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彝族地区,彝族婚姻习惯法和我国婚姻法对彝族的婚姻都起着调整的作用。 但由于两者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基础的不同,两者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在调整彝族的 婚姻时难免会出现冲突。如何协调两者的冲突,对构建和谐凉山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正基于此,笔者从凉山彝族传统婚姻习惯法与我国婚姻法的冲突与协调研究入手, 希望能找到一条解决途径,以期促进凉山地区的法治建设,为构建和谐凉山做贡献。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其基本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是绪论。该部分论述了彝族传统婚姻习惯法与我国婚姻法的冲突与协调研 究的缘起。因为在当代的凉山彝族地区,处理好国家法与凉山彝族习惯法的关系,使之 我 相得益彰,对于构建和谐凉山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凉山彝族传统婚姻法的状态。该部分论述了彝族传统的婚姻不仅是为了 维护夫权、族权的利益,种族繁衍的需要,也是宗教、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但当 啊 前的凉山由于经济的发展,文化环境的开放、政治的进步等社会背景的大变化导致了彝 族的婚姻总体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并使它出现了与主流婚姻文化趋同的倾向。但 学 传统婚姻习惯法在现实社会中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并且具有这种影响是有深刻的原因 的。 第三部分是彝族传统婚姻习惯法与我国婚姻法的冲突。该部分论述了彝族传统婚姻 法 习惯法我国婚姻法冲突的各个方面。这种冲突造成了彝族地区婚姻秩序的紊乱,阻碍 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造成了彝族人口素质的下降,造成了调解过程中耗费大量钱财 的情形;但同时也维持了彝族地区正常的婚姻家庭秩序,保障了彝族人口繁衍的正常进 行,弥补了国家婚姻法的不足,是建设法治凉山的重要法治资源。现阶段,凉山彝族地 区对这种冲突也有了一定的处理,表现在彝族婚姻习惯法基于婚姻法有了一定的改变; 在凉山地区,国家婚姻法基于彝族婚姻习惯法也有了一些变通规定。 第四部分是凉山彝族传统婚姻习惯法与我国婚姻法的协调。该部分首先论述了进行 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其次详细论述了进行协调的途径:一是在立法方面,充分发挥 地方授权立法的作用,积极吸收彝族婚姻习惯法中合理的成分,废止彝族婚姻习惯法中 法学啊我 不合理的成分,同时重视乡规民约的制定;二是在司法方面,重视调解和乡规民约的作 1 用,划分国家婚姻法与彝族婚姻习惯法的效力范围,加强彝族地区的司法建设;三是在 其他方面,包括大力发展彝族地区经济,提高其生活教育水平,在人员配备上增强民族 干部队伍的素质;最后论述了实现协调时必须注意的问题:一是坚持法制统一的大前提, 二是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完全否定国家婚姻法或忽视彝族婚姻习惯法。
法律规定,办理结婚登记,男方不得低于22周岁,女方不得低于20周岁。
办理结婚,必须在双方户籍所在地之一的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办理,异地无法办理。
不过,从今年61号开始,异地结婚可以在国内几个试点城市办理。
1949年以前,由于彝族分布地区和支系不同,各地社会和经济形态的差异,反映在婚姻制度上的地域性也突出。具体有如下表现:
(一)一夫一妻制。
在彝族社会中,和父权制小家庭相适应的一夫一妻制是占主导地位的婚姻形态。过去凉山,除呷西和部分阿加子女外,一般男女在童年或幼年之时,就由父亲代为择配,求媒说合,卜算合婚,纳聘订婚。一定时间以后即行婚礼。婚后除幼子外,都与父母分居,另立门户,组成一夫一妻制小家庭。若婚后男方尚幼,新娘则返回娘家居住,待其丈夫成年后再行建立家庭。至于阿加与呷西,经主子配婚,或征得主子同意结婚,仍然采取一夫一妻制的形式。过去部分贵族统治者和富有者中也有一夫多妻的,一般所娶各妻都分居不同地点,诸妻中第一妻虽在家中有较高的地位,但无管理和支配其他各妻的权力。但再娶时,事先必须取得第一妻的同意,并泡酒打牛宴请娘家亲友,赔礼后始得行,否则有可能招致非难,引起冤家械斗。
川、滇大小凉山彝族实行“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转房制”、“姨表不婚”、“姑舅表优先婚”。“同族内婚”,是指配偶双方都必须是彝族,禁止与其他民族婚媾,如有违背,按习惯法规定要处死或开除家门。“等级内婚”,“即是黑彝必须和黑彝婚配,严禁黑彝男女和其他等级的男女发生婚媾,如黑彝女子和其他等级男子发生关系,双方都要处死;如黑彝男子和其他等级女子发生关系,男子则要开除家支或被处死,女子一律处死。“家支外婚”,即规定同一家支内部严格禁止通婚,配偶必须在外家支选择,同一家支内部若发生两性关系被视为**,按习惯法双方都将被处死。“转房制”,即已婚妇女丈夫死后,尚在生育年龄,须转给夫家近亲中的另一男子。转房的顺序是,先尽平辈,如平辈中无适当人选,依次及于晚辈或长辈。除不能转给亲生儿子和姑表婚不转给公公外,其余均无限制。“姨表不婚”,即严禁姨表兄妹相婚,姨表兄妹似同亲兄妹,既不能联姻,也不能发生婚外性关系,否则将被视为**,按习惯法予以处死。“姑舅表优先婚”,即姑舅表兄弟姐妹有优先婚配的权利,习惯法规定,姑母的女儿生来就是舅舅的儿媳,姑母的女儿先要征求舅家纳聘,舅家不要才能别嫁,且所得聘礼要送一份与舅家,反之,舅家方面的女儿对姑家也有上述义务。
滇、黔、桂彝族封建式婚制,婚姻由父母包办,父母同意后再取八字,男家要向女家送聘礼,婚期要择吉日。
(二)云南永胜县他鲁彝族对偶婚和群婚制这一婚姻制的结婚与离婚很自由,有的女子甚至终生不婚不嫁,靠不时上门的男伴侣夜晚同居,与其所生子女为家。特别是女子婚前性生活自由,通常成年后都要到被俗称为“棚子”的公房去居住,而且往往在其中一住数年,因此,新娘带着孩子结婚者也为习惯法所允许。
(三)云南弥勒“阿细”彝族自由恋爱该支系彝族有供未婚青年男女社交的“闲房”或“公房”,婚姻无父母包办,不用聘礼,当女儿将男子领回家后才知道女婿是谁。
1949年以后,彝族地区普遍推行婚姻法,废除了旧婚姻制度。
彝族的风俗特点主要包括:
1、途遇长辈,让长者先行,长辈入室须让其上座,吃饭时,长辈坐上方。
2、客人到家,必敬酒、传烟、递茶。
3、拜干亲的习俗:也就是认干爹、干妈。
4、彝族的成年礼,以女孩的换裙仪式最具代表性。
5、饮食:彝族的主食主要有土豆、大米、玉米等,而副食主要包括肉食类、土豆、蔬菜类、调料类;肉食主要以牛、羊、鸡为主。
6、彝族年:彝族年是川、滇等地区非常隆重当地节日,同时各地的过年时间也各不相同,不过这些节日都是为了表达人们对未来了理想生活的一种重视,并且还寄托了自己对生活的一种憧憬。
7、火把节:它是彝族的传统节日,日期为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一共举行三天,节日期间,人们会穿着各种各样的服装,在缓坡上唱歌、跳舞、赛马、斗牛等,非常的热闹。
8、婚俗:当地的婚俗一般都是本民族内进行通婚,青年男女在谈恋爱的时候,需要和自己的父母说明,并且在结婚之后,第三天新娘与新郎需要回门。
9、建筑:当地的建筑大部分为大村寨,房屋多为土木结构或者以闪片房为主。
10、禁忌:当地禁忌耍动头,禁忌说脏话,禁忌早夜间吹口哨,同时还禁忌跨火塘,另外还禁忌嫁娶的时候杀山羊等。
彝族结婚的习俗主要有新娘子饿食饿水、搭青棚、泼水、唱娶亲歌、喝茶和糖水、拜别祖宗等。除此之外,新娘这边还要有以一对年轻夫妇为主,其余为新娘同伴、小辈的送亲队伍。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区。根据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彝族人口约有870万人。
关于彝族婚姻有着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同族内婚、家支外婚、等级内婚、姑舅表优先婚和姨表禁婚。这些特点在凉山彝族自治区表现最为突出。
而彝族结婚习俗——新娘子饿食饿水主要源于彝族的“虎妻”传说。其主要表现为新娘在婚礼前几天要减饭、减水,出嫁前更是不准吃喝。
而搭青棚的习俗是指,男方家院子中间要用树枝搭起一座青棚,同时彝族歌手还要不断演唱着富有民族特色的青棚调,然后亲朋好友欢聚一堂。
南方去女方家迎亲的时候,还要接受女方兄弟姐妹以及同辈男女的泼水,其主要是表示“庆贺”。同时,也寓意着新娘嫁到新娘家之后会越来越富足。
再就是,新娘家人要招待南方迎亲队伍“先喝茶,后喝糖水”。喝茶和糖水的习俗主要被称为“先苦后甜”,同样是对一堆新人的美好祝福。
除此之外,关于彝族结婚还有很多细节上的习俗,如跳左脚舞、作揖敬酒、送亲等。实际上,这大部分的婚礼习俗都是对结婚的新人的美好祝福
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的婚嫁习俗也异彩纷呈,特别是凉山彝族的婚礼习俗。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北起大渡河,南及金沙江,东抵云南昭通,西接甘孜州;自治州辖17个县市,幅员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400余万。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主体民族——彝族,自称“诺苏”、“尼苏”、“纳苏”、“倮倮”、“撒尼”等。它的婚礼习俗极其特别、有趣。
订婚
订婚,彝语叫做“吾让木”。是双方正式结缔婚姻的主要标志,彝族谚语云:“祖灵可戏,婚事不可戏”,一旦举行了定婚仪式,双方便不得再反悔婚约了。定亲仪式要泼水、抹锅烟子、杀猪宰羊。当男方使者要来的时候,女方家便喊来邻居妇女,藏好了一桶桶、一盆盆的水,并在手上抹好了黑黑的锅烟子,等待客人的到来。当定亲的客人一来,四面八方的妇女们峰拥而来,向客人泼水、抹锅烟子,客人则须表现得勇猛、顽强,用衣服或擦尔瓦蒙着头,迎着“暴风骤雨”勇往直前,冲破姑娘们的一道道防线,猛冲进屋,姑娘们则会紧追不舍,尾随进屋乱泼,把客人泼得一个个像落汤鸡,一张张的白脸全变成了黑脸。泼水和抹锅烟子时,客人不能生气,客人和主人可以相互进攻。
泼水、抹锅烟子过后,给客人敬酒、敬烧肉(彝话为“舍府则”)。主人用双手恭恭敬敬地把装有烧肉和酒杯的木盘端给客人中的一个,客人也伸出双手接受,先渴酒再尝烧肉。杯中的酒可以喝完,但盘中的肉不能吃完。因为能喝酒是好汉,能吃肉是狗熊。当客人喝了酒尝了烧肉后,从包里掏出钱放在木盘中。装在盘子中的钱,就是“吾让则”(定亲礼),一般都是单数,但更多的是“九”数,如九千九百元,一万九千九百元等。“九”在彝语中为“古”,“古”为久远、牢固的意思。所以,凉山彝族喜欢九这个数。此外彝族婚礼中也很喜欢被习惯认为是不吉利的“四”,比如彩礼是四万、定亲时四点钟去等,因为“四”在彝语中为“尔”。“尔”为要的意思,即男方是真的要女方,并且以后会好好对待她,一辈子都只要她。
订婚仪式上,还要订下结婚的日子,结婚的日子一般地说都由男方测定,但要听女方的意见,主要看双方属相和不和,要请毕摩测算。
婚前
彝族以解手为羞,(尤其是异性之间),女人出嫁时结亲、送亲的是男人,且路途一般比较远,为避免路途中和婚礼上在父老兄弟众目睽睽之下有解手之要求,婚前几天,新娘要禁食,每天只吃一两个鸡蛋,喝几口水,或吃一小片荞饼,出嫁那天还要禁水。彝族的风俗中认为,新娘减食的时间越长,便越显得懂礼节,有毅力。此外部管你是真的想嫁还是不想嫁,都要表现出伤心难过得样子,一说到嫁期将至便哭哭啼啼更好。如果哪一位姑娘在出嫁前还显得欢天喜地、无忧无虑,不知节制饮食,那么她就会受到耻笑和非议。
迎亲
结婚前夜,男方家派两位聪明勇敢的人当“线木”,带去礼品及新娘婚服礼金到新娘家,陈明求婚之来意。女方村子里的姑娘们则贮水以待,到处设置障碍,向他们泼水、抹锅烟,直到把他们两个弄得人不象人鬼不象鬼才肯罢休。
晚上,新娘的姐妹们都前来陪伴,新娘哭,女伴们也陪哭而歌,尤其是在与父母辞别时要诉女子嫁人之苦,哭号陈词,凄婉动人,依依难舍,由此衍生出来了《哭嫁歌》、《惹打》(留住)、《咒媒歌》等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歌曲。
翌日清晨,女家请一位子女多而且都健康的妇女为新娘梳头、打扮,梳毕头则戴上耳环、头饰、头罩,著新衣彩裙。鸡啼时,新娘被拥至房前的果树下坐着。她们手持树条和端着水盆,准备对前来摸亲的迎亲者进行一番痛打。这时男方派出的一名精灵的代表,在其他人的簇拥和掩护下,在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委曲中想方设法摸亲。只要他们摸到新娘头上的彩罩,新娘便算是婆家的人了,这时停止了“保卫战”,大家簇拥着新娘开始上路。送亲的都是新娘的亲戚和邻居,少则十多个,多则几十上百。所地方言区送亲的全是男性,没有女性,自古以来都这样。什乍、依诺方言区,有少部分女性参与送亲。凉山彝族送亲一般都步行,只有新娘或送亲的老前辈才能骑马,可以说跋山涉水,一路风尘。沿途居住的新娘的侄女们如果知道新娘要路过,都要在路上接待,给新娘敬油炒饭,给送亲的人敬酒。这是一种礼节,一种祝愿,一种亲情。
迎亲时很特别的是,还要演一出抢婚闹剧,但这次不是在女家,而是在途中。抢婚带有一种表演成分,它热闹、喜庆、祥和,是彝族人民娶嫁的一种表现形式。这天,打扮一新的新娘,由娘家人将她送至半路,男方家则在半路抢亲,女方的家人和亲戚朋友则在后面象征性的追赶上来,此时,抢婚也就变成一种娶嫁的交接仪式。抢婚既是对女方的一种尊敬,也是彝族人民一种古老的娶嫁形式。
婚宴
送亲的队伍到达新郎家附近时便停下来休息,新郎这边男女老少都前来迎接。男方家便派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带上少许钱和烟、酒、一点盐巴、一张羊皮,向客人请安、敬烟、敬酒,然后,送亲的队伍这边又派几个精壮小伙子前往新郎家“抢肉吃”,这些小伙子大摇大摆地来到新郎家门前,走到掌管分发肉食的人跟前站定,男方这边的姑娘们则虎视耽耽站列在对面,严阵以待 , 等负责分肉的刚把一篮子热气腾腾的肉递到小伙子手中,姑娘们便一拥而上,把小伙子们团团围住,拚命抢夺他们手里的肉,小伙子们则极力反抗,护住手里的肉,不让她们抢去 , 一时间他们混战一处,扭成一团,欢笑声、呐喊声、助威声交织在一起,惊天动地,气氛异常活跃。
这一切结束后,新娘和迎亲的队伍才进屋。新娘进门后,由一位子孙兴旺的老妇人用酒和炒食给新娘祝福,然后将她披散着的头发梳成双辫,用红头绳扎起,盘在前额上方。然后婚宴开始,婚宴上都兴吃砣砣牛、羊、猪肉,喝碗碗酒,七八个人围成一圈,席地而座。新娘和背新娘的小伙子一起用餐,其他人不得与新娘一起用餐。晚饭后,主客一同喝酒、赛歌、对谚语、猜谜语等,往往闹个通宵达旦,兴尽方休。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种方言。
有自已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1957年通过了彝文规范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试行。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
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
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少女换裙带礼
彝族姑娘进入成年时(一般多在15岁),依俗要举行隆重的"换裙礼"。换裙礼仪式上,姑娘要让姐妹们把她原来的单辫子改梳成双辫子,盘于头顶。还要把原先佩带两耳的白坠片或穿耳旧线扯下,换上红玛瑙似的珊瑚珠或银光闪闪的耳坠,以示吉祥。
最后,姑娘脱去原先的红白两色童裙,换上绣了花边的上衣和黑、蓝、黄、白等五彩相间的有褶拖地长裙。换上新裙后,姑娘便可到"玩场"跳舞唱歌,参加社交活动,开始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背新娘
按照彝家俗规,新娘出阁时,双脚不得落地沾土,否则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须由接亲的小伙子来背新娘,并扶她上马。迎娶归途上还有种种规矩:倘山高路窄无法骑马时,须由接亲的小伙子轮流背负新娘而行;过河涉水,更得由人背过河,新娘的绣花鞋万万不能沾水。
泼水接亲
彝族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送走妖魔,带来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时一定要泼水,为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在迎亲时,男家选派未婚伙子去接亲时,既要身体强壮,又要精明能干,既能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往往在推荐人选时反复审议,择优录用,有的不惜长途跋涉,选拔良才。
彝族的迎亲是通过"抢"的方式完成的。在"抢亲"的头一天晚上,姑娘们向小伙子展开了猛烈的水战。姑娘们用泼、淋、灌、射等各种方式凶猛地攻击小伙子,使来"抢亲"的小伙子难以招架。于是,聪明的小伙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减轻"水灾"的袭击。
经过一晚上的水泼,当早晨来临时,"抢亲"便开始了。这时,姑娘们拥着新娘,小伙子们前去"争抢",姑娘们防守严格,小伙子必须机灵多变,乘一瞬间出现的漏洞,抢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为行走。可见,把新娘"抢"到婆家是多么的不容易!但彝族却认为,婚礼中的这一泼一抢才会驱除邪祟而保证日后生活不受侵扰。
洞房里的打斗
"按照彝族习俗,洞房之夜,新娘如果不反抗搏斗,将被人嘲笑:"这是不会反抗的女人!"据说,他们日后生下的孩子,祖先将不予承认,死后还进不了"阴间"呢!因此,待宴客散去,洞房里的一对新人,还有一番打闹搏斗。他们摔摔打打,撕衣抓脸,从洞房里传出来的砰砰之声,震得四邻皆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