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对古代结婚年龄倍感好奇,着实想了解古代男人的结婚年龄。据了解,每个朝代的结婚年龄都有所不同,但唯有一点和现在不一样,那时候提倡早婚。
西周礼制规定,男子二十岁“冠而列丈夫”(将头发全部挽至头顶结为发髻,戴上保护发髻的小帽子“冠”),表示成年。女子则十五岁为“及笄”(也是将头发梳理为垂于脑后的发髻),是为成年(《春秋谷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女未达到成年年龄不得成婚。
《周礼》记载: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女子因故晚嫁的,最多不超过二十三岁。有的史籍说女子十五而嫁。说法不一。但是,后来的结婚年龄显然是大大提前了。《韩非子》:男子二十而室,女子十五而嫁。据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记载,汉代结婚年龄是男子十五六岁,女子十三四岁,其后的情况也基本如此。历代法律也大都是提倡早婚的。
古代女子结婚年龄
历朝政府关于婚龄的法规,有两类:一是常规的,确定法定婚龄,规定男女到多少岁才可结婚;一是临时的,视当时社会情况而定,这种法规就一朝而言偶见,但纵观古代史可以发现它们的共性:为解决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制定。
春秋时越王勾践宣布;“女子十七岁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国语·越语上》)把男20岁、女17岁定为最迟结婚年龄。
汉惠帝时,谁家要有女儿15岁以上至30岁还没有嫁人,罚款600钱。
西晋的晋武帝在泰始九年下令:“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晋书·武帝纪》)女儿到了17岁父母还不把她嫁出去,政府就要强行把她配人。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下诏:男20岁,女15岁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
越王勾践的法令出现在春秋五霸争雄、吴越战争以越国惨败而结束的时候。汉惠帝、晋武帝、唐太宗则在大规模的长期战争之后,即都是长期战争或刚刚结束的时候,战祸使很多人死亡,造成人口锐减。
早婚不利于身心健康,也不利于生育,同时还代表着重大社会问题的出现。因此,“大爷法”还是不要出现为好。
中国古代法定结婚年龄,明朝男16岁,女14岁我国古代其实是一个 “早婚国家”,按照《礼记》所规定的男女成年标准来理解,古代嫁娶年龄一般是男20岁、女15岁。但各朝代略有不同,比如唐代,男15岁、女13岁以上;明代,男16岁、女14岁以上。据《梁书·张缅传》和《周书·城冀传》记载,梁高祖的四女儿富阳公主和北周高祖女儿平原公主都是在11岁就出嫁了;汉昭帝8岁继位,娶了刚满6岁的上官安女为皇后。
媒人牵线 派对相亲
在古代,男女结婚大多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说文》称,“媒,谋也,谋合二姓者也。”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在普救寺里的偶然相遇,一见钟情,私订终身,中间有一个红娘,这红娘就是媒人。
过去男女结婚,没有媒人是不成的,即便真是私下定情,也得请个形式上的媒人来说亲,叫“采媒”。早在先秦时期就是这样,如《诗经·南山》的《氓》中有一句:“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说的就是当时非媒人不可嫁的现实。
但实际上,古代男女之间的交往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封闭。先秦时,官府每年为单身男女提供一次交往机会。春秋时期的“仲春会”就是一个典型的男女交友的大派对,其主题是“奔”,意思是与所爱的人一起出走。《周礼》中的《地官·媒民》说,“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从周代这一规定来看,这项活动是由官方推动的,强制执行,如果到时有人不“奔”,不参加聚会,还会受到处罚。
仲春会为适婚男女、有生育能力男女的相处提供了一个特殊的交往平台,大大提高男女婚配成功率。仲春会一般设在每年阴历的“三月三”,后来的清明节男女“踏春”风俗,便受到了仲春会的影响。
除了这一天,古代正月十五、七月七,也都是单身男女觅偶的良机。七月七又叫“七夕节”,被现代男女戏称为“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可以说,古代人为单身男女的婚配也想了不少法子,这对解决“剩男剩女”问题是有效的。
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
古代人认为“男有室女有家”后,人们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稳定和谐。在周代,已到适婚年龄的男女的终身大事还被列入了官方议程,专门设置了管理男婚女嫁的政府官员。而在晋代,如果女子到了一定年龄还没有嫁人,官府就要强行给她找对象。《晋书·武帝纪》记载,司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诏令,“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意思是说,女子到17岁,如果父母不将闺女嫁出去,地方官府就要找个“剩男”逼其出嫁。
我国古代民间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扁担抱着走”的说法,且“好女不嫁二夫”,讲究从一而终。在这种陋俗的影响下,让寡妇再嫁在古代还是有难度的。为了使适婚男女比例平衡,在男多女少的地方,不论是民间,还是官府,对寡妇再嫁都持积极的支持态度,而不是强调三纲五常、从一而终。
当某种非正常婚姻行为被更多人接受后,就会慢慢演变成一种社会婚俗。在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中,便不以娶寡为耻,特别是在家族内部,弟娶嫂,嫂嫁叔等并不被认为有悖于常规伦理。
上有规定 下有处罚
古代对于适龄男女婚嫁问题,亦制定了相关法令:越王勾践规定男子20岁而娶,女子15岁而嫁;宋仁宗时期规定男子15岁而娶,女子13岁而嫁;明太祖规定男子16岁而娶,女子14岁而嫁。到了法定年龄不嫁人的女子,是要被处罚的。譬如南北朝时,如果女孩适龄仍未出嫁即为犯法,家里人都是要跟着坐牢,这也就是《宋书·周朗传》中说的“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而汉朝孝惠皇帝时,谁家要是有女儿15岁至30岁还没有嫁人,就要罚款600钱。唐朝对于男子20岁以上,女子15岁以上还没有结婚的也要处罚。这种强迫女子出嫁的初衷,虽然可能首先是出于增加社会人口的考虑,但在客观上确实解决了不少光棍娶不到老婆的问题。
古代结婚叫法众多,不同地位的人结婚叫法也不同。如官富之家结婚叫联姻,而高贵女子嫁给贫穷男子则叫做下嫁。普通家庭结婚叫成亲。因还是普通家庭较多,所以成亲之词在古时广为流传。而结婚的年龄各朝也是相差不多。大概是男15。女12到13。
一、古代普遍结婚过早
自秦朝起,嬴政颁布婚姻制度,男15,女12便要成亲。而到了汉朝后女过20未出嫁者还要罚款。后面还有朝代女子20未出嫁则由官府出面,将其指婚给单身男子。可见当时男子是不愁娶妻的。而过早结婚也是有原因的。古时战乱居多,卫生条件也不好,导致婴儿成活率不高。再加上人们去世年龄都不是很大。为了保证国家人口数量。所以帝王们统一都采取早婚制度。以此来保证人口数量呈正数增长。所以古代男女均是很小年龄便结婚生子了。二、贵族富人子孙结婚年龄
在古代也是一夫一妻制的。若强行要娶二妻,官府便会将男子与二妻打入大牢,立法上规定是判处两年牢狱。而妾则没有限制。我们也听说过,古时贵族富人们的子孙自小便有童养媳一说。那便是为儿子或孙子找的妾室。童养媳在丈夫小时便开始照顾。等大了也要教丈夫男女之事。等丈夫成年能娶正妻时,这房妾室或可做个偏室。在此看来,富贵子弟先有妾,后有妻。而对于结婚年龄的限制,也是不存在的。三、古时婚嫁叫法众多,年龄也多是过早
就我们现代来说,成婚年龄是男22,女20。而古时各个朝普遍都是男15,女12到13。战国时期,圣人孔子有说过男20,女15。方可成婚。但孔子并非当时帝王。所以并没有按孔子的说法实行过。而结婚的叫法更是不胜枚举了。
马上就要过年了,漂泊在外的单身狗们即将拎着大包小包,风尘仆仆赶回家。本以为能和家人过个幸福年,但是七大姑八大姨是绝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催婚的。如临大敌的各位单身狗,不知道是不是内心犹如揣了只小兔呢?那么各位单身狗一定在擦汗之余也会思考:古人过年会不会也被催婚?
当然有,而且历史悠久。在《周礼》中曾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这里的“媒氏”指的是周朝的一种专管男女婚姻的官职,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婚介所。在当时官方规定:“男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三十而娶;女子十五而许嫁,二十而嫁。”意思是说男子在30岁之前必须结婚,女子在15岁之前也必须订婚,在20岁前得嫁人。
不过,当时还不讲包办婚姻,政府为了给单身男女们制造更多相亲的机会,每年都会设定相亲节日。当然,这种时候总是最热闹的,不光单身男女会欣然前往,做为单身男女的家人也会帮忙相看。如果看中了对方,就会送上一支芍药花,对方如果接受了,两人就可以谈婚论嫁了。到了战国时期,由于诸侯称霸,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兵士,为了鼓励早结婚多生子,催婚成了官方的一件大事。
比如秦朝时期,商鞅变法中的《分户令》就“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意思是说,家有成年男子二人以上者,必须分家。一般到这个时候人们也约定成俗,会请媒婆做媒,给已成年的儿子娶一房妻子。同时对女子也有身高的要求,凡是身高超过14米的,就算到了法定年纪,必须去结婚。
到了汉代,由于战乱已久,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恢复劳动生产。于是汉惠帝对婚姻年龄进行了修改,并下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也就是说,女子过了15岁以上到30岁以下未嫁的,税收要翻5倍,差不多就是7、8石粮食,完全能给一个成年男子吃一年了。由于有了惩罚,再加上儒家文化的影响,婚姻不再由单身男女说了算,而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经具备了包办婚姻的雏形。
但还是有人宁可接受惩罚,也不愿意出嫁。所以到了晋朝,司马炎为了促进人口增长,再次颁布了“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意思是女子年纪过了17岁,父母还未把她嫁出去的,地方官员有权为其婚配。当然不是做婚姻介绍所,而是把她远嫁给守卫边疆的卫兵。然而连年征战,不光兵少将寡,连劳动生产都没有劳动力了。
为了更彻底地不留剩女,婚姻就越来越不是私人的事情了。在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新的诏令“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意思是女子15岚还没有嫁人就等于犯法,不光要被抓去坐牢,连家人亲戚都要跟着一起陪坐牢。所以,家里养了女孩子的,在15岁之前,就算她的父母还想让她在家里多呆两年,她的七大姑八大姨也绝不会同意。她们会帮忙相看合适的小伙子,催着赶着的让女孩子嫁人。
繁荣昌盛的唐朝是历史上最为开放的朝代,女子的社会地位也较其他朝代要高,政府对男女婚姻自由也有一定的鼓励。比如在《唐律·户婚》中就规定,子女若没有经过父母同意,自行私定终身的,国家予以承认。可以说唐朝在人权的问题上要比其他朝代好不少,不过在结婚年纪的制定上却制定为男15,女13。也可以说这是历史最低结婚年龄。
当然,过了年龄没有结婚的,虽说不用坐牢,但还是要罚银子的。到了清朝人口激增,催婚已经不再被写到法令之中。但由于许多男子因罪被发配苦寒之地,政府为了稳定边塞,也为了让这些男子后继有人,便设置了官媒一职,将一些被镇压的义军妻女,还有一些逃荒在外的女人集合起来,由官媒作主,将她们许配给那些流放的男子。
可见,现在的单身狗要是去了古代,大概想过个团圆年都痴心妄想了。看看古代催婚的严苛,再回家面对七大姨八大姑的催婚,是不是觉得就没有那么恐怖了呢?(参考史料:《周礼》《汉书》《宋史》)
两个原因:首先来说,古人结婚早,找个年龄大一点的不容易出现生育困难的问题。第二个原因来说,年纪稍微大的女子思想更成熟,能更好的照顾照顾丈夫和孩子,不容易和丈夫闹别扭。古代人认为,女子结婚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传承后代和照顾丈夫,而稍微大一点的女子能把这个事情做的更好。
古代人的平均寿命比现代人的少很多,所以导致古代人结婚就很早。在现代人还是初中生的年纪时,古代很多少男少女已经进入了婚姻的殿堂。结婚早也就意味着生育早,大家都知道过早的生育对女子的身体伤害是很大的,有很多甚至跨不过难产这道坎。所以,结婚的时候稍微找大一点的女子,就可以提高安全系数,减少女子难产的概率。
况且,女子一般就比男子思想早熟,稍微大一点的女子可以更好的照顾丈夫的生活。比如说,成熟的女子可以更好的督促丈夫上进,或者是少跟丈夫闹别扭。毕竟,结婚的两个人虽然已经组成了自己的家庭,但是其实自己都还是两个孩子,如果其中一个能懂事的话,就可以避免很多矛盾。
再说,对男子来说,娶年纪大一点的妻子可以引导自己慢慢成长,而当妻子逐渐老去的时候,自己还可以纳小妾。这样的话,年纪大一点的妻子还可以包容小妾,教育小妾,让自己的后宅也很稳定。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古代对男子太宽容,而对女子太苛刻。
古代少说也有几千年时间,这段漫长的岁月之中,必然没有统一且明确的结婚年龄规定。每逢战乱时期以及天下大定初期,人们结婚的年龄就必然会提前,这样才能保证人口数量的稳定,13、14岁结婚便是正常现象。
01、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规定17岁女子必须结婚春秋战国是属于标准的乱世,群雄之间忙着竞备争霸,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提升人口数量,有了强大的人口数量基础,经济、军事、农业才能有实现腾飞的基本条件。
因此,越王勾践为了实施自己的宏图大业,就必须要软硬兼施的提升人口数量,他下了命令:男子年龄为20岁之前必须结婚,女子年龄为17岁之前必须嫁人,不然就要治他们父母的罪。
02、汉朝初期,规定女子15岁之前必须嫁人汉朝刚刚建立之时,人口凋零、百废待兴,于是朝廷就颁布了法令:
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翻译过来就是:15-30岁之间的单身未嫁女子,需要征收5倍的税。这就相当于“单身有罪”,不嫁人就要被高额罚款,强迫让姑娘们赶紧嫁人,嫁人之后自然是抓紧时间繁衍后代,把人口数量给提升上来。
因此,当自家女儿到了13、14岁的时候,就是到了该嫁人的年龄,父母要尽快把女儿嫁出去,不然留在家里就是“养了个赔钱货”。
等男子娶了媳妇之后,男方的家里就会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来催促夫妻尽快生孩子,如果女方生不下来孩子,可能就会被冷落或者歧视,或者被一纸休书扫地出门,沦为大家眼中的“失败者”。
03、生产力越先进,结婚生子的时间越晚单纯根据人体发育状况来看,女性在13-14岁时就拥有了生育能力,可以为人口数量的提升做贡献。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时代,也需要人们早早的进行结合和繁衍,以求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单纯的堆叠人口数量的意义并不大,人们需要提升教育程度,从强调数量转为重视质量。
因此,生产力相对较高的明清时期,一般规定女子14岁以上可以结婚,男子16岁以上可以结婚。
而生产力更为发达的21世纪,我国明确规定了男子22岁以上可以结婚,女子20岁以上可以结婚。
现代社会不仅仅需要男女双方拥有生育能力,还需要夫妻双方具备成年人应有的心理条件,能够承担起养儿育女的基本责任,这样才对家庭和整个社会有益处。
最后:结婚年龄是要根据时代背景进行调整,适合时代的婚龄才是最好的。
古代女子成婚的年龄一般都在12岁到14岁,但是也存在个例。因为古代的女子身份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并且有一句话叫做女大当婚,所以说古代的女子一般都是听从父母的命令,在适当的时间就会嫁人,而且纵观历史,各个朝代都有礼法规定女子的成婚年龄。
按照我们现在科学的说法,人的发育成熟期一般在18岁左右,但是在古代的时候,基本上12岁到14岁之间女子初潮来临时就已经代表可以嫁为人妇了。在很多的历史资料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唐朝一直到清朝,女子的实际成婚的年龄往往比他们所规定的要早一些。比如说唐朝规定女子13岁以上即可成婚,但实际上因为要听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特别是达官贵族家的女子,因为其中夹杂着很多利益关系,所以说他们一般很早就已经定下婚事。
在历史上其实也有很多的事迹表明古代女子成婚的年龄是非常的低的,比如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听说过的,陈后主的妃子张丽华。在她十岁的时候就已经进宫了,并且深得陈后主的喜爱,有史料记载, 她17岁的时候就已经生了四个孩子,这就可以证明她成婚的年纪大概就在十岁左右,放到现在来说还是一个小孩子。
除此之外,历史上有的朝代的法律还对女子成婚的最大年纪做了限制,有些超过年龄而没有婚配的女子就会由朝廷的专门的部门进行强行婚配,这个年龄一般是20岁为上。其实从这里也不难能够看出古代女子的身份地位是多么的低,而且也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所以说我们应该感谢现在的生活,虽然有父母催婚,但是已经幸福很多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