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家族和血统的延续,是做晚辈不容推卸的重任,即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把交合男女阴阳、产生子嗣的婚姻之礼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婚礼和婚姻制度有密切联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文明教化程度。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祖先和世界各民族一样,在原始时期经历过乱婚、群婚的阶段,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则基本采取一夫一妻的婚姻形式。 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概略而言,我国传统婚礼大约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 婚前礼是在婚姻筹划、准备阶段所举行的一些仪节。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在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礼的一切仪节,包括从择偶至筹备正式婚礼的一系列环节,几乎都由父母双方的家长包办,真正婚姻的当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 又因为男子的社会地位比女子尊贵,因此,求婚也多以男方为主动。男方家长想为儿子娶亲使,先请媒使向女家提亲(称“下达”),如果女家接受了这门亲事,就开始进行纳采、问名等一系列仪节。纳采: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 在双方约定进行“纳采”礼的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只活雁作为贽见礼物(最初用活雁作为贽礼,即取雁为候鸟,秋南飞而春北归,来去有时,从无失信来作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又取雁飞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须长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 后来也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来到女家大门外,对女家摈者(辅助行礼的人)说:“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赏给某某(婿名)一个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据祖先遗下的规定,让我来向您家主人请求举行选择贵府**的仪节。” 女家主人得到通报后亲出大门迎接,宾主互作一揖让之后,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达前来行纳采礼节的意思。主人答礼,收下活雁并谦让一番。媒使见婚事得到女方家长的正式应允,就告辞回去复命了。催妆 送妆铺房:这三项仪节在先秦文献中未见记载,是后代在婚礼的演变中发展出来的。 催妆,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送妆,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也有人家为炫耀陪嫁,将嫁妆用方桌一一铺开,排成一个纵队浩浩荡荡地送至男家。嫁妆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饰、衣服、绸缎、文房四宝及金银器皿等,还有以田地房屋、店铺、当铺作为陪嫁的。浙江一带,嫁妆中有一种叫做“子孙桶”的(大桶上有一大盖,为新娘生育时用),桶中盛有红蛋、喜果、谓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绍兴一带,还有送“女儿酒”作为嫁妆的,即在女儿满月或数岁后,即酿酒数坛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之日,取出作为嫁妆礼品送至男家。 铺房,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宋代,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铺设帐幔、被褥及其它房内器皿,并且备礼前来暖房。然后以亲信妇人或从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许外人进入,以待新人。铺房人必须是福寿双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现代有些地方还流行此俗。亲迎: 是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节,也是古今婚礼中最为繁缛隆重的仪节。 椐《仪礼士婚礼》记载,结婚那天傍晚,新娘穿上结婚礼服——系有浅红色花边的纯衣(丝质衣服),头上戴着“次”(编好的假发套),向南站在房中,身右站着保姆,新娘的女随从则披着白黑色相间的外衣,站在后面。当新郎穿着礼服,带领着墨车(新郎坐车)、彩车(新娘坐车,设有帏帘)、从车、仆人等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大门外时,女家主人亲自出来迎接,经过一番揖让,双方来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过稽礼(古代跪拜礼中最重的一种,需磕头至地多时)的大礼之后,新娘就从房里走到东阶上她父亲跟前,父亲告戒她道:“今后要时刻小心、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公公婆婆的意愿。”同时,将一件衣服给她,作为告戒的证物。接着,新娘再来到西阶上她母亲跟前,母亲给她在腰间系上一条带子,并接上佩巾,然后告戒她道:“勤勉、恭敬,好好完成你公公婆婆吩咐你的家务。” 随后,新娘随新郎下堂来到大门口,新娘披上御尘的外套登上彩车,并从新郎手中接过驾车的带子。于是,新郎驾着彩车往前走,在车轮转了3周后,新郎将车子交给驾车的,自己则乘坐墨车先走,因他还要到自己家门前迎候新娘。 亲迎流传到后世,多以花轿、喜车、彩船等迎娶新娘,新娘的结婚礼服多为绣有龙凤图案和彩饰的凤衣凤冠,垂下丝穗以遮面,也有以红巾一帕、纸扇一把以遮面的。当新郎亲迎来到女家时,新娘往往哭哭啼啼不肯上轿,新娘的亲友则要当众试才——请新郎赋诗,新郎在当场吟诵了“催妆诗”后,新娘方始起身上轿。上轿前,女家先使一妇人手持灯或镜子向轿中照一下,谓之“照轿”,认为这样可以压邪。近代,花轿起轿后,女家在门口泼上一盆水,原意是认为水可以涤除污秽,当然也可以压邪治鬼,后来演变成“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祈祝女儿出嫁之后和婆家关系融洽,不要被斥退回。 花轿在迎归男家的路上,前呼后拥,好不气派:最前面的是开道的,紧随的是执事的、掌灯的、吹鼓奏乐的,然后才是新娘的花轿。沿路吹吹打打,呈现出一派喜庆景象。花轿迎至男家,邻人乡亲还要索取吉利钱,谓之“拦门”:送亲者以铜钱向空中扬撒,儿童争着去抢,叫做“撒满天星”,另有一个手执花斗,将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钱、果子等物望门而撒——据说是用以禳避阻挡新妇进门的煞神——称为“撒谷豆”。新娘要下轿了,但双脚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条、毡席或麻袋。因古人认为,地与天都是神圣的境界,不得侵犯,而新娘的脚一旦与土地接触,难免会触犯地神,因此,必须铺上毡或席来避免。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妇家》诗记叙了这一习俗:“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宋代改毡为席,称做“传席”或“传袋”,即以席或麻袋辗转传递,直到洞房前,席谐音“息”(即小儿、后代),袋谐音“代”,都是传宗接代的意思。后来也有使女家亲戚中力气较大者抱新娘下轿登床的,演变至今,已成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轿、下轿的了。 当新娘来到新房门前时,还要从马鞍上跨过去,以示平安,也有跨火以压邪的。 拜堂:是新娘过门后拜见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亲戚及夫婿的仪节。 先秦时,新娘拜见公婆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后,由赞者引带着去见公婆。新娘双手捧着盛有枣子和栗子的竹盘,走到公公的坐席前,脸向东行拜礼,然后上前一步,跪坐下,把竹盘摆在席上,公公用手抚了一下,站起来回拜,新娘再行拜礼,然后下堂,从女随从手里接过盛有肉干的竹盘,走到婆婆的坐席前,进行如同刚才一样的仪式。 接着,赞者代替公婆向新娘行一种以甜酒赐给新娘的礼节,然后,新娘再用根据规定准备好的食品向公公婆婆行“馈食礼”,以表示公公婆婆的生活,今后要由她来照料。第三天,公公婆婆再以“一献之礼”赐还给媳妇。 再公公婆婆和媳妇相互敬酒之后,公公婆婆由西阶下堂,新媳妇由东阶——这是主人的方位——下堂,显示新媳妇已取得了接替婆婆做家庭主妇的资格。再拜见公婆后第三个月的某一吉日,新媳妇要到夫家的祖庙行“庙见之礼”——即拜见夫家的列祖列宗,以慰先祖在天之灵。经过这一系列仪式,新媳妇才算正式成为夫家家族中的一员。 从汉魏到唐代,北方一带,拜堂有在“青庐”中举行的。所谓“青庐”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公公婆婆则踏着新娘的脚印随后而入,以压媳妇的锐气。新娘入门后,先拜猪圈及灶,然后夫妻交拜,第二天再拜见公婆及亲戚。 后来,逐渐把拜堂这一仪式改在新婚之夜进行。新郎迎请新娘进门后,各执一端用红绿彩缎结成的同心结,并立在高烧大红龙凤喜烛的堂前,请男家福寿双全的太太,以秤杆或机梳挑去新娘的蒙面巾。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然后依次拜见公婆及尊长亲戚。这时,拜与被拜的双方往往要互赠礼物。最后夫妻交拜,礼毕之后,新人由亲友送入新房 酒筵合酒:古往今来,酒筵几乎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流传到今天,“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 当然,酒筵有蘩有简,规模不等,但最主要的意义,则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因此,酒筵也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先秦时代,新郎新娘的酒筵并不和众人在一起,而是在新房中专设一席,新郎新娘在司仪的指挥下,相对而坐,按照一定的程序服用一些饭菜酒食之后,即告撤席,时间不很久。在酒筵上,最具有意义的仪式无过于“合酒”了。 “合酒”,是以线相连,新郎新娘各执其一,相对饮酒的仪式。酒杯一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则象征两人通过婚姻而相连;合之则一,象征夫妇虽两体犹一心。新婚夫妇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调制的菜肴,同喝一杯,象征夫妻间互敬互爱、亲密无间。由于这一仪式意义深远,所以后来的婚礼中都少不了这一节目,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名称有所不同(“饮交杯酒”)、器皿也有所变化、饮酒的形式也不一样。 秦汉以后,在婚礼酒筵前后,又增加了“撒帐”、结发等仪式。当新郎将新娘迎入新房后,两人一起在婚床帐中女左男右对坐,随后由前来参加婚礼的女宾或司仪边唱边向帐中抛洒金钱彩果,即所谓“撒帐”。接着,将一些预先从新郎头上取下的头发交给新娘,让她和自己的头发梳结在一起,称为“结发”。这以后,新郎就从床上下来,到外室接受亲友道贺,招待众人参加酒筵,而新娘则仍然在帐中继续安坐,直到酒筵结束,新郎再度回房为止。 闹房:在近代,这是新婚夫妇在婚礼之夜在新房接受亲友祝贺、嬉闹的仪节,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 在先秦时代,新郎新娘酒筵的结束,标志着婚礼之夜仪式的基本结束,接下来,新郎新娘就安寝了。大约在汉代时,参加婚礼的宾朋不甘就此罢休,于是就有了“听房”的做法:新婚之夜,爱看热闹的人悄悄来到新房窗外,偷听新郎新娘的言语及举动,以此为笑乐。 传衍至晋代,民间已有戏弄新娘的习俗:于大庭广众之前,以各种怪问题来难新娘,甚至对新娘施以种种恶作剧。 后来流行的“闹房”,可能就是这一习俗的演变。各地的“闹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闹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时闹过了头,往往给主宾双方带来尴尬和不快,但因为它给婚礼增加了热烈的气氛,所以后来的婚礼中往往少不了这一节目。
细君公主:第一个远赴西域的和亲公主
汉武帝时,经卫青、霍去病的打击,匈奴远走漠北。后来,汉武帝采取迂回战术,积极打通西域,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联合西域各国夹击匈奴。势力强大的乌孙国,成了汉朝主要的争取对象。
乌孙国原居住在祁连山附近,后被匈奴赶到今新疆温宿、伊宁一带,与匈奴一向是世仇。于是,汉武帝派遣使者到乌孙国,表示愿送公主下嫁,结为兄弟之邦,共制匈奴。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封江都王的女儿细君为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细君容貌美丽,气质高贵,乌孙国王喜出望外,封她为右夫人。但匈奴单于也极力拉拢乌孙,昆莫迫于压力,娶了一名匈奴公主为左夫人。
长在深闺、锦衣玉食的细君自然比不上匈奴公主适应塞外的生活。匈奴公主挽弓射箭,策马扬鞭驰骋草原。细君公主则度日如年,只能将满腔愁绪化成一首悲歌,整天抱着琵琶诉说思乡之情。
两年后,昆莫一病不起,由于他的儿子已死,由孙子岑陬继承王位。按当地习俗,子孙要继承祖父的妻妾。细君公主无法接受,向汉武帝请求归国,汉武帝答复说:“在其国,从其俗。”无奈之下,细君公主只得含悲忍辱再嫁岑陬。三年后,细君为岑陬生下一女,终于因为产后失调,再加上心绪难平,不久便忧伤而死。
解忧公主: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大的和亲公主
约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选派楚王刘戊的女儿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岑陬。
岑陬暴毙之后,王位由岑陬的族弟翁归靡继承,此人身材肥胖,乌孙人称其为“肥王”。按照习俗,肥王娶了解忧。由于性情相投,解忧与肥王恩爱异常,并生下了元贵靡、万年、大乐三位王子。肥王对解忧关怀备至,言听计从,从而也拉近了汉廷与乌孙国的密切关系,双方信使往还不绝于途。这大大激怒了匈奴单于,双方关系紧张,一触即发。
公元前71年,匈奴单于发兵威胁乌孙国,要他们献出解忧公主,并和汉廷断绝一切关系。面对匈奴人的欺凌,肥王与解忧大为震怒,火速遣使邀请汉朝出兵,分进合击对付匈奴。汉朝立即兵分五路进击,同时又派人赴乌孙督战。匈奴大败,从此一蹶不振,汉朝北方边疆得到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安定。汉廷与乌孙的关系也更加密切,解忧的地位如日中天。
后来肥王一病不起,王位归还了岑陬的儿子泥靡,因暴虐天道而被称为“狂王”。解忧依俗又下嫁给狂王。后来王族内乱,汉朝派人率兵进乌孙进行军事干预,平息了内乱,解忧长子元贵靡做了大国王。
解忧公主从汉武帝太初年间远嫁乌孙,在西域生活了50多年,四朝三嫁,在其长子及幼子相继病死后,上书宣帝表示“年老思故乡,愿得骸骨归汉地”,情意哀切,甚为感人,宣帝便派人把她接了回来。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年已七十的解忧终于回到长安。
昭君:最善良的和亲公主
王昭君生于公元前52年,南郡秭归县人,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精通琴棋书画。公元前36年选秀入宫,因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而无缘见汉元帝,被贬入冷宫3年。
北方的匈奴经过近三十年的内讧,于公元前36年呼韩邪单于在汉朝的帮助下将内乱平息。为密切双方的关系,呼韩邪单于于公元前33年亲自入汉,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欣然应允,并召后宫妃嫔议亲,王昭君自愿和亲。元帝赐她锦帛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若干,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昭君出长安,历经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被封为“宁胡瘀氏”。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边境安宁。不幸的是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结婚仅两年,单于去世,生下一子名伊屠智牙师。依俗王昭君必须下嫁呼韩邪单于第一瘀氏所生的长子雕陶莫皋单于。尽管王昭君不能接受,但她还是依胡俗下嫁,又生了两女,即须卜公主与当于公主。公元前20年,雕陶莫皋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年仅33岁的王昭君郁郁而终,厚葬于归化(今呼和浩特市南郊),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为“青冢”。
王昭君出塞的几十年内,汉匈两族和睦相处,使饱经战乱之苦的老百姓享受到了安定和平的生活,王昭君也深受两族人民的爱戴。
文成公主:留下千古佳话的和亲公主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在青藏高原上过着农耕和游牧生活。七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首领松赞干布做了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上的许多部落,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定都逻些(今拉萨)。松赞干布爱慕唐朝的先进文化,于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派出第一批使臣访问长安,唐也派出使臣回访吐蕃。以后,松赞干布几次派亲信大臣带着珍贵的礼物来长安请求通婚,唐太宗均未允。
公元640年,松赞干布大相(宰相)禄东赞,带100多人备黄金五千两和珍宝数百件再次来长安求婚。唐太宗终于答应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带着丰厚的嫁妆以及谷物、果品、蔬菜的种子,药材、蚕种,还带了大批医药、种树、工程技术、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书籍和许多工匠等入蕃。松赞干布带着大队人马到柏海迎接,并在那里举行了隆重的婚礼。松赞干布还在逻些按唐朝的建筑格式,为公主专门建造了一座城郭宫殿。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联系和发展藏族经济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她的事迹被后人编成藏戏演出。至今在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她的和亲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
歧国公主:历史上最辉煌的和亲公主
当初,金朝打辽朝的时候,曾经向蒙古借兵,并许下灭辽后重金酬谢。但是,金朝不讲信用,致使蒙古各部仇视女真贵族,由此蒙古也经常出兵攻打金朝。
贞祐二年(1214年)3月,成吉思汗指挥部队打到了中都(今北京,当时是金国的首都),驻中都城的北郊,围困金朝。金人被蒙古大军围困在中都城里,出于无奈,金宣宗只好向蒙古求和,接受成吉思汗提出的撤兵条件,其中之一就是要金国的公主嫁给他和亲。成吉思汗派使者进城挑选新娘。
当时金朝历届皇帝的女儿中,一共有7位公主尚未出嫁,经过讨论,决定让岐国公主嫁到蒙古。
金朝怀着让蒙古人快点儿撤军的心情,火速送公主出嫁。
岐国公主到大草原的时候,蒙古人都非常高兴,因为自己的大汗娶了原来宗主国皇上的女儿,而且这个公主还很尊重大汗,也尊重蒙古人的各种习俗,所以,蒙古众人都尊称岐国公主为“公主皇后”。
不久,歧国公主被成吉思汗封为皇后,并跟从成吉思汗南征北战。当时,西域及中亚各国、各个部落,西亚大片地区都被成吉思汗征服,他们上表朝贺时按照风俗礼节,都把岐国公主的名号和成吉思汗并称,那时的岐国公主是和成吉思汗一样的享有盛名。这是以往历朝历代的和亲公主享受不到的荣誉。
在中国古代西周时期,30岁没娶老婆的男人和20岁没嫁人的姑娘会被强制参加相亲会的,据说如果相互看中,以芍药花定情。正如《诗经》言:
“惟士与女,伊其相虐,赠之以芍药。”宋代时男女相亲,男方需择良辰节日带酒礼来找女方。地点一般有三:家中、花园和湖面小船。聊天时,若男方觉得女方颜值高身材好,非常不错,十分中意,就将早已准备好的一个簪子插到女方的发髻之中。反之,若不同意,就送给女方两匹彩缎,谓之“压惊”。因为宋代自由恋爱之风盛行。
春节期间古人一般会选在元宵节的时候相亲,欧阳修诗:“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便是此时写照。青年男女会在当日走上街头,借赏灯为名,偷偷的寻看异性,体验灯下邂逅之美。另外,古代还有两个著名的情人节日。通常青年男女会选在这两个日子相亲,第一个日子是农历的三月初三,传说这天是王母娘娘蟠桃盛会。这天小伙通常会约姑娘出去一起踏青玩耍。第二个则是七夕节。
特别的相亲方式 : “比武招亲”。在各类武侠小说中屡见不鲜,如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穆念慈即以比武招亲的方式向上杨康。然而历史中确实存在,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也就是长孙皇后的婆婆窦皇后就是唐高祖李渊比武招亲得来。招亲的方式也很特别,是在院子中放置一个门屏,屏上画了两只孔雀。凡是有上门求婚的,不管老幼美丑,每人必须在百步之外张弓射箭,谁能射中孔雀,谁就将成为窦**的乘龙快婿的希望。
《旧唐书》记载:
“射者阅数十,皆不合。高祖最后射,中各一目,遂归於帝。”“抛绣球”。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抛绣球习俗发生在五溪蛮,和电视剧上不同的是,那些女子并不是站在绣楼上乱扔,而是有特定的节日,并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未婚男女坐在两边,双方都有绣球,互相扔着玩。要是有看对眼的就将自己手中的绣球扔过去砸他,只有就可以谈婚论嫁了,放在我们如今来说,应该和一见钟情是一个道理的。
找出之前一起拍过的很多照片和短视频,还找一些朋友录了“嫁给他吧”这样的视频,录一段独白,然后就是制作了。
求婚视频制作之:选一段音乐
不要选歌曲,不要选歌曲,不要选歌曲!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因为歌曲的歌词会分散注意力。之后按照时间,把各种素材不管是视频还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的铺上去。
求婚视频制作:剪辑处理
挑选,该删除的删除;视频处理,该剪切的剪切。出来的时候不要用一样的时间,不然会让人感觉自己看的不是一个求婚视频,而是一个PPT。
求婚视频制作:精剪调整
理解音乐,选定音乐高潮的节点(催人泪下的那个音乐点上);调节前后素材的时间长短,把感情发展具有经典意义的和视频,调整到那个点上去:煽情啊!如果还想锦上添花,找专业点的朋友帮忙:加点字幕,加点转场特效。
求婚视频制作:单独录一段求婚誓言
对着镜头,手捧礼物,没有钻石,鲜花亦可:别怕自己傻逼样,男人一生总得做几件傻但是值得骄傲的事。至于说什么话:诚恳,诚恳,诚恳。千万背熟台词,千万别看提示版:诚意,从内心发出的声音,难道需要看提示板
最后一个忠告:态度比质量重要,内容比酷炫重要,诚意比文案重要。祝:求婚成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