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会上如何求婚?

演唱会上如何求婚?,第1张

作为一位普通的观众,我并没有什么反感演唱会现场求婚的行为。毕竟这种浪漫的举动可以让人感到非常感动和难忘。但是,我也理解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种行为有些过于嘈杂和干扰了其他人的观演体验。

如果想要在演唱会上进行不打扰别人的求婚方式,我认为可以选择在演唱会结束后,在观众席或者后台等地方进行求婚。这样可以避免对其他观众的影响,同时也可以营造出更加浪漫的氛围。当然,如果双方都愿意的话,也可以选择一些不太吵闹的音乐或者歌曲来作为背景音乐,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选择一些比较隐蔽的地方进行求婚,比如在舞台后面或者幕布后面等等。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对其他观众的影响,还可以让整个求婚过程更加神秘和特别。当然,这需要事先与演唱会主办方沟通好,并且需要获得他们的允许。

总之,无论是在演唱会上还是其他场合,进行求婚都需要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和礼仪规范。如果能够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并且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就可以让这个浪漫的时刻变得更加难忘和美好。

  每个地方每个时代的婚礼仪式各异,我根据网上的资料整理如下,希望对您有用:

  (一)婚前礼:

  是在婚姻筹划、准备阶段所举行的一些仪节。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在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礼的一切仪节,包括从择偶至筹备正式婚礼的一系列环节,几乎都由父母双方的家长包办,真正婚姻的当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又因为男子的社会地位比女子尊贵,因此,求婚也多 结婚礼仪——轿子。以男方为主动。男方家长想为儿子娶亲使,先请媒使向女家提亲(称“下达”),如果女家接受了这门亲事,就开始进行纳采、问名等一系列仪节。

  (二)纳采

  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在双方约定进行“纳采”礼的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只活雁作为贽见礼物(最初用活雁作为贽礼,即取雁为候鸟,秋南飞而春北归,来去有时,从无失信来作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又取雁飞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须长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后来也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来到女家大门外,对女家摈者(辅助行礼的人)说:“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赏给某某(婿名)一个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据祖先遗下的规定,让我来向您家主人请求举行选择贵府**的仪节。”女家主人得到通报后亲出大门迎接,宾主互作一揖让之后,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达前来行纳采礼节的意思。主人答礼,收下活雁并谦让一番。媒使见婚事得到女方家长的正式应允,就告辞回去复命了。催妆 送妆 铺房这三项仪节在先秦文献中未见记载,是后代在婚礼的演变中发展出来的。

  (三)催妆

  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四)送妆

  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也有人家为炫耀陪嫁,将嫁妆用方桌一一铺开,排成一个纵队浩浩荡荡地送至男家。嫁妆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饰、衣服、绸缎、文房四宝及金银器皿等,还有以田地房屋、店铺、当铺作为陪嫁的。浙江一带,嫁妆中有一种叫做“子孙桶”的(大桶上有一大盖,为新娘生育时用),桶中盛有红蛋、喜果、谓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绍兴一带,还有送“女儿酒”作为嫁妆的,即在女儿满月或数岁后,即酿酒数坛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之日,取出作为嫁妆礼品送至男家。

  (五)铺房

  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宋代,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铺设帐幔、被褥及其它房内器皿,并且备礼前来暖房。然后以亲信妇人或从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许外人进入,以待新人。铺房人必须是福寿双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现代有些地方还流行此俗。

  (六)亲迎

  是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节,也是古今婚礼中最为繁缛隆重的仪节。椐《仪礼士婚礼》记载,结婚那天傍晚,新娘穿上结婚礼服——系有浅红色花边的纯衣(丝质衣服),头上戴着“次”(编好的假发套),向南站在房中,身右站着保姆,新娘的女随从则披着白黑色相间的外衣,站在后面。 当新郎穿着礼服,带领着墨车(新郎坐车)、彩车(新娘坐车,设有帏帘)、从车、仆人等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大门外时,女家主人亲自出来迎接,经过一番揖让,双方来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过稽礼(古代跪拜礼中最重的一种,需磕头至地多时)的大礼之后,新娘就从房里走到东阶上她父亲跟前,父亲告诫她道:“今后要时刻小心、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公公婆婆的意愿。”同时,将一件衣服给她,作为告诫的证物。接着,新娘再来到西阶上她母亲跟前,母亲给她在腰间系上一条带子,并接上佩巾,然后告诫她道:“勤勉、恭敬,好好完成你公公婆婆吩咐你的家务。” 随后,新娘随新郎下堂来到大门口,新娘披上御尘的外套登上彩车,并从新郎手中接过驾车的带子。于是,新郎驾着彩车往前走,在车轮转了3周后,新郎将车子交给驾车的,自己则乘坐墨车先走,因他还要到自己家门前迎候新娘。

  (七)亲迎

  流传到后世,多以花轿、喜车、彩船等迎娶新娘,新娘的结婚礼服多为绣有龙凤图案和彩饰的凤衣凤冠,垂下丝穗以遮面,也有以红巾一帕、纸扇一把以遮面的。当新郎亲迎来到女家时,新娘往往哭哭啼啼不肯上轿,新娘的亲友则要当众试才——请新郎赋诗,新郎在当场吟诵了“催妆诗”后,新娘方始起身上轿。上轿前,女家先使一妇人手持灯或镜子向轿中照一下,谓之“照轿”,认为这样可以压邪。 近代,花轿起轿后,女家在门口泼上一盆水,原意是认为水可以涤除污秽,当然也可以压邪治鬼,后来演变成“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祈祝女儿出嫁之后和婆家关系融洽,不要被斥退回。

  (八)花轿

  在迎归男家的路上,前呼后拥,好不气派:最前面的是开道的,紧随的是执事的、掌灯的、吹鼓奏乐的,然后才是新娘的花轿。沿路吹吹打打,呈现出一派喜庆景象。 花轿迎至男家,邻人乡亲还要索取吉利钱,谓之“拦门”:送亲者以铜钱向空中扬撒,儿童争着去抢,叫做“撒满天星”,另有一个手执花斗,将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钱、果子等物望门而撒——据说是用以禳避阻挡新妇进门的煞神——称为“撒谷豆”。 新娘要下轿了,但双脚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条、毡席或麻袋。因古人认为,地与天都是神圣的境界,不得侵犯,而新娘的脚一旦与土地接触,难免会触犯地神,因此,必须铺上毡或席来避免。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妇家》诗记叙了这一习俗:“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宋代改毡为席,称做“传席”或“传袋”,即以席或麻袋辗转传递,直到洞房前,席谐音“息”(即小儿、后代),袋谐音“代”,都是传宗接代的意思。后来也有使女家亲戚中力气较大者抱新娘下轿登床的,演变至今,已成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轿、下轿的了。当新娘来到新房门前时,还要从马鞍上跨过去,以示平安,也有跨火以压邪的。

  (九)拜堂

  是新娘过门后拜见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亲戚及夫婿的仪节。先秦时,新娘拜见公婆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后,由赞者引带着去见公婆。新娘双手捧着盛有枣子和栗子的竹盘,走到公公的坐席前,脸向东行拜礼,然后上前一步,跪坐下,把竹盘摆在席上,公公用手抚了一下,站起来回拜,新娘再行拜礼,然后下堂,从女随从手里接过盛有肉干的竹盘,走到婆婆的坐席前,进行如同刚才一样的仪式。接着,赞者代替公婆向新娘行一种以甜酒赐给新娘的礼节,然后,新娘再用根据规定准备好的食品向公公婆婆行“馈食礼”,以表示公公婆婆的生活,今后要由她来照料。 第三天,公公婆婆再以“一献之礼”赐还给媳妇。再公公婆婆和媳妇相互敬酒之后,公公婆婆由西阶下堂,新媳妇由东阶——这是主人的方位——下堂,显示新媳妇已取得了接替婆婆做家庭主妇的资格。 再拜见公婆后第三个月的某一吉日,新媳妇要到夫家的祖庙行“庙见之礼”——即拜见夫家的列祖列宗,以慰先祖在天之灵。经过这一系列仪式,新媳妇才算正式成为夫家家族中的一员。从汉魏到唐代,北方一带,拜堂有在“青庐”中举行的。所谓“青庐”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公公婆婆则踏着新娘的脚印随后而入,以压媳妇的锐气。新娘入门后,先拜猪圈及灶,然后夫妻交拜,第二天再拜见公婆及亲戚。后来,逐渐把拜堂这一仪式改在新婚之夜进行。新郎迎请新娘进门后,各执一端用红绿彩缎结成的同心结,并立在高烧大红龙凤喜烛的堂前,请男家福寿双全的太太,以秤杆或机梳挑去新娘的蒙面巾。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然后依次拜见公婆及尊长亲戚。这时,拜与被拜的双方往往要互赠礼物。最后夫妻交拜,礼毕之后,新人由亲友送入新房。

  (十)酒筵合酒

  古往今来,酒筵几乎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流传到今天,“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当然,酒筵有蘩有简,规模不等,但最主要的意义,则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因此,酒筵也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 先秦时代,新郎新娘的酒筵并不和众人在一起,而是在新房中专设一席,新郎新娘在司仪的指挥下,相对而坐,按照一定的程序服用一些饭菜酒食之后,即告撤席,时间不很久。在酒筵上,最具有意义的仪式无过于“合酒”了。“合酒”,是以线相连,新郎新娘各执其一,相对饮酒的仪式。酒杯一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则象征两人通过婚姻而相连;合之则一,象征夫妇虽两体犹一心。新婚夫妇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调制的菜肴,同喝一杯,象征夫妻间互敬互爱、亲密无间。 由于这一仪式意义深远,所以后来的婚礼中都少不了这一节目,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名称有所不同(“饮交杯酒”)、器皿也有所变化、饮酒的形式也不一样。 秦汉以后,在婚礼酒筵前后,又增加了“撒帐”、结发等仪式。当新郎将新娘迎入新房后,两人一起在婚床帐中女左男右对坐,随后由前来参加婚礼的女宾或司仪边唱边向帐中抛洒金钱彩果,即所谓“撒帐”。接着,将一些预先从新郎头上取下的头发交给新娘,让她和自己的头发梳结在一起,称为“结发”。这以后,新郎就从床上下来,到外室接受亲友道贺,招待众人参加酒筵,而新娘则仍然在帐中继续安坐,直到酒筵结束,新郎再度回房为止。

  (十一)闹房

  在近代,这是新婚夫妇在婚礼之夜在新房接受亲友祝贺、嬉闹的仪节,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在先秦时代,新郎新娘酒筵的结束,标志着婚礼之夜仪式的基本结束,接下来,新郎新娘就安寝了。大约在汉代时,参加婚礼的宾朋不甘就此罢休,于是就有了“听房”的做法:新婚之夜,爱看热闹的人悄悄来到新房窗外,偷听新郎新娘的言语及举动,以此为笑乐。传衍至晋代,民间已有戏弄新娘的习俗:于大庭广众之前,以各种怪问题来难新娘,甚至对新娘施以种种恶作剧。后来流行的“闹房”,可能就是这一习俗的演变。 各地的“闹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闹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时闹过了头,往往给主宾双方带来尴尬和不快,但因为它给婚礼增加了热烈的气氛,所以后来的婚礼中往往少不了这一节目。

对于演唱会现场求婚的行为,我的个人意见是需要慎重考虑。尽管求婚本身是一件浪漫的事情,但在演唱会上进行求婚行为可能会干扰到其他观众的观赏体验,甚至可能会影响演唱会的演出效果。因此,如果要在演唱会上进行求婚,建议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提前跟演唱会主办方进行沟通。如果主办方没有明确禁止求婚的规定,可以与他们协商,寻找合适的求婚时间和地点。

2选择合适的时机。可以在演唱会休息时间或演出结束后进行求婚行为,尽量减少对其他观众的干扰。同时,要尽可能在比较安静的地方进行求婚,以免打扰到其他人。

3考虑其他观众的感受。演唱会是为大众办演出的,如果你的求婚行为会对其他观众造成干扰,建议还是放弃求婚计划或者选择在其他场合进行求婚。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不打扰别人的求婚方式,如在演唱会结束后,可以找到演唱会舞台的周围或是其他合适的场地,进行个人的求婚仪式;或者利用网络直播等方式,通过演唱会直播求婚等。

总之,如果要在演唱会上求婚,需要综合考虑演唱会及其他观众的利益,尽可能找到一种既浪漫又不打扰他人的求婚方式。

扩展知识:

除演唱会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求婚场合,如**院、餐馆、公园等。无论在哪种场合,都要保证礼仪得体,不影响到他人的休闲和娱乐。此外,在求婚环节中,还应注意双方意见,了解对方心理,尊重对方意愿。

一、结婚登记

当适婚男女决定结婚的时候,需要进行结婚登记,再去举办婚礼。这不仅是对于自己的保障,更是对于婚姻的尊重。

结婚登记是我国对婚姻关系的建立进行监督和管理的制度,需要每一对有意愿结婚的男女去按照程序办理结婚证。一般流程有四项:申请领证、拍结婚照、审核证件、登记结婚。

体检是自愿的,不体检也可以直接去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早在2003年我国就把婚前健康检查由强制改为自愿,所以现在登记结婚不需要体检。但是如果想保证“优生优育”最好进行婚前体检,也为今后的育儿做足保障。

总之,适婚男女如果考虑结婚,必然要遵守法律法规,先去做婚姻登记,再做婚礼准备。

二、婚礼准备

婚礼准备并非那么繁琐,只需要双方家人商议出较为具体的结婚准备事项即可,具体可分为软件和硬件。

1、婚礼软件准备。在举行婚礼之前双方家长和新人要决定婚礼日期、地点、仪式及婚宴方式,这个过程尽量去做到中和双方意见,尊重新人意愿;同时新人们也需要进行商议讨论婚礼计划,确定好伴郎、伴娘人选,以及婚庆人员的选择事项。

2、婚礼硬件准备。婚房的布置安排和婚礼当天的准备工作。如:当地较为流行的婚庆习俗物品、婚纱照安排事宜、婚礼化妆预约、婚庆车辆预约、婚宴预约、婚庆摄像预约,等等。(注:如果嫌麻烦,也可以请专业的婚庆人员进行策划)

当双方一切事宜准备妥当,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邀请亲朋参加婚礼,以发喜帖为主,电话沟通为辅,尽量做到每个需要通知的人都通知到位,并做好详细的反馈记录(以免有人来不了,便于节约婚礼资源)。

也许认为婚礼是繁琐且隆重的仪式,可是我们在实际的举办婚礼中往往较为浪费人力、财力,这对于婚姻本身的庄重并无太大的影响。

婚礼不在于多么隆重且奢靡,而在于新人们真挚的情感得以升华的喜悦。

三、举行婚礼

婚礼一般分为中式和西式两种,然而也有一部分新人选择以较为个性的方式举行婚礼,如旅行结婚(新人在旅行的过程中结婚)。在此我们只谈较为普遍的婚礼形式,较为通用的婚礼过程一般分为三个过程。

1、婚礼前一天确认。

在婚礼举行的前一天,双方家人、新人、婚庆人员就就婚礼准备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沟通,确保婚礼当天不出任何意外。

除此之外也需要做好防呆措施,如最后确认婚宴、车辆、摄影像、化妆等细节进行再确认;对于婚礼过程中“婚闹”现象的一致抵制意见;婚礼需要以喜庆为主,不可以相互为难。

2、婚礼当天的过程。

婚礼当天的过程,一般按照时间线进行安排,具体如下:

婚礼前准备(5:00~09:00):新郎新娘开始化妆,准备迎亲婚车、小物件、伴郎伴娘准备,婚礼现场准备。

抢新娘(9:00~10:00):新郎准备好鲜花、红包,新娘在娘家,藏好新鞋;新郎带领伴郎到新娘门前与伴娘周旋(敲门、盘问、塞红包、挤门等);新娘门打开之后,新郎开始找新鞋,并做出爱的承诺;新郎背新娘出门,放彩带,踩气球,接着上婚车出发。

迎新娘(10:00~11:00):到达新房处,新郎抱新娘进门,放彩带,踩气球;新娘给男方父母敬茶(改口);假如在家办婚礼可以在家里等待吉时举办仪式,如果婚宴安排在酒店,则需要前往酒店。

婚礼仪式(一般在12:20):当亲朋好友按时到场之后,婚礼司仪进入主持环节。新郎新娘遵照安排,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之下完成礼仪。需要提示:如果是中式婚姻需要遵照相关礼节进行拜天地;如果是西式婚礼则需要见证人去按照相关程序互换戒指。

婚宴(13:00~14:00左右):婚宴正式开始,新郎新娘换装开始准备逐桌敬酒(敬酒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

婚礼结束(14:00以后):宾客逐渐离开,或者有其他的小聚会,等等。

纵观当天的婚礼安排都是在紧锣密鼓中度过,其中多人协作配合与否直接关系到婚礼最终的圆满达成,这就需要在举办婚礼的过程中尽量的遵循婚礼计划来进行举办婚礼。

四、新娘回门

新娘回门又叫做“归宁”,是中国传统风俗,一般指新娘婚后三天首次回娘家探亲,根据不同地区的风俗各有不同时间。

新娘回门主要是为了答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三天回门”不仅仅是对于父母情感上的抚慰,也是女儿对于父母吐露心声,感谢养育之恩的机会。

需要注意的是,新郎新娘回到女方家的时候,新郎需要特别注意关照女方的亲朋邻里,体现礼节到位,让岳父母有面子。

当然,如果另有安排也无需回门,新婚夫妻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做具体的安排。

中国古代婚礼,完整的婚礼习俗在古代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婚嫁礼仪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中国古代婚嫁礼仪

  一、三书六礼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红包。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结婚当晚新人进房为止。

  二、新娘礼服

  颜色:中国人的婚礼离不开大红色,习惯以鲜艳的颜色来烘托气氛。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了定制,以示喜庆,衬托新人,预示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

  样式: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 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

  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凤冠霞帔原属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着装,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对普通平民百姓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为其上 布满了珠宝锦绣,容雍华美至极,表达了民间对权贵的仰慕,因而逐渐演变成豪门闰秀的婚礼服。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时,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大红盖头和绣花 鞋,并用大红花轿抬进婆家门。讲究的就是个“红”字。

  头饰:一般新娘在婚礼当天高挽发髻,区别于未婚女子。

  红头盖:新娘子在婚礼当天以红色头盖蒙面,象征着童贞、年轻、纯洁。婚礼后由新郎亲手揭开。

  洗澡

  洗澡一般并不意味着庆贺什么,但是中国的婚前洗澡却绝不仅是你平常所认为的20分钟泡在浴盆里。水里溶入了文旦(柚子)的气味,或者花草如竹子、松木或艾属植物的芳香,新娘洗完澡,也就洗走了身上的"邪气",而且还意味着幸运、长寿以及繁荣,除了这些精神上的作用,花草的味道还有助于让皮肤光滑、鲜嫩,许多女人都希望的效果。

礼节:

1、纳采: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

2、亲迎:是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节,也是古今婚礼中最为繁缛隆重的仪节;

3、拜堂:是新娘过门后拜见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亲戚及夫婿的仪节;

4、闹房:这是新婚夫妇在婚礼之夜在新房接受亲友祝贺、嬉闹的仪节,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结婚礼仪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

5、合酒:酒筵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流传到今天,结婚礼仪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

6、催妆送妆铺床:催妆,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送妆,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铺房,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

1、新人入场,行拱手礼

汉式婚礼在入场的时候就非常隆重,先是由成对的侍女入场,侍女手中需要拿着红灯笼。新人紧随其后共同入场,然后需要向各位在场的宾客行拱手礼。行拱手礼的时候新郎的手为左上右下,新娘和其相反,给宾客敬礼后需要相互鞠躬。

2、父母赐酒,嘱咐新人

结婚时最应该感谢的就是父母,所以在汉式婚礼上需要向父母敬礼,然后由父母赐酒。父母在赐酒的时候会给新人一些嘱托,同时还会给新人送上准备的礼物,代表对新人的喜爱和认可。

3、清洗手脸,除旧迎新

举办汉式婚礼除了赐酒,新郎还需要拿干净的水清洗自己的脸和手,代表除旧迎新的寓意。新娘由于脸上有妆,所以只擦手就可以了,双方都清洗完毕代表着新生活的开始,对夫妻生活有非常吉祥的寓意。

4、共同吃肉,同甘共苦

新人需要在汉式婚礼上一起吃一种动物的肉,这个仪式代表两个人正式成为一家人,从此需要同甘共苦,代表了对婚姻的祝福,可以保佑爱情的长久稳固。

5、共同喝酒,合二为一

结婚就代表两个人是一家人了,所以一起喝酒也是汉式婚礼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个环节代表两个人的融合,从此成为了一家人,代表着合二为一。

6、红缨缠发,永不分离

新郎需要把新娘头上的红缨拿下来,然后把两个人的头发绑在一起并放起来,这种做法可以让婚姻更加稳定,代表着白头到老的含义。

7、行对拜礼,结束婚礼

汉式婚礼的最后一个流程就是夫妻对拜,两个人需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最后夫妻对拜,表示对宾客的感谢、对婚姻的祝愿。

汉式婚礼的特点:

汉式婚礼是以古典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当代新兴、时尚的婚礼形态。汉式婚礼不同于西式婚礼,也不同于一般以清、民国风格为主的所谓中式婚礼。汉式婚礼以周礼为蓝本,以典雅、尊贵、庄敬为气韵,追本溯源,是真正体现华夏经典文化传统的民族婚礼。

在华夏民族的传统中,汉式婚礼被视为礼乐文明的根本所在,被视为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起点,被视为人与自然阴阳相和谐而化生万物的本源。只有这样的婚礼,才足以同新人之间坚贞、深沉的情感相般配,才能同我们自身的民族身份和文化传统相般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751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8
下一篇2023-06-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