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文成公主入藏是被逼迫还是自愿的?

唐朝文成公主入藏是被逼迫还是自愿的?,第1张

从政治角度上来说,文成公主入藏肯定是自愿的,甚至是少数民族首领松赞干布所渴求的,但是文成公主自己个人角度来讲,肯定是不愿意的。

从政治角度来说,当时的唐朝属于世界第一大国,国民生产总值等等都属于世界第一,而对于少数民族来说,由于没有农耕文化,只有放牧放羊这些低产出的劳作方式,在经济上本身就比不过唐朝,而且在政治和经济发展上,当时的唐朝差的更多,所以当时的松赞干部在平定了自己内部的叛乱之后,觉得自己有这个需求也有这个能力了,就开始向唐朝求婚,想获得唐朝的保护。

当时的李世民就把自己的本家兄弟女儿,封了文成公主,送给少数民族首领松赞干布做媳妇儿,所以从政治角度来说,唐朝派出文成公主是少数民族所渴求的,肯定是自愿的。

但是从文成公主个人的角度来说,没有人愿意从长安去西藏,因为当时的长安已经是世界第一大都市,又富丽又堂皇,可以享尽荣华富贵,但是当时的西藏和现在西藏差不多,都属于边远地区,经济政治文化都相当落后,没有娱乐方式,吃不好穿不好,作为一个能够享受长安荣华富贵的姑娘肯定是不愿意去西藏受苦受累的,所以对文成公主个人来说,她肯定是不愿意去的,毕竟长安那么繁华,就像现在的我们一样,能留在大城市的也肯定不愿去西北偏远地区。

  古代婚礼流程

  婚礼,无论在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仪礼中的大礼。但对其的认识则古今大不一样。

  古人认为,家族和血统的延续,是做晚辈不容推卸的重任,即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把交合男女阴阳、产生子嗣的婚姻之礼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婚礼和婚姻制度有密切联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文明教化程度。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祖先和世界各民族一样,在原始时期经历过乱婚、群婚的阶段,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则基本采取一夫一妻的婚姻形式。

  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概略而言,我国传统婚礼大约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

  婚前礼是在婚姻筹划、准备阶段所举行的一些仪节。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在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礼的一切仪节,包括从择偶至筹备正式婚礼的一系列环节,几乎都由父母双方的家长包办,真正婚姻的当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

  又因为男子的社会地位比女子尊贵,因此,求婚也多以男方为主动。男方家长想为儿子娶亲使,先请媒使向女家提亲(称“下达”),如果女家接受了这门亲事,就开始进行纳采、问名等一系列仪节。

  纳采: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

  在双方约定进行“纳采”礼的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只活雁作为贽见礼物(最初用活雁作为贽礼,即取雁为候鸟,秋南飞而春北归,来去有时,从无失信来作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又取雁飞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须长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

  后来也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来到女家大门外,对女家摈者(辅助行礼的人)说:“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赏给某某(婿名)一个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据祖先遗下的规定,让我来向您家主人请求举行选择贵府**的仪节。”

  女家主人得到通报后亲出大门迎接,宾主互作一揖让之后,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达前来行纳采礼节的意思。主人答礼,收下活雁并谦让一番。媒使见婚事得到女方家长的正式应允,就告辞回去复命了。

  催妆 送妆 铺房:这三项仪节在先秦文献中未见记载,是后代在婚礼的演变中发展出来的。

  催妆,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送妆,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也有人家为炫耀陪嫁,将嫁妆用方桌一一铺开,排成一个纵队浩浩荡荡地送至男家。嫁妆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饰、衣服、绸缎、文房四宝及金银器皿等,还有以田地房屋、店铺、当铺作为陪嫁的。浙江一带,嫁妆中有一种叫做“子孙桶”的(大桶上有一大盖,为新娘生育时用),桶中盛有红蛋、喜果、谓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绍兴一带,还有送“女儿酒”作为嫁妆的,即在女儿满月或数岁后,即酿酒数坛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之日,取出作为嫁妆礼品送至男家。

  铺房,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宋代,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铺设帐幔、被褥及其它房内器皿,并且备礼前来暖房。然后以亲信妇人或从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许外人进入,以待新人。铺房人必须是福寿双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现代有些地方还流行此俗。

  亲迎: 是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节,也是古今婚礼中最为繁缛隆重的仪节。

  椐《仪礼士婚礼》记载,结婚那天傍晚,新娘穿上结婚礼服——系有浅红色花边的纯衣(丝质衣服),头上戴着“次”(编好的假发套),向南站在房中,身右站着保姆,新娘的女随从则披着白黑色相间的外衣,站在后面。 当新郎穿着礼服,带领着墨车(新郎坐车)、彩车(新娘坐车,设有帏帘)、从车、仆人等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大门外时,女家主人亲自出来迎接,经过一番揖让,双方来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过稽礼(古代跪拜礼中最重的一种,需磕头至地多时)的大礼之后,新娘就从房里走到东阶上她父亲跟前,父亲告戒她道:“今后要时刻小心、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公公婆婆的意愿。”同时,将一件衣服给她,作为告戒的证物。接着,新娘再来到西阶上她母亲跟前,母亲给她在腰间系上一条带子,并接上佩巾,然后告戒她道:“勤勉、恭敬,好好完成你公公婆婆吩咐你的家务。” 随后,新娘随新郎下堂来到大门口,新娘披上御尘的外套登上彩车,并从新郎手中接过驾车的带子。于是,新郎驾着彩车往前走,在车轮转了3周后,新郎将车子交给驾车的,自己则乘坐墨车先走,因他还要到自己家门前迎候新娘。

  亲迎流传到后世,多以花轿、喜车、彩船等迎娶新娘,新娘的结婚礼服多为绣有龙凤图案和彩饰的凤衣凤冠,垂下丝穗以遮面,也有以红巾一帕、纸扇一把以遮面的。当新郎亲迎来到女家时,新娘往往哭哭啼啼不肯上轿,新娘的亲友则要当众试才——请新郎赋诗,新郎在当场吟诵了“催妆诗”后,新娘方始起身上轿。上轿前,女家先使一妇人手持灯或镜子向轿中照一下,谓之“照轿”,认为这样可以压邪。 近代,花轿起轿后,女家在门口泼上一盆水,原意是认为水可以涤除污秽,当然也可以压邪治鬼,后来演变成“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祈祝女儿出嫁之后和婆家关系融洽,不要被斥退回。

  花轿在迎归男家的路上,前呼后拥,好不气派:最前面的是开道的,紧随的是执事的、掌灯的、吹鼓奏乐的,然后才是新娘的花轿。沿路吹吹打打,呈现出一派喜庆景象。 花轿迎至男家,邻人乡亲还要索取吉利钱,谓之“拦门”:送亲者以铜钱向空中扬撒,儿童争着去抢,叫做“撒满天星”,另有一个手执花斗,将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钱、果子等物望门而撒——据说是用以禳避阻挡新妇进门的煞神——称为“撒谷豆”。 新娘要下轿了,但双脚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条、毡席或麻袋。因古人认为,地与天都是神圣的境界,不得侵犯,而新娘的脚一旦与土地接触,难免会触犯地神,因此,必须铺上毡或席来避免。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妇家》诗记叙了这一习俗:“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宋代改毡为席,称做“传席”或“传袋”,即以席或麻袋辗转传递,直到洞房前,席谐音“息”(即小儿、后代),袋谐音“代”,都是传宗接代的意思。后来也有使女家亲戚中力气较大者抱新娘下轿登床的,演变至今,已成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轿、下轿的了。

  当新娘来到新房门前时,还要从马鞍上跨过去,以示平安,也有跨火以压邪的。

  拜堂: 是新娘过门后拜见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亲戚及夫婿的仪节。

  先秦时,新娘拜见公婆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后,由赞者引带着去见公婆。新娘双手捧着盛有枣子和栗子的竹盘,走到公公的坐席前,脸向东行拜礼,然后上前一步,跪坐下,把竹盘摆在席上,公公用手抚了一下,站起来回拜,新娘再行拜礼,然后下堂,从女随从手里接过盛有肉干的竹盘,走到婆婆的坐席前,进行如同刚才一样的仪式。

  接着,赞者代替公婆向新娘行一种以甜酒赐给新娘的礼节,然后,新娘再用根据规定准备好的食品向公公婆婆行“馈食礼”,以表示公公婆婆的生活,今后要由她来照料。 第三天,公公婆婆再以“一献之礼”赐还给媳妇。

  再公公婆婆和媳妇相互敬酒之后,公公婆婆由西阶下堂,新媳妇由东阶——这是主人的方位——下堂,显示新媳妇已取得了接替婆婆做家庭主妇的资格。 再拜见公婆后第三个月的某一吉日,新媳妇要到夫家的祖庙行“庙见之礼”——即拜见夫家的列祖列宗,以慰先祖在天之灵。经过这一系列仪式,新媳妇才算正式成为夫家家族中的一员。

  从汉魏到唐代,北方一带,拜堂有在“青庐”中举行的。所谓“青庐”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公公婆婆则踏着新娘的脚印随后而入,以压媳妇的锐气。新娘入门后,先拜猪圈及灶,然后夫妻交拜,第二天再拜见公婆及亲戚。

  后来,逐渐把拜堂这一仪式改在新婚之夜进行。新郎迎请新娘进门后,各执一端用红绿彩缎结成的同心结,并立在高烧大红龙凤喜烛的堂前,请男家福寿双全的太太,以秤杆或机梳挑去新娘的蒙面巾。

  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然后依次拜见公婆及尊长亲戚。这时,拜与被拜的双方往往要互赠礼物。最后夫妻交拜,礼毕之后,新人由亲友送入新房

  酒筵 合酒:古往今来,酒筵几乎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流传到今天,“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

  当然,酒筵有蘩有简,规模不等,但最主要的意义,则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因此,酒筵也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 先秦时代,新郎新娘的酒筵并不和众人在一起,而是在新房中专设一席,新郎新娘在司仪的指挥下,相对而坐,按照一定的程序服用一些饭菜酒食之后,即告撤席,时间不很久。在酒筵上,最具有意义的仪式无过于“合酒”了。

  “合酒”,是以线相连,新郎新娘各执其一,相对饮酒的仪式。酒杯一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则象征两人通过婚姻而相连;合之则一,象征夫妇虽两体犹一心。新婚夫妇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调制的菜肴,同喝一杯,象征夫妻间互敬互爱、亲密无间。 由于这一仪式意义深远,所以后来的婚礼中都少不了这一节目,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名称有所不同(“饮交杯酒”)、器皿也有所变化、饮酒的形式也不一样。

  秦汉以后,在婚礼酒筵前后,又增加了“撒帐”、结发等仪式。当新郎将新娘迎入新房后,两人一起在婚床帐中女左男右对坐,随后由前来参加婚礼的女宾或司仪边唱边向帐中抛洒金钱彩果,即所谓“撒帐”。接着,将一些预先从新郎头上取下的头发交给新娘,让她和自己的头发梳结在一起,称为“结发”。

  这以后,新郎就从床上下来,到外室接受亲友道贺,招待众人参加酒筵,而新娘则仍然在帐中继续安坐,直到酒筵结束,新郎再度回房为止。

  闹房:在近代,这是新婚夫妇在婚礼之夜在新房接受亲友祝贺、嬉闹的仪节,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

  在先秦时代,新郎新娘酒筵的结束,标志着婚礼之夜仪式的基本结束,接下来,新郎新娘就安寝了。

  大约在汉代时,参加婚礼的宾朋不甘就此罢休,于是就有了“听房”的做法:新婚之夜,爱看热闹的人悄悄来到新房窗外,偷听新郎新娘的言语及举动,以此为笑乐。

  传衍至晋代,民间已有戏弄新娘的习俗:于大庭广众之前,以各种怪问题来难新娘,甚至对新娘施以种种恶作剧。

  后来流行的“闹房”,可能就是这一习俗的演变。 各地的“闹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闹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时闹过了头,往往给主宾双方带来尴尬和不快,但因为它给婚礼增加了热烈的气氛,所以后来的婚礼中往往少不了这一节目。

  2005现代人婚礼流程

  结婚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因此,古往今来,人们都把婚礼看得非常神圣,婚礼的形式也随各家条件的不同而繁简各异。那么,婚礼到底如何办?本人很想将积十余年来为各路新人全程摄像\策划婚礼之后的一孔愚见,与新人们交流分享,仅供参考。

  一、找一家物有所值的婚庆公司

  在一般人看来,办婚礼是件简单的事情。但“过来人”都知道,实则并非如此。要想把婚礼办得有档次、有内容、有特点、有味道,且周到而顺利,的确不易。因为婚礼这项“工程”有其非同寻常的特殊性。它类似演出,又不是演出;不能象电视台做节目一样,既不能彩排,又不能补拍,必须一遍通过,而且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新人采取找专业的婚庆机构帮自己操办婚礼的方法,这无疑是明智之举。但选择婚庆公司一定要慎重,要选择那些经验多、有实力、声誉好的公司。最好是选择给自己周围的人成功举办过婚礼的公司,这样相对了解,更觉稳妥。从广告上初选公司时,一定不能只图便宜,众所周知的老话“一文钱一文货”并非没有道理。当然,花高价钱却得不到相应服务的例子也是有的。所以新人们不妨多走走,“货比三家”,但在有些关键的服务项目上却要看准了“立即收网”,比如婚庆典礼的重中之重--摄像师。

  二、摄像师是全天婚礼的灵魂

  目前南京优秀的一流婚庆摄像师并不是很多,而且南京地区的婚礼举办时间相对固定,摄像人员不可能赶场,所以尤其在那些公认吉利的旺日子里,优秀的婚礼摄像师就愈加缺乏,供不应求。如新人们因价格原因或因择选过慎,而与适合于自己的优秀摄像人员失之交臂,则会给自己的婚礼造成很大遗憾。以往这样的憾事时有发生。其次,我还想告诉新人们,在确定好摄像师之后,一定不要怕麻烦,要尽可能的和摄像师进行接触,多交流(最好是交心),让摄像师多了解自己,以便他在工作中,根据不同新人的性格和特点拍出精点的画面。这一点在南京的婚庆市场能做到的还不多,只有罗曼庭婚庆公司在要求摄像人员一定要和新人交流沟通摄像师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那就是给自己最好的朋友拍摄婚礼,是大家(尤其是摄像师自己)最满意的婚礼。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摄像师和新人之间知根知底,且有一种情感的链接。在婚礼中必要的程序之外会把新人的特色之处尽可能地表现出来,不呆板、不造作、不程式化,让人觉得流畅自然,亲切感人。

  三、结婚并非得用“豪车”

  当前大部分新人所用的接亲方式是豪华车队,十几年来似乎已成为定式。这种方式无可厚非,但我认为,随着时代的不同,此形式的科学与否也并非无商榷之处。车队接亲,兴起于九十年代初。那时候基本上没有私家车,有的人一辈子都坐不上几回小汽车。那么,在结婚的当天,以车当轿,尤其是以豪华车当八抬大轿就显得风光异常,美意无穷。为组一个上档次的接亲车队,搭多少人情,花多少银子,对新人家来说都是一个字"值"。那么,现如今许多家庭都有了自己的“轿子”,车来车往,平常而已。此时的新人再坐上“卡迪”、“劳斯”,那份心中的得意已大打折扣。何况以“卡迪”、“劳斯”为首的车队,在婚礼的旺季少说也得六、七仟,甚至于万元以上。抛开这笔不菲的费用不说,接婚当天的各个环节能够顺利、平安,是新人们最大的心愿。结婚当日的顺利平安,将兆示着两个人一生的幸福安康。因此,把婚礼当日各个环节的风险降到最低,应是新人们所考虑的头等问题。据以往媒体统计,在婚礼当日车辆出现问题的概率远远高于其他环节。基于上述原因,我认为新人们在非必要的前提下免去车队接亲,也许是时智之举。替代车队的方式多种多样,仁智各异,比如古典轿子接亲,传统而新颖,喜庆热闹;自驾车接亲,随意而亲切,情意绵绵;三轮车接亲,简朴而随和,优雅惬意。或干脆省去接亲环节,新郎新娘一起在酒店恭候客人举行婚礼也未尝不可。把车队这笔费用节省下来,或增加婚礼现场的喜庆高雅,或提升婚宴的美味档次,或留作日后的蜜月出游,何乐而不为呢?

  地点:新娘家

  内容:

  1、新娘梳洗、用早餐,伴娘、化妆师准备新娘、伴娘化妆。

  2、新郎和摄影、摄像师、伴郎回合,去拿新娘捧花、头花、贵宾花,扎花车。新娘家提前午餐。

  3、新郎进门:新郎进新娘家门,新娘家人“堵门”,新郎派红包,同时伴郎把贵宾花给新娘父母。新郎向新娘求婚、戴钻戒,新人向父母敬茶,父母回赠红包,新人互喂甜品。

  4、新郎接新娘出门:新娘母亲将新娘要更换的新鞋子拿到楼下,新郎给新娘换上新鞋,前往新郎家。

  所需物品:

  捧花、头花、扎婚车、贵宾花、红包、茶水、甜品、鞭炮、新娘新

  地点:新郎家

  内容:

  1、迎新娘,婚车抵达时放鞭炮

  2、新娘进门拜公婆,新郎父母回赠红包,新人互喂甜品。

  所需物品:

  鞭炮、茶水、红包、甜品

  拍外景:如有天气变化或者时间来不及,此项可以省略,或者提前到酒店改为拍内景。

  地点:酒店

  内容:

  1、新人提前到达酒店,时间多余可以在婚房休息,新娘换妆,新郎整理礼服。然后在拱门下迎宾。

  2、司仪宣布婚礼开始。

  3、证婚。

  4、交换婚戒指、切蛋糕、倒香槟、喝交杯酒。

  5、抛花球。

  6、婚宴正式开始,新娘换装。

  7、烛光仪式、父母答谢、新人答谢。

  8、敬酒。

  9、闹洞房。

  (仪式过程以司仪沟通为主,此处仅为参考)

  所需物品:

  签到本及笔、海报、婚庆布置等内容、戒指、小礼品等等。

  喜糖、酒、烟、火柴、礼炮等小物品均由帮忙的朋友在下午送到酒店,并放在每桌的桌面上。另外,还必须要带好新人第二天要换的便服、新娘的卸妆用品等生活用品。

上一期小末写的李商隐,说他是入错行的典范,导致一生迷惘困顿,有补天之才却只能辗转于各地方幕府,有志难伸。就想到,在古代有许多女子,或敢爱敢恨、或多才多情,但经常会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感,或是“一入侯门深似海”之叹。接下来梳理一下古代女子上错花轿嫁错郎或者对婚姻生活不满意的故事。

《半生缘》里说过:当被求婚,女人是幸福的,但一旦做出选择,能改变的就不多了。

一、《诗经》:心里如何放下

女之耽兮,不可说(tuō)也。

从诗歌的源头《诗经》说起吧! 《氓》这首大概是对《诗经》的最初记忆,因为“氓”本该读“méng”,但是因男主人公的秉性和流氓的“氓”又脱不了干系。所以,小小年纪怀着对爱情从一而终白头到老的向往,恨透了这个“氓”。

从最初“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两人看对眼,相约“秋以为期”来提亲。经过女主天天盼望着盼望着“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的热恋期。女主就卷着铺盖嫁到了男主家徒四壁的家中,日子虽苦,但她心中是甜蜜蜜的,并感叹到“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可见此刻用情之深。也感觉到男主自打将她娶进家门后就对她不冷不热的没有了当初恋爱的感觉。

果然,没几年“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他就变心了。而此时的自己经过长期的吃糠咽菜、夙兴夜寐,早就成了黄脸婆一枚,落得让兄弟们耻笑的境地。但此女也非逆来顺受苟且之辈,回忆了历历往事,看透了氓的嘴脸,怒道:“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你若是不知悔改,就此罢了!没有一丝祈求挽留之意。真真可为女权主义的先驱人物!

二、《汉乐府》:现实如何继续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分手之后还可以相见吗?”小末的观点是分手了离婚了最好是不要再相见,不能相濡以沫,那就相忘于江湖吧。分开造成的结果,莫不是你伤他、他伤你,总有一个人带着伤流着血在原地徘徊,不能释怀,有什么好见的。可有时候,世界小到让你避之不及,正所谓“冤家路窄”。

汉乐府《上山采蘼芜》中的女主就是这么悲催,上山采蘼芜,下山就碰到自己的前夫。迫于礼节还需“长跪”问故夫:“新娶的媳妇可还好啊?”这句话问得有多少醋味、多么不甘,多么多余!好吧!傻姑娘,你到底想听到什么样的答案的?比你好,你是不是就觉得理应“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就算是“新人不如故”,你还要慈母心的回去照顾他吗?

再看看前夫是如何回答的:“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看清楚,前夫使用“手爪”来做比较的。为给年老色衰的女主留足情面,前夫比较了新旧所有的差别,只能说,“哦,她什么都好,就是没你勤快。” 你看“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用数字证明,你比她生产的剩余价值多啦!多么现实的婚姻!

读书时,记得老师讲解为:前夫比较之后后悔了,觉得还是故人好。小末今天再读,觉得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正如我上面所言,前夫是拿生产力做比较。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你更会赚钱。

好,你强你不用照顾,她弱她更需要我,这层意思就出来了。再说抉择不是早就做过了嘛!

如若他是小白脸,需要你织素来供养他,那嫁他何为呢?下次采蘼芜的时候换个山头,永不相见。

三、汉赋:破镜如何重圆

金屋藏娇——长门买赋

小时候的刘彻为了争得皇位,对自己的姑姑馆陶公主誓言旦旦:“做了皇帝要造一座金屋给阿娇。” 阿娇仗着自己和刘彻是表兄妹关系,而且皇位也少不了自己母亲的功劳,于是在后宫甚是骄纵,甚至对卫子夫动手脚。刘彻最后忍无可忍就将其打入冷宫,所住之处乃其母亲赠与刘彻的别院“长门宫”。

废后之后,立卫子夫为后,卫子夫贤良淑德正合武帝刘彻欲保后院安宁的需求。眼看着金屋藏娇变成了梦冷金屋,阿娇是个聪明女子,知道后宫狼多肉少,汉武大帝每日翻牌都会有选择困难症,顾及旧情再将自己恩宠的几率太小,于是奉黄金百斤,让文坛巨擘司马相如为自己写篇软文,就是传说中的《长门赋》:

“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乐而忘人。心慊移而不省故兮,交得意而相亲。”

说自己形容枯槁、无心妆容,又嗔怪刘彻只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刘彻闻言,思及往日欢愉,怜爱之心涌上心头,于是“陈皇后复得亲幸。”

Ps:最后两人复合这件事,是《长门赋》序中所言。但史书中并未记载复合之事。“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后人将此事演化为表达失意的典故,正所谓“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未完,待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82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7
下一篇2023-06-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