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和钱钟书的作品简介或赏析

王蒙和钱钟书的作品简介或赏析,第1张

  王蒙(1308-1385)元画家。字叔明,号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外祖父赵孟頫、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赵雍、表弟赵彦徵都是元代著名画家。王蒙的山水画受到赵孟頫的直接影响,后来进而师法王维、董源、巨然等人,综合出新风格。 元末官理问,弃官后隐居临平(今浙江余杭临平镇)黄鹤山,自号黄鹤山樵。明初王蒙出任泰安(今属山东)知州,因胡维庸案牵累,死于狱中。 王蒙能诗文,工书法。尤擅画山水,得外祖赵孟頫法,以董源、巨然为宗而自成面目。写景稠密,布局多重山复水,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点,表现林峦郁茂苍茫的气氛。山水之外,兼能人物。所作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仅次于黄公望,后人将其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为“元四家”。 董其昌曾在他的作品中题词;"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传世的代表作《青卞隐居图》、《春山读书图》,上海博物馆藏;《葛稚川移居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秋山草堂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青卞隐居图》,1366年作,纸本,水墨,纵141厘米、横422厘米,董其昌誉为天下第一。该画层峦叠嶂,自下而上布满整个画面,用笔随意,用色典雅,林木山石的局部感觉极佳,整体效果则显得零碎,山峰造形也稍嫌奇特,适合近看而不适合远观。

  王蒙创造的“水晕墨章”,丰富了民族绘画的表现技法。他的独特风格,表现在“元气磅礴”、用笔熟练、“纵横离奇,莫辨端倪”。《画史绘要》中说:“王蒙山水师巨然,甚得用墨法”。而恽南田更说他“远宗摩诘(王维)”。常用皴法,有解索皴和牛毛皴两种,其特征,一是好用蜷曲如蚯蚓的皴笔,以用笔揿变和“繁”著称;另一是用“淡墨钩石骨,纯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绝无余地,再加以破点,望之郁然深秀”。

钱钟书(1910.11.21-1998年12月19日)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1941年回家探亲时,因沦陷而羁居上海,写了长篇小说《围城》和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散文大都收入《写在人生边上》—书。《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所著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著作书目:

《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1941,开明

《人兽鬼》(短篇小说集)1946,开明

《围城》(长篇小说)1947,晨光

《谈艺录》(文论)1948,开明;补订本,1984,中华

《管锥篇》(1-4册,文论)1979,中华;增订本,1982,中华

《七缀集》(文论集)1985,上海古籍

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因他周岁“抓周”时抓得一本书,故取名“钟书”。 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在这一时期,他刻苦学习,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1933年大学毕业。1935年和作家、翻译家杨绛结婚。同年考取公费留学生资格,在牛津大学英文系攻读两年,又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一年,于1938年回国。曾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 钱钟书深入研读过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著有多部享有声誉的学术著作。他的散文和小说也很出色,特别是长篇小说《围城》,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可谓家喻户晓。

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包围。钱钟书以他洒脱幽默的文笔,述说着一群知识分子的快乐与哀愁。他的深入骨髓的洞见、通达超脱的生存智慧足以让读者品评再三。《围城》是一幅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态图,人生的酸甜苦辣千般滋味均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钱钟书先生将自己的语言天才并入极其渊博的知识,再添加上一些讽刺主义的幽默调料,以一书而定江山。

爱的回音壁内容概要如下:

《爱的回音壁》是2009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蒙、陈丹青。本书主要收集了有关“爱”的主题的文章。《爱的回音壁》是走进大家的心灵,从亲情的关爱、夫妻的情爱、陌生人的友爱,到对动物的慈爱、对世界的博爱,让爱在心田流淌。父爱如山,字重千金。

韩美林通过《生命》,从爱动物,拓展到爱生命;季羡林《幽径悲剧》呼唤爱人类、爱生命、爱自然。张中行的《恋情》告诉我们什么是结婚的伴侣。赵大年的《婚礼》记下简朴的婚礼,风雨中的携手。感情也是一种财富。王蒙的《这一生的感动》表达感恩之情。

作者王蒙、陈丹青简介:

王蒙(1934年10月15日-),出生于北京,中国当代作家、学者,“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曾任文化部部长。

王蒙在艺术形式上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将西方的“意识流”“黑色幽默”等艺术手法与中国传统的讽刺艺术和喜剧形式熔为一炉,对新时期文学创作作出很大贡献。

陈丹青(1953年8月11日-),笔名张岪,出生于上海,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

1970年-1978年,陈丹青开始自习绘画,1980年以《西藏组画》轰动中外艺术界,成为颠覆教化模式。

7月7日《京华时报》报道:著名作家王蒙红学新著《不奴隶,毋宁死?——王蒙谈红说事》日前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前天,王蒙携新书在三联书店与读者见面交流并签售。见面会上,王蒙表示,“不奴隶,毋宁死?”是他读《红楼梦》继而读人性的痛苦发现,《红楼梦》中有大量的描写与叙述能佐证此观点。同时,他认为曹雪芹对女性间的鸡零狗碎写得细腻而真切,是世界上很多著名作家都无法做到的,由此导致他对曹雪芹性心理的思忖,“莫非他也有同性恋的倾向?”

“不奴隶,毋宁死?”这样的质疑相当小儿科,鲁迅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疑问,鲁迅的疑问是针对一个民族的劣根性,而王蒙的疑问是针对大观园里具体的奴隶,而事实上这两种观念仅仅适应于“高级奴隶”,一群彻底的奴隶,一群饥寒交迫的奴隶,是万万不可能“不奴隶,毋宁死”的。

王蒙说:“我看到了‘不奴隶,毋宁死’的一个又一个事实,包括像晴雯、金川这样有头有脸的女奴,一旦被赶出贾府就寻死觅活的样子,她们都视不再当贾府的奴隶为奇耻大辱,都有一种‘不奴隶,毋宁死’的刚烈。这可真是人性的奇观,这也可算是我王蒙读《红楼梦》的一个发现。”一个“发现”,其实与没有发现一个样,晴雯、金钏之所以一旦被赶出贾府就寻死觅活的样子,是因为其“有头有脸”,如果奴隶天天被盘剥,天天被欺压,天天生活在非人的状态中,他会寻死觅活吗?“不奴隶,毋宁死?”的质疑,正是因为王蒙忽略了当时当地的社会状况,而假如让王蒙也在贾府里弄个差使干干,他不一样会“不奴隶,毋宁死”吗?而假如让王蒙生活在《红楼梦》里的封建时代,无衣无食,他难道还愿意当一万年的奴隶吗?

王蒙还质疑:“我不能不思忖曹公的性心理,他对女性的认同,他钻到女人肠子里去的体贴与满足,莫非他有同性恋倾向?”由曹雪芹的对女性描写的细腻细致而怀疑其同性恋,那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又作何解释?一个把女性描写演绎到极致的艺术家,与同性恋不能划等号,王的质疑恰恰说明他永远成不了曹雪芹,一般的写文章的作者也难以成为曹雪芹,恰恰因为你无法做到钻进角色的心里去,写什么是什么,写谁就是谁,正是最顶级作家的本领,怎么由此可以推断曹雪芹就是同性恋呢?有人写了凶手的心理,莫非他要当屠夫?有人写了妓女心理,莫非她想卖*?这是一种典型的傻子推理,王却视为发现,哪跟哪呀?

而假如王蒙有一天写女性到了细致入微的程度,那人们是不是也可以怀疑,王蒙是不是也有同性恋倾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4679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1
下一篇2023-1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