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弟弟叫白行简吗?

白居易的弟弟叫白行简吗?,第1张

是的 白行简,唐代文学家。字知退。华州下圭(今陕西渭南东北)人,白居易之弟。元和二年(80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九年,入剑南东川节度使卢坦幕府为掌书记。卢坦去世,他东出峡至江州,与当时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团聚。居易授忠州刺史,行简随同前往。后居易入朝,行简亦于穆宗长庆初 (821)授左拾遗。累迁主客员外郎,进为主客郎中,又曾任度支郎中,膳部郎中等职。《旧唐书》本传说他的“文笔有兄风,辞赋尤称精密,文士皆师法之”。 白行简以传奇著称。代表作《李娃传》,一名《拜国夫人传》。据篇末作者自述,因其伯祖与故事中人物荥阳生相识,故知之颇详。而近世研究者或以为系据当时民间流传的“一枝花”故事写成。篇中述天宝年间荥阳世族郑姓的公子荥阳生赴长安应试,与娼女李娃相恋,资财荡尽,遂为娼家设计弃逐,流落成为代办丧事的“凶肆”的挽歌手。后其父因事入京,知道荥阳生堕落情形,恨他玷辱门风,乃毒打几致于死。虽得同伴救护,但仍沦为乞丐。一日大雪,他乞食恰至李娃住处。李娃感念旧情,不顾鸨母阻止,毅然赎身与之同居,并竭力勉励他奋志读书,以求功名。郑生遂连中高第,授成都府参军。这时,李娃却坚决要与他分离。恰好他父亲移官成都,父子如初,并为子娶李娃为妻,郑生后居高官。李娃亦封为拜国夫人。唐代士族婚配,极重门第。此篇写李娃求去时说:“君当结嫒鼎族,以奉蒸尝。中外婚媾,无自黩也。”她自以为出身卑贱,不能与高门相配。这正是当时社会门阀婚姻制度的真实反映。而在李娃的鼓励下,郑生通过读书应试,终于获取高位,享受富贵荣华,则体现了当时封建文人的普遍理想。《李娃传》在当时之所以广泛流传,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李娃传》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对李娃、郑生的描写,能与其身份、经历切合,其形象较有个性;对某些具体场景的描绘亦颇为细致逼真,表现了唐代传奇创作中写实手法的高度成就。 李娃的故事曾广为传播。白行简之友元稹所作《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诗有“光阴听话移”之句,元氏自注云:“又尝于新昌宅(白居易住所)说一枝花话,自寅至已,犹未毕词也”。据研究,“一枝花”即李娃。元稹又作有《李娃行》诗,今有佚句留存。后世将《李娃传》故事演为戏曲,如元石君宝《李亚仙花酒曲江池》杂剧、明《绣襦记》传奇戏曲等。 另外,白行简还撰有《三梦记》,叙“或彼梦有所往而此遇之者,或此有所为而彼梦之者,或两相通梦者”三事,皆篇幅短小,文辞简质,而情节颇为离奇。《聊斋志异》中《凤阳士人》一篇,即受其影响。 白行简去世后,白居易整理其诗文,编成《白郎中集》20卷,今不传。 《全唐诗》录其诗7首,《全唐文》载其赋18篇,又《三梦记》 1篇。《李娃传》见《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四,下注出《异闻集》。

白居易生平简介

  出生乱世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宿州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而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仕官生活

 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807年,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808年任左拾遗,迎取杨虞卿从妹为妻。810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814年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

  贬谪江州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18年,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至江州与白居易相聚。当白居易被任命为忠州刺史时,白行简也一同与兄长溯江而上。途中与元稹相遇于黄牛峡,三人相游之处被称为三游洞。在忠州任职的时间,白居易在忠州城东的山坡上种花,并命名此地为“东坡”。同年冬,被任命为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819年到任。820年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

 白居易的母亲虽因看花坠井去世,然而白居易早有许多咏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纪录,新井诗作于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诗今已失传),可见此事不能构成罪名。他被贬谪的主因,很可能与他写讽谕作品而得罪当权者有关。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然而白居易在江州虽不得志,大体上仍能恬然自处,曾在庐山香炉峰北建草堂,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

任职苏杭

 820年冬,转任主客郎中、知制诰。821年,加朝散大夫,始正式著五品绯色朝服,(绯色即朱色,为五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转上柱国,又转中书舍人。822年,白居易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不被采用,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10月到任。任内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绩。824年5月,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秋天至洛阳,在洛阳履道里购宅。825年,被任命为苏州刺史,5月到任。826年因病去职,后与刘禹锡相伴游览于扬州、楚州一带。

 在杭州刺史任内,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决杭州人饮水问题。又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因此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刻石置于湖边,供后人知晓,对后来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响。离任前,白居易将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基金,以供后来治理杭州的官员公务上的周转,事后再补回原数。当这笔基金一直运作到黄巢之乱时,当黄巢抵达杭州,文书多焚烧散失,这笔基金才不知去向。

 西湖有白堤,两岸栽种有杨柳,后世误传这即是白居易所修筑的堤,而称之为白公堤。事实上这道“白堤”在白居易来杭州之前已存在,当时称为“白沙堤”,且见于白居易的诗作之中。

 当白居易在杭州时,元稹亦从宰相转任浙东观察使,浙东、杭州相去并非太远,因而二人之间有许多往还的赠答诗篇。当白居易任满离开杭州时,元稹要求白居易交出全部的作品,编成《白氏长庆集》五十卷。

 在苏州刺史任内,白居易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简称“山塘街”。

  晚年生活

 827年,白居易至长安任秘书监,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828年,转任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829年春,因病改授与太子宾客分司,回洛阳履道里。830年12月,任河南尹。831年七月元稹去世。832年,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元家给白居易润笔的六七十万钱,白居易将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宾客分司。835年,被任命为同州刺史,辞不赴任,后改任命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封冯翊县侯,仍留在洛阳。839年10月得风疾。841年,罢太子少傅,停俸。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领取半俸。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应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而844年,73岁的白居易出钱开挖龙门一带阻碍舟行的石滩,事成后作诗《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留念,诗中仍反映出他“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阳的履道里第度过,与刘禹锡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作《池上篇》、《醉吟先生传》自况。845年,白居易74岁,尚在履道里第举行“七老会”,与会者有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与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满、李元爽,画成“九老图”。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号香山居士,为僧如满之弟子。

洛阳安逝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享年75岁,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葬于洛阳香山。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白居易是大家所熟悉的诗人之一,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诗王”和“诗魔”之称。同时在政治上也取得一定成就,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当然大家对白居易最熟悉的,应当是他所作的《长恨歌》和《琵琶行》。前者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缠绵爱情,后者大家就更加熟悉了。《琵琶行》,高考必备古文了解一下!

 大家对白居易的认识,更多的还是从他的文学作品出发。那么他还有两个兄弟,你们知道吗?

 白居易出生于小宦之家,他的哥哥名叫白幼文。白幼文曾在浮梁县为官,因此白居易总是亲切的称呼白幼文为“浮梁大兄”。

 白居易之所以能走上仕途,闯出名声,与白幼文的支持离不开。白家兄弟的父亲早逝,可以说白居易是在白幼文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抚视之间,过于犹子。”

 相依为命,使得两兄弟感情甚好。后来白幼文去世,白居易作《祭浮梁大兄文》。既颂扬了白幼文的高尚情操,更表达了白居易对于失去兄长的哀痛。

 祭文中有“骨肉亲爱,岂可胜哀!举声一号,心骨俱碎”;“伏冀慈灵,俯鉴悲恳;哀缠痛结,言不成文”之语,足可见白居易的心痛哀戚。

 除了白幼文这个哥哥之外,白居易还有个叫白行简的弟弟。这位仁兄也是位奇才,写了篇千古奇文,此文名《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不管是当时人还是今人看了都会不由自主的竖起大拇指。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是古代用文学形式来叙写房中男女交欢的唯一仅见之作。虽然写的是“性”,但是却不是大家想象中那种低俗难堪的文字,而是主旨健康,文词优美之作。

 说实在话,中国对于“性”有种矜持的隐晦。像《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这种对于“性”从开始到结束,以及结束之后男女双方的温存小意都写出来的,实在很少见。

 更难得的是,文章文风优美,语言生动,读这篇文你只会为他的描写嗟叹,而不会带着世俗眼光批判。

 只这一篇赋,就可以看出白家兄弟在文学领域的天赋和才干。除此之外,白行简还写有著名的唐传奇《李娃传》和《三梦记》

 不过可惜的是,这篇著作原本并未保存在中国。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最开始保存在敦煌鸣沙山石窟,19世纪末被法国考古学家汉学家伯希和发现,随后带回巴黎,藏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

 如《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这种古代文学著作,或者说古代宝藏,被外国所谓的考古学家发现带走的事情简直数不胜数。

 敦煌莫高窟中,有多少珍宝因此遗失,流向外土,咱们心里都清楚。而最让人痛心的是,这篇文章明明属于中国,后来想要誊写拍摄,还得交重金。

 清朝抚端方曾,曾经为了将巴黎所藏敦煌写卷拍摄成副本,而交纳重金。如此土匪行径,真让后世人观之吐血。

 

白居易的弟弟叫——白行简。

  白行简(约776~826) 中国唐代文学家。字知退。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人,白居易之弟。元和二年(807)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累迁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又曾任度支郎中,膳部郎中等职。著有文集10卷,文辞简易,有其兄风格。

代表作品

  1、夫子鼓琴得其人

  宣父穷玄奥,师襄授素琴。

  稍殊流水引,全辨圣人心。

  慕德声逾感,怀人意自深。

  泠泠传妙手,摵摵振空林。

  促调清风至,操弦白日沈。

  曲终情不尽,千古仰知音。

  2、归马华山

  牧野功成后,周王战马闲。

  驱驰休伏皂,饮龁任依山。

  逐日朝仍去,随风暮自还。

  冰生疑陇坂,叶落似榆关。

  躞蹀仙峰下,腾骧渭水湾。

  幸逢时偃武,不复鼓鼙间。

  3、春从何处来

  欲识春生处,先从木德来。

  入门潜报柳,度岭暗惊梅。

  透雪寒光散,消冰水镜开。

  晓迎郊骑发,夜逐斗杓回。

  淑气空中变,新声雨后催。

  偏宜资律吕,应是候阳台。

 白居易是唐朝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流传很广,他被誉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大家应该都知道,白居易,字乐天,但是,居易行简,乐天知退指的是白居易和谁?据了解,白居易总共有兄弟三人,他有个很有才华的弟弟,名行简,白行简虽然不像哥哥白居易那样出名,但是他也很擅长写文章,而且也在官场上当过官。

 居易行简,乐天知退指的正是白居易和白行简兄弟二人。白行简,字知退,跟白居易一样,也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他是白居易的弟弟,他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姓名,一来跟他有个很厉害的兄长也有关,二来是因为白行简本身也是个很有文采的人,他在文学上的造诣,颇有他哥哥白居易的风范。

 白行简因为文采出众,考中了进士,开始正式步入仕途为官。白行简与白居易虽然同在官场,但是兄弟俩聚少离多,很难有聚首的机会。直到后来白居易回到长安当官,兄弟二人也终于能够在官场上相互照应了。白居易曾为弟弟写过两首诗相赠,它们分别是《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和《对酒示行简》,据悉,这两首诗写于白居易跟白行简兄弟二人重逢之时。

 当然,白居易也不止白行简这一个手足,他还有个长兄叫白幼文。白幼文在浮梁当官,所以白居易又称他为浮梁大兄。白居易父亲死得早,对于白居易来说,长兄白幼文在他的成长之路上给了他很多的帮助。当初白居易有机会考中进士,也是多亏了长兄从中推举。所以白居易对于白幼文这个兄长,也一直心怀感激跟敬意。白幼文去世的时候,白居易还专门写了一篇名为《祭浮梁大兄文》的祭文,来抒发自己对兄长的悼念之情。

白行简,字知退,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白居易之弟,尤长于传奇小说,所撰《李娃传》,为唐代传奇代表作之一。此赋为唐代大赋,唐人诗文集未载。白行简著有的《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下面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简介。

  出生乱世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东郭宅(今新郑市东郭寺村)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争。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公元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而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仕官生活

 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807年,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808年任左拾遗,迎取杨虞卿从妹为妻。810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814年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

  贬谪江州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18年冬,被任命为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819年到任。820年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

 白居易的母亲虽因看花坠井去世,然而白居易早有许多咏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纪录,新井诗作于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诗今已失传),可见此事不能构成罪名。他被贬谪的主因,很可能与他写讽谕作品而得罪当权者有关。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然而白居易在江州虽不得志,大体上仍能恬然自处,曾在庐山香炉峰北建草堂,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

 818年,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至江州与白居易相聚。当白居易被任命为忠州刺史时,白行简也一同与兄长溯江而上。途中与元稹相遇于黄牛峡,三人相游之处被称为三游洞。在忠州任职的时间,白居易在忠州城东的山坡上种花,并命名此地为“东坡”。

  任职苏杭

 820年冬,转任主客郎中、知制诰。821年,加朝散大夫,始正式著五品绯色朝服,(绯色即朱色,为五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转上柱国,又转中书舍人。822年,白居易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不被采用,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10月到任。任内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绩。824年5月,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秋天至洛阳,在洛阳履道里购宅。825年,被任命为苏州刺史,5月到任。826年因病去职,后与刘禹锡相伴游览于扬州、楚州一带。

 在杭州刺史任内,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决杭州人饮水问题。又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因此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刻石置于湖边,供后人知晓,对后来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响。离任前,白居易将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基金,以供后来治理杭州的官员公务上的周转,事后再补回原数。当这笔基金一直运作到黄巢之乱时,当黄巢抵达杭州,文书多焚烧散失,这笔基金才不知去向。

 西湖有白堤,两岸栽种有杨柳,后世误传这即是白居易所修筑的堤,而称之为白公堤。事实上这道“白堤”在白居易来杭州之前已存在,当时称为“白沙堤”,且见于白居易的诗作之中。

 当白居易在杭州时,元稹亦从宰相转任浙东观察使,浙东、杭州相去并非太远,因而二人之间有许多往还的赠答诗篇。当白居易任满离开杭州时,元稹要求白居易交出全部的作品,编成《白氏长庆集》五十卷。

 在苏州刺史任内,白居易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简称“山塘街”。

  晚年生活

 827年,白居易至长安任秘书监,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828年,转任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829年春,因病改授与太子宾客分司,回洛阳履道里。830年12月,任河南尹。831年七月元稹去世。832年,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元家给白居易润笔的六七十万钱,白居易将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宾客分司。835年,被任命为同州刺史,辞不赴任,后改任命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封冯翊县侯,仍留在洛阳。839年10月得风疾。841年,罢太子少傅,停俸。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领取半俸。846年8月去世,赠尚书右仆射。葬于龙门(今龙门石窟之白园)。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阳的履道里第度过,与刘禹锡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作《池上篇》、《醉吟先生传》自况。845年,白居易74岁,尚在履道里第举行“七老会”,与会者有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与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满、李元爽,画成“九老图”。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号香山居士,为僧如满之弟子。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应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而844年,73岁的白居易出钱开挖龙门一带阻碍舟行的石滩,事成后作诗《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留念,诗中仍反映出他“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

  洛阳安逝

 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人物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 “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 “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6530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