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如何评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第1张

1教材简析: 在上节课学习数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1——10这10个数,并且会写1——5这5个数,通过使学生乐于学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结合正确的数出数量是1——10的各数。会认、读、写1——5各数。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道德情感目标:结合插图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4结合正确的数出数量是1——10的各数,会认、读、写1——5各数,1——5各数数物对应及意义,2——5各数的组成;

5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左面的问题进行讨论。课堂气氛变的活跃、和谐;

6观察时注意顺序,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在学生观察,交流,形成统一后,引导学生对本知识点进行整理。

7教师既是一种社会角色,也是角色的承担者,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上指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

8并在教育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

9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在网上看到一所高校让学生课堂上模拟结婚,这个标题特别新颖,我一下就被吸引到了,然后我点进去浏览了一下,我觉得这所高校非常的与时俱进,开授的课程也是非常的新颖,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结婚,这样的事情简直还是第一次遇到,我在想我当时上学那会儿,我们的学校为什么没有让我们学生去模拟结婚课程呢?难道就因为我们班全都是男生?没有女生。导致我现在30岁了,还没有找到女朋友。早知道那会儿要有这样的高校,我也要报名,因为我也想体会一下结婚的感觉。哈哈,言归正传。

一、紧跟时代的潮流步伐。

首先来说这所高校的***应该也是一个非常关注实事的人,能为学生实时考虑事情的人。因为一所学校要开授这样的课程也是备受争议的,遇到的阻碍与阻拦,想想也是非常困难的,让学生提前知道婚姻的概念,也让学生提前知道了结婚的感觉,虽然明知道是假的,但是这些事情还是让学生很有冲击力的,也许在他们以后得婚姻生活中,因为提前开授这样的课程,可以明确学生们的责任心,以及确定将来的目标。

二、对婚姻的概念,我觉得学校既然开授了这样的课程。

那就证明这对学生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现在社会上广大年轻人对婚姻的概念还是非常的模糊的,尤其是80后,90后,离婚率特别高,这背后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是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是心急气躁性格。这些东西都太值得让人深思了。

三、婚礼满满的仪式感。大部分的年轻人一辈子应该只结一次婚了。

所以说,都想办的风风光光,热热闹闹,让学生们提前体会到这样的课程,也可以避免他们在以后真正结婚的时候,可以游刃有余,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们的胆量。

数学课堂的枯燥无味,数学教师都有同感,传统的应试教育,导致老师注重评价学习的结果,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老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沉闷。我们如何让学生象喜欢音体美课那样喜欢数学课,是我们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学生要想学好数学,就需要付出相当程度的脑力劳动。因此,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难情绪甚至厌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满堂灌的影响下,学生只是被动地与那些干巴巴的抽象数字打交道,毫无兴趣可言,学生上到音体美课的时候就欢呼雀跃,兴致勃勃,一上数学课无精打采的;为什么会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呢究其原因,可能会有以下的几点:一是数学课上学生大都是正襟危坐,先听老师讲,再做大量的习题巩固新知。二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导致老师注重评价学习的结果,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老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沉闷。如何打造让学生象喜欢音体美课那样喜欢的数学课呢通过调查摸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入手,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爱上数学课。

一、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知识都不是灌输而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中,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一个简单的活动既突出了教学内容的关键,又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生动探究新知的愿望。

二、 发展学生个性化的思维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在教学中,我注意更多地尊重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法去思考、探索、解释,学生的个性因尊重而得到张扬。

三、提供动手操作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而不是用耳朵听。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通过操作活动,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师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动,轻而易举就让学生概念和计算方法这一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四、提供合作讨论的空间,让学生“再创造”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识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数学,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让同学们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着探索、发现、创新的快乐。

五、提供生活应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实践。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让他们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在观察中显得十分投入,有的说房子的两面墙对称,有的说汽车的两扇门对称,也有的说篮球场的两个半场对称……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而自然提炼出对称轴严密概念。同样,学生掌握了轴对称知识要灵活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周围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从而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学习热情。

总之,在教学数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数学中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让数学课成为学生的最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5903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