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结婚彩礼

陕西结婚彩礼,第1张

  渭南结婚彩礼 :视双方家庭情况而言吧,没有统一标准,市区里面好像很少,农村很多;3000、6000、8000、1万、2万,但是女方都陪嫁陪得很重,因为现在女儿也都是宝贝疙瘩,父母都陪得重。

  蓝田结婚彩礼:娶媳妇一般是3到5万元的彩礼,也有女方家长要到10万的。

  西安结婚彩礼钱:大约是3到5万元。

  以彩礼钱多少为衡量标准的婚姻,不一定能幸福。而相关方面的专家则表示,这种彩礼上的盲目攀比,折射出农村精神生活的匮乏和信仰的缺失,如果不加强引导,城乡将在经济、意识、文明等方面形成更大的鸿沟。据了解,“彩礼”起源于西周,是传统“婚姻六礼”之一。由古至今,彩礼多少,大都视家境贫富而定,量力而行。和彩礼同时送的,还有“粘棉花”、石榴等,大都取双方从此沾亲带故、关系巩固等美好寓意。上世纪80年代,自由恋爱逐渐取代媒妁之言,加之人民生活普遍不富裕,“彩礼”一词一度从人们的脑海中消失。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彩礼及与之有关的婚礼习俗又逐渐被人们重新接纳。但这种“变了味的彩礼”,让中国的传统民俗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结婚彩礼每个地方的习俗都不同,有的是十几万、也有一分不要的,还有的是给房子、车和金银首饰之类的物品,那么现在结婚彩礼有哪些讲究呢?一、结婚彩礼给多少钱1、明事理的父母一般会根据男方的家庭经济条件来定彩礼要多少,也有的父母完全根据当地的习俗,不管男方能不能给的起。2、现在彩礼一般是2万-5万的比较常见,城里高于乡村,约5万-20万不等, 也有比较高点的地区,比如北上广20-100万不等。3、有些地区的彩礼还会包括房子、车还有三金或者五金这些金银首饰。二、部分地区结婚彩礼金额1、上海120000起,外加一套房子,总值百万。2、天津80000起,外加一套房子,总值百万。3、东山省88000起,外加改口费、三金、房子首付,总值50万左右。4、青海50000起,外加一套房子,总值50万左右。5、浙江农村120000,城市150000。6、湖北120000起。7、福建100000起,外加三金,总值110000左右。8、山西90000起。9、甘肃80000起。10、江苏60000起。11、西藏50000起。12、河南40000起。13、陕西30000起。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3-05-13

结婚彩礼一般多少钱合适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亲亲,结婚彩礼每个地方的习俗都不同,有的是十几万、也有一分不要的,还有的是给房子、车和金银首饰之类的物品,那么现在结婚彩礼有哪些讲究呢?一、结婚彩礼给多少钱1、明事理的父母一般会根据男方的家庭经济条件来定彩礼要多少,也有的父母完全根据当地的习俗,不管男方能不能给的起。2、现在彩礼一般是2万-5万的比较常见,城里高于乡村,约5万-20万不等, 也有比较高点的地区,比如北上广20-100万不等。3、有些地区的彩礼还会包括房子、车还有三金或者五金这些金银首饰。二、部分地区结婚彩礼金额1、上海120000起,外加一套房子,总值百万。2、天津80000起,外加一套房子,总值百万。3、东山省88000起,外加改口费、三金、房子首付,总值50万左右。4、青海50000起,外加一套房子,总值50万左右。5、浙江农村120000,城市150000。6、湖北120000起。7、福建100000起,外加三金,总值110000左右。8、山西90000起。9、甘肃80000起。10、江苏60000起。11、西藏50000起。12、河南40000起。13、陕西30000起。

在2020年最新颁布的的《民法典》中第1042条规定,要禁止以婚姻作为要挟索取财务。对此,相关专业人士解读称以后不能再以婚姻的名义收取彩礼了,当然,收取彩礼是我国自古以来的结婚传统,这也是对女方的一种尊重,在彩礼金额不过分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的彩礼也是合理的。

最新实施的民法典之所以会这么规定,其实也是为了打击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天价彩礼和买卖婚姻女儿的行为。

无论是在国内一些大城市,还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总是有很多高价彩礼的现象。比方说国内的新一线城市西安,2020年统计的最新彩礼起步价10万元;而在陕西下边的榆林市,彩礼竟然还要高达20万左右;

在山东临沂,日照一带,某些农村地区索要的彩礼,甚至比市区都要高。有的农村地区彩礼起步就是“万紫千红一片绿”,也有的农村地区更加粗鲁,直接就是称“三斤三两”;除此之外,在山东菏泽一些十分贫穷的地界,彩礼也异常的高,根据网友提供的数据称,去年菏泽郓城的彩礼竟高达30万,这让很多老农民都愁得直不起腰来。

在河北邯郸一些乡下地区,彩礼也普遍要的都很高,据相关数据统计,近些年以来,河北邯郸农村地区的彩礼评价价格在135万元左右。

而在江西乐平,赣江等某些地区,彩礼更高,动不动就要价50万以上。

这对于很多男性而来,压力巨大。

想一想,其实绝大多数娶不上媳妇的男人大都来自普通的农村家庭,他们的父辈往往都是一辈子当农民的,这些动不动就几十万的高价彩礼,对他们而言,需要种多少年的地才能攒下这么多钱呀?

结婚给彩礼是对女方的一种尊重,这也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结婚传统,但是如今的结婚要彩礼却变了性质,一些地方完全把结婚彩礼当成了敛财的方式。

彩礼可以适当给,彩礼给高给低,要结合现实,看每个家庭的具体财务状况。我认为民法典之所以这么规定,其实并不是要禁止收取彩礼,而是要遏制这种高价彩礼的行为。

新规出来后,很多男人们一片高呼“好政策”,在广东,浙江一些地方,也开始逐渐号召“零彩礼”结婚,像浙江最近兴起的两头婚就很好地响应了这个政策。

这个新规可以说是男人们的福利,但是作为女人却不愿意了。很多女人一直觉得彩礼才是女人最大的保障。女人结婚就面临着失业,既要持家做家务,又要带娃育娃,女人一旦有了孩子,就失去了经济来源。如果没有点彩礼作为后盾,女人拿什么过好日后的生活,总不能伸手张口就跟婆婆要把?

而且在一些家庭中,女人既要养活公婆,还要孝敬自己父母,组建新家庭要需要很大的金钱,若没有了彩礼这一块资金来源,女人的日子就不会好过。

所以一些女人听到这个政策后,真的就哭了。

其实不管是男士高兴也罢,女士哭也罢,都只是对这个政策理解得太片面。新民法典之所以这么规定,其实就是为了整治那些天价彩礼,以及铺张浪费,随礼攀比等行为。

因为高价彩礼,给很多家庭造成了负担,尤其是一些农村地区,因为拿不出那么多彩礼钱,只能让自己的儿子在村里打光棍。如果说高价彩礼成为了阻碍男女结婚的绊脚石,那么的确需要治理。

现在是21世纪的新时代,新时代下的婚姻就不应该再墨守成规。组建家庭只要男女双方都愿意付出,都有劳动成果,就不要太在乎彩礼。

让男女平等真正深入人心,结婚不是买卖,女儿结婚后双方父母一样孝顺。双方不偏袒,双方的父母一样对待,婚房钱一起出,房贷一起还,别分你我他,心里想着永远都是一家,那么彩礼不彩礼的,就没那么重要了。

所以说,男女双方只要感情好,只要想真心实意的在一起,就不要整那些虚高的彩礼,给适当的彩礼走走流程,婚后一起努力生活过日子,不就挺好吗?

对此,你怎么看?你觉得取消高价彩礼对男方有利还是女方有利?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给你介绍我QQ空间里的一篇文章,可能对你有所帮助,请你参考!

《 彩礼的本意和多寡》

一、彩礼的本意:

结婚的时候 男方需要给女方礼金,多寡不一。其含义不一而论。早期,是定情礼物,手帕、贴身物件等表示两厢情愿、终身已定。进入私有制社会后,婚姻变成了买卖,彩礼变成了定金,女子变成了物资。在买卖婚姻中,彩礼表示女子的身价,有的地区和民族直称为身价礼。解放后,婚姻法明文废止了买卖婚姻,但是有些地方,仍然延续下来,并且赋予了新的内容。即送彩礼之后,婚约正式缔结,一般不得反悔。若女方反悔,彩礼要退还男方的,若男方反悔,则彩礼一般不退。彩礼的多少,要由女方家的要求和男方家的经济状况协商而定。

二、 彩礼多寡不一:也包括金银首饰、汽车、婚房等实物。

这与地域没有多大关系。城乡差别也不大。开始图个吉利

百里桃一,101元;大兴其道;接着越变越大,越攀越厉害。

千里挑一,1001元;

万里挑一,10001元;

万紫千红,万紫(50元)一万张,计50万,千红(百元)一千张,计10万;共计六十万。一动一不动,一动-----豪车,一不动------房产;

三斤六两,百元大钞上称称三斤六两。

三、天价彩礼是不是啃老、伤老?

现在的彩礼何止天价?何止是啃老?细算一下就知道,不说彩礼,就一套婚房(两室一厅80㎡)少说百万左右。就一般工人家庭需要多少年?女孩家也可以自己算算,自家现有多少存款?在说父母年纪越来越大,还要赡养爷爷奶奶,说句不好听的,砸碎骨头熬成油能卖几个钱?不是啃老而是嚼老。养儿防老从何谈起?!

四、振臂疾呼:

近年来,随着攀比现象的不断发酵,彩礼也在不顾一切的攀升!这也不单单怨女方,也在男方炫富,大搞排场,有的男的不争气,恐怕找不到媳妇,千方百计凑钱。但是,也有男方不花钱,真心相爱,因陋就简,喜事新办的。更有甚者,女方陪送豪车、婚房的!这就看是真爱?还是真爱钱!?呼吁全社会共同抵制这种变相卖卖婚姻的陋习!

榆林婚俗作者:百家公 来源:亿发起 发布时间:2009-12-15 榆林婚俗 婚俗是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婚姻形态。人类婚姻史经过血缘群婚、族外群婚、对偶婚而进入一夫一妻制。婚俗习惯是伴随着婚姻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全体共同创造的一笔精神财富,与人类社会的婚姻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周代形成了“六礼”定制,“六礼”的婚俗制度程序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古代榆林地处偏僻,经济落后,交通闭塞,与外界接触很少。因此,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小,形成“少诗礼,尊卑相见不知坐作之仪”的浓厚古风。榆林自古以来就是汉族与匈奴、党项、契丹等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至近代,受蒙回等少数民族影响很大,在婚嫁上,更多的受到游牧民族婚嫁习俗的影响。因此,榆林地区的婚俗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独特的迎娶风格。 一、榆林各地婚姻缔结过程及其差异榆林各地的婚姻关系是以择亲至新婚夫妇回门结束为全过程而形成的。民间成婚步骤,既有传统“六礼”的一般特征,也有当地习俗与时代特色。 (一)结婚前的准备1、择亲———揭开婚姻的序幕择亲,也称“相亲”、“提亲”,也是“六礼”的“纳彩”,其中各地关注的内容在程度上有所不同。 民间结亲,讲究门当户对,其一般条件为身分即门风、血统、辈分、八字等。在清涧、米脂、神府等县对社会声誉、人缘、双方老人的品德与威望也很讲究。在靖边、横山特别注意属相和“生辰八字”,防止犯月和“生肖冲克”。 如果择亲的条件双方父母都比较满意,并愿意结亲时,必须互换儿女庚帖(书写生辰八字),讲定聘礼,择日定亲。其中“聘礼”是榆林婚俗最主要的特点,即缔约习俗中强调经济交往关系。据光绪《靖边志稿》载,由于“地荒人稀,土民多占地产,然力不能垦,东路客民携眷迁居,并有以女易地者。”有些地区虽不是这种明显的买卖婚姻,但是在婚前仍须以多种形式对女家进行酬偿。民国《横山县志》称,婚姻议定后,“男家遣媒送酒盈樽,以枣为塞,俗呼‘定婚’。男家备财礼若干,脂粉、布匹、羔礼送之女家,名为‘纳采’”。这种形式在今天仍有,但已不是昨日的意图而是一种形式。 2、订亲———确定婚姻关系订亲,也称“订婚”,就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提亲,并由男方家带礼送于女方家,送过礼物,婚姻才算成立。各地订亲方式大致相同,只是在礼物的品种,类别,交接方式以及在谁家举行订亲仪式上,据当地特点有所不同。 在清涧,男方择吉日送彩礼钱,“过亲布”、手镯、耳环等。订婚后,男方的人若遇见未婚新娘,必须赠“肚肚”(肚褡)等物。 在靖边,订亲时,男方父亲、舅父、媒人带彩礼、酒肉饭食及衣物,到女方家,称“喝酒”,女方要请族长,娘舅来吃喜酒。所备东西需双。 在米脂,订亲时男方送女家酒、肉、果馅、头簪、耳环、兜肚、裤子等“订亲礼”,聚会说定;女方送男方鞋、帽、点心、食盐、所谓“稳跟鞋”,“铁头帽”,“喜结良缘”,订亲后一段时间若逢节日男方因时按分给女方送节令食品、项圈、手镯,谓之“添精神”。 在横山,订亲时男方准备酒、肉、烟、糖、枣等食品。有的地方还拿 18-72(凑成双数)个大果馅,以及女方本人的衣服、鞋袜,由介绍人、房头、娘舅到女家设宴订亲。神木、府谷、佳县,男方择定吉日,通过媒人向女方告知,并送一定的衣物、喜钱、米麦等作为彩礼。 各县订亲程序多为男家到女家进行,但在神府等个别县订亲仪式在男方家举行。横山县择定吉日选择双月双日,子洲、米脂、清涧、绥德等地订亲时必有 12-72(凑成双数)个果馅,其他地方无此俗。 (二)结婚仪式迎娶--最繁缛琐细的仪式迎娶,也有称为“嫁娶”、“结婚”的,实是“六礼”的“亲迎”,迎娶是男女婚姻关系形成步骤中最繁缛琐细的环节。成婚之日,把新婚夫妇婚姻关系形成过程推向了高潮。 在靖边,迎娶前一天,男方要到女方家送“妆穿”。及期,由伯父、娘舅、2位女傧以及乐队组成迎亲队伍(人数为单),带上“催妆馍馍”、“离母糕”,拉上供新娘骑乘的“硬马”(富有人家抬花轿)前往女家亲迎。新娘离家前,先由新郎姐夫赶毛驴将新娘的嫁妆箱子运走,叫“赶箱”,女方也要去一名女婿客“押箱”。新娘不论冬夏都要穿“硬衣”,背束“照妖镜”。迎亲队伍到村时,新郎要骑牲口到村头迎接。 在米脂,群众极重视迎亲仪式,方言称“引(迎)媳子(音 xiouzi)”,极为隆重。事前尽力准备,选定吉日后约请爷、叔、姥、舅、姑、姨等主要亲朋好友前来做客,办喜事。吉日黎明,男家早早起床,熬红豆米汤(取红色为吉),打发“引(迎)人的”前往女家。唢呐班子(吹鼓手)放炮鸣号,响吹细打,出村上路。备花轿或毛驴相随,由“引人的”携“催妆馍馍”,“离母糕”去迎亲。女家事前也按规矩准备,办嫁妆,备酒饭,约亲朋,选择“送人的”。当日早起,为女儿梳妆打扮,等候迎娶。迎亲队伍到女方村庄,唢呐传讯。新娘父母笑迎来客,设筵待宾。“送人的”妇女将男家带来的新衣给新媳妇换上,名“披硬衣”。旧俗新娘出嫁穿红色上衣,取“洪福”的象征,红稠盖头。稍事片刻后,女家“打醋坛”(敬神求平安仪式)。送女儿踩红毡上轿或骑驴离家。 在清涧,男方由亲戚和族人前往女家引人。当地有“姑不引,姨不送,姐姐引的人样俊,妗子引个黑枣棍”之谓。姑娘,孕妇,再婚女子,寡妇等禁忌参与。送亲者总人数去时为单,回来时成双(含新娘)。送人妇女须为迎亲妇女的 2倍。女方外家押箱,弟弟跟箱,兄长押轿。迎亲工具,旧时为轿,继为牲口。起程前,新郎上轿一坐,抬行数步,称之压轿。新娘上马(轿)时,足忌着地,由舅父(叔父、兄)抱上,或走红色地毯(农村多以毡代之)。若距离较长用数条毡替倒,谓之倒毡(下轿入洞房同此)。 在神木,迎娶那天,男家备彩轿、骡马,选舅家 1人(称“龙头”),姑表亲 1人、** 1人组成迎娶队,总称“娶戚”,须凑单数,再由近房叔辈(称“老主家”)率领,同往迎娶。女家设宴招待毕,扶女上轿并以同类人选组成多于娶戚的偶数队伍送至婆家,称为“送戚”。行前,以迎亲老主家撒铜钱(俗称姊妹钱)为号,爆竹齐鸣,弟妹争相拾钱,甚是热闹。途经村庄常有道献茶敬酒以示贺意者,名曰:“种路”,或称“邀宴”。主家每以邀宴多为荣。 在子洲,婚礼当中,新人双双坐在炕头,背靠背,头发紧挨,一位年长的妇女一边给新人梳头,一边高唱“上头歌”。唱毕及上头仪式举行后,新娘的婆婆手端一个升子,内盛一个大馍馍,若干个小馍馍,也就是儿女馍馍,在上头歌声落时打开洞房门,一边念着:“手里拿个升子,我来年抱个孙子”。一边碎步向前将升子中的小馍馍抛向炕上,以此来希望新婚儿媳来年能早生贵子,自己膝下能儿孙满堂。而这些馍馍其他人又一律不得食用,成了新郎新娘的专用食品。 此外,在神木,横山,府谷一带有“背圪垴”的习俗,这种习俗是新妇抵达婿家后,由迎娶妇将新妇扶上炕,背朝吉方坐一夜,灯火彻夜不熄。清涧一带有唱《拉枣歌》,即在婚礼上有位歌手,手持一根挂满果实的枣木棍,高声吟唱赞歌。在清涧,绥德有“喜头”习俗,此处“喜头”与“洗头”谐音,显然是为讨吉利而有意写作“喜”字。 二、出现差异的原因根据以上叙述可知,榆林婚俗习惯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的形成与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背景、移民以及行政区划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自然环境是形成差异的基本条件自然环境无疑是风俗形成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一般来讲会产生不同的风俗。榆林各地内部自然条件有差异,无论是气候条件还是地貌形态都不同,这就决定了内部风俗存在着差异。 地处黄土高原区深居大陆内部,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内,北部沿边地区内更分布有大面积的沙漠,中南部降水稀少,变率大,在地貌上具有岩石孤山,且侵蚀沟谷发达的黄土丘陵和黄土高原,区域内部地势起伏,地形破碎,流水侵蚀,沟壑纵横,坡陡谷深,土质疏松,风力强劲,暴雨频繁,水土流失严重。 最南端的清涧县,境内梁峁蜿蜒起伏,沟壑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这块土地迟迟得不到开发。这一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干旱气候,自然灾害频繁。 最西端的定边、靖边,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草原过渡地带,中部白于山将地貌分为两大类型:南部为丘陵沟壑区,北部为风沙滩区。 最北端的府谷,神木,气候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处黄河中游,为陕北黄土丘陵向内蒙古高原,暖温带森林草原向中温带草原的过渡地带。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缓慢的特点使人们对婚姻的态度持有封闭的保守状态。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与条件下,其风俗自然保存了许多原始的特点。比如临近长城一带,其缔约时表现出买卖婚姻色彩,与这一地区地广人稀、生产方式粗放的特点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一带“地处极远,山穷水恶,天时则寒多暑少,地利则鲜膏腴。”如此恶劣的生产条件,使人们不得不在生产之外寻求一些增加收入的途径,借以维持生计。到了临近内蒙古高原的神木、府谷一带,受内蒙古地区以采集,狩猎,种植业粗放的生产方式影响,婚俗开始简单化,没有像其他地方那样繁琐。比如在“订亲”这一程序中的“彩礼”方面,在米脂、清涧这一带订亲时送的“彩礼”比较繁琐、讲究,而在以北地区的神木、府谷送的彩礼要简单的多。 (二)经济发展水平是形成差异的重要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使不同经济发展状态下的风俗各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使得民俗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在近代,“黄土高原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迫使人们对婚姻着重于经济交往方面,即以嫁女来换取一定的经济补偿,相反对婚礼的意义———迎娶仪式则不太注重。因此在这些地方缔结程序相对繁琐,以使男家将更多的财物转移到女家,如横山县就有 ‘订婚’,‘戴耳锥’,‘戴彩礼’,‘送衣裳’等名目繁多的缔约习俗。由于婚姻缔结注重的是双方家庭的经济交往,因此女家为了婿家对其资助的时间长,早早订婚的现象也就相应的产生了。男家在花费了大量的财物酬偿女家之后已无力再在婚礼仪式上多做文章,只愿以较小的代价娶进新娘。而女家也主要是以索要财物增加家庭收入为目的,如果迎娶仪式与礼后习俗过繁,只能空耗财物,对自家并无增益,所以双方对迎娶仪式与礼后习俗均不重视。” (三)行政区划对形成婚俗差异有显著的影响行政区划往往是某一地区自然、人文区域的综合反映,一旦政区形成后,往往会对区域的风俗、文化现象进行整合,在区域内形成相同的风俗文化。同时,不同等级的政区,其内部联系的密度不同,因此会形成不同等的风俗文化区。如清人李云生从山西进入陕北后,吟到:“我入北山来,问俗与晋异。” 从婚俗的内容来看,行政区划的影响也许更为明显。清涧处于榆林与延安的交界处,其婚俗既受绥米婚俗的影响,又与延安个别县相近。究其原因,是由于文化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影响到这里的婚俗。在清代至民国时期,由于辖区比较稳定,其内部的风俗,受中心城市的影响很深,较为一致。这主要由于同一区内交往频繁,而府治一般又是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方,因而人们从心理上愿意模仿中心城市的风俗。 三、结语婚俗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在演进过程中具有相当的传承性和稳定性。这一套纷繁的婚礼程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县、地区之间婚俗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是受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行政区划、移民的制约而形成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榆林各地的婚俗不仅由繁趋简,而且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迷信的丑陋的陈规旧俗从婚礼 中消失了,一些健康活泼的新风尚逐渐推广开来,各地的婚俗 不管以哪种形式它都会向文明、健康、时尚、节约的轨道上而 发展。

榆林结婚风俗是指的陕西省榆林地区的人们的结婚风俗习惯。榆林这个地方可以说是小有名气的,因为康熙皇帝曾经有给这个地方赐碑,两守孤城,千秋忠勇。榆林当地的奇特的城建可以说是神州大地的奇葩,那么榆林当地的婚俗是有哪些内容呢?

陕西省的榆林地区虽然说不及延安以及西安那么的有名,但是也是有许多人了解的。榆林地区的人们这些年来勤勤肯肯的努力建设自己的家乡,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如今的榆林人都过上了小康生活。榆林地区的风俗很有特色,那榆林结婚风俗都是怎样的呢?

一:托媒提亲,如今虽然是新社会,但是榆林地区的人们大多数还都是托媒人介绍的,这里的媒人的话极少数是专业的媒婆,更多的是亲朋好友,因此婚姻不幸的情况发生的是较少的。男方到女方家提亲,媒人要将男方的真实情况告诉女方,女方要托自己的亲朋好友去打听,了解男方具体的情况,再通知媒人告知男方结果。

二:定亲,男女双方如果说都同意的话接下来就是定亲,定亲一般都是由男方送给女方家四色礼,包括烟酒肉以及糕点之类的,还有首饰、布料、粮食、衣服和彩礼。女方的话要给男方赠送鞋子和帽子或者是衣服。

三:结婚,结婚迎亲都是有迎人的婆姨1-2个人,男子数人组成,但是要注意是单数。同时还要携带离母糕,大馍馍以及新娘上轿的衣服、首饰品,花轿或者毛驴以及唢呐鼓乐队到新娘家迎亲。新娘家要准备酒席来招待迎亲的亲朋好友,然后女方要约来本族和亲戚中妇女3-5人,男子7、8人组成送亲队伍,携带嫁妆前往送新娘到夫家。新娘坐轿或者骑毛驴都是应该戴红纱巾,新娘进洞房之前要婆媳之前互赠见面礼,可以是手镯、戒指、耳环等等,也可以是内衣、肚兜等等。

当然了,以上的这些榆林结婚风俗介绍的并不是非常全面的,大家还可以多多的与当地的长辈了解,如果说没有长辈可以问的话也可以找专业的结婚网咨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4158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30
下一篇2023-11-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