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龄“光棍”白居易的苦涩初恋到底是谁?

大龄“光棍”白居易的苦涩初恋到底是谁?,第1张

传说那个让白居易苦恋的女子是他年少时邻家的姑娘,她叫陈湘灵。因为白母的反对,白居易一直没能娶陈湘灵为妻,白居易这一苦恋就是快近二十年。

白居易虽然出生在唐朝,可惜他没有生在盛世,他出生的时候,唐朝藩镇割据也已经很严重,哪哪都是战乱。他年少时也跟随母亲他乡避难,而与陈湘灵相遇之时,正是他在异地他乡与寡母艰难讨生活的日子。当时白居易也就是十来岁,陈湘灵也是年轻貌美的少女,陈湘灵就住在白居易家旁边,这两个在青春萌动年纪的少年少女,朝夕相对,很容易就萌生出爱意。又在那种战乱的年代,两人心是紧紧联系在一起。可惜这段爱恋没有得到白母的认可,因为陈湘灵只是一个出身低下的平民,而白居易出身官宦世家。即便是潦倒到他乡避难,白母仍然不放弃自己贵族身份,不愿意与平民联姻,于是白居易与陈湘灵就这样被白母棒打鸳鸯。

白居易曾经写过很多怀恋初恋的诗句,比如《寄湘灵》,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从诗句中可见白居易对初恋的各种不舍,可惜即便他再百般不舍,他也不能忤逆母亲。古人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白母的认可,他与湘灵不可能成婚。但白居易也没有对母亲妥协,他一边放不下对湘灵的爱恋,一边又不能忤逆母亲,他努力在两个女人间找到平衡点,以求皆大欢喜。他找到的办法就是发奋读书考取功名,他想在自己考取功名之后,便央求母亲同意自己娶陈湘灵,白母因为他光耀门楣也就不会那么反对。

可惜这不过只是白居易的一厢情愿,以前白家衰败,白母就觉得平民配不上他儿子,现在白居易有了功名,平民的湘灵就更配不上白居易。而且考取功名也需要时间,白居易拼了命地发奋上进,但等到他考中进士的时候,也已经是十年后了,陈湘灵也不再是少女,甚至有可能已经嫁人,所幸的是对于这份爱恋,陈湘灵也始终无法割舍,因此她也为了等白居易,成了一个未嫁的老姑娘。但白母始终不同意白居易与陈湘灵的婚事,白居易十年努力等于打了水漂。不过白居易依旧没有放弃娶湘灵,湘灵也一直在等着他,于是白居易开始与白母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就是除了湘灵他谁都不娶,白居易这一反抗就又是快十年。

古人成婚比较早,因为古人的平均寿命也较短,大概也就是四十来岁,白居易直到37岁都没有成婚,在古代这不是大龄光棍,可以算得上爷爷级的光棍。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白居易不婚,就是让白家无后,白母当然不愿意,可即便如此白母就是不同意白居易娶湘灵,最后白母用生命威胁白居易,白居易才同意娶同僚妹妹为妻。人生能有几个十年,白居易看着年迈且生养自己的母亲最终还是妥协了,也结束了他与湘灵的苦恋,而湘灵却终生未嫁,默默守着她们的爱恋度过余生。

  1、正妻:杨汝士的妹妹。明媒正娶,符合母亲的意思。

 2、初恋情人:湘灵。白居易11岁时,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

是因为各自的出身不同人生轨迹不同接触的事物和人不一样导致后来两人的三观已经不一样了湘灵当然还是湘灵可已经不是以前那个豆蔻年华的湘灵了对于白居易我觉得他一直喜欢的那个人是那个在幻想里永远完美的人当二十多年过去了再相会再相谈已经没有当初那种感觉了。

白居易11岁时,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境内)。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

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并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以那个时候的人均寿命、以当时结婚的平均年龄,这婚,结得不是一般的晚。从世俗角度来看,且不说他还算顺遂的仕途,就说他年轻时的条件,晚婚应该很难被允许。他出身不差:祖父是巩县令,父亲白季庚也做到了徐州别驾;

他年少成名:16岁写的一首《离离原上草》震动当朝,让名流顾况大为赞赏;他仕途不错:二十几岁时,一举通过了千里挑一的科举考试;长相方面:从画像看,年轻时应该也是中等偏上。如此大好青年,迟迟不婚,原因究竟是什么?

《长恨歌》里有一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其实,白居易是借李杨之事,述说自己抱憾一生的相思。没有感同身受,焉能写到这种程度?

白居易很小的时候,父亲怕家眷受徐州战乱和政敌影响,将他们送到宿州符离,白居易就在符离度过童年时光。12岁那年,在中秋灯会上,白居易遇见农家之女湘灵,“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才子佳人,一个谱曲一个唱和,很快陷入爱河。儿子的异样被母亲发现,15岁就嫁给自己亲舅舅的母亲陈氏,这个时候精神很正常,对门第拎得很清:农家姑娘怎么能踏进我三代为官的书香门第?

陈氏赶紧把白居易送到远方的叔叔家,三年过后,白居易返乡,直奔湘灵家去:搬走了!白居易怅然若失。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白居易在读书修学中度过了七八年,有一天,他惊喜地看到湘灵一家回乡的车马。谁能再阻挡两颗炽热的年轻的心?两人感情急剧升温,白居易经常半夜溜出去和湘灵约会,他们偷尝禁果,尽享欢乐。

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母亲发现了,怒不可遏,当机立断决定搬家,搬到父亲身边去。白居易下跪苦苦哀求也没用,母亲甚至连让他们告别的机会都不给。诗人只好寄情于诗:“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湘灵啊,我想你,你要等我!半年后,因父亲病逝,白居易扶老父灵柩回到故乡,不巧的是,湘灵一家又不知所踪,据说是受不住当地的闲言碎语而搬走,白居易失望之至。

在唐代,以他的官制,只能蓄养三个家伎。但白居易一人占了三十多个青楼女子,他把天下所有女人都当玩物,三年一换,老了就遣散。他放浪形骸,不遗余力地糟践自己,任凭天下人戳他脊梁骨。年近四十,身边依旧变换着各种女人,他拒绝了所有说媒,坚决不娶妻。终于,体衰年老的母亲生死相逼,湘灵杳无踪迹,白居易心里早已装不下别人,娶与不娶,又有什么差别呢。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长恨歌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著名唐诗,也是王安忆的著名是小说,还是郑秀文演出的同名**。

《长恨歌》 白居易

原文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蛾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译文

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貌,立志找一位绝代佳人。可惜当国多少年哪,一直没处寻。杨家有位刚长成的姑娘,养在深闺里没人见过她容颜。天生丽质无法埋没,终于被选到皇上身边。她回头嫣然一笑,百般娇媚同时显现出来。六宫的粉白黛绿啊,立刻全都褪掉了色彩。正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她肌肤如凝结的油脂。侍女扶出浴,正娇懒无力,初承恩就在这一时。花一般容貌云一样鬓发,金步摇在头上颤。美好的春宵,春宵太短!太阳多高天于才睁眼,从此再不早早上朝去和那些大臣见面。追陪欢乐,伺候宴席,她总在皇帝身旁转。春天随从春游,夜晚也是她独占。后宫美人儿三千人,对三千人的宠爱都集中在她一身。深宫的夜晚,她妆饰好了去伺候圣君。玉楼中宴会,春天和她一起醉倒了人。姐姐弟兄都封了大邦,好羡人呀,一家门户尽生光。叫天下做父母的心肠,觉得生男儿还不如生个女郎。

避暑的骊宫,高插云霄。宫中仙乐飘,人间到处都能听到。宫里缓歌曼舞,徐徐地弹琴慢慢地吹箫。皇上整天看,总也看不饱。谁知道渔阳反叛的战鼓会震地敲,把霓裳羽衣曲惊破了!皇家城阙烟尘出现,天于的大驾,一千辆车,一万匹马,逃往西南。才走到百来里,走走又站站。六军不肯前进可怎么办?宛转蛾眉竟死在皇上马蹄前。她的花钿丢在地上没人收,还有她头上的翡翠翘呢,她的金雀,她的玉搔头。皇上掩着脸,想救救不了,回头看,眼泪和血一起流。栈道插云弯弯曲曲上剑阁,风刮起黄尘格外萧索。峨眉道上没多少行人,天于旌旗也没了光彩,阳光是那样谈薄。蜀江水这么碧绿哟,蜀山这么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怀念情思难断绝。离宫看见月光是伤心颜色,夜里听雨打栈铃也是断肠声息。

总算有一天,天旋地转圣驾得回京城,又走到这里——叫人徘徊不忍离去。马嵬坡下泥土中间找不着了,美人当年白白死去的那块地。君臣互相看看,眼泪洒衣襟,向东望,信马由缰回京城。回来看看宫苑园林,太液池芙蓉未央宫翠柳依旧媚人。那芙蓉花多像她的脸,那柳叶多像她的眉,见花见柳怎叫人不落泪。怎不感触啊,在这春风吹开桃李花的日子,在这秋用打梧桐落叶的时辰!太上皇住南内与西宫,秋草长闲庭,不扫它满阶落叶红。当年椒房间监青眉已老,梨园弟子头上白发初生。晚上萤虫飞过宫殿,太上皇悄然忆想。夜里挑残了孤灯睡不着,只听宫中钟鼓迟迟敲响。夜这么长,看看天上银河还在发光。天快亮,还不亮!霜这么重,房上鸳鸯瓦这么冷,翠被冰凉,有谁同拥?你死去了,我还活着,此别悠悠已经隔了年,从不见你的灵魂进入我的梦。

京城有位修炼过的临邛道士,能以精诚把亡魂招致。可感动的是上皇辗转怀念的深情,使方士殷勤地去把她寻觅。他御气排云像一道电光飞行,上了九天,又下入黄泉,可是都没见到她的踪影。忽然听说海上有座仙山,那山在虚无缥缈中间。仙山楼阁玲珑似朵朵彩云,有许多美妙的仙子。其中有位叫太真,雪样肌肤花样容貌,听来好像是要找的人。方士到了仙宫,叩西厢的门,报捎息的是仙人小玉和董双成。她听说汉家天于派来了使臣,不由惊断了仙家九华帐里的梦。推开枕穿上衣下得床来,银屏与珠帘都依次打开。只见她头上云髻半偏,刚刚睡醒,花冠还没整好便走下堂来。风吹着她的仙衣飘飘旋举,还像当年她的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一双眼泪落下来,好似春天一枝梨花带着雨。她含情凝自感谢君王:自从生离死别难见面,音信两茫茫。昭阳殿里的恩爱从此断绝,蓬莱宫里的日月这么漫长!往下看人间,只看见云雾看不见长安,只能将旧物表表我的深情,把金钗钿盒两样东西带还。金钗留一股,钿盒留一扇,我们一家分一半。只要我们的心像金和钿一样坚牢,虽然远隔天上与人间,总还能相见!临走叮咛还有一句话儿紧要,这句誓言只有他和我知道。七月七日长生殿,半夜里没人我们两个话悄悄:在天上我们但愿永做比翼鸟,在地上我们但愿水做连理枝条。天长地久也有一天会终结,这恨啊,长久不断,永不会有消除的那一朝。

评析

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诗的主题是“长恨”。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

今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为此,丁、方二人认为,《长恨歌》并不是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从“诗言志”,“诗传情”上说,丁、方二人之说不无道理。但就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实和社会意义以及千百年来的影响而言,不能不说它是历史的记录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至于白氏自身有爱情悲剧的经历,无疑有助于他对李杨爱情悲剧的体察和分析,才使其诗写得肌理细腻,情真意切,赋予无穷的艺术魅力。

赏析一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时作者35岁,任周至县尉。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成,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长恨传》。

《长恨歌》共分三大段,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惊破《霓裳羽衣曲》”共三十二句为第一段,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其中开头八句写杨贵妃的美貌和被唐明皇所求得。明是唐皇而诗中却说“汉皇”,这是唐朝人由写古题乐府留下来的习惯。倾国:指倾国倾城的美女。御宇:指作皇帝,统治天下。从“春寒赐浴华清池”到“不重生男重生女”的十八句,写杨贵妃的受宠和由此形成的杨氏家族的豪贵。华清池:在今西安市东临潼县南的骊山上,上有皇帝的行宫,以温泉闻名。凝脂:比喻人的皮肤洁白光润。步摇:古代妇女的一种头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废政事。“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写杨贵妃被宠的程度,简直是形影不离。接着作者又用汉武帝宠爱陈阿娇,要为阿娇造一座金屋子的典故来比喻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贵妃一人受宠,杨氏族门立刻权势逼人。哥哥杨国忠当了宰相,几个姊妹都被封为大国夫人,争权斗富,不可一世。杜甫的《丽人行》就是写的这桩事。皇帝后妃也是人,也有情欲,这点与平民没有区别;但是皇帝手中有无尚的权威,他的情欲往往和这种无尚权威的运用密不可分。这就使他们的爱情效果与平民大不相同了。好色并不是了不起的罪过,但由好色而导致滥加封赏,使坏人窃弄权柄,紊乱朝纲,这就离亡国灭家不远了。所以我们评论帝王的爱情一定不要离开他们生活的具体内容及其社会效果。“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这四句又和前面的“从此君王不早朝”相呼应,进一步描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政误国。唐朝统治者这种豪华奢侈的生活,是建立在残酷地掠夺劳动人民,使劳动人民陷于极度贫困的基础之上的。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描写了一段唐明皇与杨贵妃在骊山上的享乐生活后,接着说:“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又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正是因为统治集团如此昏庸腐朽,阶级矛盾又如此尖锐,所以当安禄山这个大野心家一旦发起叛乱,唐王朝这座炫人眼目的金字塔立刻就倾倒崩溃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正是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过程。渔阳:郡名,郡治在今天津蓟县。这一带有时称渔阳郡,有时又称范阳郡。安禄山当时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大本营就在渔阳。鼓:军中使用的乐器。渔阳鼙鼓,即指安禄山率领的造反军队;安禄山发动叛乱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霓裳羽衣曲:舞曲名,开元中来自西凉。据说唐明皇曾亲自对它进行过加工润色,并为之制作歌辞。杨贵妃进宫后,善为此舞。

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为第二段,写马驿兵变,杨贵妃被杀,以及从此以后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朝思暮想,深情不移。其中开头十句讲马嵬驿兵变。九重城阙:指首都。皇帝的宫廷有九道门,故称皇宫曰九重。烟尘:指敌警。千乘万骑西南行:指唐明皇等离长安往四川逃跑,事在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翠华:指皇帝的仪仗。西出都门百余里,其地即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西。六军:古称天子的军队,这里指唐明皇的卫队。不发:不再继续前进,这里即指兵变。当时乱兵先杀了杨国忠及杨贵妃的两个姊妹,又逼着唐明皇将杨贵妃赐死。花、翠翘、金雀钗、玉搔头:都是杨贵妃头上的饰物。“黄埃散漫风萧索”以下八句写唐明皇在前往成都的路上以及在成都的日子里对杨贵妃的思念。云:山中的空中通道。剑阁:即剑门关,古时陕西四川间的险要关塞,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峨嵋山:在今四川峨嵋县西南,不在由陕西入四川的路上,这里是诗人为强调川陕间山路艰难而漫加堆砌。李白《蜀道难》中有所谓“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同误。“天旋地转回龙驭”以下四句写唐军收复长安后,唐明皇由成都回京再次经过马嵬驿时的见今思昔,对景伤情。天旋地转:指形势变化,唐军收复两京。事在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九月、十月。龙:指唐明皇的车驾。不见玉颜空死处,只有空坟,而尸体不见了。从此故事增入神话色彩,当时有种传说,说杨贵妃已经“尸解”成仙而去。“君臣相顾泪沾衣”以下二十句写唐明皇回京后的见物思人,悲不欲生。信马归:听凭马自己行走,极言人心无绪的样子。太液:大明宫内的池水名。未央:汉代皇帝居住的宫殿名,这里借指唐代的大明宫。西宫:太极宫,唐人称之为“西宫”或“西内”。南内:兴庆宫。唐人称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为三大内。大明宫是当时的皇帝唐肃宗居住的地方。已经退位的唐明皇回京后先后曾被安置在太极宫和兴庆宫居住。梨园弟子:指昔日曾经侍奉过唐明皇的宫廷歌舞班子,据说唐明皇曾亲自教过他们排练。椒房:后妃居住的宫室,以花椒和泥涂壁,一取其香,二取其多子。阿监:太监。青娥:指宫女。以上两句分承唐明皇与杨贵妃,是说昔日曾经侍应过他们的人现在都已经老了。鸳鸯瓦:房顶上俯仰相扣的屋瓦。翡翠衾:用翡翠羽毛装饰的被子。以上层层铺陈,说明唐明皇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无物无景不在勾起他对杨贵妃的怀恋。文/韩兆崎 来源:中广网

赏析二

作为一代文人,白居易可谓是一个成功者。他的现实主义的笔,写出了多少个凄冷的场面,敲响了一次又一次警钟。他的《长恨歌》,可谓是他一生的代表作。

诗以喜剧开头而转成悲剧,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这首叙事诗的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我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一篇《长恨》有风情!

白乐天如是说。可见诗人的内心里,实在给《长恨歌》灌注了太多的情感。

白乐天一生感时伤世,传世之句多有力陈百姓之苦,苛政之弊,如“一吟悲一事”的《秦中吟》,就是这样一位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诗人,却将一段宫闱畸恋写得凄切婉转,荡气回肠由此我想到了白居易自己的感情生活原来他少年时曾与一民女湘灵相知相说,苦于家庭阻力不能结合,这种深深的痛苦寓于《长恨歌》的创作中,正是借咏史感怀自身的际遇。白居易虽然仕途坎坷,郁郁寡欢,甚至借佛道来麻木自己,寻找灵魂上的解脱,痛恨当时的朝政腐败但我觉得,在这首诗里,更多的是对爱情的歌颂,或者说对自己曾经情感的影射

而另一方面,自古帝王不爱江山爱美人,声色犬马也像是他们的专利。于是一个王朝没落的身影便随着一个女人冤屈的脚步,向着一个终点,慢慢地走着。“红颜祸水”便是一个绝好的理由,让帝王在感慨自己的国度走远之时,给后人一个开脱的借口。女人,只不过是一个悲剧的牺牲品她们只是用自己的脂粉为了自己的地位利益而去争得一点点宠爱和一个男人的怀抱而最终却被赐死这也告诫她们,在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同时,也别忘记过度的开采带来的后果

最后的浪漫主义的笔,给我们一点点慰藉,也让我在时间的端口,始终相信真正爱情的美丽。

赏析三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下面,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接着,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起至“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开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ca>

白居易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无奈生逢乱世,天下动荡,藩镇割据,狼烟四起。

贞元六年,为避战乱,十一岁的少年随母亲迁回到乡下——符离村。

母亲常对少年说:你是官吏子弟,总有一天要去考科举,当大官,不能和村里那些低贱的孩子混子一块。

少年很懂事,白天学诗词歌赋、晚上背四书五经,昼夜不懈。读书把舌头都生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子。

那天,少年回家的路上,一个轻灵的身影出现在他视线里。

那是一个明朗欢快的少女,似春风似朝阳,似二月的嫩柳,荡漾着勃勃生机,洋溢着无尽温柔。

那一刻他的眼里全是她,他的心为她悸动不已。只是当时年少,他还不足以明白,那是爱情的模样。

那年,他十九岁,她十五岁。

少女是白居易的邻居家的女儿,名字唤湘灵。长得活泼可爱,唱歌很好听。

她认识不少村里的男孩子,可像白居易这样白白净净的还是头一次见。

她歪着头,背着手,笑嘻嘻地唤白居易:大白。

他看着她温暖纯粹的笑脸,心头一动,想送给她一首诗:

他知道湘灵没念过书,所以尽力让自己的用词通俗、再通俗,通俗到让面前这个女孩能听懂。

他说,邻家有个小妹妹,十五岁就出落的亭亭玉立,比小仙女还好看,在碧纱窗下绣床前,悠闲的听着我为她而作的诗篇。

湘灵听懂了,她的脸颊泛起红晕,宛如平静的水面被激起的涟漪,却也让看着她的白居易,内心欢喜雀跃。

在没遇见湘灵之前,白居易不知情为何物。

可自从遇见她之后,他认定此生非她不娶。

往后的日子里,他们经常私下约会,在月光里,在濉河旁,柳荫树下,白居易经常教湘灵识字、读诗,湘灵也不时给他讲述动听的民间故事和风俗人情。

贞元九年,白居易的父亲迁任襄阳别驾,为了白居易的仕途着想,母亲决议带着一家人前去襄阳。

离别终究是来了,无可避免。

走的那天,这对恋人幽会在濉河岸边、柳荫树下。

湘灵从怀里拿出一件双盘龙铜镜作为信物赠予白居易,以寄托她对他的一片赤情和思念。

而他经常给她写诗,每当那时候,湘灵就支起下巴静静地听,目光里满是崇拜,而今天这首《留别》,恐怕是他给湘灵写的最后的诗了。

秋意凉了就要卷起竹席,春日暖了就要收起被子。

你看吧,就连这些无情物,分别的时候都有些让人舍不得。

更何况是和你呢?

这两年我们度过了多少欢乐的日子,多么缠绵的情意,却不想,突然间就要各奔东西。

虽然我也想留下,甚至带你一起走,但我现在的能力还做不到。

以前谁能预料到今天呢?

未来会怎样我也不知道。

只有那双眼不断滚落的眼泪,不停地在打湿你我的衣襟。

马车咕噜噜的声音在耳边响起,白居易趴在车栏上,努力的睁大眼睛,眼看着湘灵单薄的身影渐渐变小,最终消失不见。

他的泪水溢满脸颊。

路途上,每当经过高处,他就下意识的回头,仿佛那个熟悉的倩影就在身后。

后来,他寄给她诗,题目就叫《寄湘灵》,这是他第一次在诗中留下爱人的名字:

到了襄阳后的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忘不掉:

忘不掉一个宛若天仙似得少女;

忘不掉他吟诗时,她捧着脸深情看他的眼眸;

更忘不掉自己离开时,她泪眼婆娑、形单影只的无助。

第二年,白居易的父亲去世,一家人再次回到了符离。

按照礼法,白居易要在家为父守孝三年,虽然恋人再相见,却也不敢违背礼法私会。

直到贞元十四年,白居易守孝完毕,他鼓起勇气,恳求母亲让自己把湘灵娶回家。

母亲不许,她对白居易说:你要娶的应该是对你仕途有帮助的女子,你要是娶一个村姑,那岂不是让别人笑话咱们白家?等将来我死了,有何颜面见你父亲?

这一次,白居易心如刀绞,他的苦涩无法言说,只能写成文字,以湘灵的视角写的那首《长相思》:

我住在洛桥北,而你住在洛桥南。

认识你的那年我刚满十五岁,如今却已经二十三了。

我就犹如生长在松柏旁边的藤萝,无论我的藤蔓如何去攀岩、萦绕,都无法跨越家世门第的那层坎儿。

人家都说,一个人只要有愿望,老天都会成全她。

那么我愿成为远行的走兽,跟随在你身边,每一个脚步都和你并肩而行。

那么我愿成为深山的乔木,陪伴在你身旁,每一条枝桠都和你连理生长。

贞元十九年,白居易过了吏部的考试,被授予了校书郎。

有了官身,白居易不日要到京城赴任。这年冬天,他赶回了符离老家,再次请求母亲答应他与湘灵的婚事。

他都三十二了,湘灵也二十八了,他们拖不起了。

母亲依然不同意,她只要认定了白居易必须娶一个门当户对的女孩,就绝不允许他和湘灵有来往。

他去找湘灵,却终究还是相对无言、沉默不语。

这个女子等了她十三年了,如今的自己却还是无法给她一个交代。

他不敢看她的眼睛,只能低声说:我要走了,去长安,以后可能再也不回来了。

面前的湘灵却忽然笑了,明明泪水潺潺流出,可脸颊上满是笑靥如花。

她好似早就料到了会是这样的结局,因为自己的身份太过低贱,这辈子是不可能与大白在一起的。

她送给了白居易一双鞋子,是她亲手做的,她希望自己的爱人穿上,就仿佛是自己陪伴着他,一起走过往后余生的漫漫长路。

白居易终究是走了。

他什么也没有留下,除了这首《潜别离》:

不许哭泣,我们就要离别了。

不许倾诉,只能偷偷去想念。

别离之后,你还会爱我吗?

无尽的黑夜囚禁了比翼鸟,无情的利剑斩断了连理枝。

河水浑浊,但也有变清的一天,再乌黑的头发,也总有一天会白去。

算了吧,算了吧,既然选择了离别,

那么,

我们后会无期。

元和元年,白居易调任周至县尉,也进一步的贴近了民间疾苦。

忙碌冲淡了他对湘灵的思念,让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公务上。

有一次,他与朋友游玩,不知不觉,就聊起了当年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朋友说:乐天,你的诗写的好,不如你以此为题,作一首诗怎么样?

白居易欣然应允,挥毫泼墨,就开始写。

可写着写着,一个模糊的少女身影就忽然浮现在他的脑海,他的笔锋,在潜移默化间,变成了:

名垂千古的《长恨歌》就此诞生,收获了千百代读者的咏叹,

世人都以为,白居易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

唯有他自己明白。

那个七月七日,记忆中的你曾与我夜半私语,我们彼此许诺,要成为比翼双飞的鸟、连理错结的枝。

可是爱情最终还是消逝了,不论是上穷碧落下黄泉,都无法再寻见。

哪有什么天长地久?只有无穷无尽的恨!

三十七岁,白居易终于结婚了,妻子是好友杨虞卿的妹妹。

新过门的妻子出身贵族,门第比白家还要高,母亲看着新媳妇,喜得合不拢嘴。

只有白居易的眸子里,满是落寞。

可能就连湘灵都不知道,白居易到如今,还留着当年的那面明镜,只是常年放在匣中,镜子都锈上了铜:

元和六年,白居易的母亲去世了,这个他们感情的最大阻碍已经没有了。

可白居易已经四十岁了啊,他也已经娶了妻。

虽然很矛盾,但此时白居易心中的那个人,还是湘灵,因为在这一年的某个冷雨夜,他的《夜雨》诗,为她而写:

这首诗一如既往的通俗,情之所至,真正戳心的,还是最后一句: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既然痛苦,不如相忘。

而白居易却不愿意去学佛法,不愿意忘掉关于湘灵的一切。

哪怕每次记起时,都是痛彻心扉,也绝不想忘了她。

元和十年,白居易触怒了皇帝,又被小人中伤,被贬到江州担任司马。

也许是命运弄人,也许是前缘未尽,白居易在被贬途中,竟然遇到了一位故人。

正是湘灵。

这一年,白居易四十四岁,湘灵也四十岁了,那一刻他们回到了二十多年前,

一对少年少女,经历了半生,彼此相看泪眼。

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名为《逢旧》的这首诗。

隔了二十五年的悠悠岁月,他们相拥,放声大哭,让挚情凝住时光。

此时的湘灵和老父亲在一起漂泊于江湖,她还信守着与白居易的承诺,并没有嫁人。

在如此之长的时间里,岁月摧残了人的模样,却无法磨灭两个人的心。

可是时间也带来了,彼此不可消除的鸿沟。

白居易和湘灵,注定不能在一起。

也许对于白居易而言,湘灵不过是活在了他青春的记忆里。

或许他们也曾期待过重逢后的再续前缘,也曾坚信过未来会有奇迹的发生,但终究还是静默在年华里,消逝在俗世中。

几年后,白居易被贬九江。

一天,他在庭院晾衣服的时候,忽然看见一双鞋子。

白居易凝视这双已经老旧的不成样子的布鞋,发了好一阵子呆,然后,写了一首长诗。

今天在庭院晒衣物,忽而看见从故乡带来的鞋子。

这是谁给我做的呢?

哦,是故乡那位邻家少女所赠。

我想起了她诀别时的话语,说要用这双鞋来代表我们爱情的始终。

但愿我们两个人,就像鞋子与鞋带一样,同行同止,相伴一生。

我如今被谪九江,离家漂泊三千里,是为了纪念我的爱人,才把它带在身边。

如今把鞋子拿起来,反复地端详,却只余惆怅。

明明鞋子还是成双成对,人却是形单影只。

更让人叹息的,是这双鞋子原本多么的精致锦绣。

可前些天下了场梅雨,上面的色泽黯淡了,绣着的花草也已经枯萎了。

一如你我之间的爱情。

这首长诗,题目就只有两个字,

叫《感情》。

长庆四年,五十三岁的白居易任满回京,他特意去了符离一趟,想去找湘灵。

伊人却已杳无音讯。

白居易望向那个他们曾经初识的柳荫树下,一起依偎的地方,如今已是空空如也。

他们的感情,柳树记得,纱窗记得,他们共同走过的路记得,她记得,他也记得。

他重重的叹了口气,拖着一个佝偻的背影,离开了。

这就是历史给这段感情画上的最后一笔。

回京后,心灰意冷的白居易,开始放荡形骸,流连于青楼花馆,公然在家中蓄妓。

白居易蓄妓,就爱找那些十五六岁的小姑娘,似乎是为了追忆初见的湘灵,每当这些女孩长大了,他就转手换一批:

原本深情白居易为何会变的这样滥情?

因为他的深情只为一人,其他人不是湘灵。

他晚年这首名叫《梦旧》的诗,还是让我们看到了,有份初心,他从未辜负:

我已经把你忘记了,现在已心如死灰不复温,

平生所有的记忆都已经抛却了,那么,昨夜,你为何又要出现在我的梦里呢?

当一个女人错过那个她最想嫁的人,就会变得越来越挑剔。

当一个男人错过那个他最想娶的人,就会变得越来越随意。

挑剔是因为,谁都不如你。

随意是因为,反正不是你。

在湘灵面前,他始终都是那个叫做大白的暖男。

他的诗浅显易懂,老妪垂髫都能听懂,细细想来,其实是希望自己的爱人能听懂自己的心里话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7057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