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子秧歌观感

鼓子秧歌观感,第1张

鼓子秧歌是山东省的民间舞蹈。起源于济南商河县,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民间为庆丰收而载歌载舞的一种艺术形式。每年的元宵节,是鼓子秧歌演出活动的高潮日。由于鼓子秧歌是多人组成,组织严密的一项活动,所以行动总是气势磅礴,让人人心沸腾。

鼓子秧歌当地俗称“跑(闹)十五”、“闹玩艺儿”,集歌舞杂耍于一场,是汉代“百戏”的延续。民间活动正月初七晚上祭祖,初八正式开始,十七晚上落伞,前后十天,其中十五、十六、十七三天为高潮。《商河县志》记载的城里“跑十五”盛况:“举国纷纷兴若狂,新正十四挂衣裳,明朝但愿无风雪,尽力逞才闹一场”,“是日士女云集,途为之塞,自晨至暮络绎不绝。”“里人行户扮渔读耕樵诸戏,酒筵悦歌竞为欢会,凡三夜”。农村则根据自身条件,将若干种文艺形式综合在一起,重点表演伞鼓舞,舞者不歌,歌者不舞,这种"百戏"形式的自娱性活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借用简单的道具,先人传下来的技巧,把压抑的情感,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时空中,将平时说不出来、不敢说、不能说的话,把窝在心里的酸甜苦辣,一古脑地通过身体各部位的律动,亦舞亦蹈亦说亦唱地宣泄出来,得以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自我安慰,自我解脱,重打锣鼓重开张,以期待来年胜今年。

今天在店门口有幸见到了家乡的鼓子秧歌,气势宏伟,令人振奋。

可能是由于女儿生病,推开门听到震耳的鼓声,自己竟然流下了眼泪。生活真的是有意思,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我不知道今天女儿会生病,也不知道今天会有幸遇到这么精彩的表演。

生活真的很有意思,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酸甜苦辣,构成了人生的百味。

1、秧歌舞表演起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红火热闹,闹得热火朝天。每逢重大节日,城乡都组织队,拜年问好,互相祝福、娱乐。另外,不同的村邻之间还会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可见扭秧歌对古代农民来说是多么重要。

2、现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形态,既有集体舞,也有双人舞、三人舞等多种表演形式,根据角色的需要手持相应的手绢、伞、棒、鼓、钱鞭等道具,在锣鼓、唢呐等吹打乐器的伴奏下尽情舞蹈。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乐舞文化,尤其是丰富多彩的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源远流长,风采独具,是中华民族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山东秧歌”是中华民族乐舞文化史上的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在中国民间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山东秧歌具有突出的地域性,从分布情况看,以鲁西、鲁北和胶东半岛流传最盛。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省不同种类的秧歌约有30多种,秧歌的总体风格相对统一。表现形式大致分为地秧歌、寸秧歌、跷秧歌三种,其中跷秧歌历史最久、分布最广,表演形式简单。寸秧歌象征四十年代以前女人的小脚,四十年代以后逐渐消失,大部分转化为地秧歌。地秧歌表演形式丰富,群众参与范围广,角色扮演可分老中青少等,一般是高跷与秧歌融为一体对应表演,并能扮演历代英雄人物及体现民俗风情的片断。其中最主要的有“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山东三大民间舞蹈”。其总体风格男性粗犷豪放尽现阳刚之气、女性妩媚柔韧富有含蓄之美。

热烈火爆的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最早叫“打鼓子”,亦称“大鼓子秧歌”、“跑秧歌”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才普遍称之为“鼓子秧歌”。鼓子秧歌广泛流传在以商河县为中心的惠民、乐陵、阳信、济阳、临邑等县市,主要角色有伞、鼓、棒、花四种,这四种角色是以演员所用的道具命名的。其中花为女角,伞又分丑伞和花伞,丑伞多扮作老汉形象,花伞多扮作青年,丑伞中的第一和第二把伞既是演出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又是领舞者;鼓是鼓子秧歌表演的主力,人数最多且由男性青壮年扮演;棒一般由青少年扮演;花又称拉花,有地花(不踩跷)和跷花(踩高跷)之分,多由少女扮演。除以上四种角色外,还有一种丑角,亦称“外角”,可扮成各种滑稽角色,一般不在正式编制之内,要根据是否有能力扮演这种角色的人才而定。鼓子秧歌的各种角色在人数搭配上没有统一规定,一般分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一般在90人以上,70人左右为中型,50人左右为小型。增加角色必须是偶数和它的倍数。如伞的基数为4,就以4的倍数递增。鼓的基数是8,就以8的倍数递增,其他角色依此类推。为了保持鼓在秧歌中的主导地位,鼓必须多于伞的两倍以上。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有230多年的历史,清代胶州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于1764年逃荒关东,沿途乞讨卖唱,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返回故乡后,经多年相传,不断改进,到1863年便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演员10人分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等5个行当,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等,伴奏乐器除唢呐外,还有大锣、堂鼓、铙钹、小镲、手锣等,唱腔曲牌有30余个。1860年后,又在胶州秧歌的基础上,创立了秧歌小戏,有35个剧本。1957年,胶州秧歌进京演出,博得好评。嗣后,全国150个文艺团体先后来胶州市学习胶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学院还将胶州秧歌列为必修课程。1991年的"中国首届秧歌大赛"中,胶州秧歌获优秀奖。 “胶州秧歌”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胶州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其舞蹈、音乐曲牌和情节剧在中国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但胶州秧歌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

胶州秧歌是不上跷的纯秧歌会,与高跷秧歌大体一致。胶州秧歌有其独特的角色结构和表演形式。一共有十余个人物,除了文凡、吴凡、渔夫、樵夫,其他都是双份的(头陀,二弟两个,锣鼓四个)。整个演出分“堆山子”、“走场”、“别篱笆”、“逗场”和“演唱”五部分。

胶州秧歌是一种戏曲,不是一种简单的歌舞艺术形式和范畴。它有剧本,道具,曲牌,演员和职业。这是一种活泼的音乐剧。这种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的地方戏曲不能形成在一个人口不足100户的偏僻村落里,而应该是围绕胶州海洋文化。

从其曲牌、行当等艺术因素分析,胶州秧歌的形成是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这与南宋以来杂剧和曲牌唱法有关。根据胶州秧歌的曲牌、角色、表演形式和地域文化特点,推测胶州秧歌与元杂剧有着密切的关系,其起源时间至少应在宋元末。

扩展资料:

1860年后,在胶州秧歌的基础上,创立了秧歌小戏,1957年,胶州秧歌进京演出,博得好评。之后,全国150个文艺团体先后来胶州市学习胶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学院还将胶州秧歌列为必修课程。1991年的“中国首届秧歌大赛”中,胶州秧歌获优秀奖。

胶州秧歌音乐的调式特点,是以民族调式徵调式为主以商羽调式为辅的交叉调式的运用出现。同时,打击乐演奏是胶州秧歌音乐的又一特色。胶州秧歌的击乐演奏除了舞蹈部分的开场锣鼓和掂仓扭子外,还有一个包括四个扭子的秧歌牌子。

-胶州秧歌

-地秧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02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