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酒,通常预示要发财。
梦见渴酒,预示会有值得庆贺的好事到来,学习成绩提高,工作顺利。但如果梦里感到喝的酒苦或者酸,味道十分不好,可暗示可能会遭遇挫折、灾祸,心情悲伤。
梦见酒窖或者很多瓶装酒,暗示生活富裕幸福。
梦见自己和朋友在一起喝酒,表示生活幸福,有很多朋友,还可能预示你的家人、亲朋好友中近期有人要结婚办喜事。
梦见自己在拼命喝酒,不管是自己,还是和朋友在一起,通常表示在生活中可能会惹起是非,引来口舌之争。
如果在梦里喝酒,大醉一场,则流露了内心深处想逃避现实的愿望。
另外,如果梦见自己喝醉了酒非常难受,或是觉得喝了酒有些不省人事,这样的梦都预示身体有问题,可能要生病,要提高警惕,小心爱护自己的身体。
梦见别人喝醉了酒,则要当心借出的钱难以收回,被别人挥霍。
梦见自己独自喝酒,可能家会闹矛盾,有令你不得不借酒浇愁的事发生。
梦见慢条斯理地喝酒,则预示你头脑极其清新,工作会卓有成效,或学习成绩会提高,考试顺利。
如果梦见自己和领导或身居高位的人在一起喝酒,预示你要交好运,会得到提拔和赏识,官运亨通,要出名。
未婚男人梦见兴奋地喝酒,预示很快要结婚。
病人梦见自己喝酒,预示病情会加重。
梦见自己去赴宴喝酒,表示身体健康,生活充实,事业兴旺。
梦见大家聚在一起喝酒,庆贺团圆,这样的梦则预示可能会有生离死别。
如果梦见自己喝酒但没有菜,则预示会遭遇挫折,做事不顺。但卖酒或是造酒的人做这样的梦,则预示财源广进。
如果生病的人或是老人梦见自己喝酒一饮而尽,还暗示可能会遇到危险。
梦见自己遇到酒泉,则表示生活幸福,事业顺利,一切如意。
男人梦见给妻子或女友倒酒,表示夫妻恩爱,感情幸福。
妻子梦见给丈夫倒酒,暗示要怀孕生孩子。
学生梦见自己喝酒,预示考试顺利。
梦见对酒当歌的景象,预示考试顺利,学业有成。
梦见自己送给别人酒,表示生活快乐,富裕幸福,没有烦恼。
梦见自己卖酒,可能会和朋友、亲戚闹纠纷。
另外,如果梦见自己和别人一起喝酒,但是有人只喝酒,却不动筷子吃东西,还可能暗示有人会遇到灾祸离世。
原版周公解梦
见酒量大之人,凶。《周公解梦》
将酒予人,主无忧。《周公解梦》
卖酒,主有口舌事。《周公解梦》
梦把酒邀月,吉。秋试者梦此,必领乡荐;新婚者梦此,喜结良缘。若诗 客山人梦此,其常事也,无占。《梦林玄解》
梦酒。酒能和事,也能误事;能治病,也能增病。凡梦此者,以此类推。梦得醇醪华而安乐;梦得糟粕,主窘迫而困穷。梦馨香而甘美,主喜事来临;梦龌龊冷淡,主险难多故。梦味酸,主嗟叹悲伤;梦味涅,主贪杯鄙;梦味苦,主功劳,主谦让,起畏敬。《梦林玄解》
梦酒泉。梦得酒泉者,主饮而不竭之兆。居官则安享万种,居家则惠养千口。若梦饮醉者不祥。《梦林玄解》
梦酒柱杯中火起,凶。此乃阻盛之象。国家主臣下擅权,缙绅主仆妾为祸。若常人梦此,恐有仓卒事。《梦林玄解》
梦天雨酒,受而饮之。得沾天禄之兆。贵人梦此,主承恩受赐;若寻常梦此而占,乃血气旺于黄庭之表。不醉则病除,大醉则病发。《梦林玄解》
梦为人造酒,主家和谐,出行获利,事事无不吉也。《梦林玄解》
梦造酒。梦中学做酒家工,鼎鼎调和建异功;若是贪杯无别事,自酿自饮自经营。《梦林玄解》
心理学解梦
梦境解说:酒主矛盾。人一旦酒后失言,就容易引发矛盾。在梦中,酒就象征着矛盾。
梦见卖酒,会和朋友、熟人发生矛盾。梦见把酒送给别人,则会生活幸福,无忧无虑。梦见自己喝酒,意味着好事临头,招财进宝。但是,如果只喝了一杯酒,则预示着灾难会来临。如果梦到自己在梦中拼命喝酒,不管是跟朋友还是独自一人,这代表现实生活中会招惹口舌。梦见瓶装酒,暗示着生活会富裕,好好享受生活吧。
梦见给人一杯酒,这是祥兆。男人梦见给妻子或情人一杯酒,夫妻或情人会恩爱如初。女人梦见给丈夫一杯酒,不久会怀孕。梦见和朋友在一起饮酒,生活幸福、安逸。
梦见酒的案例分析
梦境描述:首先声明,我这个人可不是个酒鬼,平时只有和同学朋友聚会时才喝点酒,而且我的酒量也不行。那次做梦,我梦见我一个人心里难过,便喝了许多酒。(男性,30岁)
梦境解析:饮酒的梦,其含义要据梦中的具体情况而定。梦见自己独自饮酒,表明你心中有惆怅之事。梦见与朋友一起喝酒,说明你希望找到一位倾诉的对象。梦见别人请你喝酒,预示你心情舒畅,身体健康。
如梦见啤酒,代表的是娱乐活动与好的运气,是好运的象征。
梦见香槟酒,是社会地位与社交能力的象征。
梦见葡萄酒,是非凡的社交能力的象征。
梦见白兰地酒,代表的是友情。
梦见果酒,是欢乐和健康的象征。
梦见薄荷酒,代表的是如意与收入。
推荐序一 我自己的一点总结 / 褚时健 推荐序二 企业家的尊严 / 王石 推荐序三 看褚时健如何走出“哀牢山”/ 吴晓波 前言 这本书是这么回事…… 第一篇 早年的故事(1927—1948;矣则,昆明) 第一章 起始 褚姓人家 矣则 第二章 童年浪花 捉鱼 小学 第三章 少年故事 父亲 烤酒 离开 褚时健自述 我的1943 第四章 离家的日子 到省城读书 是个能干的人 第五章 所谓长大 学到了很多 见贤思齐 第六章 思变 家庭窘境 时局紧迫 第二篇 激情的青春十年 (1948—1959;南盘江北岸地区,玉溪) 第一章 战火纷飞 短暂回乡 从此游击队 出生入死的游击队生活 堂哥时仁 褚时健自述 我的1949 第三章 解放 迎来解放 迅速开始的征粮工作 第四章 革命意味着牺牲 兄弟时候 风起云涌的运动 第五章 平静或不平静的生活 波澜不兴的生活 马静芬的故事 结婚 第六章 风浪骤起 风暴来临 蓦然“右派” 话别 褚时健自述 我的1958 第三篇 生活的断层(1959—1979;元江,新平) 第一章 跌入底层 红光农场 生活总是要继续 老白 第二章 一家人要在一起 辗转只为团聚 艰难岁月 尘土里开出花 第三章 到了另一个农场 人生仓促的停留 小姑娘褚映群 第四章 新平,新平 曼蚌新的开始 找出亏损关键 欠缺 第五章 迅速进入角色 技术改造 原料之重 第六章 戛洒缘分 从此戛洒 艰难中求发展 尝试新管理 最会生活建设 第七章 不平静中的平静 看似平静的生活 褚一斌 纸厂 第八章 希望的光就要来了 黎明前 新平尾声 迎来新天地 褚时健自述 我的1966—1976 第四篇 华彩人生篇章(1979—1996;玉溪烟厂) 第一章 预备 那里有一座塔 那时是散淡时光 最开始很担心 第二章 万事开头难 并不愉快的开始 糟糕局面超出想象 新官上任三座山之强人强势 调薪风波 锅炉事件 褚时健自述 我的1979 第三章 启动改革 厂长 安居才能乐业 整顿工厂,改变观念 改变观念 初涉改革小失败 第四章 出手改革 英国莫林公司的MK9–5 串换来的辅料 单箱卷烟工资奖金含量包干 第五章 设备之战 各有各的忙 必须技术改造 出国买设备去 签“军令状” 引进一流设备,领先国内同行 第六章 烟叶的故事 有关烟叶的前世今生 好原料不好得 三分设备,七分原料 美国之行 烟草基地 试水 三合一 合并之术 第一车间 补助烟农 外购烟叶 终得回报 烟叶标准 褚时健自述 我的1986 第七章 内部管理大小事 生产必须计划 制度是最大的保障 节约也是生产力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关于成本的意识 人事就是人和事 邱建康 接班人 家里 第五篇 行在人生巅峰期(1988—1998;玉溪烟厂) 第一章 名烟翻番 红塔山 广东商人 三板斧助力,再跃巅峰 人生负累 叫停 第二章 关索坝工程 亚洲领军 又成为重量级买家 第三章 快马加鞭 海外发展 投资配套企业 能源与交通的投资 金融布局 褚时健自述 我的1994 第四章 谢幕 出事 事出有因 痛失爱女 最孤独的时候 边境被扣 家中监视居中 定罪 第五章 人生间隙 时间断层 律师马军 59现象 审判 第六篇 果夺锦标(1999至今;狱中,玉溪,新平) 第一章 是结束,也是开始 狱中 大营街 朝着圆满目标向前一步 总要做点什么 第二章 土地、水和树 那两个山头 开始 水源 果树 总有小坎坷 第三章 橙树在长大 老板给的糖 肥料很重要 砍树才能增产 马老师生病了 第四章 一年比一年丰收 孙辈归来 销售摸索着做 剪枝控梢是四季的事 黄龙病 更重要的是管理人 第五章 每一条路都指向未来 销售让褚橙年轻 互联网+ 人在高处稳步走 第六章 江山无限 褚时健自述 种橙十年 尾声 岁月像一条河 致谢
基诺族是云南省人口较少的7个特有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没有文字,过去多以刻木、刻竹,记数、记事,通用汉语。
基诺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民族乡及四邻的勐旺、勐养、勐罕,勐腊县的勐仑、象明也有少量基诺族散居。
1979年,基诺族被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基诺族的人口数为26025人。
中文名 :基诺族
另 译 :攸乐
分 布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语 种 :基诺语
信 仰 :太阳
目录
1 族称
2 历史
3 人口
4 政治
▪ 社会结构
▪ 习惯法
5 经济
▪ 种植业
▪ 畜牧业
▪ 手工业
6 文化
▪ 信仰
▪ 服饰
▪ 饮食
▪ 建筑
▪ 文学
7 科技
▪ 历法
▪ 教育
▪ 医疗
8 艺术
▪ 音乐
▪ 舞蹈
9 习俗
▪ 节日
▪ 成人礼
▪ 婚姻
▪ 丧葬
⒈族称
“基诺”是本民族的自称,可释意为“舅舅的后人”或 “尊重舅舅的民族”。
过去汉语译为“攸乐”,故又习称其居住的基诺山为“攸乐山” [1] 。
⒉历史
基诺族
关于基诺族的族源,有土著说和南迁说两种。“基诺”一词源于基诺族先民在杰卓山居住的时代,当时出现了“基诺洛克”的名称,“基”为舅舅,“诺”为跟在后面的,直译是“跟在舅舅后面的人”。相传基诺族的发祥地是“司杰卓米”。它是基诺山东部边缘一座海拔近1440米的高山,现在称为孔明山。至今,阿哈、阿希两支系以及居住在勐旺乡补元行政村的乌优支系居民,回顾祖先迁徙路线,都不约而同地把发祥地指向这座高山。这说明在很早以前,基诺族的先民就生活在基诺山及周围地区。
基诺族定居在基诺山之初,可能还处在母系社会发展阶段。传说最早居住在“杰卓”的是一个寡妇,生了七男七女,兄妹互相结婚,后来人口繁衍,便分化出两对寨子——可以通婚的两对氏族集团。第一对寨子是词通和曼锋,词通是“父寨”,曼锋是“母寨”,往后他们又发展出曼雅、窝庄、回真、生牛等10个儿女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基诺山的前半山。另一对寨子是曼坡(父寨)和曼飘(母寨),其繁衍的儿女寨有竜帕、莫羊、炸共等九寨,是为后半山。
关于两对父母寨的世系已经不得而知,但子女寨的世系还可以获得。据1958年调查,曼雅寨是词通寨分出来的“大儿子”,建寨人是姐右,后经右保、保姐、巴保姐、姐腰、腰八、八撒、撒姐、姐白腊、白腊腰、腰子、不勒姐等已有12代,若以25年一代计算,曼雅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后半山的曼卡寨分离出来的时间较晚,从建寨人不腊腰算起,已经历了8代,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从曼雅等寨父子连名的情况看,这些子女寨在建寨时已确立了父权制,也就是说至少在300多年前,基诺族已从母系时代发展到了父系时代。18世纪中期以后,以血缘为基础的父系制家庭公社仍在继续发展,到19世纪末,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部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家庭经济出现, 父系制家庭公社才向农村公社过渡。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仍顽强地保留着氏族血缘关系的纽带,各儿女寨还要到父母寨去举行一年一度的祭祖仪式。照惯例,父母寨的“寨父”、“寨母”(均系男性头人)每三年要巡视子女寨一次,届时儿女寨的人们要远出迎送,组织隆重的祖传仪式进行欢迎,热情招待。
当地人传说,在远古的时代,洪水淹没大地,只有一对善良勇敢的同胞兄妹玛黑、玛纽受仙人保护和指点,幸免于难, 经过各种艰难波折,最终结为夫妻。仙人曾赐予他们10颗葫芦籽,种下后只长出1颗,结出的100个小葫芦中,仅长成1个,却长得像房子一样大,里边还有人在说话,打开一看,葫芦里出来4种人,先出来的是基诺人,依次而出的是汉人、傣人、哈尼人(有的说还有第五种人,是布朗人)。后来,他们各自找到了乐土。从这个传说里,可以反映出基诺族同汉、傣、哈尼等民族在远古时代的密切关系。
另一传说,基诺族是从普洱、墨江甚至更远的北方迁来的。迁徙时曾经过昆明和峨山县的“没且竜”,后又辗转至西双版纳的勐遮和勐养,最终定居于基诺洛克。基诺族的巫师为死者送魂,也都送往北方。基诺族来到基诺山,先定居在一个叫“杰卓”的山梁子上,至今人们仍把这块地方称为“特巴特前”,意为基诺人共有的地方。据说基诺族居住在“杰卓”时,以树叶、兽皮为衣,以采集、狩猎为食,生活相当艰难。由采集狩猎经济到山地农业经济的转化,是基诺族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巨大进步,可是他们的旱稻种籽来得却不容易。相传,基诺人因得不到旱稻种籽,于是设法带猎狗深入到产稻区,让猎狗在谷堆上打了几个滚,结果在狗毛里带回了数十粒稻种,此后稻种逐渐繁殖,就使基诺族进入了以种植旱稻为主的山地农业时代。
基诺族尊奉诸葛孔明。传说基诺族的祖先是孔明南征部队的一部分,因途中贪睡而被“丢落”,进而以“丢落”附会为“攸乐”,这就是“攸乐”一名的来源。这些人后来虽追上了孔明,但不再被收留。为了这些落伍者的生存,孔明赐以茶籽,命其好好种茶,还叫照他帽子的样式盖房。基诺族男童衣背上的圆形刺绣图案,据说是孔明的八卦,祭鬼神时也呼喊孔明先生。上述传说的真实性虽有待考证,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基诺族同汉族的密切联系。
据现有的资料看,基诺族最早的隶属关系可以追溯到1160年,叭真统一勐泐各部落,建立勐泐景龙金殿国时,基诺山即为叭真王族的世袭领地。元朝在云南设置行省之后,西双版纳纳入元朝的统治范围。元朝政府设立彻里路,委任傣族土官进行统治。明朝改置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土司统治一直沿至清代。基诺山也是隶属其辖地。清朝鄂尔泰任云南总督时,为开拓西双版纳,于雍正七年(1729年) “江内六版纳”,实行改土归流,基诺山隶属普洱府,雍正七年至十三年(1729年—1735年)在攸乐山的茨通寨筑砖城,派骑兵、步兵约500人驻守该地,设攸乐同知。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因“烟瘴甚盛”,驻军和行政官吏病死颇多,清廷撤消了攸乐同知,委任基诺族首领为“攸乐土目”,作为代理人直接管理基诺山区。后来基诺山区长期受傣族封建领主管辖,傣族封建领主“召片领”在基诺山头人中委任“叭雅”、“扎”、“先”。民国年间,国民政府曾将基诺山归小勐养乡管辖,后又推行保甲制,在基诺族上层头目中任命保长、甲长,于是,基诺山区形成“三位一体”的政治组织。
1941年,基诺山约有8000人,共28个寨子,由于无法忍受国民党政府的各种差役赋税,基诺族人民在搓约等人的领导下发动了武装起义,迫使当局撤职查办了车里县县长王字鹅,此后三年,民国地方政府不再向基诺族人民多加兵役赋税 [1] 。
⒊人口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基诺族总人口数为23143人 [1-2] 。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基诺族的人口数为26025人,其中男性13005人,女性13020人。
⒋政治
①社会结构
新中国成立前,基诺族的基本社会结构已经不是以血缘为单位,而是由不同的氏族共居所形成的地缘单位——农村公社。这里的每个村社,就是一个独立的村寨。村寨的疆界都有刻着刀枪状的木、石界标,界内的土地归村社公有,他人不得侵占。每个村寨都有两个以上的互通婚姻的氏族,而且有两个长老按传统习惯处理村社的行政、祭祀和生产等事,俨然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天地。基诺山的土地,名义上属于西双版纳最高领主“召片领”所有,但他对于这一块世袭领地所有权的体现,只是每年派员去收取贡赋,摊派杂役,这并不影响基诺族对山区土地的实际占有和使用权。
基诺族村社内部土地占有制形式大致有如下3种:一是以村寨为单位的土地共有制,二是以氏族或姓氏为单位的土地共有制,三是个体家庭的私人占有制。这三种土地占有制形式,在各村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就多数村寨而言,占优势的则是以父系氏族为单位的土地共有制。竜帕寨可谓氏族共有制的代表。这个村寨的土地在每年砍树辟荒前,就以氏族为单位重新进行分配,收获时按劳动力平均分配产品。竜帕寨也有少数村寨共有和家庭私有的土地。曼雅寨是土地私人占有制的代表,这种私有土地被称作“柯德柯多”,可以长期占有使用,甚至能够转让,但当迁离村寨时,必须交还氏族。曼雅寨也有部分村寨共有的土地。由此可见,尽管基诺族村寨的土地占有形式有所不同,但无论那一种,都还没有达到严格的土地私人所有制的程度,基本上处于村社共有私人占用的阶段,这也正是农村公社的一个基本特点。农业生产广泛实行公有共耕、伙友共耕、私有共耕的形式,也盛行换工互助,狩猎所获也用原始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进行分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萌芽性质的土地的私有、租佃、买卖关系开始出现,当时已有借贷、雇工和类似家内奴隶的“养子”,村寨成员内部有了贫富分化,富裕者称“搓果”,穷困者称“绕赤”,居中的叫“卖马亚”。极少数人就其经济地位而言是剥削者,但尚未形成一个脱离生产、以剥削奴隶或农民为生的阶级。在这里,劳动力的强弱同经济地位的穷富密切相关。比如,同是一个村社的头人,有的劳动力多就年年有余粮,因而具有放债的能力,而有的头人劳动力少或多病,就要缺衣少粮,不得不向人借贷或依靠亲友接济。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在多数村寨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村社或父系氏族共有制。
村寨的主要领导为“卓巴”(寨父或称老火头)、“卓色”(寨母或谓老菩萨、大斋),他们是村寨中两个古老氏族的长老,是村寨里享有最高威望的人。担任此职的唯一条件是年龄最大,而不是勇敢善战,经济富裕,能说会辩。即使他碌碌无为,甚至是个瞎子或哑巴,也得义不容辞地担任村寨长老的职位。他们去世之后,继承人也是同一氏族的最年长者。有些较大的村寨还按年龄安排好了继承者,“卓巴”的继承人称“巴努”, “卓色”的继承人叫“生努”,他们作为当权长老的助手,在“卓巴”、“卓色”没有去世前就要从事村寨的具体管理事务。长老的职能主要是主持村寨生产、生活和祭祀活动。譬如,每年播种前只有经过他执行的杀牲祭鬼仪式,并由其先撒几颗种后,全村才能播种;过年的日期也由他们决定。一旦长老家中独有的被村寨成员敬畏的大鼓、芒锣敲响时,便宣告了新年的开始,村社男女老幼齐至长老家歌舞作乐。
长老与开始建寨的父系氏族联系在一起。有的村寨人丁不旺,若两个长老所在的氏族其中有一个灭绝已无长老可立,往往引起整个村寨的迁移。长老虽不具有政治特权,但拥有特殊的地位。傣族土司时,在基诺族中设立“帕雅”、“扎”、“先”的政治统治,国民党政府也曾建立保甲制,但他们往往都与村寨长老制相结合,并没有也无法取代长老的地位。
1950年勐养建立区政府后,基诺山归勐养管辖。1954年4月,党和政府派民族工作队进入基诺山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争取团结民族宗教上层人士、知名人士和疏通民族关系,发展生产。在政治上团结了广大群众,培养了一批民族工作的积极分子,保证了民主建政的顺利进行。党和政府针对基诺族社会特点,按照“团结、生产、进步”的工作方针,采取了不经过民主改革而采取发展其生产文化的办法,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得到了广大基诺族人民的欢迎和拥护,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1956年底,普遍成立了换工互助组。1957年2月成立了“攸乐山区生产文化站”(基诺洛克生产文化站),协商选举出基诺族的站长和副站长,全基诺山36村寨,963户人家,5284人开始享受到民族平等和当家作主的权利。1958年攸乐山区生产文化站改称为基诺洛克区政府,隶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基诺族人民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1981年基诺洛克公社将基诺公社革命委员会改为基诺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撤销基诺公社,代之以基诺山区公所,作为景洪县政府的派出机构。 1988年初,基诺区改为基诺山基诺族民族乡,隶属景洪县,境内居住着基诺族、哈尼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 。
②习惯法
基诺族在社会组织内部有一种原始的习惯法,作为待人处事的规矩、判别是非的标准和调解内部矛盾的法度,以此来维护传统社会中人际关系的正常运行。
这种习惯法又与原始宗教、伦理道德有着天然的联系,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基诺族一敬畏鬼神,二敬畏长老,如在年节中举行祭祀时,卓巴、卓色两家各杀一只鸡,以“神的使者”名义宣布传统的村规民约。
基诺族一直保留着以酒代罚之习,凡违反了村规民约或做错了事的人,一般要罚其10碗酒,重者要罚两头猪、百余斤大米和几十斤酒,请全村老少共餐一顿。
在离婚仪式中,男方出一壶酒,由女方的舅舅各倒一杯酒,男女各喝一口,余者倾注于地,男方说:“你活着不是我家人,死了也不是我家鬼。”婚姻即正式解除。
习惯法与伦理道德以民谚、歌曲、古训等形式来传播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如俗语说:“巴什不结亲,死后可配对。家族内不嫁,兄弟间不婚。两只公鸡不住一个窝,一个姑娘不恋两个小伙。没有媒人不成婚。把女儿当财产,有情人也难成亲。不长草的地方不出庄稼,爱虚荣的女人不会当家。”
基诺族保存着天然的平等观念,他们把公平公正的观念比作天平。烧地时,由“沙奇”(公证人)看拦火道的宽与窄是否符合规定来判断烧地者的责任。男女恋爱要请一个女子做“沙奇”,结婚时要由她证明嫁妆和礼金的数量。分家时,特别是巴卡村村民离婚,夫妻双方各请一位“沙奇”作为离婚证明人,以公平的古规来监督双方分家产的过程。
基诺族社会保持着原始天然淳朴的道德风尚。大家尊老爱幼、团结互助,他们勤劳、好客、重信用,传统美德蔚然成风。基诺族生产力水平低下,常常缺衣短粮,但他们的粮食却储存在地边或屋外的小草棚中,“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基诺族中还保留着原始平均主义的习惯,所猎获物即使是一只小麂子,也要按村社人口人均一份。在民间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习俗,即捕获到猎物之后,凡是见到捕获者的人,生时就可分得一份,熟时还以可去吃,直到吃完为止。饮酒待客也非常真诚,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 [1] 。
⒌经济
①种植业
基诺族长期处于十分落后的原始状态,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以“刀耕火种”为主要手段和特点的山地农业是其经济生产的主要形式。它主要靠毁林开荒、轮歇耕作。垦荒时伐木刈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用草木灰作肥料,稍事平整,即行播种。一年种一季,不选种、不施肥。播种时,男子用剁铲或手锄在前面挖坑,女子随后点种、掩土。在平缓的坡地上才有少量的条播和撒种。他们采用轮种制的方法,开荒的山地一般种一、二年,较肥沃的才种三年。第一年种棉花,第二年种旱稻,第三年种包谷,种完后就抛荒,再开新地。砍刀、剁铲、钐刀、弯刀、镰刀、火镰、小手锄等是基诺族主要生产工具。
基诺山是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传说三国时,基诺族人民就已开始种茶,并能进行初步的茶叶加工。清朝初中期,普洱茶盛极一时,西双版纳六大茶山最高年产量曾达8万担,其中车里、攸乐山、大勐龙等产茶5000余担。1729年清政府设立“攸乐同知” 始派官员征收茶捐赋税,当时有许多茶商和马帮前来收购茶叶,基诺山的竜帕寨曾是清政府设立的茶场,是当时的制茶中心,茶叶生产曾兴盛一时。
1981年基诺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1984年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近年来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基诺族人民因地制宜,积极对农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粮食种植,使原来粗放落后的旱地耕作方式向粮食种植的科学化目标迈进。旱稻亩产量从1980年的100公斤提高到1998年的133公斤。全乡水田面积稳定在6000亩左右,在耕地面积有所减少的情况下,人均粮食从1979年的478公斤提高到1998年的628公斤。 2003年全乡有耕地面积30715亩,其中水田面积6655亩。粮食播种面积30669亩,总产量5345.6千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525公斤。
依靠科研部门科技上山的支持,基诺族广泛种植经济作物,不仅促进了山区经济的发展,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使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茶叶、砂仁、橡胶成为基诺乡的三大支柱产业。在对山区经济进行综合开发的同时,国家又实施了“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基诺乡划定的自然保护区有86215亩,国有森林447758亩,占全乡总面积的578% 。
②畜牧业
至20世纪80年代初,基诺族的养殖业尚处在原始放牧阶段。大牲畜有黄牛、水牛,但不是用来耕地,而是用于祭祀和食肉,还普遍饲养猪、狗、鸡等家畜家禽。除狗外,牲畜都自行放牧于村寨周围的山坡草地上,也无专人照管,让其自由栖息、觅食。
基诺族人善于狩猎。狩猎是基诺男子的一项基本技能,猎获动物的多少,狩猎知识和经验是否丰富成为衡量男子能力的主要标志。男子外出或劳动时多随身携弩弓、弯弓、弹弓或荷挎猎枪,随时射杀飞禽走兽,他们也能设置陷阱、扣子、篱道、跳签、压木等捕捉野兽。猎获归途中,狩猎汉子敲响一种用竹子做的打击乐器,声音铿锵有力,狩猎英雄还会唱起动听的狩猎歌。盛行集体围猎,参加者平均分配猎获物,唯击中者多得兽皮。
捕鱼也是基诺族居民的重要副业。小黑江、勐旺河、卜天河等,沟箐纵横,鱼类资源非常丰富。人们有空就去捕鱼,农闲时还集体捕捞,用作小菜或做成“干巴”,烧烤后便成为待客、佐食的佳肴。
采集是基诺族妇女的重要生产活动。基诺族日常生活的佐餐、副食主要靠妇女采集的各种野菜、野果和虫类。基诺山生长着许多山珍野味,如各种菌类、竹笋、木耳、白生等,野果有一二十种,野菜达二三十种,虫类20多种。基诺妇女在生产劳动中习惯背一个棉布大筒帕,以备随时采集各种野菜和果子,有的现采现食,有的则要加工后方可食用。基诺妇女耕作之余就四处采集,收工回家,全家吃的佐食汤菜都有了。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下,基诺族大力发展养殖业,大牲畜从1954年的627头发展到2003年的1263头,生猪从1954年的1960头发展到2003年的11052头。基诺族过去从不养鱼,至2003年,养鱼125亩,产量10700公斤 [1] 。
③手工业
基诺族的传统手工业规模小,尚未形成商品生产,基本上还是自给自足经济的一种补充,也没有从与农业中完全分离出来。
纺织和刺绣是基诺妇女的一项基本技能。在基诺山,随时都可以看到妇女或手持纺轮捻线,或穿针引线刺绣。纺线的技艺只有经过长期训练才能熟练掌握。织布是成年女子特别是已婚妇女的一项活计。她们用一种原始的腰机织布,把经线的一头拴在自己的腰上,另一头拴在对面的木柱上,席地而坐,双手持梭将纬线来回牵引,然后用砍刀状的木板打紧,织出厚实耐用的“砍刀布”。每年秋收之后,妇女们忙着去除棉籽,弹花、纺线、染色。刺绣主要用于服饰。基诺族女子从小就必须学会刺绣、缝纫的技能,成年后便要亲手刺绣手帕、挎包、花带等信物送给恋爱对象,定亲后女孩还得纺织和刺绣一批衣被作为陪嫁。
基诺族男子的传统手工业则为竹篾编制。基诺山漫山遍野的竹林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生活用品,他们住的是竹楼,吃的是竹笋;桌、椅、板、凳、床、箱是竹编的,甑、碗、瓢、盆、筷是竹做的;刻木记事用竹板竹片,吹拉弹奏也离不开竹;农耕用的剁铲,狩猎用的弯弓、跳签……小到烟盒,大到背篓,无一不是基诺男子技巧技能的表现。他们用两抬两压、三抬三压和双抬双压等方法编制各种生产生活用品,造型美观大方。
基诺族的民间手工艺还有雕刻,即用木、竹和牛角等雕刻出神龛、棺材、耳环、鼓、烟斗以及饭甑、碗、勺等生活用具。他们擅长泥塑,主要是做些祭祀用的人、马、猪、牛、羊、蛇、蟹、鸡等。
几乎每个基诺山寨都有铁匠,他们能生产斧头、镰刀、锄头、铁犁等生产工具和刀、铲、锅等生活用具。铁匠技术据说是从汉族那里学来的,他们不具有冶铁的能力,打铁用的原料多是与马帮或外商以物换物而来 。
⒍文化
①信仰
基诺族除具有一定的祖先崇拜和对诸葛孔明尊奉外,最具特色、占主要地位的宗教观是万物有灵思想。
基诺族认为山有山神,地有地神,寨有寨神,谷有谷神。每年祭祀的活动很多,传统节日、喜庆丰收,生儿育女、天灾人祸都要祭祀神灵。
一年中最大的祭祀活动是“特懋克” 节时的祭太阳鼓。太阳鼓是基诺族最神圣的祭器和乐器,一般有两面,分公鼓和母鼓。他们视太阳鼓为神灵的化身和村寨的象征。祭祀太阳鼓,目的是祈盼它能保佑全寨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祭祀活动还有“喏嫫洛”祭创世神阿嫫杳孛和“好希早”节时祭祀祖先。还有叫谷魂、“祭大竜”、“祭小竜”等十多种。
祭祀活动均有特定的规矩,一般要杀猪、杀狗。狩猎祭要按猎获物的大小、凶猛程度分为三个等级,祭祀的规模也根据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所有猎物必须在祭祀后才能食用。大的宗教活动由“卓巴”、“卓色”主持,全寨人参加,并由不脱产巫师“白腊跑”和“莫培”念经。
基诺族的巫师有一套独特的占卜术,且巫医并行,能用草药治病。巫师既是熟知习惯法和历史掌故的人,又多为著名的歌手,同时又是长篇史诗的口传人,实际上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
②服饰
基诺男子通常上穿无领无扣对襟黑白花格麻、布褂,上衣背面正中缝上一块方形红布,上绣一朵美丽的太阳花(一说是孔明的八卦图案),下身着白色或蓝色宽大长裤或短裤,扎宽布腰带。新中国成立前,多数男子头顶留三撮头发:中以纪念武侯,左右以怀父母。有的说,左为父母留,右为自己留。
女子上身穿无领镶绣对襟杂色小褂,下系镶红边黑色前开合短裙,现在也有改穿长裙的。基诺妇女习惯裹绑腿、挽发高髻,她们头上还戴有白厚麻布,后披翅长及肩部的披风尖顶帽,显得既庄重大方又活泼俏丽。过去男女均赤足,喜欢嚼食槟榔或用花梨木黑汁染牙。男女皆两耳穿孔,内塞竹管、木塞,以耳孔大为美 。
③饮食
基诺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大米为日常主食,杂以玉米、瓜豆等。基诺族食用大米很讲究,要吃好米、新米,陈仓米多用来喂养家畜或做烤酒。喜吃青玉米。早餐通常把糯米饭用手捏成团吃,午餐多把米饭用芭蕉叶包好带到地里随时加盐和辣椒食用,也有直接把米带上山,就地砍竹筒、采集野菜,把米和菜放在竹筒里烤熟而食。晚餐除主食米饭外,还备有一些菜肴,其中有瓜豆及随时采集和猎获的山菜野味,家庭饲养的畜禽只在婚丧礼祭时才能宰杀,平时肉类多来源于狩猎所获。
基诺族喜酸、辣、咸口味,尤其喜酸。酸笋是主要的家常菜。把格里罗果捣烂后加辣椒、盐成为每餐必备的调料。基诺族的烹调方法主要是烤、煮、炒。竹筒烤饭、酸笋煮狗肉、苦刺果煮牛肉、火烧飞蚂蚁、烤蜘蛛、竹鼠煮稀饭、芭蕉叶烧肉、金条肉都是基诺族最具特色的风味佳肴。基诺族普遍喜好饮酒,民间有不可一日无酒的说法。所饮用的酒大都是自家用大米或玉米酿制。在酿制过程中,通常要加一些锁梅叶等植物,酒呈浅绿色,带有一种植物的自然香味,有健脾强身之功效。基诺人多喜喝老叶茶,喝茶时一般都将老叶揉炒后放入茶罐加水煮至汤浓才饮用。
在毛俄、茄玛等寨的部分基诺族妇女中,还有一种食用当地特有的胶泥的习惯。有的老年妇女已食土成癖,一日不食就有不适。研究表明,这种胶泥中含有少量人体必需的铜、铁、钙、锌等元素 。
④建筑
基诺村寨喜建于平缓向阳的小山坡上。房屋是用竹木和茅草修建的“干栏式”竹楼,貌似孔明帽,相传建房式样是孔明教的。竹楼由木架支撑,用粗木做梁、柱,连榫为架,不用金属连接。楼板和四壁用竹片排列铺成,将茅草编成草排覆盖在楼顶上。竹楼上层住人,下层不设四壁,用于堆放工具、什物和家畜栖息。竹楼上有前后两个晒台,前晒台连着楼梯口,后晒台是晒衣、纺织之处。楼上用篾笆隔开,里屋按人口多少隔成数间卧室,外屋为“客厅”,兼厨房、饭堂,“客厅”中间有火塘,三块锅桩石作三足鼎立状,火塘上面悬挂着竹编吊笼,放置食品。火塘和锅桩石是家中神圣之物,饮茶、谈天、商谈家务、安排生产都在此进行。竹楼屋脊两头装饰着茅草扎的耳环花,一般群众的竹楼共饰6朵,村寨“长老”家则饰10朵。装饰着耳环花的竹楼使人一眼就识别出其主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传统基诺族房屋与现在稍有区别,大致有两种:一是有一个火塘的竹楼,内居一个父系家庭的全体成员五六人至十余人。据说20世纪40年代国民党军队进山镇压基诺人民起义前,许多村社都存在着有五六十人的父系大家庭,几代人在一个男性家长领导下集体劳动,吃大锅饭。另一种是竜帕寨的长方形竹楼,长约三四十米,宽8至10米,楼内共居着同一父系氏族的数代人,进楼有一通道,用石头砌边的土台上等距离并排着各个小家庭火塘,火塘两旁是他们的卧室,进门右边第一间为家长寝室。这种大长房虽然也有一个男性家长,但各小家庭已有了自己的家庭经济,按小家庭为单位独立消费。1940年时,竜帕寨的一个大竹楼曾住着同一父系氏族的的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