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从古至今的风俗习惯

以色列从古至今的风俗习惯,第1张

既然说中国的民间节日,当然都是阴历。按照时间顺序,主要的是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八个。

各节习俗:

1、春节(正月初一):

习俗如下: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 “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2、元宵节(正月十五)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3、清明节(四月初五)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4、端午节(五月初五)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

赛龙舟:

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 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

5、七夕节(七月初七)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

6、中秋节(八月十五)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7、重阳节(九月初九)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 “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8、冬至节(冬至日,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中国民间节日还有:

路神生日、 春龙节(龙抬头)、 寒食节、 立夏节、 天贶节、翻经节、姑姑节、 火把节、 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 地藏节、祭祖节、阔时节、 小年、 古尔邦节(穆斯林)、 龙船节(苗族)、 花山节(苗族)、 跳花节(苗族) 四月八节(苗族)、 苗年(苗族)、吃新节(苗族)、 六月六(苗族)、 赶秋节(苗族)、 芦笙节(苗族)、 姊妹饭节(苗族)、 开斋节(回族)、 古尔邦节(回族)、圣纪节(回族)、 藏族主要节日藏历年等(藏族)

除夕守岁,其实也是个节——“小年”

有本《说酒——中外酒文化大观》,其中一节专说中国古代自汉代形成定型的节日及习俗,很全。你可以上网找来看看。

以色列历史简介

 犹太王国[ Youtai Wangguo ]

 KingdomofJudah

 巴勒斯坦南部希伯来人古国。始建于公元前第1千纪初,公元前586年为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所亡。都城在耶路撒冷。

 希伯来人属塞姆语系,公元前第2千纪后半叶进入巴勒斯坦。公元前13世纪末由游牧转向定居,并逐步征服了原居于此地的迦南人。公元前11世纪起反抗腓利斯丁人的斗争, 促进了希伯来人国家的产生。北方十部拥戴的以色列王扫罗在与腓利斯丁人的战斗中战死后, 南方二部推举的犹太王大卫(公元前1000——前960在位)继续这一事业。大卫统一巴勒斯坦,彻底击败腓利斯丁人,并进而征服其余的迦南人居住区,定都耶路撒冷,建立起统一的以色列犹太王国。由于古代巴勒斯坦南北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兴起于南方的统治者又把赋税等多加在北方,从而导致南北方矛盾激化。公元前922年,大卫之子所罗门王死后,王国分裂,北部为以色列王国;南部为犹太王国, 罗波安为王, 仍都耶路撒冷。罗波安至亚玛谢时期(约公元前934——约前783),国势衰微, 并一度臣服于以色列。乌西亚统治期(约公元前791——前739)国势强盛, 一度成为西方反亚述联盟首领。公元前722年,以色列为亚述灭亡后,犹太王国交纳大量赎金方得以留存, 成为仅存的希伯来人国家。公元前715年继位的希西家为复兴大卫盛世, 进行宗教和政治改革, 废除外族宗教的偶像崇拜, 对一神论犹太教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他还参加反亚述联盟。公元前701年, 亚述王辛那克里布进击巴勒斯坦时, 希西家被围于耶路撒冷, 而不得不屈服于亚述。希西家之重孙约西亚(公元前640——前609在位)趁亚述衰落之机, 扩大统治范围, 并在国内颁布律法,推行较彻底的宗教改革,实行独尊雅赫维的一神论,以耶路撒冷雅赫维神庙为全国唯一的宗教中心,在希伯来人历史上影响深远。约西亚后的犹太诸王力图利用新巴比伦王国同埃及的矛盾以自保,国势日下。公元前598年,尼布甲尼撒二世攻下耶路撒冷,掳走国王约雅斤及众多王公贵族﹑ 手工业者, 立约西亚次子西底家(公元前597——前587在位)为傀儡。公元前586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再下耶路撒冷,灭犹太王国,并将大批犹太臣民迁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此后,

 大卫﹑所罗门在位期间,控制经巴勒斯坦的商路,经营贸易,同埃及﹑两河流域及 各地都有商业联系,国家的经济有较大发展。在国内的阶级关系上,犹太人是全权自由民,包括大小奴隶主和贫困的非奴隶主阶层。其次是地位近于奴隶的异族人依附者及奴婢。公元前8世纪后,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导致公元前7世纪的贫民奴隶暴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机构日臻完备,大卫的官员已有专门分工,所罗门为征收赋税,在国内划出12个区,派员负责。王国中央实行贵族政治,除国王外,还有长老会议和民众会,二者一直存在到犹太王国灭亡。

 以色列王国[ Yiselie Wangguo ]

 KingdomofIsrael

 巴勒斯坦北部古代希伯来人国家。始建于公元前10世纪,公元前722年为亚述王萨尔贡二世灭亡。都城在撒马利亚。

 希伯来人属塞姆语系,公元前第2千纪后半叶进入巴勒斯坦,公元前13世纪末,由游牧转向定居,并开始逐步征服原居于此地的迦南人。公元前11世纪的反抗腓利斯丁人的斗争,促进了希伯来人国家的产生。公元前11世纪末,扫罗和大卫联合希伯来各部落,建立常备军,抗击腓利斯丁人的入侵,被北方中部推举为以色列王,并在其周围形成军事贵族集团。约公元前1000年,扫罗在同腓利斯丁人的斗争中兵败身亡。此后,犹太国王大卫彻底击败腓利斯丁人,统一南北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犹太王国。大卫之子所罗门王统治后期,南北方矛盾激化,北方的耶罗波安一世在埃及支持下起兵反对所罗门,自立为王,建立以色列王国。立国的前几十年中经常同犹太王国发生战争,并曾遭受埃及的入侵。暗利王朝统治期间,局面较安定。暗利定都撒马利亚,同犹太﹑推罗联姻以抗衡叙利亚的阿拉美亚人。暗利之子亚哈在位时,以色列又曾联合叙利亚﹑巴勒斯坦诸国,扺制亚述帝国的西进。耶户王朝统治时期(公元前842——前748),以色列受到亚述帝国日益严重的威胁。公元前722年,萨尔贡二世攻陷撒马利亚,将大批居民迁往异域,以色列王国遂亡。

 以色列王国是实行贵族政治的奴隶制国家。除国王外,还存在长老会议和民众会。以色列人是全权自由民,其中包括贵族﹑平民等奴隶主阶层和贫困的非奴隶主阶层。被以色列征服的异族人是无权的依附者,地位已近于奴隶。另外存在奴婢。公元前8世纪后,随着高利贷的发展,社会的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在这一背景下,一些下层的贫苦祭司在平民间活动,假托耶和华神的启示,谴责富人对穷人的剥削和奴役,预言富人将受到惩罚。这一活动史称“先知运动”。

 以色列地处近东贸易要冲,经济和文化均极发达。公元前8世纪时已普遍使用铁器,同近东各地区间的交流也很广泛。首都撒马利亚的遗址已作了发掘。城市规划整齐,有石砌城墙,城内有暗利建造的宫殿及神庙﹑竞技场﹑剧场等。出土遗物上反映了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对此地的影响。

 尼布甲尼撒二世[ Nibujianisa Ershi ]

 Nebuchadrezzar Ⅱ,约公元前630——前562

 古代西亚新巴比伦王国国王(约公元前605——前562在位)。王国开创者那波帕 之子。即位前任王国的军事统帅,公元前605年即王位,次年发兵出征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与埃及争夺势力范围。公元前601或前600年被埃及击败。公元前598年﹑前587年两度亲征反抗新巴比伦王国的犹太王国,前586年将犹太的国王﹑贵族及一般居民掳至巴比伦尼亚,史称“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67年远征埃及,掠得大量财富。他在国内大兴土木,在巴比伦城等地修建了很多宏伟的建筑物,其中马尔杜克神庙中的塔庙即是《旧约》中提到的“巴别塔”。巴比伦城门之一的伊什塔尔门以其高大雄伟和表面装饰的彩色琉璃砖浮雕著称。巴比伦城成为西亚最壮观﹑繁华的城市。为取悦其米底王妃,又在巴比伦的王宫中建空中花园,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

  一般来说,婚礼开场是新婚夫妇在犹太乐队的奏乐中走进一座彩篷(象征新家,也寓意不忘祖先的漂泊苦难),新郎踩碎一只酒杯,人群四散。必定要发生的有:

  1 犹太教堂被塞得密不透风(宾客少说明主人人缘差)。

  2 宾客绝对有可能赶了2000多英里路(在以色列,但凡是犹太人都经常被邀请去希伯来婚礼)。

  3 新娘围着新郎走七圈(上帝用7天时间造人,“7”这个数字在犹太教当中有着特别的意义,走七圈以示保护新郎远离邪恶)。

  4

新郎用右脚把一个酒杯踩碎(对公元70年圣殿的毁灭的怀念以及提醒人们永远不要忘了当年耶路撒冷圣殿毁灭时的悲伤时刻。在现代婚礼中,人们则以此风俗来表示人类关系的脆弱,新生活的开始以及摈弃一切偏见和无知)。

  5 戒指戴错手指(犹太妇女平时把戒指戴左手,婚礼期间则戴在右手)。

  6 犹太牧师会对新婚夫妇说:“你们将共度此生…”这些俗气的场面话。这个节骨眼略尴尬,一般大家会眼神闪烁,唯恐跟别人对视。

  7 现场那些非犹太人搞不懂这些习俗的意义。

  8 不过没关系,威士忌早上11点就开始供应了。

  9 婚礼过后,新郎新娘会被送去侧室单独呆着(象征洞房)。

  10 人们认为婚礼的华丽程度和新婚夫妇婚后的幸福程度成正比。

  11 你会撞见以前约炮的对象。

  12 可能是你在某次夏令营亲过的人。

  13 可能是你在JSwipe(犹太约会网站)上的熟人。

  14 房间里一半的人围在一个长得还不赖的犹太人身边。

  15 老人们总是会说“愿上帝与你同在”(对境况并不很好的人说)。

  16 大家都巴不得站得离厨房近点儿抢到第一口食物。

  17 在开始跳舞之前只够时间吃一道菜。

  18 没人能让宾客们合唱Hava Nagilah(节奏欢快的犹太民歌,常在婚礼播放)。

  19 婚厅里有免费吧台。

  20 儿童桌那些小孩非要你尝尝那些怪味的鸡尾酒。

  21 宾客们戴的犹太小帽上绣着“Alex和Leah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夫妻”之类的字眼,亮橙色的帽子闪瞎了。

  22 完事回家以后总会在某些地方突然发现婚宴完发的婚庆小册子。

  23 总有一个那么虔诚的长辈喝醉了以后大声怒骂以色列或者批判那些和信奉不同宗教的人结婚的人,气氛一下子被搅黄了。

  24 如果你想找人聊天,一大群叫什么“Simantov umazel tov, mazel tov vesimantov, Yeheey

laaaanuuu”的会跑出来。

  25 吓得腿软的新郎会坐在一张椅子上被大家抬起来。

  26 亲属会被邀请上去为新婚夫妇致辞祝福,并且参与之后持续一周的庆祝活动。

  27 婚礼过后你发毒誓再也不喝那么多酒,再也不跳那么久的以色列式舞蹈了。但是下次再去犹太人的婚礼,你还是会这么干的囧。

幕后音:很久以前,在士师治理以色列的那段时期,曾发生过饥荒。在犹大伯利恒,有一个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往摩押地去寄居。这人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子名叫拿俄米,他两个儿子,一个名叫玛伦,一个名叫基连,都是犹大伯利恒的以法他人。他们到了摩押地,就住在那里。后来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剩下妇人和她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娶了摩押女子为妻,一个名叫俄珥巴,一个名叫路得。在那里住了约有十年。玛伦和基连二人也死了,剩下拿俄米没有丈夫,也没有儿子。拿俄米听说耶和华神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于是她和两个儿妇起行离开所住的地方,要回犹大地去。

第 一 场

背景:台上靠里面,放一个用纸糊成石头形的凳子。

场景:有风在吹。拿俄米由两个儿媳搀扶着走上台。(三人各背个包袱,路得还背个羊角形的水瓶,)走到台中站住,拿俄米面对两个儿媳。

拿俄米对两个儿媳说:\\“你们各自回娘家去吧!愿耶和华神以仁慈待你们,像你们善待我和已死的人一样。愿耶和华神使你们两人有机会再结婚,都有好的归宿。”

拿俄米与两个儿媳亲嘴告别,两个儿媳就放声大哭,

一口同声地对拿俄米说:\\“不!我们必跟你一同回到你本国去。”

拿俄米说:\\“女儿啊,你们还是回去吧!”

并用手往回推二人。

\\“为什么要跟我走呢?我还能再生儿子来作你们的丈夫吗?回去吧!我的女儿,走吧!”

再用手往回推二人。

\\“我已经年纪老迈,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说,我还有指望,今夜有可以生儿子,你们岂能等着他们长大呢?你们岂能等着他们不嫁别人呢?我女儿,不要这样!我为你们的缘故甚是愁苦,因为耶和华伸手攻击我。”

两个儿媳又放声而哭,俄珥巴将包袱解下交给路得,还有些犹豫时,拿俄米与俄珥巴亲嘴,用双手去推她,推出几步,拿俄米站住,俄珥巴就势往前走几步,又回来与婆婆拥抱而哭,大约半分钟时间,拿俄米又用手推俄珥巴,两人又前走几步,拿俄米站住,俄珥巴再往前走几步,俄珥巴又往回走,拿俄米迎上前,双手用力推俄珥巴,拦住她,就这样俄珥巴依依不舍地离开婆婆与路得,几步一回头地走了。拿俄米一直看着俄珥巴远去,看不见了,才回过身走向路得。

路得已将俄珥巴的包袱背好,站在原地看着两人。

拿俄米紧紧握住路得的手,对她说:\\“看哪,你嫂子已经回她本国和她所拜的神那里去了,你也跟着你嫂子回去吧!”

路得坚决地说:\\“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里死,我也在哪里死,也葬在哪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

拿俄米激动地紧紧抱住路得,说不出话来,也就不再劝了。

路得搀着婆婆继续往前走。在台上往里绕到一圈时,拿俄米走得有些疲惫,路得就将拿俄米所背的包袱解下,自己背上,然后四处看看,见不远处有块石头,就扶着拿俄米去坐在上面。把水瓶的盖打开,递给拿俄米喝,拿俄米喝后,递给路得让她喝,路得摇摇水瓶,知道水不多了,就没喝,盖上盖背上了。为婆婆捶背。

拿俄米说:\\“我们还要走很远的路呢,你也歇歇吧。”

路得说:\\“我不累,上帝会加给我们力量走过沙漠。回到伯利恒的!”

拿俄米一听到路得的话,顿时来了力量要起身,路得马上搀起婆婆,

拿俄米说:\\“是的,上帝既然让我们听见他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的消息,就是要呼唤我们回归故乡,一定会给我们力量的。走,我们走吧。上帝赐给我们行走的力量。”

说完话,两人向前走去!

此时幕后唱诗《新编赞美诗》短歌21首《大山可以挪开》唱一遍(渐渐拉幕)进入第二场,音乐继续,开始幕后音。歌反复唱,直到幕后音结束。

第 二 场

背景:放几捆禾捆,装饰成秋收的场景。

幕后音:回归之路虽然充满坎坷和艰辛,但婆媳两人在上帝的恩赐中回到故乡伯利恒,正是开始收割大麦的时候。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的亲族中,有一个人名叫波阿斯,是个大财主。路得对婆婆拿俄米说:\\“容我往田间去,我蒙谁的恩,就在谁的身后拾取麦穗。”拿俄米说:\\“女儿啊,你只管去。”路得就去了,来到田间,在收割的人身后拾取麦穗。她恰巧到了以利米勒本族人波阿斯那块田里。波阿斯正从伯利恒来……

拉开幕,有8名使女,手拿镰刀,跳舞而上,唱诗《新编赞美诗》362首《收成归天家歌》,路得在其后上,有段距离。歌舞结束,波阿斯同两位仆人上,来到使女前。

波阿斯说:\\“愿耶和华与你们同在!”

使女们同说:\\“愿耶和华赐福与你!”

波阿斯看了看路得,对一个仆人说:\\“那是谁家的女子?”

仆人说:\\“是那摩押女子,跟拿俄米从摩押地回来的。她说:‘请你容我跟着收割的人拾取打捆剩下的麦穗。’她从早晨直到如今,除了在屋子里坐一会儿,常在这里。”

波阿斯走到路得面前。

波阿斯对路得说:\\“女儿啊,听我说,不要往别人田里拾取麦穗,也不要离开这里,要常与我使女们在一处。我的仆人在那块田收割,你就跟着他们去。我已经吩咐仆人不可欺负你。你若渴了,就可以到器皿那里喝仆人打来的水。”

路得就俯伏在地叩拜,对他说:\\“我既是外邦人,怎么蒙你的恩,这样顾恤我呢?”

波阿斯回答说:\\“自从你丈夫死后,凡你向婆婆所行的,并你离开父母和本地,到素不认识的民中,这些事人全告诉我了。愿耶和华照你所行的赏赐你。你来投靠耶和华以色列上帝的翅膀下,愿你满得他的赏赐。”

路得说:\\“我主啊,愿在你眼前蒙恩!我虽然不及你的一个使女,你还用慈爱的话安慰我的心。”

波阿斯说:\\“到吃饭的时候了,你到这里来吃饼,将饼蘸在醋里。”

众人就围坐在一起,一个使女把烘了的穗子递给路得,她吃饱了,还有余剩的,就对波阿斯:\\“我主啊,我可以把吃剩的拿回家里,给婆婆么?”

波阿斯说:\\“当然可以,”

对使女说:\\“再给路得拿些,好带回家给婆婆。”

使女将穗子递给路得,路得收拾起来,就去拾麦穗去了。

波阿斯对众仆人说:\\“她就是在捆中拾取麦穗,也可以容她,不可羞辱她。并要从捆里抽出些来,留在地上任她拾取,不可叱吓她。”

众仆人同声应:\\“是,主人。”

使女们继续割麦子。男仆收拾东西与波阿斯下。

渐渐拉上幕,幕后音起。

幕后音:路得在田间拾取麦穗,直到晚上,将所拾取的带进城去给婆婆。此后,路得与波阿斯的使妇们常在一处拾取麦穗,直到收完了大麦和小麦。拿俄米知道这是上帝的引导,使路得在波阿斯的田间拾取麦穗,波阿斯又是一个至近的亲属。拿俄米就促成了路得和波阿斯的婚事。

第 三 场

拉开幕

路得穿上新娘装在拿俄米与几个童女的倍伴中等着新郎,童女手中各拿着灯,一片喜乐气氛。这时有人喊着:\\“新郎来了!新郎来了!”

波阿斯上台,童女点亮手中的灯,路得在簇拥中走近波阿斯。大家一起唱诗《新编赞美诗》187首《完全恩爱歌》。

幕后音:耶和华使路得怀孕生了一个儿子,妇人们对拿俄米说:\\“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因为今日没有撇下你,使你无至近的亲属。愿这孩子在以色列中得名声,他必提起你的精神,奉养你的老,因为是爱慕你的那儿妇所生的,有这儿妇比有七个儿子还好。”这孩子就是俄备得,俄备得是耶西的父,耶西是大卫的父。路得的名字被记载在耶稣基督的家谱!

犹太人

犹太人是原指犹大支派(以色列人12支派之一)或犹大王国(以色列国分裂后与北方10支派所成立的以色列王国对立)的人民。全体犹太人本来统称希伯来人,自进占巴勒斯坦起至举族被掳往巴比伦为止,又称以色列人。经过流亡生活,只有原属犹大王国的人仍然保持民族特征,其他10个支派于公元前721年亚述灭亡北方王国后四散而同化于其他民族。因此,犹太人一词仅指原属犹大王国之人。

各派犹太人都承认由犹太妇女所生者即为犹太人,而改革派则认为,双亲中有一人是犹太人者即为犹太人。一般地讲,从纯粹宗教的角度看,世代生活在非犹太人环境中而保留犹太教许多基本教义的社团,作为整体被认为真正犹太人,但作为个人,这种人不能任意同犹太人结婚。

犹太人遍布全世界,美国有580万,以色列442万,法国60万,俄罗斯60万,乌克兰44.6万,加拿大36万,英国30万,阿根廷25万,南非11.4万,澳大利亚10万,巴西10万。

圣经时代 犹太人历史始于公元前第二个一千年的头五百年,始祖是亚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孙雅各。一场遍及全国的饥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儿子们,即以色列十二个部落的祖先移居埃及,在那里他们的后代沦为奴隶。几个世纪之后,摩西率众人出埃及,摆脱奴役,奔向自由,最终返回以色列故土。他们在西奈沙漠上流浪了40年,在那里形成了一个民族,并接受了包括十诫在内的摩西律法,他们的始祖们所创立的一神教从此初具规模。

以色列各部落在约书亚的指挥下,征服了以色列故土,并定居下来,但它们往往只是在受到外来威胁时,才在被称为“士师”的领袖的统领下联合起来。公元前1028年,扫罗建立了君主国;他的继承者大卫于公元前1000年统一了各部落并建都于耶路撒冷。大卫的儿子所罗门把王国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强国并在耶路撒冷兴建了以色列一神教圣殿。考古发掘证实,在所罗门统治时期,曾在一些设防城镇,如夏琐、美吉多和基色设立了重要的城市贸易中心。所罗门去逝后,国家分裂成两个王国:一个是以色列王国,首都设在撒马利亚;一个是犹太王国,首都设在耶路撒冷。两个王国并存两个世纪之久,由犹太诸王统治,并由先知告诫人们主持社会正义和遵守律法。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遭亚述人侵占,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称“失掉的十个部落”)。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被巴比伦人征服,入侵者捣毁了耶路撒冷的圣殿,并将大部分犹太人放逐到巴比伦。

犹太人自治时期(公元前538—60年) 公元前539年,巴比伦帝国被波斯人征服,之后,许多犹太人返回犹大(以色列故土),并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犹太人在故土上的生活方式也得以恢复。此后四个世纪,犹太人在波斯人和古希腊人的统治下,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权。由于叙利亚塞琉孤王朝强制实行一系列措施,禁止犹太人的宗教信仰,导致爆发了公元前168年由马加比家族(哈斯蒙尼人)领导的起义,随后建立了由哈斯蒙尼王朝犹太诸王统治、历时约80年的独立犹太王国。

异族统治(公元前60年一公元1948年) 从公元前60年起,国家因内乱而削弱,日益为罗马所控制。为了摆脱罗马统治,犹太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其中最大的一次爆发于公元66年。经过4年的战斗,罗马人于公元70年征服了犹地亚(犹大),焚毁丁第二圣殿,并将国内的众多犹太人放逐。犹太人对罗马进行的最后一次反抗是千余人固守在马撒达山顶城堡中。这次反抗于公元73年以守卫者集体自杀而告终。它成为犹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争取自由的象征。

在罗马(公元70-313年)和拜占庭(公元313-636年)的统治下,犹太人社会在故土上继续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法律、教育及文化制度。公元2世纪,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犹太律法被编集成口传律法《密西拿经》,后于公元3-5世纪,又扩编成《塔木德经》。这些律法有些后来根据情况而变化作了修改,至今仍为恪守教规的犹太人所遵守。

犹太人重获国家主权的另一次尝试是公元132年的巴尔·科赫巴起义,其结果是在犹地亚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犹太飞地,以耶路撒冷为都城。但是,三年之后,罗马人打败了了巴尔·科赫巴,并且为了断绝犹太人与故土的联系,把耶路撒冷改名为埃利亚卡皮托利纳,把国家更名为巴勒斯梯那。

从公元7世纪始,国家先后被阿拉伯人(613—1091)、塞尔柱克人(1091—1099)、十字军(1099—1291)、马穆鲁克人(1291-1516)、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人(1517一1917)和英国人(1918—1948)所统治。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任意变动疆界,更改国名。各征服者所建造的王宫殿宇是他们统治这片故土的历史见证。

尽管千百年来的异族统治使犹太人越来越少,但在这片故土上犹太人一直保持着他们的存在,而且随着散居各国的犹太人返回故乡,犹太人口也不断增加。到了19世纪中叶,稀少的犹太人口出现了猛增的势头。

犹太复国主义 多少世纪以来,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锡安(锡安,传统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义词),一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纪末,由于东欧的犹太人不断遭到压迫和迫害,而西欧的犹太人对既未结束种族歧视也未使犹太人与所在国家的社会融为一体的那种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灭,犹太复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解放运动而出现。1897年,西奥多·赫茨尔在瑞士的巴塞尔召开了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在会上,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成为一个正式的政治组织,它号召犹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园复兴犹太民族生活。

在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开始返回故土,当时这片故土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人烟稀少,为世人所忽视。早期的开拓者在这里排干沼泽,开垦荒地,在秃山上植树造林,兴办工业,建设城市和乡村。他们建立了社区机构和服务设施,并使长期以来仅用于礼拜仪式和文学的希伯来语在日常生活中恢复使用。

一块土地,两个民族 国际联盟基于承认“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有着历史的联系”和“在那个国家重建犹太民族家园”的考虑,于1922年委托英国统治这片故土,并特别责成英国“为这个国家创造各种确保建立犹太民族家园的政治、行政和经济环境。”

同年,英国在这块托管地境内四分之三的土地上建立了阿拉伯外约旦酋长国(即今日的哈希姆约旦王国),只把约旦河以西的地方留作发展犹太民族家园之用。阿拉伯极端***就连在这样小的区域建立犹太民族家园也要反对,他们煽动袭击犹太社区,甚至打击主张阿拉伯一犹太人共处的阿拉伯人。英国对犹太移民和定居的限制并没有使阿拉伯好战分子善罢甘休,暴力事件屡屡发生,持续不断,直到二次大战爆发为止。

二战期间,纳粹杀害了约600万欧洲犹太人,其中包括150万儿童。战后,尽管迫切需要为在纳粹大屠杀中幸免于难的犹太人寻找避难所,但英国并未取消犹太移民的限额。为了邮票说明:安娜·富兰克及家人在这所房子里躲避纳粹迫害达两年之久对付英国限制移民的政策,故土上的犹太社团与世界各地犹太人一起,动员一切人力物力,组织了一场“非法”移民运动先后把85,000难民从欧洲转送到故土上。

阿拉伯人反对犹太人在故土上定居,犹太人则坚持要求解除对犹太移民的限制,英国在无法调解的情况下,遂将问题移交给联合国。联合国大会于1947年11月29日表决在约旦河以西地区建立两个国家:一个犹太国和一个阿拉伯国。犹太人接受丁这个分治计划而阿拉伯

人则予以拒绝。

国家地位 1948年5月14日英国托管结束,犹太人随即宣布建立以色列国。此后不到24小时,五个阿拉伯国家的军队入侵了这个新国家。这场以色列独立战争断断续续打了一年多,于1949年7月以停火线为基础分别与接壤的阿拉伯国家签定了停战协议。

以色列的渊源

旧约圣经,由摩西出红海离开埃及

以色列人的先祖是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闪族人,后来因宗教的原故,迁居至迦南(Canaan),并结合了当地的游牧文化.根据圣经的记载,以色列的先祖亦曾南下至埃及寄居.直至西元前14世纪,他们才集体离开埃及,回到迦南定居,并逐渐占领了当地,建立一个政治与宗教联合体的国家以色列。后来在西元前922年它又分裂成南北两个王国群体,南部群体(即南国犹大)有两个部族,以较为强大的部族犹大来命名;而北部群体(即北国以色列)则有10个部族,仍然保持着以色列的名称。因此,居住在南部犹大地区的人,被称作犹太人;而居住在北部以色列地区的人,便保持了以色列人的称号,从而使犹太人与以色列人一样,都具有种族和民族,乃至国家的多重意义。

[编辑] 士师时代

以色列人(犹太人)在离开埃及回到以色列,摩西死了之后,约书亚便带领以色列人。他带领以色列人攻占了耶利哥城等等的以色列的土地,并分派十二支派十二个领地。在约书亚死了之后,便进入了士师时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代。所谓的士师其实只是一个勇敢的军事救星,不是伟大的民族领袖。最后以及相对来说品行比较好的士师是撒母耳。

士师时代,以色列人虽然迁入了以色列,也叫作有了自己永久的居所,却无法安定下来;除了以色列人要面对一直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原住民的威胁以外(例如:赫、西顿、阿玛力等,但说到最大的威胁,一定是非利士),更要面对一个重大的问题:以色列的支派间常互相战争,甚至仇杀。这些自相残杀的行为让以色列无暇对付非利士(Philistine)等强敌,种下了祸根。

[编辑] 以色列联合王国

大约公元前1030年开始,以色列由士师时代转为王国,在联合王国时出现了有三个国王:扫罗(Saul)、大卫(David)和所罗门(Solumn)

扫罗是以色列联合王国的第一个国王。他英勇善战,可是却不太懂治理王国;他一生只管作战,甚至连自己的首都、王宫也没有建立过。以宗教角度来说,他又多次得罪了神;因而部份以色列人,尤其是南方的犹大支派对其有敌视态度。最后,在扫罗战死于和非利士的战争以后,犹大支派的以色列人膏立了犹大支派的大卫为王,大卫其实早在撒母耳在生时已经被他膏立为王。大卫可以说是以色列人最崇拜的国王,犹太人的象征大卫之星就是代表大卫王的。

大卫首次将耶路撒冷定为首都,并击退了非利士人。大卫作王四十年以后便逝世,其子所罗门接任王位。所罗门承接了大卫留下的这个强国,就大兴土木,建筑堡垒、宫室和耶路撒冷的圣殿。所罗门的统治时期可以说是以色列历史的黄金时代的顶点,但是在他在位四十年之后,他的事业的尽头却可以说是失败的。所罗门王在位时一直向百姓抽取荷税以供挥霍,引致人民对他不满,因而种下了叛乱的种子。所以,在他死后,北方的十个支派便马上脱离了以色列联合王国,由耶罗波安领导;而南方的两个支派则依然由所罗门的儿子罗波安领导,自此,以色列联合王国结束,国家分为北国以色列和南国犹大。

[编辑] 北国以色列 国王名称 在位年间(公元) 备注

耶罗波安 前931年—前910年 开国君主

拿答 前910年—前909年 /

巴沙 前909年—前886年 /

以拉 前886年—前885年 /

心利 前885年 仅在位7天

暗利 前885年—前874年 /

亚哈 前874年—前853年 /

亚哈谢 前853年—前852年 /

约何兰 前852年—前841年 /

耶户 前841年—前810年 /

约哈斯 前814年—前798年 /

约华施 前798年—前783年 /

耶罗波安二世 前783年—前743年 /

撒迦利雅 前743年 仅在位六个月

沙龙 前743年 仅在位一个月

米拿现 前743年—前738年 /

比加辖 前738年—前737年 /

比加 前737年—前732年 /

何细亚 前732年—前723年 前721年撒马利亚沦陷,北国以色列亡

北国以色列的开国君主是耶罗波安。耶罗波安本为所罗门的一名年轻的仆人,曾经负责修补耶路撒冷的城墙。因为当时所罗门对工人也不太好,所以他便对所罗门所不满。后来,一次他路经田野时,在路上遇上当时的一位先知亚希雅,亚希雅一直对于当时所罗门拜外邦的神而不敬拜耶和华感到非常不满。他便告诉耶罗波安将要带领以色列北方的十个支派脱离犹大的统治。所罗门得知此事以后,马上派人追杀耶罗波安,耶罗波安便逃到埃及,直到所罗门死后,才回到以色列,带领北方十个支派脱离犹大的统治。

北国以色列仅国祚二百一十年即亡国,主要是因为,以色列以北的地区主要是平原,是一块易攻难守的土地,很容易就会被人攻占。加上北方一直政局不稳定(例如耶户本身就是在政变成功后才成为国王的;他本身不是王室成员),导致最后速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6958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