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结局是什么?

京华烟云结局是什么?,第1张

《京华烟云》结局是姚思安和敌人还有那百年的花园同归于尽,牛素云出家了,孔立夫和姚迪非及其黛芬参军打仗去,姚木兰和曾荪亚带着曾家以及姚家的家人一起迁出北平。

首先遇难的是曼妮。日本鬼子的凶暴,激起了所有人的怒火,迪非、黛芬、陈原、立夫都先后投入抗战。姚思安也云游归来。准备举家前往南方,加入抗战的洪流。这时牛素云打来电话,说莫愁已被牛怀玉劫持!要诱捕立夫,素云还叮嘱姚家,赶快转移甲骨。

可是,等到立夫前往要救莫愁时,莫愁已惨遭毒手!在王府花园,姚思安正要准备转移甲骨,牛怀玉和日本鬼子前来抢夺,姚思安宁为玉碎,一把壮丽的大火和敌人还有那百年的花园同归于尽!而此刻,山河破碎,烽烟弥漫,一场更为壮丽的民族抗战之火,正在中华大地上熊熊燃烧着。

简介:

曾家的大公子曾平亚,染上了伤寒。曾文伯和曾太太先是遍请名医,无法治愈, 曾太太爱子心切,想出了结婚冲喜的法子。曾家有三个公子,大公子平亚与曼妮,二公子襟亚与牛素云都早有婚约。公子荪亚桀骜不驯,但姚家的莫愁却很喜欢他。

情急之下,曾太太提出让姚木兰代替曼妮嫁给平亚,但木兰喜欢孔立夫,而且曼妮是自己的金兰姐妹所以拒绝了。后曼妮回来,曾家想三喜临门,说服了牛家女儿素云和襟亚完婚,并想让莫愁嫁给荪亚。

觉得姚木兰其实很孤独,是在看完整部《京华烟云》之后。看上部时,觉得她幸福得像掉进蜜罐里,从小父亲宠,当成掌上明珠,长大后嫁给富贵人家,公婆疼爱,丈夫尊重,仆人服从,刚过门就掌管曾家的财政大权。

女人做到这个份上,还有什么不满足呢?没吃过生活的苦,如果有,那就是9岁那年逃兵难走失,被人贩子卖了,后遇到曾老爷救了回来。再到婚后,大女儿惨死,这两件事让她的人生增加了痛苦,但总体而言,她的人生是圆满的,幸福的,为什么我却觉得她其实很孤独呢?

孤独,是一种心境,并非富贵所能替代。

为什么我说她孤独,而不说她的妹妹莫愁孤独?原因有三方面,且听我细细道来。

得不到的爱情之苦,只能独自品味

木兰对立夫一见钟情,是在山上的一个庙会上。木兰姐妹想投铜钱,恰好立夫也投。木兰注意到这个俊朗的少年,跟别的富家子弟不同,被他的气度所吸引。

第二次见面,是一同去郊游。木兰跟随父母去游玩,孔立夫是傅增湘的得意弟子,也一同前往。

傅增湘是木兰的父亲姚思安的老朋友,他的夫人又是女子学校的校长,木兰姐妹后来去了女子学校上学,很受照顾。

傅增湘是个非常有学问的人,对孔立夫高度赞扬,这让木兰内心非常欣喜。

人是有慕强心理的,对于同样优秀的人,木兰必然会惺惺相惜,刮目相看。

由第一次匆忙一撇时的好感到第二次的欣赏,再到第三次的单独相处,木兰对孔立夫的情感一次比一次加深。

第三次单独相处是在一堆残垣断壁旁,两人谈天说地,感慨万千。木兰有意问立夫,此次游玩,哪里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

立夫回答是在残垣断壁处,显然这样的回答让木兰很满意,也很欣慰。但那时候的孔立夫,对于男女情感并未开窍,似乎对木兰,并没有所谓的独特的情愫。

而此时的木兰,已经非常明白自己的心意,她喜欢上了立夫,这么优秀有才华的一个少年。

木兰有着传统女性的美德,也有现代女性的优雅和知性,在那个婚姻还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木兰纵然有了心上人,也断不能轻易地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所以,她的心很苦。

很快,木兰姐妹就得去女子学校上学,出发之前,父母就把她和曾荪亚的婚事订了。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姚思安对孔立夫非常满意,既然木兰已经许配给曾家,那么只能将莫愁许配给孔立夫。

那一晚,木兰看着熟睡的妹妹,内心好生妒忌,酸酸地说了一句:“你比我有福气。”

爱是占有,爱是妒忌。

真正爱一个人,才会妒忌那个拥有他的人。

木兰,妒忌妹妹,但也只是尽力克制。

她的情愫,只能压抑在内心,不能任由它发酵、发展。

直到后来孔立夫入狱,木兰深夜冒险去求吴司令,单独面见立夫,真情难以控制,才将情绪发泄。

很快,她对立夫的“特殊”就被妹妹察觉,但莫愁也仅仅只是停留在“察觉”的阶段,相信姐姐自有分寸,也不愿挑破这一层不为人知的关系,更何况,姐姐和自己的丈夫立夫之间,清清白白。

在这一点上,我相当佩服莫愁的识大体、辩是非。

丈夫只爱她的皮囊,而非欣赏她的灵魂

我在上一篇文章里说过,木兰不爱荪亚,荪亚也不是真爱她。两个人的结合,不过是“搭伙”过日子,只不过恰好,他们都不缺钱,所以矛盾才少一些。

荪亚在中年时期出轨年轻时髦的曹丽华,也不是真心喜欢她,只是追求刺激,图新鲜,图她的美貌。

此时的木兰,早已从繁华的北京搬到杭州山顶上,过着农妇一般的生活。她穿着荆钗布裙,脱去高跟鞋,不化妆不打扮,亲自洗衣做饭,上山砍柴,手都起了茧子。

这种宁静美好的生活,木兰感觉滋滋有味,但荪亚却觉得无聊至极,不可思议,他很快就对过于朴素的木兰态度冷淡。

在出轨曹丽华时,骗她的谎言里,道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你知道,我们不幸娶了那样旧式妇女的男人,都想要一个像你这样的时髦的妻子。”

荪亚爱的,从来不过是木兰的皮囊、身份、地位和荣誉,拥有她便觉得脸上有光,他在交际场上也可以以“新式”男人自居。

作为妻子而言,尤其是像木兰这种有思想有才华的女子,丈夫欣赏的仅仅是她的皮囊而不是她的灵魂,她哪能不孤独?

越有才华的人,越觉得知音难觅,很显然,荪亚这种现实又俗气的男人,根本无法与浑身有灵气的木兰相匹配。

这也是,为什么木兰一再要求立夫一定要完成甲骨文著作的编写。那是因为,她的能力所够不到的地方,立夫能够替她完成。

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是统一的。这种精神上的满足,让她感觉到快乐和释然。

人生理想得不到丈夫的理解,“妙想家”绰号有点讽刺

我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每次木兰有些奇特的想法,荪亚就半开玩笑似地喊她“妙想家”。

看完整本书我才懂得,那是因为,木兰的所谓奇特想法,其实都是她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追求。她渴望田园平静的生活,没有世俗纷争,没有战争混乱,只有现世安稳。

但这些想法,恰好与荪亚相违背,他现实而享乐。在北京的时候,他经常流连于交际场合,跟着一些富家子弟聚会,每个男人身边都会坐着一个妓女,木兰并不在意。

木兰的大女儿阿满惨死后,她想要隐居的愿望更浓烈了。结婚几年来,头一次争吵还是为了搬迁的事。荪亚觉得父母在,不能单独搬家,木兰也就只好隐忍。

直到公婆都去世了,木兰的心愿才得以实现。

木兰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思想境界的开阔,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而荪亚追求的则永远是一层不变的物质的丰富,生活的便利,世俗的快乐。 他嫌弃杭州过于寡淡,于是找做生意的借口去上海吃喝玩乐,才会有机会认识到年轻漂亮的曹丽华。

他们夫妻之间的思想,或者说人生追求,就好比两条平行线,没有交集。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精神上的三观不合。

所以木兰孤独。

可婚姻到底还是要维持下去,为了家庭为了孩子,木兰哪怕想做过理想主义者,但终究还是要舍弃自己的部分理想,回归现实。

重新换上华丽的衣裳,梳妆打扮,迎合丈夫的口味。这就是木兰的通透与成熟之处。

可以不爱这个男人,但不能失去他。既然不能失去他,那就要做到为他牺牲点什么。

所以她才非常不屑地将性感睡衣和套裙,往床上一扔。

直到木兰不动声色、不伤一分一毫地将小三曹丽华击退,还能跟她做朋友,挽回婚姻时,荪亚才真正明白他和妻子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才真正开始佩服她,欣赏她的才干。

直到将近晚年,木兰那种孤独的心情,才慢慢释然,找到真正的自我,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总结:

“妙想家”姚木兰,她的人生经历,确实担当得起“妙想”二字。只是世俗如荪亚这样的男人,只能理解到字面的意思,觉得她荒唐可笑不实际,而真正理解木兰的灵魂的人,才懂得,她的“妙想”,其实是一场自我探索的过程。

她曾经迷失过,孤独过,最后释然了,向这个世俗、混乱、不安稳的现实世界和解了,做回一个真正的自我,也就不再孤独了。

-end-

我认为婚外情里是没有真爱的。

其实,婚外情中最让人瞧不起的,就是他这种腔调的男人,明明自己搞的是婚外情,却偏偏当自己是挣断枷锁努力追求真爱的英雄,并且还龇牙咧嘴地反咬别人一口。

第20集。

1、根据查询影视大全信息显示,《新京华烟云》第20集中新亚终于跟木兰结婚了,且被木兰的颜值惊艳到了。

2、《新京华烟云》是一部改编自林语堂小说《京华烟云》的民国剧,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

浮华如梦

红尘翻滚在俗世中

论姻缘的交错

心口上隐隐作痛

一念间大梦初醒

奈何苍茫中没人懂

梦早已是旧梦

前尘往事尽随风

几多欢笑几多愁

分离与聚合几人留

人生入戏不敢挽你的手

年华散尽白人头

翻云覆雨一场空

夜阑人静时谁看透

满目荒唐不忍在回眸

消失在烟云中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各族儿女奋力抗战。"作为一个作家,最有效的武器是作品"。旅居巴黎的林语堂,内心充满着爱国主义情怀,他要拿起笔进行反抗。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期间,他用英文写了一部长篇小说,《Moment in Peking》,中文名《京华烟云》。

小说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京华烟云》前面的献词为:全书写罢泪涔涔,献予歼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热血,神州谁是自由民。

1975年,林语堂凭借《京华烟云》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由此可以,这的确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但我和国内部分读者的感受相同:小说自有出彩之处,但也存在不足,比如部分字句稍嫌啰嗦聒噪,实在无法有耐心读下去。抱着一种质疑的态度,我查了下因由,有一种说法我比较赞同:之所以存在这样的诟病,是因为这部小说原为英文版本,受众是国外读者,而非国内读者;另外,由英文翻译成中文,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差异。

小说共三部。

第一部《道家女儿》,写1900年到1909年。八国联军入侵的风声日紧,京城拥有百万资产的富商又是道家信徒的姚思安举家离京南下时,在兵荒马乱之中,姚家十岁的姑娘姚木兰同家人失散,后由京官曾文璞接到家中。木兰与曾家三儿子荪亚被看作天赐的良缘。几年后,姚木兰长成美丽过人、心灵手巧的少女。这时接二连三的人世波澜打破了这两家宁静的生活。奋发有为的青年孔立夫走进姚家生活的圈子,也走进姚木兰的心灵。木兰与荪亚结婚,这样,道家的女儿成了儒家的媳妇,而木兰心里爱的却是孔立夫。

第二部《庭院悲剧》,叙述牛家恶势力的作威作福及衰败崩溃过程,之后笔触又回到姚家庭院,展现一幕幕悲剧:姚家长子体仁身亡,体仁的母亲得了怪病久治不愈,姚木兰舅父冯泽安女儿冯红玉投湖自尽,姚思安自认为对家庭的职责已尽,削发改装,走出庭院,外出云游。宣布十年后回来。

第三部《秋季歌声》,描写了五四运动前夕到日本侵略军占领京、沪、杭之后二十年间姚曾两家的生活。随着时光的流逝,曾、姚两家的第三代逐渐长大。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木兰一家远离杭州西行。沿途都是逃难的人群。木兰在西行途中收留了三个孤儿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她感到自己虽已到了生命的秋季,但下一代却处于春季,"在晚秋的落叶之歌里含着青春的催眠曲"。小说在"秋季歌声"中结束。

一花一世界。由于年龄、性别、阅历、学历、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每位读者的感受略有不同。作为女性读者,我比较关注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所以接下来,我将重点谈谈对木兰、莫愁、红玉、曼妮、以及丫鬟银屏的几点看法。当然,做学问的人都强调分析人物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及环境,但我偏不,我会用现代人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她们。

毫无疑问,姚木兰是林语堂先生心中的完美女性,是道家与儒家,新社会与旧社会结合的产物。读完整部小说,姚木兰于我恰如悬挂在墙壁之上供人欣赏的画。木兰集美貌和才情于一身,拥有道家超凡脱俗的气质,又兼具儒家知书达礼的品质,无论在婆家还是在娘家都拥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与丈夫荪亚相亲相爱,与闺蜜曼妮情同姐妹,与知己孔立夫发乎情止于礼。

在木兰身上基本没有不和谐的地方,即便是她想给丈夫荪亚纳妾,林语堂先生也没有在小说中表示出批判和否定。若说这女子身上所没有的,那便是反抗精神。她眼看着好姐妹曼妮走入火坑,只是为曼妮感觉到悲哀,便再无其它。她爱的人明明是孔立夫,却依然顺从了封建家长的意思和曾荪亚结婚生子。后来,中年的荪亚和女学生曹丽华勾搭上之后,她虽然和父亲姚思安设法化解,却主动向曹丽华提出可以二女共伺一夫,为丈夫纳妾的念头依然在。如果这件事勉强算是反抗,那么它是软弱无力的。与其说是姚木兰的胜利,不如说是曹丽华的成全和退出。用现代话讲是原配遇到了通情达理的小三。若是这小三够泼辣无耻,原配未必能打得过。

当然,木兰有一点处理得很到位,她把对立夫的爱深埋于心,不给自己找麻烦,也不给别人找麻烦。在小说中,木兰的心理活动居多,其他人偏少。小说中重点刻画了木兰对孔立夫的感情,但是孔立夫心里怎么想我们读者未可知,不过通过他俩的互动,确实比荪亚要般配得多。

荪亚这个官二代,心安理得地靠家底儿养活,他二哥经亚羡慕嫉妒恨,不止一次问他,“为什么不上班?”荪亚的回答是自己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官儿既做不成,其他事情又不会做,所以只能在家吃父亲的俸禄。瞧瞧,这样的男人,在现代社会叫“寄生虫”。姚木兰之所以如此放纵自己的丈夫好吃懒做,源于她的道家思想,“无为而治”。在现代,女子不可学木兰,男子不可学荪亚。

小说中对莫愁的描写与刻画比姐姐木兰少太多。林语堂先生重点展示了莫愁的辩论才能。如果说姐姐木兰有《红楼梦》中史湘云的娇憨与豪爽特点,那么妹妹莫愁则具有宝钗的圆润通达,沉稳大气。莫愁,是一个很接地气的大家闺秀,为人讲求实际,有富贵相,对待丈夫一心一意。小说中立夫打的比喻非常形象,莫愁就像水母一样,无时无刻不包裹着他。读到这段,我微笑蹙眉,像水母一般的女子该有多可怕,如果放在现代,不就是个老妈子吗?

《红楼梦》对林语堂先生的影响很大,原本他打算把《红楼梦》翻译成英文版本,考虑再三,觉得不合时宜,所以才决定亲自动笔写《京华烟云》。红玉这个角色和林黛玉很像,病秧子,敏感多疑,尖酸刻薄,生性高傲,才情满怀。红玉自小和表哥阿非青梅竹马,长大后两个年轻人暗生情愫。

阿非和哥哥体仁合起来才算得上一个完整的宝玉。和宝玉一样,阿非喜欢怜香惜玉。无论和哪个女孩子玩,红玉都会吃醋哭泣。后来府上来了一个满族丫鬟宝芬,气质不凡,渐渐博得阿非的好感。红玉醋意翻腾,想起月下老人祠灵签:“莫将真幻来相混,芬芳香过总成空”,了悟到宝芬才是表格阿非合适的伴侣,于是在夜里饮恨投湖自尽,皆为成全表格一桩美满的婚姻。

若为女人,千万不要做红玉,纵然有万般才能又如何,终究化为一缕孤魂。

曼妮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小说没有过多描写她的心理感受。她是逆来顺受的,完全听信命运的安排。自古以来,这样的女子数不胜数。平亚命不久矣,她是用来冲喜的“药”,生是平亚的人死是平亚的鬼。曼妮这个寡妇不及《红花楼》中的寡妇李纨,她青灯古佛守了一辈子贞洁,到最后却被日本人玷污,不堪屈辱裸死在房内。曼妮是没有灵魂的,就在她决定给平亚冲喜的那一刻,她的生命之花已经枯萎了。小说中如此多的女性形象中,曼妮最能代表封建女性。

银屏有点像《红楼梦》中的晴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她是姚家来得最早的丫鬟,因为长期和**少爷们一起处,耳濡目染,对**们的言谈举止也有样学样地领悟了几分。银屏从小就服侍大少爷体仁。体仁是宝玉的另一半,放浪形骸,行为疏狂,对银屏一往情深。但是,姚太太认定银屏是个祸害,狐狸精,勾引儿子体仁不走正道,一门心思想把银屏嫁出去。在儿子体仁出国的途中,姚太太借机逼走银屏。后体仁意志不坚定,出国未成,又返回家中。在外流浪的银屏恨姚太太入骨,习得一些勾引男人的本领,立誓将体仁勾引到手,叫姚太太尝尝失去儿子的滋味。后银屏怀孕,本打算借孩子要挟姚太太。可姚太太并非软柿子,派人将孩子抢走,银屏的如意算盘落空,一头撞死,死前再次发出诅咒,做鬼也不会放过姚太太。银屏死后姚太太心中有鬼,一病不起,最终在红玉死后没多久,也驾鹤西去。

银屏是整部小说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子。以卵击石,鸡飞蛋打。银屏究竟有多爱体仁,不得而知。但她深知唯有体仁才是她进阶上流社会的筹码。她不愿意被送回去嫁给庄稼汉,十几年的富人家生活刺激着她的神经,为了维持这种体面的生活,她没有理由不紧紧抓住体仁。

同样是丫鬟晋级,银屏失败,宝芬成功。那么姚太太为什么如此嫌恶银屏呢?因为银屏让姚太太感觉到了一种强烈的威胁。体仁是姚太太的大儿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心怕掉了,她绝对不允许任何女人和自己分享儿子。她儿子不怎么爱她亲近她,凭什么对一个下贱的丫头百依百顺?况且子女婚姻,讲求门当户对,她绝对不可能同意儿子娶银屏。

银屏死于姚太太这些守旧势力的威逼,也死于自己的性格。现在的女子若是想和婆婆和谐共处,千万不要让婆婆觉得她失去了一个儿子,而是让她觉得自己多了一个女儿,像宝芬一样,如此才能安好。

01

钱钟书在《围城》中写道: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

看完《京华烟云》,突然觉得,这句话用在姚木兰这位道家女儿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木兰的性格,聪慧灵秀,落落大方,且胆识过人。在旧社会的大家闺秀身上有新时代女性的独立自主,却又没有新时代女性的各种做派。所以她能听父母之言嫁给荪亚,又能奋不顾身夜闯司令部救立夫,头脑清醒的在婚姻与爱情里周旋。

木兰遇见立夫,“她深深体会到,只要和立夫在一起,她就会永远幸福,永远满足”。立夫之于木兰,是她不大了解的以言辞所能表达的精神上的深意。那是一种默契的,不需言喻的相知相遇。这样由心而至的爱情,但凡有一点反抗意识的现代女子,她都能从顺遂庄子思想任其自然的父亲那里争取过来,可木兰没有,她最后遵从父亲及所有人的期待,嫁给了荪亚。对她而言,她是喜欢荪亚的,可这喜欢和对立夫的爱不同。

木兰的婚姻,一为讲求男女婚配,命型配合:木兰命属金,荪亚是水命,立夫是木命,金克木,而金入水则金光闪闪;二为曾家救过木兰性命,木兰嫁过去除了红线姻缘还有归还情分。

这样一段旧社会里包办的婚姻,木兰却把它过得幸福美满,夫妻既能一起踏漫山遍野,访风景名胜,又能一起承欢膝前尽孝道,把酒言欢聚亲友。荪亚称木兰妙想夫人,最喜说她奇思异想,却宽和纵容,温柔敦厚。他们的一生,除却荪亚与艺术生曹丽华稍有牵扯,被木兰以睿智宽容使事情得以圆满解决,其他都算和和美美,惹人艳羡。

木兰的美满,一因她智慧善与人相处,二因荪亚恰是那个温和包容她的人。这让我想起林徽因,与徐志摩的风花雪月,与梁思成的姻缘缔结,她们都会取舍,有人适合恋爱,有人适合结婚,有人值得崇拜,有人值得依赖,有人是相伴终生的良人,有人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

每个人心中都有红玫瑰与白玫瑰,不光取舍,对我们而言,取舍后如何把两朵玫瑰摆好位置,恰如立夫荪亚之于木兰,不至于让白的成为遗弃的饭粒子,红的成为恶心的蚊子血。

02

“若为女儿身,必为木兰矣!”是林语堂先生对姚木兰的评价,可见其高。

《京华烟云》被称为现代版的《红楼梦》,木兰的完美,集“黛玉的才情,宝钗的能干,袭人的温柔体贴”于一身。合上书本,遥思一番,却难动真心喜欢木兰,总觉得,她离得遥远,又完美得太过时代化,这时代为木兰扣上枷锁,任她怎样掩饰也是白璧有瑕。

木兰因父亲姚思安的缘故,思想上颇受道家的影响,可庄子精髓在姚思安身上是智慧,在木兰身上,这种随,竟将她禁锢在旧思想的封印中,自得自乐。你会看到这样一个矛盾的木兰,她分明是在自由的新旧思想冲击下成长,自主端庄,却巧妙的具有传统上承认的“美好”品德:她接受包办的婚姻,她赞成丈夫纳妾。

她认为姻缘命定,不反抗,不挣扎,乐于享受。林语堂先生写道:“在这种爱里,没有魂牵梦萦,只是正常青年男女的以身相许,互相敬重,做将来生活上的伴侣,只是这么一种自然的情况。”

她高尚到令人愤怒,颇有雅兴的结识丈夫的小三成为朋友,还特意安排一出有趣的见面,这段描写,她大方得体到没有一丝虚情假意,只能说很欣赏木兰,但我想没有一个女人有或者愿意在婚姻里这般别出心裁,如果有,但愿她只是那个时代的遗宝。

姚木兰,这个时代下的清奇女子,喜欢她,始于她智慧享受生活的态度,有她自己的诗情画意,却止于她在旧社会的礼教里甘愿沉沦,乐于监禁。但愿她完美,却更但愿她走入世俗,有棱有角。

PS:说起林语堂先生倾心着墨的木兰,欣赏她的智慧却算不得真的喜欢。或许木兰总让人觉得她是按照男性的标准一点点刻画的人物,聪慧灵秀,大度宽容。想到波伏瓦在《第二性》中谈到女性这个“他者”被标准指引着成为“她们变成了她们被期望的那样”,那么木兰这个“完美”角色,又是不是林语堂所臆想的,顶着大家闺秀符合男性标准的“他者”模样呢?

内容简介

小说共三部。第一部《道家女儿》,写1900年到1909年。八国联军入侵的风声日紧,京城拥有百万资产的富商又是道家信徒的姚思安举家离京南下时,在兵荒马乱之中,姚家十岁的姑娘姚木兰同家人失散,后由京官曾文朴接到家中。木兰与曾家三儿子新亚被看做天赐的良缘。

几年后,姚木兰长成美丽过人、心灵手巧的少女。这时接二连三的人世波澜打破了这两家宁静的生活。奋发有为的青年孔立夫走进姚家生活的圈子,也走进姚木兰的心灵。木兰与新亚结婚,这样,道家的女儿成了儒家的媳妇,而木兰心里爱的却是孔立夫。

第二部《庭院悲剧》,叙述牛家恶势力的作威作福及衰败崩溃过程,之后,笔触又回到姚家庭院,展现一幕幕悲剧:姚家长子迪人身亡,迪人的母亲得了怪病久治不愈,姚木兰舅父冯泽安女儿冯红玉投湖自尽,姚思安自认为对家庭的职责已尽,削发改装,走出庭院,外出云游。宣布十年后回来。

第三部《秋季歌声》,描写了五四运动前夕到日本侵略军占领京、沪、杭之后二十年间姚曾两家的生活。随着时光的流逝,曾、姚两家的第三代逐渐长大。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木兰一家远离杭州西行。

沿途都是逃难的人群。木兰在西行途中收留了三个孤儿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她感到自己虽已到了生命的秋季,但下一代却处于春季,“在晚秋的落叶之歌里含着青春的催眠曲”。小说在“秋季歌声”中结束。

扩展资料:

人物介绍

姚木兰

姚木兰生长于富家,从小受道家信徒父亲姚思安的影响,容忍宽大、亲切和霭,她崇尚老庄、歌笑自然,留连山水。在林先生的笔下,活脱脱一个值得老庄先贤们称道的“典型女性”。道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到了20世纪30年代已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姚木兰受道家影响,但时代却给她印上了新的痕迹,使她走向社会,走进了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组成的抗日洪流当中。这正是小说中姚木兰形象的蕴义。 

孙曼妮

忠孝儿媳孙曼妮极少使用心理过程和言语过程,这表明了她的被动和顺从;并且倾向于使用陈述句和中值情态动词,说明她很保守与听话,没有自己的想法。

牛素云

对于反传统儿媳牛素云来说,她主要采用物质过程来表达自己的行为习惯,而且在她的话语中很少使用情态动词,表现了她非常的骄傲自大与蛮横无理。

姚思安

姚思安的父亲在世时曾是富甲一方的富商,后来儿子姚思安继承了这些不计其数的家财,这些财产包括许多药局,一些典当行,其它的还有一些茶叶店。可能是因为姚思安的钱一生都享用不尽,在他风华正茂的时候,他和其他富二代一起去酒楼消费,还去烟花柳巷找乐子,行为举止极其放荡,简直就像个流氓。

也因此破坏了家里的门风。然而,到了而立之年他有了夫人和孩子的时候,难以置信的,他不再是原来那个放荡的男人。他开始越发的领悟到在历经过风风雨雨之后,应该平静安定,安安稳稳的超脱世俗的生活。

参考资料:

-京华烟云(林语堂所著长篇小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1754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4
下一篇2023-11-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