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2月,蒙巴顿凭借着显赫的战功被英国政府任命为驻印度总督,其妻子埃德温娜陪伴着丈夫赶赴印度走马上任。然而在印度,圣雄甘地便成为了他们夫妇最亲密的朋友。
埃德温娜在印度期间,利用自己总督夫人的声望在印度的医务界和慈善机构中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为印度独立做出了相应贡献,与此同时她与印度上层 社会 相处得十分融洽,经常出席一些活动。
就在一切都安排妥当之际,一位当地的政治家突然闯入了蒙巴顿夫妇平静的生活,打破了原有的宁静,而这位从天而降的“第三者”就是印度开国总理—— 尼赫鲁 。
世事难料,埃德温娜在印度与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一见钟情,两人经常趁着蒙巴顿不在的时候约会,而这种约会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蒙巴顿当然也知道。
蒙巴顿作为丈夫为何对两人暧昧不清的关系毫不在意?是怕家丑外扬?还是一切另有隐情?
1900年6月25日,路易斯·蒙巴顿在英国的温莎堡出生了,显赫的家世让他生来便有着优于众人的起点。蒙巴顿父亲是英国侯爵的同时还担任着英国的海务大臣职务,期间手中握着大权堪称国家主力,而他的母亲则是黑森-莱茵大公国的维多利亚公主,来头都不小。
除此之外,他的曾祖父是路德维希二世, 外祖父是卡尔亲王,祖父是巴滕贝格亲王,外祖父是路德维希三世大公,外祖母是维多利亚女王的二女儿,仅凭强大关系网,就注 定他出生将拥有和别人不一样的人生。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蒙巴顿从小就在万千宠爱中长大,这意味着他也能接受到最顶级的教育,享受丰厚的资源。出身于这样的王室家庭,蒙巴顿自小聪颖好学,能说流利的德语和法语。更值得一提的是,蒙巴顿是无数妙龄女子心动的对象,他气宇轩昂、风流倜傥的外表,让人沉浸其中。
蒙巴顿13岁就考上了英国奥斯本皇家海军士官学校,是为数不多的少年军校生。在学校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以优异的成绩被选中,进入海军战列舰开启服役,就此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期间担任了少尉、中尉、上尉、中校等职位。
一战结束后,帅气的蒙巴顿被保送到剑桥进修,深入学习国际政治,凭借战功和家族光环成为贵族中的贵族,很快就成了学校里备受瞩目的人。
蒙巴顿作为上流社交场所中的中心人物,同学们都因为他的身份和头脑都喜欢跟他交朋友,但凡有各种活动舞会也会向他发出邀请。只要他出席,那么场面必然是轰轰烈烈的,也正是在剑桥读书期间,他遇到了未来妻子埃德温娜·阿什莉。
1920年夏天,在伦敦的一次舞会上,年仅20岁的蒙巴顿,遇上了英国最为著名的财政专家欧内斯特·赛尔爵士最喜爱的孙女埃德温娜。
埃德温娜同样出身贵族,身份高贵,但跟蒙巴顿的身份比起来要逊色一点,可这些在寻求真爱的蒙巴顿的眼中,早已不在乎身份地位,他认为两人相爱就应该在一起。
情窦初开的两个年轻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于是两年后,这一对新人喜结良缘。
蒙巴顿和埃德温娜举行了全国为之震惊的婚礼,众人们都欢欣鼓舞,真诚祝愿两位新人永结同心,结婚后的日子两人也相敬如宾,日子过得很安稳。
原本以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想着蒙巴顿和埃德温娜夫妇两人能有一个愉快且完美的结局,但命运就是爱开玩笑,蒙巴顿作为一介凡人,最终也没能逃脱命运的捉弄。
二战结束后,在东南亚战场上获得战功颇有名望的蒙巴顿,因立功无数被英国首相艾德礼指名任命为驻印总督,赶赴印度处理独立的相关事宜,而埃德温娜则陪伴丈夫身旁走马上任。
到达印度当地后,夫妇俩凭借着出众的交际能力很快就在印度结识了众多在上流 社会 的人物,为他们开展工作打下殷实基础。那时,甘地与他们也相谈甚欢,私交不浅。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印度政治家的闯入,彻底改变了蒙巴顿夫妻以后的生活,这个人就是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
说起来尼赫鲁和蒙巴顿两人还算是老相识,同样是杰出的政治家,在二战战场上还是有几面之缘的。担任驻印总督后交往便更为密切,特别是在圣雄·甘地遇刺身亡后,尼赫鲁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印度的政府总理,在此之后,跟蒙巴顿夫妇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深化。
在尼赫鲁的观念里认为,蒙巴顿夫妇远赴英国而来别无他求,他们为人真诚友善是值得信任的好伙伴,尤其是蒙巴顿的夫人埃德温娜,不仅长相漂亮,还拥有着高贵优雅的气质,同时也让尼赫鲁一见倾心。
埃德温娜同样也心生爱慕,尼赫鲁属于印度的高种姓,从小就在英国接受了高等教育,为人温文尔雅,谈吐不凡,有着宽广的胸怀和丰富的知识,两人交流时尼赫鲁所表达出来的幽默风趣和风度翩翩让埃德温娜深陷其中。
两人同样都是在意气风发的年纪,仿佛彼此被命运所牵引一般,在见面时总会因陌生被腼腆一笑打破宁静,眼神对视更是让心跳不由自主的加快跳动。这段本该很美好的感情,似乎已经来的太迟,此时的埃德温娜早已嫁给蒙巴顿成为人妇。
如果说尼赫鲁与蒙巴顿两人之间的友谊包含某种政治动机的话,那么尼赫鲁与埃德温娜之间炽热友情,更多的是掺杂了强烈的个人 情感 因素。尼赫鲁也因埃德温娜的到来,填补了妻子去世时给自己身心留下空白的个人 情感 生活。
尼赫鲁从小就是在高度精神孤独中过来的,而尼赫鲁妻子患病早逝便在精神层面上加强了这种内心孤独的 情感 。特别是在印度面临独立和分治的大日子里,在孤独之外,尼赫鲁还伴随着一种紧张、疲倦和绝望的感觉。
正是在这个时候,尼赫鲁从埃德温娜身上找到了安慰,找到了富于同情心和善解人意的真挚友情,一发不可收拾。
每当尼赫鲁感到身心孤独、疲倦和不由自觉紧张时,埃德温娜总是巧妙地在一旁帮助尼赫鲁缓解心情,使他从容去面对一切。而每当他满腹疑虑、心绪不宁时,埃德温娜比任何人都善于使他茅塞顿 开。这位 从贵族出身的女子,不仅聪颖睿智,而且妩媚动人,拥有高尚的品质,这使尼赫鲁在埃德温娜身上仿佛看到了他妻子的影子。
那时的尼赫鲁清楚地知道自己这个时候的行为是不正确的,他也不想因为自己的感情去破坏了三个人之间的和睦,从而引来不必要的祸端,所以在一开始他便悄悄地隐藏自己对埃德温娜那份难以告人的 情感 。
1948年5月13日,尼赫鲁在陪同蒙巴顿夫妇一同去西姆拉乡踏青,尼赫鲁亲切地感受到自己对埃德温娜不管不顾炽热的 情感 ,于是他不顾一切的给埃德温娜写信,并在心中表达了自己对她的 情感 。而这边,埃德温娜对于尼赫鲁吐露的 情感 也是欣然接受,两个人自此以后心照不宣,用书信往来表达对彼此的思念。
然而埃德温娜在已有的婚姻中,虽然表面上与丈夫蒙巴顿两人过着相敬如宾,幸福美满的生活,但在精神世界中,两人因长时间磨合早已熟悉彼此的习惯,并没有什么共同语言,这个时候恰好尼赫鲁与自己的灵魂合拍,如此契合的灵魂令埃德温娜找到了精神依托,与尼赫鲁的交往也更加频繁。
但是和所有人想的不一样,埃德温娜和尼赫鲁两人恋爱并没有刻意去隐瞒任何人,反而是光明正大地进行着,他们丝毫不在意蒙巴顿知道会怎么想,并且会在蒙巴顿不在时进行秘密约会,他们之间的暧昧是真实存在的,却又仅仅止步于暧昧,两人共享者柏拉图式的精神世界,并无肌肤之亲。
蒙巴顿当然也清楚自己的妻子已经有了灵魂伴侣,但他并没有选择与妻子大吵大闹后离婚,而是选择默默接受了这一切,这宽容的胸襟并非一般人能及,也许这是他受过的良好教育有关。
不过根据蒙巴顿的女儿回忆道,父亲蒙巴顿其实一直都知道母亲埃德温娜和战友尼赫鲁之间的事情。
不过蒙巴顿并没有做出什么特别的反应,对待埃德温娜和尼赫鲁两人,还是像从前一样友好,甚至在知道两人经常悄悄约会,书信往来后,也并不气恼,而埃德温娜面对丈夫也十分坦诚,将自己和尼赫鲁来往的信件全部交由蒙巴顿保管,这一举动,无疑是对他的绝对信任。
蒙巴顿曾经也表示感谢尼赫鲁,因为正是妻子埃德温娜有了他这样优秀的灵魂伴侣,在与自己相处期间脾气好了很多。
蒙巴顿似乎对自己妻子和尼赫鲁之间相处心里没有一丝一毫的介怀,即便知道埃德温娜和尼赫鲁两人的感情超乎常规男女范畴,但在面对自己深爱着的女人和自己昔日战场上的战友,他选择用无比宽大的胸襟来包容这件事。
1960年,埃德温娜在东南亚的睡梦中死去,伤心欲绝的蒙巴顿无心工作,缓了好久才重新投入,确实是一个深情的好男人。
此后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也提到了,埃德温娜死后他也就生无可恋了,并且在回忆录中,记录着大大小小的惊奇经历,其中就包括和埃德温娜的旷世之爱,当然也写着“第三者”尼赫鲁的故事。
其中最有意思的还是,在爱妻埃德温娜死后,他便让自己的女儿打开了尼赫鲁所写的情书,在看完之后终于放下了自己长久以来的心结。其实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说,蒙巴顿对于埃德温娜的爱是深沉的。
也许任何一个男人面对此事都会暴跳如雷,但仔细想想,更多的时候一段感情是需要长久的信任,人与人之间也需要彼此相互信任,也许正是因为有这份信任存在,埃德温娜和尼赫鲁两人在暧昧期间始终坚守着底线,彼此之间也总是彬彬有礼。
印度甘地家族是高种。
尼赫鲁·甘地家族出了尼赫鲁、英迪拉和拉吉夫三任总理,长期统治印度独立后的政界。
尼赫鲁·甘地家族的名字是受到了“圣雄’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影响。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尼赫鲁在婚前一直是以尼赫鲁为姓,因其丈夫费罗兹·甘迪(Ghandy)与圣雄甘地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于是将其改为了拼写不同而读音几乎一致的甘地(Gandhi),婚后冠夫姓甘地。
不知道你们信不信"诅咒"这个东西?在印度就有一个这样的家族,是受到了"死亡诅咒"你可能觉得这是一个开玩笑的吧!那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尼赫鲁·甘地家族到底有什么样的家族诅咒呢?
这个家族诅咒总的来说就是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如果甘地家族的人执政的话,就会受到死亡诅咒,继而奇怪的死去,他们的死状或者说是死亡方式,就是突如其来的。
尼赫鲁·甘地家族是一个家族政治王朝,第一个悲剧要追溯到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第二次任印度总理,英迪拉有两个儿子塞恩杰和桑贾伊。塞恩杰是英迪拉倾注心血想让塞恩杰继承自己的事业,但是就在她第二次出任总理后,塞恩杰就坠机而亡。所以桑贾伊就成为了继承英迪拉事业的人,是就在之后桑贾伊也因为飞机出事而死。就在桑贾伊出事的四年后,英迪拉被自己的保镖枪击而亡,这时他的长子拉吉夫不得不继承英迪拉的事业,出任总理,但是他就在一次竞选活动上被刺杀。继而拉吉夫的妻子索尼亚涉足了印度政坛,他是一名意大利女人,她在执政过程中没有经历到这个家族死亡诅咒,现在是她的女儿普里扬卡执政,他一定非常强烈的担心自己女儿吧!
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被刺杀,或被枪击或飞机失事而亡,死亡诅咒一直如影随形的跟随着甘地家族,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个家族一直在印度政界占据着重要位置。但是这个家族也带有着神秘的死亡诅咒,这个诅咒谁也无法破解,也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个家族执政的人会突如其来的死去,这也就成为了尼赫鲁·甘地家族神秘的一部分,不过这个神秘是用生命换来的,实在让人悲痛。
这真的可以算是尼赫鲁·甘地家族执政的悲剧了。
印度人的名字:如Ashwarya Rai Bachchan。
印度人的姓名比较复杂,常因民族、地区、种姓、宗教而不同。如西印度人,一般先说本人名,再说父亲名,最后才是姓;南印度人则往往还把村名和姓名连在一起,冠在姓名之前,使人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直接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
印度名字介绍:
印度早期并没有姓,或者不习惯使用姓氏。后来尽管种姓制度流行,印度人所使用的姓氏也极有限,可考的仅有婆罗门阶层所用的夏尔马、刹帝利所用的沃尔马、吠舍所用的古布塔等。
直到18世纪末,印度才在阿拉伯人和欧洲人的影响下普遍使用姓氏。当地常见的姓氏主要有乔汉、尼赫鲁、马突尔、罗义、阿贾尔耶、辛格尔等。印度人的姓名比较复杂,常因民族、地区、种姓、宗教而不同。
如西印度人,先说本人名,再说父亲名,最后才是姓;南印度人则往往还把村名和姓名连在一起,冠在姓名之前,使人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直接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印度人的名在前,姓在后,如弗罗兹•甘地,“弗罗兹”是名,“甘地”是姓。
从哥印拜陀(Coimbatore)经停今奈(Chennai)到达浦那(Pune)时已是印度时间凌晨12点半(北京时间3点),机场到酒店很近,大概5公里。
浦那(印地语:पुणे,原为Poona)也译作蒲内,是印度第九大城、马哈拉施特拉邦的文化首都与第二大城、西高止山脉上的第一大城。市区人口约120万人,近十五年来发展为轻、重工业中心与交通中心,是塔塔汽车与印孚瑟斯的制造重镇。
2点多才入睡。时差关系,5点多就醒了,迷迷糊糊再睡了2个小时,7点多起床。吃完早餐打算去附近的公园走走。公园离酒店很近,十几分钟就到公园门口,原来以为这种公园不需要门票,没想到有人叫住买票,只要1块印度卢比,相当于1毛钱人民币。搞不懂收这一点点钱意义何在。公园不大,十分钟就能逛个遍,里面很干净,很多健身设施,草坪很不错,很多人在练瑜伽。鸟儿叫得特别欢,特别响。其实鸟儿个头很小,遗憾没有带大炮来打鸟。
看地图,旧宫殿就在公园旁边,可是不相通,我只好往前走,拐了个弯,没有明显的路,不知道怎么走。往回一看,有一对男女,于是趋前问路,男的说往前走,右拐一段路就可以看到大门,后来他说他也是这个方向,可以一起走,路上聊的很开心,他在Bosch工作,算是同行。他们是夫妇,早上一起锻炼,9点多才去上班。到了路口,给我指了路,说有问题可以再问路人,非常健谈,友善。又走了一段路,看到一扇大门,却是深锁着。再往前走,看到又一扇大门,门口站着四个人,两男两女。脖子上挂着胸牌的男子跟我比个9的手势,意思是九点才开门,我看一下手机,还差四分钟。后来这男子跟我说他是政府官员(下文称他为官员),带他的朋友来这里参观。九点一到,进了大门,来到售票处,一看门票,有点气结,本地人25卢比,外国人300卢比,相差十几倍。给了一张500卢比,说是不够钱找不开,给我100卢比,还差我100卢比,就在我的门票背面做了一个记号,说参观完再找她拿100卢比。找给我的100卢比其实是刚才门口4个人的门票钱。我拿出相机准备拍照,保安制止说把相机收进去,不能拍照。我心想,特么的个毛线,不让拍,我怎么发朋友圈,怎么对得起300卢比的高价票!本来只是来肤浅打卡一下,逼得我去深挖历史。
为什么叫阿迦汗宫(Aga Khan Palace)呢?阿迦汗,伊斯兰教什叶派伊斯玛仪派的领袖所拥有的头衔之一。
“阿迦”是土耳其语和波斯语词语,来自古突厥语和蒙古语中的“阿哥”(aqa),即“兄”的意思,而“汗”在突厥和蒙古语中是“王”、“统治者”的意思。
历代阿迦汗都属于一个定居于印度的伊朗裔家族,该家族据信是先知穆罕默德的直系后代,原为伊斯玛仪派的尼扎里派的领袖家族。十九世纪时期,阿迦汗一世(哈桑·阿里-沙阿)因逃避当时波斯政府的迫害而来到印度,后来成为全世界伊斯马仪派公认的宗教首领。他们也都是在印度有影响的政治家。
到目前为止的历代阿迦汗是:
阿迦汗一世,本名为哈桑·阿里-沙阿
阿迦汗二世,本名为阿里-沙阿
阿迦汗三世,本名为苏丹·穆罕默德-沙阿
阿迦汗四世,本名为卡里姆·侯赛因
阿迦汗宫由阿迦汗三世建于1892年,法国建筑师设计。这个曾经的个人宫殿在1969年由阿迦汗四世献给了印度政府。
走到靠近主建筑的时候,我用手机拍了两张照片。
然后步上台阶到了一楼。台阶边上坐着一位老妇人,保安喊了老妇人一声,老妇人这才站起来,那个官员操着浓厚的印度英文跟我说,老妇人是无偿(原话是no pay)的解说员。后来我在网上查到老妇人名字叫Neelam Mahajan,是由甘地公共慈善信托基金会任命的志愿导游,已经在阿迦汗宫解说了38年。她以前是National Model School的学生,这所学校从1956年到1972年就在阿迦汗宫内,后来被改建为纪念馆。这大概是她对阿迦汗宫怀有极其深厚感情的原因吧!
导游带我们5个游客进房间开始解说,她的口音很重,虽然抑扬顿挫,可是我能听懂的大概不到一半,看她解说得声情并茂,我只好频频点头。偶尔我露出困惑的表情,旁边的那官员就会再解释更多内容,我的头就点得更快了。房间里展览的是一些画,照片和雕塑,用来说明甘地的为人,政治理念和政治活动。当中也展出了甘地的日用品,包括衣服及书信。
导游带我们到主建筑前面的花园时,那官员问导游可否照相,导游说当然可以。官员热情地帮我不同角度地照相。
四周有许多树木和花卉点缀。 1982 年奥斯卡得奖**《甘地传》便在这些优雅的花园内拍摄,为期十天。
在印度独立战争最激烈的时期,甘地、其妻及秘书被囚禁于此。秘书Mahadevbhai Desai被囚禁六天后就死于心脏病,他的妻子在18个月后,于1944年2月22日逝世,死于严重的心脏病发作。
花园往下走靠右边的地方是甘地,其妻和私人秘书的纪念碑,由印度名建筑师Charles Correa设计,古朴典雅,左边是秘书的,右边是甘地妻子的,每个纪念碑的顶部都种有植物。 甘地的一部分骨灰也葬在这里,却是在小路的最右边。解说员说甘地妻子把秘书当成自己的儿子对待了。
纪念碑正中央的那棵树在印度被称为圣树(holy tree)。导游说这树叶生吃可以治喉咙痛,也可以做菜。后来查了一下,不知道是不是木橘(bael tree)。走到几棵大树下时,那官员跟我说这也是圣树,其实这树就是榕树(India Banyan)。在树下缠线以供奉。
导游说甘地总结自己的生活哲学时说道:“My life is my message”。吾生即吾义。
印度的圣树大概有以下这些:
菩提树
菩提树是印度最受崇拜的树之一。这对佛教徒来说是神圣的,因为相传释迦牟尼佛在这棵树下获得了开悟。 在印度教中,菩提树代表三个至高无上的神 - Vishnu,Brahma,Shiva(印度教的三位最高主神:梵天(Brahma)、湿婆(Shiva)和毗湿奴(Vishnu))。 根代表Brahma,树干代表Vishnu,树的叶子代表湿婆。
其它的还有:榕树,木橘(Bael),无忧树(Ashoka),芒果树,印度楝树,香蕉树,椰子树,莲花,檀香树,星形茉莉花,鸡蛋花(印度玉兰),白玉兰等。
甘地和其妻一些资料。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尊称“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印度国民大会党领袖。
“Mahatma”(一般汉译为“圣雄”)来源于梵语的敬语mahatman,原意“Great Souled”,伟大的灵魂。这是在他授予印度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Gurudev”(意即“伟大的导师”)的称号后,1915年泰戈尔赠予他的尊称,意为合圣人与英雄于一身。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出生在一个印度教家庭,父亲是当地土邦首相。甘地19岁时远赴英国学习法律。1893年,甘地来到英国统治下的南非,领导南非印度人争取权利。他把印度教的仁爱、素食、不杀生的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相结合,并吸收了梭伦、托尔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逐渐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论。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很快成为国大党的实际领袖,使“非暴力不合作”成为国大党的指导思想,开始为印度的独立而奔波。“二战”后,印度分裂为印度与巴基斯坦两个国家。面对两国的冲突,对双方都有重要影响的甘地多次以绝食来感化他们,呼吁团结。1948年1月30日,甘地遭到印度教顽固教徒刺杀。
甘地是印度国父,也是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现代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创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争取能以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对印度人民而言,甘地给予这个国家,不但是独立、自由和民主,还有信仰。印度最大的政治家族“尼赫鲁——甘地”家族,就是深受着甘地的影响。在这个家族里,先后出现的三名印度***,都与甘地有着密切的关系。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理尼赫鲁,是和甘地一起为印度独立而废寝忘食、鞠躬尽瘁的战友;印度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位女总理、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甘地,也是深受甘地的影响(与圣雄甘地无血缘关系。因为嫁给了一位也姓“甘地”的记者费罗兹·甘地,所以她的姓跟西欧一样,随夫姓由“尼赫鲁”变成了“甘地”),而她的儿子拉吉夫·甘地,也继承了母亲的遗志。可以说,甘地影响了近现代印度的历史。
甘地出生于英国殖民桎梏下的印度,他的家庭虔诚信奉仁爱、素食、不杀生、苦行的印度教。他从小腼腆羞怯、循规蹈矩。13岁时,甘地奉父母之命与一同龄文盲女孩结婚。16岁丧父,第1个孩子出生后不久就夭折了。二人后来一共育有五个子女。
卡斯图巴·甘地(Kastürbā Gāndhi) (4月11日, 1869年 – 2月22日,1944年), 圣雄甘地的妻子。
她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名叫葛库拉达斯·马克哈基的商人家庭,她被家庭安排与甘地结为夫妻,当时两人都只有13岁。她在年幼的时候是个文盲,当时的甘地教她认字读书,这种举动在当时的印度是很反叛的行为。当1888年甘地离开印度去英国求学后,她仍旧留在印度来抚养他们的儿子哈瑞拉(Harilal)。后来,她又生了三个儿子马尼拉(Manilal,1892),拉姆达斯(Ramdas,1897),和戴夫达斯(Devdas,1900)。
下午较迟时分,雨停了。我决定去看看附近的一条河。刚下过雨,马路上积水非常严重,有一些路段得走在马路中间才能不湿鞋,还得时时提防车辆快速驶过溅起的脏水。越往前走,感觉异味越浓,桥边的那一片貌似是贫民窟。从桥上往天边看,有大片的既视感,往河上一看,有许多垃圾,成片的葫芦草往左边极速流去,泛起的臭味让人更加郁闷。走到桥的另一头,我想从桥的另一侧走回去。完全没有红绿灯,看着川流不息的车辆,一下子不知所措。看着桥上走过一个人,我就紧紧跟着,终于逼停了一些车辆,过了马路。映入眼帘的是另一片贫民窟,到处都是成群的野狗。在浦那,我看十步之内必有野狗,野狗倒是温驯,多数是躺着睡觉。惊险万分地上了桥的另一侧,看到一个大家伙,居然是丢垃圾的。
与早晨游公园和宫殿的岁月静好相比,桥上这一来回,内心多少泛起一点波澜。于是决定再去公园压压惊。
资料引自网上,一些树的来自网上。
尼赫鲁·甘地家族可以算得上是印度最有权势的家族之一。看到甘地这一姓氏,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享誉世界的那位“圣雄甘地”的家族。但实际上,尼赫鲁·甘地家族是印度独立后的首位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家族,当然了,他们与“圣雄甘地”,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尼赫鲁家族的祖先,曾是克什米尔地区富裕的婆罗门,在社会中一直都拥有这崇高的地位。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出生在1889年,由于家庭条件优越,他自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16岁那年便去英国学习。
随着年龄和眼界的不断增长,尼赫鲁渐渐产生了反英救国的想法。他梦想着“手持利剑为保卫和解放印度而战”。1912年,尼赫鲁回到印度,成为了一名律师。但在其它时间里,尼赫鲁一直在积极从事着国大党的活动。
到1916年,尼赫鲁在国大党年会上遇到了甘地,从此便成为了甘地的追随者。二十年之后,尼赫鲁在甘地的推荐下,成功当选为了国大党主席。从此之后,他便开始与甘地并肩战斗。尽管曾经多次被捕入狱,但尼赫鲁却始终不改初心。
1947年,英国通过了印巴分治方案,尼赫鲁出任了印度第一任总理。
此后16年,尼赫鲁一直管理着印度的政府工作。在外交策略上,他也奉行着和平中立的不结盟政策。
本来尼赫鲁在印度国内的威望无出其右,但他在晚年却挑动了中印战争。随着战事的失败,尼赫鲁的声望受到了一定的损害,但却并没有动摇其家族的根基。
1964年,尼赫鲁因病去世。他的女儿英迪拉·甘地当选为了国大党主席,并出任了总理一职。说起来,尼赫鲁·甘地家族这个名字,也是从英迪拉当政后开始打响的。
英迪拉本来不姓甘地,但她在1942年打破了传统的习惯。英迪拉以北印度婆罗门的高贵身份,嫁给了异教拜火教的教徒帕西人费罗兹·甘地结婚为妻,英迪拉从此随夫改姓为甘地。
但还有一种说法是,由于英迪拉的任性,导致了其后代子孙都会是贱民,因此“圣雄甘地”亲自将甘地这个姓氏赐给了英迪拉。
英迪拉是印度第一位女总理,在国际社会上素有“铁娘子”的称呼,比撒切尔夫人还要早一些。英迪拉在任总长达13年,她在执政期间基本都奉行了父亲的外交政策。而对于国内的发展,英迪拉则通过发动“绿色革命”和“白色革命”,从根本上解决了印度的粮食问题和牛奶问题。
但英迪拉作风实在是过于强硬,她大力排除非己方势力,对竞争对手实行了残酷的打压,这在社会上引发了一定的动荡。比如1975年她曾大肆抓捕反对党人士,这被印度史学家称作是印度建国后最黑暗的年代。也正因为经常造成社会动荡,英迪拉在1977年饮恨下台。
1980年,英迪拉重新成为印度总理。但她不仅没有吸取上一次下台的教训,反而手段变得更加的严厉。1984年,英迪拉派出军队进攻锡克教圣地金庙,引发了全体锡克教徒的愤怒。几个月之后,英迪拉被三名锡克教卫兵击杀。
英迪拉去世之后,其长子拉吉夫·甘地继任总理。英迪拉的死,激化了印度的宗教纷争,德里区的形势一片混乱。拉吉夫强忍着母亲去世的悲痛,不计较仇怨,全力采取和平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在他的努力之下,印度最终避免了教派仇杀的灾难。
在任期间,拉吉夫采取了科技兴国的策略。印度的科技和经济实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在对外关系上,拉吉夫也相当重视。他积极改善同中国的关系,终于让中印两国关系恢复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的水平。
但可惜的是,拉吉夫在1988年受到了“博福斯丑闻”的牵连,最终导致他在大选中失利。到1991年,拉吉夫本来有很大的希望重新登上总理的位置的,但他却在马德拉斯遭到刺客袭击,不幸身亡。拉吉夫死时仅仅只有47岁。
拉吉夫死后,他的妻子索尼娅·甘地又成为了国大党主席。在之后近20年的时间里,索尼娅为国大党奉献出了最大的精力。2004年,国大党曾经重新上台,但索尼娅却因为被认为是“意大利人”,不能出任总理的职位。到2017年,索尼娅辞去了党主席的职位,推荐长子拉胡尔·甘地成为了国大党新任党主席。
2019年,拉胡尔带领国大党参加了议会大选,最终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日子里,拉胡尔将成为尼赫鲁家族的代表,继续活跃在印度政坛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