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身世背景

孔子的身世背景,第1张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历史记载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孔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武庚于朝歌管理商遗民,设三监(另封箕子朝鲜)管蔡武庚之乱后,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国(今河南商丘),

孔子讲学图(8张)  葬于宋国故地(今商丘市睢阳区),建有微子祠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因为家道破败,无力偿还所欠债务,逼逃至鲁国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

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嫡长子排行称伯,庶出长子排行称孟),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后来又在外纳颜氏第三女征在为妻,生孔子,因出生之前曾在尼丘祈祷,故起名为丘,排行第二,故字曰仲尼(以上据《孔子家语本姓解》载:叔梁纥,虽有九女而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说说 孔子 的身世。

根据《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商朝灭亡之后,商纣王的哥哥微子被周武王封在宋国,孔父嘉就是微子的后代,到春秋初期,宋国内讧,司马孔父嘉被杀,儿子逃奔鲁国。孔父嘉的后代叔梁纥是鲁国有名的大力士,不过到他这一辈的时候,已经不是大夫,就是个普通的士,类似于现在的普通公务员,家境一般。后来在以晋国为首的联军攻打宋国富阳的时候,叔梁纥立了大功,因此被封为邹邑大夫。

叔梁纥五十多岁的时候与颜家女子发生 ,之后生下孔子。

《史记》中对此有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野合,就是 的意思,就是没有婚姻关系下的男女之间的肉体关系。至于这种 是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是双方自愿还是一方被迫,历史没有记载,我们也就不做妄断。

有一种说法,也就是《孔子家语》中的说法,也是过往比较普遍被采用的说法,说是叔梁纥因为没有身体健康的儿子,因此向颜家求婚,颜家三女儿颜征在认为叔梁纥是圣人之后,因此主动要求嫁给他,所以就嫁给他了。实际上,这是不对的,是《孔子家语》在为祖上涂脂抹粉。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颜家地位非常低,在当时属于贱民阶层,用现代话说,连身份证都没有。这样的情况下,别说叔梁纥这个贵族不可能向她求婚,就算她为孔子生了孩子,也不会获得名分。

为什么说孔子的母亲是贱民身份?这个放在最后说,不过放心,那是铁证。

现在,先来看看颜这个姓氏是一种什么身份。

颜姓在鲁国有两支,一支是鲁国公族,另一支是被鲁国所俘获的邾国人的后代,地位高于野人,但是低于鲁国的士农工商,属于社会底层,孔子的母亲属于后面这个颜姓。后来孔子有好几个学生姓颜,可是他们不是一支,颜回就是孔子母亲这边的颜姓,颜路就是鲁国公族那边的颜姓。

关于孔子的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这两种说法,《史记》中都有记载。

第一种,是因为“祷于尼丘得孔子”。意思是在尼丘这个地方祷告求子,因此生下来就叫孔丘。这个说法,是《孔子家语》中的说法。

第二种,是因为“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说孔子的头顶有下凹,或者说像个山丘,所以叫孔丘。不过对于这个说法,司马迁也有些不大相信,所以用了一个“云”字,意思就是听说。

两种说法,其实都不对。经得起推敲的,是第三种,也就是我说的这一种。

因为孔子的母亲是贱民,因此当他得知肚子里怀了贵族的孩子,她应该是非常高兴的,至少,自己的孩子今后不用再过自己这样的生活了,至少有身份证了。等到孩子生下来,给孩子取名字的时候,一来她没有什么文化,二来还想去各有纪念意义的名字,于是就取名孔丘,字仲尼,以此来纪念当初怀上这个孩子的地方:一个小山丘。小山丘,这就是孔子父母当初野合的地方。尼,就是泥,山丘上当然是尼。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孔子在父亲家里生活过,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孔子从小就生活在单亲家庭中,也就是跟着母亲。为什么孔子没有能够在父亲家生活?原因可能很多,譬如有可能孔子的父亲根本不承认这是他的儿子;或者孔子的父亲虽然承认了,但是因为他母亲地位低贱,孔子的父亲拒绝他们到自家;还有可能是孔子的父亲身体不好,无力养活他们,因此孔子的母亲宁可自己养大儿子。不管怎么样,孔子从没有在孔家生活过,并且父亲在他三岁的时候去世。

随母亲生活的孔子生活十分艰辛,从小就跟随邻里挣钱糊口。由于社会地位低下,孔子的邻里们只能从事最低贱的社会分工,譬如助祭助丧等等,与死人打交道的时候多。不过孔子正是在这样的一些活动中体会周礼,并且成为丧葬祭祀礼仪的专家,这为他长大以后精通并且宣扬周礼打下了基础。正是因为地位低贱,为了生活,从小什么样的事情都要做,所以孔子才能够“多能”。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这样。

孔子并不避讳自己出身低贱的事实,因此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相反,倒是后世的统治者们处处“为圣人讳”,竭力淡化孔子是私生子以及出身低微,境界高下,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下面来说孔子母亲是贱民的铁证。 ,  ,  按《史记》。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讳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母亲死了,出殡的地点在五父之衢。

五父之衢是个什么所在,历来说的说法是曲阜城外某地,其实这又是为圣人讳。当初三桓瓜分公室部队,在鲁僖公的庙门前进行了盟誓,然后去五父之衢诅咒。《左传》中几次提到五父之衢诅,都是去诅咒的。古人盟誓和诅咒是很讲究地点的,特别是鲁国人。既然专门去五父之衢诅咒,说明这是一个凶地,恶鬼出没的所在。不是乱葬岗,就是刑场。而如今孔子将母亲在这里出殡,自然不是刑场这样的地方,因此一定是乱葬岗。

只有贱民,才会葬在乱葬岗。孔子的母亲如果有名分的话,应该葬在孔子的祖坟。

在五父之衢出殡,等到其余的人都走了,孔子悄悄地拉着棺材,偷偷地去了父亲的墓地,将父母合葬了。(文/贾志刚《说春秋》)孔子

      求婚有很多种形式,而每个求婚的人都尽可能的展现浪漫,现在许多人求婚的时候都会用到一些视频,用浪漫求婚视频作为求婚的辅助手段,会使整个求婚更加真实,浪漫。那么求婚视频的内容又需要些什么呢?需要做出一个怎样的求婚视频呢? 

单人表白视频

 最简单的一种方式就是男生自己录一段视频,内容可以自行发挥,向女朋友诉说着自己的真心话,用最实在最真的话语,表达自己对女朋友最真的爱。当然,如果自己能够当面向女朋友说出这些话,这个视频也可以用其它的内容,但对于一些比较内向的男生来说,这就是一个求婚的最好方式了。

家人助阵视频

  还有一个比较让人惊喜的视频,那就是家人齐助阵,这个视频的内容是男士的所有家人对女朋友所说的真心话,希望这个女孩儿能够成为他们家庭的一份子。我想如果能够用这样的一个视频求婚,整个求婚过程一定温馨满满,得到家人支持的爱情我想是最宝贵的,这对两个人来说,都是最好的一种结果。

 两人照片视频

  我想用两个人的照片做成的视频,一定是最浪漫求婚视频,求婚的时候,屏幕上播放着两个人从相识到相爱的点点滴滴,这些都是两个人最甜蜜的回忆,也是最珍贵的回忆。在视频播放完毕后,拿出钻戒,单膝下跪,说着“一生相伴,一世相随”的浪漫誓言。

女生偶像视频

  现在基本上每个女生都有自己的偶像,我想男朋友也可以利用女生偶像的照片来制作一个求婚视频,视频可以配上一些自己想说的话,或者是求婚的歌曲,又或者是自己配的音,这些都可以。这求婚中,一定能够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我们每个人都有无穷的想象力,求婚可以展现出无限种可能,浪漫求婚视频,只要我们用心去准备,就一定能够做到最精致,最完美,同时也能够给女朋友一个最完美的求婚典礼,给两个人留下一场最浪漫的回忆。当然了,求婚钻戒不能少,如果没有了这个,求婚可能就显得不够正式了,也不能够让女朋友感受到你的真心实意,所以男士在求婚之前一定要准备好。

⑴ 孟母三迁故事八百字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

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祝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⑵ 祭奠孔子的作文800字

今天下午,我们到多媒体教室观看了四年三班的共读《孔子学堂》纪念日活动。活动中,他们表演了许多节目,有乐曲演奏、时装表演……知识竞答,还有小品——《给孔子老师拜寿》……其中,有一个活动表演的既生动又搞笑。那就是小品《给孔子老师拜寿》中的“曾子杀猪”。

这时,“曾子”牵着一头胖乎乎的“猪”,大摇大摆地出场了。他生气地说道:“都怪家里那个笨媳妇,答应要给孩子吃猪肉……”接着,他伸出手,轻轻地抚摸着

那头“猪”,做出很可惜的样子叹息道:“哎,我这一头猪毛色发亮,四肢健壮,就这样把它给杀了,真是太可惜了……”看到这,我心想:这头“猪”一直这样弯

着腰,一定很累吧!曾子又接着说道:“今天是孔子老师的寿辰,我不如把这只‘猪’给剁了,送给孔子老师吃吧……”看到这里,台下传来了犹如春潮一般的笑

声,汹涌而来。有的同学笑得久久直不起腰来,有的同学则仰着头直拍大腿哈哈大笑,我也忍不住捧腹大笑。

还有一个最精彩的节目,那就是古筝演奏。我一看大屏幕,看到是两个人一起演奏。我很惊讶:两个人一起演奏,那难度可就大了,如果两个人的速度不一致的话,

那样就很容易出错。开始演奏了,优美的琴声传入我的耳朵,我被那琴声吸引住了,陶醉在音乐里。演奏完后,我不禁赞叹道:“这首曲子真动听啊!”

到了最后,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祭拜孔子,接着再分红鸡蛋吃。

这场活动真有趣!我想四年三班的同学和黄老师为了这场活动,肯定也花了不少心思去排练吧!

⑶ 请教『写有关孔子的作文』800字有关孔子的作文

二千五百年前,来自泰山山脉的北风吹动着一位倚仗凝思的老人的衣角,但风中这位鲁国的国公依旧一丝不苟,这种庄严在风动的夕阳中与相邻的泰山辉映在一起,多少个斗转星移后迎送着一个个朝阳他就是万世师表,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每一位伟人的诞生,都伴随着天将降大任前的磨砺与洗礼孔子的一生无疑是一次人世间的苦行他出身于曾经的贵族,却必须面对家族没落的现实,他创造了以仁为本的思想,却要应对尔虞我诈的世事年少的贫困病未泯灭他远大的志向,中年的挫折未曾动摇他那不去的斗志,晚年的离丧没能阻挡他思想的升华!他三十而立办教育,开私塾,使贫困人民得以走进知识的殿堂,他“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知识传播突破了出生,阶级的鸿沟,他“因材施教”的理念是知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知识走进民间,面向大众是他让中华民族成为了“全民有知”的民族,他这个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壮举,是我们的民族的知识水平远远超越了当时任何以出生决定知识走向的民族,为中华民族若干年后各个盛世的腾飞积蓄了雄厚的知识力量

这位慈祥的老人,不仅告诉他的学生以及他身后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学习知识的目的,同时也交给了世人学习的方法大的方面能够治国经世,小的方面可以净口修身,他教化世人用“义”和“礼”来阐述“仁”的思想,用“智”和“信”来传播“仁”的观念学习方法上要“温故知新”,要“举一反三”,在细微处体现出伟人不朽的智慧光辉!

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孔子这位鲁国的老人,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方略的施展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焕发着着耀眼的光芒,同时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当今的世界“文明的冲突”随处可见,局部的战火弥漫着硝烟,纷乱的动荡使生灵涂炭我国国内因社会转型而带来的问题亦急需解决当今的时代最需要什么需要“和谐”!而孔子的理想不正是贫富平均重视民生的个守本分的和谐社会吗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与我国现阶段追求的缩小贫富差距,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又是何等的契合!二千五百多年的时光弹指一挥,孔子的思想却永立东方,并已走向世界!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子,为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伟人!

⑷ 孔子其人作文800字(开头用排比)

孔子是“先秦诸子”,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家。

孔子是春秋时代的鲁国人,幼年时的孔子家里十分贫穷,而他的父亲是名士兵,却不幸在战争中被打死,幼小的孔子和母亲为了生活只能四处乞讨。孔子从小受母亲的熏陶和教育,在十五岁时,孔子已学会“十五志于学”,大概在十六七岁时,已懂得一些礼节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孔子自己说:“三十而立。”就是说,孔子在一生学习的道路上,从十五岁立志于学,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打下坚固的基础。后来孔子又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他所描述自己一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不同年龄阶段的思想境界。这个基础,对孔子一生的事业,一生的为人处世,都是有着决定的意义。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从中看出,孔子对“仁”有一定见解。孔子认为,一个人想要达到仁义的境界,必须做到孝,忠,恭,义这四方面。孝,主要指尊敬长辈,尊敬兄长。忠,指对人,特别是对上尽心尽力,诚实负责的态度。恭,即对已庄重严肃,对人谦虚和顺。义,就是仁的中心思想,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为”。以勇即见以勇为。其中很多可以用社会主义原则加以改造,从而成为我们今天的有利于工作学习修养的美德。孔子把体现了个性的道德品质的人叫君子,他认为君子是个人道德发展的高峰。孔子认为要想成为君子,必须懂得道德,懂得道义,懂得仁,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君子。

⑸ 孔子**观后感800

要点:

1、大致叙述**的内容

2、选取几个经典的片段谈谈自己的感悟

范文:

**主要讲的是孔子(名孔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于鲁国一个没落的贵族里,但他坚持自己的思想,开班教学,创立了私学,改写了只有贵族才能上学的历史。途中因弟子子路救了季府准备殉葬的小奴“期斯弓”而发生的故事,导致孔子受连累被逐出鲁国。

孔子在诸侯各国游说讲学,推崇仁政思想,企图改变各国战争纷争的局面,改变这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让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后来他在外漂泊十四年后,又被鲁君召回国,在此期间创作出《春秋》等著作。

在这部影片中,令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孔子的几条名言:朽木不可雕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名言对我们教育很多,比如说:朽木不可雕也。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本身不喜欢学,不会学,再好的老师也教不好他,也没有教他的必要。

这句话给我们的教义是十分大的,告诉我们,要主动学习,态度端正,要对学习抱着喜欢的态度,不做“朽木”要做一根“好木”。

这样老师才会对你抱有希望,然而老师见你学习态度好,必定会想:“他(她)是一个有希望的学生”,也会因此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你的身上,你就会有更多学习新知识的机会,也不会让老师天天一副“苦瓜脸”对着你,岂不是一举两得!

孔子还有一句名言我同样记忆深刻,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强迫别人去做。这句话让我终身受用,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讲仁义的人,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强迫别人去做;然后再做到“己所欲,施予人”这样的人,以后必定会受人尊敬、受人敬佩,千古流芳。我们虽然谈不上“千古流芳”,但这样做至少不会“遗臭万年”。

所以,《孔子》这部影片对我们的教益是很大的,不论是孔子的政治思想还是他的教育理念,或是他的名言,都给了我们后人很大的启发!

曾几何时,他为了传播这正确美好的思想而到处颠沛流离!为了改变这纷争世界还老百姓一个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他又是努力了多久!为了对后人的正确教育、启迪,他又承受了多少磨难、倾注了多少心血!

⑹ 孔子的人生传记1000字

孔子--至圣先师

曲阜,东临蒙山,北靠岱岳,南阻峰山,西绕沂泗。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天然粮仓,很早就成了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四千

多年,这里便出现了“大汶口文化”等原始文明。稍后这里又是传说中古帝少吴氏

定都之处,号称“少昊之墟”。历夏经商,曲阜又成为鲁周公封国的首都,肩负起

镇抚东夷,拱卫王室的历史重任。在春秋时期,曲阜以其所保存的西周礼乐资料,

逐渐成为中国文化造型的摇篮。利用这些丰富的历史遗产,完成这种造型工程的总

设计师,便是世界文化名人、儒学宗师——孔子。

一、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一生并不显赫,但司马迁的《史记》,为他作有《孔

子世家》,与诸侯同列,以示对他的特殊优待。司马迁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

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

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古往今来君王贤人不少,在生时显赫一世,

风光一时,不可一世,但是死后就消声匿迹,形同粪土。孔子则相反,在世坎坷,

死后却十分尊荣。历代统治者对他加号进爵,黄屋左蠢,有王者之尊。其后代享其

余泽,至今世世不绝。在中国所有宗法家谱中,可能只有孔氏家谱才是货真价实、

一脉传衍的第一家族。其原因何在呢?正如太史公揭示的那样:孔子删定了六经,

为天下万世提供了研之不尽的绝代经典;孔子一生嘉言效范,为天下万世树立了仰

之行之的不朽榜样。他是先师,他是圣人!立德立言,足以垂法后世,宜其子子孙

孙传行无穷也。

孔子的先世出自王家。商纣王的哥哥、殷末“三仁”(即箕子、微子、比干)

之一微子启,即其远祖。西周初年,微子受封于宋,都于商丘。五传至于弗父何,

礼让其国于其弟宋厉公,自为宋国大夫(《孔子家语》),弗父何即孔子十世祖。

从此,厉公一系世掌宋国君权,维系著并不出色的世袭统治;弗父何一系则成为宋

国辅政公族,保持著宋国高水平的文化素养。再三传为正考父。正考父知书识礼,

以谦谦君子知名后世。他熟悉商代文献,曾校“商之名颂”于周太史氏。他受君委

命,一命而俯,再命而楼背,三命而筹折,鞠躬如也。他连走路也靠墙循边,不争

于人。然而至其子孔父嘉时,情况则大为恶化。嘉作来较公大司马,穷兵领武,

“十年而十一战”,民怨沸腾。可巧政敌太宰看上他年轻美貌的妻子,与之相遇于

途,“目逆而送之,曰:美丽艳”(《左传》桓公二年)。太宰督假公济私,利用

国人的不满情绪,捍然发动政变,杀孔父嘉。鼓公出面干涉,被就。太宰督纳其妻

而逐其子,孔子祖先结束世为大夫的贵族生涯,一落千丈,沦为平民。孔父嘉之子

木金父逃难于鲁,卜居于曲阜东昌平乡之贩邑。子孙袭姓孔氏,遂为鲁人。心有余

悸的孔氏子孙,隐姓埋名,一连四世皆不显,一直到孔子父亲叔梁纥(he2),才稍有事迹

见载于史册。

叔梁纥是个武士。叔梁乃字,纥是其名,称“叔梁纥”是尊称。长于吸邑,又

称贩人给,或瞰叔绍。叔梁给腰圆体壮,雷力过人。尝为大夫孟献子武士,颇以勇

武闻名于时。《左传》襄公十年载:公元前563年,叔梁约随诸侯军讨伐伯阳。倡阳

虽是个附庸小国,却长于诡计。当诸侯军兵临城下四面楚歌之时,倡阳人大开城门,

妄称受降。诸侯军不知其诈,狠然争入,军人方半,伯阳人猛然放下高悬的城门,

诸侯军有被拦腰截断,各个歼灭的危险。叔梁给见势不妙,双手托住千斤城门,呼

令诸侯军迅速撤出,避免了一场重大灾难。七年后,叔梁纥与大夫臧孙纪同守防邑,

被齐军团团围困,众寡悬殊,动弹不得。一天夜里,叔梁给侦察好敌情,挑选精壮

三百,披坚执锐,乘间突围。将臧孙给送出重围,然后又神不知鬼不觉地重返防邑

坚守。一往一来,如入无人之境(《左传》襄公十七年)。由于他有谋有勇,遂以

武功知名诸侯。后升为吸邑大夫。孔氏子孙终于向久违了的贵族集团迈进了一大步。

叔梁纥先娶施氏,连生9子,都是千金;再娶一妾,生子孟皮,又破其脚。叔梁

给为使先人香火有后,以便重振家业。于是,在60余岁的翩翩老矣之年,还向颜氏

求婚。颜氏是曲阜大族,家有三女,大女二女都不愿意嫁给这位尽管是英雄的老人,

但三女徽在却慨然允婚,并很快有了身孕。十月大期,产下一男,便是孔子。孔子

生时头顶内凹(圩顶),有似阿丘,故名孔丘;生前父母曾祷于尼山,因字仲尼。

关于孔子出生,还有一个公案。《史记》说:“绝与徽在野合而生孔子。”野合,

《史记》三家注,说是给年长,徽在少,不合“壮室初等”之礼,非礼曰野,故曰

“野合”。或曰,野合为野外结合,则孔子为私生子。今存异焉。

⑺ 孔子名言为题目的启发作文800字

1“己所不欲,匆施于人。”[孔子待人名言]

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意思是说,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名言故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非洲某个国家内。那个国家白人 实施“种族隔离”政策,不允许黑皮肤人进入白人专用的公共场所。白人也不喜欢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避之惟恐不及。

有一天,有个长发的洋妞在沙滩上日光浴,由于过度疲劳,她睡着了。当她醒来时,太阳已经下山了。

此时她觉得肚子饿,便走进沙滩附近的一家餐馆。

她推门而入,选了张靠窗的椅子坐下。她坐了约15分钟。没有侍者前来招待她。她看着那些招待员都忙着侍候比她来的还迟的顾客,对她则不屑一顾。她顿时怒气满腔。想走向前去责问那些招待员。

当她站起身来,正想向前时,眼前有一面大镜子。她看着镜中的自己,眼泪不由夺眶而出。

原来,她已被太阳晒黑了。

此时,她才真正体会到黑人被白人歧视的滋味!

无论做任何事,我们都要设身处地去为他人着想。正如孔子所言: “己所不欲,勿施予人。”

2“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学习名言]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多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一个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

名言故事:这里介绍一则中国乒乓球队关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

当中国队蝉联世乒赛男女团体冠军后,“中国独霸影响乒乓球发展”的老调再次响起,对此中国国家队总教练蔡振华笑着驳斥说:“这个说法不成立。三人行,必有我师。”

蔡振华指出,国际乒联进行的大球、11分制以及无遮挡发球等改革并不是为了照顾中国而“专门”设计的。他说:“新规则对大家都很公平,刚出台时对我们的冲击也非常大。但关键的是如何适应那些规则、虚心地去学习、研究应对策略,而不是一味地抱怨。”

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自上台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被不少国内球迷批评说“偏心”、故意遏制中国。他日前也表示“中国独霸不足畏”,他本人并没有对中国选手连续夺冠感到忧虑,相信观众也不会。

蔡振华说,中国乒乓球历来战绩不俗,是因为始终虚心向其它国家学习,在技术上保持领先。

“早些年,我们鼓励退役的运动员到国外打球,就是想通过他们作为窗口,了解国外的独特训练模式。直到现在我们还在学习,例如我们要学习韩国选手敏捷的步法等。”

“其实,我们领先于世界的原因在于我们有高素质的教练组,多年来能够在技术上不断创新、研究、发展,给运动员进行非常细致的技术指导,”蔡振华说,“我们在技术创新上不怕冒险,可以说始终走在世界最前列。比如说王皓的直拍横打,我们就敢于让他去尝试。”

“至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人才储备,我们从去年起就已经准备好了,届时的奥运人选都已在国家队里,在我们的视线之内了。当然,我们也欢迎多冒出一些新人来充实队伍。”蔡振华说

⑻ 求孔子的某个故事`800字左右啦`

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冉有曾告诉过孔子:“不是不喜欢你讲的道理,就是实行起来力量够不上呢。”孔子说:“力量够不上的,走一半路,歇下来,也还罢了;可是你现在根本没想走!”这就是冉有的情形。子路不然,子路是个痛快人,孔子曾说他三言两语就能断明一个案子。有一次,孔子开玩笑地说:“我的理想在中国不能实现的话,我只好坐上小船到海外去,大概首先愿意跟着我的准是仲由了。”子路当了真,便欢喜起来。孔子却申斥道:“勇敢比我勇敢,可是再也没有什么可取的了!”这就是子路的脾气。孔子对他们说的话,都是对症下药

孔子对其他弟子也同样有中肯的批评。颜渊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但因为颜渊太顺从他了,便说道:“颜回不是帮助我的,因为他对我什么话都一律接受!”又如孔子是主张全面发展的,如果单方面发展,他认为那就像只限于某一种用处的器具了,所以说:“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能像器具一样。”可是子贡就有陷于一偏的倾向,所以他就批评子贡说:“你只是个器具啊!”子贡问道:“什么器具呢?”孔子说:“还好,是祭祀时用的器具。”意思是说,从个别的场合看来,子贡是个体面的器具,却没有注意到全面的发展。

孔子注重启发,他善于选择人容易接受的机会给予提醒。他说:“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也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譬如一张四方桌在这里,假使我告诉他,桌子的一角是方的,但他一点也不用心,不能悟到那其余的三只角也是方的,我就不会再向他废话了。”

孔子又往往能使人在原来的想法上更进一步。子贡有一次问道:“一般人都喜欢这个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不够。”子贡又问:“那么,一般人都不喜欢这个人呢?”孔子说:“也不够。要一切好人都喜欢他,一切坏人都不喜欢他才行。”

孔子也常常以自己虚心的榜样来教育弟子。他曾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什么的,我不过是喜欢古代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很勤恳、很不放松地去追求就是了。”又说:“三个人一块儿走路,其中就准有我一位老师。”还说:“我知道什么?我什么也不知道。有人来问我,我也是空空的。但我一定把人们提的问题弄清楚,我尽我的力量帮他思索。”

⑼ 我心目中的孔子800字作文

我心目中的那位孔圣人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多年了。虽然他已经不在我的这个高度文明的时代,但是他的思想仍活在我们的身边。

通过《论语》、《史记》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鲜活的孔子,看到他的豁达、风趣、积极、率性、无私,看到一个真性情的不朽的孔子。可以看到一个真实鲜活的孔子,看到他的豁达、风趣、积极、率性、无私,看到一个真性情的不朽的孔子。读书人作文网:

孔子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英雄。相比老子的高深莫测,庄子的漂渺遁世,只有勇于入世、至情至性、在黑暗的世界里坚持为理想而奋争的孔子最为可亲可敬。

孔子出生贫贱,身份卑微,是那时候社会的最底层。但孔子性情开朗,是一个充满人情的人。

我们心目中的孔圣人已经不在了,他已经永远离开我们,但他依然存在,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孔子,不只是指的是孔圣人,也暗含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两千多年的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现在还影响着我所在的时代的人。没有他的文化,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没有礼道,我也会变得不那么精彩。是他,时时刻刻教育着我们中华儿女,使他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是孔子使中国的文化变得格外灿烂,我们心目中的孔子。

在我看来,坚强是孔子的化身。孔子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饱经人生的苦难,却始终坚强乐道。他仍然开开心心得过着每一天,这就是孔子的坚强,这就是教会我坚强的孔子。

孔子,不只是指的是孔圣人,也暗含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两千多年的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现在还影响着我所在的时代的人。没有他的文化,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没有礼道,我也会变得不那么精彩。

孔子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教育着我,每一次,我做一件事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孔子的某一句话,这才会指引我正确的方向,使我做好每一件事情。老师在上课时也会教我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孔子的一言一行是我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楼主,这已经有800字了,希望采纳!祝你学习更上一层楼

⑽ 孟子的感人故事(800)字

孟子的感人故事:孟子受教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引自《韩诗外传》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3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中文名: 孔丘

外文名: Confucius

别名: 孔子,仲尼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鲁国陬邑(今曲阜市南辛镇)

出生日期: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逝世日期: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职业: 教师

信仰: 儒学

主要成就: 开创儒家学派

编纂《春秋》,修订“五经”

创办私学,打破传统贵族教育

代表作品: 《春秋》《十翼》

网名: 海叔

父亲:叔梁纥: 母亲:颜徵在

主要领域: 伦理学、社会哲学

孔门十哲

德行 ▪ 颜回 ▪ 闵子骞 ▪ 冉耕 ▪ 冉雍

政事 ▪ 冉有 ▪ 仲由

言语 ▪ 宰予 ▪ 端木赐

文学 ▪ 言偃 ▪ 卜商

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子画像(39张),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论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家中排行第二。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理论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他的言行被他的学生写成创世巨作《论语》。他还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然而另有一种俊式学说“反孔精英”杨诚俊先生却认为孔子一无是处。再然而,另有一种学说“反羊精英”杨正宗先生却认为杨诚俊一无是处,其行为纯属哗众取宠。 孔子精通《周易》,据说是《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我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灾难、地震、龙卷风、恐龙的灭绝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风水,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著名美学命题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孔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现葬于山东省微山县微山湖畔。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孔子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嫡长子排行称伯,庶出长子排行称孟),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后来又在外纳颜氏第三女征在为妻,生孔子,因出生之前曾在尼丘祈祷,故起名为丘,排行第二,故字曰仲尼(以上据《孔子家语本姓解》载:叔梁纥,虽有九女而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

孔子讲学图(8张)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孔子中的“子”,与孟子、庄子、老子中的“子”一样,是一种爵位和尊称。按照周朝公、侯、伯、子、男的分封爵位,他们虽然不是诸侯,却享受到了诸侯中的第四中爵位称号。

孔子与自然山水

  :公元前548年(鲁襄公二十五年)孔子在鲁。 5岁:公元前547年(鲁襄公二十六年)孔子弟子秦商生,商字不慈,鲁国人。 6岁:公元前546年(鲁襄公二十七年)弟子曾点生,点字皙,曾参之父。 7岁:公元前545年(鲁襄公二十八年)弟子颜繇生,繇又名无繇,字季路,颜渊之父。 8岁:公元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弟子冉耕生,字伯牛,鲁国人。 9岁:公元前543年(鲁襄公三十年)孔子在鲁。这一年,郑国子产执政,“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左传襄公三十年》)郑国大治。后来孔子对子产的政绩评价很高。 10岁:公元前542年(鲁襄公三十一年〕弟子仲由生,字子路,卞人。 是年鲁襄公死,其子躌继位,是为昭公。 11岁:公元前541年(鲁昭公元年)孔子在鲁。 12岁:公元前540年(鲁昭公二年)弟子漆雕开生,字子若,蔡人。 13岁:公元前539年(鲁昭公三年)孔子在鲁。 15岁: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故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16岁,公元前536年(鲁昭公六年)郑铸刑鼎。弟子闽损生,字子骞,鲁国人。 17岁:公元前535年(鲁昭公七年〕孔母颜征在卒。是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19岁: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20岁: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21岁:公元前531年(鲁昭公十一年)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 此“鄙事”当包括“委吏”、“乘田”。 27岁,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郯子朝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30岁: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自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故云”三十而立”。(《论语 为政》)是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鲁国访问。齐景公会见孔子,与孔子讨论秦穆公何以称霸的问题。弟子颜回、冉雍、冉求、商瞿、梁鴷生。回字渊,雍字仲弓,求字子有,瞿字子木,皆鲁国人;鴷字叔鱼,齐国人。 31岁:公元前521年(鲁昭公二十一年)弟子巫马施、高柴、宓不齐生。施字子期,陈国人;柴字子高,齐国人;不齐字子贱,鲁国人。 32岁:公元前520年(鲁昭公二十二年)弟子端木赐生,赐字子贡,卫国人。 34岁:公元前518年(鲁昭公二十四年)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聘,问乐于苌弘。 35岁: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发生内乱。《史记 孔子世家》云:“昭公率师击(季)平子,平子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齐。”孔子在这一年也到了齐国。 36岁,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六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37岁:公元前515年(鲁昭公二十七年)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齐返鲁。吴公子季札聘齐,其子死,葬于瀛、博之间。孔子往,观其葬礼。弟子樊须、原宪生。须字子迟,鲁国人;宪字子思,宋国人。 38岁:公元前514年(鲁昭公二十八年)晋魏献子(名舒)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云:“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 39岁,公元前513年(鲁昭公二十九年)是年冬天晋铸刑鼎,孔子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40岁:公元前512年(鲁昭公三十年)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故自云“四十而不惑”。弟子澹台灭明生。灭明字子羽,鲁国人。 41岁:公元前511年(鲁昭公三十一年)弟子陈亢生。亢字子禽,陈国人。 42岁:公元前510年(鲁昭公三十二年)昭公卒,定公立。 43岁:公元前509年(鲁定公元年)弟子公西赤生。赤字华,鲁国人。 45岁:公元前507年(鲁定公三年)弟子卜商生。商字子夏,卫国人。 46岁:公元前506年(鲁定公四年)弟子言偃生。偃字子游,吴国人。 47岁:公元前505年(鲁定公五年)弟子曾参、颜幸生。参字子舆,鲁国人。幸字子柳,鲁国人。 48岁:公元前504年(鲁定公六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陪臣执国命”。(《论语季氏》)《史记孔子世家》云:“陪臣执国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阳虎欲见孔子,孔子不想见阳虎、后二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此事当在鲁定公五年或鲁定公六年。 49岁:公元前503年(鲁定公七年)弟子颛孙师生。师字子张,陈国人。 50岁:公元前502年(鲁定公八年)自谓“五十而知天命”。(《论语阳货》)“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 51岁: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孔子为中都宰,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弟子冉鲁、曹坅、伯虔、颜高,叔仲会生。鲁字子鲁,鲁国人:坅字子循,蔡国人:虔字子析,鲁国人;高字子骄,鲁国人:会字子期。鲁国人。 52岁: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夏天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孔子事先对齐国邀鲁君会于夹谷有所警惕和准备,故不仅使齐国劫持定公的阴谋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齐国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郓、鄵、龟阴等土地。 53岁:公元前499年(鲁定公十一年)孔子为鲁司寇,鲁国大治。 54岁: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为鲁司寇。为削弱三桓,采取堕三都的措施。叔孙氏与季孙氏为削弱家臣的势力,支持孔子的这一主张,但此一行动受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孟孙氏暗中支持公敛处父。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弟子公孙龙生。龙字子石,楚国人。 55岁: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春,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十月,孔子受谗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经匡地,被围困。后经蒲地,遇公叔氏叛卫,孔子与弟子又被围困。后又返回卫都。 56岁,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57岁:公元前495年(鲁定公十五年)孔子去卫居鲁。夏五月鲁定公卒,鲁哀公立。 58岁:公元前494年(鲁哀公元年〕孔子居鲁,吴国使人聘鲁,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59岁:公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孔子由鲁至卫。卫灵公问陈(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去卫西行。经过曹国到宋国。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60岁: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1岁:公元前491年(鲁哀公四年〕孔子离陈往蔡。 62岁: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孔子自蔡到叶。叶公问政于孔子,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在去叶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隐者。 63岁: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孔子与弟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由楚返卫,途中又遇隐者。 64岁:公元前488年(鲁哀公七年)孔子在卫。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65岁:公元前487年(鲁哀公八年)孔子在卫。是年吴伐鲁,战败。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66岁:公元前486年(鲁哀公九年)孔子在卫。 67岁:公元前485年(鲁哀公十年)孔子在卫。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68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是年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有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答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归鲁。孔子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季康子欲行“田赋”,孔子反对。孔子对冉有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丘亦足矣”。 69岁:公元前483年(鲁哀公十二年)孔子仍有心从政,然不被用。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孔子的儿子孔鲤卒。 70岁: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孔子自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颜回卒,孔子十分悲伤。 71岁: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是年春,狩猎获麟。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春秋》。六月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子见鲁哀公及三桓,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桓,没有得到支持。 72岁: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孔子闻卫国政变,预感到子路有生命危险。子路果然被害。孔子十分难过。 73岁: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鲁城北。鲁哀公诔之曰:“天不吊,不潎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为之守墓六年。弟子及鲁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奉祀。野史记载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韦伯入,舞乎韦伯。夫诸子皆瞎!子识礼乐,俟君子。莫之能御也,曰:“汝何由可止也?”韦伯曰:“汝行窗,吾由此可止也!”子为之,韦伯触使坠之,子殁。

高足弟子

   孔子与弟子

孔丘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其中最主要的有: 颜回,前521~前481,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颜渊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端木赐,前520~前456,字子贡,姓端木,名刺,卫国人(今河南浚县人),曾任鲁、卫两国之相,是孔门七十二贤中最有作为者,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子贡是春秋时期了不起的外交家和商人,被后世奉为“儒商鼻祖”。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司马迁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这个人物所费笔墨最多,其传记就篇幅而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这个现象说明,在司马迁眼中,子贡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这个思路,再细细阅读《论语》等书,便可看出子贡这个人物非同寻常。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门弟子中无人所能企及的: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 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又称叔氏,常熟人,是春秋时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他22岁时离乡北上,拜孔子为师。谦虚好学,擅长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用礼乐教化民众,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深得孔子赞赏。后学成南归,从游弟子无数,被誉为传播东南文化第一人。唐代起先后被封为吴侯、吴公、吴国公及先贤言子等。清康熙间特设五经博士一员,由其后裔世袭。言偃对吴地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 曾点,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一说嘉祥县满硐乡南武村)人。生卒年月不详。曾参之父,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与颜回之父颜路、孟子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论语》载 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谈个人志趣时,他“铿”然一声,停止鼓瑟,说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 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莱芜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曾氏”。曾点墓在其故里南武城。 曾参,约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平邑)人。人们尊称为曾子。孔子弟子。曾点之子,乐道养亲,曾仕为小吏,以孝著称。认为“智忠恕仁”是孔子“ 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主张“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矢志不懈地实践孔 子学说。相传著有《孝经》和《大学》。在孔门中被视为道统的继承者,被后代统治者尊为 “宗圣”。《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18篇,已残,今存《大戴礼记》中,自《立事》至《天圆》凡10篇。清阮元有《曾子注释》。今嘉祥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有曾庙,又称宗圣庙。 四科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曾参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见《论语·先进》)

编辑本段诗文与著作

  孔子诗选  去鲁歌 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 蟪蛄歌 违山十里,蟪蛄之声,犹尚在耳。 龟山操 予欲望鲁兮,龟山蔽之。手无斧柯,奈龟山何! 注:《琴操》:“季桓子受齐女乐,孔子欲谏不得,退而望鲁龟山作歌,喻季之蔽鲁也。”《琴操》,古琴曲集,传为东汉蔡邕辑。 盘操 干泽而渔,蛟龙不游。覆巢毁卵,凤不翔留。惨予心悲,还原息陬。 注:见《琴操》。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论语》为孔子弟子收集整理出来的。)

编辑本段饮食成就

  孔子对饮食问题非常重视。他的饮食观完整而自成系统,涉及到饮食原则、饮食礼仪、烹饪技术等方面,并为我国的古代饮食理论拓展了思维空间。下面是孔子对于饮食的经典论述: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 孔子强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即在做饭时,要将谷米择拣得精一些,用牛、羊、鱼等腥味重的原料制脍时,要尽量切得薄而细小些。他要求饮食精细和精益求精,不断提高烹饪技术水平。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他提出了“八不食”的饮食主张。从饮食卫生、人体健康和烹饪技术要求来看,他的主张多数是正确的,只是他认为市场上买来的酒和肉脯,因未必清洁而不吃,则未免过分小心了。 孔子还有一些饮食主张,如“唯酒无量,不及乱”,饮酒虽然不必限制数量,但要适度。另外,还有“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等,讲究吃有吃相,坐有坐相,一切须合礼仪。 孔子的这些饮食思想,在孔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孔子的后裔尊崇其思想与主张,在饮食烹饪上自成体系,形成了制作精美、注重营养、风味独特的菜肴,被称为“孔府菜”。

编辑本段人物轶事

孔子行礼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 “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评赎奴隶

  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他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从鲁国人被赎出来。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评落水救人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对于大夫叔梁纥(ge)来说是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这天孔府上下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仆人们一边忙里忙外,一边用实际行动为老孔打call。有的帮着杀鸡宰牛,准备晚宴用的筷子、酒杯、盘子等;有的忙着在大门口迎来送往,接待附近前来庆贺的宾客;有的则喜笑颜开,在一旁欢乐打闹 ,助助这欢愉的气氛。

孔纥正坐在孔家祠堂里的一把木椅上,不同外面人声鼎沸,欢闹喧嚣,祠堂里只有先人牌位下的礼香无声的燃着,烟气袅袅升起。但此刻梁叔纥内心却是一片草泥马,起身在祠堂里面急切的跺了几个来回后,又坐在了椅子上,还一边不忘向先人们作虔诚的祷告。不一会,接生婆慌慌张张的跑向祠堂,边跑边喊道:恭喜孔老爷,颜夫人生了,是一个健健康康的大胖小子。

孔纥听了激动的从椅子“噌”的站了起来,笑道:我老孔终于生了个“质量三包”的带把的,孔家有后可以光耀门楣啦。又看了看,发现这孩子“生而首上圩(wei)顶”《史记》,就是头顶上凹下去一块,有点像附近的尼丘山,便取名叫孔丘,字仲尼。

说完不忘拍照,配文,发朋友圈、空间、微博,转发、转发再加转发,还不忘插个大大的笑脸。

01

按理说,孔纥贵为鲁国大夫,不至于因为得了一个儿子而激动至此,当然一切都是有前因后果的。

野史有云,梁叔纥年轻的时候娶施氏为妻,接连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后来又纳了一妾,结果只生了一个先天瘸腿的儿子,名叫孟皮。眼看自己已近花甲之年,还没有个合格的儿子传宗接代,延续孔家香火,就是死了也无脸见黄泉下的祖宗。

66岁的孔纥一咬牙,一跺脚,不顾世俗的有色眼光,决定到曲阜名门严襄家求婚,娶了他16岁的三女儿颜征在为妻。真是应了后世苏东坡开朋友的一句玩笑话:一树梨花压海棠(你们懂得)。后来为了顺利生下儿子,孔纥又和征在在尼丘山上祈求山神送子,“祷于尼丘得孔子”,这才生下了孔子。

所以老孔晚年能生下这个儿子,心中一定非常高兴。毕竟,这件事发生的概率就和现在买**中了五百万相差无几。

据《孔子世家》载: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zou)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02

孔子三岁的时候,其父梁叔纥就去世了,留下了对孔子的殷切期盼。

孔丘也确实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史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在其他相同年纪的孩子还在穿开裆裤,撒着丫子,没事时捣捣蛋,上树,爬墙,偷邻居家树上刚结的鹅蛋大小的果子时。孔子小时候却喜欢摆放各种祭祀器具,模仿祭礼的动作来学习礼仪,而且怡然自得,乐在其中。

就像你在家打游戏,隔壁老王家的孩子却在用功读书,一边还要听父母的唠叨: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没错,孔子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中的黄金典范,24K的那种,而且一辈子都是。

这一点连唐代的大诗人杜甫都得甘拜下风,自愧不如: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百忧集行》

孔子在十七岁时就很出名。当时鲁国大夫孟釐子称其为贤达的人,并且在临终前特别嘱咐,要儿子拜孔子为师。不久,孟釐子去世,孔子就收了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为徒。

这就是人比人没法比吧。我是我,我是不一样的烟火,谁要是住在孔子家旁,可能要忍受一辈子压力吧。

有意思的是,历史上孔子确实有邻居,是陬邑人挽父曼和他的母亲。

03

之后,南宫敬叔向鲁君进言,要和孔子一起去周学习参观。鲁君同意,并送行。

在东周,孔子肯定学习了很多,也见到了一直仰慕的大人物——道家创始人老子。离开东周时,老子送给孔子几句话:「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变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孔子家语》)

意思就是:小孔呀,做人不要太过,该装糊涂装糊涂,什么事不要分的太清。

孔子与老子,一儒一道,都是世界顶尖选手水平,就像两个超一流剑客,说笑言谈之间,刀光剑影、飞沙走石,好不精彩。他们两个在周都谈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也许相见如故如知己,坐而论道到天明,也许彼此心照不宣,默而无言,整天在一起喝茶听曲,逍遥自在。如今,也只剩下我们后人的不禁浮想联翩。

当然,老子这次作为旁观者提的建议,对后人研究孔子来说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窃以为孔子后半生之所以命途多舛,又屡次遭受小人谗言,差点丢了性命,与这一点原因有着莫大的关系。

虽然孔子一直奉行“敏于事而讷于言”、“忠恕”的君子之道,不怎么批评别人,就算批评也很少直接点名道姓,一般言语含糊,春秋笔法。但是面对当时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社会,面对统治者的昏庸,孔子有时也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比如,因不满鲁君和季恒子迷恋并收下齐国送来的貌美的女子、有花纹的骏马,而荒废国家政事,就埋怨道:「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ye),可以死败。」;季康子因为忧患盗窃之风盛行,去向孔子讨教,孔子却对他说:「苟子之欲,虽之不窃」(均出自《史记》),意思是如果你自己不贪财,又怎么会有人偷盗呢;在和弟子子贡讨论什么是士的时候,曾评价当时的鲁国官员:「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

一脸的不屑有木有。

04

孔子前后两次离开鲁国,又两次回到鲁国。

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三十五岁,鲁国内乱。孔子就去了齐国,想接近齐景公,在齐国推行大道。

一开始孔子与齐君见面,气氛融洽,齐景公也越谈越觉得孔子是他的菜。

一天,景公谈的高兴,一拍大腿,就要赏赐孔子尼溪(xi)的土地(不得不说古代君王就是壕,一开心就是封你几千里地,有钱任性)。这是齐相晏婴就不高兴了,心里叨咕:你这一高兴,孔子刚来就要封地,以后还有我晏婴的地方吗?于是就向景公进孔子的坏话:景公,你要三思呀,可不能在大事上着急上火,冲动是魔鬼呀

于是,晏婴就暗中说了很多孔子的坏话。齐君也就信了,虽然表面上敬重孔子,却不在向夫子问礼。

过了一段时间,齐国的大夫也开始看孔子不爽,“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史记》

不得不调侃一句,夫子不仅才气大、德行高,而且脾气……不对,是志气更高,真的是一言不合就拍拍屁股走人了。

这是孔子的第一次离开鲁国,无功而返。

04

回到鲁国的孔子,命运女神好像开始记得这个被抛弃的孩子,世界开始对孔子微笑。

定公十年,孔子五十二岁,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史称孔子“相夹谷”。

据载,这一年孔子与鲁君想在相夹谷与齐君会盟,以示两国修好。估计就像现在国家外交,两国***坐在一起聊聊天、握握手吧,顺便致以最友好的慰问。但是没有想到是,这边孔子与鲁君是抱着十二分的诚意,可昭天地,对方却在内心打着不怀好意的小九九。

齐人意欲指使少数民族莱人在会盟时出来作乱,以便趁机浑水摸鱼。

会盟当天,鲁君正没事人一样在台上眉飞色舞的演讲。突然,杀出一群奇装异服的杀马特大闹现场,正当鲁君一脸懵逼的时候,智勇双全的孔子站了出来,大手一挥,陪同左右的亲兵伺机而动,迅速稳定现场失控的局面。事后又是孔子义正言辞的站在正义的一方,强烈谴责齐方这种不诚信的行为。齐君感觉在世人面前,面子上挂不住,又害怕在国际上成为众矢之的。不得不不情愿的归还鲁国曾经侵占的三座城池。

如果说,孔子在鲁国干了哪些很帅很酷的事,上面外交上“相夹谷”是一件,还一件就是内,政改革“堕三都”。

定公十三年,孔子为了彻底扭转鲁国内部大夫、家臣专权这种礼乐崩坏的现象,就对定公说:「臣无藏甲,大夫无百雉之城」。就让弟子子路发动浩浩荡荡的拆城墙运动,但在拆除孟孙氏的成城时,孟孙的家臣站出来反对:孟孙呀,你又天真了,成城是不能拆掉的,成城是你们孟氏的屏障,怎么能说拆就拆呢?不能太任性。就劝孟孙:「且成,孟氏之保鄣,无成是无孟氏也。我将弗堕。」(均出自《孔子世家》)

“堕三都”这项伟业中途妖折,导致孔子的一腔心血付诸东流,从此对鲁国的政治前景越发心灰意冷。

之后,鲁国当权者沉迷酒色,中了邻居齐国的“美人计”。孔子更感觉失望,便离鲁去卫,这是孔子第二次离鲁。

05

孔子第二次离鲁后,命运女神又再次抛弃了他,直至生命终止的一刻。

孔子周游列国时发生两次很危险的事。

一次是“匡地被围”。从卫去陈,孔子经过匡地,匡人因为被鲁国恶人阳虎欺负过,心理阴影很大。看到孔子长得和阳虎相似,以为是阳虎再次来骚扰,就不分青红皂白 把孔子一行人围困了五天;另一次是“厄于陈蔡”,陈蔡的大夫害怕孔子去敌国被重用,危机自身。就派一些服过劳役的人把孔子师徒软禁在荒郊野外,不给吃不给喝,想要饿死他们。有些跟随的弟子很快饿得脸变了颜色,慢慢的不能站立。死亡的阴影笼罩在他们头上,绝望之际,孔子仍高高兴兴的给弟子唱歌、弹琴、讲学,好像从容不迫。

这让人知道两件事看来,一是身份证真的很重要;二是有时候理想真能当饭吃。

言归正传,一生宣传的大道,处处碰壁,不被世人理解,反而还像过街的老鼠一般人人喊打,现在又面临死亡,孔子就对三个最爱的弟子发出灵魂之问:我们的学说没什么问题啊?为什么会落到如此田地呢?

面对眼前的困境,子路和子贡开始出现自我怀疑,因为是我们的学说有问题,然而只有颜回很坚定的说:夫子,我们的学说没有问题,是世人太过愚蠢吧。

孔子听了很高兴,顺便不忘又夸了颜回这位三好学生。可能对夫子来说,与生命相比,自己一生孜孜以求的大道才是最重要的。就像后世孟子的那句有名“舍生取义”,用了一大篇文章来论证,其实用孔子的这次经历就足以说明。

但是望着残酷的现实,年迈的孔子还是有些失望,此时思乡之情有感而发:「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不久,季康子派使臣迎接孔子,就回鲁国。据载:「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返鲁。」

也许是因为,中国人都有晚年回归故乡的传统,俗话说:狐死必首丘。

06

孔子的晚年依旧悲催,命运仍然没有停止折腾这个垂垂老者。

先后经历老年丧子,又痛失爱徒颜回和子路,接连经受命运的无情打击,圣人也有些承受不住。年轻时的激情澎湃,气壮山河,梦想着把东周这个走向倾颓的大厦重新扶正,也慢慢的随着岁月的侵蚀,厚重的味道渐渐散开,就像天边的一抹残霞,薄厚不均,让人不禁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年迈的孔子望着在乱世中陷入水深火热的苍生,内心仍有不甘,也许仍想兼济天下,可惜岁月不饶人。

就只好换一种方法,闲居在家,作了唯一的一部史书《春秋》。并在书中尊称周朝为正统,其他一概贬为诸侯。

也许,虽然在现实中孔子没能实现匡扶当时礼乐崩坏的社会的理想,然而在书中仍然描绘自己理想的世界,还世人一个公道。

就像孔子所说: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2637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4
下一篇2023-07-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