琴;后改为“三件头”:扬琴、秦琴、高胡(粤胡)之后在“三件头”基础上加其他丝竹乐器如琵琶、椰胡、笛、箫、唢呐、木鱼、碰铃等。音色清脆明亮,旋律流畅,节奏活泼多变。句法上常用“回文句”和“排比句”,音乐风格热烈明快。
五、丝竹锣鼓乐合奏
又称吹打乐,是民间节日风俗性活动以及婚丧喜庆中常见的器乐形式。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丝弦乐器为辅;以结构中有独立完整的锣鼓段落为特征。
1、苏南吹打:盛行于江苏南部苏州、无锡一带,历史悠久。以笛和鼓为主奏乐器,吹管乐器可用箫、笙或小唢呐等,丝弦乐器有二胡、板胡、琵琶、三弦等,打击乐器有板、点鼓、板鼓、云锣等。实际演出中有多种不同的乐队组合方式。
2、山西鼓乐:流行于山西省北部五台、定襄等县,历史悠久,传统深厚,至少在清代中叶已在民间流传;多用于婚丧喜庆、节日庙会等场合,也曾被五台山青庙宗教音乐所吸收,在禅门佛事中演奏。乐队编制少则10人左右,多可达数十或上百人;以管子为主奏乐器,另有海笛、笛子、笙等吹管乐器;打击乐器有板鼓、大钹、大锣、小锣、云锣、梆子等。请欣赏吹打乐《庆丰收》
民族管弦乐合奏
中国传统乐种中的民乐合奏,以小型多样、地域性强、地方特色浓郁为特点。民族管弦乐队吸取了传统乐种中各类乐器组合的优点,根据民族乐器的性能、特点和音色等情况,并考虑到高、中、低声部的配合与音量的均衡、音色的协调等因素,一般包括四个乐器组:吹管乐组、弹拨乐组、拉弦乐组、打击乐组。由于乐队的大我制不同,选用的乐器的各类和数量也不同,常用乐器如下:
吹管乐组:笛、箫、笙、唢呐、管等。
弹拨乐组:柳琴、琵琶、中阮、大阮、扬琴、筝、三弦等。
拉弦乐组:高胡、二胡、中胡、大胡、低胡等。
打击乐组:定音鼓、锣、鼓、钹、碰铃、木鱼、云锣等。
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共分九段一尾声,属多段体结构,也是自由变奏体。在各段结尾用了统一的终止型乐句。各段小标题及表现内容是:
1、江楼钟鼓:全曲的引子,琵琶奏出的由慢渐快、由弱渐强的音型,模仿黄昏江边钟楼鼓声;接着出现箫歌声(全曲主题的核心),紧接着又是一阵同音反复的箫鼓声。主题如歌的旋律,恬静柔美;采用同音承递,下行模进和材料展衍等手法发展而成。
2、月上东山:主题在上四度音区上的自由模进。
3、风回曲水:是前两段的综合,主题的陈述更为完善。
4、花影层叠:是上一段的变化,头尾基本相同,中间以若干短句作同音承递的下行模进。
5、水深云际:运用主题的种子音调加以展开,头尾基本同主题,中间是种子音调展开部分,颤音的运用有独到的艺术效果。
6、渔歌唱晚:此段变奏时,在上五度调是发展了新的节奏音型,并以此为核心音调作连续下行模进,尾部主题变化出现。
7、洄澜拍岸:第一句是上一段的压缩,以均匀的节奏出现,然后主题以舒展的节奏构成一连串同音承递的下行模进音调。
8、桡鸣远濑:前半部以具有动感的附点音符节奏型作模进,后半部是主题的压缩。
9、欸乃归舟:全曲的高潮。前半部主题音调配以较为固定的节奏型,音型向下模进,配合旋律作递升与递降的交替进行;渐快的速度、渐强的力度,造成桡声、浪花声、人声交织一片的动态感,将音乐推向高潮。后半部与上一段的后部相同,回到优美如歌的主题。
10、尾声:由主题的部分音调剪接组合成旋律,以舒展徐缓的节奏,轻柔地、渐渐地消失,一切归于宁静。请欣赏民族管弦乐合奏《春江花月夜》
音乐特征
类型
按照中国传统民族器乐曲的表现功能,可分为三类乐曲:
1、具有强烈实用性的乐曲。多数和民间的民俗活动相联系,如欢庆年节、婚丧喜庆、迎神庙会、宗教活动等;有的则来自戏曲场景或民间歌舞。这类乐曲往往以其单一而概括的情绪来烘托、渲染某种气氛。如《中花六板》、《夜深沉》、《庆丰收》等。
2、以写实为主的乐曲。通过描绘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场景、事件来抒发人的感受。如《百鸟朝凤》、《赛龙夺锦》、《流水》等。
3、以写意、写情为主的乐曲。有的直接抒发人物感情,如《二泉映月》、《江河水》等。有的借物言志、借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犹如中国古代的诗歌、绘画一样,讲究意境、神韵,抒发感情的方式内在含蓄。如《渔舟唱晚》、《梅花三弄》等。
标题
中国传统民族器乐曲都是有标题的。其标题有“标名性标题”和“标意性标题”两种。
标名性标题
仅具曲名的作用,与曲意无直接关系。理解乐曲需从其曲调、节奏、调式、速度、力度等诸音乐要素所构成的音乐形象来领会。
有的标题源自古代声乐曲、词牌曲、民歌、原戏曲剧目的曲名,如《浪淘沙》、《万年欢》、《满庭芳》、《一枝花》、《茉莉花》、《关公过五关》等。
有的标题来源于乐曲的结构特征。如《句句双》指乐曲中每一乐句都重复一次,成双出现;《梅花三弄》中的三弄是同一主题反复出现三次等。
有的标题以乐曲首句的谱字来定名,如《工尺上》、《四合四》等。
有的以乐曲的调式来定名,如《凡调》、《小工调》;有的以乐曲的用途或演出形式来定名,如《抬花轿》、《行街》、《划船锣鼓》等。
有的乐曲是集几个曲牌的材料组合而成的,其标题往往以原在几个曲牌中抽字组合而成。如广东音乐中的《柳娘三醉》由《柳青娘》和《三醉》集合而成。面对此类标题,切忌望文生义。
标意性标题
此类标题是根据乐曲内容,由民间艺人、文人学士或音乐家拟定的,因此标题反映了拟名者对乐曲内容的理解。标意性标题一般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它以概括、凝练的文字提示乐曲内容、某种意境、某种情绪氛围或某个事件。欣赏者可凭藉标题的提示,结合乐曲的音乐形象唤起联想来理解乐曲。
曲式结构
中国传统的分法把民族器乐曲分为散曲和套曲。散曲指由一个曲牌或曲调构成的乐曲;套曲指几个曲牌或段子联缀而成的乐曲。
常见的结构类型大致有以下几类:
单曲牌体
曲牌是民族器乐曲式中最小的结构单位,一首曲牌反复多次可构成一首乐曲,曲牌也可以成为套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单曲牌体就是由一首曲牌构成的乐曲结构。
变奏体
当一首乐曲由一首曲牌(或曲调)的一再反复构成时,如每次反复都有变化,就形成变奏体。
循环体
一首乐曲中两首曲牌(或曲调)不断反复的循环出现,或一首曲牌(或曲调)反复出现两次以上,其间插入新的部分,都是循环体。
联曲体
许多曲牌(或曲调、板式)联缀而成的乐曲结构形式是联曲体。联曲体乐曲在速度上常采用“慢-中快”或“散-慢-中-快-散”的原则来布局。
综合体
一首乐曲中,综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或以某种结构原则为主,兼有另种结构的因素,称综合体。在传统乐曲中常见的有“循环兼变奏体”以及“联曲兼变奏体”等。
;苗族的历史悠久,其先祖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蚩尤部落时期。同时,苗族崇拜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所有这些,都在苗戏之中得到了具体地表现。
苗戏的舞台服装很有特色,不管什么行当,均以苗族现代服装为基础。但业余剧团与专业剧团,历史剧目与现代剧目之间有一定的差别。专业剧团的戏服,在苗族现代服装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改革,特别是演出历史剧目时,变化更大。
苗戏的服装非常有特色,日常生活中的民族服装完全可以用来当作戏服。
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我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等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从用色上看,苗戏的服装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5种。从服装的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
苗族人们在表演苗戏的时候还会带上各种各样的首饰。例如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苗族音乐格调古朴,内容丰富。苗族音乐既有刚毅、率直、粗犷、豪放的一类以飞歌为代表,又有柔情、委婉、细腻、深沉的一类。
苗族音乐主要有飞歌、酒歌、游方歌又叫马郎歌、理俗歌、祭祀歌、儿歌等歌声。歌声高亢嘹亮,热情奔放。这些歌曲种类在苗戏之中都有具体的体现。
酒歌包括大歌、开歌、祭祖歌等。苗族飞歌是一种最有代表性的典型苗歌,苗语称之为吼歌、喊歌、山歌。是青年男女隔山隔水的情况下,为互表诚意,邀约游方而放声抒怀的一种情歌。
在迎送客人和宴酣时,有时也用飞歌。飞歌曲调有挂丁、凯棠、湾水三种。乐曲终止音低。苗族情歌的四声音阶微低,终止音拖腔,强弱起伏,低回婉转,抒情柔和。多数为独唱和二人合唱,少数为对唱。
苗戏在表演过程中有4种不同的做法,有的用歌剧和歌舞剧手法设计音乐,属于歌剧风格;有的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借用戏曲板式节奏变化去创腔,是苗戏走戏曲路子的一种尝试;有的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成山歌剧,在原始民歌基础上,根据剧情及人物性格进行发展,甚至把几支同类型的曲调糅合成一曲,给唱腔赋予新的生命;有的则是采用曲牌连接的结构形式,在唱腔中,结合板式变化的变奏手法来弥补不足。
根据曲调的特色,苗戏艺人们会采用相应的演唱方法。在做功方面,还没有固定的程式,根据剧目题材和演出单位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
苗戏的过场曲牌,是根据苗族唢呐曲改编的。苗戏的锣鼓点有两种来源,一是用苗族鼓舞、狮舞的锣鼓点为基础,发展成固定的锣鼓经;另一种则是吸收京剧的锣鼓点,略加变化,用地方特色乐器演奏。
苗戏乐队也分文场和武场。文场除了二胡、中胡、扬琴、三弦、笛子等民族乐器之外,还有一些苗族的乐曲。如拉弦乐器“牛角器”,这是苗戏的主奏乐器,音色明亮音域宽广,表现力强。竹唢呐也是苗族的传统乐器,音色明亮,但音域太窄。
武场面的打击乐则有土锣、土钹、包包锣、竹柝等。竹柝很有特点,原是巫师的迷信工具,在苗戏中将它作为板鼓使用。
苗戏的舞台演出语言目前尚未统一,大体上有用苗语、汉语两种形式。专业剧团大多是用汉语,业余剧团演出苗戏,都用当地苗语为舞台语言。
农村业余剧团和演农村生活小戏时,大多是用生活化的表演,专业剧团则较多采用了程式化的表演。他们有的是直接从苗族生活动作中提炼程式,如走路、唱歌、站立等,苗族妇女走路摆手、扭腰的动作很有特色,也搬上了舞台。苗族唱歌有托腮的习惯,因此也就形成了全托、半托、假托3种程式。
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锦鸡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凳舞和古瓢舞等。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艺人在表演苗戏的同时,也从苗族舞蹈中提炼表演程式,从苗族巫师的动乱中提炼出矮步、垫步等程式;另外也借鉴、吸收汉族戏曲表演程式。
艺人表演过程之中融合苗族巫师的一些步法,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苗戏表演程式。武打表演,业余剧团多以苗族武术为主,如苗拳、苗棍、苗刀。
苗戏以前的剧目剧情单一,程序固定,严格安排在祭祀法事中,仪式化程度较高。新中国成立后,《友蓉伴依》是苗戏产生的标志性剧目。
1955年的广西大苗山县,就是现在的融水苗族自治县,当时的文化馆壮族干部覃桂清根据苗族曲艺“果哈”的唱本《友蓉伴依》改编成同名文学剧本,搬上舞台,参加广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从此,广西诞生了苗戏这一新的民族剧种。
1956年,根据“果哈”唱本改编的《哈迈》又搬上舞台,参加1957年元月举行的广西第二届民间文艺会演,获优秀编剧奖,优秀演员一、二、三等奖。《哈迈》由覃桂清改编,李道奇导演,莫清为总艺术顾问。由凤玉英饰哈迈,潘正雄饰米加达,梁锦兴饰古谍。1960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哈迈》剧本单行本。
《哈迈》的剧情是:传说古代天地相通,哈迈的母亲从天上嫁到苗家,按女还舅门的习俗,哈迈应嫁给天上舅父的儿子,哈迈因爱上勤劳后生米加达,所以被舅父骗到天庭后,又设计逃回人间,舅父率众家丁追赶而来,迫使一对情侣投崖殉情。米加达变成甘雨,哈迈化成清泉,造福深山苗寨的乡亲。
苗戏的声腔体系至今尚未形成,处于试验探索阶段,比如用原始苗歌为唱腔的形式等。原始苗歌好处在于简便易行,群众喜爱;不足则是旋律性不强,戏曲特色也不够鲜明。
以苗族民歌为素材,创作新的唱腔,这是专业剧团和部分业余剧团,为了提高苗戏音乐的戏剧性与表现力所作的尝试。1958年,苗戏进入城市演出,一些专业演出团体对唱腔的发展进行的各种尝试。
江西遂川县客家人结婚时吹的唢呐曲子主要以《迎亲调》、《状元游》为主。
在赣南广大农村,红白喜事中免不了要吹唢呐。遂川县吹唢呐成了客家人的亮丽风景。
唢呐并非汉族人的民族乐器。相传唢呐出自于苗族。汉族自中原迁至赣南以后,觉得苗族的唢呐吹出之音有独特的风格,便把它接受过来,成为中国民间重要乐器之一。
据传说,古三苗国有个叫阪泉阿喇的人,最喜欢吹奏,他的芦笙吹得极好,不仅在三苗国扬名,连天上的玉帝都喜欢听。后来,他从神仙那里得到一件器物,一端如吹火筒,一端有个碗口大的叉盘。他吹了一下,其音比洞箫笛子更为响亮,悦耳之声与铜鼓、芦笙亦不同。阪泉阿喇给这器物取名为“唢呐”。那位神仙又教给他一百二十首曲子,要他牢记并传给后代。
现时,唢呐不仅在苗族、汉族中流行,在全国都相当普遍,是红白喜事中不可缺少的乐器,曲调也相当多,由于演奏场合不同,曲调也不同。如结婚时吹《迎亲调》、《状元游》;玩龙灯时吹《茉莉花》、《十杯酒》;丧事中吹奏《哭皇灵》、《白鹤吊孝》等。如再配上打击乐器,各种悲、哀、喜、乐气氛就显示出来,所以唢呐是赣南客家红白喜事不可少的吹奏乐器。
苗族的乐器通常有芦笙、唢呐、箫笛、胡琴、月琴等。
1、芦笙
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称誉。
2、唢呐
唢呐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公元3世纪,唢呐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
3、箫笛
玉屏箫笛用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出产的竹子制成,遂因此而得名。玉屏箫笛是我国著名的传统竹管乐器,以音色清越优美、雕刻精致而著称,它是玉屏当地侗、汉、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工艺价值。
4、胡琴
胡琴,是中国民族乐器中,以弓弦磨擦琴弦,使之振动以发出声音的拉弦乐器,有传统的二胡(又称南胡)、板胡、京胡、粤胡、四胡、坠胡、椰胡,以及近现代配合民族乐团的出现所改良发展出的高胡、中胡、革胡等分类。
5、月琴
月琴,起源于汉代。音箱呈满圆形,琴脖短小。全长62、音箱直径363厘米。琴颈和音箱边框用红木、紫檀木制,边框用六块规格一致的木板胶接而成。面板和背板桐木制。箱内置两道音梁,支两个音柱。四轴,四弦,每两弦同音,五度定弦。琴颈和面板上设八或九个品位。
苗剧的声腔体系至今尚未形成,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大体有三种不同的形式:
用原始苗歌为唱腔。如花垣县麻栗场业余苗剧团,从诞生至今,一直采用这种办法。好处在于简便易行,群众喜爱;不足则是旋律性不强,戏曲特色也不够鲜明。
用汉族民间音乐为苗剧唱腔。花垣吉卫镇古牛苗剧团常采用这种办法。他们演出的《歌献情成》一剧,大部分唱腔是用本县流行的汉族渔鼓调谱成的,有时也用阳戏音乐配曲,并有小型民族乐队伴奏,颇受本地苗汉人民的欢迎。
以苗族民歌为素材,创作新的唱腔。这是专业剧团和部分业余剧团,为了提高苗剧音乐的戏剧性与表现力所作的尝试。其中有四种不同的做法,有的用歌剧和歌舞剧手法设计音乐,属于歌剧风格;有的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借用戏曲板式节奏变化去创腔,是苗剧走戏曲路子的一种尝试;有的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成山歌剧,在原始民歌基础上,根据剧情及人物性格进行发展,甚至把几支同类型的曲调揉合成一曲,给唱腔赋予新的生命;有的则是采用曲牌连接的结构形式, 在唱腔中,结合板式变化的变奏手法来弥补不足。 苗剧的过场曲牌,是根据苗族唢呐曲改编的。苗剧的锣鼓点也有两种来源,一是用苗族鼓舞、狮舞的锣鼓点为基础,发展成固定的锣鼓经;另一种则是吸收京剧的锣鼓点,略加变化,用地方特色乐器演奏。
苗剧乐队也分文场和武场。文场除了二胡、中胡、扬琴、三弦、笛子等民族乐器之外,还有一些苗族的乐曲。如拉弦乐器“牛角器”,这是苗剧的主奏乐器,音色明亮音域宽广,表现力强。竹唢呐也是苗族的传统乐器,音色明亮,但音域太窄。武场面的打击乐则有土锣土钹、包包锣、竹柝等。竹柝很有特点,原是巫师的迷信工具,在苗剧中将它作为板鼓使用。 因为创立时间不长,目前苗剧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表演程式和行当体制。业余剧团大多是以生活化的表演为主,略有提炼和发展,有的还吸收了汉族传统戏曲的某些表演程式;专业剧团则在苗族生活的基础上,按照戏曲剧种`表现生活的特殊规律,对生活形态进行加工、提炼,正在努力创造一套具有苗族特色的表演程式。
演唱方法上,业余剧团与专业剧团各有不同。如花垣、吉首、凤凰一带的业余苗剧团由于采用原始苗歌为唱腔,完全保留了苗歌的独特演唱方法,不求音量大,只求掌握风格韵味,曲调简朴,多用本嗓演唱。专业剧团大多是用汉语演唱,唱腔已有较大的发展,通常采用民歌唱法与苗歌唱法相结合的演唱艺术,根据曲调的特色,采用相应的演唱方法。在做功方面,还没有固定的程式,根据剧目题材和演出单位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农村业余剧团和演农村生活小戏时,大多是用生活化的表演,专业剧团则较多采用了程式化的表演。他们有的是直接从苗族生活动作中提炼程式,如走路、唱歌、站立等,苗族妇女走路摆手、扭腰的动作很有特色,也搬上了舞台。苗族唱歌有托腮的习惯,因此也就形成了全托、半托、假托三种程式。
另外他们也从苗族舞蹈中提炼表演程式,如跑圆场便从鼓舞中提炼出小扭腰、大摆手的动作。也有人从苗族巫师的动乱中提炼出矮步、垫步等程式;另外也借鉴、吸收汉族戏曲表演程式,如亮相、抱拳、旋转、弓箭步等。融合苗族巫师的一些步法,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苗剧表演程式。武打表演,业余剧团多以苗族武术为主,如苗拳、苗棍、刀。专业剧团则将汉族武打套子拆散和苗族武术融合使用。如将苗族武术的“起式”与汉族戏曲的“起霸”结合使用,或者完全借用汉族戏曲武打,如高翻、空翻、靠手等。 苗剧的舞台服装很有特色,不管什么行当,均以苗族现代服装为基础。但业余剧团与专业剧团,历史剧目与现代剧目之间有一定的差别。专业剧团的戏服,在苗族现代服装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改革,特别是演出历史剧目时,变化更大。
苗族歌的种类非常多,具体介绍如下:
1、创世歌:是一种很古老的神话故事歌,主要是叙述天地日月的起源,万物的产生。这类歌有《开天辟地歌》、《万物起源歌》等。祖先歌:主要叙述人类的产生,民族的来源和迁徙,如《人类起源歌》、《洪水滔天》等。这类歌主题思想积极进取,在相当程度上曲折地反映了真实的历史,有史料研究价值 ;
2、祖先歌:主要叙述人类的产生,民族的来源和迁徙,如《人类起源歌》、《洪水滔天》等。这类歌主题思想积极进取,在相当程度上曲折地反映了真实的历史,有史料研究价值;
3、理歌、议榔词:反映了苗族古代社会组织情况,主要是叙述各种社会伦理、行为规范,规劝人们去恶从善;
4、迁徙歌:在苗族中大量存在。各地苗族都有自己的迁徙史,因而都有自己的迁徙歌。其中著名的有黔东南的《跋山涉水》,松桃、铜仁地区的《修相修玛》,黔西北的《杨鲁话》,贵阳地区的《格罗格桑》等。
松桃和黔东南的迁徙歌,反映场面宏大,表述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斗争的激烈情况。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对研究苗族历史很有价值;
5、起义斗争歌:又称反歌,多是控诉旧社会的黑暗和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如黔东南的《张秀眉之歌》、黔南的《柳天成》、黔西北的《陶新春》,都很有代表性。这类歌情调激昂,富于战斗精神;
6、生产劳动歌:各地都有。其中以黔东南的最为完整,如《刺绣歌》、《种棉歌》、《纺纱织布歌》、《蜡染歌》、《造酒歌》、《造船歌》等。主题思想积极,多是鼓励人们努力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作品;
7、情歌: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所唱的歌。用词含蓄优美,富于抒情。有表白式、问答式等,多是托物言情;
8、苗族婚姻歌:反映了苗族由氏族内婚到氏族外婚,由母系制到父系制的演变过程,是研究婚姻史不可多得的材料。其中较著名的有各地普遍流传的《兄妹结婚》,黔东南的《开亲歌》、《男妇出嫁》、《换嫁歌》(女子换男子出嫁),黔北遵义地区的《接女婿》、《送亲歌》等。
扩展资料:
苗族民歌根据其内容可分为游方歌(情歌)、酒歌、苦歌、反歌、丧歌、劳动歌、时政歌、儿歌、谜语歌等几类,曲调各不相同。
飞歌是流行于黔东南的一种特别的民歌演唱形式,一般在山上放声歌唱,其曲调高亢,豪迈奔放,余音震山梁,非常有特点,其内容有情歌、时政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各种民歌形式有传统的歌词,也有即兴编唱的内容。
嘎百福歌是流行于黔东南地区的一种说唱文学,它在民间诗歌和传说故事的基础上融合而成,演唱者时而叙述时而呤唱,其内容多是反映民事纠纷和社会现象方面的真人真事。
除此之外,盘歌,是苗族青年男女向对方表达心愿、显示才能的一种古老的对歌方式。昭通一带苗族的“盘歌”非常有趣。
在盘歌中,一般是男的先唱。双方通过对唱,显示自己的才能。如果男的输了,女方便用水将男方泼走。泼水在苗家不是恶意,而是一种善意的洗礼。如果以方对答如流,唱得情投意合,还可以唱到定婚。
-苗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