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几岁出嫁算是大龄剩女?

古代女子几岁出嫁算是大龄剩女?,第1张

古代女子二十岁叫桃李年华。

原指桃李开花的季节,泛指春天,引申指青春年华,比喻青春年少。常用“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形容女子,初夏还不是盛夏的样子,所以桃李年华就用来代指二十岁的女子。

花信年华(女子20-25岁):现在女子到了24、25岁,都要被喊“剩女”了,但古人却赋予这个年龄段的女性一个非常美丽的称呼──花信年华。

花信,是应花期而来的风。节气中的信风,带来开花的音讯,女子年方廿四,也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扩展资料:

古代十二岁到二十四岁的称谓:

1、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2、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3、舞勺之年:十三岁至十五岁。

4、舞象之年:十五岁至二十岁。

5、志学:十五岁。

6、及笄:女子十五岁。

7、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8、弱冠:男子二十岁。

9、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10、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摽梅之年。

称谓来历:

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

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桃李年华

未满周岁:襁褓之年;

文章1

2-3岁:孩提时代;

3-7岁:垂髫,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垂下,称为“垂髫”;

8-14岁:总角,古时孩童将头发分为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髻,形如羊角,故称“总角”;

文章2

12岁:金钗之年,古时女子到12岁,便可戴钗、梳妆,预示告别童年,青春来到,称为“金钗之年”;

13-14岁:豆蔻年华,此时的女子像初夏未及盛夏正在开花的豆蔻,故称“豆蔻年华”;

15岁:及笄之年,古时女子至15岁,即行成年礼,结发上笄,加笄后可谈婚论嫁,又称“待嫁之年”;

文章3

16岁:碧玉年华;

20岁:桃李年华;正是青春飞扬之时。

24岁:花信年华;花信,开花时期。

至出嫁:摽梅之年,梅子成熟后落下来,比喻女子已出嫁的年龄;

文章4

30岁:半老徐娘,古时女子年至三十,已经走完人生的一半,但中年尚有风韵。

在古代,不同朝代和地区都有不同的结婚年龄。例如,在西周时期,结婚的法定年龄是男子20岁,女子15岁。在春秋时期,结婚的法定年龄是男子20岁,女子17岁。在汉代,结婚的法定年龄是男子十五六岁,女子十三四岁。在唐朝和宋朝,结婚的法定年龄是男子15岁,女子13岁。

整体来看,古代男性的平均结婚年龄大概在15到20岁之间。然而,实际结婚年龄可能因人而异,受到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社会习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古代女子年龄的雅称:古代女子13岁,别称“豆蔻年华”。古代女子20岁,别称“桃李年华”。

古代女子30岁,别称“半老徐娘”。古代女子40岁,别称“人老珠黄”。古代女子50岁,别称“知命之年”。

古代对女子的称呼“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7205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