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嫁,花园酒?土家族以前的婚礼是这样的

哭嫁,花园酒?土家族以前的婚礼是这样的,第1张

岁月变迁:土家婚 俗 从没落走向回归

山高黔江城,最美一江水。黔江,位于重庆市东南部,武陵山区腹地,素有“渝鄂咽喉”之称。这里群山环绕,碧水西流,母亲河阿蓬江深情地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这片古老厚重的土地上,居住着土家、苗、汉等各族儿女,其中土家族苗族人口占比超过70%。

作为一个土家女孩,生命中的前二十年,我的人生轨迹主要在学校和老家之间,生命向上,时光向前,亲眼目睹了这座城市的嬗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黔江的发展变化可谓是日新月异。

不可否认,现代文明的发展,冲淡了年轻一代对故土的情怀。但留存在脑海中的传统土家婚俗,总是令人难以忘怀,任时光流逝,历久弥新

从提亲到结婚 , 每个流程都充满 仪式感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改革开放的浪潮还未能席卷至内陆山区。那时候,在黔江的广大偏远山区,农村青壮年大都在家务农,脸朝黄土背朝天是常态,更没有电视,小孩子也没有动画片可追。唯一喜欢且老少咸宜的,就是看热闹。

彼时的农村,大家都忙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又到哪儿去“看热闹”呢?除了婚丧嫁娶,追热闹的场景也非常有限。这些仪式,暗藏着生与死,以及成家立业的祖训。传统婚俗的礼仪,主要是提亲礼、定亲礼、认亲礼、花园酒、拜堂礼、回门礼。

“谁家要嫁女儿了”“哪个小伙子要娶媳妇了”,在相对封闭的农村生活环境下,这些日子都被四邻八方记得清清楚楚。因为当这些日子来临时,除了有热闹可看,还有流水席可以吃。

当年的婚礼,不像现在有专门的婚礼车队接送。迎亲头一天,对于女方来说,是“花园酒”,招待亲朋好友参加女儿的出阁之喜,四邻八湾的村民们都汇聚到家中,看热闹、沾点喜气。

当夜,由“押礼先生”带队,带着一整头破膛的鲜猪、盐茶米豆、金银首饰等到新娘家“过礼”。迎亲当天,一大早,由临近村组青壮年组成的迎亲队伍带上夹杠,在一片吹吹打打声中出发,走路到新娘家娶亲。吉时已到,新娘跪拜祖宗,辞别父母,拿上嫂子递来的筷子,向门前撒去,寓意“快快生子。”再由新郎背着新娘上花轿,或者背着走一段路,直到离开自家院坝。

而新郎家里的人则翘首以待,一旦村口传来唢呐和号锣的声音,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新人回家的必经之路上。我和小伙伴们蹦跳着,欢呼着:“新姑娘,你莫哭,转过湾湾就拢屋。”新娘的嫁妆经过后,就会看到彩旗招展,簇拥着新郎新娘走来,新娘的颜值、衣服、头饰,便成为大家争相讨论的焦点。

到达家中,两位新人入户拜堂,随即送入洞房,错过的亲属就会到洞房见新娘。最重要的就是农家的流水席,偌大的院子里,十来张木桌一字排开,亲友族戚相继落座,“九盘十大碗”(9个盘子、1个大碗,寓意十全十美)通过专属茶盘端上桌,供远近乡邻享用。

那时候的婚礼,嫁女的一方一般会摆两天流水席,而接媳妇的一方则前后要摆四天流水席。送礼也很简单,一般都是送谷子(水稻)和包谷(玉米),关系好一点的亲戚,会在谷物之外再送上几尺布、一个八磅水壶等礼品。

传统走向没落,现代婚庆备受新生代推崇

那时,媒婆是促成婚事的重要媒介。我的奶奶就是经过媒人介绍嫁给爷爷的,奶奶说,在上门提亲取得父母同意之后,爷爷会在端阳、中秋等节日接她去家里共度佳节。她也会把自己缝制的阳雀鞋垫、布鞋送给未婚夫婿。

奶奶说,她当年的闺房坐落在吊脚楼的东侧,结婚前一夜,不忍分别痛哭不已,俗称“哭嫁”,看似大哭,实则表达对父母、亲友、族人的眷念。如今,数十年过去了,奶奶对当年“哭十姊妹”记忆犹新。

何为“哭十姊妹”?就是土家山寨十里八湾相好的妹子都会前来闺房“陪哭”,称之为“哭十姊妹”。泪随情涌、情随歌生,相拥而坐、掩面而泣,“哭爹妈”“哭哥嫂”“哭兄弟”等,用哭歌来表达离别之情。

奶奶回忆道,当年她出嫁头一夜的“花园酒”礼,就是她的奶奶为她“上头”、“开脸”、“戴花”。奶奶说,哭过再梳妆的新娘,犹如带露的桃花,显得格外漂亮。

老家的红木箱子、双阳雀花纹穿衣柜、雕花洗脸架等都是奶奶的嫁妆。盖的花铺盖,在土家语里叫做“西兰卡普”,也是她的妈妈亲手缝制的。旧了破了奶奶也舍不得丢,风风雨雨陪伴奶奶几十年,给予家人温暖,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

我的爸爸和妈妈却是自由恋爱,他们在中学期间认识,后来走到了一起。爸爸妈妈的婚礼相较于爷爷奶奶那个年代,已经简化很多了。妈妈说,她没有“哭十姊妹”,但碗柜、衣柜等嫁妆还是外公请木匠师傅打造的。

到了现在,很多人恋爱不再通过媒婆了,出门打工认识、手机微信成了交友恋爱的主要方式。不过,在结婚时,还是会象征性地安一个媒人。结婚的流程也简化了,不再像以往的吹吹打打闹几天,许多人选择在城里办酒席,就是一个西式婚礼流程,一顿饭的时间,就完成了传统意义上的结婚仪式。

条件稍好一些的人家,对于婚礼的形式和场地可实现“私人定制”。草坪婚礼、教堂婚礼,在黔江也逐渐流行起来,在乡村院坝上的传统婚礼越来越少。新式婚礼上,新娘穿着洁白的婚纱,敬酒时换上红色旗袍敬酒,甜蜜的笑容让人感动,却再难见到手工缝制的婚礼喜服了。

现代时尚的婚庆演艺取代了以前的“吹八仙”。架子鼓、吉他、歌手、舞者的组合,热情劲爆的表演,相比只是吹奏听觉的“吹八仙”,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许多吹八仙的师傅,随着年龄增加,请他们的人越来越少。在那些“吹八仙”的师傅眼中,他们的这门手艺或许再过几十年,就会被彻底遗忘。

工业文明的发展,促进了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现在结婚用的物品、嫁妆都是从商店买来的。以前手工打造的碗柜、衣柜、洗脸架等日渐被车子、房子、电器取代。传统土家婚礼,亲友们送花布、被子、玉米、稻谷等,现在基本都是送红包。

提亲、定亲等婚前礼仪虽然繁琐,但却是农耕时代背景下人际往来的重要方式,如今现代生活方式把这些流程冲淡了。婚礼流程的简约化,虽然大大减少了主人家的劳累程度,但对于生长在新时代的年轻人而言,总觉得少了一种传统婚礼的仪式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借力旅游东风 , 传统土家婚俗 文化 走向 回归

进入新世纪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尽吹神州大地,农村的青壮年除了在校读书,几乎都出门打工挣钱,并撂荒了耕耘许久的土地。现在的农村,剩下的就是“386199”部队(妇女、老人、小孩),几乎代表了村民生活的现状,并出现了一些不可思议的问题。

随着乡村空心化,乡村没落在所难免,传统条件下仪式感十足的土家婚礼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日渐消亡。传统的婚礼着装、婚庆流程、习俗禁忌等都变成了古董,在文化馆、博物馆才能见着了。

土家婚俗中的重头戏“哭嫁歌”,以前的土家姑娘都会唱,唱得越好越让人落泪感动,说明这个女孩品德越好,越有孝心。可是如今,土家姑娘们也变得越来越时尚,很少有人会倾听奶奶、外婆那辈人的哭嫁歌和哭嫁故事,也不再有人学习这体现着乡土深情的眼泪仪式了。

庆幸的是,黔江近些年的旅游发展火力全开,如火如荼,生态旅游、民族旅游的兴起,也让走向没落的土家婚俗重见生机。时下的年轻人,通过这种体验式民俗旅游,既达到舒心开怀的目的,也重新认知了丰厚的传统土家婚嫁文化。

以黔江濯水古镇为例,在近些年的旅游开发中,由政府牵头、市场主导、企业搭台、文化唱戏,打造了“土家女儿会”“最美土家妹评选”等系列民俗旅游活动,并形成了一个知名度高、游客反响好的旅游品牌,吸引了远近游客的到场观赏。

原生态的真实的结婚仪式,变成了舞台上的表演,这让当地人还是有些失落和感叹。“时代变了,以前的结婚习俗看不到咯!”一些老年人感叹着。也有一些年轻人对此赞赏不已,通过这些表演活动,才知道我们的父辈、祖辈曾经走过的路,经历的事。

在旅游景区,很多年轻人从沿海城市打工到回归老家,靠吃旅游饭发家致富,在土家十三寨经营餐饮和民宿的90后青年小郭表示:“老前辈的婚俗太麻烦了,不过作为民俗表演能挣到钱,也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好处撒。”

对于游客来说,寻求刺激、陌生化的异域文化,是旅游的主要动机。很多游客到访黔江土家十三寨,就是冲着当地以“哭嫁”为代表的土家婚礼去的,在此期间,原生态绿色无污染的土家美食,也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朋友告诉我:“没想到土家族人结个婚这么隆重啊,可比现代婚礼有趣味多了。”有趣、有意思、有特点,这是土家婚礼在他们眼中的形象。依山傍水的吊脚楼群,也让不少远道而来的游客对土家民居环境沉醉、痴迷。

后记 :

现代文明正是从古老的习俗中汲取了营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岁月流逝,传统土家婚俗从没落走向回归,也让人真切感到这一文化形态相传至今不再是简单的形式模仿,而是尊重土家先辈们隐藏在婚俗背后的那种情感和思维方式。它连接着土家儿女的心,应该得到认同和保护。越是民族的,越是宝贵的,保护和振兴传统土家婚俗,也是丰富中国民族文化内容、提升文化向心力的重要途经。

无论是在以前还是在现在,农村办喜事或者丧事的时候,都喜欢吹唢呐,这是一种习俗,同时也是一种习惯,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大部分的农村在办喜事时,基本上全村的人都会一起过来帮忙,然后会请一些吹唢呐的人来庆祝,一直流传至今。

对于大部分的农民来说,在进行婚丧嫁娶的时候吹唢呐的习俗,不仅仅是一种传承,同时也能够表达出人们当时的感情,在办喜事的时候,一般吹的音乐都会使比较欢快的,气氛非常的热闹,但是在办丧事的时候可能就会吹一些比较悲痛的曲子,主要就是和当时人们伤心的心情相应。

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大多数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不一样的变化,同时,可能是由于受到不同价值观念的冲击,导致很多农民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以前大多时候之所以会吹唢呐,主要是为了表达人们的情感。

可是现在大多数人在的过程中,比较明显的是大操大办或者是恶意攀比这些坏风气,这完全失去了原本吹唢呐的意义,可能是现在大多数人的生活条件都变好了,传统的生活习惯都改变了,所以上面所说的这些现象变得越来越为严重,所以据说在未来吹唢呐,将会被国家禁止甚至严重的情况下罚款5000元都不算多。

一、吹唢呐不会禁止

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人会乘在办红白喜事的时候大操大办,从而有一些恶意攀比的社会风气的出现,其实,这样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整体的形象和质量,甚至有一些人在办丧事的时候,会请一些热舞团队,这让很多人看到感觉非常的无奈。

国家之所以说会禁止吹唢呐,那并不是因为说真的要禁止这个行为,主要的意义是为了打击这些农村的怪象,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好的同时,各种坏风气也在不断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完全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而且现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坏风气其变得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社会的自然规律,因此,整顿农村婚丧嫁娶的大操大办和恶意攀比,已经变成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毕竟一个农村想要发展起来,不仅仅是亲戚上面的进步,同时人们的精神文化也要跟上时代。

所以大家都说禁止再吹唢呐,并不是真的说针对这件事情,主要是指那些所谓的坏风气都要被禁止和严重打击,如果在吹唢呐这件事情上还能像以前那样,那么这类行为就是可以的,只是那些坏风气要被打压下去,大家不用担心。

二、为什么要打压坏风气?

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在一直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思想已经发生了改变,而且现在有很多的地区都在大操大办或者是恶意攀比,就会导致大家在请那些吹唢呐的人时,价格也不断的上涨,以前只需要几百块钱,而现在直接涨到了4千到5千。

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加大很多人的生活和经济压力,于是就有了上面所说的传言,身体有些人说要将那些红白喜事请人吹唢呐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惩罚,不过这都是假的,并没有出台明确的禁令,只不过是想通过这个方法来打击那些社会陋习。

所以国家之所以会想要打压这些坏风气,主要就是想减轻大部分农民的生活和经济压力,而且这些陋习的存在确实不利于农村的发展和进步,如果有些地区这些坏风气实在是太过分的话,国家也会严惩的,所以大家不要再继续这类行为。

总结:

虽然吹唢呐是千百年传统文化,这是可以保留的,但是在办丧事的时候,那些歌舞表演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并且要浪费不少钱,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的攀比风越来越大,就会非常的浪费,说白了就是给后人创排场,还不如把钱给老人在生消费。

在家吹唢呐有忌讳吗

 在家吹唢呐有忌讳吗,唢呐是属于比较冷门的乐器,吹唢呐时,嘴唇自然闭合,双手捧着笛子两端,左手握笛头,右手握笛尾,将吹孔置于嘴唇下沿,下面看看在家吹唢呐有忌讳吗及相关资料。

在家吹唢呐有忌讳吗1

 锁呐的声音比较高亢,如果是住在小区楼房内,吹奏时可能会对邻近住户造成影响,所以最好不要在家吹。

  甘肃和宁夏个别地方为何故老相传:唢呐越吹穷?

 北方部分地区特别是甘肃和宁夏的个别地区,民间流传一种说法:唢呐越吹越穷。

 公元三世纪前后,唢呐从阿拉伯和波斯传入中国。很快,这种音色雄壮、嘹亮、高亢的乐器就深受民众喜爱,在民族乐器中拥有了特殊的地位。

 但也或许正是因为是“外来户”的缘故,唢呐并未被主流或者上层社会接受,所以在宫廷乐、皇家祭祀乐里,没有给唢呐留下一席之地。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唢呐的声音太过热烈奔放、野性十足,不符合中国传统雅乐中正典雅、平和端庄的风格需要。

 但在民间,唢呐是雅俗共赏,深受欢迎的。许多民间曲艺以及戏曲里,都少不了唢呐伴奏。特别是民间的红白喜事,负责氛围营造的乐队中,唢呐通常是领衔乐器。甚至很多走乡串户,奔走在老百姓红白喜事场面的,直接就是一支纯一色的唢呐队。

 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唢呐曾经被作为官员出行的仪仗乐器使用,这或许是因为唢呐声音传播远,乐器携带方便。明代的王磐就曾经写过一首《朝天子·咏喇叭》的词,估计是描述唢呐最精彩的文字:“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词的表面意思是怨恨唢呐,其实是对唢呐为之服务的官员的怨恨。当时的很多官员出行,对于下属和百姓来说,就意味着繁文缛节的迎送、奢侈铺张的敬奉,苛捐杂税增加和百姓负担更为沉重。

 所以,每当听到唢呐声声,老百姓就知道扰民、搜刮和盘剥到来了,所以才会说“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作者借用一件小小乐器,深刻尖锐地批判当时腐朽败坏的官场风气。

 在民间,使用唢呐吹奏,主要集中在“迎来送往”:迎娶新媳妇、送葬亡故人。也有一些老人过寿、小孩满月、新屋落成等事宜会请“吹鼓手”(唢呐乐队的别称),但中国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民俗,除非当事人经济非常拮据,否则但凡“迎来送往”都必须请吹鼓手。

 但也有一个例外,就是在甘肃、宁夏、青海的个别地方,民间认为不论红白喜事,都不能请吹鼓手,因为当地人古老相传:“唢呐会越吹越穷。”因为这些地区的人认为,居住地的土层越厚,居住者的财脉就越绵长、人丁就越兴旺。而唢呐是一种吹奏乐器,事主家让吹鼓手在自己家里“吹”,会吹走大地上的土,让土层越来越薄,进而让自己的家道和运势由盛及衰,甚至越来越差。

 当然了,这种说法也并非单纯是出于传统风水学观点而诞生的。如果细加研究,就会发现但凡是流传“唢呐越吹越穷”这种说法的地区,在历史上都是一些经济严重欠发展,也就是相对周边区域而言,人们的生活是相当贫困落后的。这种贫困落后,首要的原因就是“土薄”,也就是土壤瘠薄,农业收成低,自然灾害多发,立地环境艰苦。

 而红白喜事邀请吹鼓手来助兴或者营造氛围,多多少少会增加事主的经济负担。于是,本着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的原则,请吹鼓手这种并非不可或缺的、点缀性的事宜,也就很容易被人能省则省地删减掉了。所以,这种说法是顺应当地经济基础的产物,一经诞生便能很容易被接受并代代相承。

 还有一个处于次要地位的催生原因,那就是西汉以来在官方和民间逐渐被认可的“厚养薄葬”观念。这种观念倡导人们在亲人在世的时候,尽可能满足其物质和精神需要,让其安然、和乐地度过一生,至于去世之后的种种造作,多半是为了给活着的人撑体面,实属毫无必要。

 生死二字是一个人一生最大的两件事,既然白事都可以免去鼓乐喧天的繁琐了,那么娶媳妇、过大寿、做满月、修新房之类的红事,也完全可以勤俭节约地办。所以,这种“披着迷信外衣”的民俗,就根深蒂固地留存了下来,并且在今天依然被人们严格遵守。

在家吹唢呐有忌讳吗2

  唢呐的吹法

 唢呐吹的时候要从演奏的姿势、口型、气的运用、指法等开始学习,吹唢呐的时候演奏的姿势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姿势在表演的时候比较大方,一般分为坐姿和站姿两种,吹奏的时候要将身体自然的放松,手指持琴的姿势也要注意,吹奏的时候还要注意口型和气息的运用。

 站着吹唢呐的时候要注意将两腿自然伸直,两脚之间的距离大约在25公分左右,左脚放在前面,右脚放在后面。坐着演奏将两腿分开,不要翘脚,腰部挺直,身体坐椅子的一半就可以。

 手指握住唢呐之后自然的分开,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分别是左手的食指放在第五孔上,小指自然的放松,右手的大拇指放在下端的三孔和四孔之间,食指放在第四孔,中指在第三孔,无名指第二孔,小指在第一孔,不能随便抬高自己的手指,尤其是快速演奏。

 唢呐的口型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吹的时候要注意嘴巴的形状,关系到演奏时候的音准、音色、音质等。将唢呐的哨片放在上下嘴唇之间,口型的控制力度随着吹气的强弱、音量、音色、技巧做出一些改变。

 吹奏的时候还要注意气的运用,吸气的时候小腹放松,用鼻子吸气尽量吸的多一些,呼气的时候将小腹逐渐的收缩,有节奏均匀的向外呼出。

在家吹唢呐有忌讳吗3

  一、唢呐很难吹响吗

 过去乡村婚丧嫁娶经常会听到唢呐,唢呐的声音非常响,不过不少没吹过唢呐的朋友第一次吹唢呐都会发现,唢呐根本就吹不响,这是为什么呢?唢呐很难吹吗?

 对于没有经过训练或初学者而言,要想吹响唢呐确实是比较难的,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气力的大小和气流的控制,二是按孔的指法和指法的指间距离,初学者肺活量不够,又不了解如何换气,手指也不知道该怎么放到孔上去,自然没办法吹响。

 要想吹响唢呐,用唢呐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关键还是要经过正统的唢呐学习,并多加练习,这样才能吹好唢呐。

  二、唢呐怎么才能吹响

 要想吹响唢呐其实并不难,吹唢呐时,嘴唇自然闭合,手指分别放在唢呐的孔上,对着唢呐的哨片吹气即可,吹唢呐时,以下几个方面是要注意的:

  1、吹奏的姿势

 唢呐一般是站着吹,坐着吹也有,只是对肺活量要求更高,站着吹唢呐时,注意将两腿自然伸直,两脚之间的距离大约在25公分左右,左脚放在前面,右脚放在后面;坐着吹唢呐注意将两腿分开,不要翘脚,腰部挺直,身体坐椅子的一半。

  2、手指的位置

 手指握住唢呐之后自然的分开,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放在合适的孔位,具体的放置位置是:左手的食指放在第五孔上,小指自然的放松,右手的大拇指放在下端的三孔和四孔之间,食指放在第四孔,中指在第三孔,无名指第二孔,小指在第一孔。注意手指不能太僵硬,以不漏气为原则。

  3、吹唢呐的口型

 唢呐的口型是非常重要的,能否吹响要看口型,在吹的时候要注意嘴巴的形状,将唢呐的哨片放在上下嘴唇之间,上唇靠近哨面根部约哨片的四分之一处,下唇含哨约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处(三分之二处多为弱奏);吹奏过程中,口型的控制力度要随着吹气的强弱、音量、音色、技巧做出一些改变。

  4、气息的练习

 吹奏的时候还要注意气的运用,要学会胸腹式呼吸法,吸气的时候小腹放松,用鼻子吸气尽量吸的多一些,呼气的时候将小腹逐渐的收缩,有节奏均匀的向外呼出。

 总的来说,要想吹好唢呐,需要注意正确的唢呐吹奏方法和多加练习,如果吹不响的话,可以多找找教程或询问专业的老师。

唢呐的词语解释是:唢呐suǒnà。(1)管乐器,管身上面七孔,下面一孔。原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金、元时传入中国。

唢呐的词语解释是:唢呐suǒnà。(1)管乐器,管身上面七孔,下面一孔。原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金、元时传入中国。 结构是:唢(左右结构)呐(左右结构)。 词性是:名词。 拼音是:suǒ nà。 注音是:ㄙㄨㄛˇㄋㄚ_。

唢呐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波斯语的译音。或译为“苏尔奈”、“唢拿”、“唆呐”、“锁呐”。簧管乐器。金元时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我国。引《清文献通考·乐二十三》:“其乐器有大鼓、小鼓、铜号、铰子、_呐、喇叭。”曹禺《北京人》第三幕:“外面忽然传来一阵非常热闹的吹吹打打的锣鼓唢呐声,掩住了风声。”沈从文《萧萧》:“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有的事情。”

二、国语词典

乐器名。古_篥之属,本回族乐器,原名「苏尔奈」。以木管为身,由细渐粗,上开八孔。木管上端为一细铜管,细铜管前端可套以苇制哨子。木管下端承接一个铜质的喇叭口。音色高亢宏亮。

三、网络解释

唢呐公元3世纪,唢呐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俗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在广东地区又被称为嘀嗒,是广东“八音”乐器中的一种。唢呐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关于唢呐的诗词

《唢呐》

关于唢呐的诗句

唢呐

关于唢呐的成语

长夜漫漫伯道无儿摇旗呐喊不名一钱不为已甚参差不齐不期然而然不期而然刚毅木呐不齿于人

关于唢呐的词语

不为已甚成人之美不齿于人不名一钱仓皇出逃摇旗呐喊伯道无儿沉博绝丽草庐三顾不期而然

关于唢呐的造句

1、他善拉京胡,能吹唢呐,农闲时节,喜欢跟着响器班子串街走巷,不图挣钱,图个欢乐。

2、原来沐星辰住在游击将军府的西厢,而沐少波住在东厢,迎娶之礼虽然从简,可一路也是唢呐高奏,鼓乐喧天,吹吹打打地一直把喜轿抬到了洞房外。

3、锣声,鼓声,唢呐声,声声震天,多谢月老把红绳系牵。喜事,乐事,如意事,事事顺心,祝福爱情将两心相连。恭祝新婚大吉。

4、除了唢呐、二胡、琵琶、大阮、古筝等传统乐器演奏,演奏还加入了卡巴萨、铃鼓、现代便携式小定音鼓等乐器。

5、“得胜令”等各种曲牌,随着锣鼓、唢呐的节奏,舞龙人和舞狮队统一步伐舞起龙灯和狮灯,浑如一条条火龙在空中飞舞,煞是壮观。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唢呐的详细信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6953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