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相信是每一个看过《三国演义》连环画的70后、80后们童年时代崇拜的偶像巨星之一。
男生一般都津津乐道于对三国英雄的排名,经常会为自己崇拜的英雄排名高低而争执不下。争论到激烈处,难免会反目成仇、大打出手。尽管打的鼻子流血手脸破皮的孩子们一个个心里发誓:再也不搭理那个狗屁不懂的蠢蛋了,友谊的小船似乎说翻就翻了。不过,就象民间老话说的那样:“小孩没有隔夜仇”。睡了一觉后,第二天,大家似乎忘记昨天的不愉快了,小伙伴们又凑在一起叽叽喳喳的争论谁是第一条好汉了。经过多次的争论,很多男生最终会同意将吕布排为“三国第一条好汉”。不服?别的不说也罢,“三英战吕布”!
三国世界里的好汉们,谁还创造过这一堪称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巅峰对决?刘备的武力值,暂且不提罢。那家伙别看是老大,舞动双剑,好像很牛掰的样子。其实大家都知道,他就是个打酱油的!关羽、张飞,那可都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般轻松的主啊。即便如此,哥仨还是和吕布战得不分上下!欺负人不带这样的呀!估计很多孩子们都曾替吕布鸣过不平吧。或许正是这样一种深植内心的英雄情结,所以现在很多以三国为背景的手游,所塑造的吕布都是威风凛凛、英勇无敌的形象,甚至还给他贴上“战神”的标签。
女生们自然不会,也不屑于像那帮子拖着鼻涕,似乎永远长不大的男生们那样,去争论谁是第一条好汉这样的愚蠢问题。天性爱美,又情窦初开的少少女们,估计内心都默默地都把吕布想象成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了。哦,不对,是赤兔王子!《三国》里不是说了?“马中赤兔,人中吕布”!
人家颜值肯定是杠杠滴!要不,有“闭月”美誉的“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姑娘,会上杆子的投怀送抱?
在满脸髯须粗俗鄙陋的前三国世界里,面润如玉、武艺高强的吕布,估计是无数少女们的梦中情人。
可惜的是,我们观念中上述吕布的形象和事迹,很多是后世戏曲、小说的杜撰和虚构。那么,历史上的吕布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史书(《后汉书》、《三国志》)等记载的吕布,与小说《三国演义》亦真亦假的吕布,又有哪些异同呢?今天,我们主要依据史书记载,剥离小说家的虚构之言,还原一个比较真实的吕布。
一、踏上仕途至投靠董卓
吕布(?-199年),字奉先,五原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西北)人。还有人说,吕布故里在并州定襄县(今山西省太原市北,忻州市东南部)东南的中霍村。
吕布自小弓马娴熟,在并州当差。并州刺史丁原很器重他,倚为心膂。至于《三国演义》称丁原认吕布为义子,于史无徵。
东汉末年,外戚、大将军何进与宦官集团矛盾激化。何进秘密矫诏一些地方军阀率军入京,欲联手铲除宦官集团。时任骑都尉的丁原受诏入京,受执金吾一职。并州牧董卓也奉诏率军入京,抵达后,恰逢宦官们谋杀何进。何进部下袁绍、袁术等又起兵入宫,纵火焚烧,意欲诛灭宦官集团。宦官们劫持少帝逃出宫去,却被董卓率部截杀,迎少帝还宫。
董卓初入京,兵微将寡,恐难以服众,于是每隔四、五日,晚上命令部分将士偷偷潜出军营,在附近隐藏起来。第二天早晨,再让这些将士们大张旗鼓返回军营,对外却宣称是董卓部下将士正络绎不绝的赶赴长安。同时,董卓还吞并了何进部下,实力大增。董卓又诱使吕布杀丁原(《三国演义》第三回“馈金珠李肃说吕布”,叙述了董卓利诱吕布这事虽史有确载,但详情应为小说家虚构),吞并其部众。董卓很器重吕布骁勇,甚至与吕布发誓约为父子。
吕布为何叛杀丁原,投靠董卓?按照《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记载,及《三国演义》等小说戏曲等艺术作品的虚构,基本都认为吕布系受董卓利诱,做出如此不齿人伦之事。利诱固然属实,但史书语焉不详的“利诱”,及小说所谓的“赤兔”、金银珠宝,似乎主要着眼于借此突出吕布见利忘义的卑鄙品性。却有意或无意忽略了以下三点:
一是董卓曾任并州刺史。吕布故乡所在五原郡亦属并州,二人完全可以此缘故,攀攀交情。
二是董卓与吕布早年性情经历非常相似。《后汉书·董卓传》记载董卓年轻时“性粗猛有谋”,“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吕布传》也记载吕布“骁武”。自古有言“英雄惺惺相惜”,吕布舍丁原而投靠董卓,或许有此因素影响。
三是董卓入京后,面对残破的朝廷,董卓依靠强力,使濒临崩溃解体的朝廷,暂时得以维持。董卓还顺应大势和人们(尤其是儒学士大夫们)的呼声,彻底摧毁祸国殃民的宦官集团,以往遭受宦官迫害的名宦贤臣,或平反昭雪,幽滞之士,多所显拔。死者则追认褒奖,荫极子孙。《后汉书·董卓传》记载:“卓乃与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俱带鈇锧诣阙上书,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以从人望。于是悉复蕃等爵位,擢用子孙。”董卓的心腹,并无显职,仅充任将校。所以,当时很多人应对董卓革新政治寄予厚望。这对虽不晓圣人经典,却也粗通伦理的吕布,应该有一定的吸引力。
二、依附董卓至叛杀董卓
势力大增的董卓为显示其对朝廷的控制力,于是不顾群臣的反对,依靠武力,强行废黜少帝刘辨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即后来的汉献帝)不久,又杀害刘辨及何太后,董卓也假传皇帝诏命,自封为相国,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专擅朝政。董卓大权在握后,暴虐本性顿现,凌虐君主、百官、百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略妇女,剽虏资物,悉取藏中珍物。又奸乱公主,妻略宫人,虐刑滥罚,睚眦必死,群僚内外莫能自固。”致使天怒人怨。不过,董卓自恃吕布等骁勇之士,加之凉州英勇善战之兵,对吏民们的怨愤,毫不萦怀,专横跋扈,凶性不改。
董卓对吕布非常信任。稍迁其官为骑都尉,中郎将,封都亭侯(汉沿袭秦二十等爵制。侯爵有二级,即第十九级关内侯,第二十级彻侯。十九、二十通称“列侯”。列侯封邑在乡者称乡侯,在亭者称亭侯。都亭侯,其所受封之亭在城中,较郊外的亭侯,收益稍多。可见吕布的官职和爵位都不很高,和前面所说董卓重用贤人名士,亲信唯受封将校的记载,是可信的。)
董卓擅政,激起众多地方军阀的不满,勃海太守袁绍等东汉地方军阀以捍卫皇室、讨伐董卓为名,纷纷起兵。卓闻兵起,徙天子都长安。卓留屯洛阳。那么,董卓部与袁绍等部都发生过哪些战争?史书记载有:
(1) 河内太守王匡部屯河阳津。卓遣疑兵,做出将於平阴渡河交战的样子,暗地里却派潜遣精锐军士从小平北渡,绕到王匡部背后,发动突袭,大破之,王匡部死者略尽。
(2) 曹操不满诸将只顾私利,不顾大义的行径,率所部先至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部,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曹操侥幸逃脱。
(3)孙坚部屯扎鲁阳。卓遣步骑数万人迎战。孙坚部为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
(4) 孙坚部屯扎于梁县阳人。董卓遣陈郡太守胡轸为大督护,吕布为骑督,率步骑五千迎战。胡轸好大喜功,且御下苛刻。吕布等暗中捣乱,军众扰乱奔走。卓军大败,枭其都督华雄等。
据上述记载可见,在董卓与袁绍等部的战争中,吕布不但没有竭尽全力抵御敌军,反而挟私怨捣乱,以致战败。华雄死于孙坚部下之手。所以《三国演义》第五回中的“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皆为小说虚构之言。
董卓也自知凶恣,吏民怨愤,每怀猜畏,命吕布随身护卫,以备不测。就象俗话所说,“一个锅里搅勺子——碍不住盆沿碰碗沿,勺子哪能不碰锅沿儿?”董卓虽认吕布为义子,宠信无比,但日常过日子,磕磕碰碰总是难免。《后汉书》记载,吕布曾有一次所作所为不合董卓意,卓拔手戟掷之。布拳捷得免。吕布赶紧改容顾谢,董卓也转变念头,不计前嫌,与吕布和好如初。吕布做了什么事,激怒董卓,以至刀剑相向?而吕布只要卑声下气地道歉谢罪,就能瞬间获得董卓的饶恕?可见吕布所犯事,应不是什么大事;董卓脾性暴躁易怒,也是事实。《后汉书》则记载吕布与董卓侍婢私通。罗贯中就利用这些史事,捕风捉影的演绎出汉朝司徒王允设计“美人计”、“连环计”,以貂蝉离间董卓、吕布,致使二人反目成仇的传奇故事来。详情可参见《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司徒王允等官僚利用董卓、吕布之间的矛盾,策反了吕布。以吕布为内应,刺杀董卓。
论功行赏,王允以布为奋威将军,假节,仪同三司,封温(今河南温县,司马懿家族的故乡)侯。(汉朝爵位列侯从高倒低,依次是县侯→县侯→亭侯。王允将吕布从亭侯直接提拔为县侯,算是破格提拔了。此外,“温侯”爵位非董卓所授,《三国演义》将其安在董卓头上。董卓表示这锅我不背!)
三、战败失利漂泊四方
董卓死后,掌持朝政的王允等人处置董卓旧部措施不当,导致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率军攻陷长安,杀王允等。吕布将数百骑,逃出武关。此时关东已乱,各地军阀割据混战不已。
吕布最初投奔南阳袁术。以杀董卓功,在袁术处肆意妄为,引起袁术的不满。吕布无法存身,于是离开袁术,转投河内太守张杨。在张扬斡旋下,李傕等封吕布为颍川太守。可是张扬部下贪图李傕等拘捕吕布的高额悬赏利诱,意图对吕布下手。吕布只得逃离河内,转而投靠袁绍。并率部与袁绍部合力,消灭张燕所部。吕布战功卓著,引起袁绍猜忌,派武士夜里偷袭吕布,欲杀之。吕布早有防备,只好逃离,准备再次投靠张扬。途径陈留时,太守张邈遣使迎之,相待甚厚,临别把臂言誓。这是吕布反身逆袭的开始。
四、据兖州占徐州
张邈,字孟卓。他本与曹操交情深厚。二人好到什么程度呢?曹操征讨占据徐州的陶谦时,对家里人说:我若战败不还,你们就去投靠孟卓。但是,二人怎么又交恶了呢?归根究底,还是利益诱使耳。
兴平元年,曹操再次东击陶谦,令张邈、陈宫屯东郡。陈宫趁机劝说张邈利用曹操主力尽出,后方空虚的有利时机,援引吕布,图谋大事。张邈心动,于是和陈宫等东迎吕布为兖州牧,据濮阳。郡县纷纷响应,唯有鄄城、东阿、范三城不降。
曹操得知后方失陷,率军返回击布,累战,相持百余日。是时,爆发旱灾、蝗灾,粮食匮乏,百姓相食,吕布率军移屯山阳。二年间,兖州诸城尽被曹操收复。在钜野之战中,吕布被曹操击败。只好投奔此时占据徐州的刘备。张邈则到袁术处求救,留弟张超和家属屯扎雍丘。操围超数月,屠之,灭其三族。邈未至寿春,为兵所害。
刘备领徐州,居下邳,与袁术相拒。袁术劝说吕布趁此良机,夺取徐州,并许下丰厚的贿赂。布即勒兵袭下邳,获备妻子。刘备无奈,请降于布。吕布恼恨袁术事先许诺的好处没有兑现,于是任命刘备为豫州刺史,遣屯小沛。布自号徐州牧。术惧布为己害,为子求婚,吕布答应了。
术遣将纪灵等率步骑三万攻击刘备,备求救于布。吕布部下皆劝吕布趁机借刀杀人,剿灭刘备。吕布不允,他认为,只有与刘备联合,才能抗衡袁术,于是率军救援刘备。吕布“辕门射戟”确有此事。
袁术称帝,遣使联络吕布。沛相陈珪恐术、布联盟,更难控制。于是劝说吕布绝交袁术,与挟持汉献帝的曹操结盟。吕布从之。袁术大怒,遣数万大军分七路攻击吕布。吕布用陈珪计谋,策反投靠袁术的韩暹、杨奉部,合击袁术军,大败之。
五、殒命白门楼
建安三年,吕布复与袁术联盟,遣部将高顺率军攻刘备于沛,破之。曹操遣夏侯惇救备,被高顺击败。曹操于是亲自率军讨伐吕布,将其围困于下邳城中。吕布暗地里遣人求救于袁术,自将千余骑出战。败,走还,保城不敢出。术亦不能救。
曹操堑围之,掘沂、泗水灌城,三月,吕布部下离心。吕布部将侯成与诸将共执陈宫、高顺,率众降。吕布被擒。他本欲投降曹操,曹操也打算接纳吕布。刘备为削弱曹操,消除后患,于是以丁原、董卓事提醒曹操。吕布、陈宫等皆被曹操所杀。一代勇士至此殒命。
文史君说
吕布可谓一介骁勇武夫,估计文化素养不会太高。但是他或许有自己的为人处世的底线,那就是不做背叛国家的事情。正像曹操所说,当时割据的军阀们,谁不想称帝称王呢?但是吕布即便占据兖州、徐州,始终没有做此等事,而是以受汉献帝策命官职为荣。
至于后世以吕布反复无常指责他,虽有一定道理。但弃暗投明,良臣择明主而仕,是支撑古代士大夫们不断择业→跳槽再择业的重要伦理信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来只是丁原部属的吕布弃丁原而投董卓,本身无错。错就错在,你跳槽就跳槽吧,干嘛要把前老板给杀了?大丈夫应来去光明磊落,要象关羽那样,虽战败投降曹操,不过与曹操事先有约,知道刘备讯息后,再弃曹操再投刘备,来去以礼。相比较而言,吕布杀丁原,这事做的挺缺德的。
为姑姊妹女子子无主后者服议(周 汉 晋 宋)
周制,齐縗不杖周章,昆弟相为服,及姑姊妹适人无主者,与孙之为祖父母同,姑姊妹报。则天子为姑姊妹女子子嫁於王者后及无主者,其服与士为姑姊妹适人无主者同;天子之卿大夫为姑姊妹女子子嫁於诸侯及卿大夫无主者,与士为姑姊妹适人无主者同;诸侯为姑姊妹女子子嫁於天子元子及诸侯卿大夫无主者,与士为姑姊妹适人无主者同;诸侯之卿大夫为姑姊妹女子子为命妇无主者亦如之;命妇之无主者为其昆弟之为士者亦如之。
汉石渠礼议曰:"经云大夫之子为姑姊妹女子子无主后者,为大夫命妇者,唯子不报何戴圣以为:"唯子不报者,言命妇不得降,故以大夫之子为文。唯子不报者,言犹断周,不得申其服也。"宣帝制曰:"为父母周是也。""(吴射慈云:"士为姑姊妹女子子适人无主者,齐縗周。")
东晋征西庾亮府仓曹参军王群从父姊丧,无主后,继子俄而又卒。群以为:"姑姊妹无主后者,反归服,经虽不及从,设教必自亲始。以经言则宜不降,以记论例在加服。又与此姊同在他邦,无馀亲,情所不忍,准经不降,不亦可乎!"通谘府主及僚寀详断。
荀讷曰:"若从姊夫没无子,无主后,反服可也。今已立后,殡葬有主祭,足下制小功之服,方以为后者没,更与本亲之情。寻其始则丧非无主,论其终则五月之末,继以大功之受,於制则情礼已降,於服则非轻重之序。"
庾亮答曰:"存没礼终而丧其嗣,此之无后,虽复可哀,然非复本宗之所知矣。故不得以小功之末,以亡者丧后而反服大功也。"
宋庾蔚之谓:"王群从姊丧亡之初,有继儿,群已制小功之服。凡服皆定於始制之日,岂得以葬竟儿亡方欲追改其服乎!异於女子为夫所出申服於父母也。经文多略,可以类推,举近亲之有服,则疏者知无服。凡经於五服之内,文有未备,皆於公子章发凡以明例。无主后之不降文不及从,又无发凡以明之,是知相矜止於周服而已。晋朝丧乱,移都於江南,郡之所仕,同奉天子,何他邦之有乎"
叔母寡姑遣还未嫁而亡为服议(晋)
晋王景平问:"妇人夫没无男,其姑愍其少寡,欲令更出,要其兄迎归,未有所适而亡,伯叔之子应为服否"谷士风议曰:"妇人夫没无子,有归宗更出之义。今姑愍彼无嗣,令还其党,欲令更出,则卫庄姜遣陈妫之比也。於兄弟之家者,兄弟宜服周。受姑命而归宗,夫之馀亲,不应有服。"虞子卿驳曰:"士风所议,妇人夫没无子,有归宗更适之义。昔姜氏以杀适立庶,归齐怨鲁,陈妫以子死君卒,於礼宜归。此妇非姜氏义绝之伦,无陈妫应出之事,宜姑愍其守寡,欲令更适,此盖代俗之常意,非教训之道也。卫共伯之妻,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不去,就有姑命,未可要谓之必出也。"李思龙以为:"谷氏所据之徵虽失,然所执之意未为非也。妇人之体,执箕帚、养舅姑、供祭祀者也。今归母氏,缺此三事,何妇礼之有!姑以宜出而遣,兄以可出而迎,辞姑从兄,是为欲出之意定也。"李彦仲以为:"姑有嫁妇之文,故令归母氏之党,已绝之理,理自灼然。"
寡叔母守志兄迎还密受聘未知而亡服议(晋 宋)
晋有问曰:"甲叔母乙寡,守节十馀年,其母在,兄壬迎乙还家,景求婚於壬,壬意许定,已克吉日而乙暴亡,甲应有服否"裴主簿议:"凡秉节遂志、义不二醮者,固必杜渐虑始,专於夫家,何得假迹晨昏,以之媒币。余以为景壬交币之辰,则甲乙义绝之日。"许参军驳曰:"乙丧夫无子,励操十载,心期同穴,志固金石。虽潜交媒币,而乙不与知,苟聘至之非我,则无愧於幽明矣。昔宋姬守志,梁寡高行,焚身毁形。焉知景至之时,乙无若人之絜疑必从重,重则宜服。余固以为不应绝也。"
宋庾蔚之云:"甲叔母乙便是执操之人,直是母欲夺而嫁之。乃逆责杜渐防微,古贤不足贵也。许君之言,当附於理。"
已拜时而夫死服议(夫父母丧附○晋)
晋郑澄问:"弟女当适武留繇儿,留去年自将儿来拜时,其儿今卒,不知弟女当奔吊否若吊,著何服"范甯答曰:"礼,曾子问:"娶女有吉日而女死,如之何"孔子曰:"婿齐縗而往吊,既葬而除之。夫死亦如之。"谓斩縗也。谓既亲拜舅,宁当重於吉日耳。"郑又问:"若拜舅为重於吉日,应服斩,诚如来告。若拜傍亲,复云何昔荀启拜时而卒,庾家女不往吊,不被讥,何也"再答曰:"三代殊制,礼有因革。意为娶女有吉日,理轻於拜舅,复重於拜馀人。荀氏海内名族,庾则异行之门,想其不奔吊,必有所据。"
又陈仲欣拜时妇奔丧议曰:"夫拜时出於末代,或恐岁有忌,而吉日不辰,(辰,时也。言难逢吉日。)有此变礼。既无文於古,及其损益,故当使今之情制,不失古之义旨,亦宜以前事之得中者,为后事之元龟。辄寻今人拜时,婿身发蒙交拜者,往往长迎而尽妇人之礼。按记"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夙兴沐浴,质明赞见妇於舅姑"。则与拜而长迎然后妇礼乃备者,而相依准。至於三月庙见,郑玄云"以舅姑没者耳"。若以三日拟三月,施之二亲,没则可;若其亲尚存,岂容措言。乃以众人所行失礼之事,反讥许长迎而为非,则是贱於准礼,而贵於众失,可得然乎又记云"娶女有吉日而死,婿以齐縗而吊,既葬而除,夫死亦然"。又"在涂之女而夫父母没,布深衣以赴丧"。又记云"女未庙见而死,虽不祔於王姑,而婿不杖,归葬於女氏,示未成妇"。郑玄云"虽不备丧礼,犹为服齐縗"。依准古义,无不赴哀之文。若苟以今失为是,而以古礼先儒为非,人则末如之何。夫拜时虽非古,既女交拜,亦敬慎重正,但未亲妇於姑,然夫妻之分定矣。若谓犹非定,则女子可冒绛纱,使他丈夫发而相见,拜以为婿,辄可委去,子女之分,固若是乎!夫称妻者,系夫之言;称妇者,有舅姑之辞。凡娶妻诚尽妇礼,所以事其所生,而代中有三日行敬,或上堂见姑。又设有甲乙二亲不存,娶妻虽已三日,无可致敬,又未烝尝,则与拜时未敬舅姑,事殊而理同,岂闻今人以为非妻乎!由斯而言,迎妇入家,发蒙交拜,夫妻之礼定;致敬舅姑,为妇之礼毕,以明妇顺耳。情礼不相背,故可推情以言礼。凡人有丧,犹或凄怆;况已入夫门,而不恤其哀乎!若谓与古礼相准而合情者,夫家尚中祥,祥日可赴哀,赴哀而情敬伸矣。"
仲欣又书曰:"庾扬州以拜舅姑拟之庙见,同先配而后祖。寻陈针子之讥郑忽,"是不为夫妇,诬其祖矣"。郑云:"配谓同牢食。后祭,无其敬神心,故曰诬其祖。未三月而祭,非礼也。"又记曰:"妇入,牢食,沐浴,俟明乃见舅姑,以明妇顺。"今当思礼传所以同异,而谬以拜时为先配后祖,未是寻书之意也。且代人三日先配,及同牢行妇礼,不以为嫌。又今人拜时,皆未施敬舅姑,诚准婚已交礼未及三日故也。设有婚未三日而夫有大丧,必尽哀而妇义已成矣。既以拜时准婚未三日,则是俱已入门交礼,同未致敬舅姑情义赴哭之例,不得云异。"
郡县守令迁临未至而亡新旧吏为服议(魏 宋)
魏河南尹丞刘绰问曰:"士孙德祖以乐陵太守被书迁陈留,已受印绶,发迈迎吏,虽未至,左右已达,未入境而亡。不知乐陵送故吏当持重乎陈留迎吏当持重乎"河南尹司马芝答曰:"德祖见陈留太守,故乐陵守耳。乐陵吏以旧君服,复何疑也。"刘绰难云:"虽去乐陵,其义未绝;陈留虽迎,其恩未加。今使恩未加而服重,恩未绝而服轻乎礼:"娶女有吉日而女死,婿齐縗而吊,既葬除之。"谓乐陵宜三年矣。"芝答:"德祖已受帝命,君名已定,乃欲以已成名之君,比未成之妇,何邪"绰又难:"陈留之吏既未相见,而使三年,是责非时之恩。礼云:"仕而未有禄,违而君薨,弗为之服。"明服以恩不以名也。"
宋庾蔚之谓:"爵位以受命为判。德祖已受陈留之印,则於乐陵为旧君矣,不俟迎至乃相见也。陈留君吏之名虽判,而恩实未接,同吉日之妇,於情为安。今吏为君齐縗以吊。"
按宛令迁为元城,已来在道,元城左右奉图箓,主簿众吏在后,未到令死,二县吏疑所服。马博士以为宛君臣未绝,旧吏不得不服,元城宜吊服加麻。贾博士以为已正名元城,然未入境,可依女在涂之服,宛当为旧君之服。
或问长吏迁在传舍而死,彼迎吏未至,此二国吏服谁当轻重孙叔然答曰:"古者诸侯以国为家,卫出其君於襄牛,不书出奔,以未出境也。卫侯奔死鸟,传曰:"犹在境内,则卫君也。"虽出传舍,固当以君服之;彼迎吏依娶女有吉日,夫死,斩縗而吊,既葬除之。"
吏受今君使闻旧君薨服议(晋)
晋范甯答问者曰:"礼,衔命出使而君薨,在道则反,入境则遂其事。然则闻旧君之丧,反命而后赴也。"又问曰:"仕今君之朝,欲奔旧君之丧,而今君不许,可以辄去乎"甯答:"事君,当不义则争之,三谏不从去之可也。君有戎役之事,王命所制,此礼权也。"
与旧君不通服议(周 晋)
周制,檀弓:"鲁穆公问於子思曰:"为旧君反服,古欤"对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故有为旧君反服之礼。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泉,无为戎首,不亦善乎,又何反服之有!""(郑玄云:"言放逐之臣不服旧君也。为兵主来攻伐曰戎首也。"卢植曰:"戎,兵也。言人君待臣不以礼,不举兵为行陈之首诛之,则善矣,又何反服之有!")
战国时,齐宣王问孟子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答曰:"谏行言听,膏泽下於人,有故而去,(綦毋邃云:"谓有他故,不得不行,或避怨仇者也。")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安其所往,如此则为之服。若谏不行,又搏执,(若送囚徒然也。)此之谓寇雠,何服之有耶!"
晋或问云:"君无道而臣见黜放,君薨,为服否"许猛答曰:"君无道则当三谏,不从则适他国。若既亡不越境,君虽无道,犹责以臣礼。"
惠帝元康中,赵郡吏苏宙不奔吊於郡将,中郎、关中侯曹臣移冀州大中正:"臣以元康四年,为先定公薨背,还济北谷城墓宅安厝。太学博士赵国苏宙,昔先公临赵,以宙为功曹,后为察孝。前臣遭难,宙为镇东司马;赵之故吏,有致身叙哀者,有在职遣奉版者,唯宙名讳不至。宙今典礼学之官,口诵义言,不可废在三之义。於宙应见论贬。"博士苏宙移国子博士:"被符下省请议。郡将曹公,昔临敝国,见接有布衣之交,高游尽欢,谓千年可毕。不意后会,逼为功曹,寻被州召,不为公察孝也。欲深其罪,崇饰虚名,以惑明时。宙虽不德,数受教於君子,宁有故将之丧,而忘奔赴之哀。过蒙殊恩,忝佐方岳,衔命守制,无因致身。礼,闻父母丧,不得奔赴,为位敛发,成踊袭绖,割孝子之心,以终君之命,谓之礼也。往闻丧设位尽哀,仰则先哲,俯顺王度,仪刑古典,不失旧物。若此为罪,不敢逃刑。闻凶则因洛健步,书吊嫡孙,健步回说,丧已还东阿,留书付其从子综。宙寻被召为博士,王事敦我,不遑启处。加宙凶薄,天讨其罪,孤独无子,代之哀人也。按谷梁传曰:"周人有丧,鲁人有丧,周人吊,鲁人不吊。鲁人曰:"吾君,亲之者也,使大夫则不可。"周人丧,鲁人不吊,是其下成康未为久也。"(下犹去也,言去成康之时不远,无愧於不往也。)礼无臣祭君之文,时俗之所行,非先王之令典也。庶子不得祭父,臣之祭君也,求之礼传,无吊祭之文。"国子博士谢衡议云:"大夫去国,其妻、长子为旧君服。传曰:"妻言与人同,长子言未去也,言去则无服矣。"是违诸侯之天子不反服,违天子之诸侯亦不反服,以在外也。今之官长,皆自外来,假借一时,共相临尹,去则在外,体远事绝,恩轻义疏。至於死亡,隔限远路,或有难故,不得时往,奔赴之义,无所犯也。"博士周裒议云:"事君之道,资於事父,委质之日,贰乃辟也。宙受署而退,义已周矣。诸侯五月而葬,同盟至,所以哀其丧、矜其孤也。苟能致书唁,吊祭阙之可也。"河内太守孙兆议曰:"秦罢侯置守,汉氏因循,郡守丧官,有斩縗负土成坟,此可谓窃礼之不中,过犹不及者也。至於奔赴吊祭故将,非礼典所载,是末代流俗相习,委巷之所行耳,非圣轨之明式也。今之郡守内史,一时临宰,转移无常,君迁於上,臣易於下,犹都官假合从事耳。又当故将未殡之前,已受天子肃命之任,王事敦我,密勿所职,诗不云乎,"王事靡盬,不遑将父"。夫系之情,犹不得将养父母,而况远赴吊祭故将乎!其议贬者,可谓行人失辞。仲尼所以非子路,"由尔责於人,终无已也"。"
元康中,又南阳张观告太常,称其父"昔为丹阳郡,有二臣主簿刘亶、留颂等,理罪除名。今观父亡,居在郡下,亶等不来临丧,又不奔葬。凡人有丧,匍匐救之,况於君臣之义乎!而亶等敢怀雠君之心,公肆夷狄之行。"(按亶、颂告太常自理云:"近为陈事犯忤,加鞭付狱,亶、颂默然待放。戮辱放退,君臣道绝,抱罪之人,不敢见灵柩也。")博士马平议云:"按礼,君臣之道,有合离之义。亶等昔为君所弃,是为义绝。义绝之臣,责其自亲於君,已见放逐,求还亲临丧事,於事则近伪,於礼无此制也。"
又梅陶为章郡太守,孙虚为功曹,虚怏怏不欲。时有蜀贼侦逻,误为贼至,陶及虚皆散走。晓知非贼至,悉还。陶大怒书佐还晚,欲斩之,虚执据不听。陶后移邑,虚诣郡自理,驳陶七事。戴邈为州都言依。事绝,太尉留虚为从事中郎,不复与陶相闻。
温县领校向雄送牺牛,不呈郡太守吴奋。送牛值天大热,多渴死。奋召雄与杖,雄不受,曰"呈,牛亦死"。奋下雄狱。后雄为黄门郎,奋为侍中,同省不相见。武帝敕雄诣奋。王隐议曰:"礼虽云:"君不君,臣不可以不臣",当为小恶也。三谏不从则去,不见齿於其君,则不敢立其朝。至如仲子称"人以国士遇我,我以国士报之;人以凡人遇我,我以凡人报之"。此犹轻於戎首,则可逢而避之,至死不往可也。雄无诏敕逢避,未可非也。"
秀孝为举将服议(魏 宋)
魏景元元年,傅玄举将仆射陈公薨,以谘时贤。光禄郑小同云:"宜准礼而以情义断之,服吊服加麻可也,三月除之。"司徒郑公云:"昔王司徒为谏议大夫,遭举将丧,虽有不反服,今不同古,便制齐縗三月。汉代名臣皆然。"
宋庾蔚之谓:"白衣举秀孝,既未为吏,故不宜有旧君之朝。尊卑不同,则无正服,吊服加麻可也。今人为守相刺史又无服,但身蒙举达,恩深於常,谓宜如郑小同吊服加麻为允。今已违适为异,与旧君不通议论,不奔吊故郡将丧。"
郡县吏为守令服议(魏 晋 宋)
魏令曰:"官长卒官者,吏皆齐縗,葬讫而除之。"(蜀谯周云:"大夫受畿内采邑,有家臣,虽又别典乡遂之事,其下属皆上相属其吏,非臣也。秦汉无复采邑之家臣,郡县吏权假斩縗,代至则除之。")
晋丧葬令曰:"长吏卒官,吏皆齐縗以丧服理事,若代者至,皆除之。"武昌太守徐彦与征西桓温笺云:"蔡徐州薨,主簿服斩。王征北薨於京都,王丞相时在丧庭。徐州主簿以服事谘公,公谓轻重可依蔡侯。时北中郎刘公薨於淮阴,州主簿相承持重。至郤太宰薨,州主簿改服齐縗。中兴以来,江南皆从之。公卿以下至邑宰,吏服其君齐縗,吏服其君齐縗,则无从服之文,而由来多有从服者。陶大司马遭兄子丧,府州主簿从服。时卞光禄经过,自说为太傅主簿,太傅丧母,已不从服,此是用晋令也。郤太宰遭姊丧,吏服惟疑,郤问谯秀,言不应从服,诸主簿仍便从服。既服君旁亲,则服君便应重矣,乃二公之薨,府州主簿服齐縗。"
宋庾蔚之谓:"晋令云"代至而除",施之州郡县员吏,宜用齐周之制。礼代殊事异,理有大断。今州府之君既不久居其位,蹔来之吏不得以为纯臣,则齐周之制不为轻也。君齐矣,岂有从乎!母妻其犹不从,本无义於傍亲,卞光禄所行是也。二公使吏从服侄姊,可谓恢疏,罔其乖远矣。"
《通典》 唐·杜佑
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是为战国四公子。
一、信陵君
魏公子信陵君无忌,“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嫠王异母弟也”,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因此多归公子。而列国也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地十余年。”但才高招忌,安嫠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安嫠王即位十数年,齐楚相约攻魏。老臣唐睢西说秦昭王,秦发兵救魏。安嫠王昏庸无能,目光短浅,居然“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信陵君乃纵论天下形势,谏阻魏王,指出秦乃虎狼之国,“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韩为魏之屏障,韩存则“卫、大梁、河外必安”,韩亡则魏危在旦夕。事实上,后来秦果于秦王政十七年亡韩,二十二年亡魏。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信陵君可谓高瞻远瞩。
魏安嫠王二十年,秦昭王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王请救于魏。三晋本为一家,赵魏尤其唇齿相依。但魏王畏秦,令晋鄙将十万大军屯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信陵君数劝魏王不得,乃窃符救赵。目光高远,当机立断,信陵君可谓不世之英雄。
信陵君留赵十年,“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安嫠王三十年,信陵君返魏,将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乘胜追击至函谷关,“秦兵不敢出”。赫赫武功,名震天下。以秦之强,于公子在世之日,不敢复加兵谋魏。
信陵君亲韩救赵存魏,于三晋及天下其功可谓大矣,可惜功高震主,秦王又以反间计日毁公子于魏王。魏王本畏公子,遂“使人代公子将”。为免杀身之祸,信陵君“谢病不朝”,“饮醇酒,多近妇女”,四年后便“病酒而卒”。实令人扼腕叹惜。
四公子皆称喜士,致食客数千,但唯有信陵君乃真正能下士者。每闻贤者,必卑躬往请,以诚相求,以礼相交。如大梁侯嬴、朱亥,邯郸毛公、薛公。汉高祖少时即闻公子贤,即位后“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十二月,为战国王者及秦始皇置守冢十家。非王而获守冢者独信陵君一人。史记: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信陵君之贤,诚不虚也。
二、春申君
春申君黄歇,四公子中唯一非王室中人。然相楚考烈王二十五年,辅国持权,说一不二,自有其过人之能。
黄歇初以博闻辨术事顷襄王,封左徒。二十一年,秦拔楚郢,“烧先王墓夷陵”。二十二年,复拔巫黔中郡。是时黄歇为楚使于秦,知秦王轻楚,恐秦举兵灭楚,遂以滔滔辨才说秦昭王,指出“天下莫强于秦楚”,秦楚相争犹如二虎相斗。蚌鹤相争渔人得利,灭楚而致韩魏强盛实属不智之举。再者秦楚素来友好,韩魏于秦却有累世之怨。故仇楚不如善楚,伐楚不如伐韩魏。昭王以为善,乃止将军白起,“发使赂楚,约为与国”。
顷襄王二十七年,太子完质于秦,黄歇随行。三十六年,顷襄王病,黄歇乃设计使太子逃归楚。秋,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春申君,从此荣宠不衰。
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考烈王无子。赵人李国欲献其妹于楚王,恐无子失宠,遂投春申君门下。春申君性好渔色,年近花甲,色心未衰,乃自取其妹。及有身,李园教其妹言于春申君:“楚王虽幸君,然王无子,百年后必立兄弟。君相楚日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异日恐有杀身之祸。不如进妾于王,一旦有子,则楚国尽为君之天下矣。”春申君“大然之”,乃进之楚王,欲效吕不韦故计。后果生男,立为太子,李园遂受重用。
李园本非善人,得势后更是野心勃勃,阴养死士,欲取春申君而代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春申君徒为他人做嫁衣裳,自己却懵然不知。二十五年,考烈王病,春申君门下贤者朱英劝春申君:“楚王卒,李园必杀君以灭口。”可怜春申君一生玩弄权术阴谋,此时居然天真,以为李园“弱人也,仆人善之,且又何至此!”十七日后,考烈王卒,李园使死士刺春申君于棘门,“尽灭春申君之家”。
春申君初为左徒时,外无宾客之助,内无王室之亲,说秦以存魏国,设计而归太子,独赖其才而成大事,其智何其明也。及为相国,五年将兵救赵,八年北伐灭鲁,复兴楚国。以非王室宗亲而相楚二十五年,言必听、计必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名为相国实则楚王也。其文治武功、才能手段可见一斑。一世英雄,暮年竟灭族于竖子之手,可怜!可叹!
三、孟尝君
齐田文,父为田婴,祖为齐威王。宣王为其亲叔,缗王为其堂兄。田婴封于薛,谥为靖郭君。田文代立,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少有远谋,深明“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劝田婴舍家业而厚待宾客,由是“名声闻于诸侯”。孟尝君待客平等,“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且常施惠于宾客亲戚,客以此多归孟尝君。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不得。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不得已而入秦。秦昭王始欲相之,后欲杀之。孟尝君赖其客中能为鸡鸣狗盗者之力,得脱此难。
后孟尝君相齐,缗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赖其客冯獾游说秦王和齐王而得复其位。
及田甲劫缗王,缗王甚疑孟尝君为主谋。孟尝君不得自辨,遂逃。其舍人魏子等“自刭宫门以明孟尝君”,缗王乃“复召孟尝君”。
孟尝君所经此三难,卒赖宾客之力而免,故世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司马迁以为“名不虚”。但其心胸狭隘,好为阴谋,故王安石于“鸡鸣狗盗者出其门”颇有微词,不为无因。
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脱秦难,经赵返齐。赵人闻其贤,出观之,皆笑其身材矮小。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气量何其小哉!
孟尝君谢病归养后,秦逃将吕礼相齐。孟尝君恐失势,乃行阴谋手段排挤吕礼,后又借刀于秦相魏冉,终将吕礼逼走。
齐缗王三十八年,齐灭宋,欲废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缗王亡在莒,遂死焉”。孟尝君为泄一已之愤,不思破六国之合,致使乐毅将六国之兵,下齐七十余城。若非有田单出世,行反间计,排火牛阵,齐国几乎宗庙无存。孟尝君实为齐千古罪人。
战国时诸侯争霸,目无周王,然名义上周室仍为共主,有类于近代军阀割据。因此士只求一展胸中抱负,并无忠君爱国之念。魏张仪相秦,齐孙武事吴,卫吴起事魏相楚,东周苏秦事燕并佩六国相印,皆自然之事。故伍子胥去楚事吴,引兵伐楚,以报父兄之仇,时人未尝稍有非议。但孟尝君身为齐宗室嫡亲,不思救国反为魏相,坐看齐几乎灭国,实乃数典忘祖之辈。
其后田单复齐,襄王立。“畏孟尝君,与连和,复亲薛公”。孟尝君死后,诸子争立,而齐魏共灭薛,孟尝君遂绝嗣无后。
四、平原君
平原君赵胜,乃武灵王子、惠文王弟而孝成王叔也。赵之诸公子中,赵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孝成王七年,秦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使平原君请救于楚,赖客毛遂之力而定赵楚合纵。平原君返赵,楚魏救兵皆未至,而邯郸危在旦夕。平原君听李同之劝,尽散家财以飨士,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却秦兵三十里,已而魏楚军至,邯郸围解。
赵胜虽名列四公子,但名不副实。史书所言其“喜宾客”,其实“徒豪举尔,不求士也”。为一美人而寒宾客之心,毛遂处其门下三年而不知其才,其好士不过尔尔。后信陵君留邯郸,从贤者毛公、薛公游,平原君闻之,笑信陵君妄从博徒浆者游,致门下士“半去平原君而归公子”。可见平原君徒好虚名以自喜耳。
平原君虽为赵相,其实才具平庸,目光短浅。孝成王四年,秦攻韩上党,旦夕且下。上党守将冯亭乃使使者告赵王:“韩不能守上党。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赵王大喜,召平阳君赵豹相商,赵豹以为不可,“圣人甚祸无故之利”。赵王向无自知之明,脸皮又极厚,居然说:“人怀吾德,何谓无故乎?”复召平原君问之。平原君同样愚蠢,既看不破此嫁祸之计,也未考虑后果。利令智昏之下劝赵王道:“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赵王乃使赵胜受地。秦以倾国之力攻韩而赵坐受其利,乃移兵攻赵。赵遂有长平之祸、邯郸之围。
平原君虽不识大体,但所谓庸人有庸福。孟尝君灭族,春申君灭族,信陵君才不得用抑郁而死。独平原君历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一生竟无大难。死后,“子孙代,竟与赵俱亡”。四公子中,以平原君结局最好,天妒英才,信不虚也。
1外貌:关于外貌描写陈寿的三国志中是这样写的(见丁原背后一人,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再无其他细致描写。不过其他文献提供的资料都显示吕布人高马大,身材魁梧,高鼻梁 ,眼窝深陷颇有西域之人的特点。而且古时男人以蓄须长髯为美,(像关于那样)。据说他身高8尺(古时一尺应为25CM,现在为333CM)也就说应该2米左右。
2性格特点:吕布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好色,轻举妄动,妄动以后又很后悔,反复无常,忘恩伏义的人(个人见解)。关于好色三国志中写的是吕布与董卓(吕布义父)的一个侍女比较暧昧,但惟恐事情败坏,便起意杀掉董卓(当然这个女的并不是貂禅)。
轻举妄动,妄动以后又很后悔,反复无常:建安2年时,袁术称帝,吕布表示拥护。且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袁术的儿子。但当自己的女儿走了以后他又很后悔,当即又把女儿接了回来不嫁了!而且还把前来提亲的人(袁术部下叫韩胤)交给了曹操让曹操问斩。
3忘恩伏义:其实我第一段就有说明,这是描写他因为这个原因而死的事例。后汉书中写道吕布在白门楼一战中被曹操和刘备所击败俘虏。当时吕布是这样对曹操说的:明公所顾虑的,只有我吕布一人。以后,您自己统率步兵,派我统率骑兵。平定天下一定没问题。曹操当时就想放了吕布一起打天下,但是刘备却拿自己和董卓举例(刘备曾经和吕布联过手,但是被吕布偷袭以至惨败)告诉曹操此人当斩才是。曹操思忖良久最终还是处死了吕布,也就是吕布悲剧得结局。
以上观点皆为我自己的想法,不代表任何人。诚然都是一些批评吕布的地方,但吕布作战还是很英勇有谋的(虽然三英战吕布各史料没写,但演义也说明了他在平民百姓心中的地位了)。总的来说我认为他是缺点比优点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