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个体比喻为大海里漂浮的孤舟,婚姻就是可以依靠的港湾,它能让我们避开海上的风浪,安抚受伤的心灵。但对于婚礼的选择,有人喜欢西式婚礼的浪漫,新郎官西装革履,美丽的新娘身着洁净漂亮的婚纱,在西式的教堂礼堂上接受高鼻子神父的祝福,然后摆个好的poss,再选取一个完美的角度,用摄影机摄下永恒的一刻……
但在乡下,很多人都会选择传统而热闹的中式婚礼,虽然在有些人看来十分土气,但这份仪式却承载了农人对父母、乡邻和养育他们的天地一份深厚的爱。
但是无论如何选择,也没有比婚礼更令人焦灼和幸福的事情了。穿着凤冠霞帔的新娘子,端正的坐在家里的喜房里焦虑不安的等着,身旁是喜笑嬉闹的姐妹,屋外是忙碌的父母亲戚。他们正在点算在这个喜庆的时刻是否还有遗漏的细节。真正的吉时就在他们那份不舍和期盼的矛盾心理中到来了,穿着大红状元服的新郎早已迫不及待。新娘的姐妹们拥在门后,使出浑身解数刁难新郎官,新郎的兄弟团自然不甘落后,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新郎终于如愿以偿的接过了新娘。
出门后新娘是不许回顾家门的,哪怕耳边还回响着父母的叮嘱,哪怕因为那些喃喃细语而热泪盈眶,那深深的依恋也不允许她回头看上一眼。在农村的旧观念里,新娘迈出家门就已经是别家的人了。仔细想来,这饱含了一种更大的关爱,一份作为父母的尊严,他们相信女儿在夫家能得到更好的爱护,也同样希望女儿能用心经营自己的小家庭。
回到夫家同样还需要一个过门仪式,在迈过门槛时,新郎和新娘的脚不允许碰到或踩到门槛上,这寓意着以后的婚姻生活没有迈不过的坎,顺利如意。新郎把新娘送进了新房,新房里铺着干净整体的新床喜被,墙上也贴着喜字挂贴,一些喜庆的装饰,他们可以安静的感受这样喜庆祥和的氛围,然后是等待的宴席。
乡下人结婚基本不会去酒店包酒席,而是在自家院子里搭上顶棚,提前租好二十多张桌椅,请十里八村名声大的厨师和邻舍来帮忙,吃的食材很多都是自家地里种的、后院养的,经过一个个能工巧匠的烹饪,促成了一桌桌热闹的"流水席"。亲朋好友坐在一起大声地交谈,喝喜酒、抽喜烟,每个人都喜笑颜开,不时说着祝福的话语,敞开的音乐声,喧闹的鞭炮声,嘈杂的交谈声,一切声音交织一起,形成了一个热闹的喜庆的氛围。
在我的家乡,婚礼仪式一般为期三天,在第三天早上定好的时刻,新人会在父母的陪伴下提着祭品来到祖祠。待神案上的祭品摆好后,由父亲带动全家人念一些祝福的祷文。在烟火弥漫里,他们喃喃的祝祷,愿风调雨顺,愿庄稼茁壮,愿早生贵子,愿人间美满。
很明显不合理。有车有房还要二十万彩礼,加起来差不多七八十万,对于农村和小城市的人,这算是很大的一笔钱了。
有个女孩子男朋友家给买了房买了车,房子是男朋友的名字,车子是男朋友爸爸的名字,装修好了,家电男方家长也付了定金,尾款还剩2万多也由男方家长支付。
结婚了女方家里要男方给起码6万多彩礼和五金,女方父母准备用这6万置办嫁妆后剩下的再返一点回来,男方家长不同意,说已经没钱了。女方觉得房子车子没她的名字就跟她没关系,五金彩礼一定要有。
女方婚前就住在男方家里,现在未来婆婆不高兴了,没有做晚饭给女方吃,也被女方吐槽。现在还有女孩子结婚是这个样子的吗,我认为都是两边一起出钱的。
现在有太多的男人,在抱怨着社会的不公。为什么结婚需要男方家出这个出那个,而女方家,似乎除了出个女儿,其他啥都没有要出呢?而且这个女儿最后还经常往娘家跑。相信这么问题困惑了很多人,到底女生需要有什么,那么点嫁妆吗?
一般而言,女方家提的要求,是男方家能够办得到的。毕竟两个孩子结婚,做父母的,并不太会从儿女身上刮一层。而提这些要求,更多的时候是为了面子,所以男方家,或许难度是有,或许会让父母一辈子的积蓄几乎耗尽,但是很值。
但若是女方提的要求过于过分,比如要30万的彩礼、50万的豪车、100万的房子,而男方家连个10万块钱存款都没有,那么这种婚姻,不要也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