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包容的名人故事(精选14篇)
引导语: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包容的名人故事,欢迎阅读!
包容的名人故事 篇1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小和尚讲故事。这个小和尚对自己的头脑、学问、智慧还算比较自信。聪明人当然愿意和聪明人交流,那确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而遇到学识浅薄、思维混乱、说话缠夹不清的师兄师弟,每每会气急败坏,大发脾气,常常把一句:“你怎么还不明白?你猪脑袋啊”挂在嘴边。师父为此批评了他很多次,他嘴上承认错误,但一遇到类似情况,仍然忍不住要发脾气。可是有一天,一次上山打柴的经历让他改变了看法。
这一天柴打得特别多,他的心情也很好。回去的路上他累了,就放下柴担到溪水边喝点水,洗一把脸。这时“小强”来了。小强是山里的一只小猴,经常来这边玩,也经常碰到上山打柴的小和尚。日子久了,他们就成了好朋友。小和尚洗完想要拿汗巾擦脸,却发现汗巾还挂在那边的柴担上,他也确实是很累了,于是就指着柴担,示意让小强替他去拿汗巾。
小强跑过去,从柴担上抽了一支木柴,给小和尚拿了过来。小和尚觉得很有趣,又让小强去拿,并用手比划呈方形,嘴里说着:“汗巾、汗巾”。小强又去,拿回来的还是木柴。小和尚笑得更开心了,这次他拿一块石头丢过去,正好丢到汗巾上,然后指给小强“看到了吧?拿那个汗巾”。小强再去,拿回来的还是木柴,而且还是一幅得意洋洋的表情,好像在说“你看,我多能干!”看着小强一幅志得意满的样子,小和尚笑得前仰后合。
回来以后,小和尚把这件有趣的事告诉了方丈。于是方丈问他:“你跟师弟们讲道理,他们听不明白,你就会发脾气。可是小强听不明白,你为什么反而觉得有趣?”小和尚一愣,回答说:“小强听不懂是很正常的,因为他是猴。可师弟他们是人,他们不应该听不懂我说的道理。”
方丈说:“应该?什么又叫做应该呢?首先每个人天生的悟性不同,悟性好的人,并不是他的功劳;悟性差的人,也不是他的过错。就算是悟性相同的,后天所处的环境又不一样。出生在书香门第的人,并不是他的功劳;出生在走卒屠户的人,也不是他的过错。就算是环境一样的,能遇到的师父又不一样。遇到一灯和尚的,未必是他的功劳;遇到酒肉和尚的,未必是他的过错。人与人有这样大的差异,你凭什么就能说谁‘应该能’怎么样呢?”
小和尚听到这里,低头不说话了。方丈接着说:“更何况,天道无常,人世无常。今天他比你差,你可以看不起他,明天他若比你强了呢?那时候他再来看不起你,你心里感受却又如何?”
小和尚惭愧的说:“师父,我知道我的错了。”方丈却摇头道:“不,其实你最大的错,却并不在于此。”小和尚睁大了双眼问:“那我的错在哪里呢?”
方丈说:“错在你没有学着用佛的眼睛去看,用佛的心去想。”小和尚忽然觉得,自己似乎就要领会到一些什么东西了,于是连忙磕头说:“和尚慈悲,求师父教我!”
方丈微笑道:“你仔细想一想,同样是不能理解你的意思,为什么你对师弟就会发怒,对小强就会开怀大笑?他们是相同的,而变化的是你自己。所以问题并不出在他们身上,而出在你身上。你不对小强发怒,是因为你是人,他是猴,你比他的智慧高得多,因此你就可以包容他的错误。而你师弟他们是人,你也是人,你的智慧跟他们是同一个档次,因此就包容不了他们的错误。如果是佛呢?佛看到你师弟们的错误,他会发怒吗?他当然不会,因为佛的智慧可以包容一切。”
“你最大的错误就在于,没有试着用佛的眼光去观察世人,用佛的慈悲去怜悯世人,用佛的智慧去包容世人。”
包容的名人故事 篇2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陶行知先生就把民主与宽容的思想渗透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让它们发挥奇妙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宽容的智慧:
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的故事体现了宽容的魅力,闪耀着教育者的智慧。宽容是一种美好的教育情感,教育需要宽容,更需要给宽容一个生存的空间,让宽容“复活”。俗语说:过犹不及,有时候制约太多、束缚太紧,反而不利于发展。
包容的名人故事 篇3管仲是春秋时齐国人,长得相貌堂堂,他博古通今,有经邦济世的才能。年轻时,与鲍叔牙一起做生意,赚了钱分帐时,管仲总是多拿一些。大家都很生气,鲍叔牙说:“管仲不是一个贪小便宜的人,他多拿是因为家里穷,我是心甘情愿让他多拿的。”
后来,管仲参了军,每次打仗都缩在最后面,撤退时又跑在最前面,别人都骂他是个胆小鬼,鲍叔牙出面制止别人的耻笑,说管仲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家里有老母亲需要他赡养。
管仲听了这些话,十分感动,说:“生我的是我的父母,而能真正了解我的却是鲍叔牙!”从此以后,他们俩结成了生死之交。
却说齐襄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纠,母亲是鲁国人;小儿子叫小白,母亲是莒国人。管仲对鲍叔牙说:“齐襄公死后,继承王位的不是纠就是小白,我们俩现在分别去给纠和小白做老师,到时不管他俩谁做国君,咱们俩都相互推荐。”
鲍叔牙觉得这主意不错,于是,管仲就做了公子纠的老师,鲍叔牙做了公子小白的老师。
齐襄公是个昏君,被大臣杀了。当时公子纠在鲁国,公子小白在莒国,大臣们决定迎接公子纠回国当国君。
鲁国派人送公子纠回国,莒国派人送公子小白回国,管仲怕小白先回国,就追上公子小白,射了他一箭。公子小白假装中箭,骗过管仲,然后与鲍叔牙快马加鞭先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即齐桓公。
鲁庄公听说公子小白当了国君,十分生气,就派兵攻打齐国,结果大败而还。在齐国压力之下,鲁国杀了纠,把管仲送回齐国。
齐桓公要鲍叔牙当丞相,鲍叔牙说:“管仲这个人有经天纬地的才能,他比我强十倍,希望大王不要记恨他射您一箭,让他当丞相。”
桓公想了想说:“好,我先见见他,看看他有什么能耐。”
齐桓公选了个日子,亲自把管仲接到宫里,管仲就向齐桓公谈起了自己的治国政策。管仲讲得头头是道,齐桓公听得津津有味,两人连续谈了三天三夜,齐桓公十分高兴,就把所有国家大小事情交给管仲去处理,称他为“仲文”。
管仲死后,齐桓公让鲍叔牙当丞相,鲍叔牙说:“我这人善恶分得太明,恐怕难以胜任。”齐桓公为了让鲍叔牙当丞相,就把自己宠爱的三个小人赶出了宫门,鲍叔牙才当了丞相。
宽容的智慧:
鲍叔牙对管仲的知遇和推崇,最终让“管鲍之交”成为代代流传的佳话。
宽容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化害为利,化敌为友。宽容往往能够使对方从中吸取教训,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毕竟人心不是靠力量可以征服的,宽容大度可以感化一切心灵的坚冰。
包容的名人故事 篇4刘备去世以后,蜀国丞相诸葛亮准备北伐中原。当时蜀国南部,就是云南贵州交界处,少数民族的大酋长孟获发动叛乱,诸葛亮决定亲自领兵平息叛乱,先解除这后顾之忧。有人建议,派一员大将南下足以消灭孟获,丞相就不必深入那“不毛之地”了。但是诸葛亮考虑得更长远,他要对孟获恩威并施,以收服人心。
孟获有万夫不当之勇,豪侠仗义,在少数民族中很有威望。诸葛亮命令部下,遇到孟获,千万不要伤害他,要抓活的。
第一次战斗,蜀军在诸葛亮的指挥下逮住了孟获。当士兵押孟获进营时,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还叫人摆酒席款待他。
第二天,诸葛亮陪他参观蜀军营地后,问孟获:“我们的军营怎么样”孟获不仅不赞扬,反而说:“不过如此。以前我不知道你的虚实,所以战败了。现在我看到了你们的部署,如果放我回去,再战定能战胜你们。”
诸葛亮笑着,把孟获放走了。几天后,孟获果然带兵来挑战,结果又战败被俘。孟获还是不服输,诸葛亮又放了他。
孟获又连续和诸葛亮一战再战,一连打了七次,被擒七次。最后一次,孟获又被押解到蜀军营帐。士兵传下诸葛亮的将令说:丞相不愿意再见孟获,下令放孟获回去,让他整顿好人马,再来决一胜负。
孟获想了很久说:“七擒七纵,这是自古以来没有过的事情,丞相已经给了我很大的面子,我虽然没有多少知识,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么能那样不给丞相面子呢!”说完跪在地上,流着眼泪说:“丞相天威,我们再也不反叛了!”
诸葛亮很高兴,赶紧把孟获搀扶起来,请他入营帐,设宴招待,最后客客气气地把孟获送出营门,让他回去。
自那之后,孟获死心塌地归顺蜀汉,直到诸葛亮死,他都没有叛乱。这在客观上为蜀汉出兵中原扫清了后顾之忧,而且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生活安定和经济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宽容的智慧:
诸葛亮七擒孟获,把智慧和宽容演绎得淋漓尽致,赢得了一方长治久安。
宽容是一份接纳,海纳百川,不计前嫌,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只有能接纳世界的人才能得到世界,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就大业,原因就在于他们懂得宽容。
包容的名人故事 篇5毕加索对冒充他作品地假画,毫不在乎,从不讲究。看到有伪造他的画时,最多只把伪造的签名涂掉。
“我为什么要小题大做呢”毕加索说,“作假画的人不是穷画家就是老朋友。我是西班牙人,不能和老朋友为难。而且那些鉴定真迹的专家也要吃饭,而我也没吃什么亏。”
宽容的智慧:
君子坦荡荡。宽容有时候是对别人最大的恩惠,一个小小的不经意的或者有意的宽容都能够让人得到幸福,何乐而不为呢
包容的名人故事 篇6“她不可能卖得好,我敢打赌,如果超过一百万本,我把鞋子吃下去。”这是一位脱口秀主持人针对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妻子希拉里写的自传的辛辣评价。上天往往喜欢捉弄把话说绝的人,希拉里的自传没过几个星期、就畅销了一百万本。主持人该品尝鞋子的味道了。
没错,他的确吃鞋子了。不过,鞋子的质地不同寻常,主持人吃下的是总统夫人特意为他定做的鞋子形状的蛋糕。那味道一定棒极了,因为它里面加了一种特殊的调料——宽容。
面对主持人的嘲讽,希拉里并没有给以他猛烈的回击或等着看他吃鞋子,而是用一种幽默宽容的方武巧妙地化解了这场矛盾。总统夫人因宽容而更加让人敬佩,蛋糕鞋子因宽容而更加美味可口。
包容的名人故事 篇7二战时,美国海军炮艇“塔图伊拉”号停泊在英国威尔士,莱德勒少尉在炮艇上服役。一个星期天,他在一个“不看样品”的拍卖会上,用30美元拍得一个密封的大木箱。打开木箱,里面是两箱威士忌。许多围观的人愿出30美元买一瓶,莱德勒婉言谢绝,因为他不久将调走,他想留着这些威士忌开一个告别酒会。
嗜酒的海明威当时正好在威尔士,他找到莱德勒,希望买6瓶酒,莱德勒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了。海明威掏出大把的美钞说:“卖我6瓶,你要多少钱都行!”莱德勒沉默了一会,说:“好吧,我用6瓶酒换你6堂课,你教我怎样成为一个作家,如何”海明威答应了。海明威认认真真地为莱德勒上了5堂课,准备上最后一堂课时,他临时有事要离开威尔士。莱德勒陪他去机场,海明威说:“我绝不会食言,现在就给你上第6堂课。”海明威说:“在描写别人前,首先自己要成为一个有修养的好人……第一,要有同情心;第二,以柔克刚,千万别讥笑不幸的人。”莱德勒疑惑不解地问:“做好人与写小说有什么相干”海明威一字一顿地说:“这对你的整个生活都是重要的。”
临别前,海明威突然转过身来说:“朋友,为你的告别酒会发请柬前,务必把你的酒抽样品尝一下!”回到炮艇后,莱德勒打开威士忌,发现里面装的全部是茶。莱德勒不禁为海明威的宽厚深深感动。
穆律罗是17世纪西班牙最有名的画家和贵族。在他众多的奴仆中有一名叫塞伯斯蒂的青年奴仆,对画画有种与生俱来的`喜好。穆律罗给学生上课时,塞伯斯蒂就在一旁偷偷地学习。
包容的名人故事 篇81874年11月30日的夜晚,伦敦的布伦海姆宫灯火辉煌,一群贵族男女在这里翩翩起舞。突然,一位活泼、美丽的贵族夫人连声叫喊肚子疼痛,人们赶快把她扶到就近的一个临时女更衣室。温斯顿·丘吉尔——一个早产儿,就这样非同寻常地来到人间。
丘吉尔是英国显赫的贵族公爵马尔巴罗家族的后代。英国除了王室以外,公爵家庭总共不超过20个,马尔巴罗家族按封爵次序名列其中第十位。丘吉尔的母亲詹妮是美国百万富翁杰罗姆的女儿,1873年与丘吉尔的父亲伦道夫结婚,1895年1月24日伦道夫因病医治无效,溘然去世,终年46岁。这时的詹妮虽已40多岁,但依然美艳惊人,风姿绰约。不久,她便萌生了嫁给一个25岁男人的想法。然而消息一经传出,立刻遭到众多亲友的反对。就在詹妮几乎要放弃了的时候,詹妮25岁的儿子、与母亲要嫁之人同岁的丘吉尔,坚决地握住她的双手:“亲爱的母亲,就算全世界都反对您,我也会勇敢地站在您这边,所以,请您也一定要勇敢。”儿子坚毅、鼓励的目光,让詹妮义无反顾地披上了洁白的婚纱。但这桩婚姻并没有维持多久。
10多年过去了,詹妮的儿子丘吉尔已经凭借卓越的才能跻身政坛。60岁的詹妮也要再次迎来婚礼。这次的决定同样遭到众人强烈的反对,尤其是儿子的那些反对派们。詹妮犹豫了。这次与上次不同,丘吉尔打小就怀有雄心壮志,并且具备实现远大理想的能力。她不想因为自己贻误儿子的前程。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儿子又一次握住了她的手:如果让我在我的仕途与您的幸福之间作选择,我心甘情愿的选择后者。请您不要再有任何顾虑。母亲幸福,我才幸福。詹妮又一次无比快乐地迈入了婚姻的殿堂。婚礼上,儿子依然像上次一样,坚强地站在她的身边,而另一边则是比儿子还要年轻的36岁的新郎。能够两次接受母亲的婚姻,也许很多人都做得到。而面对沉重的压力,丘吉尔两次接受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人作自己的继父,这需要多么豁达的胸怀。
1908年8月15日,伦敦报纸登载了一条引人注目的消息:33岁的内阁贸易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先生与23岁的克莱门蒂娜霍齐娅**订婚。举行婚礼的这一天热闹非凡,宾朋满堂,欢歌笑语。证婚人是财政大臣劳合乔治,而他选择的男傧相却是他在下院的一个坚决反对者——包括休塞西尔勋爵。当时丘吉尔推行一系列争取工人拥护的社会改革,休塞西尔勋爵在内的贵族集团坚决反对这些改革。这里反映了英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人们可以在下院和政治集会上相互咒骂,如同仇敌,但在个人生活中却能成为亲朋好友,相敬无间。在政治生活中虽然是公敌,却不妨碍他们在私人生活中称兄道弟。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也这样说过:“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污蔑的人。……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西方近代的这种文化现象是多么的耐人寻味。
宽容比自由更重要!这宽容来源于对每个人权利的尊重:我虽然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利;我虽然不支持你的行动,但我坚决维护你合法行动的自由!
包容的名人故事 篇9中国唐朝有一位大将,叫狄仁杰,他待人宽厚,深得他的部下和民众的爱戴。
有一次,武则天派宰相张光辅到汝南去讨伐造反的李贞,由于老百姓起义反李贞,李贞很快就被打败,全家自杀。可是李贞的党羽有两千多人,全部被张光辅判了死刑。狄仁杰那时在豫州做刺史,听到了这件事,打抱不平,连忙写了一封奏章给武则天,说那两千多个李贞的党羽,不过是被李贞威胁,根本就不是存心造反,如果把他们统统杀死,实在是冤枉,也未免太残忍了,因此请求宽免。武则天听了狄仁杰的话,便把这两千多人免去死罪,改罚到边境去服役。
张光辅消灭了李贞,自以为有功,纵容他的士兵,到处抢劫,闹得民间鸡犬不宁!狄仁杰看不过眼,就向张光辅提出抗议。
张光辅心里很恨狄仁杰,到京城,马上向武则天进谗言,说狄仁杰的坏话,武则天误信张光辅的话,就把狄仁杰贬到复州去做刺史。但是,狄仁杰毕竟是个有才能的好人,不久,武则天醒悟过来,又升狄仁杰到京城来做大官。
有一天,武则天对狄仁杰说,“你在外面做官,成绩很好,因为有人讲你的坏话,我一时未察,才把你贬到复州去,你要知道讲你坏话的那个人吗?”狄仁杰答道:“如果我有过失,应该把它改掉,要是没有过失,我的心已经很安乐了,何必要知道说我坏话的人呢?”我们从这些话中,就可以想见狄仁杰宽厚待人的风度了。
包容的名人故事 篇10曼德拉,是南非一位黑人政治领袖。他因为领导反对白人种族隔离的政策而入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大西洋小岛罗本岛上27年。当时曼德拉年事已高,但白人统治者依然像对待年轻犯人一样对他进行残酷的虐待。
罗本岛上布满岩石,到处是海豹、蛇和其他动物。曼德拉被关在集中营一个“锌皮房”里,白天打石头,将采石场的大石块碎成石料。他有时要下到冰冷的海水里捞海带,有时干采石灰的少儿----每天早晨排队到采石场,然后被解开脚镣,在一个很大的石灰石场里,用尖镐和铁锹挖石灰石。
因为曼德拉是要犯,看管他的看守就有三人。他们对他并不友好,总是寻找各种理由虐待他。
谁也没有想到,1991年曼德拉出狱当选总统以后,他在就职典礼上的一个举动震惊了整个世界。
总统就职仪式开始后,曼德拉起身致辞,欢迎来宾。他依次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然后他说,能接待这么多尊贵的客人,他深感荣幸,但他最高兴的是,当初罗本岛监狱看守他的三名狱警也到场。随即他邀请他们起身,并把他们介绍给大家。
曼德拉的博大胸襟和宽容精神,令那些残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汗颜,也让所有到场的人肃然起敬。看着年迈的曼德拉缓缓站起,恭敬地向三个曾看押他的看守致敬,在场的所有来宾以至整个世界,都静下来了。
后来,曼德拉向朋友们解释说,自己年轻时性子很急,脾气暴躁,正是狱中生活使他学会了控制情绪,因此才活了下来。牢狱岁月给了他时间与激励,也使他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遭遇的痛苦。他说,感恩与宽容常常源自痛苦与磨难,必须通过极强的毅力来训练。获释当天,他的心情非常平静。他说:“当我迈过通往自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氢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包容的名人故事 篇11统御者要保持自己的权力,必须有一个服务于自己的权力机构和众多的支持者,必须网罗一大批既有才干又忠诚于自己的人才。
心胸狭窄,鼠目寸光的统御者,发现下属的一点瑕疵,就求全责备,横加指斥;对敢于逆己之志有损自己尊严的人,更耳燎置人于死地,其结果必然是失去自己的权力机构和支持者。
孟尝君在领地招募人才,食客曾达到数千人。可是,孟尝君遇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由于秦国使用了离间计,孟尝君突然被闵王撤去了齐国相国的职务。食客们接二连三地离开了孟尝君。
后来由于冯谖用计使孟尝君再次复职。孟尝君对那些离去的食客十分反感,向冯谖感叹道:“我对待客人很热情,在招待上也没什么疏忽,以致食客人数达到了三千有余。但是我一旦失去地位,全都背弃我而去,没有人来看望我。幸好你助我一臂之力,才重新恢复了我的人生地位。看那些家伙还有什么脸面再来见我?如!有厚着脸皮回到我这儿来的人,我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冯谖却对他说:“富贵时,大家都来投奔;落魄了,朋友四处流散,这是所当然的。您看看市场上,早晨人们熙熙攘攘,但到了晚上,毒就变得空空荡荡了。这并非人们喜欢早晨,讨厌晚上,而是因为早晨有所要买的东西,所以人们聚集到市场上,而晚上没有东西可买,人们就不去市场了。食客们由于你失去高位而离开您,不也是由于所求的东西在您这儿已没有了吗?所以您不应该怨恨他们。”
孟尝君听冯谖这样一说,对再次聚集而来的食客们仍像以前那样对待。
包容的名人故事 篇12张国焘于1931年任中央工家民主政府副主席,在此期间他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1935年在红军长征中,他任红军总政治委员。他反对中央关于红烟北上的决定,坚持南下退却的主张,另立中央,进行分裂党和红军的罪恶的活动。到达延安后,拒绝党中央的挽救,不思悔改。于1938年逃跑到武汉,发表声明,投向。
当时,张国焘的妻儿还在延安。他的妻子找到,哭着说:“他丢下我们母子跑了,主席呀!请您给我们做主吧!”沉思了一会儿说:“天要惠雨,娘要嫁人,他要走,要跑,不愿干革命,那也没办法!这样吧,现在你也到武汉去,劝说劝说,做做工作,回来,我们照样欢迎他。”
包容的名人故事 篇13著名的钢琴家及作曲家帕岱莱夫斯基,准备到美国某大音乐厅演出。
那是一场乐迷期待已久的音乐盛宴,所有到场的观众们都隆重地穿着黑色的燕尾服或晚礼服出席。
当晚的观众中有一位母亲,带着一个活泼的9岁男孩赴会。母亲希望他在听过大师的演奏后,会对学琴产生更大的兴趣。
演奏还未开始,孩子似乎有点不耐烦了,在座位上蠕动不停。当这位母亲转头跟朋友交谈时,孩子再也按捺不住,从母亲旁边悄悄溜走。
他被舞台上那漂亮的大钢琴吸引。就在台下观众不注意的时候,把小手指放在琴键上,开始弹奏他最近学会的一首曲子:《筷子》。
观众听见琴声,一下子都静下来,数百双眼睛一齐看着小孩,有人开始埋怨:
“谁把他带来的?”
“他母亲在哪里?”
“制止他!别让他弄坏了钢琴!”
在后台,钢琴大师也听见台前的琴音了。他赶忙跑到台前,站在小孩的身后。大师伸出双手,即兴地弹出些配合《筷子》的和音,并在小孩耳畔低声鼓励他:“继续弹,不要停止……”
一曲既毕,台下掌声雷动。孩子的母亲更是热泪盈眶。
这是比听演奏会更好的一个启蒙机会,指导的还是一位大师呢!
包容的名人故事 篇14李文靖公(原名李沆)当宰相时,有一位很狂的书生叩马献上书状,批评李文靖公的缺点。
李文靖公谦虚地道谢:“等我回家后,再详细阅览!”
书生大怒,立即责骂李立靖公说:“你居大位而不能康济天下,又不引咎辞职,让位给别人,妨害贤能之士的仕途,你能不感到惭愧吗”
李文靖公马上一再恭敬地说:“我屡次求请辞退,无奈皇上没有允许,所以我不敢走!”
李文靖公跟这位书生谈话,始终没有发脾气或忤逆的意思。
;关于原谅的故事
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原谅的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谅的故事 篇1
一个22岁的年轻人在订婚大喜那天,他的女朋友却牵着另一位年轻小伙儿的手对他说:“对不起,我觉得,我们在一起不会幸福。”正沉浸在幸福中的他呆若木鸡,在亲戚朋友诧异的目光中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整个小镇都知道啦他的事,年轻人决定逃离这个让他觉得生活在羞辱中的小镇。他发誓将来一定要风风光光地回到家乡,找回自己丢失的尊严。
果然,30年后,他已经成为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啦。他的著作《忏悔录》《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在欧洲引起啦巨大的反响,他的名字——卢梭,享誉欧洲。在回到家乡的第二天,有位老朋友问他:“你还记得艾丽尔吗?”卢梭笑着说:“当然记得,她差一点儿做啦我的新娘。”“当初她带给啦你莫大的羞辱,自己也没有好下场,这些年来,一直生活在贫困潦倒之中,靠着亲戚们的救济艰难度日。上帝惩罚啦她对你的背叛。”朋友对卢梭说。朋友本以为卢梭听到当初背叛自己的人落个悲惨下场后会感到高兴,然而卢梭却对他说:“我很难过,上帝不应该惩罚她。我这里有一些钱,请你转交给她,不要告诉她是我给的,以免她以为我在羞辱她而拒绝。”
“你真的对艾丽尔没有丝毫的怨恨吗?当初,她可是让你丢尽啦脸。”朋友用质疑的语气问。
“如果有怨恨,那也是30年以前的事儿,如果这些年我一直对她怀有怨恨,那我自己岂不是在怨恨中生活啦30年,那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就像我提着一袋死老鼠去见你,那一路上闻着臭味的岂不是我?”
原谅的故事 篇21874年11月30日的夜晚,伦敦的布伦海姆宫灯火辉煌,一群贵族男女在这里翩翩起舞。突然,一位活泼、美丽的贵族夫人连声叫喊肚子疼痛,人们赶快把她扶到就近的一个临时女更衣室。温斯顿·丘吉尔——一个早产儿,就这样非同寻常地来到人间。
丘吉尔是英国显赫的贵族公爵马尔巴罗家族的后代。英国除了王室以外,公爵家庭总共不超过20个,马尔巴罗家族按封爵次序名列其中第十位。丘吉尔的母亲詹妮是美国百万富翁杰罗姆的女儿,1873年与丘吉尔的父亲伦道夫结婚,1895年1月24日伦道夫因病医治无效,溘然去世,终年46岁。这时的詹妮虽已40多岁,但依然美艳惊人,风姿绰约。不久,她便萌生了嫁给一个25岁男人的想法。然而消息一经传出,立刻遭到众多亲友的反对。就在詹妮几乎要放弃了的时候,詹妮25岁的儿子、与母亲要嫁之人同岁的丘吉尔,坚决地握住她的双手:“亲爱的母亲,就算全世界都反对您,我也会勇敢地站在您这边,所以,请您也一定要勇敢。”儿子坚毅、鼓励的目光,让詹妮义无反顾地披上了洁白的婚纱。但这桩婚姻并没有维持多久。
10多年过去了,詹妮的儿子丘吉尔已经凭借卓越的才能跻身政坛。60岁的詹妮也要再次迎来婚礼。这次的决定同样遭到众人强烈的反对,尤其是儿子的那些反对派们。詹妮犹豫了。这次与上次不同,丘吉尔打小就怀有雄心壮志,并且具备实现远大理想的能力。她不想因为自己贻误儿子的前程。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儿子又一次握住了她的手:如果让我在我的仕途与您的幸福之间作选择,我心甘情愿的选择后者。请您不要再有任何顾虑。母亲幸福,我才幸福。詹妮又一次无比快乐地迈入了婚姻的殿堂。婚礼上,儿子依然像上次一样,坚强地站在她的身边,而另一边则是比儿子还要年轻的36岁的新郎。能够两次接受母亲的婚姻,也许很多人都做得到。而面对沉重的压力,丘吉尔两次接受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人作自己的继父,这需要多么豁达的胸怀。
19XX年8月15日,伦敦报纸登载了一条引人注目的消息:33岁的内阁贸易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先生与23岁的克莱门蒂娜霍齐娅**订婚。举行婚礼的这一天热闹非凡,宾朋满堂,欢歌笑语。证婚人是财政大臣劳合乔治,而他选择的'男傧相却是他在下院的一个坚决反对者——包括休塞西尔勋爵。当时丘吉尔推行一系列争取工人拥护的社会改革,休塞西尔勋爵在内的贵族集团坚决反对这些改革。这里反映了英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人们可以在下院和政治集会上相互咒骂,如同仇敌,但在个人生活中却能成为亲朋好友,相敬无间。在政治生活中虽然是公敌,却不妨碍他们在私人生活中称兄道弟。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也这样说过:“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污蔑的人。……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西方近代的这种文化现象是多么的耐人寻味。
宽容比自由更重要!这宽容来源于对每个人权利的尊重:我虽然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利;我虽然不支持你的行动,但我坚决维护你合法行动的自由!
原谅的故事 篇3有一次,发明大王爱迪生和他的助手们制作了一个电灯泡。那是他们辛苦工作了一天一夜的劳动成果。
随后,爱迪生让一名年轻学徒将这个灯泡拿到楼上另一个实验室。这名学徒从爱迪生手里接过灯泡,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走上楼梯,生怕手里的这个新玩意儿滑落。但他越是这样想,心里就越紧张,手也禁不住哆嗦起来,当走到楼梯顶端时,灯泡最终还是掉在了地上。
爱迪生没有责备这名学徒。过了几天,爱迪生和助手们又用一天一夜的时间制作出一个电灯泡。做完后,还得有人把灯泡送到楼上去。爱迪生连考虑都没考虑,就将它交给了那名先前将灯泡掉在地上的学徒。这一次,这个学徒安安稳稳地把灯泡拿到了楼上。
事后,有人问爱迪生:“原谅他就够了,何必再把灯泡交给他拿呢万一又摔在地上怎么办”爱迪生回答:“原谅不是光嘴巴说说的,而是要靠做的。”
原谅的故事 篇4南北朝宋国有位刘凝之,平素生活蛮朴素,待人甚宽厚。有一回,他在村里闲逛,走过来一位老乡,盯着他那双鞋子不移目,刘凝之很纳闷:你看我鞋子干嘛?老乡说:我觉得你穿的这双鞋子,好像是我的。刘凝之笑了笑,是吗?这样吧,你的鞋子我已经穿坏了,我家里有双新的,拿给你吧。这位老乡也不客气,跟着刘凝之去了他家,拿了一双绣花鞋就走了。没几天,老乡找到了他的鞋子。可能是他小孩吧,把他鞋子乱耍乱丢,丢到水稻田里,老乡下田插秧时,寻到了鞋子,这老乡实在不好意思,便亲自上门,把那双鞋子“送还之”。刘凝之见了,说:是吗?老乡说:是的,实在抱歉。您那鞋子,我还您。刘凝之却坚决不要:您拿着吧,您真不用还我。两人推三推四,刘凝之怎么也不肯接受那鞋子。
跟刘凝之一样的鞋子,一样的故事,南北朝齐国人沈麟士也是入了《南史》的人物。当年他隐居故里,与邻里相处甚和美。有日,他穿着一双厚底棉鞋,在村里散步,有位邻居目注其脚不放,然后对他说:您这双鞋子好像是我的。沈麟士笑了笑,是您的,您就拿回去吧。沈麟士当下脱下鞋子,打着赤脚回家了。
邻居那鞋子洗了,挂在围墙垛子上晒,一只猫或一只狗在墙上蹿,将鞋子弄到草丛里了。不日,这邻居修整草地,失而复得,寻到了鞋子。这邻居并非贪便宜的人,自己的鞋子找到了,心里满怀歉意,来还沈麟士那鞋子,沈麟士“笑而受之”。
刘凝之与沈麟士两人的鞋子故事,您怎么看?
刘凝之是不是更高尚些?刘凝之与沈麟士,面对他人误索自己的鞋子,都不生气、不辩解,都笑嘻嘻地说,您拿去。刘凝之更大方,更慷慨。体现有二:一是拿了新鞋子给人;二是,人家来还他,他坚决不要。
可是,在苏轼看来,沈麟士比刘凝之为人更厚道、更实诚。苏轼做过一个评论:“此虽小事,然处世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
人生磕磕碰碰,再好的朋友,再亲的亲戚,都可能发生误会。造成误会的责任人来向你道歉来了,来还“鞋子”了,你收还是不收?是真原谅,还是假原谅?是嘴原谅,还是心原谅?是带气的原谅,还是真心的原谅?判断的标准有一个:是不是恢复原来模样。比如这双鞋子,误认误拿者,再来还,收了,这就是恢复了原样。若不收,还是原来状态吗?刘凝之不收,或者是真有气。你还有气不曾消,情谊还会是原样吗?或者你是真高尚,但你要显示你的高尚,是不是衬托了他人的低贱——我贪你那双鞋子?
沈麟士接了邻居那双还来的鞋子,不是见小,不是不高尚,而是他最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主观上不认为、客观上也不造成他人白要他那双鞋子的印象。
原谅,不是什么太高难的动作,也不是什么太高尚的事情,只是恢复旧时模样与过去状态。原先两人喜欢一起打牌、一起爬山的,误会过后,会不会尽开颜,再约一起玩牌一起游山玩水?原先两人喜欢一起碎嘴子唠家常的,冲突过了,重修旧好,是不是还如旧日好?可验证的是:还如当年说悄悄话谈秘密事否?
人生若只如初见,等于没变故人心。嗯,两人间若曾有过事,若如了原样,那就可以认定朋友心没变。
;作为军人永远忠于祖国,作为男人永不背叛爱情。这是蒙哥马利元帅一生最好的写照。
作为一名职业军人,在国家面对德国入侵的危难之际,蒙哥马利死死地在一线与德军作斗争,并取得了英军在对德作战之中少有的大胜仗,激励了二战同盟国的士气和民心,更加激发了英国人斗争到底的信心。
作为一个男人, 蒙哥马利 似乎天生就对爱情抱着十分认真地态度。
在每一次的交往之中,可能是出于职业军人所特有的拘谨和警惕,所以蒙哥马利的爱情之路似乎并不平坦,甚至有些坎坷。 直到了40岁才娶上了一份异国寡妇当妻子。
两人成婚之后,始终相敬如宾,两人的感情就好像被保鲜膜牢牢护着,都不会变质,后来他的妻子先他而去之后,蒙哥马利更是终生不在续娶,令人动容。
一代名将蒙哥马利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传奇人物,在他身上又有哪些传奇故事和经历?
少年时候的蒙哥马利是一个十分喜欢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人,就在人人都对蒙哥马利失望的时候,蒙哥马利却凭借着自己与生俱来的军事天赋和能力,意外的考上了英国一所著名的军事院校,接受系统的军事教育,向职业军人方向发展。
毕业之后,蒙哥马利又被外派到海外去 担任基层军官实习锻炼。 蒙哥马利在印度担任军官没多久,就被调回到国内,之后参加了一战。
因为军校出身,又在海外锻炼过,所以蒙哥马利很受上司的器重,加上蒙哥马利在作战中十分勇敢,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蒙哥马利就已经是英军的高级军官了。
不过,蒙哥马利因为在一战的时候,在战场上身先士卒,英勇作战,所以不幸身负重伤差点丢命。
一战结束之后,蒙哥马利重新进入到军校学习深造, 后来又多次参加实战, 因此不断得到上司提拔重用。真正让蒙哥马利在战场上崭露头角的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蒙哥马利率领着部队踏上了法国战场,后来因为法国战场失利,蒙哥马利无奈只好撤回国内,因此参与指挥了敦刻尔克大撤退。
法国战场的失败, 成为了蒙哥马利心中的一根刺。 从法国回来之后,蒙哥马利积极训练部队,准备迎头抗击德军。
在蒙哥马利的精心训练之下,蒙哥马利的军队有了十分大的改观,士兵们不在垂头丧气,而是积极准备反攻欧洲大陆。
后来,由于德军发动了对北非的军事进攻,北非守军步步失利, 丘吉尔大为恼火, 可又十分无奈,正在这时,英军高层韦维尔提议让蒙哥马利统帅北非部队。
丘吉尔早就听说了蒙哥马利的事迹,于是当即答应。 蒙哥马利临危受命,却并不慌张。 他一直在等着这个机会,一个一雪前耻的机会。于是,他即刻到了北非,迎接这个时刻的到来,开启了他的军事生涯高潮。
当时,英军在北非的军事态势并不是很好,长期的失利,不仅让士气大受打击,还损失了许多装备和人员。
蒙哥马利面对这一现实情况,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只能向丘吉尔求援, 让英国解决人员、物资和装备。
丘吉尔深知北非的战局已经十分糜烂,加上急需一场胜利来提升士气,于是,竭尽全力给蒙哥马利解决所需要的物资和装备。
终于,蒙哥马利与隆美尔统帅的北非装甲军团在阿拉曼相遇正所谓 狭路相逢勇者胜, 已经被逼到绝境的蒙哥马利,凭借着出色的实力,一举击败了隆美尔的北非军团,取得了阿拉曼战役胜利。
这不仅是德军第一次在英军阵前失败,也是隆美尔人生当中的第一次大败。
击败了隆美尔之后的蒙哥马利像开了挂一样接连取胜, 后来不断获封, 被授予了爵士荣誉和晋升为上将的军衔。
二战结束时,蒙哥马利已经是英国陆军元帅。后来,蒙哥马利更是被委以重任,先是被授予了子爵的爵位,后来又担任了北约部队的副司令,成为了欧洲大陆上最有权力的男人之一。
蒙哥马利在军事上所取得的成就 可以说是少有人能够达到。 蒙哥马利在事业上一路上扬,可是在感情路上却走得很并不如意,甚至有些坎坷。
蒙哥马利因为早年受到母亲的影响,对于婚姻和爱情,一直都很冷淡。
投身军旅之后,更是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自己的事业上面,对于开展一段恋情,建立一段婚姻就搁置在一边。
身边的人都说: 军队就是蒙哥马利的妻子。 可是,在机缘巧合之下,蒙哥马利在一次度假的时候,遇到了自己此生的挚爱贝蒂女士。
两人在一次巧合之下相见,年轻充满又充满活力的贝蒂深深地吸引了蒙哥马利,蒙哥马利坚信她就是自己一直在等的人。
蒙哥马利利用自己的关系,尽可能搜罗关于贝蒂的信息。贝蒂不仅是一个寡妇,还带着两个孩子。可是,在蒙哥马利看来这些都算不上什么,爱情可以跨越所有的高山大海。
蒙哥马利身边的人都很吃惊, 一个军界翘楚为什么会喜欢一个异国寡妇, 他们极力劝阻蒙哥马利希望他能够回心转意,可是蒙哥马利就是铁了心要和贝蒂结婚。
贝蒂对于将军的爱慕,一开始也是拒绝。不过,后来蒙哥马利的举动成功打动了她。
蒙哥马利为了表明自己的真心,掏出自己的配枪,表示如果自己不忠于爱情,那么将死在自己的枪口之下。
蒙哥马利的行动和誓言成功打打动了贝蒂 。两人很快就结婚 ,并有了自己的孩子。可惜贝蒂生下孩子之后,身体一直不好,后来情况不断恶化。
最终,贝蒂倒在了蒙哥马利的怀中。此后的岁月里,蒙哥马利始终孑然一身,不少蒙哥马利的好友都劝说他续娶,甚至丘吉尔也亲自出面替他说媒,可是,蒙哥马利都拒绝了,因为他没有忘记自己当初许下的诺言。
作为一个军人,我永远忠于自己的祖国,作为一个男人, 我永远不会背叛爱情 。看似轻飘,却重于泰山。
蒙哥马利作为一个军人,在国家蒙难之际,挺身而出,两次世纪大战成功保卫英国不受敌人的侵犯,靠着自己的出色战,不仅成为了欧洲最有权力的男人之一,还获封了爵位。
对于自己的爱情, 蒙哥马利看得十分重要, 对于这段来之不易的爱情,蒙哥马利一直在用心守护,对于自己心爱的妻子,蒙哥马利用自己的一生的时间来陪伴。
作为军人,蒙哥马利无愧于祖国。作为男人,蒙哥马利无愧于爱情。
文/文史旺旺
大概原因有这么几点:
1、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贵族与平民的结合,童话中灰姑娘和白马王子的故事的现实版。
2、此次结婚的王妃卡米拉个人也有很强的影响力,粉丝众多。
3、王室婚礼,能产生一系列积极的的经济、政治效应。它能传递出很多新的信号。
因此,它受到特别的关注是很正常的。
王室婚礼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美丽的童话般的存在,英国哈里王子与梅根19日在温莎城堡圣乔治教堂互诉爱情誓言,结为连理。他们的大婚吸引了万千网友“围观”。在哈里大婚之际, 不妨重温下70多年来英王室几代人的“世纪婚礼”。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举办婚礼。
●英女王婚礼:1947年11月20日
先从92岁高龄的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96岁的菲利普亲王说起。
1939年,希腊王子菲利普与伊丽莎白在皇家海军学院相遇,13岁的公主与18岁的少年一见钟情。订婚时,他为她放弃了希腊及丹麦王子头衔;她则瞒着父亲秘密定下婚约。
1947年11月20日,当时还是英国公主的伊丽莎白与菲利普大婚。婚礼有2000名宾客参加,其中有6名国王和7名王后。
这也是首场由英国广播公司电台转播的英国王室婚礼,共有2亿人收听。
英女王结婚70周年照。
因为婚礼是在二战结束后不久,很多英国人把这场王室婚礼视作国家复兴的时刻。英国政府还特别为伊丽莎白二世额外配给了200张布料券,让她制作缎子婚纱。因为当时英国实行战时配给制,王室也不例外。
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也把这场婚礼比作“艰难道路上瞬间闪耀的一道色彩”。
结婚4年后,伊丽莎白继位成为英国女王。时光荏苒,两人的婚姻已跨越70年光阴,仍不离不弃。
●查尔斯王子与黛安娜王妃:1981年7月29日
如今说起查尔斯王子与黛安娜王妃的婚礼,当初有多盛大与梦幻,如今或许就有多唏嘘。
30多年前,两人在伦敦圣保罗大教堂的世纪婚礼至今仍令人难忘,黛安娜年轻貌美、平易近人;查尔斯风度翩翩、贵气十足。
全世界都对这场婚礼感到狂热,当年约有10亿人通过电视及电台转播见证这场典礼。尽管两人年龄相差10多岁,但婚礼上的深深一吻仍让世人为他们童话般的爱情感动。
就连黛安娜的婚纱在婚礼前都是高度机密,这件婚纱装饰有一万多个珍珠母亮片与珍珠,裙摆长达76米,是王室历史上裙摆最长的婚纱。
戴安娜与查尔斯王子在婚礼上接吻。
然而,这场童话般的婚姻在1996年以离婚收场,黛安娜第二年也在巴黎车祸身亡。备受爱戴的威尔士王妃,从此香消玉殒。
●威廉王子与凯特:2011年4月29日
“温莎家族”三代人的婚姻都备受瞩目,但就规模而言,威廉王子与凯特王妃的婚礼才是最受瞩目的“世纪婚礼”。
当凯特走上红毯的那一刻,伦敦街头涌入百万人争睹,全世界则有20亿人通过电视转播见证了这场“王子与灰姑娘”的童话婚礼。
大婚时,威廉王子28岁,是英王室第二顺位继承人;凯特与他年龄相仿、兴趣相投,两人是大学同学。
威廉婚礼上走向新娘时,说了一句“你好美”。在50万名观众大喊“亲亲”的呼声中,两人在白金汉宫阳台上亲吻了两次。
在查尔斯与黛安娜以令人创痛的方式离婚之后,这场婚礼被认为赋予了王室重生的转机。
1900名宾客中包括音乐人艾尔顿强(Elton John)、足球明星贝克汉(David Beckham)与维多利亚(Victoria)夫妇,还有40名外国王室成员及数百名显贵。
威廉王子夫妇如今已经有了三个孩子,乔治王子、夏洛特公主和路易王子。
七年之痒已过,两人看起来仍琴瑟和谐,幸福满满。
●查尔斯王子与卡米拉:2005年4月9日
谈到王室婚礼,并不总是盛大豪华,万众瞩目,也有人需要低调行事。
2005年,在与戴安娜离婚近10年后,查尔斯王子与多年的情妇卡米拉在市政厅低调结为连理,之后举行英国国教仪式,在温莎城堡接受圣乔治礼拜堂赐福。
两人婚礼与20年前查尔斯迎娶黛安娜时的轰动场面不可同日而语。
再婚的查尔斯和卡米拉均在前一段婚姻中出轨,两人在忏悔过去种种罪过和邪恶后,公开誓言彼此绝对忠贞不渝。
当时56岁的查尔斯和57岁的卡米拉在伦敦西郊的17世纪建筑温莎市政厅,互换誓言。随后在附近的温莎古堡举行赐福仪式及婚宴。
但相较于查尔斯在圣保罗大教堂内与黛安娜完婚时伦敦60万人的衷心祝福,显得寒酸许多,也显示了英国民众对查尔斯这场婚礼没有兴趣。
●哈里王子与梅根:2018年5月19日
哈里和梅根的这场王室婚礼依旧引人注目,但在婚礼前,围绕着新娘梅根的八卦一直没有停息:梅根同父异母的哥哥姐姐、嫂子先后出面“揭露梅根”、“爆料”;原本将亲自牵着女儿梅根完成婚礼的父亲汤马斯 马克尔,也因将女儿照片卖给狗仔队的丑闻曝光而无颜出席。
此外,虽然33岁的哈里王子超过哥哥威廉王子,成为“受英国人喜爱”的英国王室成员之一,但仍有逾7成受访民众表示,对这场婚礼并不感兴趣。
不过,爱情与婚姻始终是两个人的事。哈里与梅根的结合,创下了英国王室的多个历史:梅根成为英国王室首位美国人、首位女演员、首位混血成员。这场与以往不同的“世纪婚礼”,依然值得人们真诚祝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