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结婚唱什么歌?

同事结婚唱什么歌?,第1张

大城小爱》,一首简单的歌,但是表现了对对方无限的爱。 《幸福到想哭》,畅想你们的未来,这首歌曲风很温柔 《浪漫的事》,表达了你们愿意白头偕老的感言。 《爱你不是两三天》表达了多年的爱情。 《很爱很爱你》一首古老经典的爱情歌曲 《爱在2000》你说你们已经有6年的爱情了,我想你们的恋爱应该是2000年吧,看看这首歌合适不合适。 彭羚---小玩意, 陈慧娴\\张学友----爱和承诺, 刘若英---为爱痴狂, 戴佩妮----街角的祝福, 韩红----浪拉山情, 张清芳----出嫁, 周蕙----约定, 赵咏华----最浪漫的事, 刘德华----爱你一万年(特感动), 任贤齐\\杨千嬅----花好月圆夜, 赵咏华----求婚, 李玟----爱你的365天, 苏芮----跟着感觉走, 张学友----每天爱你多一些, 张学友----你的名字我的姓氏, ----你是我老婆(忘记了是谁唱的), 陈慧琳----美丽的新娘, 刘德华----婚礼进 每天爱你多一些》——张学友 《求婚》——赵咏华 《约定》——周蕙 《至少还有你》——林忆莲 《Happy 2000》——黎明 《明天我要嫁给你啦》——周华健 《给我一分钟不想你》——许茹芸 《爱情宣言》——齐秦 《Love》——刘若英 《跟着感觉走》——苏芮 《爱你等于爱自己》——王力宏 《喜欢你现在的样子》——黄韵玲 《爱就一个字》——张信哲 《I Swear》——林忆莲 《美丽》——柯以敏 《出嫁》——张清芳 《最爱是你》——伍思凯 《给你们》——张宇 《爱你的365天》——李玟 《爱》——蔡琴 《最美》——羽泉 《亲密爱人》——梅艳芳/杜德伟 《结婚进行曲》——刘德华 A Day with You(有你相伴) 《美丽的新娘》、《花好月圆夜》、 周惠《约定》 谢霆锋的《今生共相伴 唯一(王立宏) 龙舌兰(忘了是who的了) 给你们(张宇) 安室奈美惠-通向婚纱之路主题曲 彭家慧-走上红毯那一天 摇滚麦克-take me to your heart 永邦_你是我最深爱的人 I swear(交换戒指的时候) you are not alone first love you take my heart away 约定 我愿意 轻松点的:你是我老婆 boyzone-every day I loved you can't help falling in love boyzone-no matter what 加2个 背景音乐 From this moment sarah brightman&Jose carreras amigos para siempre Je m'appelle Helene适合入场缓缓走的背景音乐。(法语) FOR THE FIRST TIME! 非常抒情和深情款款的歌,适合在烛光仪式时用! Alizee - J'en Ai Marre! (欢快的法语歌曲) Groove Coverage - Fragezeichen (欢快俏皮的英文“NaNaNa”小调) Dido - white flag (旋律悠扬的英文歌曲,但是名字不太好,嘻嘻) 忽然情人插曲-我的爱 (Lalalala的欢快乐曲,很适合迎宾气氛) Suzanne Vega - Tom's Dinner (清脆的女声的"Dudududu"的哼调,十分有特色) Cl`Ememtine - 6 PM(抒情的法语歌曲) Robbie Williams ft Jane Horrocks - Things (很欢快的对唱歌曲) 野火地带 - Soul Bossa Nova (热情似火的舞曲) The Cranberries - Pretty (节奏感很规律的英文歌曲,许多show都用的,用来走台步很适合) o,还有 Etienne Daho ft Charlotte Gainsbourg - If (重节奏的法语对唱情歌,很适合大型婚礼) 那么多我想楼主一定看花眼了 NO1:英文歌曲<<MY LOVE>> http://wunny023netcom/-24_11_15_05_1mp3 NO2:法文歌曲<<远去的列车>> http://wwwxcezxcom/music/2mp3 NO3: 陈慧玲,单曲<<美丽的新娘>> http://xiazaicnywnet/a/chenhuli/ml13wma NO4: 点点单曲<<Forever Young>> http://pccbnueducn/und/ForeverYoungmp3 NO5: 刘德华单曲<<结婚进行曲>>,收录在唱碟<<美丽的一天>> http://wwwqspycn/-3/2006341129270336mp3 NO6: 法文歌曲<<我的名字是伊莲>> http://wwwvoilastudiocom/pellehelenemp3 NO7: 英文歌曲<<I KNOW I LOVED YOU >> http://219721288/i_know_i_loved_yoump3 NO8: 英文歌曲<<NSync-ThisIPromiseYou>> http://wwwsupersangnet/isIPromiseYoump3 NO9: 英文歌曲<<promise_dont_come_easy>> http://www99tongcom/e_dont_come_easymp3 NO10: 张清芳中文单曲<<出嫁>> http://music00skycom/music_2/f/5/1Wma 梁洛施《哥哥的婚礼》 我觉得韩国的七公主的<<lovesong>>最适合在婚礼上放! http://www5yoonet/mtv/play/6692html 钢琴曲《梦中婚礼》 《女友嫁人,新郎不是我》水晶之恋、

结婚可以唱沂蒙山小调。唱歌是表达情感和情绪的一种方式,而沂蒙山小调是一首经典的民间歌曲,它表达了人们对故土、家乡的深情怀念和热爱。新人感觉这首歌曲能够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感情,或者沂蒙山小调有一定的纪念意义,那么在结婚仪式上唱这首歌曲是完全可以的。

舒曼为克拉拉创作了:

《C大调幻想曲》《最后的歌曲》《#f小调钢琴奏鸣曲》

舒曼与克拉拉结婚后的第一年被称为“歌曲年”,创作了近150首艺术歌曲,其中的名作:《妇女的爱情生活》《诗人之恋》等。

一般歌曲最后都会结束在主音上。调式音阶主音上方的三度音跟主音构成的是大三度音程,就是大调。主音上方的三度音跟主音构成的是小三度音程,就是小调。比如最后的结束音是A,如果音阶A上方的三度音是C,就是小调。如果A上方的三度音是#C,就是大调。

关于豫剧的起源。 豫剧产生于明末清初,初时以清唱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因而发展非常迅速。豫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说法不一。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说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戏。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于道光年间(1821-1850)河工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早已存在。这些记述与艺人间的传说相符。据一些老艺人追忆,他们在1912年前后学艺时,曾听师傅说起河南的"内十处",即祥符(今开封)、杞县、陈留(今并入开封)、尉氏、中牟、通许、仪封、封(今并入兰考)、封丘、阳武(今并入原阳)和"外八处即淮阳、西华、商水、项城、沈丘、太康、扶沟、鹿邑,明清区代即流行"河南讴"。河南梆子在流传过程中,在不同形成祥符调(开封一带)、豫东调(商丘一带)、豫西调(阳一带)、沙河调(漯河一带)等不同风格。

据艺人相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都曾办过科班。后在开封一带的,形成祥符调;传至商丘一带的,形成 豫东调;流入洛阳的一支,发展为豫西调;流入漯河的一支,被称为沙河调。

辛亥革命以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当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庆茶社、澄怀茶社、庆茶社、东火神庙茶社、同乐茶社等,均争相邀聘河南子班社,义成班、天兴班、公议班、公兴班等因而活跃一时。此后,郑州、洛阳、信阳、商丘等城市相继出现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在农村,则每逢迎神赛会必演双在一些地区,所演多属河南梆子。

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发展进入一个的阶段。这一时期,开封相国寺先后建立了永安、永乐、永民、同乐四个河南梆子剧场,许多著名艺人如陈素真、王润枝、马双枝、司凤英、李瑞云、常香玉、赵义庭、彭海豹等,云集于开封。1935年初,以樊粹庭为首成立了豫声戏剧学社,改永乐舞台为豫声剧院,陈素真所在的杞县戏班和赵义庭所在的山东曹县戏班均参加了该学社。豫声戏剧学社革除了旧戏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对表演和舞台美术等进行革新,并演出由樊粹庭创作的《义烈风》、《霄壤恨》、《涂血》等剧目。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采"醒狮怒"之意,改学社为狮吼剧团。

常香玉在1936年随周海水班社到开封,演出于醒豫舞台。1937年成立中州戏曲研究社,演出由王镇南编写的《六部西cxy厢》、《哭长城》等古装戏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现代戏《打土地》。《打土地》是豫剧编演现代戏的开始。与此同时,永安舞台的王润枝、马双枝、鼓海豹、杨金玉等也演出了不少传统剧目。名角云集,促进了豫东调、豫西调的合流,促进了河南梆子的发展和提高。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开封后,狮吼剧团、周海水的泰乙班,以及常香玉等团体和演员先后到西安,并以西安为中心,在西北城乡演出,扩大了豫剧的影响和流行地区。

hml

豫剧的班社最早始于何时何地,今无可考。据老艺人传说,过去的豫剧演员大多出于乾隆年间的蒋门和徐门两家的科班,而开封的"老三班":义成班、公议班和公兴班,传说都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

义成班,据1916年2月15日《河声日报》载:"省内义成班,原为开封县署民壮总役于建清所组建,历年以来一般梨园子弟在各处演唱,颇享盛名。"义成班于1926年,在开封相国寺的火神庙内建立了永安舞台。舞台的组织管理分前、后台、前台,主要负责管理剧院内的各种杂务,如售票,接待观众,供应茶水;后台,主要负责演出方面的事务,如确定演出剧目,分配角色以及衣箱、道具等方面的工作。

天兴班原是封丘办的科班,历史比较悠久,不少豫剧名演员出自该班。清末民初曾不断到开封演出。知名演员有李剑云(小名壮丑,工旦)、阎彩云(工旦,1982年去世),其他主要演员有时登科、张治林、聂二妮、孔宪玉、李玉仙、张廷华、李法魁等。

杞县的"六班"、"捕班"(县衙办的)以及马、武、郑、郝、刘、常六姓联办的"六姓家班"等,均为辛亥革命后的著名班社,演员水成、一阵会、田苟、何运、金成等,均为当时名角。

30年代,在开封除了义成班组成的永安舞台外,还有两个重要的豫剧团体,豫声戏剧学社和中州戏曲研究社。豫声戏剧学社在豫声剧院演出。

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建国前,西安也出现了不少豫剧团体,如樊粹庭领导的狮吼剧团,常香玉为首的香玉剧社,毛兰花为首的凤麟剧团,崔兰田为首的兰光剧社。还有孙老七创办的河南灾童戏剧学社(原西藏豫剧团前身)等。

建国后,于1956年成立了河南豫剧院。豫剧拥有一批专业和业余的编剧人才,其中成就突出的有杨兰春等。杨兰春(1921年生,河北省武安人),先后改编和创作(有的是与他人合作)了《小二黑结婚》、《人往高处走》、《刘胡兰》、《朝阳沟》、《冬去春来》、《朝阳沟内传》等。同时他还导演了不少现代戏和传统戏。如《血泪仇》、《赤叶河》、 《志愿军的未婚妻》、《秦香莲》、《唐知县审诰命》等河南及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豫剧演出团体。1962年举行了豫剧名老艺人座谈会演,1980年举行了"豫剧流派汇报演出",这一剧种已成为我国流布较广的戏曲剧种之一。

如今,豫剧除遍及本省外,又传播到邻近各省,并在各地组成了不少专业剧团。

回答者: 快餐真人 - 骠骑将军 十六级 2-25 22:06

豫剧,原称“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调”,产生于明末清初,多以清唱为主,其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豫剧形成以后,由于语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福调”;以商邱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

豫剧音乐丰富多采,唱腔属板腔体。唱词通俗易懂,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可分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飞板四大板类。豫剧的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称之为老三手或仨弦手。后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场常用的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又名堂锣或手锣)、手镲、梆子、手板等。

豫剧传统剧目约有七百余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建国以后,经过推陈出新,出现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如《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普遍受到人们的欢迎,同时还有改编演出的历史剧《花木兰》,神话剧《白蛇传》,创作演出的现代戏《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还有胡希华亲自编、自导、自演的《李豁子》系列也成了家喻户晓,等许多剧目。由于音乐工作者的创新与出新,谱写出了一批脍炙人口的音乐唱腔,从而使豫剧成为全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戏曲形式。

豫剧的行当和班社,俗话说:“四生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即一鼓二锣仨弦手,梆子手镲共八口)俩箱倌”。四生是大红脸(又叫红净、戏生)、二红脸(又叫马上红脸)、小生、边生(又叫二补红脸);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副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正因为是男八女四的行当,把四生四花脸叫做外八角,以男角为主的戏叫做“外八角戏”。

豫剧历史上有名的演员,据邹少和先生回忆:“宣统间,小旦李剑云者,阳武人,天赋佳喉,清脆圆润,高下疾徐,婉转曲折,玑珠走盘,无不如意,又复善制新腔。自李氏出,剧风为之一变,优伶界中感叹为空前绝后之才”。比较著名的须生有张小乾、张同庆、澎海豹、许树云。名小生有黄儒秀(黄娃、黄马褂)、王金玉(筱火鞭)。红脸王唐玉成,武曹彦章等。自从出现女演员后,著名的演员有:王玉枝、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等。解放后的著名演员有:魏云、王善朴、高洁、陈新理、马琳、柳兰芳等。

回答者: 修字 - 试用期 一级 2-26 20:54

豫剧 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豫剧的流行地区分布甚广,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剧演出。

豫剧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据清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成书的《岐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县志》记载,当时本地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称为“梆罗卷”。

豫剧音乐分有四个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以商邱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

艺人相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都曾办过科班。后在开封一带的,形成祥符调;传至商丘一带的,形成 豫东调;流入洛阳的一支,发展为豫西调;流入漯河的一支,被称为沙河调。

豫剧历史上有名的演员,据邹少和先生回忆:“宣统间,小旦李剑云者,阳武人,天赋佳喉,清脆圆润,高下疾徐,婉转曲折,玑珠走盘,无不如意,又复善制新腔。自李氏出,剧风为之一变,优伶界中感叹为空前绝后之才”。比较著名的须生有张小乾、张同庆、澎海豹、许树云。名小生有黄儒秀(黄娃、黄马褂)、王金玉(筱火鞭)。红脸王唐玉成,武曹彦章等。

1927年后,豫剧界出现了女演员王润枝、马双枝、陈素真、常香玉等,她们先后在开封等城市演出中,吸收了坠子、大鼓、京剧的一些唱腔、剧目和表演;又有樊粹庭、王镇南等为陈素真、常香玉等编写了一批新戏,使豫剧的舞台艺术发生了显著变化。1938年,常香玉在豫西调的基础上,吸收豫东调的一些唱腔,突破界限,形成新的流派,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也各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卓然成家。小生赵义庭、须生唐喜成、黑脸李斯忠也成为各具特色的名演员。

1949年以后,河南豫剧院三团,以演现代戏为主,创作了许多新戏新腔,并培养出一批以演现代戏见长的演员,如高洁、魏云、柳兰芳、马琳、王善朴等。

如今,豫剧除遍及本省外,又传播到邻近各省,并在各地组成了不少专业剧团。

豫剧一向以唱功见长,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表演风格朴实、乡土气息浓厚,深受观众欢迎。

豫剧音乐丰富多采,曲调流畅,节奏鲜明,文场柔和舒畅,武场炽烈劲切,艺术风格豪迈激越。唱腔结构为板式变化体。唱词通俗易懂,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可分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飞板四大板类。豫剧的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称之为老三手或仨弦手。后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场常用的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又名堂锣或手锣)、手镲、梆子、手板等。

豫剧的脚色行当分:四生;四旦;四花脸。俗称:“四生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即一鼓二锣仨弦手,梆子手镲共八口)俩箱倌”。四生是大红脸(又叫红净、戏生)、二红脸(又叫马上红脸)、小生、边生(又叫二补红脸);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副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正因为是男八女四的行当,把四生四花脸叫做外八角,以男角为主的戏叫做“外八角戏”。

据1956年统计,传统剧目有647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 1949年以来,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等。其中《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唐知县审诰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人欢马叫》等均摄制成影片。

崔兰田的代表作有三上轿,卖苗郎,秦香莲,桃花庵。阎立品的代表作有秦雪梅,钓金龟,碧玉簪,盘夫索夫 马金凤的代表作有花打朝,对花枪,穆桂英挂率陈素珍的代表作有桃花庵常香玉的有花木兰,红娘,断桥。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以前,河南梆子在豫西山区演出时常常靠着山堆个土台子,所以人们也称它为"靠山吼"。"豫剧"之称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用的。豫剧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宁夏、青海、新疆等十几个省区,是中国最有影响的戏曲之一。

豫剧产生于明末清初,初时以清唱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因而发展非常迅速。豫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说法不一。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

豫剧在形成之后,出现了不同的流派,大致有四支:开封一带的祥符调,商丘一带的豫东调(又称东路调),洛阳一带的豫西调(又称西府调或靠山簧)以及漯河一带的沙河调(又称本地梆)。。唱腔主要分慢板、二八板、流水、飞板等板路。主要流派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豫东调的男声高亢激越,女声活泼跳荡,擅长表现喜剧风格的剧目。豫西调的男声苍凉、悲壮,女声低回婉转,擅长表现悲剧风格的剧目。

豫剧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二胡、三弦、琵琶、笛、笙、唢呐等。以梆子按拍,节奏明快、欢畅。

豫剧一向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往往唱得酣畅淋漓,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1927年以前的河南梆子没有女演员。出现了女演员后,逐步形成了常香玉、陈素贞、马金凤、闫立品、崔兰田五大名旦表演流派,常派激昂奔放,陈派明快清新,马派刚健明亮,崔派深沉含蓄,闫派细腻委腕。目前,五大流派桃李天下。

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才于历史小说和演义。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和岳家将戏,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使豫剧事业又有了新发展。如《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试夫》、《红果,红了》。

河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南全省以及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区。因其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又曾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调"、"靠山吼"等,建国后才统一改为今称。

历史沿革

关于豫剧的起源。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戏。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于道光年间(1821-1850)河工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早已存在。这些记述与艺人间的传说相符。据一些老艺人追忆,他们在1912年前后学艺时,曾听师傅说起河南的"内十处",即祥符(今开封)、杞县、陈留(今并入开封)、尉氏、中牟、通许、仪封、封(今并入兰考)、封丘、阳武(今并入原阳)和"外八处即淮阳、西华、商水、项城、沈丘、太康、扶沟、鹿邑,明清区代即流行"河南讴"。河南梆子在流传过程中,在不同形成祥符调(开封一带)、豫东调(商丘一带)、豫西调(阳一带)、沙河调(漯河一带)等不同风格。

辛亥革命以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当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庆茶社、澄怀茶社、庆茶社、东火神庙茶社、同乐茶社等,均争相邀聘河南子班社,义成班、天兴班、公议班、公兴班等因而活跃一时。此后,郑州、洛阳、信阳、商丘等城市相继出现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在农村,则每逢迎神赛会必演双在一些地区,所演多属河南梆子。

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发展进入一个的阶段。这一时期,开封相国寺先后建立了永安、永乐、永民、同乐四个河南梆子剧场,许多著名艺人如陈素真、王润枝、马双枝、司凤英、李瑞云、常香玉、赵义庭、彭海豹等,云集于开封。1935年初,以樊粹庭为首成立了豫声戏剧学社,改永乐舞台为豫声剧院,陈素真所在的杞县戏班和赵义庭所在的山东曹县戏班均参加了该学社。豫声戏剧学社革除了旧戏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对表演和舞台美术等进行革新,并演出由樊粹庭创作的《义烈风》、《霄壤恨》、《涂血》等剧目。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采"醒狮怒"之意,改学社为狮吼剧团。

常香玉在1936年随周海水班社到开封,演出于醒豫舞台。1937年成立中州戏曲研究社,演出由王镇南编写的《六部西厢》、《哭长城》等古装戏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现代戏《打土地》。《打土地》是豫剧编演现代戏的开始。与此同时,永安舞台的王润枝、马双枝、鼓海豹、杨金玉等也演出了不少传统剧目。名角云集,促进了豫东调、豫西调的合流,促进了河南梆子的发展和提高。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开封后,狮吼剧团、周海水的泰乙班,以及常香玉等团体和演员先后到西安,并以西安为中心,在西北城乡演出,扩大了豫剧的影响和流行地区。

豫剧的班社最早始于何时何地,今无可考。据老艺人传说,过去的豫剧演员大多出于乾隆年间的蒋门和徐门两家的科班,而开封的"老三班":义成班、公议班和公兴班,传说都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

义成班,据1916年2月15日《河声日报》载:"省内义成班,原为开封县署民壮总役于建清所组建,历年以来一般梨园子弟在各处演唱,颇享盛名。"义成班于1926年,在开封相国寺的火神庙内建立了永安舞台。舞台的组织管理分前、后台、前台,主要负责管理剧院内的各种杂务,如售票,接待观众,供应茶水;后台,主要负责演出方面的事务,如确定演出剧目,分配角色以及衣箱、道具等方面的工作。

天兴班原是封丘办的科班,历史比较悠久,不少豫剧名演员出自该班。清末民初曾不断到开封演出。知名演员有李剑云(小名壮丑,工旦)、阎彩云(工旦,1982年去世),其他主要演员有时登科、张治林、聂二妮、孔宪玉、李玉仙、张廷华、李法魁等。

杞县的"六班"、"捕班"(县衙办的)以及马、武、郑、郝、刘、常六姓联办的"六姓家班"等,均为辛亥革命后的著名班社,演员水成、一阵会、田苟、何运、金成等,均为当时名角。

30年代,在开封除了义成班组成的永安舞台外,还有两个重要的豫剧团体,豫声

《李豁子离婚》创作年代民国时期,原唱无从考证,彭宏殿(词)、胡希华(曲)

唱词:

鼓子头:妇女冤仇深,姻缘不随心。清朝宣统掌乾坤,出了个革命领袖名叫孙文。

满州:他倡导废除包办买卖婚姻,他号召放脚剪发妇女翻身。有个小媳妇,娘家本姓孙,为婚姻不如意终日泪纷纷。可恨我的二双亲,包办了俺的婚姻,她给俺寻婆家不访又不问,寻一个丑陋的丈夫不像个人。实实不趁俺的心,耽搁了俺的青春。俺不图金来也不图银,俺只盼寻上一个俏郎君。

银扭丝:那一日独坐在小房闷沉沉,只来了叔伯的姐姐名叫孙玉珍。自幼把学上,她又学会念国文,她把那如今的法律认的真。男的二十岁,女的十八春,父母不能包办,只用一个介绍人,一不要那陪送,二不要那送客人,结婚后欢欢乐乐度光阴,久以后倘若感情不合适还兴去离婚。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李豁子离婚》曲剧现代题材剧目。编剧万道同。 民国十六年(1927年),二八少女孙氏父母双亡,被叔父卖与李豁子为妻。李不仅比她年长27岁,而且相貌丑陋,性情粗暴。孙氏痛苦万分,终日啼哭。后经“洋学生”堂姐指点,方逃出家门,至县衙告状。

县长问明情由,终判孙氏与李豁子离婚。 该剧主要以丑角、旦角应工。喜剧效果强烈,生活气息浓厚,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建初期,在洛阳老城常演不衰。 该剧三十年代末,由洛阳曲剧同乐社(海神班)首演,朱双奇主演。

我建议你可以唱一首:恭喜你呀恭喜你,助兴!好。

歌曲:恭喜你

歌手:张曼莉 专辑:一本曼莉

LRC歌词 HOT

• 搜索 "恭喜你"mp3

打印预览 词:黄沾曲:黄沾

--------

恭喜你恭喜你

大家新年添新禧

赚钱多多笑嘻嘻

买屋买田又买地

恭喜贺喜

喜上加喜庆双喜

更祝每年获厚利

恭喜你恭喜你

大家新年喜欢欣

吉星拱照永安心

无忧无愁又无恨

恭喜贺喜

喜上加喜最开心

有丁有财又有运

---

恭喜你恭喜你

合家欢快真开心

健康争取养身心

种福降祥又够运

恭喜贺喜

恭贺诸君应手得心

有丁有财又有运

恭喜贺喜

恭贺诸君永安康

五福降临运气旺

----

歌曲:恭喜恭喜

歌手:中国娃娃 专辑:小调大风行

LRC歌词 HOT

• 搜索 "恭喜恭喜"mp3

打印预览 曲 陈歌辛

每条大街小巷

每个人的嘴里

见面第一句话

就是恭喜恭喜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

恭喜恭喜恭喜你

冬天一到尽头

真是好的消息

温暖的春风

吹醒了大地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

恭喜恭喜恭喜你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

恭喜恭喜恭喜你

皓皓冰雪溶解

眼看梅花吐蕊

慢慢花也活络

听到一声鸡啼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

恭喜恭喜恭喜你

经过多少困难

经历多少磨练

多少心儿盼望

春天的消息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

恭喜恭喜恭喜你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

恭喜恭喜恭喜你

歌曲:恭喜恭喜(国语)

歌手:张曼莉 专辑:一本曼莉

LRC歌词 HOT

• 搜索 "恭喜恭喜(国语)"mp3

打印预览 词:陈歌辛曲:陈歌辛

--------

每条大街小巷

每个人的嘴里

见面第一句话

就是恭喜恭喜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

恭喜恭喜恭喜你

--

冬天已到尽头

真是好的消息

温暖的春风

就要吹醒大地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

恭喜恭喜恭喜你

皓皓冰雪溶解

眼看梅花吐蕊

漫漫长夜过去

听到一声鸡啼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

恭喜恭喜恭喜你

----

经过多少困难

历距少磨炼

多少心儿盼望

盼望春的消息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

恭喜恭喜恭喜你

问题一:东北人骂老梆子是什么意思 就是“老菜帮子”,又老又不好吃的菜叶子,只能当垃圾丢掉

问题二:“娄帮子”是哪儿的方言,什么意思? 娄帮子(二娄帮子)

京东方言(大厂、三河、香河等地)

意指二百五、半疯儿、半吊子、不着调、冒傻气

问题三:我看不起所有的女生,因为你们都不是处女了 好恶心 处女还是有的 再说人家是不是 和你也关系不大 对不对 又没让你养着 你看不起人家人家就不活了么 没有意义

问题四:中国风土人情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曲艺之乡――河南

南阳曲艺形式多样,素有:“书山曲海”、“曲艺之乡”之称,大调曲子、三弦书、鼓词、槐书、锣鼓曲、善书、故事植根深远;河南坠子、评书广为流传;另有渔鼓、蛤蟆嗡、莲花落以及相声、山东快书、竹板书等形式。各曲种曲书共计约3千部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了曲艺组织。50年代,以南阳市“宛曲改进社”为代表,有了曲艺组织。60年代,13个县市普遍成立了专业表演团体,一批说、唱、表演俱佳的青年演员特别是女演员的出现,为曲艺的繁兴起到至关重要作用。曲艺作家袁清岑、兰建堂、闫天民等,创作了一大批深为观众喜见的曲目,1997年,中国曲艺家协会命名南阳市为曲艺之乡。 宛梆 是生长并流行在河南南阳的地方戏。她形成于明末,完臻于清代,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很早人们称它为一南阳调、老梆子,南阳梆子”,因南阳简称为宛,解放后,改名为“宛梆”。

宛梆曲调丰富,唱腔激昂,其声腔高亢豪放,男声用大本嗓,给人以粗扩、豪迈、奔放、明朗的感觉。特别是女声唱腔的高八度呕音花腔,清亮娓婉,配之主弦发出的“唧唧”声,犹如鸟鸣,是其声腔主要特色,堪称一绝。

大调曲子 原称“鼓子曲”。是南阳地区主要曲种。源于明、清俗曲。初兴于开封市 ,清乾隆年间传入南阳后,逐渐形成不同于开封鼓子调的曲种。20世纪30年代,因河南曲剧俗称“小调曲子”,鼓子曲改称“大调曲子”。音乐结构为曲牌连缀体。因每一连套形式常以鼓字头开始,鼓子尾收煞,故名鼓子曲。

现存曲牌160多种,大致分为常用鼓子杂牌、小昆牌、大牌子和部分非常常用曲牌。此处,还有板头曲(器乐曲)数十首。

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古筝、琵琶为辅,手板、八角鼓击节。专业曲艺团队出现之后,加入二胡、大提琴、阮等。传统的演唱形式均为坐唱。后改以站唱,其后又出现了对唱、群唱及带有表演的弹唱形式。旧时大调曲多为自娱自乐,无专业从业者。演唱、演奏者统称“曲友”或“玩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影响较大的有曹东扶、郑耀亭、郝吾斋、赵殿臣、李文钏等。50年代后,王富贵、张华亭率先售票演出。专业曲艺团队出现之后,有了白灵芝、胡运荣、刘花枝、宋万荣、曹献珍等一批女演员。大调曲子盛行的60年代中期,南阳全区专业演员、伴奏员70余人。同时,各地业余演唱活动繁盛。知名者朱富庆、黄天锡、张留长等。

大调曲子现存曲目近1300个。取材十分广泛,有历史故事“三国”、“水浒”,有古典名著“红楼”、“西厢”以及民间传说《白蛇传》、《梁祝》等,也有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安安送米》、《李豁子离婚》等,较古老的传统曲目《王大娘钉缸》、《尼姑恩凡》、《目连救母》等。50年代以后,各时期代表作品如《渔夫恨》、《纸老虎再现原形》、《刘胡兰就义》、《风雨盼亲人》、《二嫂买锄》等。

三弦书 全称“三弦铰子书”,又称“铰子书”,早期称“板书”。因用三弦、铰子(小铜鼓)伴奏得名。南阳主要曲种之一。音乐大致分铰子腔、鼓子腔两大类。

据艺人口碑相传,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前后,方城、南阳等地已有演唱活动。清嘉庆、道光年间,以社旗、方城、南阳为中心,流行于除西部山区之外的南阳辖区各地。清宋、民国初期,是三弦书的鼎盛时期,艺人足迹遍及河南全省及湖北、山西、陕西、安徽等地,乃至东北、内蒙部分地区。演唱风格分东路、中路、西路三个流派。

三弦书曲目众多,1963年,仅方城一县就收集曲、书目550个,文革中被毁。艺人经常演出的段子有《卖丫环》、《卖杂货》、《红灯记》、《玉环记》、《王女兴唐》、《昆山传》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由于河南坠子的流入>>

问题五:高英培相声教训是说什么事的 教 训

高英培 范振钰

乙 这回我给您表演。

甲 哎呀,咱可老没见啦!

乙 有年头儿了。

甲 您很好吧?

乙 不错,不错。

甲 还在那儿住着啦?

乙 啊,还在那儿住。

甲 家里头好?

乙 您承问。

甲 到家您给我问候。

乙 好,一定,一定!

甲 哎呀,您可胖多啦。

乙 是啊。

甲 怎么样?现在您有几个小孩儿啦?

乙 我呀?我就是一个姑娘。

甲 是啊!哎呀,太好啦!我有一个小子啊。哈哈哈!您那姑娘今年多大岁数啦?

乙 哦,十六岁。

甲 是啊?哎呀!怎么那么寸呢,我小子十八岁。

乙 谁问他了这是?

甲 哎,您那姑娘身高……多高的个儿呀?

乙 一米六。

甲 是啊?哎呀,我小子一米七。嘿嘿嘿。

乙 要这么一看,还够般配的。

甲 哎,我也这么说哪。

乙 你外边溜达溜达吧!

甲 你怎么往外轰我呀?

乙 是啊,我听你这话别扭。

甲 您那姑娘在哪儿工作呀?

乙 他怎么净惦记着我这姑娘啊?

甲 有这么一句话嘛,“姑娘大了不可留,留来留去结冤仇。”

乙 看这意思,我这闺女要归他们家。

甲 您也同意啦。

乙 哎……谁同意啦?这是!哪儿我就同意呀?

甲 您不说归我们家嘛。我跟您说实在的,您可千万别有封建思想,孩子的事儿啊,咱们做家长的别掺和,他们自己见个面儿,同意呢,咱就搞着。作为咱们……

乙 我说你有点神经病吧?你这都哪儿的事儿!我跟你说呀, 我孩子还小,现在正在上学。

甲 绱鞋没关系,我们不挑工作。绱鞋这工作……

乙 谁告诉你绱鞋啦?怎么绱鞋出来啦?

甲 你让各位听听,你当着大伙儿说的,你们孩子正在绱鞋。

乙 我说我们孩子上学。

甲 上学没关系,先搞着,毕业以后再结婚。

乙 这位还死乞白赖,你看看吧!我跟你这么说啊,我孩子还小。

甲 噢。

乙 现在正在努力学习的时候。

甲 是啊。

乙 我准备叫她上大学,上出来之后为国家贡献力量。

甲 有志愿。

乙 再者说,年轻轻的不应该过早地考虑这些问题。

甲 是,是。

乙 尤其是我们做家长的,更不应该支持他们过早地考虑这些问题。

甲 我跟您这么说亲家。

乙 哎……哪儿就亲家啊?这没三句话订婚了,你看了吗?

甲 不是,我跟您说呀,说实在的,您是没看见咱这儿子。

乙 哎!这得分清啦,你的儿子!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别套近乎这儿。

甲 不是,真的!您是没看见这个孩子,您要看见这个孩子,你打心眼儿里您就爱,您能主动地把您的闺寻给我们。

乙 也不至于。

甲 我那个孩子在咱“天津卫”你打听去,没有不知道的!

乙 你孩子叫什么?

甲 和平老三!

乙 叫什么?

甲 和平老三。

乙 噢,你们孩子行三?

甲 刚才我不告诉你嘛,就这么一个。我们孩子可以说是昆仑山上一棵草,千顷地一根苗,老爷庙的旗杆独一根儿,要用我爱人的话来讲,我们那叫“独生子儿”!

乙 行了。既然是独生子,怎么又叫“老三”哪?

甲 他小名叫“三梆子”。

乙 三梆子?

甲 长大了再叫小名儿不好听啦,到十八岁了,怎么办呢?就叫“老三”。

乙 那么“和平”是怎么回事儿?

>>

问题六:关于戏剧宛梆的知识有哪些 宛梆是一个河南省稀有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它生长并流布在河南西南部的南阳及周边广大地区。早期人们称它为唧唧梆、老梆子、南阳梆子等,因南阳古称为宛,故1956年南阳行署正式将其命名为宛梆。宛梆是明末清初陕西的东路秦腔(同州梆子)传入南阳后,与南阳当地的民歌小调、民间说唱融合后,演变形成的一个戏曲剧种,它的兴起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1998年,《三院禁约碑》参加河南省第七届戏剧大赛获金奖。宛梆渐趋衰落,至目前只剩下内乡县一家国有宛梆专业剧团还在艰难地传承着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火种,有必要及时加以抢救和维护。

问题七:如果你分手遇到的是哪个女孩不吵闹,很平静,还说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你有什么感想?怎样 这样的女生

可能也是心里不舒服

但是就是不说出来

其实也不好

问题八:简述明清戏曲发展 清代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杂之义,故也称“乱弹”。它们虽不为士大夫们所重视,但为下层观众所欢迎,依然在乡村山区及小城稹流行着,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和剧本体制。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这些在各地流行的地方声腔的势力便开始发展兴盛,形成了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有以下几种:一、高腔高腔是由弋阳腔衍变而来的。由于弋阳腔一开始就具有“错用乡语”、“只沿土俗”的优点,因此它不为一地的方言土语所囿,盛行各地,并在流传过程中,与各地的土声土调相结合,产生了一些各具地方特色的新的声腔。而这些新产生的声腔又都保持羊着弋阳腔“一人唱众人和之”的帮唱特点其腔高调喧,故在清代,统称这些由弋阳腔衍变而来的戏曲声腔为高腔。二、梆子腔梆子腔又称秦腔,最早形成于山陕一带,它是在民间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已经出现了山陕梆子腔的曲调,如明万历抄本《钵中莲》传奇中就已采用了「西秦腔二犯」这一曲调。李调元《雨村剧话》也有记载:“今以山陕所唱小曲曰西曲,与古绝殊,然亦因其方俗言之”另外在《缀白裘》中有一出《出塞》的戏,其中也用了“西调”这种曲调可以说,这种“西调”即梆子腔的雏形。到了康熙年间,梆子腔就已经初具规模,成为一种新兴的戏曲声腔。它一方面盛行于山陕地区,如清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记载,乾隆年间在陕西的西安汇集了许多梆子腔戏班。另一方面,梆子腔已经向外地流传,据《秦声撷英小谱》、《扬州画舫录》等书记载,乾隆年间,梆子腔已流传到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江西、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四川、云南、贵州等十多个省份。而且,山陕梆子腔流传到各地后,也逐渐与当地的土声土调相结合,演变成为具有当地特色的梆子腔。如《秦云撷英小谱》说:秦腔流传到燕、京及齐、晋、中州,音虽递改,不过即本土所近者少变之”。故也形成一个风格多样的梆子腔唱腔系统如山西有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陕西有同州梆子、中路秦腔、西路秦腔、南路秦腔,河南有豫东调、豫西调、南阳梆子,河北有直隶梆子、卫梆子、老梆子、蔚州梆子,山东有高调梆子、莱芜梆子等。三、皮黄腔皮黄腔是由西皮腔和二黄腔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戏曲声腔。西皮腔是陕西的梆子腔流传到湖北襄阳一带后,与当地的土声土调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声腔,故又称襄阳调。所谓“西皮”意思是指来自陕西的曲调。因湖北一些戏班称曲调为“皮”二黄腔最早形成于安徽,如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载:安庆有以二簧调来者”。在道光年间,以唱西皮为主的湖北戏班与以唱二黄为主的徽班同时进入北京,同台演出,等到西皮和二黄这两种唱腔融合后,便形成一种新的声腔,即皮黄腔。四、柳子腔柳子腔,起源于山东,它是 当地流行的民间小调作为唱腔的,所谓柳子,即小调或小曲之意。早在康熙年间,《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就用家乡小调来编撰戏曲,如《襄妒咒》一剧,就用了「西江月」、「山坡羊」、「皂罗袍」、「耍孩儿」、「黄莺儿」、「香柳娘」、「银纽丝」、「呀呀油」、「罗江怨」等小曲。这些民间小曲有些虽与南北曲的曲调名相同,但唱法则异,用法也不同,没有传奇那种联曲体的严格曲律。如《禳妒咒》剧中所用的曲调,多不成套数,有的一出戏就只用两三种小调,而每一种小调又连用四五支到七八支,在演唱时为了避免重、呆板,故也分紧板、慢板,调整节奏。花部诸腔戏的兴起,与其本身所具有的群众性、通俗性有关。从剧目上来看,花部诸腔戏多是演出一些为下层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目,或为历史故事,或为民间传说,如有关三国、水浒、杨家将等历史故事的剧目。而且通过这些剧目也曲折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

问题九:迈克尔杰克逊有何伟大之处? 有时候,是脆弱的自尊让我们不敢面对一些事实。

说到迈克尔・杰克逊,这十多年来随着流行和摇滚音乐的兴盛与纷争,这个白脸的妖人,已经被我们中的一部分人用狂热的崇拜泪水腌成偶像,又被另一部分人高傲的品位痛斥和遗忘。对中国人来说,也许迈克尔・杰克逊真的只是一个神话――隔着大海,被传说、复制,被销售、观看,被想念、指责他从未生活在我们身边,他只是一个符号。对不起,他的传奇和他的遥远加在一起,就好象从未真实地存在过一样。自1979年迈克尔・杰克逊发表第一张个人专辑(Off The Wall《墙外》,斩获格莱霉大奖一项)以来,他的容颜一再更改、诉讼不断增加、腰肢扭遍全球,专辑和大型演唱会的消息养活了多少记者,直到这老东西行将退休从影我们,从封闭时代成长起来的中国青年,直到今天这个半封闭的禁运时代,也只能眼睁睁看着他消失,却捕捉不到一点现实的影子,这是遗憾的。

更遗憾的是,对于传说,人们通常是盲目迷恋,或者盲目反对。世界该不该有王,这是一个问题,而抛开炒做之后的流行乐是不是应该有王,则更是问题,但迈克尔・杰克逊偏偏做了王,这样,他的问题就大了。软弱的人需要王,但另一种软弱却可能以蔑视王的姿态出现――我靠,杰克逊?他算什么东西!通常,是坚信自己理想的纯洁性的摇滚青年这样认为,同时他们还认为自己对一切流行事物的抵抗是建立在世界观基础上的,和那些郁郁寡欢的老梆子的道德本能不一样。理想如果和理性相关,倒也罢了,但连郁郁寡欢的老梆子都不如的是,理想在很多时候是背离本能的,迈氏受到我这一代摇滚青年的鄙夷,通常只是因为他太畅销而不是他不好。在符号化的年代,听音乐的人不愿意面对他,而热爱他的人又忙着追星,他的音乐几乎从来都没有被注意过。然而他尖利、奇诡但又一尘不染的嗓音,他独树一帜的舞曲风格,他远离现实的MTV幻境和絮絮叨叨的公益活动,却偏偏要从珠光和宝气中分离出来,给音乐本身长面子。

迈克尔・杰克逊无疑是完美的,甚至已经从完美主义者进化到了变态人士的境界。如果我们可以认为多数艺术家都有点变态,或者正常人也都藏着变态的角落的话,迈克尔・杰克逊的变态显然不是什么坏事――像一个奇迹一样,他疯狂地追求完美的音乐、完美的容貌、完美的表演以及完美的其他东西,而又至今没有自杀和杀人,实在是不简单。从童年时代到现在,此人保持了一种纯洁得离奇的嗓音,其尖利有如痉挛,其抒情有如仙女,如果佐以曼妙和声和玲珑配器,往往有童话的效果――然而众所周知的是,这是一个成年人的世界,强行纯洁的结果一般都是虚假,要不就是脆弱,而迈氏却做到了远离人世的单纯,因此我们无法推测他的内心世界。

说到内心世界,迈克尔・杰克逊的确封闭得厉害,他不但从未谈论,也从未在歌词中表达,他拒绝与成人世界交流――据说他并没不是恋童癖,据说他喜欢和孩子们交流,至少我们已经知道他在关心儿童方面已经达到了偏执的地步,如果不是为了从中找到某种能量源泉,我找不到别的解释。封闭在儿童世界里的人是不是完美的?是不是追求完美的心理疾病?我辈不便猜测。不过根据若干传记分析,迈氏在性方面的清教徒倾向和他在表演中的性感,构成了某种心理学的互补关系,这往往是试图弥补潜意识中压抑的途径,压抑是为了达到不可能的完美,而且是回避现实伤害和缺陷的方式,但为了达到平衡,则表演中的性感以没有异性对称出现的方式达到形式上的完美。总是,以上心理学说法可以姑且一听。

未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4003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9
下一篇2023-11-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