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汾的结婚风俗是怎样的?

山西临汾的结婚风俗是怎样的?,第1张

你可以参考http://wwwlinfenhunqingcn/hlxts/index_1htm

山西临汾等地结婚风俗

结婚安排程序表

一、 婚前准备

1.定结婚日子

2.领结婚证

3.确定参加婚礼人数及桌数

4.预定饭店

5.发放邀请书、印制邀请书

6.准备对联 幅

准备红喜字大 对、小 对

准备拉花 个

准备帐本 本

准备烟 条

准备酒 瓶

准备饮料 瓶

准备送亲饮料 瓶

准备糖 斤

准备花生 斤

准备瓜子 斤

准备水果 种

准备点心 种

准备红旗 面

准备旗杆 根

准备红纸 张

准备红气球 个(每车两个)

准备认亲名单(礼房)

不是,这是女方父母送给男方的彩礼,只是选择的彩礼有些特别,但细算下来价值颇高。

在女儿出嫁的时候,父母总想给他最好的,总想让他在男方家过得更好一点,山西临汾准备了288头猪的陪嫁,虽然这个陪嫁看上去很特别,但也展现了父母对女儿的爱,不过用猪做陪嫁并不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当地人多数都会陪嫁家具、车子和现金。

一、场面壮观处理难

山西临汾的女子出嫁陪嫁288头猪,引起了一时的轰动场面,极为壮观,每头猪上面都贴上了大红的喜字,但场面壮观,以后的局面却有点难以处理,不知道南方是否是开屠宰场或者养殖场的,如果没有很大的场地,这288头猪存放处理都是个麻烦事儿,不过女方父母在陪嫁288头猪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了,这方面可能已经与南方做好了沟通。

二、如果不是必需没必要这么做

其实陪嫁女儿有多种方式,没有必要陪嫁288头猪,这个场面过于壮观,如果没有强大的消化能力,处理起来也很麻烦,如果本身是养猪专业户,或者男方也是养殖专业户或者是干屠宰的陪嫁200多头,猪无可厚非,如果不是从事这个行业的就没有必要为了博人眼球而陪嫁那么多猪,可以把陪驾转换成现金放在女儿身上,比什么都安全。

三、陪嫁彩礼要量力而行

这对父母给女儿陪嫁的288头猪,细算下来价值高达几十万,这个数目十分可观,但以后其他人在陪嫁女儿时也没有必要和他攀比,量力而行就可以,其实不论是陪嫁还是彩礼,都想让小两口以后的日子过得更好,都想给他们的生活有点保障,但没有必要为了面子和攀比而不断增加陪嫁与彩礼的砝码,那样的陪嫁和彩礼已经变味,会影响双方家庭的正常生活。

一、临汾曲沃风俗

1、祭灶神

农历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至除夕日晨早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烧香、点烛、放纸炮等。

2、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二、临汾曲沃县民俗

1、晋都文锣鼓

晋都文锣鼓是流行于曲沃县城北太子滩周边村庄一带的民间社火表演艺术。曲沃为古晋建都之地,民间文化深受宫廷礼乐制度的影响,锣鼓器乐以典雅、悠扬、清新、悦耳见长,故称“晋都文锣鼓”。

2、曲沃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是流行于山西省曲沃县一带的汉族传统戏剧,属于皮影戏腔调,因其主要特色乐器为小铜碗而得名,又因其领奏乐器月琴旧称“阮咸”,故也被称为“阮儿腔”。

2006年,曲沃碗碗腔成功申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曲沃琴书

曲沃琴书是一种形成并主要流行于山西南部的曲沃县及其周边山、陕、豫三省交界地带的汉族传统曲艺形式。因表演时手持八角鼓和单扇钹交替击节伴奏,故旧称“鼓儿书”或“铰子书”。

扩展资料

曲沃县的历史沿革: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正平郡,曲沃县改属绛郡。十年后徙至今乐昌镇。唐朝时属绛州。宋朝时属绛州绛郡。金初属绛州,兴定初年属晋安府。元复属绛州,大德九年(1305年)改属平阳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属平阳府。清末属河东道。

中华民国时期直属山西省。1949年属临汾专区。1954年属晋南专区。1958年11月,撤县并入侯马市。1963年5月,恢复曲沃县,县址驻侯马镇,仍属晋南专区。1970年属临汾地区。1971年侯马市析出,恢复曲沃县,县政府驻城关,自此曲沃无变更。

曲沃县人民政府-曲沃简介

我还见过陪嫁棺材板的。

山西临汾一女子出嫁,娘家陪嫁288头猪。

在我们国家,两个人结婚,男方要给女方彩礼,女方要返还一定的嫁妆。通常来说,都是家具、家用电器、汽车,或者一些金银珠宝。但是在山西,一个女人结婚时,她的娘家却给她陪嫁了288头猪,场面十分壮观。而且每头猪都差不多大,个头都很大。这些猪排成一排,每头猪的背上还大大地标着张的一个红色的喜字。乍一看,浩浩荡荡的猪队就过来了,场面非常震撼。我想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景。据当时参加婚礼的客人说,当他看到了这288头猪的嫁妆时,也是极大的震惊。

中国的风俗文化源远流长

尤其是婚礼仪式,还有当地的风俗。古人非常注重礼仪。他们娶女儿时,非常重视嫁妆。如果有些父母没钱,他们会借钱或卖掉家庭财产来娶女儿。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姑娘的嫁妆里通常有好几辆马车,一些平时饲养的家畜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猪、狗、鹅等。想象一下,一群家畜走在送亲队的中间。另外,古代大户人家娶女儿,一般都有几个丫鬟跟着过去。

我还见过哪些奇怪的嫁妆?

过去,浙江地区的人嫁女儿,嫁妆更是奇葩。他们会把公公婆婆去世时女儿需要穿的孝服都陪嫁出去,这样才能做孝顺的儿媳。棺材板也是嫁妆之一,是他们的女儿将来老了以后用的。此外,古代陪嫁物品中还所谓的“陪嫁画”,上面生活中的男女形象,旨在让新郎新娘知道如何过自己的私生活。这样的东西一般都是古代陪嫁物品中必不可少的,因为当时的人都是在14岁的时候结婚的,很多人对这方面还是不太了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6351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