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方家结婚吃的饺子,新年自己包,这个没有什么讲究的。一般的情况下结婚包饺子的含义,再过去就是只吃饺子,能够生一个大胖儿子,也就是一种想生儿子一种风俗习惯而已。吃了饺子不一定就能生儿子,新娘自己不好,就是说明他非常想生一个儿子,所以就亲自动手去包了。但是也没有其他的讲究,所以你也不用特别的在意,不管是什么状况打,只要是他亲自包的,那么你们吃就高兴就好了,因为毕竟是大喜的日子,没有想那么多,反而更舒心自在。
新娘出嫁娘家包饺子的数量因地方而异。
有些地方会根据新娘的年龄来决定包饺子的数量,比如:如果新娘是20岁,应要准备20个饺子;如果24岁,则必须包上24个饺子。有的地方饺子的数量和姑娘的年龄相等,有的地方要比年龄多一个,为的是图吉利有余。
总之,这个数量通常是寓意着吉祥、幸福,以及新娘与娘家的亲密关系。
新婚夫妻吃的子孙饺子包的个数,没有具体的规定。一般来说,根据实际情况和新娘的年龄,可以按照一些特定的数量来包饺子。
在一些地方,子孙饺子可能要包上至少五个,以象征五福临门,或者更多,如七个或九个,以象征七星高照或九九同心。也有一些地方,子孙饺子可能要包上二十个或更多,以象征多子多福。
此外,还可以根据新娘的年龄,包与新娘年龄相等的水饺。比如新娘20岁,就包40个水饺;新娘25岁,就包50个水饺;新娘30岁,就包60个水饺。
因此,新婚夫妻吃的子孙饺子包的个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地方习俗来确定。
可以。饺子以示有个圆满的归宿据说,这薄薄的皮裹着大大的馅料,就好像女人怀孕后的肚子一样,出嫁女吃了这样的饺子,就能取个好彩头,到了婆家就代表早日传宗接代,多子多福。另一层,就是跟饺子的馅料有关。饺子馅料里的食材和调味品多重多这样,但融合在一起却出奇的协调。出嫁女吃了这样的饺子,就能够像这饺子馅一样,融入新的家庭,跟婆家人和和睦睦的相处。
山东的习俗:
1、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发展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在山东即墨、黄岛、胶南、高密等地区。胶州秧歌原有“地秧歌”、“跑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名,建国后为了与其他地区的秧歌相区别,因主要活跃在胶州市郊范围内而统称为“胶州大秧歌”。
2、“石敢当”习俗
“石敢当”信仰习俗分布地区十分广泛,以山东泰山地区为中心,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包括台湾省和少数民族地区)和东亚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居住区。
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字样,以禁压不祥。
3、风筝习俗
山东潍坊是中国著名的风筝产地,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的艺人。后来,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
潍坊风筝主要有3种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简形,其中以龙头蜈蚣最突出。现代风筝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花样翻新,赢得了“风筝艺术,潍坊第一”的美誉。现在潍坊已成为国际风筝节的固定举办地。
4、胶东花饽饽
山东胶东花饽饽是一种源自民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间习俗,流行于胶东地区一带。胶东花饽饽以面为原料,用简单的工具捏塑成千姿百态的形象,胶东花饽饽经过了几个世纪的演变,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而且还表现出了时代的精神。
5、济南面塑
济南面塑色彩鲜明,手法细腻,应用手指的捻、揉、搓,再配以刀、篦、针的搓、切、点制成的人物形象,衣饰容貌逼真传神,特别是对中国古装戏剧人物的塑造尤为专业。
济南市民俗艺术馆刘馆长介绍,现代面塑的发祥地就是山东,代表人物是董风歧,尤其擅长人物像。“面塑的最高极限就是微塑,董风歧的人物微塑最小的只有一厘米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