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袱子怎么写?

祭祀袱子怎么写?,第1张

(一) 祭祀写袱子书写格式:

1、右上角:

中元寄钱”,讲的是烧包袱寄钱的原由、时间。人刚死,烧包袱过去,谓伴棺寄钱;正月初一、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烧包袱过去,分别为“元旦寄钱”、“端阳寄钱”、“中元寄钱”、“中秋寄钱”。

2、中间行:

包袱的主体部分,注明收钱人的称谓、姓名。“故”,死也。“显考”、“显妣”是父亲、母亲的敬称,至于父母是否“显”过,并不重要。如果是孙辈给祖辈烧包袱寄钱,则要写“显祖考”、“显祖妣”。“某府”,表明是某家的事。“讳”要朝右挪半个字,上辈人的名字,是不能随便说随便写的。男的接着写名讳。女的写姓氏即可,不写名字。我的祖母那一辈女人也没有学名,只有小名。而母亲的小名,子女并不一定知道的。“老大人”、“老孺人”,是再一次的敬称。无论死者生前是何身份,一律“大人”、“孺人”称呼,这是公平的。

“魂下受用”,让人看到晚辈跪在逝者魂灵前,双手捧钱高举过头顶,孝顺地呈上。

3、左边行:

落款看似后人名字的罗列,其实并不简单。男人的配偶只能写姓氏,即使有姓有名也只能写姓氏。未出嫁的女儿、孙女可以写名字,但出嫁后成了别人家的人,就不能再写了。为了简单还可以率孙、曾孙、玄孙。

4、特殊的包袱:伴随邮给收件人大批包袱的同时,人们还会写上一两个特殊的包袱,正面中间写“地盘业主孤魂野鬼”,右侧写“魂下受用”。

七月十五中元节写包袱格式如下:

中元节袱子的写法格式:背面:每包好一封就在袱子的背面写上一个封字,这个封字写在袱子折叠相交的位置;正面:写法从右至左一行一行依次写,第一列:中元胜会之期虔备冥资成X封;第二列:上奉XX;第三列:故XX收用;第四列:孝XX祀;第五列:天运XX年XX月XX日叩化。

农历进入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日期间,每天正午前又家中男丁打印纸钱,一张八开纸裁成三张,每张纸在打印时,只能打印七、九排,成单数。打印好后,用白纸包好,三、七、九张钱纸成单数包一包。烧袱子,应该形成于汉朝道教兴起之后。

因有道教的兴起,才有鬼怪神仙的正统化、系列化。自然,也在蔡伦纸张发明之后。按照纸钱本意,应该是给逝去者在阴曹地府享用,那么纸钱的出现也应该在最早的货币—汉代成都地区流行的交子之后。烧袱子的渊源流变,大有麟迹可寻。每年农历七月十三,祭祖或平常祭奠亡灵时都要烧袱子,意在寄钱给祖先亡灵以便更好地庇佑子孙。

烧袱子的渊源

有学者从宗教源流角度进行过探讨和研究,认为与原始灵魂不死和祖灵崇拜的宗教观念密切相关。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就从睡眠、做梦、出神、幻觉、疾病、死亡等现象,深刻揭示过灵魂不死观念在远古的构成和意味着死者可能还会在不同的环境生活,进而产生表达哀思、虔诚祭祀,祈求保佑等俗世观念。

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日祠,夏日杓,秋日尝,冬日蒸。此言不失其时,以奉祭先祖也。过时不祭,则失为人子之道。又,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七月半节俗的原始意义在祭祖,每到春夏秋冬季节变换要按时在宗庙或墓地对已故祖先进行祭祀以表达哀悼。

“写包”有固定的格式,年三十烧的叫“年尽化财”,年初一烧的叫“新春化财”,以竖排字从右往左依次书写,第一竖行定格写“年尽化财孝男某某某”,第二竖行退后两字,写“具备冥钱多少封奉”,第三竖行就写一个上字,第四竖行要安放中间,写故显考某某某正魂收用,然后就是最后一行落款写年月日火化。

写好第一个面包,后面都是给一个人的,就写中间一行,左边写同日,右边写火化就行了。如果是老人父母都不在了,要写考妣,父亲的名字在左,母亲姓氏在右并排写,如果写给爷爷的就写故祖考,孝男改为孝孙,以此类推,往上追溯都有称呼。

“包”写完摆好,把年夜饭的各种菜肴酒水各盛一份摆上供桌,由父辈带领晚辈向墙上的祖宗、神灵排位磕头,并轻念“请祖宗保佑一家老幼平安”,然后往地上洒酒后燃放鞭炮,祭祀完毕,便可就餐。

供大家参考:

一、必须用毛笔写。古人认为,阴间的人只认毛笔字,其他笔写的都不认,不认就收不到。

二、必须从右往左竖着写。

三、封皮阳间的人名和阴间的人名应区分开。比如儿子给亡父包了一包纸,在署儿子名前应写‘阳上’或‘阳世’,以区分阴阳。

四、焚(送)纸日期应以农历为准。

五、封底在粘合缝上写一个或几个‘封’字,类似阳间的封条。

六、给三年以内的新逝亡人用白纸包,三年以上的亡人用黄纸包。而且送纸的时间也不一样:新逝亡人的应在大年初二午后送,已故三年以上亡人的纸应在大年初三午后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4051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9
下一篇2023-11-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