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 犹太人 为什么总是多灾多难 战乱不停?

以色列 犹太人 为什么总是多灾多难 战乱不停?,第1张

归纳一句话:犹太复国主义在作怪,某个超级大国在撑腰!!!

犹太人

犹太人是原指犹大支派(以色列人12支派之一)或犹大王国(以色列国分裂后与北方10支派所成立的以色列王国对立)的人民。全体犹太人本来统称希伯来人,自进占巴勒斯坦起至举族被掳往巴比伦为止,又称以色列人。经过流亡生活,只有原属犹大王国的人仍然保持民族特征,其他10个支派于公元前721年亚述灭亡北方王国后四散而同化于其他民族。因此,犹太人一词仅指原属犹大王国之人。

各派犹太人都承认由犹太妇女所生者即为犹太人,而改革派则认为,双亲中有一人是犹太人者即为犹太人。一般地讲,从纯粹宗教的角度看,世代生活在非犹太人环境中而保留犹太教许多基本教义的社团,作为整体被认为真正犹太人,但作为个人,这种人不能任意同犹太人结婚。

犹太人遍布全世界,美国有580万,以色列442万,法国60万,俄罗斯60万,乌克兰44.6万,加拿大36万,英国30万,阿根廷25万,南非11.4万,澳大利亚10万,巴西10万。

圣经时代 犹太人历史始于公元前第二个一千年的头五百年,始祖是亚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孙雅各。一场遍及全国的饥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儿子们,即以色列十二个部落的祖先移居埃及,在那里他们的后代沦为奴隶。几个世纪之后,摩西率众人出埃及,摆脱奴役,奔向自由,最终返回以色列故土。他们在西奈沙漠上流浪了40年,在那里形成了一个民族,并接受了包括十诫在内的摩西律法,他们的始祖们所创立的一神教从此初具规模。

以色列各部落在约书亚的指挥下,征服了以色列故土,并定居下来,但它们往往只是在受到外来威胁时,才在被称为“士师”的领袖的统领下联合起来。公元前1028年,扫罗建立了君主国;他的继承者大卫于公元前1000年统一了各部落并建都于耶路撒冷。大卫的儿子所罗门把王国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强国并在耶路撒冷兴建了以色列一神教圣殿。考古发掘证实,在所罗门统治时期,曾在一些设防城镇,如夏琐、美吉多和基色设立了重要的城市贸易中心。所罗门去逝后,国家分裂成两个王国:一个是以色列王国,首都设在撒马利亚;一个是犹太王国,首都设在耶路撒冷。两个王国并存两个世纪之久,由犹太诸王统治,并由先知告诫人们主持社会正义和遵守律法。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遭亚述人侵占,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称“失掉的十个部落”)。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被巴比伦人征服,入侵者捣毁了耶路撒冷的圣殿,并将大部分犹太人放逐到巴比伦。

犹太人自治时期(公元前538—60年) 公元前539年,巴比伦帝国被波斯人征服,之后,许多犹太人返回犹大(以色列故土),并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犹太人在故土上的生活方式也得以恢复。此后四个世纪,犹太人在波斯人和古希腊人的统治下,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权。由于叙利亚塞琉孤王朝强制实行一系列措施,禁止犹太人的宗教信仰,导致爆发了公元前168年由马加比家族(哈斯蒙尼人)领导的起义,随后建立了由哈斯蒙尼王朝犹太诸王统治、历时约80年的独立犹太王国。

异族统治(公元前60年一公元1948年) 从公元前60年起,国家因内乱而削弱,日益为罗马所控制。为了摆脱罗马统治,犹太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其中最大的一次爆发于公元66年。经过4年的战斗,罗马人于公元70年征服了犹地亚(犹大),焚毁丁第二圣殿,并将国内的众多犹太人放逐。犹太人对罗马进行的最后一次反抗是千余人固守在马撒达山顶城堡中。这次反抗于公元73年以守卫者集体自杀而告终。它成为犹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争取自由的象征。

在罗马(公元70-313年)和拜占庭(公元313-636年)的统治下,犹太人社会在故土上继续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法律、教育及文化制度。公元2世纪,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犹太律法被编集成口传律法《密西拿经》,后于公元3-5世纪,又扩编成《塔木德经》。这些律法有些后来根据情况而变化作了修改,至今仍为恪守教规的犹太人所遵守。

犹太人重获国家主权的另一次尝试是公元132年的巴尔·科赫巴起义,其结果是在犹地亚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犹太飞地,以耶路撒冷为都城。但是,三年之后,罗马人打败了了巴尔·科赫巴,并且为了断绝犹太人与故土的联系,把耶路撒冷改名为埃利亚卡皮托利纳,把国家更名为巴勒斯梯那。

从公元7世纪始,国家先后被阿拉伯人(613—1091)、塞尔柱克人(1091—1099)、十字军(1099—1291)、马穆鲁克人(1291-1516)、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人(1517一1917)和英国人(1918—1948)所统治。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任意变动疆界,更改国名。各征服者所建造的王宫殿宇是他们统治这片故土的历史见证。

尽管千百年来的异族统治使犹太人越来越少,但在这片故土上犹太人一直保持着他们的存在,而且随着散居各国的犹太人返回故乡,犹太人口也不断增加。到了19世纪中叶,稀少的犹太人口出现了猛增的势头。

犹太复国主义 多少世纪以来,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锡安(锡安,传统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义词),一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纪末,由于东欧的犹太人不断遭到压迫和迫害,而西欧的犹太人对既未结束种族歧视也未使犹太人与所在国家的社会融为一体的那种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灭,犹太复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解放运动而出现。1897年,西奥多·赫茨尔在瑞士的巴塞尔召开了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在会上,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成为一个正式的政治组织,它号召犹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园复兴犹太民族生活。

在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开始返回故土,当时这片故土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人烟稀少,为世人所忽视。早期的开拓者在这里排干沼泽,开垦荒地,在秃山上植树造林,兴办工业,建设城市和乡村。他们建立了社区机构和服务设施,并使长期以来仅用于礼拜仪式和文学的希伯来语在日常生活中恢复使用。

一块土地,两个民族 国际联盟基于承认“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有着历史的联系”和“在那个国家重建犹太民族家园”的考虑,于1922年委托英国统治这片故土,并特别责成英国“为这个国家创造各种确保建立犹太民族家园的政治、行政和经济环境。”

同年,英国在这块托管地境内四分之三的土地上建立了阿拉伯外约旦酋长国(即今日的哈希姆约旦王国),只把约旦河以西的地方留作发展犹太民族家园之用。阿拉伯极端***就连在这样小的区域建立犹太民族家园也要反对,他们煽动袭击犹太社区,甚至打击主张阿拉伯一犹太人共处的阿拉伯人。英国对犹太移民和定居的限制并没有使阿拉伯好战分子善罢甘休,暴力事件屡屡发生,持续不断,直到二次大战爆发为止。

二战期间,纳粹杀害了约600万欧洲犹太人,其中包括150万儿童。战后,尽管迫切需要为在纳粹大屠杀中幸免于难的犹太人寻找避难所,但英国并未取消犹太移民的限额。为了邮票说明:安娜·富兰克及家人在这所房子里躲避纳粹迫害达两年之久对付英国限制移民的政策,故土上的犹太社团与世界各地犹太人一起,动员一切人力物力,组织了一场“非法”移民运动先后把85,000难民从欧洲转送到故土上。

阿拉伯人反对犹太人在故土上定居,犹太人则坚持要求解除对犹太移民的限制,英国在无法调解的情况下,遂将问题移交给联合国。联合国大会于1947年11月29日表决在约旦河以西地区建立两个国家:一个犹太国和一个阿拉伯国。犹太人接受丁这个分治计划而阿拉伯人则予以拒绝。

国家地位 1948年5月14日英国托管结束,犹太人随即宣布建立以色列国。此后不到24小时,五个阿拉伯国家的军队入侵了这个新国家。这场以色列独立战争断断续续打了一年多,于1949年7月以停火线为基础分别与接壤的阿拉伯国家签定了停战协议。

-01-

我在网上看了一个纪录片,是由以色列导演执导的纪录片《中国剩女》。

一提起大龄剩女,相信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挑剔,眼光高,不切实际等等。似乎都是一些不太好的印象。

而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剩女,一种挣扎于现实和理想之中的可怜女人。看了纪录片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我不禁生出这样的疑惑来,剩女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剩女这种社会现象?责任又在谁的身上?

带着疑惑我去网上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最终发现,剩女这种现象的产生,与社会方方面面都有关系,而最主要的原因,则在于社会婚恋观的改变以及大龄剩女本身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婚恋观也随之改变。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物质,就连结婚也注重结婚对象物质条件是否丰厚。在这种大环境下,许多女人的择偶标准也发生了改变。开始要求男人是否有钱有势。

-02-

而女人的眼光越来越挑剔,挑的男人已经比她们自身优秀太多的时候,大龄剩女也就产生了。

“高不成低不就”是一大部分剩女的真实写照。明明是只野鸡,却觉得自己是凤凰,而且还要找龙婚配。我想天底下没有一个龙会傻到真正的凤凰不选,反而选择一只野鸡。

还有一些其他原因也会导致大龄剩女的产生,原因很多,但是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女人本身的问题。

而读者青语就是一名大龄剩女,她和其他剩女一样,都特别反感“大龄剩女”这一称号。但是又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年龄越来越大了,找对象也越来越困难。

青语自诩是一名文艺女青年,她为人很感性,总是喜欢追求浪漫。在大学时期,她完全放飞自我,开始追求爱情的甜蜜,只要是她喜欢的男人,她都会努力去争取。

感情丰富的她开始对爱情失去了以往的兴趣,觉得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当爱情给不了她刺激的时候,对于以后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

而且,青语在大学期间,还和一个黑人谈过恋爱。那个黑人是留学生,青语和他谈了一段时间,觉得思想和性格差异还是比较大,于是就分手了。

-03-

那段感情经历,青语一直都记忆犹新,而且还被她当作炫耀的事情。她觉得,自己和外国人恋爱过,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说明自己见多识广,比其他女人要厉害得多。

自从大学毕业后,青语选择去了一线城市,因为她觉得一线城市吸引自己,适合自己。在找到了一份工作之后,青语开始了她的闯荡之旅。

但是生活在一线城市的人都知道,城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并且花销也很高。而青语平日里就向往小资生活,所以花钱大手大脚的,入不敷出,她开通了好几张信用卡,过上了“卡奴”的生活。

这些年,青语也谈了几段恋爱,但是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因为那些男人给不了青语想要的生活,他们大多数都跟青语一样,很贫穷。

青语觉得自己这么优秀,应该过上很好的生活,找到一个优质男人。所以她越来越挑剔。以前是谈恋爱,可以随意一些,但是如今是要结婚,所以不能马虎。

-04-

青语的处境可想而知,她看上的男人几乎都不会看上她,而喜欢她的男人,她自己又嫌弃。就处在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下。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青语发现,原本几个喜欢自己的男人也都消失了。她找到其中一个男人问原因,那个男人无不鄙夷地说道:“你年轻的时候我还对你有兴趣,如今岁数这么大了谁还要你。”

青语听了之后,气得大骂这个男人。但是随着时间久了,她发现,那个男人所说的话都变成了现实。

家里的父母也一直催促青语赶紧结婚,还告诉她不要再挑剔了,你这个年龄能够找到一个要你的男人就不错了。父母给她安排了很多次相亲,青语内心再怎么不愿意也要接受这个事实,开始乖乖去相亲。

刚开始她还真的遇到了一个条件不错的,两个人解除了也有几个月了,可是男人后来听说青语交往过黑人男朋友,就消失不见了。

青语追问过他为什么,男人只是告诉她,自己接受不了你和黑人在一起的事实。

之后青语又接触了几个男人,无一例外,当他们知道青语曾经和黑人交往过的时候,都摇头走开了。

-05-

如今青语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年龄越来越大,身边的男人越来越少,自身的优势也越来越小。而且,她再也不敢把交往过黑人的事情往外说了,因为男人一听到这件事之后立马掉头就走。

但是青语还是充满疑惑,交往黑人男朋友怎么了?自己又没犯法,为什么男人不能接受呢?难道他们有种族歧视?

其实绝大多数大龄剩女都会暴露出这样的缺点,就是眼高手低。这样就会陷入一个怪圈之中,你看上的男人看不上你,看上你的男人你看不上。这样一来就是恶性循环,大龄剩女也就产生了。

如果大龄剩女们不改变自己的择偶观念,那么很难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男人。人最终还是要脚踏实地,婚姻不是交易,更不是你待价而沽的市场。

用心去追求感情,用真心去对待婚姻,你才能收获真挚的感情,幸福的婚姻。

没有关系吉普赛人(Gypsies)

  亦作Gipsy,吉普赛语称罗姆人(Rom)。

  深色皮肤的高加索人,原住印度北部,现遍布世界各地,尤以欧洲为主。大多数吉普赛人讲吉普赛语(Romany),一种与印度北部现代印欧语密切相关的语言;也讲各居住国的主要语言。一般认为,吉普赛人经屡次迁徙,离开印度,11世纪到波斯,14世纪初到东南欧,15世纪到西欧。20世纪下半叶,吉普赛人的踪迹已遍布北美和南美,并到达澳大利亚。吉普赛人自称罗姆人(「男人」之意),称非吉普赛人为加杰人(「外人」之意)。

  吉普赛人不事农桑,一般也不饲养食用牲畜,而是依靠城镇和农村的居民谋生。传统上,吉普赛人一向在城镇和乡村居民区周围,寻求与其流浪生活相适应的生计。男人以贩卖家畜、驯兽、补锅(黑白铁匠)和充当乐师为业。妇女从事卜筮、卖药、行乞和表演等行业。兽医学问世以前,很多农民依靠吉普赛的家畜商人指导牧群的养护管理。虽然现代吉普赛人仍四处流浪,但他们的生活也反映了外部世界的进步。他们乘坐带有大篷的汽车、卡车和拖车旅行,以出售旧汽车和拖车代替了家畜贩卖。不锈钢炊具的大量生产淘汰了补锅业,一些城市吉普赛人成为汽车技工和修理工。流动马戏团和娱乐场所为现代吉普赛人提供了工作机会,如驯兽师、小吃摊贩和算命仙。

  吉普赛人的定型家庭由夫妇、儿女和至少一个已婚儿子及其妻小组成。婚後,夫妇与男方父母住在一起,新娘要学会婆家的规矩。理想的情况是,兄长准备分居时,弟弟已准备结婚,将与新娘住在父母家中。男方父母付给女方父母聘礼,是吉普赛人婚姻的主要特点。吉普赛人维特萨(vitsa,宗族)的领导权要由最能体现吉普赛人理想的成年男子掌握,这种人善于运用智慧和力量安排婚姻和解决争端,能为自己的女儿商定满意的聘礼,而且能巧妙地与吉普赛人和加杰人做生意,认真遵守吉普赛的传统。普遍流传的「吉普赛王」这一故事性的想法无疑部分来自维特萨首领的形象。维特萨的领导权不一定世袭,优柔寡断或失败的首领会被更有能力的人取代,或者一个维特萨内的若干家庭抛弃原来的首领,加入另一个更有威信的宗族。

  欧洲和北美的某些城市有定居的吉普赛居民集团,他们遵守很多吉普赛习俗,从事传统的吉普赛人的职业,讲吉普赛语,但受当地语言很大影响。罗姆人把这些已经定居的吉普赛人称为「辛特」人,认为他们已放弃了真正的吉普赛生活。「真正」吉普赛人按照他们在欧洲固定流动区的形成的先後,分成了几个居民集团。在巴尔干和中欧的,叫卡尔德拉什人(Kalderash),占全部欧洲和北美吉普赛人的大多数;流动在伊比利半岛、北非和法国南部的叫吉塔诺人(Gitanos),在法国、亚尔萨斯和德国的,叫马努什人(Manush);每一种人又以定居的地点进一步加以区分。由于吉普赛人的生活方式(逃避正式人口注册和人口普查是其普遍特点)以及在社会和政治上长期受歧视,确切估计他们的人数相当困难。全世界的吉普赛人约为200�6�5300万,20世纪晚期大部分仍住在欧洲,尤是中部和南部地区。

  “吉普赛”一词源于欧洲人对罗姆人起源的误解,当时欧洲人误以为罗姆人来自埃及,于是称之为“埃及人”,而“吉普赛”(Gypsy)是“埃及”(Egypt)的音变。 [编辑本段]民族起源 罗姆人,为起源于印度北部,散居全世界的流浪民族。罗姆人与跟他们有密切关系的辛提人又合称为吉卜赛人或吉普赛人。不过,大多数罗姆人都认为“吉卜赛人”这个名称有歧视意义,所以不使用。欧洲亦有许多国家称罗姆人为茨冈人。

  罗姆人以其神秘的形象著称,历史上多从事占卜、歌舞等职业。但罗姆人在历史上也遭受了歧视和迫害,纳粹德国曾将罗姆人和犹太人一样关进集中营进行屠杀,至今有许多人对罗姆人仍保有极其反面的印象,认为罗姆人是乞丐、小偷或者人贩子。 [编辑本段]迁徙 罗姆人约于公元1000年离开印度,经阿富汗、波斯、亚美尼亚、土耳其等地,到达欧洲。(至今仍有罗姆人散居伊朗等地。)14世纪时罗姆人已到达巴尔干半岛,16世纪时已遍布欧洲各地,包括苏格兰、瑞典等地。另有罗姆人经叙利亚到达北非,再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到达西班牙。同时印度北部至今仍有和罗姆人相似的民族居住。

  罗姆人长途迁徙的原因至今仍是历史界之谜。有学者称,罗姆人的祖先是低种姓的印度教徒,应征入雇佣兵军队后,升为刹帝利(即战士)种姓,同时被派往西面以抵制伊斯兰教国家的扩张。另有学者称,穆斯林征服印度北部后,其俘虏沦为奴隶并发展出自身独特的文化,成为罗姆人的前身。但罗姆人到达中东后,为何不折返印度,反而继续前进,进入欧洲,则是一个不解之谜。

  罗姆人后来也大量迁入美洲。 [编辑本段]人口分布 全世界约有五百万至一千万罗姆人,其中大多数居住在欧洲。罗姆人主要聚居地有:巴尔干半岛、中欧、美国、前苏联加盟共和国。西欧、中东、北非也有罗姆人居住。

  罗姆人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和美国的人口超过五十万。斯洛伐克的罗姆人占总人口的约5%-6%,其比例在世界各国当中排名第一。 [编辑本段]生活方式 由于罗姆人和所属国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非罗姆人对罗姆人普遍存在较坏的印象,认为罗姆人不能融入社会主流,都是乞丐、小偷、或者人贩子。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对罗姆人的迫害达到高潮,当时纳粹德国将罗姆人和犹太人一样关进集中营进行种族屠杀,约有四十万罗姆人遇难。

  在今天,有一部分罗姆人试图保持其传统生活方式,居无定所。但在东欧许多地区,罗姆人定居在生活条件极差的棚户区内,和其他民族居民仍然时有冲突。但在其他地区,罗姆人则依靠其传统文化(如罗马尼亚罗姆人的传统铜匠工艺)成功致富。 [编辑本段]罗姆人和塔罗牌 罗姆人以占卜为生,塔罗牌就是他们的其中一种占卜方法。在罗马教廷势力最为强大的时期,正是罗姆人的保护才使塔罗牌能够流传到今天。在很长的时间里塔罗牌只有罗姆人才能看得懂,许多塔罗牌的牌意都是以罗姆人的解释作为基础的。同时罗姆人还发展了塔罗牌的占卜方法,仿佛又为塔罗牌起源于罗姆人提供了重要证据。同时,也有学者指出罗姆人是一个四处流浪的游牧民族,没有太大的可能发展出极有系统的塔罗牌哲学,他们的塔罗牌知识是从其他文明学习来的。 [编辑本段]现状 在东欧社会主义时期,东欧各国由于实行计划经济,罗姆人在就业方面障碍较少,但后来东欧转为市场经济以后,罗姆人失业问题愈显严重。现在在一部分国家有大量的罗姆人靠社会福利为生,但这造成了针对罗姆人的歧视的加深,同时也创造了社会隐患,如斯洛伐克在进行社会福利改革时曾有罗姆人聚居点发生骚乱。

  2004年6月,匈牙利选出了欧洲议会的第一名罗姆议员,Lívia Járóka女士。同时东欧七国于2005年发起“Decade of Roma Inclusion”(容纳罗姆人年代),旨在改善罗姆人的生活。

  罗姆人结婚较早,女性不少在未满20岁时就已成婚。

  罗姆音乐着重使用高音符以及音符之间大跨度的滑动,歌唱以其情感丰富而著称,罗姆人也是西班牙盛行的弗拉明戈舞的主要源头之一。 [编辑本段]总结 吉普赛作为一个天生流浪的民族,内心有着很强的民族性格,他们拒绝其他文化与变化,保守着内心关于流浪的一些浪漫的向往和天生的特质。他们用流浪抒写着一代一代的历史,出生时是起点,死亡时是终点。他们中很多人在唾骂声中生活,过着只有自己民族才能理解的日子。这种特殊的民族气质造就了天性异禀的音乐。吉他,并不是一个人的自弹自唱;Bass,并不是用来演绎南欧阳光的爵士;手风琴,不是倾诉雪原的孤独;歌声不会表达更多的无奈与苦难;你听到的永远是一个整体演奏出来的音乐,不能缺少任何部分,每一个人都在用他们的热情与疯狂抒写着他们的精神,一种属于吉普赛民族的,特别的气质。

  补充:

  全世界一共有大约1200万吉普赛人,其中1000万左右分布在 欧洲。吉普赛人有独特的传统,他们不与外族通婚(结婚年龄在 12~13岁)。在各个国家有不同的吉普赛人“部落”。尽管吉普赛人的人口不少,但是他们居住的比较分散,如同历史上犹太人的遭遇一样,他们受到了很多苦难。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把50万吉普赛人送进了集中营加以杀害。1979年,联合国正式承认罗姆人(即吉普赛人)为一个民族。冷战结束之后,中欧和东欧的吉普赛人又受到了严重的排挤,他们的身份得不到承认,生存受到威胁。

  吉普赛人得不到承认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身份问题。 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在吉普赛人是否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这个问题上争执不休,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确定吉普赛人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而不是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的,将有助于保障他们的合法权利。近来,澳大利亚Edith Cowan大学的科学家进行了一项研究, 他们选取来自14个不同的吉普赛“部落”的275个人作为研究对象。这些人相互没有血缘关系。研究者检查了他们的Y染色体和线粒体DNA(线粒体只能遗传自母亲,因此可以有效的判断人群祖先的相关性)。它们含有被称为“单倍组”(haplogroups)的突变类型。结果,科学家发现来自所有14个地区的样本Y染色体都含有单倍组VI-68,其数量占所有样本的448%。对于线粒体 DNA有类似的发现:265%的男性都携带有单倍组M。这些人在单 倍组上表现出的差异性非常小。

  这一结论说明,尽管吉普赛人有不同的部落,他们仍然是一 个单一的民族。而且,单倍组VI-68和单倍组M都是亚洲人特有的, 这就支持了语言学上的证据。科学家把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了 2001年12月的《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上。

  Edith Cowan大学的研究者表示将继续研究吉普赛民族的单一性,这将促使一些国家正视吉普赛人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这一事实。同时,由于吉普赛民族非常单一(不与外族通婚),科学家研究这种“封闭”民族的基因可以确定某些疾病的发病机理—— 吉普赛人不是不祥的象征,而是非常珍贵的样本。

  以色列人

  Israelite

  泛指犹太人,即始祖雅各的后裔。雅各曾在雅博渡口彻夜与天使搏斗,其后改名为以色列(见《创世记》第32章第28节)。在早期犹太历史中,以色列人指以色列的12个支派。西元前930年巴勒斯坦出现两个分立的犹太人王国,北方10个支派组织以色列王国,其国人称以色列人,南方两支派之国称犹大王国。西元前721年北方王国灭于亚述,其民逐渐为其他民族所同化。此后,以色列人即指仍保持民族特征的犹太人,即犹大王国的后裔。现代以色列人一词指以色列国的公民,不再有宗教和种族含义。

  “以色列”一词的来源可见《圣经·创世纪》第32章29节。犹太人的祖先雅各在异乡兴旺发达后,率妻儿返回故乡,途中忽然有一人来与他摔跤。雅各获胜。那人实为神的使者,他便向雅各祝福道:“你的名字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为你与神与人角力都得了胜。”以色列(Israel)一词就是这样来的,其意思就是“与神摔跤”。从此,雅各的12个儿子以及他们的后代就被称为“以色列人”(Israelites)或“以色列的儿女”(Bene Israel)。公元前936年,古犹太人的国家分裂为南北两个王国,北方王国被称为以色列王国,南方王国被称为犹大王国。北方王国到公元前722年就被亚述人灭亡了,这个国家的大部分居民也被流放到远方,最后消失了。南方的犹大王国直到公元前586年才被巴比伦人征服,此后犹太人的历史其实也就是犹大(Judah)国家居民的历史。所以古代的“以色列人”主要指的是从摩西到犹大国家灭亡时的古代犹太人。

  在英语中,圣经时代的以色列人与现代以色列国家的居民是两个有区别的词。古以色列人用的是“Israelite”,而现代以色列人用的是“Israeli”,但两者译为中文后都是“以色列人”。

  雅各第十一子约瑟曾被嫉妒他的十个哥哥卖到埃及为奴,后来却成为那里的宰相。之后,由于雅各及众子所住之地迦南有大饥荒,约瑟将父亲连众兄弟全家迁往埃及居住, 雅各全家族从此在埃及落地生根、繁衍后代。数百年之后,埃及人奴役并苦待以色列人,耶和华于是呼召摩西将以色列人带出埃及,并应许将他们祖先所居的迦南重新赐给他们为业。摩西的继任者约书亚征服迦南后,将迦南地分给以色列的十二支派。十二支派的名称如下:

  ·流便,新译为吕便 (Reuben): 雅各的长子,利亚所生。

  ·西缅 (Simeon): 雅各次子,利亚所生。

  ·利未 (Levi): 雅各三子,利亚所生。此支派特殊之处在于其为耶和华拣选的祭司,由其他支派共同供养,因此不参与分配土地。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摩西及他的哥哥大祭司亚伦都是此一支派的。

  ·犹大 (Judah): 雅各四子,利亚所生。按照家谱,耶稣就是从此支派所出。

  ·但 (Dan):雅各五子,辟拉所生。

  ·拿弗他利 (Naphtali):雅各六子,辟拉所生。

  ·迦得 (Gad):雅各七子,悉帕所生。

  ·亚设 (Asher):雅各八子,悉帕所生。

  ·以萨加 (Issachar):雅各九子,利亚所生。

  ·西布伦 (Zebulun):雅各十子,利亚所生。

  ·约瑟 (Joseph):雅各十一子,拉结所生。虽然约瑟本身算一支派,然而因为雅各曾在约瑟两个儿子头上按手祝福,按照当时的习俗等于是雅各收养了此二子;因此《旧约圣经》中凡提到这约瑟这一支派,都区分为他两个儿子的两个半支派。这两个半支派也与雅各其他十个儿子的支派(利未除外)平等参与分配土地。

  —以法莲 (Ephraim) 半支派:约瑟次子。虽为次子,但因雅各将右手按在他头上,立他大于他的哥哥玛拿西,所以一般提到时次序都是他为先。

  —玛拿西 (Manasseh) 半支派:约瑟长子。

  ·便雅悯 (Benjamin):雅各十二子,拉结所生。使徒保罗就是从此支派所出。

  在北国以色列灭亡之后,北方的十个支派被外邦人同化,因而失去了以色列人的身份;现今的犹太人一般都是指南方犹大国的犹大支派、便雅悯支派和作为祭司的利未支派的后裔。

法老(希伯拉文:פרעה,希腊文:Φαραώ,埃及文转写:pr ʿ3)是古埃及君主的尊称。是埃及语的希伯来文音译,其象形文字写作,意为大房屋,在古王国时代(约前2686~前2181)仅指王宫,并不涉及国王本身。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三世起,开始用于国王自身,并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第二十二王朝(前945~前730)以后,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习惯上把古埃及的国王通称为法老。法老作为奴隶制专制君主,掌握全国的军政、司法、宗教大权,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法老自称是太阳神阿蒙-赖神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令臣民将其当作神一样来崇拜。

法老站在权力金字塔的顶端,是神的化身,具有绝对的权威。古埃及人对法老的崇拜近乎疯狂,仅仅是法老的名字就具有不可抗拒的魔力,官员们以亲吻法老的脚而感到自豪。

这个就是第一的问题的答案!!!第二个问题就应该以生活的方面回答::

埃及人最早注意的科学门类是天文和数学。先后使用太阴历、太阳历;算术几何的发达,加、减、除法,10进位制;世界上最早的水钟;医学;美容术;玻璃制造术

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胡夫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卡尔纳克神庙;建筑特点:规模宏大;艺术特点:明确的秩序、稳定的形式

象形文字;纸草,黑墨,红墨;最古老的戏剧;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汇编《亡灵书》——古埃及的百科全书

多神教——太阳神拉、 水神努、智慧与司书之神透特、爱情女神哈托尔;来世观——现世只是短暂的,来世才是永恒长存的,木乃伊;巫术,贝斯

家庭与现代相似,妻子享有极大权利,女子有较大的择偶自主权;服饰,缠腰布及裙子;面包和啤酒是最基本的食物,鱼和家禽,一日三餐,手抓

这些资料可以看出古代埃及是个高度发达文明的帝国,

信仰的问题就导致他门的生活习惯 应为是信仰中“神明”的指示是通过一个中介传递,“法老”应运而生,代表神明无上力量的象征在一般情况是不可能随便见的,神殿的进出是需要特定的人如“长老”一类的高级神职人员才能参见“法老”。

对于问者的参政习惯问题来说:不用天天什么早朝,参见什么的。只要在必要的时节气候特定的举行神明的仪式就可以。法老在古代埃及一定的时期(在几个 不同的时期就不一样)是不怎么参加政治的,应为他就是政治的形象代言。

读下埃及历史就知道了

早王朝与古王国时代 古埃及编年史家曼内托(前3世纪),把埃及古代史分为31个王朝。第1、2王朝习惯上被称为早王朝时代(约前3100~前2686)。传说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成为第1王朝的第一位国王。

古埃及真正的统一是在古王国时代(第3~6王朝,约前2686~前2181)。这是古埃及史上农业、手工业、商业、建筑业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第一个伟大时代。随着各州的被兼并,形成了统一奴隶制国家,政权机构加强,确立了以官僚体制为基础的、君主独裁的专制统治。奴隶主专制君主被称为神之子或神的化身,不仅在今世,而且在来世也要维持其统治地位,因此他们生前就为自己建造地下世界的“永恒之宫”——金字塔。除专制君主外,奴隶主阶级还包括贵族官吏、神庙僧侣等。他们不仅占有奴隶,而且依靠国家政权压榨剥削农民、手工业者等自由民阶层,致使某些自由民变成国王、贵族和神庙的依附者。从第5王朝起,地方贵族和僧侣集团的势力逐渐加强。王室成员垄断国家要职(宰相)的特权已被日益发展起来的地方权贵所打破。中央与地方势力、专制政权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导致古王国的崩溃。

收获季节的收税官(壁画)

第一中间期与中王国时代 第一中间期包括第7~10王朝(约前2181~前2040)。从第6王朝末的珀辟王死后至第9王朝末,在不超过60年(约前2190~前2130)的时间里,至少历31王,可能多达40王。这个时期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已经瓦解,统一的王国分裂为彼此敌对的地方王国——州。有的地方贵族常常采用类似专制国王的头衔,甚至掌握军队。在第一中间期的开始,曾发生连续几十年的大饥馑,但国家仍横征暴敛,巧取豪夺,因而导致埃及史上的第一次人民大起义。

在底比斯兴起的第11王朝重新统一了埃及,埃及历史进入中王国时代(约前2040/前2133~前1786)。第12王朝时,由于青铜器的发明和使用,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国家在法雍绿洲进行了巨大的水利工程建设,开垦出大片土地,兴建了新的城市。奴隶制逐步发展,除战俘外,有些自由民也变成奴隶,而且他们的奴隶身分被其子孙所继承。对外关系十分活跃,与叙利亚、克里特的交往扩大。中王国国王对外远征,向叙利亚和努比亚扩张,且在尼罗河第二瀑布以南的努比亚境内建立了堡垒和商业据点。

第二中间期与新王国时代 从第13王朝开始,埃及进入第二中间期(约前1786~前1567)。第二中间期由于以宰相(维西尔)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发展,王权有所削弱。第13王朝的宰相安库能够左右王权,甚至比国王还重要。由于严重的社会分化和尖锐的阶级矛盾,第13王朝末再次爆发人民起义。与此同时或稍后,三角洲西部出现以克索伊斯为中心的独立势力,称为第14王朝。在三角洲的东北部,喜克索人以阿发里斯为中心建立第15、16王朝。在底比斯,继第13王朝之后兴起第17王朝。第17王朝的阿赫摩斯一世(约前1570~前1546在位)最后驱逐喜克索人,重新统一埃及,开始了第18王朝。

第18~20王朝是新王国时代,又称新帝国时代(约前1567~前1085)。这一时代的埃及国王发动了空前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图特摩斯三世时的埃及版图,北至叙利亚的卡赫美什,南至尼罗河第四瀑布,形成强大的军事霸国。在频繁的对外远征过程中,埃及王公贵族大肆劫掠财富、牲畜、奴隶等战利品。在军事远征的基础上,新王国时期的奴隶制进一步发展。一般的自由民、甚至牧人也占有奴隶,而且出现了租赁奴隶。此时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法老已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宰相一职由两人分担,协助法老分管上、下埃及。但是,地方贵族特别是以阿蒙神庙为代表的僧侣集团的发展威胁到法老的专制统治,从而导致埃赫那吞改革。第18王朝的末代法老荷伦希布死后,拉美西斯一世继位,开始了第19王朝。第19王朝的法老谢提一世和拉美西斯二世为维护埃及在亚洲的霸权,与赫梯帝国发生冲突,经过16年之久的战争,最后以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王哈图西利斯签订和约告终。第19王朝末至第20王朝,埃及国内形势动荡不安。伊尔苏领导的奴隶起义和底比斯墓地工人罢工冲击了帝国的统治;日益强大的僧侣集团篡夺了部分王权,从而导致了新王国的崩溃。

后王朝时代 第21~31王朝为后王朝时代(前1085~前332)。第21王朝时,埃及分裂为两部分,法老统治北部,僧侣王统治南部。第21王朝被利比亚人雇佣兵推翻后,又相继建立了第22、23王朝。第24王朝是三角洲舍易斯地方统治者的政权。努比亚人乘埃及衰落之机入侵,建立了第25王朝(见库施王国)。第21~24王朝是埃及国家分裂、权力分散的衰落时期,又被称为第三中间期。第21~22王朝时期,商品货币关系和高利贷业开始发展起来,债务奴隶制流行。第24王朝法老博科里斯制定法律,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废除债务奴隶制,但并没有真正实行。

第25王朝的神牛石碑

舍易斯地方统治者萨姆提克一世重新统一埃及,建立第26王朝。这个王朝通常被称为埃及的复兴时代。铁器、金属货币普遍流行,商业和经济生活较为繁荣。尼科二世法老统治时期,开凿尼罗河通向红海的运河,并派遣腓尼基水手开辟航道,绕航非洲。尼科二世及其继承者为争夺埃及在叙利亚、巴勒斯坦的霸权,曾与新巴比伦王国进行战争。

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侵占埃及,建立第27王朝。波斯人在埃及的残暴统治和无情劫掠,激起了伊那路斯和阿米尔泰乌斯领导的埃及人起义(前460~前455)。公元前404年,波斯王朝被推翻,埃及获得独立,相继建立了第28~30王朝。公元前343年,波斯帝国再次征服埃及,建立第31 王朝。公元前 332 年,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侵入埃及,灭波斯王朝,结束了延续3000年之久的法老时代。

希腊、罗马统治下的埃及 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后,埃及进入希腊化时代(前332~前30),以亚历山大城为首都。亚历山大死后,其部将、留驻埃及的总督托勒密·索特尔在公元前305年称王,为托勒密一世,创建托勒密王朝。托勒密王朝继承埃及和波斯帝国君主专制的统治形式,垄断一切主要经济部门,规定粮油盐等产品的专卖权,全部土地收归国有并重新分配。埃及农民、士兵、奴隶等不堪希腊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与奴役,从公元前3世纪末至前1世纪,屡次发动起义,动摇了托勒密王朝的统治。公元前30年,罗马军队开进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七世自杀身死,托勒密王朝崩溃。罗马征服埃及后,罗马皇帝G屋大维把埃及划为自己的私产,派遣行政长官代行统治。罗马帝国的专制统治激起了埃及人的强烈反抗。由农民、牧民和奴隶参加的“布科里人”在三角洲沼泽地的起义,从公元2世纪末起延续了3个世纪之久。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埃及成为东罗马帝国的行省之一。

公元前3、4世纪以后,埃及的奴隶制开始衰落,与私有领地扩张的同时,隶农制也随之发展起来,从而为向封建制过渡准备了条件。

阿拉伯的统治与诸王朝的继起 640年,阿拉伯将领阿穆尔·伊本·阿斯领兵入据埃及,埃及成为阿拉伯哈里发统治下的一个行省。阿拉伯人最初聚居在富斯塔特,对科普特人较为宽容。7世纪中已有相当一部分科普特人改信伊斯兰教。由于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增加人丁的税额,规定政府公文一律用阿拉伯文书写,大小官吏由穆斯林担任,因而科普特人在725~832年间多次起义,反对阿拉伯人。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则先后起用波斯人和突厥人,使阿拉伯人地位下降,散居农村,从而加速了阿拉伯人与科普特人的融合。

阿拉伯人直接统治埃及约两个半世纪。随着阿拔斯王朝的衰微,自9世纪中叶迄16世纪初的600余年间,在埃及先后出现5个王朝:土伦王朝(868~905)、伊赫什德王朝(935~969)、法蒂玛王朝、阿尤布王朝(1171~1250)和马木留克王朝(1250 ~1517)。前两个王朝的创始者是突厥人,版图包括叙利亚等地。法蒂玛王朝崛起于突尼斯,969年征服埃及后于972年迁都开罗,以埃及为统治中心,其国势强盛,疆域东起叙利亚、巴勒斯坦、汉志和也门,西至马格里布;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速,著名的爱资哈尔清真寺即在此时建成。阿尤布王朝的统治者以抗击十字军著称。王朝创始人萨拉丁率领阿拉伯联军攻打耶路撒冷王国,收复耶路撒冷,挫败英、德、法三国发起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成为阿拉伯人爱戴的民族英雄。阿尤布王朝实行军事分封制,把大批土地分给贵族和将领,作为他们平时任职、战时服役的报酬。王朝后期的苏丹从中亚等地购买大批马木留克(意为被占有的人)充当卫队,致使马木留克势力增大,并最后夺取政权。马木留克王朝初期的苏丹以制止蒙古人西侵和消灭十字军残余势力而闻名。他们战胜伊儿汗王朝旭烈兀的军队,拔除了地中海东岸的最后几个十字军据点。该王朝进一步实行军事分封制,并逐步确立了封地的继承权。13世纪后期至14世纪初,埃及经济一度高涨,经由埃及的东、西方贸易十分活跃。

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 1517年,奥斯曼帝国占领埃及。苏丹将当地政权交给帕夏(总督)、近卫军和马木留克。最初帕夏的势力最大,17世纪末18世纪初马木留克逐渐占上风。1768年马木留克首领阿里贝伊废黜帕夏,翌年宣布独立,并占据汉志和叙利亚,自称埃及苏丹及地中海和红海君主。埃及成为土耳其人的税收来源和对外扩张的基地。由于土耳其人的横征暴敛和马木留克之间的混战,18世纪末尼罗河三角洲附近1/3的农田荒芜,产量不及罗马人统治时期的1/4。农村盛行包税制,全国2/3的土地被马木留克包税人占有。手工业凋敝,受中世纪行会束缚的手工作坊占统治地位。

近现代阶段 西方殖民主义入侵与埃及人民反殖斗争 1798年拿破仑·波拿巴(见拿破仑一世)入侵埃及,1801年在埃及人民起义的打击下被迫撤离。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 执政,1807年击退英军入侵。为了抵御西方殖民主义入侵和建立阿拉伯人的帝国,穆罕默德·阿里在保留封建农奴制的基础上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他消灭马木留克势力,统一全国;兴办起第一批近代机器工业;发展商品经济;建立军队;培养出第一代新型的知识分子。这些措施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埃及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唯一有生命力的一部分”,实际上赢得了独立。但1840年英国等列强胁迫阿里接受伦敦条约,改革失败,埃及走上了半殖民地道路。在阿里王朝(1805~1952)的阿巴斯一世统治时期(1849~1854),西方殖民势力乘虚而入。1851年英国获得了修建亚历山大里亚至苏伊士的铁路线的特权。1854年,法国获得修建和使用苏伊士运河的租让合同,埃及首次举借外债。伊斯梅尔帕夏统治时期(1863~1879),埃及部分摆脱了伦敦条约的束缚,收回一些主权,经济有一定发展。但西方资本却大规模渗入埃及。伊斯梅尔被迫出卖埃及主权:1875年以低于400万镑的价格出售埃及政府在苏伊士运河公司的全部股票,并成立混合法庭;1876年接受英法对埃及财政的双重监督;1878年组成有英法代表参加的“欧洲内阁”。穆罕默德·陶菲克继位后推行卖国政策,激起广大人民的不满。1879年,奥拉比创立祖国党,强调“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1881年9月他发起兵谏,要求实施宪政。1882年7月,英军入侵埃及,陶菲克叛国投敌。阿赫迈德·奥拉比帕夏率领人民英勇抵抗,成为抗英斗争的民族领袖。

第11王朝雕塑《捕鱼》

埃及人民在亚历山大港抗击英国侵略军

1882年9月,英军占领埃及。埃及名义上从属奥斯曼帝国,实际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经济畸形发展,外国投资激增,大片土地被外国人占有。埃及成了英国的原料供应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政治家和政论家穆斯塔法·卡米勒和穆罕默德·法里德在号召埃及人民反对英国占领、争取民族独立方面作出重大贡献。1907年,卡米勒创立民族党,要求英军撤出埃及。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埃及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于1914年12月18日单方面宣布埃及为其保护国,取消奥斯曼帝国对埃及的宗主权,废黜阿巴斯二世(1892~1914在位),立侯赛因·卡米勒为埃及苏丹。在华夫脱党的领导下,埃及人民开展了全国性的反对英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1918年3月8日,英国统治当局逮捕扎格卢勒等人,开罗和全国许多城市为此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罢课、罢教、罢市和游行示威,一些地方的群众运动发展为武装斗争,甚至建立了政权机构。英国统治当局不得不释放扎格卢勒等人。但1921年底,英国统治当局再次逮捕扎格卢勒等人。埃及又一次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反英斗争。英国被迫于1922年2月28日承认埃及独立,但仍保留其四项特权:英军驻守苏伊士运河区;保留防卫埃及国防和交通线的权利;保护在埃及境内的外侨及其财产的权利;保持对苏丹的最高统治权。

1923年4月11日,埃及颁布宪法,规定埃及为君主立宪制国家,拥立前苏丹福阿德一世为国王。1936年8月,英国以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危及埃及安全为借口,同执政的华夫脱党政府签订了为期20年的英埃同盟条约,将英国1922年提出的四项特权用条约的形式确定下来。

苏伊士运河中的船只(绘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埃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埃及人民展开了更大规模的反英、反封建王朝的斗争。1946年2月,埃及工人学生联合会成立。在该组织号召下,2月21日和3月4日,埃及举行了两次全国性的抗议斗争。要求终止英埃同盟条约、英军撤出埃及、改变现行制度、消灭贫富悬殊。同年10月,在人民强烈反对下,埃英签订的英军继续留驻埃及的秘密协定被迫废止。1947年,埃及群众性反英斗争继续高涨,迫使政府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控诉,要求英国无条件撤军。

1948年5月,埃及参加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的第一次战争(见中东战争),战败。国内政治和经济状况恶化,广大人民、士兵和下级军官对法鲁克国王为首的封建王朝的统治极为不满。以纳赛尔为首的、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军官组织逐渐成为埃及革命的领导力量。

1951年10月15日,埃及政府宣布废除英埃同盟条约和1899年的英埃共管苏丹协定,并拒绝加中东司令部。 1952年7月23日 ,由纳赛尔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革命,夺取了政权,国王法鲁克宣布退位。1953年6月18日,埃及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1971 年9月1日埃及改名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犹太教(JudaiSΜ)是世界三大一神信仰中最古老的宗教。犹太教不主动到外族人中传教,坚持皈依犹太教者必须通过考验才可以。主要诫命与教义来自《妥拉》即《圣经》前五卷。妥拉广义上指神启示给以色列人的真理,亦指神启示给人类教导与指引。狭义上指《旧约》前五卷(犹太人不称旧约)称律法书或《摩西五经》即《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犹太教在中国古代旧称为挑筋教、蓝帽回回,是在公元前20世纪左右,位于西亚地区的游牧民族,希伯来人中产生的。他们“传教”的对象是已经不遵守犹太教规的犹太人。这些人可能是因为居住在没有其他犹太人的地方而入乡随俗,或与外教的人结婚。传教者鼓励他们重新遵守犹太习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5984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