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宦官干政起始于什么时候;什么事件?

东汉宦官干政起始于什么时候;什么事件?,第1张

  起于东汉 桓帝 灵帝时期

  第一次党锢之祸

  起因

  延熹九年(166年),宦官赵津、侯览等党羽与张泛、徐宣等人为非作歹,并故意在大赦之前犯罪,期望以此逃脱惩罚,而官员成瑨、翟超、刘质、黄浮等不畏权贵,在大赦以后仍然按律处置了这些人。宦官等人向桓帝进言,桓帝听信一面之词,重处了这些官员。

  发展

  朝中重臣、位列三公的太尉陈蕃、司空刘茂一同向桓帝进谏。桓帝不悦。刘茂不敢多说。陈蕃独自上书,以汉初申屠嘉召责邓通,董宣追劾湖阳公主的例子,为受罚的官员们辩解,并要求桓帝“割塞近习与政之源”,清除宦官乱政的不正之风。桓帝不理他,而宦官等人更加嫉恨士大夫们,虽不敢加害名臣陈蕃,但对其他人则大加报复。 朝中大臣、地方官员以及民间百姓大多站在士人一边,纷纷指责宦官乱政,为非作歹,排斥忠良。结果却被纷纷免官,成瑨刘质等最终在狱中被害,岑晊、张牧等人逃亡得免。 河南尹李膺,在大赦后处死了蓄意在赦前杀人的张成之子。张成为宦官党羽,宦官一党遂让张成弟子牢修上书,诬陷李膺等人“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士人、宦官间的矛盾在此爆发。 桓帝大怒,诏告天下,逮捕并审理党人。太仆卿杜密、御史中丞陈翔等重臣及陈寔、范滂等士人皆被通缉。太尉陈蕃认为“罪名不章”,拒绝平署诏书。桓帝见诏书无法生效,干脆跳过司法程序,直接让宦官负责的北寺狱审理此案。李膺、陈寔、范滂等人慨然赴狱,受三木酷刑而不改其辞。 当时被捕的大多是天下名士,民间所认同的“贤人”。度辽将军皇甫规以没有名列“党人”而被捕为耻,上书“臣宜坐之”,要求桓帝连自己一块儿治罪。桓帝没有理他。 陈蕃再度上书,以夏商周三代之事劝谏,言辞激切,桓帝嫌他多嘴,以陈蕃提拔的人才不好的罪名免去了他的太尉一职,改以光禄勋周景为太尉。并罢免了司空刘茂,改以光禄勋宣酆为司空。  同年十二月,桓帝窦皇后的父亲槐里侯窦武为城门校尉,他名列三君,同情 东汉士兵

  士人,于次年(即167年)上书求情。同时,负责审理此案的宦官王甫等人也为党人的言辞所感动,取消了对他们的酷刑。 李膺等人在狱中故意供出宦官子弟。宦官等害怕牵连到自己身上,向桓帝进言,说天时到了大赦天下的时候了。于是同年六月庚申日,改元永康,大赦天下。党人等获得释放,但放归田里,终身罢黜,史称“第一次党锢之祸”。

  第二次党锢之祸

  不久,又出现太白金星经房宿,由上将星入太微垣的天象,当时的人认为这是不祥之兆,象征奸佞在皇帝身旁,大将军有灾难。窦武等人准备动手除去宦官曹节王甫一党。 九月辛亥日(九月初七),窦武轮到休假日,出宫回家。宦官偷出他的奏折,得知了士人的计划,因而连夜歃血共盟,发动政变。宦官们与皇帝的乳母赵娆一起,蒙骗年幼的灵帝,格杀亲近士人的宦官山冰等,抢夺印、玺、符、节,胁迫尚书假传诏令,劫持窦太后,追捕窦武、陈蕃等。 年过八旬的陈蕃闻讯,率太尉府僚及太学生数十人拔刀剑冲入承明门,到尚书门因寡不敌众被擒,当日遇害。 窦武驰入步兵营起兵对抗。名将、护匈奴中郎将张奂此前率军出征,此刻刚回到京师,尚未了解局势,宦官等人假传诏令骗过了他。张奂误以为窦氏叛乱,遂与少府周靖率五营士与王甫所率领的千余虎贲军、羽林军一起进攻窦武。窦武被重重围困,无奈自杀;他的宗亲宾客姻属及侍中刘瑜、屯骑校尉冯述等人皆被族灭;虎贲中郎将刘淑、尚书魏朗等也被诬陷而被迫自杀;窦太后被软禁在南宫,李膺等再次被罢官,并禁锢终生。 议郎巴肃参与了窦武的计划,但宦官不知道,只是将他禁锢而已。巴肃认为“为人臣者,有谋不敢隐,有罪不逃刑,既不隐其谋矣,又敢逃其刑乎!”,自己投县官官衙就案,县官要解印与他一起逃亡,他不同意,被害。 陈蕃的友人朱震弃官痛哭,收葬了陈蕃的尸体,并将他的儿子陈逸藏到甘陵,被人告发。朱震全家被捕,都受到酷刑,然而朱震誓死不肯说出陈逸的行踪,陈逸得以幸免。 窦武的府掾胡腾收葬了他的尸体,为他发丧,也被禁锢终生。窦武的孙子窦辅,才二岁,被胡腾收留并冒认为自己的儿子。胡腾与令史张敞一起将他藏匿在零陵,窦辅也得以幸免。 党锢之祸汉灵帝

  张、谢上书

  张奂因“平叛”的功劳被宦官们提拔为大司农,封侯。张奂因深恨自己被曹节等欺骗,害死国家忠良,铸成大错,坚决拒绝不肯受印。并在不久后趁天象变化而上书灵帝,要求为窦武、陈 党锢之祸汉灵帝

  蕃等人平反,迎回窦太后,并推荐李膺等出任三公。灵帝认为他说得有理,但宦官们纷纷进谗言,改变了灵帝的想法,反而追究张奂的责任,张奂自赴廷尉,被拘留数日,罚俸三月。最终也被罢官回家,禁锢终生。 郎官谢弼上书也为窦武、陈蕃等人鸣冤,要求迎回窦太后,却被宦官贬职杀害。 宦官等见窦武、陈蕃、李膺、杜密等名望仍在,不肯罢休,于是向灵帝进谗言,诬陷党人“欲图社稷”,意图谋反。年仅十四岁的汉灵帝被他们欺骗,因而大兴大狱,追查士人一党。 李膺、杜密、翟超、刘儒、荀翌、范滂、虞放等百余人,被下狱处死。在各地陆续被逮捕、杀死、流徙、囚禁的士人达到六、七百名。 此前曾得罪宦官的张俭四处流亡,在路途上,看见人家就前往投宿(“望门投止”),没有不愿意冒灭门之祸而不收留他的,张俭在众人的帮助下,得以逃到塞外。因为收留他而被追究灭门的,前后有数十家之多,郡县也因此残破。 是为第二次党锢之祸。

  党锢再起

  八年之后的熹平五年(176年)闰五月,永昌太守曹鸾上书为“党人”鸣冤,要求解除禁锢,灵帝不但没有听从,反而收捕并处死曹鸾。接着,灵帝又下诏书,凡是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中任官的,一律罢免,禁锢终身,并牵连五族。党锢的范围扩大,波及更多的无辜者。

  结局

  中平元年(184年)春二月,黄巾之乱兴起,汉灵帝怕党人与黄巾一同作乱,遂于夏四月丁酉日大赦天下,免除了亲属关系与党人在小功以外者的禁锢。 中平六年(189年)三月灵帝死,九月董卓掌权,废少帝立献帝,派使者吊祭陈蕃、窦武等人。董卓掌权后,大肆*乱后宫,施行暴政,弄得民怨沸腾,百姓怨声载道,各地诸侯纷纷讨伐,直到王允利用貂蝉和吕布以美人计和反间计才将其杀死。事隔整整22年,东汉朝廷才算正式为陈窦等人平反。

东汉和帝时,外戚窦宪兄弟专权,图谋不轨。和帝预知其谋,当时朝臣上下莫不附宪,唯独中常侍钩盾令(钩盾令属少府,宦官)郑众,不事豪党,遂与郑众定计诛窦宪。永元四年(92)六月,窦宪伏诛,郑众以功升迁大长秋(皇后近侍)。和帝每次策勋班赏,郑众往往辞多受少,和帝因此对之很是器重,时常同他议论国家大事,并封郑众为侯,东汉宦官用权自此开始。

安帝时,邓太后临朝,邓骘任大将军,掌握朝政。建光元年(121),邓太后病死,安帝亲政。他的乳母王圣、宦官李闰、江京等人,合谋告发太后兄邓悝有废帝之意。邓氏一族或废为庶人,或先后被迫自杀。安帝重用宦官李闫、江京与皇后闰氏兄弟闫显、闫景、闫耀等,共同执掌朝政,开启了外戚与宦官联合专政的局面。

延光四年(125),安帝死。闫皇后及其兄弟,还有宦官江京、樊丰等人,阴谋定策另立章帝孙北乡侯刘懿为帝。刘懿年少即位,是为少帝。闫太后临朝,闫显以车骑将军执掌大权,并处死宦官樊丰、周广等人。不到一年,刘懿又病死。以孙程为首的另一伙宦官共十九人,乘机起事,拥立废太子刘保即位,是为顺帝。闫显被杀,闫氏倒台。孙程等以立帝有功,十九人均封列侯,宦官再度把持朝政,权势日盛。

桓帝时,梁冀专权跋扈,天子拱手,桓帝心虽不平,但又口不敢言。延熹二年(159),梁太后死,桓帝与中常侍单超、徐璜,黄门令具瑗,小黄门唐衡、左倌等五人密谋诛除梁冀。梁氏灭门后,单超等五人皆因诛梁有功,同日被封列侯,连小黄门刘普、赵忠等人也被破例封为乡侯。此外,以冒诛梁冀之功而封侯者,尚有侯览。宦官掌权之后,骄横跋扈,“手握王爵,口含天宪”,狐假虎威,无恶不做。他们还兼作朝官,娶姬妾,蓄养子,并得以养子传爵袭封。他们的“见弟姻戚,皆宰州临郡,辜较(搜刮)百姓,与盗贼无异”。单超弟安官为河东太守,弟子匡为济阴太守,徐璜弟盛为河内太守,左倌弟敏为陈留太守,具瑗兄恭为沛相,无不贪污残暴,毒害地方。单超之丧,皇帝除追封他为车骑将军,又赐东周秘器、棺中玉具,赠侯将军印绶,并赐国葬。葬后,又派五营骑士、将军、侍御史护丧。其威风无可伦比。单超死后,四侯更加骄横,天下为之语日:“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两堕(两可,意为办事无准则,可恣意胡为)。”徐璜兄子宣为下邳令,暴虐尤甚。.他因向前汝南太守李暠家求婚未遂,及到任,竞发吏卒捕女至县衙,戏射杀之。东海相黄浮根据举报,经过核实,将徐宣斩首示众。徐璜向桓帝诉怨,昏愦的桓帝反将黄浮髡钳(即剃发束颈),输作左校(遣送左校劳作)。中常侍侯览之兄侯参任益州刺史,对辖区内富豪,竞诬为大逆之罪,捕杀后霸占全部家财,前后累计以亿计。其后被太尉杨秉弹劾,押送来京途中,畏罪自杀。京兆尹于旅舍检查其行装,居然还有三百多车,全是金银锦帛珍玩,多得不可胜数。侯览本人更是“倚势贪放,受纳货遗以巨万计”。他“前后请夺人宅三百八十一所,田百八十一顷”。新建府第十有六区,都是亭台楼阁,画栋雕梁。他还掠夺良家妇女,以为姬妾奴婢。督邮张俭举奏侯览罪行,反被诛杀。是非颠倒,以至于此,民不堪命,只有“起为盗贼”。桓帝延熹八年(165)冬,立窦武长女为皇后,拜窦武为特进,城门校尉。窦武为人清身嫉恶,生活俭仆,多辟名士入朝为官,对于子侄亦能严加约束,使其遵纪守法。当时朝政腐败,宦官专权,不少正直大臣遭到逮捕及罢黜。窦武上疏桓帝,请求贬黜宦官,信任忠良,桓帝被迫赦免前司隶校尉李膺、太仆杜密等。

古代出游图永康元年(167)十二月,桓帝死,无嗣。窦太后与其父窦武商议,迎立十二岁的解渎亭侯刘宏于建宁元年(168)正月继位,是为灵帝。窦太后临朝称制,窦武为大将军执政。太傅陈蕃与窦武谋划诛翦宦官。窦武引用尹勋为尚书令,刘瑜为侍中,冯述为屯骑校尉,窦武兄子窦绍为步兵校尉,监羽林左骑,控制政府中枢和部分近卫部队。又征召天下名士前司隶校尉李膺、宗正刘猛、太仆杜密、庐江太守朱寓等,列于朝堂,共定计策。会五月发生日食,陈蕃谓窦武日:“蕃以八十之年,欲为将军除害,今可且因日食,斥罢宦官,以塞天变。”窦武向太后建议:宦官但当供职宫中,主管生活服务琐事,不宜干预政务,尤其不能使其子弟担任要职。目前天下议论纷纷,正因此故。应当悉数诛除宦官,以清朝廷。太后以为任用宦官,本朝早有先例,不能尽废,但当诛杀其有罪者。窦武只好先杀掉专制宫内的中常侍管霸、苏康等,然后又屡奏太后诛杀用事宦官曹节等,太后犹豫不决,故事久未发。八月,侍中刘瑜上奏太后称:太白出西方,奸人在主傍,宜急防之。同时上书窦武和陈蕃,以星辰错缪,不利大臣,宜速断大计。窦武、陈蕃得书将发,于是又安排朱寓为司隶校尉,刘祐为河南尹,虞祁为洛阳令,以控制首都及周边地方政府机构。

正当窦武、陈蕃积极布置准备尽诛宦官时,宦官曹节、王甫、朱璃等却先发制人,劫持灵帝和窦太后,占据皇宫,并假传圣旨,收捕窦武等人。窦武拒不受诏,驰人步兵营,与窦绍共同射杀使者,召集禁军五校尉兵数千人屯洛阳都亭,准备抵抗。陈蕃闻难,亲自率领属官及诸生八十余人,拔刃突入尚书门,与宦官王甫相遇,陈蕃拔剑叱甫叛逆,王甫命宫廷警卫执蕃下狱,当日遇害。王甫矫诏命少府周靖行车骑将军,与新从边区征还京师,不知缘由的护匈奴中郎将张奂统五营士兵进攻窦武。深夜,王甫率宫中警卫虎贲、羽林、剑戟士等千余人,出屯北宫门,与张奂会合。明辰,两军在宫门外对阵。双方互相指责对方谋反,营府禁军素来畏惧宦官,窦武部下逐渐散走归降,窦武、窦绍退走,王甫挥军追围,武、绍皆被迫自杀,窦武宗亲、宾客、姻属,、悉被诛戮、窦太后被软禁于南宫云台。自公卿以下,凡为陈蕃、窦武举奏者及门生故吏,皆免官禁锢。曹节、王甫等诛杀窦武、陈蕃后,曹节升为长乐卫尉,封育阳侯;王甫升为中常侍,并任黄门令如故;其余十多名宦官皆封列侯。宦官完全控制了朝政,灵帝成为他们手中的傀儡。

熹平元年(172),窦太后死。有人在朱雀门阙上书写“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常侍侯览多杀党人,公卿皆尸禄,无有忠言者”。于是宦官矫诏命司隶校尉刘猛急捕书写人,刘猛以诽书言直,不肯急捕,结果被贬官。中常侍王甫因向渤海王刘悝(桓帝弟)勒索五千万钱未遂,乃与曹节等诬奏刘悝谋反,迫令自杀。刘悝妃妾十一人,子女七十人,伎女二十四人皆死狱中,傅、相以下官属皆被杀。王甫等十二人自相封赏,“父兄子弟皆为公卿列校、牧守令长,布满天下。”

曹节、王甫一伙宦官当道后,贪污残暴,胡作非为,公卿大臣堵口吞声,莫敢有言。王甫养子王吉为沛国(治相县,今安徽睢溪县西北)相,尤为残暴。凡判处死刑的人,皆陈尸车上,标明罪状,巡行所属各县示众。遇到夏季尸体腐坏,则以绳索串连尸骨,遍游国中乃止,见者,无不惊恐万状。他任沛相五年,总共杀死一万多人。当时任尚书令的阳球激愤说:“若阳球作司隶,此曹子安得容乎!”光和二年(179),阳球果然迁为司隶校尉。他借上朝谢恩之机,参奏王甫父子及中常侍淳于登、袁赦等罪恶。灵帝命阳球亲临考问王甫等人,五刑俱备,王甫父子皆死于杖下。于是磔王甫尸体于洛阳夏城门,于尸旁立牌大书日:“贼臣王甫。”抄没其全部家产,妻子皆流徙外地。其后,阳球与司徒刘邰计议收审曹节、张让等,却被曹节等先发,向灵帝诬奏阳球与刘合墨、少府陈球等“勾通书疏,谋议不轨”。灵帝昏庸,竞相信宦者诬告,阳球、刘邰、陈球等皆下狱诛死。曹节兼任尚书令,直接掌握政府中枢机构,宦官权势复盛。

光和四年(181),曹节死,张让、赵忠等十二人并为中常侍(宦官最高品级),封侯贵宠,父兄子弟布列州郡,贪污纳贿,残害百姓,被称为“十常侍”。黄巾军起,郎中张钧上书乞斩“十常侍”,以谢百姓,反为张让等诬为与张角交通,被收掠死于狱中。张让、赵忠教唆灵帝聚敛天下,每亩增税十钱用来大修宫室。由于宦官从中贪污作弊,宫室连年不成,刺史、太守不得不加增私调,百姓苦不堪言。贪残的灵帝还大开西邸卖官:二千石,二千万;四百石,四百万。

县令县长,当面议价,富者交现金,贫者到任以后,加倍缴纳。又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灵帝把他在各种名义下搜刮来的钱财,一部分命人带到他原来的封邑河间去买田宅,起第观;一部分则寄藏在小黄门、常侍家中。灵帝甚至宣称:“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昏愦无耻,竟至于此!宦官得到如此空前的宠遇,更加有恃无恐,为所欲为。东汉政府腐败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寿终正寝之日,已为时不远矣。

因为宦官要诛杀何进

何氏兄妹出身寒微,"南阳屠家", 这反而成了优点。因为在何进之前,宦官和士人斗争非常激烈,汉灵帝刚即位的时候因年幼由窦太后执政,皇后的父亲窦武因为图谋诛杀宦官结果失败被杀,之后开始了第二次党锢之祸,规模和程度远较第一次为烈。没有士人背景的何氏兄妹的飞黄腾达,可以说是宦官集团有意挑选和栽培的:"中常侍郭胜,进同郡人也,太后及进之贵幸,胜有力焉,故亲信何氏"。汉灵帝有一个极其著名的爱好,就是在宫里面开市集做小买卖,何皇后正好卖猪肉,真是绝配。

然后是王美人生了后来的汉献帝刘协,之后被何皇后毒死。汉灵帝大怒,差点废了何皇后,众宦官坚决为她求情,皇后的位置保住了。按后来张让杀何进前说的就是这当子事:"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我曹涕泣救解,各出家财千万为礼,和悦上意,但欲托卿门户耳"。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何皇后和宦官之间关系真够铁的。反正之后没有影响何进的上位。

王美人死后,儿子刘协交给董太后抚养。董太后后面也有宦官的后台或者同盟,就是蹇硕。

黄巾起义爆发,何进揭发了马元义的阴谋,立了功,该记载只见于后汉书,资质通鉴没写,具体不详,估计可能就是提拔何进的借口。何进一跃成为大将军。

这时候发生了王允揭发宦官通黄巾军的罪行的事件,宦官报复,何进和袁隗等一起营救王允。奇怪的是何进竟然和士人们站到一起去了。何进救王允应该是他想要拉拢士人,毕竟他在外边,不是宫里,干活不可能全都指望宦官。但是某种程度上,大致可以说何进是同情士人一方的。后来袁绍劝他尽诛宦官的时候就拿名声这个来诱惑他,不是没有原因的。

何进出身底层,对宦官的胡作非为大概颇有体会。从何进"素有仁恩",死后士卒流涕"愿致死"来看,他与一般高高在上的贵族们不一样,出身底层,熟知民间疾苦,是他能做到平时关心士兵,知道士兵真实想法,并获得士兵拥戴的关键因素。虽然宦官也好,士人也好,都不能说是什么好人,但是士人贪还讲究一个脸面,阉党则干脆就不要这个礼仪廉耻了。随便举个例子,中常侍徐璜的侄儿徐宣担任下邳令,向汝南太守李暠之女求婚不成,就带着吏卒冲进李家,将其女抢回府中,凌虐够了后用箭射死。这时候有个很正义的东海相黄浮,逮捕了徐宣的一家,他的属下们非常害怕,纷纷劝他住手,以免触犯宦官。黄浮不听,将徐宣拉出去弃市。宦官诉冤于(桓)帝,结果黄浮被剃去须发,戴上脚镣和颈锁,罚作苦役。这个事件发生在公元166年,这时候何进大约正好处在十几岁的少年时期,该事因为平地冒出了一个刺头黄浮,结果闹得沸沸扬扬,和这个比起来邓玉娇一案简直就是小儿科了,当时连世家大族都保不住自己的宝贝女儿不被残害,事后凶徒还不一定能得到应有的惩罚,可想而知普通的平民百姓了。跟后来明末的阉党东林党之争类似,不能因为后来汉家的天下亡于这些党人参与的军阀混战里面,就得出阉党如何伟光正来,那只能说脑子锈掉了。

总之,我怀疑何进可能小时候对宦官有什么阴影,要么就是纯粹的正义感了,"慕大名",如袁绍所鼓动的,"以垂名后世"。如果只为个人利益考虑,纯政治角度,当然是和宦官们讲和,沆瀣一气,比诛杀宦官容易得多,风险小得多。宦官们除了蹇硕这当子事以外,还真没什么对不起何进的事情,他们兄妹的上位,宦官出了那么多力,虽然何进的谋划风声颇有走漏,不过一直到最后张让等都不相信何进会要诛杀自己,直到趴墙根偷听到何进和何太后的对话才确证。从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何太后一家,除了何进以外,包括弟弟何苗,两个妹妹,一个老妈舞阳君,都站在宦官一边的原因。

转眼到了188年下半年。这时候汉灵帝的两个儿子,刘辩13岁,刘协8岁了,汉灵帝迟迟不立太子,他认为刘辩"轻佻无威仪",想立刘协,想想也是,连董卓都觉得刘协聪明伶俐,刘辩傻了吧叽。但是因为古代有立长子的规矩,这样会招致群臣还有亲厚何太后一方的宦官的反对,所以一直犹豫不决。但是他还是做了一些实质性的举动。首先成立了西园八校这个军事机构,由蹇硕统领,而大将军何进反而要受他指挥。另外,又任命董太后的侄子董重为骠骑将军,这个很厉害了,在汉朝的官职里面仅次于大将军,在三公之上。作为对比,可以参考汉武帝时候的情况:卫青是大将军,霍去病就是骠骑将军。

蹇硕是董太后的人,这个西园军统领又不是传统的官职,看上去就是专门为了管何进而设立的这么个东东。再加上董重,几乎是在同一时间任命,显然是在分何进的权。这个时候距离汉灵帝之死只有半年多时间了,我猜想可能是汉灵帝想要为立刘协作准备。蹇硕懂军事,深受汉灵帝信任,身体又强壮,精力充沛,这次又是有目的而来,管点事揽个权什么的,在这个时候和何进之间了严重矛盾。显然在这个时候,在对抗蹇硕的共同利益基础上,何进同袁绍袁术等关系已经走得更近。

之后过了没几个月,蹇硕就开始行动了, 为了对付大将军何进,说服灵帝派何进攻韩遂。汉灵帝大约因为身体已经不好的关系也打算加快行动,就同意了。顺便说一下,韩遂、马腾、边章其实都是羌人一边的武装,趁着黄巾起义的时候发难,一连攻下了金川陇西汉阳等几个郡,占据了凉州并威胁关中。王朝末年总有少数民族乘机进取,东汉末年主要是两个:西方的羌,抵挡的主力是皇甫嵩、董卓、孙坚等;东北的乌桓,抵挡的主力是公孙瓒。何进也不白给,知道这是个烫手山芋, 立不了什么功, 到时候皇帝随便找个碴就给拿了, 他估计皇帝快不行了,就说正派遣袁绍在徐州和兖州征兵,得等袁须绍回来,拖延行期。

果然皇帝老儿挺不住了,189年4月丙辰(十一日)那天驾崩了。这之前灵帝把刘协托付给蹇硕。蹇硕想先杀何进,然后立刘协。这时何进大概还没想到宦官们会杀死自己,直到蹇硕的司马潘隐泄密给何进。何进驰车抄近道跑回自己控制的军营,并派军队控制各郡国驻在京城的官邸(大约类似于现在的控制新闻机构,因为官邸是各地方得知中央政情抄送消息之处)。蹇硕的阴谋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何进占据了要点没法搞动,而现在长子刘辩又有名分的优势。戊午(十三日),刘辩即位。然后是其他的中常侍牺牲了蹇硕,何进统领了蹇硕的兵马,势力大增,并于五月初六,派兵包围了并捉拿了董重,董重自杀。六月董太后暴死,死因不明。大权归于何进之手。

顺便说一句,那个时候挺流行被自杀的。举个例子,勃海王刘悝被贬,找上了中常侍王甫求复国,答应事成谢钱五千万;王甫还没开始活动桓帝就死了,遗嘱恢复刘悝的郡国,刘悝知道不是王甫的功劳,就不肯送这个谢礼。于是宦官们诬告他企图谋反,逼迫他自杀,也就是说刘悝本人主观上不愿意自杀,所以只能被自杀了。他的妃妾十一人、子女七十人、歌伎二十四人都死在狱中,一百多人啊, 可以想象这个躲猫猫活动是多么的浩大。难怪那么多人宁可服毒(注:服毒的滋味极其痛苦,想不开的朋友千万不要尝试这种方式)也不愿意入狱参与这种活动了。

在这一过程中,何进与袁绍等士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同时,蹇硕的事情,何进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从何进一开始并没有打算杀全部宦官,只是杀几个和他不对付的来看,他怀疑蹇硕后面还有后台,或者至少是得到了一部分宦官首领的默许。于是何进和宦官之间的信任关系瓦解,何进此后不踏进皇宫半步,在袁绍等的劝说下,以大义名声为出发点,以斩草除根免除后患为实际利益,决心诛灭宦官一伙。

最后,何太后也颇有可圈可点之处。在张让等挟持她从南宫转移入宦官的老巢北宫的时候,她乘其不备,毅然跳楼,被卢植所救,这样宦官们失去了太后的名义,对其最后的失败起了重要作用。想想看如果换成士族里面长大的娇滴滴的**,真不见得有这个胆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2627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4
下一篇2023-07-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