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岳西方言

戏说岳西方言,第1张

       方言又叫土话,地方话。所谓“十里不同音,五里不同俗”,方言的形成,大抵与地域相关。历史上,岳西分属霍山,舒城,太湖和潜山四县,1936年元月,岳西忽然宣布“独立”,东拼西凑的才有了如今的面貌。因此,岳西方言可谓南腔北调,蔚为大观。

        有研究认为,岳西方言大体可分为赣语区和江淮官话区,即以青天石关一线为界,其线以北为江淮官话区,以南则为赣语区。我既非历史学者,也非语言专家,自然无法究本穷源,去考证岳西方言的形成。但依据岳西地域的历史构成,窃以为岳西方言大致可分区——第一方言区即西南区,包括原白帽和店前两行政区,系太湖方言的分支;第二方言区即东北区,涵石关青天一线以北,属江淮官话区,其音南北兼具;余下皆为第三方言区即东南区,当是潜山方言的变体,也即我们通称的“岳西话”,或“岳西腔”。

        岳西方言虽种类芜杂,各具特色,并且都有自己的专属词汇,但各种方言基本的陈述语序和地方化的字词句等,多半是一致的。比如,“你”,“他(她)”,“吃药”,“家里去”等等的土化音,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因此,南北相遇,交谈起来自是不必满口京腔,更用不着配备翻译了。

        方言间最大的区别在于腔调。所以闻其声音,便知其所出。岳西三大方言里,较为聱牙难懂的,当数东北区的江淮官话,该区方言节奏急促,说起话来叽里哇啦,虽号称官话,但官土相杂,无异于洋枪夹**,往往令人不知所云。西南区方言最土,可谓土得掉渣,但该区方言节奏平稳,舒张有度,易于理解,其突出特点是,凡遇有“的”字结构的语句,均在“的”字后面附上语气助词“哥”,如:这本书是我的哥;那句话是他讲的哥。另外,店前冶溪一带的说不来“sh”和“zh”,只能以“s”和“z”取而代之,并且把“来”喊成“雷”,似乎人人天生舌短。东南区方言即岳西话,颇有吴侬软语的韵味,节奏舒缓,音调柔和且富于变化。不过,在岳西话里,居然雌雄不辨,无论男孩女孩,统统喊“妹”,大约是为了显示长辈对于晚辈的疼爱和亲昵的缘故吧。

        正因为东南区方言里有阴阳一体的“妹”,西南区方言里有男女通用的“哥”,所以岳西县才有了一句最为经典的戏言——“岳西的妹,白帽(店前)的哥”!这同时也是对东西区方言的最为生动的横向对比。

        在我看来,岳西方言里,最不招人待见的土话,便是东南区对“丈夫”和“妻子”的称谓。女人称自己的丈夫为“老板”,等于自甘卑下,颇有受雇于人的味道,照此逻辑,结婚可叫“雇佣”或“受聘”,离婚则谓“辞职”或“炒鱿鱼”。而男人称自己的妻子,不分老少,一律呼作“奶奶”,不仅低俗,别扭,简直荒唐透顶!尚若不信,不妨把“我跟我妻子结婚后生了一个孩子”用岳西话来讲,再形成书面文字,则是“我跟我奶奶结婚后养了一个伢”——你看了是不是要吐血?

         以上观点,纯属戏言,切勿较真。

可以说贼大。

东北土话非常大就是贼大,如“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则有“非常、特别”的意思,“贼好”,不是说小偷好,是“非常好”的意思。

东北三省又称“东三省”(与东北地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东北地区的三个省级行政区。

--

3 [备查]汉族诸方言

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二十八个市县、安徽省淮河以北二十二个县市和淮河以南的凤阳县

—蚌埠市—霍邱县—金寨县、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连云港市东海县赣榆县、陕西省安

康市白河县。①黄帝打败炎帝,二者联合击败了东夷,华北平原西部、汾河渭河平原的炎

黄后裔逐渐融合成华夏族,夏、蓟就是华夏族的两个分支。夏朝统治中原西部(河南省,

山西省南部),其语言乃炎黄融合的原始华夏语;蓟统治北京,其语言乃黄帝的原始华夏

语。②商族语言最初是华夏化很深的东夷语,流行于中原东部(今鲁西南—冀南—豫北—

皖北—徐州),商朝统治中原几百年后,逐渐与中原的夏族语言融化成今日中原官话的雏

形——华夏语。③以洛阳为标准音的华夏语后来成为东周通用全国的雅言,《诗经》的语

言就是雅言,孔子讲学用的就是雅言,而不是鲁国方言,孔子成为推广民族共同语的先驱

。秦朝时推行“书同文”等文化政策,使民族共同语的传播有了政治上的保障。汉代雅言

演化为“通语、凡语”,西汉扬雄编著的《方言》就是用“通语”来解释各地的方言的,

这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著作。魏晋南北朝时,以洛阳语音为标准的“通语”从中原传向北方

和江左一带。《魏书咸阳王禧传》就有关于北魏孝文帝通令“断胡语”,用正音(洛阳话

)”的记载。南朝宋齐梁陈都建都于金陵(今南京),当时的金陵话是洛阳话的沿用。④

隋炀帝杨广以洛阳为首都,把数万户富商大贾从全国各地迁徙到洛阳,推广以洛阳为代表

的正音和正语。唐朝时,洛阳话仍然被看作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如孔颖达对经学的传述

和注疏,韩愈、柳宗元等在文学上的创作活动等,促进了汉民族书面形式的共同语的广泛

流传。唐代科举时赋诗作文也提出了语音方面的要求,即要符合从魏晋南北朝流传下来的

以洛阳语音为标准音的《切韵》的规范。北宋都汴梁(今开封),洛阳话和汴京话十分接

近,两地流传的语音被称为“中原雅音”。南宋定都于杭州,中原雅音也随之在杭州扩大

了影响,以至于今天的杭州话还同中原官话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当时洛阳话仍处于标准音

的地位,“中原惟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北宋时期

中原之音基本定型,与今日河南方言几乎完全一样。今日北方官话之所以与河南方言大同

小异,是历史上北方官话区长期以河南方言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语汇和语法系统而形成的

。⑤金人迁都北京后,河南方言的影响扩大到金人统治的大部分地区。蒙元时出现了中原

之音(河南方言)广泛传播的“四海同音”的局面。元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就是“以

中原为则,面又取四海同音”而编写的。元代汉民族还是以中原之音为正音的。从明初的

《洪武正韵》到清中叶以前,教授标准音的学者都是以中原雅音为依据的。与此同时,元

明清三代随着政治、经济的集中,大量古话文学作品(元杂剧、《三国演义》、《水浒传

》、《西游记》、《儒林史》、《红楼梦》等)的产生和流传,使北京语音逐步上升到标

准音的地位。元末明初的供朝鲜人学汉语的课本《老乞大》和《朴通事》就是以当时的北

京话为标准音而编写的。清政府曾发布过政令要求各级官员和“举人、生员、贡监、童生

皆学习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官话”。北京语音取代中原雅音的标准音地位,是在清中叶

以后。满清学者陈冲庆说:“国朝建都于燕,天下语音首尚京音”。于是乎,汉民族共同

语经发展演变,在标准音方面实现了从中原雅音到北京语音的转变,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普通话)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关中方言东府话包括西安市、铜川市、咸阳市、渭南市、商洛市下属商县—洛南—丹凤—

山阳、陕北的宜川—黄龙—洛川—宜君—黄陵—富县、甘肃宁县;关中方言西府话包括宝

鸡市。关中方言区乃炎帝故地,母系为炎帝属的周族语言即是炎帝语言,炎帝语言与炎黄

融合的夏语近似,又由于地理相近,沟通频繁,所以关中方言与河南方言同属中原官话。

作者: 云梦浦 2006-3-7 20:28 回复此发言

--------------------------------------------------------------------------------

4 [备查]汉族诸方言

秦陇方言包括陕北的延安、甘泉、富县、定边,陕南的略阳、勉县、南郑、汉中市、城固

、洋县、西乡、汉阴、安康市、平利、旬阳、镇安,陇东的庆阳、合水、正宁、华池、环

县、镇原、平凉、泾川、华亭、崇信、灵台,渭河以南的陇西、漳县、武山、甘谷、礼县

、西和、岷县、宕昌、舟曲、武都、成县、徽县、康县、两当、文县(除碧口镇)、临潭

、卓尼,敦煌、河西走廊东端的景泰,青海省的西宁市、湟中、湟源、门源、互助、贵德

、化隆、平安,宁夏省固原市、彭阳、隆德。

陇中方言包括青海省大通、乐都、民和、循化、同仁,宁夏省海原、西吉、泾源,甘肃省

永靖、临夏、和政、广河、康乐、临洮、渭源、定西、会宁、通渭、静宁、庄浪、秦安、

张家川、清水、天水市。历史上长期受氐羌影响,与关中方言有了不同的特点。

南疆方言包括库尔勒、阿克苏、克孜勒苏州、喀什、和田、吐鲁番、伊犁州。

西南官话包括十一片:四川省、重庆市、湖北省西部十九县市、湖南省西北部、陕西省南

部的留坝—佛坪—宁陕—镇坪—岚皋—紫阳—石泉—镇巴—宁强、甘肃省文县碧口镇;泸

州市—宜宾市—乐山市—西昌市、贵州省铜梓—仁怀—沿河—印江、云南省大关—绥江—

水富,内江市—自贡市—仁寿县—富顺县,雅安市—石棉县,云南省西北部下关—剑川—

宾川—洱源—云龙—丽江市;云南西部的大理—保山—潞西;云南省东中部的昆明—昭通

—曲靖—玉溪—楚雄—个旧—开远、贵州省贵阳市—安顺市、四川省宁南县;贵州省北部

以遵义—六盘水—毕节为中心的二十七县市、云南省威信—彝良—镇雄、重庆市秀山县、

湖南省芷江—怀化—凤凰—新晃—吉首;贵州省东南部镇远—岑巩—黎平—锦屏—台江、

湖南省靖州—通道;贵州省南部凯里—都匀—贵定县;湖北省北部的襄樊—十堰—丹江口

—老河口—随州;武汉、湖南省临湘县;湖南省南部永州、郴州;广西省以柳州—桂林—

百色—河池为中心的五十六个县市;海南省昌江县—东方市—儋州市—三亚市的部分地区

所讲的军话。西南官话与江淮官话的分界线在广水县—安陆县—应城县—黄陂—黄冈市—

鄂州市—蕲春县一线以西以南。

商周秦汉时期,洞庭湖还属于原始汉语与藏缅语、苗瑶语、融合而形成的楚语,永嘉乱后

,迁入湖北的秦雍流人(陕西甘肃以及山西一部分)有六万,出现了西南官话的最初雏形

。安史之乱后,十倍于土著的北方移民入洞庭湖北部,冲击、涵化并最终取代了当地的楚

语,奠定了西南官话的基础。

江淮官话分布在淮河和北南文化线之间,福建南平城关、长乐县洋屿村属于江淮官话孤岛

。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方言分界线如下:连云港临洪河口—东海县浦南镇—东海黄川—东

海白塔埠—东海平明—东海房山—东海安峰—新沂黑埠—沭阳阴平(潼阳)—沭阳颜集镇

方圩村—沭阳悦来—宿迁关庙—宿迁丁嘴—泗阳仓集—泗阳屠园—泗洪曹庙—泗洪金锁—

泗洪重岗—泗洪上塘—泗洪峰山南—淮河—凤阳县南—蚌埠市西南—淮河—霍邱县东—金

寨县南。

作者: 云梦浦 2006-3-7 20:28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备查]汉族诸方言

2)北方方言的主要语言特征有:

A 语音方面

①塞音和塞擦音声母大都有清声送气与清声不送气之分,而没有清声与浊声的对立,反映

出清声母多而浊声母少的特点。 古全浊声母字在现代官话方言各支系中几乎都念为清声母

字;古全浊平声念送气清声母,古全浊仄声念不送气清声母。

②韵母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辅音韵尾比较少。

③声调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调类的数目比较少。除江淮官话、秦晋方言有入声调外,其余

各地官话都没有入声调。整个官话方言区的声调以4~5个为最多,尤以4个声调最普遍。古

四声中,平、上、去三声在各地官话中的分化、发展情况相似,即:古平声清声母字现念

为阴平,如包、周、基、夫、甘、尊、当、江、光等;古平声浊声母字现念为阳平,如爬

、徒、锄、奇、条、林、沉、群、同、红等;古上声清声母和次浊声母字现念为上声,如

补、早、胆、粉、党、井、榜、选、暖、染、老等;古上声全浊声母字和古去声字,现念

去声,如古上声全浊声母字部、父、道、愤、荡和古去声字过、怕、步、带、共、耀等。

古入声字在官话方言中的念法比较复杂,除江淮官话、秦晋方言保留入声自成调类外,其

余入声调消失的各地官话,古入声字的归属各不相同。

大致说来,北方官话、中原官话东部入声消失后入声调的字分派平、上、去各声,即所谓

“入派三声”:入声全浊声母字归阳平,入声次浊声母字归去声,入声清声母字分派到阴

平、阳平、上声、去声各调中去;少数地方与北京略有不同:入声清声母字或全归阴平(

如济南),或全归上声(如大连)。 兰银官话、中原官话西部古入声调字的分派有两种情

况:或是入声全浊声母字归阳平,其余归阴平,如西安;或是古入声全浊声母字归阳平,

其余归去声,如兰州。西南官话古入声字的分派最为划一:只要是古入声字,不论声母是

什么,一律念阳平调。

B 词汇方面

官话方言的词汇和普通话的词汇大同小异。官话方言中通行范围比较广的语词,大都已进

入共同语,作为基本词汇,没能为共同语吸收的官话方言词,大都只流行于某一个官话方

言片或方言小片。南北各地官话在词汇上的差异,比官话和其他各大方言之间的差异小,

但有的地方也有与众不同的方言词语。例如北京土话"二乎"意为"犹疑","咋呼"意为"嚣张

","冲道"意为"敢做敢说";天津话"广"意为"打","老公"意为"乌鸦","罢了"意为"了不起

";西安话"瞎了"意为"浪费"、"糟踏";山东聊城话"毁"意为"打";河南洛阳话"连连儿"意

为"赶快"。新乡话用"乱"表示"住",用"红"表示"卖力气";成都、昆明等地"聊天"说成"摆

龙门阵",武汉、重庆等地"倒霉"说成"背时","可怜"说成"造孽"……如此等等,都各具一

格。"太阳"一词在官话方言区有各种不同的称呼:北京、保定称"老爷儿"(北京也称"太阳

"),沈阳、西安称"日头",太原、呼和浩特称"阳婆",合肥称"热头",成都、武汉、昆明称

"太阳";光是河北一省,对"太阳"的称呼就有"老爷儿、爷爷儿、爷爷、日头、日头爷、日头

影儿、阳婆儿、阳婆、前天爷、佛爷儿"等等,可见词汇上的分歧,即使是在官话方言内部

,仍然不容忽视。官话方言的词汇跟其他方言比较,还显示出以下一些特色:

①双音节词特别占优势。双音节词在汉语中是整个词汇里占比重最大的一部分,在官话方

言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许多在官话方言中加“子”而成为双音节词的,在其他方言中往

往是没有“子”的单音节词,如“稻子”在南方方言或叫“稻”(吴方言、闽方言),或

叫“禾”(客家方言、湘方言、赣方言、粤方言);“谷子”在南方方言或叫“谷”(吴

、湘、赣、客家、粤等方言),或收“粟”(闽方言);“相片”一词官话方言区各地大

都叫“相片”或“相片儿”,而南方各方言,除客、赣方言仍用双音节“相片”外,吴方

言、粤方言、闽方言都是单音节词,或叫“照”(吴方言苏州话),或叫“相”(粤方言

作者: 云梦浦 2006-3-7 20:29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备查]汉族诸方言

、闽方言)。

②古代语词保留得比较少。尽管每个汉语方言都继承了不少古代汉语的语词,但是相对而

言,官话方言区各地方言保留古语词的现象比较少。例如“眼睛”一词,官话方言区各地

大都说“眼睛”,而闽方言至今仍叫“目”,粤方言仍叫“眼”,保留了古代汉语对这一

人体器官的名称;又如“站立”一词,除官话方言区及湘方言外,吴方言叫“立”,闽、

粤、客家、赣等方言叫“企”,都沿用了古代汉语的说法;此外,还有一批极常见的生活

用词,南方各方言保留了古代的说法,而官话方言则采用了跟现代汉语普通话一致的说法

。如“看”是官话方言普遍通用的;而粤方言、闽方言(部分地区)却用古代的语词“睇

”。

③外来借词比较少。和南方诸方言比较,官话方言中外来的借词比较少。南方闽、粤等地

向来为出海门户,与外国接触多,方言中较易借入外语语词,如闽方言中借入不少印度尼

西亚—马来语词,粤方言中借入不少英语语词。有时候同一个事物,官话方言与南方各方

言却采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显示出“舶来”词与“土产”词的差别。例如“水泥”一词

,粤方言区有人叫“士敏土”,吴方言叫“水门汀”,都是英语cement的译音;闽方言叫“

番家灰”、“红毛灰”之类,也显示出外来的色彩,而官话方言大多数和共同语一样用“水

泥”(部分地方叫“洋灰”)则是地道的汉语语词。又如照相用的“胶卷”,官话方言各地

都叫“胶卷”,而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却都采用英语film的译音词“菲林”。

④语气词比较少,用法比较概括。和南方各方言比较,官话方言的语气词比较少,用法更

加概括,分工不那么细。例如常见的语气词"呢、吗、啊"之类,官话方言跟共同语是一致

的,而南方吴、粤等方言的语气词则丰富得多。

C 语法方面

①构词方面,修饰性的词素一般在前。如除西南官话偶有"鸡公"、"鸡母"一类说法外,各

地官话大都是"公鸡"、"母鸡"、"客人"、"拖鞋"等说法,不象南方某些方言把修饰性的词

素加在后面。如"鸡公"、 "人客"、"鞋拖"(闽方言)之类。

②运用语音内部屈折变化表现语法意义的现象比较少。除个别地方外,官话方言很少有语

法学上所谓"构形法",即"狭义形态"的东西,粤方言、闽方言用变音的方式来表现某种语法

意义的现象在官话方言中很少见。

③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运用。官话方言中不少地方有结构助词"的、地、得",用途各

不相同。这几个结构助词以北方官话用得最普遍,已进入共同语的语法体系中。在官话以

外的南方各大方言中,却很少见,就是有类似的结构助词,也不象官话方言那样"的、地、

得"分工明确,用法不混。

④重叠式的运用范围相当广。官话方言的重叠式内容相当丰富,使用范围相当广泛。例如

亲属称呼,南方闽、粤、客家、吴等方言一般都不用重叠式,多用单音节词素前加"阿"来

称呼,如"阿爸"、"阿弟"、"阿嫂"之类。而在官话方言中,则普遍用重叠音节的方式来称呼

人,如"哥哥"、"舅舅"、"爸爸"、"嫂嫂"、 "叔叔"之类。又如某些常用的名词,在南方各

方言中是不能重叠的,在官话方言中却以重叠的形式出现,如"星星"一词。在西南官话、

西北官话中,重叠表示附加的小义。如成都话"盘盘"意为"盘儿","眼眼"意为"眼儿"。"豆

豆"意为"豆儿",西安话"帽帽"意为"帽儿"。西北官话有的地方量词和指示词也可以重叠,

如西安话度量词重叠表示计量方式:"这米不卖升升"(不按升卖);指示词重叠表示所指的

具体位置:"你的站在这这等着"(你们站在这儿等着),这些重叠的用法在南方各大方言中

都是没有的。

⑤量词的使用比较概括。官话方言中最常用的量词“个”用途很广,可以用在许多事物上面

,虚的实的,都能和“个”配搭。称人一般在官话方言中用“个”和“位”(尊称),而在

其他各大方言中,却用各种不同的量词,并往往在量词的选用中体现出一定的感情色彩和

北京官话、中原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

1、北京官话

这种北京腔调的官话是在北京话和北方话的基础上发展的,是官话的一个分支,虽名称中有“北京”二字,但并非北京话。更准确的说北京官话是热河地区的方言,主要分布于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廊坊市、涿州市,内蒙古赤峰市,辽宁省朝阳市、葫芦岛市建昌县、阜新市部分地区。

2、中原官话

中原官话是中原民系的母语,汉语官话的一个分支,是以洛阳雅言为核心的中国历代标准音的基础上而逐渐形成和发展。

典型中原官话与普通话在声母、韵母和用词上有一定差异,严格区分尖团音。主要以古入声清音声母和次浊声母字今读阴平,古全浊声母字今读阳平的入声归派方式是中原官话区的划区标准。

3、东北官话

东北官话即东北话,是汉藏语系汉语族官话语支的一门声调语言,是黑龙江省、吉林省全境,辽宁省大部分地区,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河北省东北部使用的主要语言。170多个市县旗,使用人口约12亿。东北官话细分可分为吉沈片、哈阜片、黑松片,每片又可分为几小片。

4、冀鲁官话

冀鲁官话是北方官话的一种,属于汉语官话方言的一个分支,分布于河北省大部、天津部分地区(除武清区及市区、塘沽、东郊、西郊、南郊部分外全部地区)、山东省西北部以及北京市平谷区、山西省广灵县和内蒙古宁城县,使用人口约9000余万。

5、兰银官话

兰银官话是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官话方言的一个分支,它分布于甘肃省兰州市、白银市及河西走廊、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疆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

共75个县市(因阿拉善盟与阿拉善左旗驻地重合,故按1个计)。兰银官话的“兰”指兰州,“银”指银川。兰银官话在我国西北方言中占主要地位。

-官话方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4019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9
下一篇2023-11-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