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守,嫁出去的女儿就是别人家的人了,就算亲生父母过世,想要回娘家祭奠,也要公公婆婆同意才能回。为什么古时女子出嫁前要去祖祠辞拜祖先,就是因为出嫁了就不再是这个家族的人了。但如果只是订婚还没有正式礼成过门,就得守孝。
的确有这种说法,但是只是指领取结婚证,仪式可以补办。
孝道是我国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这点不仅仅是在养老上体现,作为一个很有仪式感的民族,人们在家中长辈去世的时候都要按照惯例披麻戴孝,等亲人下葬以后还要“守孝”,以表自己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古人的守孝时间比较长,一般长达三年之久。在汉朝,守孝的时间内人们要停止一切娱乐活动,甚至不可以宴请朋友、不参加应考不做官、不婚嫁,日常服装也要改为素净的颜色。在亲人忌日的时候更是行大礼,焚香跪拜。
对于古时候的这个习俗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但这种做法其实是有依据的。人们认为之所以要守孝三年是因为父母在母亲怀孕的将近一年内都很辛苦,生下来以后还要在手上抱一年,学会走路要跟在后面劳累一年,为了子女父母付出很多,所以他们去世以后儿女要用这种方式怀念他们,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情。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按照古礼守孝三年实在有些太长了,特别是不能应考不能当官会见朋友,这种做法简直太古板,严重影响后辈的生活,所以现在守孝的很多礼仪都被更改了。比如穿孝服现在就缩短为了三个月,其他的娱乐活动也是个人自由,并没有人会道德绑架。
不过对于古礼很多农民们依旧在传承,特别是三年内不结婚这件事更是非常重视。因为在很多农村乡亲的眼里,亲人离世家中还在守孝期间大摆宴席,办喜事无疑是对长辈不敬重,以后将得不到祖先的庇佑,所以都在严格的遵守这种礼数。
然而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要遵守三年内不结婚的习俗似乎有些难度。现在人本来就晚婚晚嫁,如果家中长辈在自己年龄还小的时候去世还容易办,多等几年结婚就是。如果恰逢三十而立的关卡家中有老人去世,对于未婚青年来说就是一个考验了,本来年龄就比较大再等三年还不知道会怎么样,所以许多人现在对于这个习俗都很难理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在许多农村地区的人们就想出了折中的办法,要么在亲人离世以后百日以内就把婚礼办了,要么就等三年。但是在这期间内办婚礼最好是只领证,不大操大办,等守孝时间到了再补办婚礼。对于这个法子,很多人表示可以接受,但有些人觉得委屈,因为他们觉得真的尽孝道只要在老人在世的时候好好照顾就可以,既然亲人已经离开,就没有必要死守陈旧的观念,不知道大家比较认同哪一种说法呢?
百善孝为先,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在古代,忠孝被看作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而且这个标准一直被沿用到今天,不过有些人就不是很能理解,为什么会有守孝三年这个规定呢,人死了入土为安,就算心中难过守孝一年,两年不好吗?为什么非得是三年呢
其实孔子说过: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从这句话里就可以解释出我们守孝三年的原因,你是三年才从父母的怀中离开的,那父母离去,让你守孝三年,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古礼,
关于守孝期间的规定,依照古礼研究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因孝治天下,不管做官的人,官做多大,碰到父母之丧,如果不马上请假还乡,那就是有罪,就不配为官(君主允许的不算,例如对武将来说,他正在前方作战,假使父母死了,仍然要向朝廷请假还乡,皇帝可以下诏书,着他移孝作忠,可以不还乡)
在古代连君主也要守丧三年。丧期中是不准结婚的,年轻君主登位前若要结婚,由皇太后下命令才可以。可以看到在很多的年代都有这样的事,如在唐代、宋代、明代、清代都有,老君一死,新君没有就位以前,先办婚事,第二天再发丧,否则就违犯礼制。这种古礼连皇帝都要遵守,这是我们古代对于孝道的精神。对于那时候的人来说,父母死了,不但是你自己自主的悲痛,朝廷人伦都要在要求你悲痛,这也是古礼。
要守几十天到几年不等。
守孝制度,为中国古代通过丧服等级表明亲属范围和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一种制度,是封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斩衰(音崔,服三年)、齐衰(服一年)、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缌麻(服三个月),五个等差,故称“五服”。
明朝洪武七年定制,子为父母皆斩衰三年(这所谓的三年,其实是二十七个月)。清制同。媳为舅姑、妻为夫,也皆斩衰三年。明以后,夫为妻(父母在不杖),子为出母、嫁母,齐衰杖期。明洪武七年定嫡子、众子为庶母齐衰杖期(杖期就是指服一年但要拿拐杖,表示特别哀痛),庶子为生母斩衰三年。
翻译过来,就是为父母(嫡母生母)应该守孝三年,对祖母应该守孝一年,为庶母守孝一年,为兄弟、叔伯守孝一年,为曾祖母守孝五月。 所以康熙应该为祖母孝庄守孝一年,为太后孝惠章皇后(嫡母)守孝三年。
那么服丧期间,有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呢?在中国古代,设“不孝”罪,属十恶中的第七罪,处刑甚重,且为“常赦所不原” (倡导自春秋战国时期,至汉朝正式成为刑法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里提到的与服丧有关的不孝大罪,即为“居父母丧,身自嫁娶,若作乐释服从吉;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诈称祖父母父母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守制”,即旧时父母或祖父母死后,儿子或长孙在家守孝二十七个月,在此期间,不任官、应考、嫁娶等。
综合来看,在父母丧期,最严重的不孝行为是婚嫁行为。《户婚律》(总179条)云:“居父母及夫丧而嫁娶,徒三年,各离之。”《职制律》(总120条)规定:“丧制未终,释服从吉,若忘哀作乐,徒三年。
亲人逝世,戴孝期间有哪些禁忌呢?虽然人们不愿意谈论死亡,但毕竟生老病死是客观存在,谁也躲不过。所以是很有必要了解一下丧葬习俗禁忌的,以便避开禁忌,遵从习俗。
一、逝者安葬的禁忌。首先,逝者的服装忌讳用缎子面料。老人们习惯把去世后穿的衣服称为“寿衣”,过了六十岁后就有老人开始准备寿衣了。寿衣的件数、质地都是很有讲究的。件数一般是五、七、九等单数,而不会是双数;材质上则多用绸子,因为“绸子”和“稠子”谐音,寓意后世儿孙多子,而忌讳用缎子,因为“缎子”与“断子”谐音。其次,棺木忌讳用柳木,相传是因为柳树不结籽,担心会绝后。
二、葬礼的日期忌讳选在重丧日。重丧,(音CHONGSANG),重,重复,双重之意,意思是不止一起丧事,指的是一个人去世后近则百日内,远则一年左右,家人或者亲戚中又有人相继去世的情形。习俗讲究,举行葬礼的日子一定要避开重丧日,以免家中再发生亲人去世的情形。
三、热孝期间忌讳走亲访友,尤其是参加喜事。直系亲属去世一百天内,最好在家守孝,除非必须,不要外出旅游、探亲访友等,以免将自身的悲伤气息带给他人。尤其是婚礼、开业、庆贺小宝宝出生等喜事,最好不要参加。
四、守孝期间,子女忌穿红戴绿。守孝期间,古代的子女讲究披麻戴孝,百日内穿白色的孝服;百日之后,穿黑色、蓝色等暗色的衣服来守孝,忌讳穿红戴绿,浓妆艳抹。现代社会,虽然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很多朋友不穿那么长时间的孝服,而用佩戴“孝”字以代替;但是,还是不可穿红戴绿。
五、守孝期间,子女忌参加娱乐活动。古时候父母去世,子女要一般要守孝三年,在这三年守孝期间,不可以举行婚嫁之事,也不得举行吉庆之事。古代讲究“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论官做得多大,父母去世后,都要请假回祖籍守孝,称为“丁忧”。如果官员不回乡守孝,就可能受到御史弹劾,受到处分,严重者甚至会永不录用。如果官员在丁忧期间,有嫁娶、生子、分家、作乐等行为,都被视为不孝,也是会受到弹劾的。现代社会,很多人们将守孝时间缩短,为一年甚至更短,但是都忌讳子女寻欢作乐。
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后妃制度,那么,皇帝身边的女人到底有多少?她们的人生命运会是什么?是什么导致了后妃之间争权夺利,甚至是互相残杀?古代的后妃制度,引发了多少宫廷之乱?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铭新引领我们跨越法制的传统与现实,“话说古代婚姻法”法律讲堂即将播出。
各位朋友,大家好!谈到古代的婚姻制度,许多朋友往往会联想到热播中间的帝王题材和宫廷题材的影视作品。在那些作品里面,经常会看到,帝王的后妃如云,以及后妃之间相互争斗的故事。那么在古代社会,后妃制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它的实际情况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今天就谈一谈古代的后妃制度。
我们前面曾经提到过汉高祖刘邦,吕后给刘邦生了两个孩子,一男一女,儿子叫做刘盈,就是以后的汉惠帝。刘邦做了皇帝以后,有很多的嫔妃,其中他特别喜欢一个戚姬,也就是戚夫人,而且这个戚夫人还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叫做刘如意,被封为赵王。以后刘邦在每次出去征战的时候,身边往往都带上戚夫人,而让吕后在家留守,这样他和戚夫人的关系就越来越密切,而和吕后的关系就越来越冷淡。
(影视同期:
刘邦:朕以为,盈儿的个性优柔寡断,将来恐怕很容易为人所骗,失去了江山啊。
戚姬:既然如此,就请皇上立如意为太子。
刘邦:可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啊,这要朝中大臣都同意了才行。
戚姬:皇上说一不二谁敢反对啊?!除非是太后。
刘邦:我想她不会吧。)
那么这个事情被吕后察觉以后,吕后就感到了很大的危机。
(影视同期:
吕后:真是越来越大胆,竟然怂恿皇上改立太子,那我母子还有容身之地吗?)
后来刘邦的谋士张良就给吕后出了个主意,说是当时有四个很有威望的老人,叫做“商山四皓”刘邦是曾经请过他们出山,是被他们加以拒绝的。张良说,你想办法把这“商山四皓”请出山来,事情就会有所转机。吕后按照张良的主意就想方设法的把这“商山四皓”请到了太子身边。有一次聚会,刘邦看见太子的身后站着四个老头儿,一问才知道,这就是“商山四皓”,刘邦非常地感叹说,连我自己请不来的人,竟然让太子请到了身边,看来废掉这个太子是没有希望了。戚夫人听到废立太子无望,感到前途非常艰辛、失声痛哭。
以后刘邦死了,吕后就开始报复这个戚夫人,她把戚夫人放入罪犯的队伍,让她成天服苦役。她就筹划着把这个赵王刘如意招到宫中加以杀害。汉惠帝刘盈,察觉到了他母亲的意图,亲自到郊区去把刘如意接到宫中,而且和赵王刘如意形影不离,不给吕后下手的机会。可是后来有一天早上起来,这个惠帝刘盈出去打猎,赵王刘如意,因此年龄比较小贪睡没起来,就利用这样一个时间差,吕后一杯毒酒,毒死了刘如意。把刘如意毒死以后,她就对戚夫人下手,砍掉了戚夫人的双手双脚,挖去了她的眼睛,弄哑了她的喉咙,弄聋了她的耳朵,把她放在猪圈里面,称作“人彘”,这个“彘”就是猪的意思,“人彘”就是人猪。后来她竟然把这个汉惠帝刘盈叫来,看这个人彘,刘盈一看大惊失色,一病不起,病了有一年的时间,后来他让人转告吕后,说你做的这种事情,简直就不是人能够做出来的,有这样的太后,我还管理什么国家事务!从此以后,借酒浇愁,不理政务,这个汉惠帝刘盈死的时候,年仅22岁。
那么我在这里不去评价吕后的功过是非,我在这里讲这个故事,只是想说明,你看刘邦作为一个皇帝,他有后有妃,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后妃之间为了权力、为了地位,在刘邦生前就曾经明争暗斗,刘邦死后,双方的矛盾发展到尖锐化、白热化的程度,最后吕后采取了严厉的报复措施。那么在皇帝身边,展开的这些个阴谋和争斗,根本的原因在哪儿呢?应该说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皇帝可以占有许多的女人,就在于传统的后妃制度。
串片一:
戚夫人的悲惨命运另人叹息,她成为与吕后争夺政治权利的牺牲品,在皇帝的后妃中只有皇后才是皇帝的惟一正配,因此皇后的宝座成为众嫔妃争夺的目标,那么在有的朝代,皇帝为什么会有几位皇后呢?皇后都负有什么样的职责?“话说古代婚姻法”法律讲堂正在播出。
一个皇帝出现几个皇后大体是因为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皇后去世,原来的皇后死了,当然他需要重新册立一个皇后。第二个原因就是皇帝死后追认皇后。第三种就是废掉旧的皇后,册立新的皇后,在历史上废掉皇后的事情是不断出现过的,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一位皇帝就是顺治皇帝福临,顺治皇帝14岁结婚,当时的第一个皇后是摄政王多尔衮一手操办的,而顺治本身和多尔衮之间存在着矛盾,另一方面他也很不喜欢这个皇后,他认为这个皇后有两大缺点,一个就是妒忌,第二个就是追求奢华,他就主张要废掉这个皇后,他的意思表示出来以后,舆论大哗,很多大臣纷纷地劝阻,在他的坚持之下,只好废掉了这个皇后,把她废为“静妃”放入了侧宫,然后又册立了一个新的皇后,册立了第二个皇后以后,顺治仍然对她不满意,认为这个皇后老实倒是老实,但是太无能,可是这个时候他想废后也没有那么大的胆量了,他身边有一个妃子就是董鄂妃,后来被封为贵妃,他对这个董鄂氏是非常衷情的,但是董鄂氏享年不永,不久就死去了,因为董鄂之死对顺治的精神打击也是很大的。董鄂氏一死,他又把她追封为他的皇后。以上我们就说皇后她的三种册立的情况。
不管是怎么册立,册立皇后都是一件国家重大事务。要履行非常隆重的程序,非常隆重的礼仪。比如按照清朝的规定,在册立皇后的前一天,皇帝本人或者派他的代表要祭告天、地、太庙和社稷的。第二天正式册立的时候,要给皇后颁发“金册”和“金宝”,所谓金册就是册立的文书,所谓金宝就是皇后的印章。有了金册和金宝,这个皇后就算有了正式的身份证明,皇后也就名正言顺了。那么作为皇后应该说她的职能,一方面是统领后宫,管理所有的嫔妃、管理宫内的事务。那么对外她就要母仪天下,做全国妇女的表率,有一些皇后还曾经发表过一些文书、文告、文件、文章之类的,都是颁行全国的,是全国妇女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
串片二:
在古代宫廷中,皇帝身边除了皇后还有大量的嫔妃,“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之说是否准确?皇帝身边到底有多少女人?隋炀帝后宫十万的说法是真是假?“话说古代婚姻法”法律讲堂正在播出。
对于古代的后妃还有一种“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的说法,应该说,所谓“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也是一种概括的提法,并不是什么确切的数字。在历朝历代,皇帝嫔妃的数量都是不完全相同的,那么我们现在讲到“三宫六院”往往是指明清故宫的建制。按照隋唐的规制,皇帝的嫔妃是120个,到了明朝,把它减为80个,到了清朝大家看,清朝每个皇帝的嫔妃数目都很不相同,康熙皇帝有嫔妃50多个,以“十全老人”自居的乾隆皇帝弘历,他一生有嫔妃40个,而到了光绪皇帝载湉那里,他只有一后二妃,就是珍妃和瑾妃。
嫔妃的来源主要是从民间或者贵族里面选拔,是通过采选的手段,应该说历代如此,比如在清朝就有选秀女的程序,但有的时候,一些个别的嫔妃也是籍没而来的,也就是说,她的父兄犯了罪,受到处罚,那么他的家属受到连累,被籍没为国家的奴隶,有时候被帝王看中就成了嫔妃,比如在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他的潘夫人,就是因为父亲犯罪被处了死刑,她被籍没进宫,后来被孙权看中,又替孙权生了一个儿子,叫做孙亮,就成了皇后。
有的人说隋炀帝的后宫有十万人,唐玄宗后宫有四万等等,应该说明一下,这里所谓数千、数万指的都是后宫列女,并不是指的嫔妃。一个皇帝如果有成千上万的小老婆,这是绝对不可想象的,不可思议的,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就是按照规制,那个120个、那个80个,往往很多也是形同虚设,所以这里讲的后宫列女的总称,实际上绝大多数指的都是替皇家服务的女性,就是我们常说的宫女,说到这个宫女还有一个故事,就是很有名的明朝的那个“壬寅宫变”,嘉靖皇帝叫做朱厚骢,崇信道教,一直在寻求长生不老之术,每天钻研炼丹制药,如何长生不老?有的道士就给他出主意,说是炼丹要用水,这个水最好就是早清晨的露水,他就命令身边的这些宫女们,每天早上很早起床,去给他采集露水,如果完不成任务,还要遭受毒打责骂,所以这些宫女们非常辛苦,不堪忍受,其中有一个宫女叫做杨金英,由她带头,大家商量,索性把嘉靖杀了算了,结果有一天这几个宫女就潜入了嘉靖皇帝朱厚骢的卧室,趁嘉靖睡熟的时候,用一根绳子就套在他的脖子上,可是忙中出错,非常紧张,她们系了个死扣,怎么勒也勒不死嘉靖皇帝,功败垂成,这其中一个宫女慌了手脚就出去呼救了,后来皇后过来救了嘉靖皇帝一命,就把这些宫女都抓起来,最后都凌迟处死。所以我这里说这个故事的意思就是说,请务必把什么数千、数万后宫列女和那个嫔妃加以分别,不要认为这些都是皇帝的嫔妃。
串片三:
皇帝身边的嫔妃无论是多是少,都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各个朝代也都有不同的称谓,她们级别的升降、人生的命运就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武则天为什么要亲手掐死自己的女儿?古代的后妃制度摧残了多少青春红颜?“话说古代婚姻法”法律讲堂继续播出。
那么在皇帝的嫔妃中间,不管是什么几十个、上百个等等,也都是有等级区别的,她们有分别不同的名号,比如说在秦汉时期,这些嫔妃分别叫做“夫人、美人、良人”等等等等,各种称谓。再比如说,到了唐朝,就把最上等的嫔妃封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再下面还有一个层次,就分别叫做昭仪、昭容、昭媛之类,那么到了明朝,他把这个主要的妃子,前面都冠以一个字,这就分别是八个字,“贤、淑、庄、敬、惠、顺、康、宁”,清朝的制度又不一样,把他的妃子分为贵妃、皇妃、妃、贵人、常在、答应等等名目。
应该看到,这个嫔妃制度是专制主义的产物,一个皇帝所以有后有妃,有大量的嫔妃,一方面的意义固然在于多多生育,继承皇统,另一个方面也在于满足皇帝个人的享乐,个人荒*生活的需要,而这个嫔妃制度也不知摧残了多**女。还是在唐朝白居易有一首诗,叫做《上阳人》,这个《上阳人》描述的就是被放在上阳宫的一个嫔妃的心情:红颜暗老白发新,一闭上阳多少春,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可以说是句句血泪。
当然另外一个方面,由于在专制主义制度之下,皇权至上,皇宫是权力的中心,因此嫔后妃之间往往会卷入到权力争夺的漩涡之中,有的人被当做筹码,有的人被当做工具,有的人因为自己的地位而使得自己的亲属取得了相应的职权,造成了外戚擅权,当然也有的后妃,直接卷入了残酷的政治斗争,有的也成了这种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大家知道武则天14岁选入宫中,成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死了以后,她被送入感业寺为尼,唐太宗以后继位的就是唐高宗李治,李治的皇后就是王皇后,那么当时李治宠爱一个妃子,就是萧淑妃,那么在王皇后和萧淑妃之间就存在着一个争宠,一个争夺的问题,王皇后为了使萧淑妃不再得到李治的宠爱,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想到了武则天,因为武则天在做唐太宗的才人的时候,高宗李治对她就非常好感,王皇后就想法把武则天从感业寺里接出来,放到了高宗的身边,被封为“昭仪”。最后她得到了高宗的宠爱,萧淑妃失宠了,萧淑妃失宠以后,武则天又把她的打击矛头对准了王皇后,她还有进一步的计划。武则天给唐高宗李治生了一个女儿,高宗很喜欢自己这个小女儿,有一天,这个王皇后闲得无聊,跑到昭仪宫里面去看这个女孩儿,见到王皇后来了,武则天故意躲开了,等到王皇后走了以后,武则天就生生地把自己的女儿掐死了,然而是说被王皇后所害。当然高宗李治就听信了武则天的说法,因为母亲不可能亲自杀死她的孩子,肯定是王皇后下的毒手,因此就把王皇后废掉了,废为庶民,最后武则天成了皇后。当然在几十年之后,武则天自立为女皇了。我们看在这样一个故事里面,这个王皇后的做法,也就是她企图把后妃之争转变为嫔妃之间的争夺。其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她遇到了一个更强的对手,因此,她中了武则天的计策,最终落为废去后位,贬为庶民的下场。
好,各位朋友,我们今天简单地讲了一下古代的后妃制度,当然后妃制度是属于皇帝一个人的专有制度
其实准确地说,夫妻是平辈,妇女不必为丈夫守孝。是在有儿女的时候,“夫死从子”,在儿女为父亲守孝的时候与他们使用一样的礼节。为父亲守孝是27个月,“首尾三年”。
“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的本意就是说守孝的。“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本意是出嫁之后,就跟从丈夫守孝,丈夫穿什么级别的丧服,妻子就穿什么级别的。如果丈夫死了,就从子,也就是跟着儿子和未嫁女,因为儿子和未嫁女需要为父服斩衰,所以做妻子的才要跟着服。如果只有已嫁女,就跟着已嫁的女儿一样守孝(齐衰)。如果无儿无女,不必服丧。
至于丈夫去世后多久,妻子可以改嫁,水浒传里说满一年即可,也有说满七十天即可的。
具体礼节,每家都不一样吧,毕竟是关起门来的家事,只有自家人知道。贵族人家穿孝服,不听音乐,不娱乐,吃素,除去特定的日子外不能结婚。普通人家都要干活,讲究更少。从孔子的话来看,如果不按礼数去做,虽然会受到道德上的谴责,但也不会真的受到什么处罚。官员守孝要辞官归里,倒是有一定的强制性,但只要面子上让人看着过得去,也不会真的有人来管。那二十七个月实际上怎么过的,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看你自己,如果感情好就守丧,感情不好也等自己内心平复后在寻找另一半,并且需要把实情告知对方。
戴孝是什么鬼?不是只有给父母戴孝吗?丈夫应该是守丧吧?而且现在即便是父母,戴孝也就是头七,不是说不敬,而是心里就好,什么年代了还走这种事。
真正戴孝是头七不食,七七不出,年内无房事(具体叫啥忘记了),有几个现代人能做到?别整那些没用的,心里有比什么都强。
ps: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