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伦段景长公主公主嫁蒙古前后

揭秘古伦段景长公主公主嫁蒙古前后,第1张

众所周知,清朝一直奉行“南无王,北无亲戚”的政策。所谓“北朝”,是历史上满族王公贵族著名的婚姻政策。在这一基本国策的影响下,清朝许多公主相继嫁到蒙古草原,清太宗的三女儿长公主就是其中之一。2004年1月,科左中旗文物研究所在科左中旗巴彦塔拉镇胡和格勒嘎查村民唐查干巴拉发现并收藏了一块汉白玉石碑,上面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着“古伦端真公主题词”。这块石碑有半英尺厚,正方形,大约两英尺半长。石碑正面右侧是一行蒙文,中间一行是满文,左侧是汉文。字迹苍劲、洒脱、飘逸,尽显皇家随葬品的尊贵与气派。据唐查干巴拉介绍,1947年土改时期,区农会扒掉了“温都尔王家冢组”最老的成员——长公主的墓。石碑就是从那里被抬出来的,然后送到公主的后人伏国公的厢房,他的实力和布叶公一样强,不知不觉就被扣在门沿下几十年了。后来,这一翼成了旅部,后来又成了嘎查的村部。到户时,厢房卖给了唐努、斯里兰卡的唐查甘巴柄,成为其私有财产。买下房子后,唐奴和爱丽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孩子“外门边上有个公主的石碑,必须搬到干净的地方,因为一般人买不起公主的东西”。从此,石碑在唐女和司家的院子里,靠着院墙立着,前面是柴火堆,几十年如一日,静静地过去了。科左中旗文物研究所将汉白玉碑收藏后,唐查干巴拉也得到了5000元的奖励。如今,这块珍贵的石碑矗立在科左中旗保康镇梅林广场南端文化大楼一楼展厅,接受社会各界的参观。查干巴拉称之为“温杜尔国王家族的埋葬群”,又称“公主墓地”。墓地位于通辽市科左中旗巴彦塔拉镇胡和格勒嘎查以北1公里的大托岗上。整个墓地东西长500多米,南北长300多米。四周是一道青砖红瓦的风水墙,将整个岗亭围了个水泄不通,形成了一般人无法逾越的王家岭墓禁区。从康熙二十五年到清末民初,温都尔王的家族成员,包括嫁入科左中旗的两位清朝的居伦公主,先后在这里建立了墓地或祀殿,使这里逐渐演变为长城以外罕见的古建筑陵墓群。据了解,公主墓园共有七座墓,葬有长公主、居伦段的妻子长公主、居伦“狂王”、的葛奎乐、温都尔末代国王扎布、公主的后代伏国公,还有两条空坟隧道,在某段时间被烧毁。其中“疯王”墓在端贞公主墓的东北方,让桑扎布王子墓在最西北方,宋金海如布叶公墓在西院的西南方,离端贞公主墓较近。在墓园中,居伦段贞之妻长公主的辈分地位最高,对老年的祭祀也最复杂。据史书记载,皇太子的第三个女儿嫁到了蒙古草原,长公主古伦段贞,绰号大哲。她的生母是文皇后,清天聪生于八年七月。刚开始,居伦公主在顺治十年被封为居伦长公主,顺治十六年被封为延庆公主,之后又被封为端贞长公主。崇德四年,迎娶科左中旗多罗县先王齐塔特。齐塔特,其父是庄妃的三弟科尔沁太吉索诺木。天聪三年,索诺穆率军从辽河南下明朝,攻打北京时

段长公主是康熙皇帝的姨母,所以当地人都叫她“马尔玛公主”,也叫“大公主”。“妈”是满语,意为叔叔。有人写文章说大公主是“母妃”,编造了一个美丽的传说,说公主非常善良友好,对待每个人都像母亲一样,所以人们都叫她“母亲”。其实这个说法太牵强了,因为公主出嫁的时候科尔沁草原几乎没有汉人,不可能产生“娘”字。赤峰市巴林右旗一直嫁到今天的皇太极的女儿——古伦舒慧长公主,俗称“公主妈妈”,当地人解释是叔叔和公主的意思。这个例子也可以从侧面说明“公主妈妈”的初衷。顺治十年,齐塔特死,爵位由长子额尔德尼继承。端贞公主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额尔德尼、额尔和格日勒图。齐塔特死后,长子额尔德尼取了多罗郡王的称号,住在巴彦塔拉宫。端贞公主和她的第二个儿子尔兹尔住在胡和格勒勒。清政府为公主修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府邸,当地人称为“大公主府”。科左中旗的多罗郡王爵位一直继承到清末民初,是科左中旗最显赫的世爵之一。虽然他的薪水没有李卓克图王子和达汗王子高,但清朝两位公主嫁给这个家族,足以显示其家族显赫的背景和显赫的权势。康熙二十五年五月,顾伦端之妻长公主去世,享年58岁。公主墓园里复杂的祭祀延续了几百年。齐塔特和古伦端真长公主去世后,其家族墓地的祭祀按照“一年四祭”制度进行。当地人把居伦段镇长公主的祭祀庭院称为“中院”,位于墓地的前面。这里有古伦端真公主的陵墓和祭祀大厅,还有早前被破坏的一座空坟的废墟。每年儿孙以古伦端真公主皇陵为中心,进行“隋朝、清明节、中元节、冬至”大型祭祀活动。此外,还有农历十月二十五日的千灯节、腊月二十三的送灶神、二十八的拜佛等活动。在巴彦塔拉祭祀的温都尔国王额尔德尼的后裔,胡和格勒艾勒其尔的后裔,查干诺尔艾勒格勒图的后裔,在自己的达诺彦统一领导下集体到“中级人民法院”,然后到各个祭祀大厅和陵墓进行小规模的祭祀活动。长公主祭祀古伦段贞历时数百年,等级最高、规模宏大的是康熙三十七年夏七月的一次祭祀。当时康熙皇帝视察漠北,住在古伦的纯禧公主府,并亲自前往端真公主墓祭奠,追忆其姑姑为满清和亲所建的功勋。后来的《大清实录》等官方文献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历史事件。“中级人民法院”南面是大门,里面有一对石鼓和石狮子。庭院前有三间砖砌厅堂,中间为厅堂,左右为祭祀器皿。大厅高大宽阔,气势恢宏,工艺精湛,外形美观。木格栅、仿木、牌楼、门窗、门楼、包括大门在内的黄铜铆钉都非常考究。从唐川石板路过去有三个主要房间。它们是公主的祭祀大厅,是祭奠公主逝者的地方,也是展示公主生前使用过的服饰和物品的地方。中间大堂摆放着公主的牌位,灵堂的丧桌庄严肃穆,镶金边的绣花帐幔金光闪闪,显示出墓主人的高贵身份。在大厅的东部,有宗喀巴的佛像,在西部,在祭坛下铺设的雕刻石板下有一条通往公主墓的隧道。隧道入口被一块巨石锁住,无法打开。公主墓的底部

大门外显眼的位置有一块墓碑,用蒙古语刻着“浑都依特格勒公主”几个字。公主墓地被摧毁了。1947年冬,随着土地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从王侯将相的封建压迫和剥削下解放出来的农民,在农会的组织下,把封建残余摧毁得万劫不复。墓地首当其冲。尽管胡和格勒加查和周围村庄的许多居民都是随公主而来的新娘的后代,但他们对公主的坟墓有着特殊的感情或敬畏。但经过半军事化训练的民兵和年轻人受到鼓舞和鼓舞,革命热情空前高涨。在当时的区长乌利吉巴贾德的领导下,他们无畏地拆毁了居伦的端真公主墓和文杜尔最后一个国王让桑扎布的墓。先拆的是段真妃的墓。民兵们爬上红坟堆的穹顶,凿了一个大半天的圆洞。两名民兵骨干苏步道和宋国青自告奋勇,腰间系上绳索,手持火把沿圆孔进入陵墓。经过仔细辨认,两人很快找到了墓室中的石门,用力推开。所谓门,就是竖起厚厚的石板,用石灰抹平外部。从外面开车很难,但是从里面就容易多了。墓的地宫由青砖和石灰砌成,高约3米,呈拱形,周围墙壁绘有精美的壁画。公主的棺材由紫檀木制成,放在两块朝南的石板上。底部有两根相连的轴。井口下不到两尺就是水面,井水清澈透明。棺材头上有一块汉白玉石碑。这块石碑厚19厘米,长70厘米,呈正方形。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的“古伦端真公主题词”标明了公主的身份和爵位。石碑的东南面有一个大瓷罐,里面装了半罐黄油,中间是棉花做的芯。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长明灯。除了墙上画的展示公主生前生活场景的精美图案外,没有任何贵重物品。打开棺材,里面是一个小小的薄薄的紫檀木棺材。公主的尸体平躺在小棺材的内侧,已经变成了木乃伊,有轻微的气味。公主穿着一件蓝色缎子绣袍,裹着一层杭州缎被。一见风,缎被瞬间风化成碎片,无法取出。只有双手金镯子压住的袖口处的绣袍未风化,宽约半尺,隐约可见绣袍的质地和色泽。金镯子是软金制成的一等品,珍珠、翡翠、祖母绿、银簪等头饰的接合处也是见气风化变形,所以不是一体的。金银器皿由专人登记收集,坛内黄油被抬出带回家。唐奴、司等民兵把公主的牌位抬出来,带到农会办公的宋厢房,扣在外门边下,侥幸躲过了多次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直到57年后才终于重见天日。公主的尸体被遗弃在坟墓里,无人照管。当时,由于温都尔的最后一位国王让桑扎布在不到10年前去世,陵墓的建造中已经使用了钢筋混凝土,因此陵墓更加坚固。不过,兴高采烈的民兵们还是比较轻松地进入了墓室。从陵墓入口到墓室尽头的狭窄走廊两侧,画着许多精美的佛像和佛教绘画,就像寺庙的壁画一样。让桑扎布的棺材是红松做的,尸体用红绸被子裹得严严实实,再用做水桶的薄铁皮封得严严实实,所以尸体没有腐烂,只是有点臭。民兵大王鲍二把嘴里闪亮的三颗金牙拿走了,夫人左手的鹦哥表还在滴答作响。区长乌利吉巴贾德说,这是一块日本制造的自动手表。结果这块表也被收走了。此外,这个墓里还有一大缸黄油。接下来,皇家公主的坟墓,纯洁的禧年

据说在公主墓园的北面有一个单独的坟墓,叫做“因德尔图衙门墓”。地基比段真妃的墓地地面还高,台阶是青砖砌成的。这座古墓的主人是谁?现在还不清楚。这座古墓也在那个疯狂的年代被拆除了。此外,令人不解的是,温德尔国王家族的墓地里只有最后两代的温德尔国王陵墓。其他国王的陵墓在哪里?墓地里的七座坟墓属于一个家族。他们应该离得不远,但为什么没有规则让他们分崩离析?这些都成了一个难解的谜。现在,公主陵所在的大托岗已经变成了耕地,昔日的辉煌早已荡然无存。清代崇德八年,帛书圣旨在档案中神秘失踪。皇太极曾经给多罗郡第一任国王齐塔特下过一道圣旨。颁布这道诏书的当晚,皇太极就去世了。居伦端贞长公主的后人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秘密保存着这份圣旨,并称之为“圣旨”。这道圣旨的中文原文是这样的:奉天载宽温人的帝制,说:自建国以来,天下就有了人,女儿们都叫公主,所以玉叶珍贵。许就叫许,所以爱情的友谊从古到今再好不过了。今天,我是一个大男人,我爱古老的过去,我决定任命我的妻子。我是土生土长的二七炭人,原本是涟水镇科尔沁城主的后代。我请你尽快打电话给徐上公主。不要贵而骄,不要慈而敢慢。你更勤奋,更谨慎,更有道德,更尊重!不要杀我。清崇德八年初八。这道圣旨以“黄金圣旨”和“丝绸圣旨”两种方式流传后世。上面的字一模一样,只是材质不同。一个是纯金的,一个写在五色丝绸上,满文、蒙文、汉文都记载着同样的事件。后来,有关部门在科左中旗巴彦塔拉镇查干诺尔艾勒格日勒图吉的后代秦望古鲁达尔那延家中发现并取走了丝绸圣旨。圣旨采用卷轴式装裱,正面是丝绸,背面是宣纸,非常精致。由猩红色、蓝色、蓝绿色、乳白色和亮**丝绸制成。长5015厘米,宽315厘米。圣旨正面有两周金色双线边框,双线内饰五彩云龙,共42条龙饰祥云。在里面,满文写在**的丝绸上,蒙文写在乳白色的丝绸上,汉字写在猩红色的丝绸上,石清湖的蓝色丝绸上什么也没有写。每一段文字都盖有红字印章“英皇制诰之宝”。蒙古文和汉字都是用墨汁书写的,除了中文的第一个字“奉天载体”是篆书,其余都是楷书,字迹细腻工整。圣旨正文两侧各有两幅五彩云龙画,相互对应,弯下腰,张牙舞爪,十分传神。这份帛书圣旨被专家称为清代最佳圣旨,是研究清朝延续数百年的“满蒙通婚”基本国策的最佳实物。然而,1997年春,如此珍贵的历史文物竟然从科左中旗档案馆的保险柜中消失了,成为文物、文史界的一大遗憾。几经波折下落不明的金圣旨故事,发生在土改后期,也就是公主墓被拆后不久。他的田地、牛羊、粮食、车马都被翻身的农民拿走了,但作为封建特权等级重要见证的黄金圣旨却始终没有下来。宋海鲁布叔叔有12个孩子。随着土改的深入,他们都躲到了兰州、Xi、北京等地。家里只有几个佣人,比如管家,大妈。农会轮番审问,他们一点头绪都没有。这时,没办法放松的十二哥悄悄回到了村子里。这个消息使农会的干部们非常激动。保持一个h

在批判的过程中,当农会干部要把十二阿哥推出大门,并用木手枪威胁要向他们脑门开枪时,十二阿哥被迫说:“听说好像埋在北仓东门下面。”民兵们立即找了个地方,挖出一个硬木箱,里面装着四样东西:一对扁龙纹的铜钹、一把七星剑、一只白色鹦鹉螺、一份著名的金圣旨。这份黄金圣旨分为两页,中间有纽扣,可以互相对折。每页重约4两。用满文、蒙文、汉文书写,内容与丝绸圣旨相同。黄金圣旨比丝绸圣旨更加精致珍贵,是清初满蒙联姻的重要见证,也是最好的一种石刻。1974年,解放战争进入最关键时期,人民生活异常艰苦,生活必需品紧缺。于是,农会决定不把黄金圣旨交给政府,而是通过一个叫奉天的家庭带到沈阳,这个家庭长期在胡和格勒勒做小生意,想换取一些临时的东北货币,完成支援前线的任务。于是,苏步道、等三个骨干农会跟随白布依到沈阳待了几天,在一家私人银行用黄金诏令换取东北的临时货币。事后,白以“我这里朋友熟人多,每个都要耽误几天”为由,买卖了三个农会干部。你先回去,我随后就回去”。据说农会的三个骨干只拿回了黄金圣旨的一半钱,白贩子拿走了另一半钱,再也没有还给胡和盖勒。从此,黄金圣旨就消失了。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一般以两种方式处理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清政府对待蒙古人的方式是双向的,当然,攻击那些拒绝服从,反复藐视中央政府的人,比如准噶尔汗国。为了使蒙古部落屈服,清朝采取了友好的方式。满蒙婚姻是明清时期满蒙两族的联姻。

正是这种亲缘关系,在清廷对边疆蒙古地区的统治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蒙联姻是清代三大国策之一,即“不分封而靠近北王”、“分封以控制权力”和“崇释以控制健康”。随着他逐渐统一女真人民,努尔哈赤也不得不准备与明朝的对抗,这迫使他认真考虑如何处理与利丹汗领导的蒙古察哈尔的关系。

察哈尔蒙古,位于明朝和女真人民北部,属于察哈尔科尔沁部落,在习俗和文化方面与建州部落关系密切。参加了叶赫率领的“九军” ,攻击建州,两军失败后开始联合。努尔哈赤首先考虑与科尔沁结盟,为了瓜分察哈尔的势力,为了未来与明朝消除纷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努尔哈赤在与科尔沁明干的女儿结婚后,继续推动满蒙部落的婚姻,并与蒙古部落形成了第一次婚姻高潮。

清朝皇帝的婚姻制度控制着皇室和皇室的婚姻权利,决定了他(她)的婚姻形式。太子妃与皇室成员的婚姻是由皇帝从八旗中挑选的“秀女郎”安排的(皇帝年轻时,倾国倾城坐在帘子后面) ,有时也由蒙古诸侯的女儿安排。皇帝(或倾国倾城)选择八旗和蒙古王子的年龄相称的好看的儿子,娶皇后的女儿,大女儿和大王子。满族皇室的婚姻制度始于清代以前至清代末年。在乾隆皇帝统治后,由于皇室人口众多,有太多的人需要提及婚姻。

自干旱兴起以来,婚姻指称制度进一步完善,变得更加正式,尤其是在王室女儿葛的婚姻方面。每年年底,负责皇室事务的皇室办公室将向皇帝列出皇室的法定结婚年龄,皇帝指的是与蒙古王子或子女的八旗结婚。考虑到一些王子不愿意把女儿嫁到蒙古,当时蒙古甚至强迫他们结婚。一七五九年二十四年,当宗人府得知一些王子和王子事先秘密雇佣他们的女儿给首都的旗手,而没有向国王报告时,他颁布了一项法令,命令对与他非婚生女儿结婚的王子处以一年的罚款,并强调: “在郡王的王子结婚后,一切都按照旧的规则,侯爵给太极皇帝等等。”可能有亲家熟悉蒙古的原因,等等,愿意给,这是可行的,伊拉克等可以自己决定。

永远禁止从首都的旗帜上雇佣人在努尔哈赤的探视制度下,未经允许,已婚女儿不得返回。清朝要娶公主回北京探亲的时候,有详细的规定要限制。雍正年间问: 公主、葛娶了蒙古人为妻,非特命留在京城,没有一年的时间限制。从到达首都之日起,凡到首都向附庸法院申请批准者,将被勒令在六个月内前往蒙古。

如果一个已婚的公主长期居住在首都,她就不能对吉米的领导施加影响,所以她在首都的逗留受到严格限制。满族和蒙古族在历史上的联姻,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和谐。在明末清初,蒙古仍致力于恢复成吉思汗时代的荣耀。但自从最后一位大汗死后

元朝与高丽一直保持着比较特殊的关系,自元世祖忽必烈后,高丽的历代国王几乎都是元朝皇帝的女婿(尽管其王后不一定是元朝皇帝的亲生女儿),而高丽的美女也成为一种特殊的贡品,元朝灭亡后,明朝继续接收这种贡品,后来的清朝也不例外。而赏赐高丽女子给大臣当小妾也成了皇帝的一种恩赐。但这种关系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经过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后才逐步形成的。

当时的高丽国位于朝鲜半岛,与蒙古人兴起的漠北之地相距不远,因此,蒙古人兴起不久便与高丽有了联系。1216年,一支原依附于蒙古人的契丹人军队造反失败后,流窜进入高丽境内,占领高丽江东城,并以此为据点四处烧杀抢掠。1218年,蒙古大将哈真统帅大军追击契丹叛军进入高丽,高丽国王派遣将军赵冲领军协助,并向蒙古军提供粮草。第二年,江东城守敌投降,哈真与赵冲举行盟誓,蒙古与高丽约为兄弟之国。但蒙古人显然对这个兄弟之国一点儿也不客气,从此年年遣使到高丽索要各种物品(从毛皮、绸缎到笔墨纸砚无一不要),让高丽人觉得蒙古于夷狄中最为凶悍。蒙古年复一年的巨额勒索,让高丽喘不过气来,也使敌视蒙古的情绪逐渐升温。

1225年,一蒙古使者在出使高丽返回的途中被杀,虽然凶手是谁一直没查出来,但蒙古人还是把这笔账算在了高丽的头上。杀死使者在蒙古人看来是十恶不赦的大罪,曾多次为此与别国开战。但由于蒙古大军西征,接着成吉思汗又在征讨西夏途中逝世,使蒙古没有立即对高丽展开报复。直到1231年,蒙古大军才首次进攻高丽,连战连捷的蒙军直逼高丽王城。高丽高宗无奈只好遣使议和,蒙古军队勒索了巨额财物后退军。但仍在高丽的各京、府、县留下了72名达鲁花赤(镇守者),对高丽进行间接控制。

但高丽人并未因此而臣服,高丽民间的反蒙浪潮从未停止,许多地方的蒙古达鲁花赤相继被杀。为避免蒙古的报复,高丽权臣崔怡决定迁都江华岛。被激怒的蒙古大军又一次入侵高丽。蒙古军队虽然陆上无敌,无奈却不习水战,而高丽朝廷则是坚壁清野,誓死不出岛。

到1257年止,蒙古先后遣军7次征伐高丽,但都无功而返。当然,金银财宝和美女、工匠倒是抢了不少。虽然高丽国拒不投降,但蒙古大军的多次讨伐给高丽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不少地方因惧怕蒙古军队屠城,纷纷举城归附蒙古。高丽有不少大臣也对与蒙古对抗到底的政策提出了质疑。同时,蒙古也在筹划另立高丽入质蒙古的质子为新君,而这一旦成为既成事实,高丽朝廷便面临边缘化的危险。

1258年,高丽众大臣发动政变,杀死了主张弃陆保岛的权臣崔氏,出陆降蒙。1259年,蒙古与高丽达成和解协议,蒙军撤出高丽,高丽王室也承诺移居陆地,两国战争状态终于结束。

1259年,高丽世子应蒙古要求入朝,前往正在四川前线督战的蒙古大汗蒙哥军营。当他到达六盘山时,得到蒙哥7月在钓鱼城去世的消息(正史说是染病,也有说是攻城时被宋军打伤致死的),于是改道向南,正巧遇见从前线返回的忽必烈。此时忽必烈正打算回去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高丽世子此时前来觐见,无疑是一个吉兆。他十分高兴,对部下说:高丽远在万里之外,即使是英明如唐太宗,亲征也不能使其臣服,现在高丽世子主动来归附于我,这岂不是天意让我即大汗之位。于是,忽必烈让王与自己一起北行,共同抵达开平。

不久,高丽高宗去世,高丽世子回国即位,这就是高丽元宗。但1260年元宗继位后,国内并不安定,权臣林衍和金俊一直把持着朝政。而由于蒙古多次入侵高丽,高丽国内的反元情绪不断高涨,对这位蒙古人所立的国王本就十分不满,加上忽必烈南征南宋的时候,高丽又被迫为蒙军制造战舰,提供粮草,国人对亲元的元宗的不满达到了顶点。

在这种情况下,1269年,高丽权臣林衍趁机废掉元宗,拥立安庆公为国王。得知消息的忽必烈立刻派使臣前去责问。在蒙古强大的军事压力下,林衍被迫拥元宗复位。为了巩固高丽王室的地位,高丽元宗决定与元王室联姻,借助蒙古的力量保全王室,同时也好阻止蒙古吞并高丽,维持半独立的地位。

1271年,高丽元宗再次遣使赴元,为高丽世子王谌请婚,同时遣世子王谌入元为质。忽必烈同意了高丽元宗的联姻请求,决定以自己13岁的 忽都鲁揭里迷失(后封齐国公主)下嫁已经入元为质的王谌。公主年幼,直到3年后婚礼才举行。。婚后一个月,元宗就去世了,王谌归国即位,是为高丽忠烈王。

与元朝的联姻让高丽王室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原本对高丽国王粗暴无礼、颐指气使的元朝使臣和达鲁花赤们现在居然也开始讲起礼仪来,对忠烈王格外尊重,而这是元宗在世时想也不敢想的。显然这都与忠烈王成了大元皇帝忽必烈的附马有关。尝到甜头的高丽王室于是将娶个元朝公主作为保住王位和性命的首要任务。

高丽忠烈王之后,除忠穆王和忠定王因在位时过于年幼,不宜娶妻外,其他国王娶的都是元朝的公主,其中忠肃王因丧偶故,前后迎娶了3位元朝公主。不过,显然忽必烈之后的元朝皇帝对高丽并不是十分看重,这些公主都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尽管如此,这些元朝公主们在高丽还是享有极大的特权。她们一旦下嫁高丽国王,无论高丽国王是否已有嫔妃,元朝公主立刻就册封为正宫王后,其生的儿子则自动获得嫡子的地位,并且优先立为世子。

同时,元朝公主们依仗元廷的支持,把握内宫权柄,甚至还多次干预国事,决定人事的任免。而从忠烈王开始,高丽国王们则普遍患上了惧内的病症(这与现在的韩国男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据史书记载,虽然齐国公主嫁人的时候才16岁,而忠烈王已经39了,但齐国公主不改蒙古女子的火暴脾气,经常对忠烈王伸手就打,张口就骂,乃至棍棒相加,而忠烈王对这位公主老婆丝毫根本不敢得罪,只有躲在一边暗自落泪。当然,这种忍让也换来了不少好处,忠烈王携齐国公主第一次朝见元世祖时,提请废除元朝专设的高丽达鲁花赤一职, 忽必烈欣然允诺。后来,高丽还收回了元朝侵占的两处领土。为表示对元朝的敬意,原本与中原 服式一致的高丽王室在服装和发式上开始效仿蒙古。忠烈王不仅平时穿着蒙式服装,头发也结成辫子,高丽民众见之都摇头叹息,甚至痛哭流涕。1278年,忠烈王更是规定高丽境内的服式都依照蒙古式样制作,以致于忽必烈闻讯后都十分惊讶,自己好象没有下过这样的。

当然,元朝也不会一味的纵容高丽,当奴才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小国高丽除了献上些粮食牛马和人参之外,唯一让蒙古人看得上眼的特产好象也只有女人了。当时达官贵人们都以拥有高丽女奴的多少与数量相比较,女奴少且质量差的,往往被人取笑。因此,元朝不断向高丽索取女子。

1287年,元世祖下旨要求高丽的处女必须先告官登记,否则不得出嫁。1307年,高丽王廷下令,全国13岁以上16岁以下的女子,不得擅自出嫁,以优先供元朝挑选。自1275到1347年,高丽共遣使赴元献处女16次。这样做的结果是高丽人生了女儿往往都秘而不宣,即便是邻居也不让知道,以防被官府送去元朝。(当然,生儿子的结果也不一定好,甚至更差,因为元朝也需要大量的太监的,而且高丽太监特别受欢迎,原因吗我也不清楚。)但即使是高丽国极其配合,也满足不了元朝对女人的需求,因为除了元朝皇帝及王公大臣需要高丽女子作为妃嫔妻妾或侍女以供*乐外,元朝还需要大量女子配给军人作配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2899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7
下一篇2023-11-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